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金属学及热处理名词解释
金属热处理 名词解释
结构起伏: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瞬间出现瞬间消失,这样不断变化着的短程有序的原子集团能量起伏:各微观区域内的自由能并不相同有的高有的低各微观的能量处于的起伏状的状态正温度梯度:是指液相中的温度随与界面的距离的增加而提高的温度分布状况变质处理:是在浇注前往液态金属中加入形核剂促成形成大量的非均匀晶核来细化晶粒。
固溶强化:在固溶体中,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固溶体的强度,硬度提高,而塑性韧性有所下降的现象扩散退火:也叫均与化退火,是指将铸件加热至低于固相线100-200的温度,进行较长时间保温,使偏元素充分进行扩散,达到成分均匀选择结晶:也叫异分结晶,是指固溶体合金结晶时所结晶出的的固相成分和液相成分不同,这种结晶出的晶体与母相化学成分不同的结晶成分称为离异共晶:在先共晶相数量较多而共晶组织甚少的情况下,有时共晶组织中与先共晶相相同的那一相,会依附于先共晶相生长,剩下的另一相则单独存在于晶界处,从而使共晶组织的特征消失,这种两相分离的共晶称为滑移:晶体的塑性变形是晶体的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沿某些晶面和晶向发生滑移的结果滑移带:如果将表面抛光的单晶体金属试样进行拉伸,当试样经适量的塑性变形后,在金相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在抛光的表面上出现许多相互平行的线条,这些线条成为滑移带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此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滑移系多系滑移:两个或更多的滑移系上进行的滑移称为多系滑移,简称多滑移交滑移:由于晶体取向的改变可能使两个或多个相交的滑移面沿一个滑移方向进行滑移,因而使加工硬化效果逐渐下降,这个过程成为交滑移加工硬化:在塑性变形过程中,随着金属内部组织的变化,金属的力学性能也产生明显的变化,即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增加,而塑性韧性下降多变形化:是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原来处在滑移面的位错,通过滑移和攀移,形成与滑移面垂直的亚晶界的过程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或保温足够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于畸变的新晶粒,性能也发生显著变化,并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临界变形度:通常把对应于得到特别粗大的晶粒的变形称为热处理:是将钢在固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并在该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然后以一定速度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加工工艺马氏体的正方度:体心正方的马氏体,c轴伸长,而另外两个a轴稍有缩短,轴比c/a称为马氏体转变:钢从奥氏体状态快速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奥氏体的热稳定化:因冷却缓慢或冷却过程停留引起奥氏体稳定性提高而使马氏体转变滞后的现象叫奥氏体的机械稳定化:由于奥氏体在淬火过程中受到较大塑性变形或受到压应力而造成的稳定化现象临界冷却速度:表示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全部转变为珠光体的最大冷却速度回火:是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的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淬火组织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然后以适当方式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回火脆性:有些钢在一定的范围内回火时,其冲击韧度显著下降,这种催化现象叫钢的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上或一下温度,保温后随炉缓慢冷却以获得近于平衡状态的热处理工艺正火:是将钢加热到Ac3或Acm以上适当温度,保温以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淬火:将钢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1以上一定温度,保温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得到马氏体或下贝氏体等温淬火:是将奥氏体化后的工件淬入Ms点以上某温度盐浴中,等温保持足够长时间,使之转变为下贝氏体组织,然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淬火方法调质处理:将淬火和随后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工艺成为调质处理淬透性:是指奥氏体化后的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淬硬性:表示钢淬火时的硬化能力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和热处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复合工艺自扩散:是不伴有浓度变化的扩散,它与浓度梯度无关,只发生在纯金属和均匀固溶体中互扩散:是伴有浓度变化的扩散,它与异类原子的浓度差有关,如在不均匀固溶体中,不同相之间或不同材料制成的扩散偶之间的扩散过程中,异类原子相对扩散,相互渗透,所以又称为异扩散下坡扩散:是沿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扩散,使浓度趋于均匀化上坡扩散:是沿着浓度升高的方向进行的扩散,即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方向扩散原子扩散:在扩散过程中晶格类型始终不变,没有新相产生,这种扩散就成为原子扩散反应扩散:通过扩散使固溶体的溶质组元浓度超过固溶度极限而形成新相过程称为反应扩散。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1.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金属光泽。
