第3讲微电阻率成像测井
微电阻率测井

2 微侧向测井
(1)基本原理
测井时,给主电极 A0供电 I0 ,并保持电流 I0 恒定,对屏蔽电极 A1 供极性
相同的电流I1,用自动控制振荡器调节屏蔽电流 I1,使M1和M2电极之间的电
位差为零。此时,主电流被聚焦成束状垂直于井壁方向流入地层(如图)。
在提升电极系测量时,随电极系周围介质电阻
率的改变, I0 分布改变, UM1≠UM2 ,自动调节 I1 ,使 UM1=UM2 ,测量监视 M1( 或 M2) 和参考电极 N 之间的电位
①划分薄层。
微侧向主电流层厚度较小,约为 4.4cm ,它的纵向分层能力较强,可划 分出h≈5cm的薄层。
②确定冲洗带电阻率Rxo
冲洗带电阻率是评价地层孔隙
度和含水饱和度的重要参数,可 利用右图确定Rxo。
虽然微侧向比微电极系受泥饼
的影响小一些,但泥饼对微侧向仍 有影响。从图可看出,当hmc=0时,Ra=Rxo,当泥饼存在时,Ra随 hmc的增大
3 邻近侧向测井
(1)基本原理
由于微侧向探测深度较浅,在 hmc 较大时泥 饼影响明显。为了增加探测深度,改进了电极 系,建立了邻近侧向测井。邻近侧向受泥饼影 响较小,可用于泥浆电阻率较高、泥饼较厚的 井中,测量方法与微侧向相似。 邻近侧向测井电极系极板上增加屏蔽电极 ,而且增大了极板的横截面积。极板中心为主 电极A0,主电极之外的第一圈为屏蔽电极A1,然
,所以测得的结果只反映井壁附近地层 的电阻率。 当侵入较深 ( 超过 7.5 厘米 ) 时,地 层电阻率对测量的结果影响不大,微侧
向测井只反映侵入带的电阻率。为了减
少泥饼影响,求准 Rxo ,提出了另一种 求冲洗带电阻率测井-邻近侧向测井。
微侧向测井探 测深度有些浅。
成像测井简介

成像测井简介第一节、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是一种重要的井壁成像方法,它利用多极板上的多排钮扣状的小电极向井壁地层发射电流,由于电极接触的岩石成分、结构及所含流体的不同,由此引起电流的变化,电流的变化反映井壁各处的岩石电阻率的变化,据此可显示电阻率的井壁成像。
自80年代斯伦贝谢公司的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测井(FMS)投入工业应用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已是井壁成像的重要测井方法。
我们知道,微电阻率测井贴井壁测量,探测深度浅而垂向分辨率高,因而对井壁附近地层的电性不均匀极为敏感。
因此,人们利用微侧向测井研究冲洗带和裂缝,利用四条微电导率测井曲线确定地层倾角,识别裂缝,研究沉积相等。
但是,这些微电阻率测井无法确定裂缝的产状,无法区分裂缝、小溶洞和溶孔,这些问题都可由微电阻率扫描测井解决。
1、电极排列及测量原理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采用了侧向测井的屏蔽原理,在原地层倾角测井仪的极板上装有钮扣状的小电极,测量每个钮扣电极发射的电流强度,从而反映井壁地层电阻率的变化。
通常把电流电平转换成灰度显示,不同级别的灰度表示不同的电流电平,这样就可用灰度图来显示井壁底电阻率的变化。
第一代FMS是在地层倾角测井仪两个相邻极板上装上钮扣状电极,每个极板上装有4排27各电极,共有54个电极,每排电极相互错开,以提高井壁覆盖率。
对8.5in的井眼,井壁覆盖率为20%。
为提高井壁覆盖率,第二代仪器在4个极板上都装有两排钮扣电极,每排8个共16个电极,4个极板共64电极,对8.5in井眼,井壁覆盖率达40%,这种仪器在电极上作了很大的改进,把原来的4排电极改为2排电极,能更准确地作深度偏移。
2、全井眼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FMI)斯伦贝谢公司在前述仪器基础上,又研制了FMI。
该仪器除4个极板外,在每个极板的左下侧又装有翼板,翼板可围绕极板轴转动,以便更好地与井壁接触。
每个极板和翼板上装有两排电极,每排12个电极,8个极板上共有192个电极,对8.5in井眼,井壁覆盖率可达80%,能更全面精确地显示井壁地层的变化。
微电阻率测井

3 邻近侧向测井
微侧向测井探 测深度有些浅。
2 微侧向测井
(2)微侧向测井资料的应用
①划分薄层。
微侧向主电流层厚度较小,约为4.4cm,它的纵向分层能力较强,可划分 出h≈5cm的薄层。
②确定冲洗带电阻率Rxo
冲洗带电阻率是评价地层孔隙 度和含水饱和度的重要参数,可 利用右图确定Rxo。
虽然微侧向比微电极系受泥饼 的影响小一些,但泥饼对微侧向仍 有影响。从图可看出,当hmc=0时,Ra=Rxo,当泥饼存在时,Ra随hmc的增大 而降低。因此在知道泥饼厚度和泥饼电阻率的条件下,通过图可以确定冲洗 带电阻率。
饼中的电压降很小。 而微电极系测井时,供电电极流出
的电流中相当一部分通过泥饼,此时,
