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重点

合集下载

推拿学_考试_复习_重点_总结_笔记

推拿学_考试_复习_重点_总结_笔记

推拿的治疗原理:一、疏通经络,行气活血;二、理筋整复,滑利关节;三、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推拿的治疗原则:一、整体观念,辩证施术;二、标本同治,缓急兼顾;三、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扌衮法:【操作要领】拇指自然伸直,余指屈曲,小指、无名指的掌指关节屈曲,约达90°。

使手背沿掌横弓排列呈弧面,形成滚动的接触面。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附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屈伸和一定的旋转活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治疗作用】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各种运动损伤、偏瘫、截瘫【要求及注意事项】1.肩关节放松下垂,屈肘成140°。

2.操作过程中,腕关节前极限时屈腕约80°,回滚40°,使手背1 / 2面积(尺侧)依次接触治疗部位。

3.前滚和回滚时着力轻重之比为:3:1,即“滚三回一”。

4.操作时不宜拖动、跳动、摆动。

5.在移动操作时,移动速度不宜过快,滚法频率不变情况下,缓慢移动。

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动作要领肩关节放松,肩部下垂。

放松,肘部自然下垂。

腕部放松。

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手掌都要放松。

用大拇指指端或罗纹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手握成空拳状,拇指伸直,食指中节桡侧抵住拇指面或指间关节,使拇指关节活动时起稳定作用。

紧推:频率略快,有节奏,每分钟120-160次。

慢移:缓慢的移动。

(二)操作要求1、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作用于治疗部位上。

2、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

3、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4、~~即所谓紧推慢移。

(三)临床运用本手法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脾和胃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疾病,尤以治疗内妇科疾病,头痛,胃痛,腹痛,面瘫,失眠,高血压,消化道疾病及关节疾病等见长。

推拿科教学计划

推拿科教学计划

推拿科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推拿科课程,要掌握推拿护理技能,认识中医推拿在治病预防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临床诊疗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推拿动作技巧,包括揉捏、拍打、拉伸等各种推拿方法。

2. 学习人体结构知识,了解经络穴位及其作用。

3. 熟记常见病证分类,掌握各病证应用的推拿法则。

4. 学会利用推拿辨证论治,给不同病人制定个性化的推拿程序。

三、教学内容
1.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2. 人体结构与推拿影响区域
3. 常见病证分类和推拿方法
4. 案例练习及临床实践
5. 相关法规知识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课配合实操练习。

2. 多案例分析,训练临床诊断能力。

3. 安排实习过程,掌握推拿操作细节。

4. 实习医院照会推拿课程的学习效果。

五、考核方式
1. 理论知识考试
2. 综合操作考核
3. 临床诊疗能力考核
4. 实习医院评价
以上就是一个"推拿科教学计划"的初步框架,教学重点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中医教学《推拿学》教案

中医教学《推拿学》教案

中医教学《推拿学》教案教案:《推拿学》——小学推拿保健课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推拿学教材的第三章,主要讲述推拿的基本手法和推拿的适用范围。

具体内容包括:推拿的定义、推拿的基本手法(推、拿、按、摩、揉、捏、摇、拍)、推拿的适用范围(头痛、肩颈痛、腰痛、消化不良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推拿的基本手法和适用范围,掌握至少三种推拿手法。

2. 培养学生对手法的兴趣,养成正确的推拿习惯。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推拿的基本手法和适用范围。

难点:推拿手法的正确操作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推拿模型、推拿手法视频资料、推拿手法图解。

学具:推拿模型、推拿手法图解、练习推拿的手法道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讲解推拿的起源和发展,引起学生对手法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推拿的定义、基本手法和适用范围,配合视频资料和图解,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推拿。

3. 示范: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推拿手法,让学生跟随操作。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推拿手法,教师巡回指导。

5. 应用:学生通过推拿模型,实践所学手法,体验推拿的效果。

六、板书设计推拿学定义基本手法:推、拿、按、摩、揉、捏、摇、拍适用范围:头痛、肩颈痛、腰痛、消化不良等七、作业设计1. 描述推拿的基本手法,并说明其适用范围。

答案:推拿的基本手法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摇、拍。

推拿适用于治疗头痛、肩颈痛、腰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2. 简述推拿的起源和发展。

答案:推拿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推拿已成为中国传统的医学疗法之一,并在现代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推拿的基本手法和适用范围,掌握了正确的推拿手法。

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对推拿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学生可利用课后时间,深入了解推拿的历史和发展,学习更多推拿手法,尝试运用推拿治疗生活中常见的疾病,提高自己的推拿技能。

