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理解假设法
关于假设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
关于假设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假设法是一种科学探究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以想象或假设成立某些情况,进而推导出必然的结论,以此来验证或解释实验现象。
下面将从实例应用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两个方面,谈一谈假设法在中学物理中的应用。
一、实例应用1. 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验证牛顿第三定律是分析力学中的基本定律,其核心概念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
在学习这个定律时,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实验验证。
例如,可以在水平摩擦系数已知的桌子上,用不同的力用力仪器测量推动不同质量物品的加速度,从中得出作用力大小与物体加速度呈反比例的规律,由此验证牛顿第三定律。
2. 光线反射规律的实验验证学生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物理学中的规律和原理,如光线反射规律。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可以使用平整的白色硬板作为基座,将光源放置在一侧,并将凸透镜放置于光源与硬板之间。
当光线穿过凸透镜并照射到硬板上时,可以观察到光线的反射方向,从而验证光线反射规律。
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采用假设法,可以启发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让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物理学中各种规律和原理。
学生可以借鉴科学工作者的思维方式,提出一些可行的假设,然后根据其所具备的物理知识和资料筛选出其中合理的假设。
定出假设后,学生可以提出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或观测,以验证或反驳这项假设。
在实验过程中,同时要注意数据的记录和汇总,以便最终得出结论。
假设法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方法。
通过假设与实验设计等探究过程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的素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各种物理学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科学研究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假设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假设法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摘要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作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运用假设思想方法求解的练习题,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假设成功的美感和愉快,从而珍惜和乐于使用这种思想方法。
关键词教学形式解决问题思想方法能力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的目标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主动的探求并思索,明智的驾驭实践的态度和方法,掌握有效的、适当的解决处理问题的态度。
假设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下面就解题的策略——假设法,谈谈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与运用。
所谓假设指的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为达到解题目的而作出的一种假定和设想。
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假设与其他各种教学思想方法相结合,能让学生体会到假设成功的美感和愉悦。
一、运用假设,设疑激趣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原因,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内在兴趣。
”学生有好奇心,对新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
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有意识设置悬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努力创造未知情境。
数学应用题都以某一个方面、某一个侧面反映着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这种反映的形式又是千差万别、变化无穷的,为使题意的叙述与数量关系的剖析趋于一致,常常需要作出必要的假设。
通过假设,往往可收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
江阴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案(校内公开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68-69页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感受到“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纸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出示天平 1个苹果=2个梨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图片,这个天平是什么状态?(平衡)那么说明一个苹果的重量和1个梨的重量之间是什么关系?(一个苹果的重量等于2个梨的重量,或者说一个梨的重量是一个苹果的21。
)师:还可以怎么说?师:很好,继续看(出示:1个苹果+2个梨=400克),这个天平平衡吗?你知道1个梨重多少克?怎么想到的?(把左边托盘里的1个苹果替换成2个梨,这样左边托盘里就变成有4个梨一共重400克,1个梨重100克)师:1个苹果重多少克?可以怎样算?师:刚才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可以把苹果换成梨,就是假设左边托盘里全是梨。
也可以把梨换成苹果,就是假设左边托盘里全是苹果。
在数学上,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做假设。
今天我们就一起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复习旧知, 引入新课1.准备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的杯子,正好倒满。
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师提问:我们先来做一道准备题,请大家把题目默读一遍,已经有答案的请举手,这个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学生一齐口答列式。
720÷9=80(毫升)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引导: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同样的杯子,实际上就是求把总量720毫升平均分成9份,求每份是多少?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把720毫升果汁倒入了相同的杯子里,直接用总量÷份数=每份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评课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评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运用这种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教学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的含义,掌握假设法的应用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巩固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生对假设法策略的理解程度;
学生运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假设法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艰辛与乐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同时,我也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体验。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苏教版教学目标
•能够理解“假设”的概念;
•掌握利用“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假设”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假设”的概念;
•掌握利用“假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教案,练习册
教学流程
导入新知
1.点拨法: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和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假设”的概念,并且解释“假设”的含义,为后续课堂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习新知
1.演绎法:通过教师以及课件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利用“假设”解题的方法,同时大量的实例演绎,让学生掌握“假设”的具体应用方式以及解题思路。
案例分析