泥饼厚度及极板与井壁接触的好坏对Ra 影响就大。
故微侧向受泥饼影响小,能较好地反映冲洗带电阻率(Rxo)的值。
2 微侧向测井
(1)基本原理
测井时,给主电极A0供电I0,并保持电流I0恒定,对屏蔽电极A1供极性 相同的电流I1,用自动控制振荡器调节屏蔽电流I1,使M1和M2电极之间的电 位差为零。此时,主电流被聚焦成束状垂直于井壁方向流入地层(如图)。
曲线具有划分薄层和区分渗透和非渗透性岩层两大特点,所以利用它将油 气层中的非渗透性的致密薄夹层划分出来,并把其厚度从含油气层总厚度
中扣除油就气得层到有油效气厚层的度有是效指厚在度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出工业性油 气流的油气层实际厚度,即符合油气层标准的储集层厚度扣除不合 标准的夹层(如泥质夹层或致密夹层)剩下的厚度。
MCI微电阻率扫描测井仪及其实践应用探讨

MCI微电阻率扫描测井仪及其实践应用探讨摘要MCI测井仪器与常规测井不同,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可提供地层裂缝、孔洞的参数,能够有效划分薄互层、裂缝性储层,准确地评价复杂岩性油藏。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微电阻率扫描成像仪器的测量原理、实践应用、质量控制和曲线分析几方面。
关键词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测量原理;曲线分析0引言为了适应裂缝、薄层和各项异性等复杂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兴起了成像测井。
目前为止,成像测井已占有测井市场的五个百分点。
长庆油田低孔低渗的复杂情形,开发难度较大,尤其需要成像测井。
与常规测井方法不同,成像测井的特点是非线性测量为重点,因而很大程度提高了采集资料的质量,对于长庆油气田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为油气田开发提供眼睛作用,面对长庆油田大开发形式,成像测井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成像测井技术,是指在实际测量中,通过采用下井传感器来进行阵列扫描或者旋转扫描。
分别沿着井壁各个方向,径向、纵向等来采集大量的地层信息,将采集到的实际地层信息通过电缆传输,进而采用相关处理技术,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得到井壁信息的二维图示。
因而,成像测井技术相比常规测井方法,能够更加直观、准确的反应地层信息,从而为油气评价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1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原理与仪器概况MCI测量是以欧姆定律为其理论基础。
实际测井作业中,通过交变电流作用,使得仪器极板紧贴井壁来完成信息的采集。
通过电成像仪器极板中部的各阵列电极向井壁不断发射电流,同时,为了能够使得阵列电极所发射的电流垂直地流入井壁,设计者在极板的推靠器件和极板的金属部件上加了相同的电位,这样,使得阵列电流能够聚焦发射。
因此,从纽扣电极发射流出的电流与流经地层所致的电导率成正比关系,从井下仪器外部和电成像仪器极板流出的电流与其所流经的电子电导率成正比关系。
在实际测井作业时,仪器通过分别采集各个纽扣所流出的电流和供电电流,仪器极板压力等,据此,通过不同颜色的色度来显示电阻率的变换。
测井原理3-侧向及微电阻率测井

主电极:A0; 监督电极:
M1, M 2 M 1' , M 2'
屏蔽电极: A1 , A2
' ' A1 , A2
' 深双侧向:电极 A2 , A2 作为屏蔽电极 ' 浅双侧向:电极 A2 , A2 作为回路电极
2测量原理
主电极A0发出主电流I 0,屏蔽电极A1 , A 发出屏蔽电流I1,屏蔽电极A2 , A
(A0.025 M1 0.025 M2)微梯度电极系
电极距为0.0375米,探测深度0.05m A0.05 M2为微电位电极系
电极距为0.05米,探测深度0.1m
两种电极系探测深度不同因此 前者(40mm)反映泥饼电阻率
后者(100mm)反映冲洗带电阻率
2 微电极测井曲线 通常采用重叠法 将微电位和微梯度 两条曲线绘制在成 果图上(如图) 特点: 在渗透层两条曲线 分开; 在非渗透层两条曲 线基本重合在一起
二 微侧向测井 1电极系 (1)把三个圆环电极 放在极板上; (2)贴井壁测量
微电极受泥饼影响 大,微侧向电极系受 泥饼影响小
三邻近侧向测井
微侧向探 测深度较 小,当泥饼 较厚时泥 饼影响明 显,为增加 探测深度 设计邻近 侧向测井
三邻近侧向测井