2.金属键:金属原子贡献出价电子,形成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他们依靠运动于其中的公有化的自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之为金属键3.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4.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
5.空间点阵: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或原子团抽象成纯粹的几何点,由这些几何点有规则地周期性重复排列形成的三维空间阵列。
6.晶格:用一系列平行直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三维空间格架。
7.晶胞:从晶格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8.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任一原子最近邻、等距离的原子数目。
9.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用来表示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10.晶向:在晶体中,任意两原子之间的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11.晶向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
12.晶面: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13.晶面族:原子排列情况完全相同的所有晶面。
14.各向异性:不同方向上晶体的各性能(导电性、导热性、强度等)不相同的特性。
15.多晶型性:某些金属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特性。
16.多晶型转变(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温度或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
17.强度:指金属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18.硬度:金属材料抵抗其它更硬物体压入表面的能力。
19.塑形:指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发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
20.冲击韧性:材料在外加冲击载荷作用下断裂时消耗能量大小的特性。
21.晶体缺陷:在实际的金属材料中存在的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性区域。
22.点缺陷:在三个方向上尺度都很小,相当于原子尺寸,如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
23.线缺陷:在两个方向上尺度很小,另一个方向上尺度很大,主要是位错。
金属学与热处理重要名词解释
7、弹性模量与刚度:金属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σ/ε称为弹性模量E,也称为杨氏模量。
E标志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用以表示材料的刚度。
14、断裂韧性:金属材料阻止裂纹失稳扩散的属性或材料的韧性。
1、金属特性:金属在固态下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②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③具有良好的反射能力、不透明性和金属光泽;④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
4、晶体与晶体特性: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的一类物质称为晶体。
晶体特性:①晶体中的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则的周期性排列;②具有确定的熔点;③具有各向异性;④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5、空间点阵:将刚球模型中的刚球抽象为纯粹的几何点,得到一个由无数几何点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而成的列阵,称之为空间点阵。
6、晶格与晶胞:描述原子(离子、分子)或原子团在晶体中排列方式的几何空间格架称为结晶格子,简称晶格。
从晶格选取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体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这个有代表性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7、晶面与晶向:在晶体中,有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任意两个原子之间的连线称为原子列,其所指方向称为晶向。
8、晶面指数与晶向指数:为确定晶面和原子列在晶体中的空间位向所采用的统一符号,分别称为晶面指数与晶向指数。
9、晶面族(或晶向族):某些晶面(或晶向)上的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它们在晶体学上属等同晶面(或晶向),可归并为一个晶向族称为晶面族(或晶向族)。
10、配位数与致密度:晶格中任一原子周围与其最近邻且等距离的原子数目称为配位数;一个晶胞内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称为致密度。
12、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具有多晶型的金属在温度或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叫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14、点缺陷:在三维尺度上都很小的晶体缺陷,一般不超过几个原子间距。
点缺陷主要有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等。
15、线缺陷:在二维尺度上很小,而在三维尺度上很大的晶体缺陷,包括刃型位错、螺型位错、混合位错。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热处理:在生产中,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使钢发生固态相变,借此改变其内部组织结构,从而达到改善力学性能的目的的操作被称为热处理。