1.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在课堂中给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假设”的方法进行求解,并且具体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堂练习
1.个人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巩固情况,布置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学以致用,加深对“假设”这种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总结落实
1.总结归纳法: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假设”的用处,同时通过个人练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全面了解“假设”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实理解到了“假设”的应用价值,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以及知识运用都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则运算和方程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章节主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的含义和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四则运算和方程解法都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简单的运算层面,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假设法的实际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含义和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假设法的含义和应用。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含义和应用。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问题,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和操练环节。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展示。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过程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把这10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让学生尝试解决,从而引出假设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有40名学生,如果每组最多有6人,最多可以分成多少组?”让学生尝试解决,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来解决问题。
3.操练(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假设法。
小学数学教案-假设法教案
教学过程一、复习预习一、导入: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画图、列表、倒推、替换2.提出课题:利用这些策略能够方便地协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知识讲解考点: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分为以下5种情况: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只?(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总数-兔数=鸡数或者(总脚数-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鸡数总数-鸡数=兔数2.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少(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数-兔数=鸡数(每只兔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总数-鸡数=兔数3.已知总头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当鸡的总脚数比兔的总脚数多时(每只鸡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兔数总数-兔数=鸡数(每只兔脚数×总头数+脚数之差)÷(每只鸡的脚数+每只兔的脚数)=鸡数总数-鸡数=兔数4.得失问题(1只合格品得分数×产品总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
或者是总产品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总产品数+实得总分数)÷(每只合格品得分数+每只不合格品扣分数)=不合格品数5.鸡兔互换问题(已知总脚数及鸡兔互换后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的问题)〔(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两次总脚数之和)÷(每只鸡兔脚数和)-(两次总脚数之差)÷(每只鸡兔脚数之差)〕÷2=鸡数三、例题精析【例题1】鸡兔同笼共有32只,共有腿100条,有几只鸡?几只兔?【题干】鸡+兔=32只腿一共100条【答案】鸡:18只兔:14只【解析】假设32只全部是兔子,这样就应该有腿4×32=128(条),这比题目已知的100条腿多了128-100=28(条)。
六数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的教学设计,实录和反思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岑溪市第一小学黄海妮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
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
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
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学生小组讨论。
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
并填写右表。
(1)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①出示表格。
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
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检验结果。
学生口答检验方法。
三.巩固练习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
(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
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
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
初中假设法教案
初中假设法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假设法的概念和作用;2. 学会如何运用假设法进行科学实验;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假设法的概念和作用;2. 假设法的运用步骤。
教学难点:1. 假设法的运用步骤;2. 学生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室环境布置,准备实验器材;2. 设计相关科学实验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有趣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现象背后的原理?二、讲解假设法(10分钟)1. 介绍假设法的概念:假设法是一种科学实验方法,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2. 讲解假设法的运用步骤: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3.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运用过程。
三、分组讨论和设计实验(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题目,运用假设法进行讨论和实验设计;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咨询教师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帮助自己更好地进行实验设计;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四、进行实验(10分钟)1. 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2.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正确性;3.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
五、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假设的正确性;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学生对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思;2.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他科学实验题目,运用假设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成果展示,分享彼此的实验经验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假设法的运用,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实验设计和操作。
引导学生用好假设法——“鸡兔同笼”教学实践与反思
然 而 , 者 在 实 践 中发 现 , 村 学 生 面 对 假 设 法 笔 农 有 着较 大 的 困难 , 要 体 现 在 两 个 方 面 : 是 在 引入 主 一
【 片段二 】 师: 你是一下子就知道是 2只鸡和 6只兔吗? 那 你是 怎么想的?