推拿学重点知识点

推拿学重点知识点

推拿学重点知识点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推拿、拍打、揉捏等手法,以达到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推拿学涉及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1.中医基础知识:推拿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学习推拿需要对中医基础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包括经络学、脏腑学、病理学等,这些都是推拿的理论基础。

2.人体解剖学:在进行推拿按摩时,需了解人体的结构,需要掌握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和功能。

只有了解了人体结构,才能更好地进行按摩推拿,发挥最佳效果。

4.推拿手法:推拿的手法是推拿学的核心部分,包括揉、推、拍、捶、击等手法。

学习推拿需要熟悉并掌握各种手法的技巧和应用方法。

不同的手法可以有不同的效果,需要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手法。

5.穴位与配穴:推拿按摩主要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疏通经络。

学习推拿时,需要熟悉各个穴位的位置、功能和应用,以及穴位的配穴原则。

正确选择和刺激穴位可以取得更好的推拿效果。

6.推拿治疗技巧:学习推拿需要掌握一定的治疗技巧,如使用适当的手法、掌握正确的力度、调整节律和速度等。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使推拿按摩更加有效和舒适。

7.推拿适应症与禁忌症:学习推拿需要熟悉推拿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指的是对于哪些病症可以进行推拿治疗,禁忌症指的是推拿治疗是不适用或有风险的病症。

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可以避免不当的治疗或造成伤害。

8.推拿常见病症的治疗:推拿可以用于治疗和缓解很多常见病症,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冻疮、失眠等。

学习推拿时,需要了解这些常见病症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推拿的治疗方法。

9.推拿与其他疗法的结合:推拿与其他中医疗法如针灸、拔罐等可以结合使用,以加强治疗效果。

学习推拿时,需要了解与其他疗法的配合应用,并掌握相应的技巧。

总之,推拿学涉及广泛而深入的学科,学习推拿需要掌握中医基础知识、人体解剖学、经络系统、手法、穴位与配穴等知识点。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可以提高推拿技术水平,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推拿学重点

推拿学重点

1推拿:属于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

2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着力,通过前臂的摆动,带动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力通过拇指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称一指禅推法。

3扌衮法:以手背部小指着力,通过前臂的旋转和腕关节的屈伸运动,使着力部在治疗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

4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部损伤等因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的一组症状复杂、影响广泛的临床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5落枕:由于睡姿不良或枕头高低失当,致使头颈部肌肉较长时间内处于某一固定姿势,使颈部部分肌肉受到牵拉,导致颈项部肌肉痉挛,出现以疼痛,活动受限,颈部僵直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病证.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或肩胛提肌。

6肩周炎: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主要特征的疾病.肩痹。

7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间盘的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以腰痛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简称腰突症。

痹证,腰痛。

8扛肩现象:肩周炎后期疼痛减轻而肩关节广泛粘连,致肩关节各方面活动功能受限,尤以外展,内收,内收,内旋及后伸功能受限为甚。

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扛肩现象.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

手法:用手或肢体的相关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体表,以达到治病、防病及保健的目的,将这种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手法”介质的使用一为起一定的润滑作用,并保持操作部位不受损害,二是使具有药效作用的介质能通过手法操作从皮肤渗透到体内,发挥手法和药效的双重治疗作用。

《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

明代:一是“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二是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

推拿手法学重点

推拿手法学重点

1.易筋经:“易”改变;“筋"筋脉,肌肉,筋骨;“经”方法。

即通过锻炼能够改变筋骨,抻筋拔骨,强壮筋骨,调节脏腑经络,变易强壮身形的健身锻炼方法。

(1.韦驮献杵2.横担降魔杵 3.掌托天门 4. 摘星换斗 5.倒曳九牛尾 6.出爪亮翅7。

九鬼拔马刀8.三盘落地9。

青龙探爪10饿虎扑食11。

打躬击鼓12.掉头摇尾)2.《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明确记载了“中央者"是按摩和导引的发源地。

3.按摩始见于《内经》4。

《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膏摩"5。

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6.《唐六典》推拿治疗范围:“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疾7。

金代医家张从正将按摩和针灸归为“汗法”8。

“推拿”最早记载于明代医家张四维《医门秘旨》9.清代《医宗金鉴》提出正骨手法的总结和正骨八法。

文中提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摸,接,端,提,推,拿,按,摩"10。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分类有六大类: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手法。

11.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12。

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要求:稳,准,巧,快。

13.一指禅推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14.开天门:用拇指指腹由两眉头之间向上直推至额上发髻处。