正火:将工件加热至Ac3(Ac是指加热时自由铁素体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一般是从727℃到912℃之间)或Acm(Acm是实际加热中过共析钢完全奥氏体化的临界温度线)以上30~50℃,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淬火:将钢加热到Ac3或Ac1以上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取出进行水冷或油冷获得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等温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Ms的熔盐中,等温保持足够时间,使过冷奥氏体恒温发生贝氏体转变,待转变结束后取出在空气中冷却的处理方法称为等温淬火。
分级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淬入温度稍高于或稍低于Ms的熔盐中,待工件内外温度均匀后,从熔盐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冷却至室温,以获得马氏体组织,这种处理方法称为分级淬火。
单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投入一种淬火介质中,直至转变结束。
双液淬火:将奥氏体化的工件先放入一种冷却能力强的冷却介质冷却一定时间,当冷却至稍高于Ms后立即将工件取出并放入另外一种冷却能力缓一些的冷却介质冷却,使之转变为马氏体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淬火钢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回火索氏体:淬火碳钢500~650℃回火时,得到粗粒状渗碳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屈氏体:淬火碳钢350~500℃回火时,得到细粒状渗碳体和针状铁素体所构成的复相组织。
回火马氏体:淬火碳钢在250℃以下回火时,得到的过饱和的α固溶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的复相组织。
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冷却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它是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工艺,不同种类的退火目的也各不相同。
等温退火: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到A3以上20〜30°C,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Arl以下珠光体转变区间的某一温度进行等温,使之转变为珠光体后出炉空冷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立方晶格(符号 F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α)
过冷度
金属的实际结晶温度与理论结晶温度之差,
称为过冷度。过冷度越大,则实际结晶温度
越低。
枝晶偏析
在一个晶体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
晶内偏析。由于固溶体晶体通常是树枝状,
枝干和枝间的化学成分不同,所以又称为枝
晶偏析。
塑性、韧性都比较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玛钢
可锻铸铁俗称玛钢,可锻铸铁是由一定成分
的白口铸铁经过石墨球化退火得到的一种高
强度铸铁。
间隙固溶体
一些原子半径很小的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时,
不是占据溶剂晶格的正常结点位置,而是填
入溶剂晶格的间隙中,形成间隙固溶体。
钢的淬透性
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其大小用钢
在一定条件下淬火所得的淬透层深度来表示。
主要取决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取决于过冷
奥氏体的稳定性。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化,获得珠光体
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实际上是不完全球化
退火的一种。
奥氏体
奥氏体是碳溶于ϒ-Fe中的间隙固溶体,为面心 立方晶格(符号A或ϒ) 附: 铁素体是碳溶于α-Fe中的间隙固溶体,为体心
加工硬化
金属材料在再结晶温度以下塑性变形增加时,
其强度和硬度提高,塑性和韧性降低的现象。
又称冷作硬化。
细晶强化
通过细化晶粒而使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提高的
方法。可用控制过冷度、变质处理、振动搅
动等方法细化晶粒。
马氏体
钢中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具有很高的强度和硬度。
调质处理
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可得到强度、
金属学原理(金属学与热处理)重点名词解释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特性的物质。
晶体:物质的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叫晶体。
原子排列规律不同,性能也不同。
点阵或晶格:从理想晶体的原子堆垛模型可看出,是有规律的,为清楚空间排列规律性,人们将实际质点(原子、分子或离子)忽略,抽象成纯粹几何点,称为阵点或节点。
为便于观察,用许多平行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构成三维空间格架。
这种用以描述晶体中原子(分子或离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称为空间点阵,简称点阵或晶格。
晶胞:由于排列的周期性,简便起见,可从晶格中取出一个能够完全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来分析原子排列的规律性。
这个用以完全反映晶格特征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当外部条件(如温度和压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称为多晶型转变或同素异构转变。