生 : 是凑的。 我
环节 , 绝大多数学生喜欢用凑数法和列表 法 , 别学 个 生会 用解方 程的方法 , 假设法基本不 能呈现 ; 二是在 练 习环节 , 仍有大量学生只停留在表面的简单模仿套
学重 点。
的 提 问 。 件 出示 相 应 的 表 格 。 样 的 设 计 . 部 分 课 这 给
学 生 搭 建 了思 考 的 平 台 , 至 于 让 他 们 无 所 适 从 . 不 同 时 也 为 列 表 法 的 引 出做 了铺 垫 )
二 、加 强 直 观 感 知 。 述 腿 数 变 化 规 律 表
( 析 思 考 : 让 学 生 猜 可 能 买 的 情 况 , 出示 分 先 再 腿的数量 , 一个问题分两次进行提问 。 将 并根 据 学 生
在体现 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同时 , 通过 不同 方 法的教学 让学生感悟数形结合 、 设、 假 方程建模等 数学 思想 方法。在笔者看来 ,其中的假设法是 解决 “ 鸡兔 同笼 ” 问题的最基 本方法 , 应成为该 课 的教 理
量 与 增 加 的腿 数 之 间的 关 系。 同时要 求 学生 运 用 自己 的语 言 总 结 发现 的规 律 , 强 数 学 思 维能 力 的 训 练 。 加 )
让 学 生 掌 握 鸡 变 兔 腿 数 发 生 变 化 的 规 律 是 进 行
假设法教学 的基础 , 这个环节的铺垫是否 充分 , 系 关 到学生对假设 法掌握 的程度。 因此 , 教师应该让学 生 充分感 知鸡兔 转化的过程 , 为假设 法的教学 做知识 准 备。 同时 , 这个过程也 是进行 画图法教 学 、 数形 结 合思想渗透 的过 程。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7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7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学习假设的概念。
2.能够在具体问题中使用假设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解决。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假设的策略,主要内容包括:1.假设的含义与分类。
2.假设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3.假设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本次课程的导入环节需要老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出假设的概念,可以使用以下问题作为引导:某商场举行一次挥货大甩卖活动,有三箱手机配件待售。
每箱里面有30个充电宝、20个手机保护套和10个数据线。
但由于品牌与颜色不同,商场不确定这三箱里最多有几个可以售出。
现在需要你来确定这三箱配件中最多可以售出多少个。
在学生提出自己的策略后,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假设”来解决这个问题。
2. 讲述假设的概念在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法后,老师可以介绍假设的概念,让学生明确这一策略在解决问题时的具体作用。
假设是在缺乏严格证明情况下,临时做出的一种假想,在解决问题时通常会先对所需解决的问题作一些合理的假设,便于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和推导结论。
3. 解释假设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明确了假设的概念后,老师可以进一步解释假设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针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假设会导致不同的分析结果和结论,进而影响到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案。
4. 假设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讲解完毕假设的概念和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后,老师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假设方法和注意事项。
具体如下:1.按照实际情况,尽可能精确的做出假设。
2.假设所得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
3.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多次调整假设。
5. 实战演练在学生已经学习到假设的概念、分类、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实战来感受到这一策略的实际应用。
我们可以另外安排几个简单的假设实战例子,让学生自行解决并进行对比。
四、教学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假设的概念、分类、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在实战中体会了假设的实际应用效果。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法》这一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学会使用假设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假设法的应用,并总结出假设法的步骤,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对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策略和方法,对假设法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假设法的含义,会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假设法的步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假设法的含义,会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应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尝试解决。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出假设法的步骤。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拓展延伸:学生分组展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教材第68-69页例1和“练一练”,第72页第1-3题。
教学目标: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假设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感悟假设的策略,并能运用策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观察、比较、分析和推理等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一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假设把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转化成含有一个未知数的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跟着大家一起来探究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像画图、列表、转化、解方程等等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后面探究新知作铺垫。