实践结果表明,由于邻近侧向测井的探测范 围明显大于微侧向,泥饼影响小的多。当泥饼厚 度hmc <0.75in(1.9cm)时,泥饼影响可忽略不计; 但当hmc > 0.75in时,需用邻近侧向测井校正图版 进行校正,以求得侵入带电阻率Rxo。 通常当侵入带直径大于40in(1.02m)时,原 状地层几乎没有影响,邻近侧向得出的就是侵入 带电阻率Rxo ;但当侵入带直径小于40in时,Rt影 响增大,侵入愈浅,影响愈大。 为了减小原状地层对测量侵入带电阻率的影 响,提出了球形聚焦测井,其探测深度介于微侧 向和邻近侧向之间。
成像测井方法简介

电导率裂缝
电导率裂缝
电导率裂缝
电导率裂缝
高电阻率裂缝
高电阻率裂缝特点 亮色条带
高电阻率裂缝
高电阻率裂缝
电导率裂缝 地层层面 电阻率裂缝
裂缝方位
裂缝走向
(2)确定地层倾角及倾向 地层层面,地层倾角及倾向
地层层面,地层倾角及倾向
第二节 方位电阻率成像测井
一、测量原理 方位电阻率测井是在双侧向测井基础上发展起来
YM35 YM35-1
4585000
X
4586000
4587000
YM34
油层 5384-5395.5
含水油层 5395.5-5398
含油水层 5398-5399.5
YM35
油层 5579-5587
干层 5587-5602
差油层 5602-5610
YM35-1
油层 5565-5585
YM35-1
的一种测井方法。共有12个电极,装在双侧向测井 的屏蔽电极A2的中部,每个电极向外张开的角度 为30°。12个电极覆盖了井周360°方位范围内的地 层,电极为长方形,其电流分布如图所示。
方位电极排列及电流线分布示意图
方位电阻率:
RAZ
K UM I AZ
I AZ
方位电极的供电电流;
UM
环状监督电极相对于电缆外皮的电位;
差油层 5585-5616
YM35-1
油层 5616-5643
差油层 5643-5652
YM34-H1
油层 5376-5405
水层 5405-5420
YM34 5375-5405
地层对比
YM34-H1 5365-5410
YM35 5570-5620
测井解释电阻率测井PPT课件

a、半幅点之间的距离与 地层的厚度及电阻率有关。 Rt>Rs,且h>>L,半幅点距离 =h-L;其它情况下,半幅点距 离=h+L。
b、曲线极值对应于地层 重点且最接近于Rt。
二、电极系分类
2、梯度电极系
不成对电极到靠近
它的那个成对电极之
间的距离大于成对电
极之间的距离(AM>MN)
一、三电极侧向测井
1、测量原理
电阻率:
RLL 3
K
U I0
K—电极系系数(一般
由实验或理论计算确定)
I0—主电极强度。 ΔU—主电极与无限远 处的电位差
一、三电极侧向测井
2、测井曲线特点
1)高阻层Ra增大,比普通电阻率曲线更接近Rt。 2)上下围岩电阻率相等时Ra对称于高阻层中部, 应取地层中部的Ra(极值)作为地层的Ra。 3)高阻邻层影响很小。
2)对Ra做相应的校正(井眼、层厚、侵入等), 每一种仪器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图版或经 验公式进行校正。
第三章 电阻率测井
一、普通电阻率测井 二、侧向测井
普通电阻率测井的弱点
在高矿化度泥浆、地层为高阻薄层、 且有侵入的情况下,其电流主要分布在井眼 及围岩之中,使其测量结果不能反映目的层 的电阻率。
七侧向测井的探测深度略有增大,但还 不够深,而且深、浅七侧向的电流层厚度不同,不 利于对比分析。
改进思路:
加大探测深度,减小井眼及泥浆侵入的 影响。使深浅探测的主电流层厚度相同,且受围 岩和影响小。
三、双侧向测井
1、测量原理
• 电极的结构及电流分布: • 电极的数目:9个 • 电极的形状:
Ao、A1、A1’为环状; A2、A2’为柱。
地层倾角测井原理及应用12-成像测井原理

三、FMI仪器特点
FMI仪器的独特设计,使其具有以下特点:
• 具有高的分辨率,其钮扣电极的分辨率为0.2英寸。 • 具有高的采样率,其纵向采样率为0.1英寸/点。 • 对于高电阻率地层(如碳酸盐岩)效果好。 • 高的灵敏度,只要电阻率有较小的变化,就能反映 出来,它能区分出几~几十微米的薄层(或裂缝)。 • 井眼形状影响小,因为它是贴井壁测量。
四、 FMI测量方式
FMI提供三个测量模块,即全井眼模块,4极 板模块,倾角模块,供用户选择。
•全 井 眼 模 块 : 使 用 8 个 极 板,测量192条微电阻率曲 线,其优点是具有最高的 方位覆盖率。
需要详细了解地层特征 时采用此模块,如对于目 的层和复杂地层的测量。
•4 极 板 模 块 : 只 用 4 个 主极板,测量96条电阻 率曲线,其缺点是方位 覆盖率较全井眼模块低。
探头数
192
96
8
81/2井眼中覆盖率 80% 40%
/
最大测速(ft/h) 1800 3600 5400
第二节 FMI图象处理与分析