空位:某一温度下某一瞬间,总有一些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约束,脱离原平能位置迁移到别处,在原位置上出现空节点,形成空位。
到晶体表面,称为肖脱基空位;到点阵间隙中,称弗兰克尔空位;位错:它是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使长达几百至几万个原子间距、宽约几个原子间距范围内原子离开平衡位置,发生有规律的错动,所以叫做位错。
基本类型有两种:即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
晶界:晶体结构相同但位相不同的晶粒之间的界面称为晶粒间界,简称晶界。
小角度晶界位相差小于10°,基本上由位错组成。
大角度晶界相邻晶粒位相差大于10°,晶界很薄。
亚晶界和亚结构:分别泛指尺寸比晶粒更小的所有细微组织及分界面。
柯氏气团:刃型位错的应力场会与间隙及置换原子发生弹性交互作用,吸引这些原子向位错区偏聚。
小的间隙原子如C、N 等,往往钻入位错管道;而大置换原子,原来处的应力场是受压的,正位错下部受拉,由相互吸引作用,富集在受拉区域;小的置换原子原来受拉,易于聚集在受压区域,即位错的上部。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空间点阵:由阵点有规则地周期性重复排列形成的三位空间阵列伪共晶:成分在共晶点附近的亚共晶或者过共晶合金,在不平衡结晶条件下得到的共晶组织。
孪生: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一定的晶向做均匀切变粒状珠光体:指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的粒状渗碳体的组织回火脆性:钢在某些温度区间回火,反常出现的冲击韧性显著降低的现象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获得马氏体的能力回复:是冷塑性变形的金属,在随后的加热时冷变形基体尚未发生变化时的退火过程。
在回复过程中,金属的组织发生了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的变化,力学性能只有少许的变化,然而物理和化学性能却有明显的改变。
成分偏析:结晶时发生的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均匀化退火:将钢锭或铸件加热到略低于固相线温度下,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以消除化学成分不均匀现象的工艺晶粒反常长大:少数晶粒具有特别大的长大能力,逐步吞噬掉周围大量小晶粒,其尺寸比原始晶粒大上许多倍的过程多边化:冷变形后,金属加热时,原来处在滑移面上的位错,通过滑移和攀移,形成与滑移面垂直的亚晶界的过程加工硬化:在塑性变形的过程中,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金属的强度和硬度增加,而韧性接塑性有所下降的现象,也叫形变强化。
形变织构:由于金属的塑性变形使晶粒具有择优取向的组织离异共晶:在先共晶相较多,而共晶相组织甚少的情况下,有时共晶组织中与先共晶相相同的那一相会依附于先共晶相上生长,生下的另一相则单独存在于晶界处,从而使共晶组织的特征消失固溶强化:通过形成固溶体使金属强化的现象称为固溶强化。
时效强化:合金元素经固溶处理后,获得过饱和固溶体。
在随后的室温放置或低温加热保温时,第二相从过饱和固溶体中析出,引起强度,硬度以及物理和化学性能的显著变化,这一过程被称为时效强化。
点阵匹配原理:作为非均匀形核基底的夹杂物必须具有与晶核相同的晶体结构,相近的点阵常数,以减小界面张力。
调质处理:淬火后高温回火的热处理方法称为调质处理。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复习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复习回复:即在加热温度较低时,仅因金属中的一些点缺陷和位错迁移而所引起的某些晶内的变化。
晶粒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变化。
回复的目的是消除大部分甚至全部第一类内应力和一部分第二类和第三类内应力。
多边形化: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原来处于滑移面上的位错,通过滑移和攀移,形成与滑移面垂直的亚晶界的过程。
多边形化的驱动力来自弹性应变能的降低。
多边形化降低了系统的应变能。
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或保温足够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位错密度显著降低,性能也发生显著变化,并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再结晶不是相变。
再结晶的目的是释放储存能,使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形成并长大,使之在热力学上变得更为稳定。
动态回复与再结晶: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热加工时,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发生的,而不是在变形停止后发生的回复与再结晶。
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金属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有发生变化以降低能量的趋势,预先冷变形所产生的储存能的降低是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
再结晶形核机制:亚晶长大形核机制、晶界凸出形核机制。
再结晶温度:经过严重冷变形(变形度在70%以上)的金属,在约1h的保温时间内能够完成再结晶(>95%转变量)的温度。
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速度、钢的化学成分、钢的原始组织。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钢在奥氏体化后的两种冷却方式:等温冷却方式、连续冷却方式珠光体转变及其组织在温度A1以下至550℃左右的温度范围内,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是珠光体,即形成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组成的相间排列的层片状的机械混和物组织。
在珠光体转变中,由A1以下温度依次降到鼻尖的550℃左右,层片状组织的片间距离依次减小。
根据片层的厚薄不同,这类组织又可细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珠光体,其形成温度为A1~650℃,片层较厚,一般在5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即可分辨。