)二、解决问题,探索策略1、描述问题情境出示例题(1)理解数量关系请大家看这道题,自由地读一读,看看你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觉得哪一句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把你理解的数量关系跟同桌说一说。
(交流:怎样理解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2)确定思路数学的魅力就是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学学习一种常用的好方法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
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有很多种,那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请把你们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尝试说明你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好处。
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独立完成或讨论,师巡视)(3)交流汇报看来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不少同学都找到了自己的解决办法。
谁能第一个上来跟大家分享你的策略?预设1:“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就是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也就是1个大杯的容量=3个小杯的容量。
六年级假设法的解题技巧
六年级假设法的解题技巧在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假设法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技巧,它能够帮助学生们更有效地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
假设法是一种通过假设、推理和验证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它特别适用于一些需要从多个可能的情况中找出正确答案的问题。
本文将详细介绍假设法的解题技巧,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巧。
一、理解假设法的解题步骤假设法的解题步骤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假设可能的情况、逐步验证、得出结论。
首先,学生们需要明确问题,理解问题的核心,然后根据问题提出各种可能的情况,并逐一进行验证。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保持清晰的思路,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二、掌握假设法的应用技巧1. 灵活运用语言描述:在假设法中,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们需要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描述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出可能的情况。
同时,学生们也要注意语言的逻辑性,确保假设的情况是符合逻辑的。
2. 多种可能情况的假设:假设法并非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情况进行推理和验证。
因此,学生们在假设时不要过于局限,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这样才能更好地找出问题的答案。
3. 验证假设的准确性:在假设法中,验证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学生们需要仔细检查每个假设的准确性,确保它们符合问题的实际情况。
如果发现有误,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直到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应用实例解析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解析假设法的解题技巧:问题:六年级某班有40名学生,其中有20名男生和20名女生。
现在需要将这40名学生分成两组,每组都要有女生并且人数相等。
请问应该如何分配这40名学生?1. 提出问题:如何将40名学生分成两组,每组人数相等且都有女生。
2. 假设可能的情况:我们可以假设每组都有20名学生(包括男生和女生),或者每组有30名学生(其中10名男生和20名女生)。
3. 逐步验证:根据上述假设,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来验证这些假设是否符合问题的要求。
如果符合,则继续寻找其他可能的情况;如果不符合,则进行调整。
2023解决问题策略——假设评课稿,3篇
2023解决问题策略——假设评课稿,3篇(文档)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评课稿1把果汁倒入大小不同的杯子想象成倒入同样的杯子,就是假设。
为了解决问题,在假设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替换,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就是替换。
假设是策略,在假设的基础上还需进行必要的替换才能解决问题。
1、有效唤醒学生的策略意识。
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构中存在假设与替换的元素,不过这种存在是潜在的,往往是无意识地显示和使用。
沈老师这节课的任务是要把学生沉睡的这种假设、替换的思想唤醒,把潜在的方法激活。
沈老师用多种途径,让学生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更深层次地让学生体会到问题解决里的数学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以后解决问题可以利用的资源。
这就是策略教学的基本线索。
2、注重良好学习方法、习惯的引导和培养。
列式计算时,教者引导学生要把替换的方法尽量用算式表示出来。
部分学生可能会列算式720÷3=240(毫升),算出1个大杯的容量;列算式720÷9=80(毫升),计算1个小杯的容量。
这两个算式虽然正确,但不够完美。
教者指导学生在这两个算式的前面,应该先写出求大杯个数的式子6÷3+1=3(个),或求小杯个数的式子6+3=9(个),把自己进行的替换的思路表示出来。
教者还引导学生要及时进行检验,确认结果正确之后再写出答句。
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程序之一,更是严谨的态度与良好的习惯。
3、引导学生感悟解题方法里的数学思想。
感悟解题方法里的数学思想,是策略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能使例题的教学价值超越通常的解题,获得更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教者通过引导学生说策略的环节,使“假设——替换”从潜在的、无意识的状态,变成清晰的、能主动使用的解题资源。
学生的策略的体会越深刻,策略意识就越强烈。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评课稿2今天,聆听了陆君超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
这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们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用假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如何列出算式求解,并能够灵活运用假设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假设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学会如何列出算式求解,并能够正确计算。