15.推坎宫:用拇指桡侧从眉心向眉梢作分推。

16.推桥弓:用拇指指腹从翳风穴由上而下推至锁骨上窝等。

17. 复合手法1.按揉法2。

拿揉法3。

推摩法4.牵抖法5.扫散法6。

踩跷法各个手法作用:滚法-—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滑利关节。

一指禅推法-—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调节脏腑。

缠法--活血祛瘀,生肌托毒,且有较强的消散作用。

一指禅偏锋推法—-镇静安神,活血通络.鱼际揉法—-舒筋通络,宁心安神。

抖法——舒筋解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消除疲劳。

15.擦法常用小鱼际擦法(侧擦法)16.挤压类包括: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搓法,捻法,拨法.掌按法的注意事项:a。

推拿学考试重点整理

推拿学考试重点整理

推拿学考试重点整理推拿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疗法,通过不同手法和技巧刺激人体特定部位,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从事推拿学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熟悉相关知识和掌握重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推拿学考试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指导。

一、推拿学的基本原理推拿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经络推拿学说、气血学说等。

阴阳学说是指万物的存在都有阴阳之分,推拿学通过不同手法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是指人体内流动的经络系统,推拿学通过按摩经络,疏通气血,调节经络的畅通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气血学说是指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推拿学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的运行来调整人体功能。

二、重点知识点1:经络学说与穴位选择经络学说是推拿学的基础理论,其中最核心的知识点在于掌握经脉的走向和特点。

按摩经络系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穴位,对特定穴位的按摩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补益脾胃,增强体质,而按摩风池穴则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因此,在考试中需要重点掌握经络学说以及相关穴位选择的知识。

三、重点知识点2:推拿手法与技巧推拿手法和技巧是推拿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考试中的重点考察内容。

常见的推拿手法包括揉、捏、按、推、拿、搓等。

每种手法都有其特定的操作方法和适应症。

揉的手法可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捏的手法可以活血散瘀、化痰止咳;按的手法可以调气止痛、降血压等。

掌握推拿手法与技巧,灵活运用在临床实践中,是推拿学考试的关键。

四、重点知识点3:推拿治疗常见病症推拿学作为一种疗法,应用的范围广泛。

重点知识点之一是掌握推拿治疗常见病症的方法。

例如,推拿治疗颈椎病可以通过按摩颈部穴位,调理气血,缓解颈椎的疼痛和不适;推拿治疗失眠可以通过按揉足三里穴,调节脾胃,改善睡眠质量等。

需要在考试中掌握推拿治疗不同病症的方法和适应症。

五、重点知识点4:推拿的注意事项推拿是一种特殊的疗法,需要掌握一些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推拿治疗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推拿治疗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推拿治疗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推拿治疗学简介推拿,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起源于中国,流传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推拿治疗学是对推拿的学科研究,包括推拿的原理、技法、适应症、禁忌症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推拿手法的运用,可以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调整气血、祛风散寒、提高身体免疫力等,是一种独特的中医疗法。

二、中医基础知识1.中医基本理论中医基本理论是推拿治疗学的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论是中医疗法的理论基础,也是推拿治疗学的理论依据。

2.经络学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人体有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推拿治疗学中,经络学是重要的知识点,要掌握经络的走向、分布、特点等内容,以便在推拿时找准穴位和施术方向。

3.脏腑学中医将人体脏腑系统视作一个有机整体,认为脏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推拿治疗学中,需要了解人体脏腑的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之间的联系等内容,以便在推拿时更好地对症施治。

三、推拿基本技法1. 揉法揉法是推拿治疗学的基本技法之一,是通过双手的掌压和指压,以揉捏、转动、推拿、拨叩等手法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的部位,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调理经络,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2. 推拿推拿是通过双手的按摩和揉捏,以掌握、推动、挤压、捏摩等手法作用于患者的体表,以促进局部脏器、经络、筋骨、肌肤的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病症、健体保健的目的,也是推拿治疗学的重要技法之一。

3. 摩法摩法是通过双手的温热摩擦、点按、揉捏等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促进其局部的气血运行,循经散瘀,调和脏腑,温通经络,改善脏腑功能,是推拿治疗学中的常用技法之一。

4. 捏法捏法是通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肌力作用于患者的体表,以揉捏、挤压、点按等手法进行推拿,促进局部气血运行,达到调理经络、舒筋活络、通经散痛的目的,是推拿治疗学中的常用技法之一。

5. 捺法捺法是推拿治疗学中的一种重要技法,是通过指端力道的顿按、冲击、挤压、点按等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促进其经络气血运行,化瘀通经,舒筋活络,是推拿治疗学中的常用技法之一。

推拿手法学考试重点总结

推拿手法学考试重点总结

推拿手法学考试重点总结1. 引言推拿手法学是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掌握推拿手法的技巧和要点,对于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推拿手法学考试中,以下是一些重点内容需要特别注意。