BorScan处理:数据校正,生成FMI图象 DIPScan处理:自动地在FMI图象上提取倾角 DipTrend:根据处理的倾角结果识别地下构造 FLIP:对井眼成像进行交互解释 FracView:裂缝分析 SPOT:孔洞参数分析 POROSPECT:计算孔隙度(原生孔隙度与次生孔 隙度)
二、测量过程
测量时由推靠器把极 板推靠到井壁上,由推 靠器极板发射一交变电 流,使电流通过井筒内 钻井液柱和地层构成的 回路到达仪器上部的回 路电极。
极板中部的阵列电极 向井壁发射电流,为了使 阵列电极发射的电流垂直 进入地层,在极板推靠器 和极板金属构件上施加一 同相电位,迫使阵列电极 电流聚焦发射。
微电阻率测井

• 有可动油气:RXO Ri Rt
• 无可动油气:RXO Ri Rt ,且电阻率幅度 较水层高 。
• 冲洗带内的阿尔奇公式:
•
纯含水层F Rmf
RXO
a
m
• 一般地层:
SXO (FRmf / RXO)1/ n
• 分类:微梯度电极系,A0.025M10.025M 2
• 电极距为3.75cm,探测深度为40mm左右, 测量结果主要反映泥饼电阻率;
• 微电位电极系,A0.05M 2 • 电极距为5cm,探测深度为100mm左右,
主要反映渗透层井段的冲洗带电阻率。
• 2、测井原理
影响因素:
主要受到泥饼、 侵入带和原状 地层的影响以 及极板的形状 和大小。
薄夹层可靠,常用分歧点的位置确定地层 界面。
• (3)确定含油砂岩的有效厚度 • 由于微电极曲线具有划分薄层和区分渗透
和非渗透性岩层两大特点,利用它可以将 油气层中的非渗透性的致密薄夹层划分出 来,并从油气层总厚度中扣除非渗透性的 致密夹层就得到油气层的有效厚度。
• (4)确定井径扩大井段 • 井径扩大常使微电极系的极板悬空,因此
• 自动调整I0和Ia的大小,使得监督电位之间 的电位差为0,即UM1=UM2,并使测量电极与两 个监督电极中点O之间的电位差保持一定值,
称为参考电压,即
U M0O Vref 。
• 测井过程中,随着环境的改变,上述平衡
必然被破坏,自动调整屏流和主电流的大
小,始终维持参考电压不变(即所谓的恒
压法),同时满足监督电极之间的电位相
• 正幅度差:微电位曲线幅度大于微梯度曲 线幅度,称“正幅度差”;
地球物理测井微电阻率测井

7.1 微电极测井(ML)
• 电阻率:
RML
K
U I
微梯度测井时:
K——微梯度电极系系数
I——A电极的电流强度
微电位测井时:
K—微电位电极系系数。
地球物理测井微电阻率测井
7.1 微电极测井(ML)
• 曲线特点与普通电阻率 测井类似
地球物理测井微电阻率测井
7.1 微电极测井(ML)
地球物理测井微电阻率测井
7.2 微侧向测井(MLL)
• 曲线的特点与 七侧向类似。
地球物理测井微电阻率测井
7.2 微侧向测井(MLL)
• 应用与微电极类似。
地球物理测井微电阻率测井
7.2 微侧向测井(MLL)
• 应用的有利条件: 1.hmc<1cm 2.(di-dh)/2>10cm
地球物理测井微电阻率测井
A、M2构成微电位,探测深 度8 ~ 10cm 。
由于它们的探测范围较小, 所以测量过程中都采用贴 井壁测量。
地球物理测井微电阻率测井
7.1 微电极测井(ML)
• 电极的结构 测井时,A、M1、M2构成微 梯度,探测深度4~5cm;
A、M2构成微电位,探测深 度8 ~ 10cm 。
由于它们的探测范围较小, 所以测量过程中都采用贴 井壁测量。
• 影响因素 泥饼的影响(hmc、Rmc) hmc决定泥饼在探测范围内的百分 比 Rmc决定了泥饼的分流作用
地球物理测井微电阻率测井
7.1 微电极测井(ML)
• 影响因素 泥浆侵入的影响(di、Ri) 当泥浆侵入不深时,其测量结果
受过渡带及原状地层的影响。
地球物理测井微电阻率测井
7.1 微电极测井(ML)
3、电阻率测井(普通电阻率+双侧向+微电阻率+双感应)

电阻率测井
1、根据对比区内的井位分布图选定对比剖面线。 2、根据该区标准层的测井显示特征,找出各井的标准层位 置。 3、在所找出的标准层的控制下,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和异 常幅度的大小等特征,进行井间对比。对比时,先卡出大的层 段,并进一步在大的层段内分出小的层组,然后根据每口井内 各层位的对应关系,逐层进行详细对比。 4、绘制地层对比图 通过上述步骤进行对比的结果,按一定方式用对比线将每 一口井中相同层位的地层连结起来,就构成了地层对比图。
主电极A0发出主电流I 0, 屏蔽电极A1 , A1'发出屏蔽
' 电流I1,屏蔽电极A2 , A2
发出屏蔽电流I1 ,使 U A1 / U A2 a(常数) U M‘ U M ’,
1 2
'
记录Ra K
U M1 I0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电阻率测井
侧向测井对比
三侧向 探测深度 纵向分辩 率 浅 高(深浅侧 向分辩率 不同) 不方便 七侧向 深 低(深浅侧 向分辩率 不同) 不方便 双侧向 深 低(深浅侧 向分辩率 相同) 方便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0.6 0.5