3.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假设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假设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学会如何列出算式求解,并能够正确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假设法的概念。
例如:假设你有10元钱,你想要买一本书,每本书8元,你还需要额外支付2元的手续费,请问你有足够的钱吗?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例题,讲解假设法的运用。
例如:小明有20个苹果,他想把这20个苹果平均分给他的5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苹果?3.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个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展示解题过程。
例如:小华有15个橙子,他想把这15个橙子平均分给他的3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橙子?4. 小组讨论: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例如:小丽的生日聚会上有2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都需要一份礼物,每份礼物需要4元,请问至少需要准备多少钱?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步骤一:明确问题步骤二:设定假设步骤三:列出算式步骤四:求解验证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小明有10个橘子,他想把这10个橘子平均分给他的2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橘子?2. 小红有18个糖果,她想把这些糖果平均分给她的3个朋友,每个朋友可以分到几个糖果?答案:1. 每个朋友可以分到5个橘子。
假设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假设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作者:蔡艺芸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47期假设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假设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于一些问题,按照一般的分析方法,综合方法去想,很难找到解题的线索,如果作一番假设,问题就会得到较容易地解决。
因此,恰当地运用好假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基础知识,优化解题方法。
一、运用假设,可以提高学生的简便运算能力运用假设解某些四则运算题,可以调控、支配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出新的简便运算方法。
如:463+298,其思维过程中假设环节是把加上的298看作加上300,这样很快算出463+300的和,然后把多加的2再减去,求出原式结果。
受此启发,有些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我们通过适当的假设处理,其计算方法是很方便的。
例如,13511 ÷4,可启发学生先假设从整数部分拿出1化成1111 ,再与分数部分合并,这就出现了新的情景:13511 ÷4=121611 ÷4=(12÷4)+( 1611 ÷4)=3411 。
再如:3.6×3125 +43.9×625 ,算式中的3.6可以与6.4(625 )凑成10,但是只有当与它们相乘的另一个因数相同时,公因数提取之后它们才能直接相加。
我们把43.9拆成含有31.4 (3125 )的两部分。
3.6×3125 +43.9×625= 3.6×31.4+ (31.4+12.5)×6.4= 31.4×(3.6+6.4)+12.5×6.4- 314+12.5×8×0.8= 314+80= 394以上两题的解法,运用了假设思维,思路灵活、解法新颖。
二、运用假设,可以优化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运用假设法解某些应用题,能够改变应用题的情节,产生解题思路。
如:“甲、乙两个油桶共存油260千克,倒出甲桶油的13 和乙桶油的14 :恰好倒出75克。
让学生真正理解假设法
让学生真正理解假设法——“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实践与反思襄阳市襄州区家集中中心小学邵秀良“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古人解决此类问题的巧妙思路,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可让学生经历使用尝试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对于这一容,任何年级都可以教,只是不同年级采用的方法不同,一、二年级策略应用画图法和列表法,三、四年级策略应注重假设法,而五、六年级策略重点是列方程法。
如果再深入分析这些方法的在特点及思考根源,可以发现他们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几局部,而恰好相反的是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一样都是在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人教版教材把六年级数学广角的“鸡兔同笼〞的问题,调整到四年级下册。
教材先后安排了列表法和假设法,在笔者看来,其中的假设法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根本方法,理应成为该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数学问题的探究,理解并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让每一个学生从列举开场,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感悟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
3.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感受并体验假设、调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能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建立联系,初步体会建模思想。
5.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题的趣味性,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醒课题1启发谈话: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教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非常有趣的问题请看:〔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何?〕2明确题意:.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出示白话文表述的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假设干只鸡和兔。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材编排特点“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