2. 推拿手法的分类推拿手法可以分为直接手法和间接手法两大类:2.1 直接手法直接手法是通过推拿师直接接触受治者的体表进行施力的手法。

常见的直接手法包括揉法、推法、捏法和掐法等。

这些手法通过施力刺激全身经络,调理气血,达到治疗效果。

2.2 间接手法间接手法是通过推拿师的手来操作中间媒介物,间接作用于受治者身体的手法。

常见的间接手法有拔罐法、刮痧法、针灸推拿和温热推拿等。

这些手法通过不同的操作方式和媒介物刺激经络和穴位,起到治疗作用。

3. 揉法的要点揉法是将推拿师的手通过推、揉、压的方式施加于受治者身上,以达到调理气血、通络活血的目的。

3.1 用手的要领揉法要求推拿师的手要柔软,力度适中,手势协调。

手法要饱满有力,用指腹、掌根、外侧或掌面等相应部位施力,遵循经络分布方向进行揉捏。

3.2 揉法的操作步骤揉法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下压、握拿、放松、捏舒、回旋揉和沉一揉等手势。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掌握好这些手势的技巧和要点,才能更好地发挥揉法的疗效。

4. 推法的要点推法是指推拿师通过推的方式施力于受治者的身体,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为目的。

4.1 用手的要领推法要求推拿师的手要放松,力度适中,以手掌或掌根为主要部位进行推动。

根据病情和部位的不同,可以选择单掌推、双掌推、掌块推、掌毂推等手势。

4.2 推法的操作步骤推法的操作步骤主要包括点按、滚推、挤压、抹拉和推动等手势。

推拿师需要根据受治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势和力度进行推法治疗。

5. 拔罐法的要点拔罐法是通过在皮肤表面使用罐具,产生负压,以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5.1 罐具的选择拔罐法使用的罐具有多种类型,包括玻璃罐、竹罐和塑料罐等。

在选择罐具时需要注意罐具的质地、大小和造型等,保证罐具的质量和使用效果。

推拿学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11级中医康复)

推拿学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11级中医康复)

推拿学1.推拿:古称按摩,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部位,或者运动患者肢体关节,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是中医的外治法。

推拿的作用原理“力—能—信息”的相互转化的结果。

(古称“按摩”、“按跷”、“乔摩”、“桥引”、“按扤”(wù)等。

2.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万全《幼科发挥》。

3.推拿学的特点:①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②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③适应范围的宽泛和严格的禁忌证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

4.功法训练的意义:功法训练对推拿专业人员来说,具有两层意义:①推按专业人员本人必须进行公法训练,以助于掌握手法技巧;也利于增强体质,胜任长时间的具有一定力量要求的手法操作;②指导和帮助病人进行功法训练。

5.推拿意外的定义、举例、原因?答:1)定义:推拿作为一种自然疗法,没有药物毒副作用,更是一种无创伤疗法,然而它毕竟是一种外力作用与人体的疗法,如果操作失误,患者体位不当或者精神过于紧张,就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情况,轻者影响推拿疗效,重者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这些在临床中产生的异常情况,称之为“推拿意外”。

2)举例:①晕厥;②瘀斑;③疼痛;④骨折;⑤破皮;⑥疲乏。

3)原因:①诊断不明或者误诊;②对疾病的机理和手法作用原理缺乏认识;③手法操作或选用不当;④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6.怎样避免或减少推拿意外?答:①推拿医生要提高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医疗技能;②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误治而发生意外;③提高手法操作的安全性,特别是一些旋转、扳、牵拉等运动关节类手法;④在治疗时需注意选择适当的体位、精神放松。

7.怎样学好推拿?答:①学习和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以及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②是刻苦地学习手法和进行功法训练,掌握手法和功法的基本技能和临床应用。

8.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亡佚。

9.《黄帝内经》记载推拿的作用:①行气;②活血;③舒筋;④通络;⑤镇痛;⑥镇静;⑥止痛;⑦退热等。

推拿学重点

推拿学重点

推拿学重点
推拿学是中医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以按摩手法为主要手段,以调理气血、调节阴阳、舒筋活络为目的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

下面列举了一些推拿学的重点:
1.手法:推拿学的手法分为揉、捏、拿、推、托、拍、挠、摇
等多种,手法要求准确灵活,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磨练。

2.经络:推拿学需要通过深入研究经络,了解其经脉分布、取
穴方法及与其他经络的联系,以在推拿治疗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3.穴位:推拿学的另一个重点是穴位,需要掌握各个穴位的名称、定位、功能及针刺方法,以便在推拿治疗中准确取穴。