用符号“P”表示。
第二种是索氏体,其形成温度为650℃~600℃,片层较薄,一般在800~1000倍光学显微镜下才可分辨。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25.晶面:在品体中,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2. 3. 4. 5.6. 7. 8. 9. 10. 1L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金属:具有正的电阻温度系数的物质,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和金属光 泽。
金属键:金属原子贡献出价电子,形成正离子,沉浸在电子云中,他们依黑运动于其中 的公有化的自山电子的静电作用而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方式称之为金属键品体:原子在三维空间作有规则的周期性重复排列的物质。
晶体结构:晶体中原子在三维空间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具体排列方式。
空间点阵:将构成晶体的原子或原子团抽象成纯粹的儿何点,山这些儿何点有规则地 周期性重复排列形成的三维空间阵列。
晶格:用一系列平行直线将阵点连接起来所形成的三维空间格架。
品胞:从品格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晶格特征的最小儿何单元。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任一原子最近邻、等距离的原子数U 。
致密度:晶胞中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的比值,用来表示原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晶向:在晶体中,任意两原子之间的连线所指的方向称为晶向。
晶向族: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
12. 13. 晶面族:原子排列情况完全相同的所有晶面。
14. 各向异性:不同方向上晶体的各性能(导电性、导热性、強度等)不相同的特性。
15. 多晶型性:某些金属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晶体结构的特性。
16. 多晶型转变(同素异构转变人当外部条件(温度或圧强)改变时,金属内部由一种晶体结构向另一种品体结构的转变。
17. 强度:指金属材料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1& 硬度:金属材料抵抗其它更硬物体压入表面的能力。
19. 塑形:指材料在载荷作用下发生不可逆永久变形的能力。
20. 冲击韧性:材料在外加冲击载荷作用下断裂时消耗能量大小的特性。
2L 晶体缺陷:在实际的金属材料中存在的一些原子偏离规则排列的不完整性区域。
22. 点缺陷:在三个方向上尺度都很小,相当于原子尺寸,如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
名词解释-金属学与热处理
第一篇金属学基础第1章金属的性能1.金属的使用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制成零件或构件后为保证正常工作及一定使用寿命应具备的性能,包括金属的力学性能、物理和化学性能。
2.金属的工艺性能:是指金属在加工成零件或构件的过程中金属应具备的适应加工的性能,包括冶炼性能、铸造性能、压力加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焊接性能及热处理工艺性能。
3.金属的力学性能:是指金属在外加载荷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包括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及疲劳强度等。
4.弹性变形:外力去除后立即可以恢复的变形。
其实质是在外力作用下晶格发生的歪扭与伸长。
5.塑性变形:外力去除后不能恢复的变形。
6.弹性极限:在弹性变形的范围内,金属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
7.弹性模量与刚度:金属在弹性范围内,应力与应变的比值σ/ε称为弹性模量E,也称为杨氏模量(单位为MPa)。
E标志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用以表示材料的刚度。
8.强度:是指金属在外力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9.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
10.屈服极限:拉伸实验时,当外力不增加而变形仍在进行时所对应的应力。
11.抗拉强度:拉伸实验时,试样保持均匀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的应力。
12.硬度:是指金属材料对局部塑形变形、亚痕或划痕的抗力。
13.冲击韧性: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被破坏的能力称为冲击韧性.14.断裂韧性:是指金属材料阻止裂纹失稳扩展的属性或材料的韧性。
15.疲劳强度:当变动应力低于一定值时,试样可经受无限次周期循环而不被破坏,此应力值称为材料的疲劳强度,用σr表示。
16.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称为该物质的密度。
17.熔点:金属材料从固态向液态转变时所对应的理论温度称为熔点。
18.导热性:金属材料能够传递热量的能力称为导热性。
19.导电性:金属材料能够传导电流的能力称为导电性。
20.热膨胀性:金属材料随着温度变化而膨胀、收缩的特性称为热膨胀性。
21.磁性:金属材料在磁场作用下表现出来的行为称为磁性。
金属的热处理名词解释
金属的热处理名词解释金属热处理名词解释引言:金属的热处理是一种通过改变金属的物理和力学属性来增强其性能的工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金属热处理变得越来越重要,涵盖了许多专业术语。
本文将对金属热处理中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退火(Annealing)退火是一种通过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以减轻应力和提高材料的可塑性的过程。
这种过程通常用于改善金属的冷刺激性能,并减少内部缺陷,如晶界。
二、淬火(Quenching)淬火是一种通过迅速冷却金属的方法来获得高硬度和强度的工艺。
淬火过程中,金属被迅速浸入冷却介质中,例如水或石油,以迫使金属的晶体结构迅速改变,并在材料中产生马氏体组织。