其解法包括: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
由于本单元还没学习到方程法,因此,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列表和假设等方法来逐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猜测、有序思考及逻辑推理能力。
1.利用古题激发学习兴趣。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问题,教材主题图借助富有情趣的古代课堂情境,生动地引出《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并通过古代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的画面和小精灵的提问激发学生解决古代数学问题的兴趣。
2.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多样化。
“鸡兔同笼”的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将《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数据变小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例1教学依次呈现让学生经历从猜测到列表法,再到“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阅读材料”中还介绍了古人的巧妙解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让学生在经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的多样化。
3.拓宽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明确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一些类似的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购物、租船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策略。
《数学广角──鸡兔同笼》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真正理解假设法——“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实践与反思襄阳市襄州区家集中中心小学邵秀良“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通过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古人解决此类问题的巧妙思路,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可让学生经历使用尝试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对于这一容,任何年级都可以教,只是不同年级采用的方法不同,一、二年级策略应用画图法和列表法,三、四年级策略应注重假设法,而五、六年级策略重点是列方程法。
如果再深入分析这些方法的在特点及思考根源,可以发现他们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几部分,而恰好相反的是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一样都是在应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们是相互关联的。
人教版教材把六年级数学广角的“鸡兔同笼”的问题,调整到四年级下册。
教材先后安排了列表法和假设法,在笔者看来,其中的假设法是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方法,理应成为该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数学问题的探究,理解并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让每一个学生从列举开始,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感悟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
3.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联系,感受并体验假设、调整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能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鸡兔同笼”问题建立联系,初步体会建模思想。
5.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题的趣味性,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启发谈话: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非常有趣的问题请看:(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何?)2明确题意:.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出示白话文表述的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的问题。
(板书课题)3.尝试解决:师:大家想一想,算一算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学生尝试解决二、探究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一)化繁为简1.谈话交流:师:同学们刚才在解决这道古代数学问题的时候,大家猜了好几组数据,但是经过验证都不对,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猜不对呢?生:数太大了,不容易猜对,数小一些就能猜对了?师:数太大了,有点难度,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问题入手。
出示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呈现例1):笼子里有若干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
(说明:为了便于分析时叙述,把“26只脚”改成了“26条腿”)鸡和兔各有多少只?2.认真审题: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生:鸡和兔一共有8个头,鸡和兔一共有26条腿,求鸡、兔各有多少只?师:还有要补充的吗?生:鸡有2条腿,兔有4条腿。
(课件出示)师:他还发现了两个隐藏的条件,审题真细心。
(二)猜想提升1.解读题意。
师:我们先来猜一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学生猜测,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2.分析解题:师:怎样才能确定你们猜测的结果对不对?要根据哪一个标准去判断?生: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生:每只鸡有2条腿,用鸡的只数×2=鸡的腿数,每只兔有4条腿,有兔的只数×4=兔的腿数。
师:哪一种情况是对的?生:有3只鸡,有5只兔。
师(总结):我们有列表的方式,找到了正确答案,鸡有3只,兔有5只。
像刚才这样,把所有可能的结果不重复、不遗漏、有序地写在表格里去寻找答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也可叫做枚举法。
(三)规律揭示1.发现规律师:如果鸡兔的只数很多,列表法就太费时间了,所以我们要借助表格找找里面隐含的规律。