4.诊断:推拿治疗需要先行诊断,了解患者的病症和病史等情况,以便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5.注意事项:推拿治疗需要严格掌握注意事项,如力度、时间、频率、部位等,以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推拿学是一门技术相对独立、完整的学问,需要通过正规的师从传承和系统化的学习培训来掌握。

推拿手法学 考试重点整理

推拿手法学 考试重点整理

推拿手法学第一章绪论推拿手法学:是学习研究推拿手法的术式结构,动作原理,技能训练,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引书》于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内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导引养生学成就,其中也有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的最早记载。

《五十二病方》于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手法医学的成就。

《黄帝内经》对推拿手法的贡献1.确立了手法医学的正式学科名----按摩2.阐述了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温经散寒,活血补血,舒筋通络3.提出了推拿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4.特殊手法的运用:按压腹主动脉法,按压颈动脉法5.膏摩的运用:《灵枢-经筋》记载用”马膏”膏摩法治疗面神经麻痹6.手法推拿与定穴的运用7.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了膏摩一词,并将其与针灸,导引法并列,用于预防保健。

膏摩方:头风摩散书中有手法抢救自缢死的首次记载《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书中记载手指相对用力且协同操作的捏脊法和作用力向上的腹部抄举发,其中的拈脊骨皮法被后世冠以捏脊法之名而在小儿推拿领域得到了重用。

唐宋时期:1.推拿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的建立按摩科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2.《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该书所有的病症均无方药处方,却提出了详细的“补养宣导”之法,即对症导引疗法。

唐代第一科:祝由3.《千金方》唐代孙思邈a. 倡导小儿按摩b. 膏摩法在《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得到了又一次总结c. 重视养生保健手法d.丰富多彩的手法应用:提出治疗颞颌关节半脱位,在手法牵引复位后”当疾出指”e. 手法用于诊断与定穴4.《外台秘要》王焘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推拿手法资料a. 脊柱手法的记载:脊柱按压法b. 其它手法:治疗霍乱转筋的手拗脚趾法,治疗大小便不通的捋腹通便法,摩小腹下死胎法,捉筋治噎法,治疗咽喉舌疾的下颌关节爪法5. 《圣经总录》:“开达抑遏”四字概括了按摩的功用;将封裹膏摩与手法复位和用药并提,作为正骨疗法的常规;中指熨目法,掌心熨目法治疗目昏暗和目暗6. 《十产论》中助产手法,亦可保健按摩明代:1.明代按摩科变迁万全《幼科发挥》《育婴秘诀》有多处小儿推拿意外的记录2.小儿推拿的兴起:“推拿”一词最早记载于1576年张四维的《医门秘旨》小儿推拿体系的建立:标志是《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和一批小儿推拿专著的诞生。

推拿学考试复习重点

推拿学考试复习重点

推拿学发展源流“推拿”一词始见于明代万全的小儿推拿著作《幼科发挥》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遗失)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按摩专著《小儿按摩经》家中药管理局百部中医国经典中推拿的专著有龚云林·《小儿推拿秘旨》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张振玺·《厘正按摩要素》骆如龙· 《幼科推拿秘书》《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正骨推拿手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

脾胃区:左背胸椎 7~12热敷法有湿热敷法和干热敷法手法作用的基本要求有: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与深透。

持久,是指单一手法能够持续操作一定的时间而不间断,不乏力。

有力,即有力量,且这种力量不可以是蛮力和暴力,而是一种含有技巧的力量。

均匀,是指手法操作的节律,速率和压力等能够保持均匀一致,而非忽慢忽快,忽轻忽重。

柔和,是指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深透,是指手法具备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者四项要求,从而具备渗透力,这种渗透力,可透皮入内,能深达内脏及组织深层。

运动关节手法的要求:稳,准,巧,快小儿推拿手法的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手法: (成人)扌衮法:以手背部在体表进行连续的滚动。

动作要领: 1 、肩臂腕关节放松。

2 、肘微曲约 120~150 。

3 、小鱼际紧贴皮肤,以肘为支点,前臂外旋,手背呈滚动状 4、接触面为小鱼际至第三掌骨侧面约 1/2。

5、手背不宜拖动,不宜跳动揉法:1、带动皮下组织随手的揉动而滑动, 2、以肘为支点,腕部放松。

主要用于肌肉较厚处摩法: 1 、不带动皮下组织。

2、掌面于腕部在同一平面频率 100~120 摩法宜缓不宜急,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推法(单方向直线推动)擦法:大鱼际擦法主用于四肢病症;小鱼际擦法主用于脊柱两旁病症;掌擦法主用于胸背部病症。

