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学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学
概论 1分单选
1、推拿学的基本特征、理论内涵P1
1.有记载的最早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
2.《金匮要略》首载膏摩:将药煎成膏剂,涂在患处按摩。
3.葛洪《肘后救卒方》治卒腹痛方,记载最早捏脊法。首次对汉代以前的膏摩方总结;
4.隋唐:推拿鼎盛时期。
特点:1.推拿已成为骨伤病的普遍治疗方法。 2.推拿疗法渗透到内外儿诸科。
3.推拿广泛地被应用于防病养生。
4.膏摩盛行。
5.对外交流活跃。
5、宋:《太平圣惠方》首载摩腰方;张从正首次提出推拿具有发汗作用。
5.明代:小儿推拿鼎盛时期。
现存最早小儿推拿专题文献《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
现存最早推拿学专著《小儿按摩经》。
推拿一词最早出现。
6.清代:正骨推拿形成体系;张振鋆提出小儿推拿八法:按摩掐揉推运搓摇。
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7.推拿流派:㨰法、一指禅、北方内功、腹诊。
第一章经络腧穴选择10分
1.操作顺序:头面、上肢、胸腹、下肢正面;腰背、下肢背面。
2.特定穴位:头面——外感表证疾病。
1、坎宫: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2、天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脑
3、耳后高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早期面瘫
4、天柱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呕吐、发热;
5、肚角:各种腹痛;尤其寒痛、伤食痛
6、脊柱:大椎至长强;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
捏脊:小儿疳积、腹泻;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
7、七节骨:推上七节骨用于虚寒腹泻、久痢、脱肛、遗尿;
推下七节骨—肠热便秘或湿热痢疾
8、龟尾:尾椎骨端;调理大肠,性平和,止泻通便;
9、脾经拇指;只补不清;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
10、肝经食指;只清不补;惊风、抽搐、烦躁;滋肾养肝法;
11、心经中指;只清不补;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
12、肺经无名指;清补并用;补—咳嗽气喘、虚寒怕冷;清—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
13、肾经小指;只补不清;补肾益脑,温养下元;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
14、大肠食指桡侧;补---虚寒腹泻、脱肛;清—湿热、食滞,赤白下痢,便秘;
15、四横纹食、中、无名第一指间关节;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
16、掌小横纹:肺炎、百日咳要穴;肺部湿性啰音;
17、板门大鱼际平面;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板门→横纹,止泻,反之止呕。
18、运水入土: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多用于因脾胃虚弱而见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等症。
运土入水: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常用于新病、实证,如因湿热内蕴而见少腹胀满、小便赤涩、泄泻痢疾等症。
19、二扇门:发汗要穴。
20、三关:桡侧,腕→肘;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本穴性温热。主治一切虚寒病证,对非虚寒病证者宜慎用
21、六腑:尺侧,肘→腕;清热,凉血,解毒
本穴性寒凉,主治温病邪入营血、脏腑郁热积滞、壮热烦渴、肿毒(腮腺炎)等实热证。与补脾经合用,本穴有止汗效果。若小儿平素大便溏薄,脾虚腹泻者,本法慎用。
22、天河水:前臂正中,腕→肘;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本穴性清凉,清热而不伤阴分,较平和,主要用于治疗热性病证。
23、老龙、威灵、精宁:急救
第二章推拿的适应证和禁忌症选择2-3分
适应证:骨伤、内、妇、儿、五官、美容、减肥、医疗保健
禁忌症:①传染病;结核;感染性疾病;②烧烫伤、皮肤损伤;③恶性肿瘤;严重心、脑、肺病;④胃肠穿孔;⑤骨质疏松、骨折;⑥月经期、怀孕期的腹部、腰骶部;⑥有出血倾向的血
液病⑦精神病;⑧大醉、过饱、过饥、过度劳累;⑨诊断不明确者,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严重,骨髓炎等
第三章推拿异常情况及处理选择2-3分
异常情况:①皮损瘀斑;②软组织损伤;③疼痛;④骨折(固定拍片);⑤脊髓损伤;⑥晕厥
第六章、推拿手法选择+简答 20分
1.手法(定义):指能按特定技巧和规范化动作在受术者体表操作,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一项临床技能。
2.手法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渗透。
3.㨰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的伸屈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手背近尺侧部在受术部位做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
4.一指禅: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5.紧推慢移:指摆动频率较快,但拇指端或螺纹面在施术部位上的移动不能太快。
6.揉法:带动皮下组织。
7.摩法:不可太重,不带动皮下组织。
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义施之。
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8.点法:肘点法刺激强烈,要根据受术部位、病情、病人体质酌情选用。
9.振法:
掌振法:可用于腹部、背部、肩部、腰骶部。指振法:全身腧穴。
10.摇法:将关节沿其运动轴的方向做被动环转的手法。
第八章推拿的作用原理
1.推拿的作用原理: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2.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3.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2、推拿的治疗原则:①整体观念,辨症施术;②标本同治,缓急兼顾;
③以动为主,动静结合。
3、影响推拿疗效的因素(p204大标题。)
第九章推拿治疗各论
第一节伤科病症
☆颈椎病(各型症状体征)
1.临床表现:
①【颈型】颈部酸痛,颈肌痉挛,颈部活动受限,颈项僵硬。
可出现一侧头皮感应痛,出现偏头痛,有时疼痛可达前额和眼周。
②【神经根型】:以颈肩部不适伴随有上肢的疼痛麻木为特点,常可波及手指。疼痛表现为钝痛或过电样放射痛,时有酸痛、胀痛或隐隐作痛。可因劳累或落枕使上述症状加重。当颈部后伸时症状可加重。多为单侧发病,亦有双侧发病者。
可有头沉、头晕、颈部酸困、背部有重物压迫感。
③【椎动脉型】:
颈性眩晕:发作前无任何征兆,头部位于某一角度时出现眩晕,故称为位置性眩晕。眩晕呈发作性,间歇性,眩晕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晃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有地面倾斜或地面移动等感觉。常伴有复视、眼震、耳鸣、耳聋、恶心、呕吐等症状。
猝倒:可在颈部活动或眩晕剧烈时发生,四肢突然麻木、软弱无力而跌倒,发作过程中无意识障碍,跌倒后随即能清醒。
头痛:为血管性头痛,其性质多为发作性,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日,疼痛多位于枕部、顶枕部、颞部,多呈跳痛或胀痛,可向耳后、面部、牙部、顶枕部,甚至眼区放射。
眼部症状:如视线模糊、复视、幻觉、失明等视力障碍。其特点为:开始时症状与颈部症状有关,在颈部运动时,眼部有不适感。
④【脊髓型】:先有下肢症状,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困重、随后行走困难,步态不稳。后有躯干症状,出现2-4肋以下感觉障碍,胸腹骨盆区发紧。最后出现上肢症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无力,不能做精细动作,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⑤【交感型】:交感兴奋型:头痛、头晕、眼裂增大、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心率加快、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血压升高、肢体血管痉挛、肢体发凉、局部温度降低、多汗、耳鸣等。
迷走兴奋型:头痛、头晕、眼睑下垂、流泪、鼻塞、心率血压下降、胃肠蠕动增加或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