下面我们来看看表二,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生:从左往右看,鸡减少1只,兔就增加1只,腿数就多了2条。
从右往左看,鸡多一只,兔减少一只,腿数就减少了2条。
师: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生: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师: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生:不是。
师:那就是把里面的兔也看成鸡来计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生:就会少算两条腿。
(课件出示:把一只兔当成一只鸡算,就少了2条腿;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2条腿)2.假设全是鸡师:如果先猜鸡兔只数分别是8、0,怎么调整到3、5呢?生(指着表格二):1只鸡换作1只兔就多了2条腿,2只鸡换作2只兔,就多了4条腿,3只鸡换作3只兔就多了6条腿,4只鸡换作4只兔,就多了8条腿,5只鸡换作5只兔就多了10条腿,这样腿数就是26条,调整来5次。
(课件演示鸡兔的变化来巩固学生的思考)师:我们刚才调整了5次,才找到5只鸡当作5只兔,怎样才能一步就想到5只鸡换作5只兔?生:鸡、兔分别是8、0,说明把兔当成了鸡,总腿数是16条。
而鸡兔腿的总条数是26条,那16条腿到26条腿总共少算了10条腿。
师:少算了谁的腿数?生:少算了兔的腿数。
师:为什么会少算呢?生:1只鸡当作1只兔算,就少算了2条腿,而10里面有5个2,因此是5只鸡当成了5只兔,就少算了5个2条腿,即少算了10条腿,这样就得出5只兔和3只鸡。
师:下面我们可以用算式来表示这种算法:假设笼子里全是鸡的话,就有2×8=16(条)腿,那么就少算了26-16=10(条)腿,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条)腿,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算的即10÷2=5(只)兔。
用鸡兔的总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即:8-5=3(只)鸡教师并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如下图:①、用8个圆片代表8个头。
②、假设全都是鸡,每个头下画上两只脚。
数一数,共有16条腿,比题中给出的脚数少26-16=10只脚。
③、给一些鸡添上两只脚,叫它变成兔.边添脚边数,凑够26只脚。
每把一只鸡添上两只脚,它就变成了兔,显然添10只脚就变出来5只兔.这样就得出答案,笼中有5只兔和3只鸡。
师:算出来后,我们还要检验算的对不对,谁愿意口头检验。
师:下面谁再来说一说8×2=16、26-16=10、4-2=2、10÷2=5、8-5=3各表示的是什么?生:8×2=16表示如果把兔全当成鸡一共就有8×2=16条腿。
26-16=10表示把兔看成鸡来算,4条腿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算,每只兔就少了两条腿,10条腿是少算了兔的腿。
4-2=2表示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有当成两条腿的鸡。
所以4-2表示是一只兔当成一只鸡就要少算2条腿。
10÷2=5表示把多少只兔当成鸡算就会少10条腿呢?就看10里面有几个2就是把几只兔当成了鸡来算,所以10÷2=5就是兔的只数。
)8-5=3用鸡兔的总只数减去兔的只数就是鸡的只数,8-5=3只鸡。
3.假设全是兔师:我们再回到表格中,看看右起第一列中的0和8是什么意思?生:笼子里全是兔。
师:那是不是全都是兔呢?生:不是。
师: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兔,那就是把里面的鸡也当成兔来计算了,那把一只2条腿的鸡当成一只4条腿的兔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生:就会多算两条腿。
(课件出示:把一只鸡当成一只兔算,就多了两条腿)师:刚才假设全是鸡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假设全是兔又应该怎么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能用算式完整地表示出来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边或小组讨论。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方法?生:假设笼子里全是兔,就有4×8=32(条)腿,则多算了32-26=6(条)腿,一只鸡当成了一只兔,就多算了4-2=2(条)腿,那么,多算了6条腿,里面有6÷2=3(只)兔看成了鸡,说明这3只是鸡,8-3=5(只)兔。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研究,我们在列表法的基础上,发现了鸡和兔的腿数的关系,并采用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来解决问题,所以把这种方法叫做假设法。
这种方法能化难为易,是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板书:假设法)4.归纳比较师:刚才我们用了假设法解决了鸡兔同笼的问题,请比较一下这两种假设法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似之处?生:都是用总相差的腿数除以每只鸡兔相差的腿数。
不同的是:开始假设的全都是鸡的,先求出的是被当成了鸡的兔的只数;开始假设的全都是兔,先求出的是被当成了兔的鸡的只数。
三、灵活应用,强化理解1.练习:请用我们学到的假设法来古题,好吗?再次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2.交流算法:假设全都是鸡:94-35×2=24(只)脚、24÷(4-2)=12(只)兔,35-12=23(只)鸡假设全都是兔:35×4-94=46(只)脚、46÷(4-2)=23(只)鸡,35-23=12(只)兔。
3.强化理解:师:刚才我们用假设法解决了鸡兔同笼的问题,老师有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假设的全都是鸡而算出来的却是兔的只数呢?生:如果假设全都是鸡的话,那么腿的数量肯定就不够,比总数少,我们就得给鸡加腿,当每只鸡增加2条腿后,鸡就变成了兔,所以我们假设的全都是鸡,而算出来的却是兔的只数。
师:为什么我们假设的全都是兔而算出来的却是鸡的只数呢?谁来说一说?生:如果假设的全都是兔的话,那么腿的数量会变多,我们就要减去多出来的兔腿,当每只兔减少2条腿后,成为2条腿就是变成了鸡。
所以我们假设的都是兔算出来的却是鸡的只数。
4、介绍古法:我们的祖先在解答时也有妙招,请阅读教材第105页,明白了吗?祖先的这种独特思路,称之为抬腿法,也叫减半法。
其实也是一种假设。
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是思维方式一定要灵活多变,不能墨守成规。
三、推广应用,形成技能。
1.变化:我国的鸡兔同笼的问题传到日本就变成了龟鹤问题,(出示教材的练习题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一共有112条,龟和鹤各有几只?)有相似之处吗?像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前面学习的租船问题请看:四年级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已知每条大船限乘6人,每条小船限乘4人,大小船各租了几条?(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2题)在我们体育体育比赛中,也有类似的题目呢!出示:篮球比赛中,3分线外投中一球记3分,3分线投中一球记2分,鹏在一次篮球比赛中,一共投了15个球,投进了9个,他投进了几个2分球?(鹏没有罚球)(教材第163页练习二十四第7题)在我们购物的时候也有鸡兔同笼的问题呢!请看:小明买了价格是6角钱一和8角钱一的邮票,一共花了5元钱,他各买了多少?这些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请选一题做在练习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