搓法:(上肢结束手法,多与抖法共用) 抹法:抹桥弓:耳后翳风至缺盆成一线。

作用;平肝潜阳,降压降气。

推拿学重点笔记

推拿学重点笔记

推拿学重点笔记
推拿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非药物的物理疗法,通过特别的手法作用于人体的特定部位,达到治疗一些疾病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推拿学的重点笔记:
1.经络学说:推拿学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对经络的刺激来达到治疗效果。

经络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

2.穴位:穴位是推拿治疗的重要部位,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推拿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太冲、风池等。

3.手法:推拿手法是推拿治疗的关键,包括推、拿、按、摩、揉、捏、拍等多种手法。

手法的选择和操作方法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

4.适应症:推拿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失眠、头痛、消化不良等。

5.禁忌症:推拿也有一些禁忌症,如急性传染病、皮肤病、骨折、肿瘤等。

6.注意事项:推拿治疗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操作前要洗手、修剪指甲;操作时要轻柔、均匀、有节奏;避免在空腹或饱腹时进行推拿;推拿后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着凉。

7.自我保健:推拿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自我保健。

平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自我推拿,如揉捏颈部、按摩腹部、拍打四肢
等,以促进身体健康。

总之,推拿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中医学科,通过学习和掌握推拿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推拿学重点整理终极版

推拿学重点整理终极版

推拿学的发展源流△秦汉时期《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已佚失)《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作,概括推拿作用、马膏膏摩治疗口眼歪斜、治疗病证、工具、适应症禁忌症△明代①“推拿”之称的出现(最早出现推拿的时间);②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独特体系《小儿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推拿的作用原理△中医学①疏通经络,行气活血;②理筋整复,滑利关节;③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现代医学(运动系统)①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②解除肌肉的痉挛;③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④促进炎症介质的分解、稀释;⑤促进水肿、血肿的吸收;⑥松解软组织的粘连⑦纠正解剖位置的异常;⑧改变突出物与神经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推拿的治疗原则与治法△治疗原则①未病先防;②治病求本;③扶正祛邪;④调整阴阳;⑤三因制宜△治法温、通、补、泻、汗、和、散、清△补泻作用补——扶助人体正气,增强人体组织某功能;泻——祛除体内病邪,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进①经络循行:顺——补;逆——泻②血流方向:向心性——补;离心性——泻③手法刺激强度:轻——补;重——泻④手法运动方向:顺时针——补;逆时针——泻⑤手法频率:缓慢——补;急速——泻⑥治疗时间:时间长——补;时间短——泻推拿的禁忌症1.各种传染性疾病;2.各种恶性肿瘤;3.结核性和感染性疾病;4.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5.所操作的部位皮肤有烧伤、烫伤或有皮肤破损的皮肤病;6.骨折及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症;7.月经期、怀孕期的腹部、腰骶部操作。

推拿常用的介质(膏摩)介质作用——润滑、药效作用介质的种类——药膏、药散、药酒、药汁、药油、滑石粉、水经络与腧穴十二经别——离、合、出、入离:从十二经脉分出;合:表里经别同行;出:从头颈部出来;入:进入胸腹腔穴位定位足三里:小腿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犊鼻穴下3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学概论 1分单选1、推拿学的基本特征、理论内涵P11.有记载的最早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

2.《金匮要略》首载膏摩:将药煎成膏剂,涂在患处按摩。

3.葛洪《肘后救卒方》治卒腹痛方,记载最早捏脊法。

首次对汉代以前的膏摩方总结;4.隋唐:推拿鼎盛时期。

特点:1.推拿已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

2.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

3.推拿广泛地被应用于防病养生。

4.膏摩盛行。

5.对外交流活跃。

5、宋:《太平圣惠方》首载摩腰方;张从正首次提出推拿具有发汗作用。

5.明代:小儿推拿鼎盛时期。

现存最早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

现存最早推拿学专著《小儿按摩经》。

推拿一词最早出现。

6.清代:正骨推拿形成体系;张振鋆提出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7.推拿流派:㨰法、一指禅、北方内功、腹诊。

第一章经络腧穴选择10分1.操作顺序:头面、上肢、胸腹、下肢正面;腰背、下肢背面。

2.特定穴位:头面——外感表证疾病。

1、坎宫: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2、天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脑3、耳后高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早期面瘫4、天柱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呕吐、发热;5、肚角:各种腹痛;尤其寒痛、伤食痛6、脊柱:大椎至长强;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捏脊:小儿疳积、腹泻;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7、七节骨:推上七节骨用于虚寒腹泻、久痢、脱肛、遗尿;推下七节骨—肠热便秘或湿热痢疾8、龟尾:尾椎骨端;调理大肠,性平和,止泻通便;9、脾经拇指;只补不清;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10、肝经食指;只清不补;惊风、抽搐、烦躁;滋肾养肝法;11、心经中指;只清不补;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12、肺经无名指;清补并用;补—咳嗽气喘、虚寒怕冷;清—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13、肾经小指;只补不清;补肾益脑,温养下元;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14、大肠食指桡侧;补---虚寒腹泻、脱肛;清—湿热、食滞,赤白下痢,便秘;15、四横纹食、中、无名第一指间关节;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16、掌小横纹:肺炎、百日咳要穴;肺部湿性啰音;17、板门大鱼际平面;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板门→横纹,止泻,反之止呕。