2.5
100
2.0
22 20
RLLDc / RLLD
18
1.5
16 t 14 xo 12
S
RLLDc/RLLD
LLD
10
i
10
8
RLLD/Rxo
1.0
t
LLD
6
0.5
1
1
0.0
10
100
1000
10000
1
10
LLD
m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原理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原理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是一种用于地下储层结构和岩性分析的测井方法。
它通过测量地层的微电阻率变化,来获取地下储层的水、油和气的分布情况,从而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参数。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原理基于地层的电导率差异。
电导率是介质导电能力的度量,而地层的电导率与其中的孔隙水和岩石矿物质的含量和类型有关。
微电阻率是指在一定频率下,单位体积的地层对电流的阻抗。
不同岩石和含水层的微电阻率差异较大,因此可以通过测量地层的微电阻率来推断地下含水层和岩石的类型及其分布。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主要通过测量电极间的电流和电压来计算地层的微电阻率。
测量仪器通常由一个电极阵列和一个电源组成。
电极阵列由多个电极组成,电极间的距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电源会产生一定频率的交流电流,通过电极阵列输入地层,并测量电极间的电压。
根据欧姆定律,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比值,可以计算出地层的微电阻率。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的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校正、滤波和成像等步骤。
在数据校正中,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校正,消除仪器的干扰和误差。
滤波是为了去除噪音,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成像是将测量数据转化为地层剖面图像,以便分析地下储层的结构和岩性。
成像结果可以用来确定含水层的位置、厚度和含水性,以及岩石的类型和成分。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确定油气藏的位置、大小和分布,评估储层的含水性和含油气程度,指导钻井和完井设计,优化油气开采方案。
同时,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也可以用于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环境地质研究等领域。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是一种基于地层微电阻率的测井方法,通过测量地层的电导率差异来推断地下储层的分布和特征。
它在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地质参数。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油气勘探和开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环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原理方法应用 (修复的)

环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原理方法及应用一.原理1.目前,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它用密集排列的纽扣电极测量井壁附近的地层电导率或电阻率的相对变化。
在测量过程中.仪器通过极板和电极向地层发射电流,该电流的一部分从极板上的纽扣电极流出.但大部分是从极板流出.用来聚焦纽扣电极,以便使仪器具有适当的探测深度和较高的地层分辨率.纽扣电极电流记录成~组曲线.这些曲线就反映了地层井壁附近电阻率的相对变化。