三、回火(Tempering)回火是通过加热淬火金属,然后迅速冷却,以调整其硬度和脆性之间的平衡的工艺。
回火可以在淬火之后完成,用于降低金属的硬度和脆性,以增加其可塑性和韧性。
四、强化(Strengthening)强化是通过改变金属的晶格结构来提高金属的强度和硬度的过程。
常见的强化方法包括冷变形、固溶强化和沉淀强化。
冷变形通过机械加工来增强金属,使其更加紧密和均匀。
固溶强化通过在金属中溶解合金元素,增加其强度。
沉淀强化则是通过热处理来形成金属中细小的沉淀物,因此增加了材料的强度。
五、正火(Normalizing)正火是一种通过将金属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然后将其空气冷却,以改善金属的可机械加工性和均匀性的工艺。
正火对于去除通过加热处理产生的应力和改善材料的机械性能非常重要。
六、焙火(Preheating)焙火是一种在进行热处理之前将金属加热到适当温度的工艺。
焙火可以帮助减少应力和溶解杂质,为后续的热处理过程做准备。
同时,焙火还可以改善金属的可机械加工性。
七、冷加工(Cold working)冷加工是通过机械加工金属而不进行加热的过程。
冷加工可以增加金属的硬度和强度,同时减少其可塑性。
适当的冷加工可以提高金属的抗拉强度和耐磨性。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
1、滑移:晶体的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和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位移的现象。
2、位错:它是晶体的一种线缺陷,是指在晶体中某处有一列或若干列原子发生了有规律的错排现象。
3、固溶体:是溶质原子溶入溶剂中所形成的的均一的结晶相。
4、过冷度:理论结晶温度与实际结晶温度之差。
5、强度:材料抵抗变形或破坏的能力。
6、淬透性:钢的热处理工艺特性,表示钢在热处理时获得淬透层深度的能力。
7、珠光体:奥氏体通过共析反应产生的,由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
8、形变织构:随着变形量的增加,由于晶粒的转动而引起的各个晶粒在空间取向上呈现一定程度的规律性。
9、偏析:合金中成分的不均匀分布。
10、奥氏体:碳溶解于γ-铁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11、再结晶:冷变形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以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完全软化状态。
12、晶体:材料在固态下原子或分子在空间呈有序排列,称为晶体。
13、合金: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熔炼、烧结或通过其他方法由化学键组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14、加工硬化:随着变形的进行,材料的强度、硬度上升,而塑性、韧性下降的现象。
15、同素异构转变:在固态下,同一种元素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转变。
16、晶向族:晶体中原子排列情况相同的晶向的集合。
17、匀晶转变:一定温度范围内不断由液相中凝固出固溶体,液相、固相成分都不断随温度的下降而分别沿液相线和固相线变化的过程。
18、相:是合金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结构和性质的均匀组成部分。
19、Ac3:加热时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复习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解释复习回复:即在加热温度较低时,仅因金属中的一些点缺陷和位错迁移而所引起的某些晶内的变化。
晶粒大小和形状无明显变化。
回复的目的是消除大部分甚至全部第一类内应力和一部分第二类和第三类内应力。
多边形化: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原来处于滑移而上的位错,通过滑移和攀移,形成与滑移而垂直的亚晶界的过程。
多边形化的驱动力来自弹性应变能的降低。
多边形化降低了系统的应变能。
再结晶: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泄温度或保温足够时间后,在原来的变形组织中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位错密度显著降低,性能也发生显著变化,并恢复到冷变形前的水平,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
再结晶不是相变。
再结晶的目的是释放储存能,使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形成并长大,使之在热力学上变得更为稳定。
动态回复与再结晶: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热加工时,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发生的,而不是在变形停止后发生的回复与再结晶。
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金属处于热力学不稳泄状态,有发生变化以降低能疑的趋势,预先冷变形所产生的储存能的降低是回复和再结晶的驱动力。
再结晶形核机制:亚晶长大形核机制、晶界凸岀形核机制。
再结晶温度:经过严重冷变形(变形度在70%以上)的金属,在约lh的保温时间内能够完成再结晶(>95%转变量)的温度。
影响奥氏体品粒大小的因素: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加热速度、钢的化学成分、钢的原始组织。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钢在奥氏体化后的两种冷却方式:等温冷却方式、连续冷却方式珠光体转变及其组织在温度A1以下至550°C左右的温度范围内,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是珠光体,即形成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组成的相间排列的层片状的机械混和物组织。
在珠光体转变中,111 Al以下温度依次降到鼻尖的550°C左右,层片状组织的片间距离依次减小。
根据片层的厚薄不同,这类组织乂可细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珠光体,其形成温度为A1〜650°C,片层较厚,一般在500倍的光学显微镜下即可分辨。
金属学及热处理 名词解释
1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此方向的一个滑移方向结合起来,称为一个滑移系。