18、运水入土: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多用于因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等症。

运土入水: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常用于新病、实证,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少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症。

19、二扇门:发汗要穴。

20、三关:桡侧,腕→肘;补气行气。

温阳散寒,发汗解表本穴性温热。

主治一切虚寒病证,对非虚寒病证者宜慎用21、六腑:尺侧,肘→腕;清热,凉血,解毒本穴性寒凉,主治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肿毒(腮腺炎)等实热证。

与补脾经合用,本穴有止汗效果。

若小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

22、天河水:前臂正中,腕→肘;清热解表,泻火除烦本穴性清凉,清热而不伤阴分,较平和,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证。

23、老龙、威灵、精宁:急救第二章推拿的适应证和禁忌症选择2-3分适应证:骨伤、内、妇、儿、五官、美容、减肥、医疗保健禁忌症:①传染病;结核;感染性疾病;②烧烫伤、皮肤损伤;③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肺病;④胃肠穿孔;⑤骨质疏松、骨折;⑥月经期、怀孕期的腹部、腰骶部;⑥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⑦精神病;⑧大醉、过饱、过饥、过度劳累;⑨诊断不明确者,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严重,骨髓炎等第三章推拿异常情况及处理选择2-3分异常情况:①皮损瘀斑;②软组织损伤;③疼痛;④骨折(固定拍片);⑤脊髓损伤;⑥晕厥第六章、推拿手法选择+简答 20分1.手法(定义):指能按特定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受术者体表操作,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一项临床技能。

2.手法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

3.㨰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的伸屈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手背近尺侧部在受术部位做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

4.一指禅: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5.紧推慢移:指摆动频率较快,但拇指端或螺纹面在施术部位上的移动不能太快。

6.揉法:带动皮下组织。

7.摩法:不可太重,不带动皮下组织。

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义施之。

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8.点法:肘点法刺激强烈,要根据受术部位、病情、病人体质酌情选用。

9.振法:掌振法:可用于腹部、背部、肩部、腰骶部。

指振法:全身腧穴。

10.摇法:将关节沿其运动轴的方向做被动环转的手法。

第八章推拿的作用原理1.推拿的作用原理: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2.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3.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2、推拿的治疗原则:①整体观念,辨症施术;②标本同治,缓急兼顾;③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3、影响推拿疗效的因素(p204大标题。

)第九章推拿治疗各论第一节伤科病症☆颈椎病(各型症状体征)1.临床表现:①【颈型】颈部酸痛,颈肌痉挛,颈部活动受限,颈项僵硬。

可出现一侧头皮感应痛,出现偏头痛,有时疼痛可达前额和眼周。

②【神经根型】:以颈肩部不适伴随有上肢的疼痛麻木为特点,常可波及手指。

疼痛表现为钝痛或过电样放射痛,时有酸痛、胀痛或隐隐作痛。

可因劳累或落枕使上述症状加重。

当颈部后伸时症状可加重。

多为单侧发病,亦有双侧发病者。

可有头沉、头晕、颈部酸困、背部有重物压迫感。

③【椎动脉型】:颈性眩晕:发作前无任何征兆,头部位于某一角度时出现眩晕,故称为位置性眩晕。

眩晕呈发作性,间歇性,眩晕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晃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有地面倾斜或地面移动等感觉。

常伴有复视、眼震、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

猝倒:可在颈部活动或眩晕剧烈时发生,四肢突然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发作过程中无意识障碍,跌倒后随即能清醒。

头痛:为血管性头痛,其性质多为发作性,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日,疼痛多位于枕部、顶枕部、颞部,多呈跳痛或胀痛,可向耳后、面部、牙部、顶枕部,甚至眼区放射。

眼部症状:如视线模糊、复视、幻觉、失明等视力障碍。

其特点为:开始时症状与颈部症状有关,在颈部运动时,眼部有不适感。

④【脊髓型】:先有下肢症状,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困重、随后行走困难,步态不稳。

后有躯干症状,出现2-4肋以下感觉障碍,胸腹骨盆区发紧。

最后出现上肢症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无力,不能做精细动作,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⑤【交感型】:交感兴奋型:头痛、头晕、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心率加快、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血压升高、肢体血管痉挛、肢体发凉、局部温度降低、多汗、耳鸣等。