在成像测井资料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对成像测井原始数据进行加速度校正深度配等一系列预处理。
然后,用一种渐变的色板对成像测井数据进行刻度,把每个数据点变成一个色元进行成像显示,形成彩色成像图。
成像图一般分为静态平衡图像和动态加强图像两种。
静态平衡图像采用全井段统一配色,目的是反映全井段的相对电阻率的变化。
动态加强图像是为解决有限的颜色刻度与全井段大范围的电阻率变化之问的矛盾。
一般采用每半米井段配一次色,其所形成的动态图像的分辨能力很强,常用于详细的地层分析,但图像的颜色仅代表半米内的电阻率的变化。
在形成彩色成像图时,通常按“黑一黄一白”顺序对成像测井数据进行颜色级别划分。
由黑到白,电成像代表电阻率变化由低到高。
地层微电阻率成像图像是一个伪井壁图像,它可以反映井壁上细微的岩性、物性(如孔隙度)及井壁结构(如:裂缝、井壁破损、井壁取心孔等),但它的颜色与实际岩石的颜色不相干;另外,每口井的微电阻率变化范围由于井之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口井的某个颜色与另一口井的同一个颜色可能对应着不同的电阻率值。
地层微电阻率成像解释与岩心描述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内容包括沉积构造、构造及裂缝、孔洞分析、成岩作用现象、岩相等。
不同的是地层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为井壁描述,井壁上的诱导缝及破损反映了地应力的影响,而层理及裂缝的定向数据也是岩心上很难得到的。
但是,岩心是地下岩层的直接采样,是最为准确的资料.将两者进行标定后,将使地层描述更为准确。
微电阻率扫描测井应用

FMI仪器 斯仑贝谢
211 127 160 533 138 175 裸眼井 水基 550 微电扣 192(8×24) 0.5 80%
STARII 仪器 阿特拉斯
MCI-A 国产
MCI_B 国产
二、 岩性识别与岩相分析
火山角砾岩(牛东9-10)
静态图为亮黄色,动 态图上岩性颗粒分选 差、具棱角状,杂乱 排列,整体具有块状 特征。
二、 岩性识别与岩相分析
马17井
二、 岩性识别与岩相分析
1、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
马17井
通常是50%以上的 火山碎屑物粒度>64mm。 常混入较小的火山角 砾和火山灰等, 分选 性差、磨圆差,大的 岩块直径可达1m以上。
一、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原理 二、岩性识别及岩相分析 三、裂缝特征分析 四、孔洞特征分析 五、井旁构造分析 六、地应力分析
四、孔洞特征分析
1、气孔特征
灰色油迹玄武岩 性硬,致密,有气 孔
马19井
四、孔洞特征分析
2、溶蚀孔特征
马801井
汇报提纲
牛东9-8井
二、 岩性识别与岩相分析
牛东9-8井
二、 岩性识别与岩相分析
牛东9-8井
二、 岩性识别与岩相分析
牛东9-8井
二、 岩性识别与岩相分析
牛东9-8井
二、 岩性识别与岩相分析
牛东9-8井
汇报提纲
一、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原理 二、岩性识别及岩相分析 三、裂缝特征分析 四、孔洞特征分析 五、井旁构造分析 六、地应力分析
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资料应用
汇报提纲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

Caliper 1 (C14)
井径(1-4极板)
井径(2-5极板) 井径(3-6极板) 钻头尺寸 倾角方位 1号极板电极1的视电阻率曲线 2号极板电极1的视电阻率曲线
EMI DIP 曲线 说明
Caliper 2 (C25) Caliper 3 (C36) Bit Size (BS) Bordip dip Fanplot F1B1-EMI F2B1-EMI
中文注解
EMI 图象 1号极板的方位 角 井眼方位角 自然伽玛 井斜 井径(1-4极板) 井径(2-5极板)
电极的电阻率。
成 像 方 式 : 记 录 所有钮扣电极的电
阻率曲线。
Caliper 3 (C36)
Image Orientation
井径(3-6极板)
EMI 图象定向
4.采集的信息及用途
下仪器,探测深度也减少很多,主要用来测量侵
入带或冲洗带的电阻率 R X o。
1.发展历程 电极距极小的电极系 微 电 极 系 测 井 微电极
贴井壁测量
探测深度很浅 提高分辨率(分层能力)
目的
区分薄层和判断渗透层 求取冲洗带电阻率Rxo
1.发展历程
测井仪器上有3个弹簧片扶正
器,夹角为120。。其中一个弹
测量范围
最大耐压 最大耐温 井壁覆盖率 采样率