2反应扩散---指通过扩散使固溶体的溶质组元浓度超过固溶体极限而形成新相的过程3淬硬性---指钢在淬火时的硬化能力,用淬火后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表示,它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
4钢的化学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特定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工件表层,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达到改进表层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5 C曲线---将奥氏体化后的共析钢快冷至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等温停留,并测定奥氏体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即可得到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
将各个温度下转变开始和终了时间标注在温度——时间坐标中,并连成曲线,即得到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这种曲线形状类似字母“C”,故称为C曲线,亦称TTT图。
6再结晶—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况,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7超塑性--材料在一定条件进行热变形,可获得延伸率达500%---2000%的均匀塑性变形,且不发生缩颈现象,材料的这种特性称为超塑性8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量增加,金属的流变强度也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或加工硬化。
9韧性断裂10马氏体--钢中加热至奥氏体后快速淬火,所形成的高硬度的针片状组织。
11固溶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元在固态下相互溶解,而形成得具有溶剂晶格结构的单一的、均匀的物质。
12偏析----是指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
13相变—通过14固溶强化--通过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组成固溶体,使金属材料得到强化15原子配位数—晶体中任一原子周围最邻近且等距离的原子数16超点阵17非均匀形核—由于外界因素,如杂质颗粒或铸型内壁等,促进结晶晶核的形成。
18结构起伏—由于液相中原子运动强烈,在其平衡位置停留时间甚短,这种局部有序排列的原子团此消彼长的现象19堆垛层错--实际晶体结构中,密排面的正常堆垛顺序可能遭到破坏和错排,称为。
金属学与热处理专题复习考研复习专题一名词解释
金属学与热处理专题复习考研复习专题一名词解释金属学与热处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质、组织结构和热处理技术。
下面将对金属学与热处理专题中的一些关键术语进行解释。
一、晶体结构晶体结构是指金属材料中原子的有序排列方式。
金属晶体通常具有紧密堆积的结构,晶格点上的原子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组成晶体。
常见的晶体结构有面心立方结构、体心立方结构和简单立方结构。
二、晶格缺陷晶格缺陷是指晶体中不完整的结构或原子位移所导致的缺陷。
常见的晶格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
晶格缺陷对金属材料的性质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三、位错位错是指晶体中原子位置的偏离,常常以线性缺陷的形式存在。
位错在金属材料的强化、塑性变形和断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位错类型包括螺位错和边位错。
四、析出相析出相是指在固溶体中析出的第二相,常常以细小颗粒或析出片的形式存在。
析出相可以通过热处理来控制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五、固溶体固溶体是指由两种或多种金属元素组成的固态溶液。
固溶体的形成和组成对金属材料的硬度、强度和导电性等性能有重要影响。
六、热处理热处理是指通过加热和冷却等过程改变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退火、淬火和回火等。
热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金属材料的硬度、强度和耐腐蚀性等性能。
七、退火退火是一种通过加热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用于消除金属材料的应力、改善其塑性和韧性。
退火后的金属材料具有较为均匀的晶粒结构和良好的加工性能。
八、淬火淬火是一种通过迅速冷却的热处理方法,用于使金属材料快速固化,产生较硬的组织结构。
淬火可以显著提高金属材料的硬度和强度,但也会降低其塑性。
九、回火回火是一种通过加热和缓慢冷却的热处理方法,用于减轻淬火产生的脆性和应力,并提高金属材料的韧性和强度。
回火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多次,以调整材料的性能。
以上是金属学与热处理专题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通过深入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属材料的性质和行为,为研究和应用金属材料提供基础支持。
金属学及热处理
金属学及热处理金属学及热处理是材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以及热处理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在工业生产中,金属材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之一,因此金属学及热处理的研究对于提高金属材料的性能、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和提高材料的成品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金属学和热处理工艺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金属学金属学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组织结构及性质的学科,其主要研究范围包括金属的晶体结构、非晶态金属、金属的缺陷结构、金属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热学性能以及金属的腐蚀等方面。