迷走兴奋型:头痛、头晕、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率血压下降、胃肠蠕动增加或嗳气。

⑥【混合型】2.手法:①松解手法(放松软组织)②调整手法③整理手法(如拿法、拍法)3、诊断+鉴别诊断落枕:症状:晨起后一侧颈部肌群疼痛、僵滞。

头常歪向患侧。

活动不利。

体征:肌痉挛,压痛、活动障碍。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L4-5、L5-S11.L3~4椎间盘突出,疼痛放射至大腿前外侧或小腿前内侧;L4~5椎间盘突出,疼痛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或拇趾;L5~S1椎间盘突出则放射至消退后外侧、足跟或足背外侧。

2.内因:腰椎间盘退变(最基本直接)、腰骶部先天性畸形。

外因:外伤、劳损、受寒等。

3.诊断:1.症状:腰痛伴一侧或双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动困难;下肢麻木、无力或有发凉感觉;马尾神经受压症状(马鞍区麻木、排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2.检查:1)腰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后突;有侧凸畸形;腰部肌张力增高或有痉挛;腰椎活动受限;跛行步态;严重者屈腰、屈髋、屈膝的“三屈”体位。

2)局部压痛。

3)神经功能损害体征:受累一侧或两侧下肢出现运动无力、感觉减退、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等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根据受累情况不同,其表现如下:运动无力:L3~4突出者,伸膝无力;L4~5突出者,常有背伸肌力减弱;L5~S1突出者,拇趾跖屈无力。

感觉异常:早期皮肤感觉过敏,逐渐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

L3~4突出者,小腿内侧感觉减退;L4~5突出者,小腿前外侧感觉减退;L5~S1突出者,常有小腿后外侧、足跟及足外侧感觉减退。

肌肉萎缩:L3~4突出者出现股四头肌萎缩,L4~5、L5~S1突出者出现臀部、小腿部肌肉萎缩。

反射改变:L3~4突出者,常有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L5~S1突出者,常有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L4~5突出者,腱反射无异常改变。

中央型突出:腰骶部及马鞍区感觉减退,提肛反射和提睾反射等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3.特殊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坐骨神经受压(或腰骶、骶髂关节有病变)。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腰骶部神经根受压。

键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突出物肿大或游离性突出或中央型突出。

屈颈试验阳性:提示椎管内有致压物,使腰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

仰卧挺腹试验阳性:腰脊神经根受压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提示骨神经受压,见于L3~4及以上的椎间盘突出。

4整复手法:俯卧位腰部后伸扳法(调整后关节,松解粘连)。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以第三腰椎横突部位明显压痛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腰痛。

1.症状:腰部多有外伤史。

腰部一侧疼痛,向健侧侧屈时,疼痛加剧。

腰部前屈和向键侧侧屈受限。

少数患者疼痛有时向臀部、同侧内收肌和大腿前侧放射,但不超过膝关节。

2.检查:腰椎前屈、健侧侧屈受限。

X线摄片一般无异常发现,少数可见第三腰椎横突肥大、畸形或不对称等。

与腰间盘突出症鉴别:下肢痛一般在膝关节平面以上;直腿抬高试验有时受限;但加强试验阴性。

肩关节周围炎:1.简称肩周炎,指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

2.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损伤。

3.症状:临床表现以肩部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主。

早期呈发作性酸痛,常因气候变化、劳累而诱发,以后逐渐发展到持续性疼痛并逐渐加剧,疼痛日轻夜重,甚至夜不能寐。

病变后期,肩关节周围广泛性粘连时,疼痛随之减轻。

4.治则:初期舒筋通络,活血止痛;后期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5.基本操作:①舒筋通络、活血止痛:㨰法、一指禅推法。

配合患肩各方面的被动活动。

手法要沉稳柔和、幅度逐渐加大,切忌动作粗暴,以免引起剧烈疼痛。

(早期)②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肩关节外展扳法、肩关节上举扳法。

(后期)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1.症状:一般起病较缓慢,偶感肘外侧酸痛无力,因急性损伤而发病者较为少见。

发病后日久可加重,痛及肩前和前臂,局部或有轻度肿胀。

活动前臂后疼痛加重,不能做握拳、旋转前臂动作,握物无力,如体热水瓶、拧毛巾,甚至拖地时均感疼痛加重。

疼痛可向上臂、前壁以及腕部放射,但在伸直肘关节是不明显,休息时多无症状,部分患者夜间疼痛显著。

2.检查:①局部压痛。

②前臂伸腕肌群抗阻力试验阳性;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征)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