0.2-5000.m 0.2-10000.m
0.2-10000.m
2000psi 175°C 80% (8in井眼) 0.1in
1-3000.m
2000psi 204°C 64% (8.5in井眼) 0.1in
分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1.发展历程
z1.发展历程
微微梯梯度度电电极极系系 AA00..002255MM1100..002255MM22 电电极极距距::00..00337755mm 探探测测深深度度::4400mmmm
z3.仪器结构
XRMI™ Expanded Range Micro-Imager增强型 微电阻率成像仪
z3.仪器结构
z3.仪器结构
z3.仪器结构
z3.仪器结构
z3.仪器结构
z3.仪器结构
z3.仪器结构
z3.仪器结构
z3.仪器结构
参数
EMI
XRMI
极板及电极数 6个、150个 6个、150个
z3.仪器结构
z3.仪器结构
z探头:EMI仪器上下部位均采取了居中措施,优 化了六个极板在井壁四周的分布,在水平井和大 斜度井中作用尤为明显。 zEMI的六个臂彼此独立,任何一个臂的张开程度 与其它臂无关,适合各种情况的井眼条件。
z3.仪器结构
zXRMI™ Expanded Range Micro-Imager增强 型微电阻率成像仪 ; zXRMI™ 增强型电成像仪是专为提供岩心般高 精细地层成像而设计的; z其测量环境较之EMI拓宽了很多,主要是提高 了复杂的井眼适应能力(高矿化度井眼,高阻地 层)、成像质量。
EMI 图象定向
z4.采集的信息及用途
z倾 角 方 式 : 上 传 极板上的中心钮扣 电极的电阻率。
z成 像 方 式 : 记 录 所有钮扣电极的电 阻率曲线。
英文
中文注解
EMI Image
EMI 图象
Pad One Azimuth (P1AZ)
Hole Azimuth (HAZI)
1号极板的方位 角
英文 Borehole drift Gammy Ray (GR) Caliper 1 (C14) Caliper 2 (C25) Caliper 3 (C36) Bit Size (BS) Bordip dip Fanplot F1B1-EMI F2B1-EMI F3B1-EMI F4B1-EMI F5B1-EMI F6B1-EMI
z在 极 板 和 回 路 电 极 之 间供一定的电流,测量 纽扣电极的电流并刻度 为电阻率; z该 电 阻 率 代 表 着 纽 扣 电极正对着地层的电阻 率。
z2.EMI测量原理
z定义电极纽扣测得的视 电阻率为:I
V:纽扣电极和回路之间
的电位差;
I:纽扣电极的发射电流;
2000psi
204°C 64%
(8.5in井眼) 0.1in 0.2in
成像、倾角
zEMI 主 曲 线 : 图 像,AZI, HAZI, DEVI,井径1-6;
z二 次 曲 线 : 微 电 阻 率,倾角方位,井斜 等。
z4.采集的信息及用途
英文
中文注解
EMI Image
EMI 图象
Pad One Azimuth (P1AZ)
2000psi 175°C
2000psi 175°C
井壁覆盖率
64% (8.5in井眼)
64% (8.5in井眼)
80% (8in井眼)
采样率
0.1in
0.1in
0.1in
分辨率
0.2in
0.2in
0.2in
测井方式
成像、倾角
成像、倾角
全井眼、四极 板、倾角
STAR 6个、144个
5700 成像模式 548m/h 1-3000Ω.m
z1.发展历程
z在地层倾角测井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地层 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仪,在极板上安装了许多钮扣 状的小电极。
z由于地层的非均质性,电极接触的岩石成份、 结构及所含流体的不同,引起流向井壁地层电流 的变化,通过不同颜色显示不同电阻率值,可以 获得井中测遇地层序列岩心般的微电阻率成像 图,为测井解释提供丰富的地质信息。
z由电源供给极板和电极 相同极性的电流,并使 极板与电极等电位;
z电极流出的电流受到极 板的屏蔽作用,沿径向 流入地层。
z2.EMI测量原理
z2.EMI测量原理
在不同位置r处,由钮扣电极产生的电流密度与 该处的电阻率:
j
=
dU Rdr
z2.EMI测量原理
z穿过每个钮扣电极的平均电流密度等于在其在 圆形电极与地层接触面积内的积分:
井眼方位角
Gamma Ray (GR)
自然伽玛
Deviation (DEVI)
井斜
Caliper 1 (C14)
井径(1-4极板)
Caliper 2 (C25)
井径(2-5极板)
Caliper 3 (C36)
井径(3-6极板)
Image Orientation
EMI 图象定向
EMI DIP 曲线 说明
z2.EMI测量原理
z微电阻率成像测井采用阵列式传感器,即在多 极板上安装多个纽扣状的测量电极; z测量的时候考虑了探测深度、纵向分辨率和周 向覆盖范围,使得测井由平均化测量向阵列化测 量演变; z突出对地层非均质性做出的响应。
z2.EMI测量原理
z为了把测量数据转化为图像,必须有足够的采 样密度; z极板和纽扣电极的设计非常重要; z为了获得好的图像分辨率,不丢失数据,极板 的个数、纽扣电极的尺寸及间隔、采样速度都要 经过严格设计。
入带或冲洗带的电阻率 R Xo 。
z1.发展历程
电电极极距距极极小小的的电电极极系系
微 微微电电极极
贴贴井井壁壁测测量量
电 极
探探测测深深度度很很浅浅
系 测
提提高高分分辨辨率率((分分层层能能力力))
井 目目的的
区区分分薄薄层层和和判判断断渗渗透透层层
求求取取冲冲洗洗带带电电阻阻率率RRxxoo
zz测测井井仪仪器器上上有有33个个弹弹簧簧片片扶扶正正 器器,,夹夹角角为为112200。。。。其其中中一一个个弹弹 簧簧片片上上装装有有硬硬橡橡胶胶绝绝缘缘极极板板,, 极极板板上上嵌嵌有有三三个个电电极极AA,,MM11,,MM22,,AA 为为供供电电电电极极,,MM11和和MM22为为测测量量电电 极极,,电电极极间间的的距距离离为为00..002255mm。。
z2.EMI测量原理
zEMI共6个极板,每个极板上有25个钮扣电极, 共有150个钮扣电极。 z每个电极阵列包括上下两排电极,上排12个, 下排13个。 z两排相距0.3英寸,相错0.1英寸,即上下相邻的 两个电极之间有半个电极是重叠的。
z2.EMI测量原理
z在测量的时候,在电极阵列所控制的横向范围内 所有的井壁表面全部被电极扫过,横向分辨率可 以达到0.1in。 z每 个 电 极 都 是 由 直 径 为 0.16 英 寸 的 金 属 钮 扣 和 0.24英寸的绝缘环组成。电极之采用分立绝缘环, 有益于信号聚焦,达到0.2英寸的分辨率。
微微电电位位电电极极系系 AA00..0055MM22 电电极极距距::00..0055mm 探探测测深深度度::110000mmmm
z1.发展历程
z最早的微电极测井仪以电位电极为基础,没有 聚焦装置,两个电极分别测量较浅处泥饼的电阻 率值和较深处冲洗带的电阻率值 RXo ,二者的差 异反映了地层的渗透特性。 z为了克服由于泥饼存在以及高阻地层和高电导 率地层泥饼厚度的影响,微测向测井仪采用屏蔽 聚焦原理,使得电流可以穿过泥饼,测量井壁附 近的电阻率。
z1.发展历程
z为确定地层的方位,从上世纪60年代起,发展 了基于多极板微电阻率测井的地层倾角测井仪。
z该仪器由若干个臂组成,测量的时候可以用机 械或液压手段把极板压向井壁,装在极板上的微 电极可以测量与极板接触点的井壁电阻率,倾斜 地层对不同方位不同深度产生电阻率异常,经过 处理可以获取地层的产状信息。
FMI 8个、192个
采集系统 Excell-2000 INSITE
MAXIS-500
最大测井速度
成像模式 548m/h
成像模式 548m/h
全井眼方式 548m/h
测量范围 0.2-5000Ω.m 0.2-10000Ω.m 0.2-10000Ω.m
最大耐压 最大耐温
2000psi (137MPa) 175°C
K:为电阻率系数;
R a :为地层的视电阻率。
z为 保 持 较 高 的 纵 向 分 辨 率,和较深的探测深度; z微电阻率测井仪采用侧向 测井的屏蔽原理,使得纽 扣电极发射出的电流具有 聚焦能力。 z位于遥测短节外壳上部的 电极产生交流电,交流电 通到下部电极。
z2.EMI测量原理
z电极的极板为导电金属 体,电极与金属板间保 持很好的绝缘;
z地 层 电 阻 率 低 , 电 极 的 接 地 电阻小,电流强度变大;
z测 量 每 个 钮 扣 电 极 的 电 流 变 化,就能够反映井壁上地层电 阻率的变化。
z2.EMI测量原理
zEMI六个极板上的150个钮扣电极,通过一个低 阻抗测量电路与下部电极系相连。测量的钮扣电 极上的电流强度反映出钮扣电极正对着的地层。 z由于岩石结构或电化学的非均质性引起的电阻率 的变化,通过数据处理和图像处理,可以获得反 映纽扣电极覆盖处地层电阻率变化的图像。
z1.发展历程 z“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也称为“电成像测井”。 zHES、SLB、BH在上世纪90年代分别推出了各 自的微电阻率成像仪EMI、FMI、STAR,代表 了电成像测井技术的最高水平,成为井壁成像的 重要测井方法。
z1.发展历程
zEMI:High-Resolution Electrical MicroImaging Tool;XRMI: 为EMI的增强型 zSTAR:Simultaneously Acoustic Imaging and Resistivity imaging zFMI:Fullbore Formation Micro-Ima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