在金属学中,晶体学是其中最重要的分支,它主要研究金属晶体的结构和形貌,而晶体缺陷则是研究晶体中缺陷结构的学科。
晶体缺陷包括点缺陷、线缺陷和平面缺陷等,这些缺陷结构直接影响着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热处理工艺热处理工艺是金属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通过控制金属材料的加工温度、时间和工艺条件等,改变其微观结构和性能的一种加工方法。
热处理工艺主要分为退火、淬火、回火和正火等过程,这些工艺过程可以使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得到控制,进而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热导性能等性能指标。
退火是最常用的热处理方法之一,它是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一段时间后再冷却,以改变其晶体结构和性能的方法。
退火可以消除材料的应力和焊接缺陷,改善材料的塑性和韧性等性能。
淬火是将金属材料迅速冷却,使其达到马氏体状态,从而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的一种方法。
淬火可以提高材料的硬度和强度等性能,但缺点是易产生裂纹和变形,需要注意加工工艺。
总之,金属学及热处理是材料学科中的重要领域,对于改善金属材料的性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和降低制造成本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金属材料的生产和加工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以使金属材料的性能得到最佳的发挥。
金属学与热处理名词大全(清华考研)
金属学与热处理晶带:所有相交于某一晶向直线或平行于此直线的晶面构成一个晶带,此直线称为晶带轴。
空间点阵:是由无数几何点在三维空间规则排列而成的阵列。
晶格:描述晶体中原子排列规律的空间格架。
晶胞:是能够反映晶体特征的最小几何单元。
晶体:原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呈有规律的周期性排列的物质称为晶体。
非晶体: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无规律排列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各向异性:在晶体中,由于在不同方向上原子规则排列的紧密程度不同,导致原子间距和原子间结合力不同,因而在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性能的现象。
点阵常数(晶格常数):晶胞的棱边长度。
配位数:晶体结构中与任一原子周围最近邻、等距离的原子数。
致密度:晶体结构中单位体积中原子所占的体积。
(清华:一个晶胞内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密排面:原子面密度最大的晶面。
密排方向:原子线密度最大的方向。
原子线密度:是指某晶向单位长度所包含的原子数。
原子面密度:是指某晶面单位面积的原子数原子体密度:单胞的质量与单胞的体积之比。
晶向:在晶体中,任意两个原子之间的连线称为原子列,其所指方向称为晶向。
通常,采用晶向指数来确定晶向在晶体中的位向。
晶向族:某些晶向上的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它们在晶体学上属等同它晶向,可归并为一个晶向族。
晶面:在晶体中,由一系列原子所组成的平面称为晶面。
通常,采用晶面指数来确定晶面在晶体中的位向。
晶面族:某些晶面上的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它们在晶体学上属等同它晶面,可归并为一个晶面族。
晶面间距::相邻两个平行晶面的距离。
同素异构转变(多晶型转变、重结晶):具有多晶型性的金属在温度或压力变化时,由一种晶体结构变为另一种结构的过程。
空位:某一温度下某一瞬间,总有一些原子具有足够能量克服周围原子约束,脱离原平能位置迁移到别处,在原位置上出现空节点,形成空位。
到晶体表面,称为肖脱基空位;到点阵间隙中,称弗兰克尔空位。
肖脱基缺陷:脱离平衡位置的原子,迁移到晶体的表面上,所产生的空位缺陷称为肖脱基缺陷。
金属学及热处理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1.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经熔炼、烧结或其他方法组合而成并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倒易点阵:根据倒易规则把正点阵的晶面转换为倒空间的阵点,由此得到的空间点阵结构。
3.金属间化合物:晶体结构主要由电负性、尺寸元素或电子浓度因素等决定的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类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
4.电子化合物:晶体结构主要由电子浓度因素决定的由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类金属之间形成的化合物。
5.间隙化合物:过渡族金属与非金属之间形成的中间相,特指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的原子尺寸比大于0.59时形成的具有复杂晶体结构的化合物。
6.共析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一固相同时转变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复相混合物,加热时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混合物同时生成一个具有确定成分的固体相。
7.共晶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一液相同时转变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复相混合物,加热时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的混合物同时生成一个具有确定成分的液体相。
8.包析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固相转变为一种新的固相,加热时则由一固相同时生成两个或多个固相。
9.包晶相变:一种在恒温下发生的可逆相变,冷却时由液相和一种或多种先凝固的固相共同转变为一种新的固相,加热时则由一固相同时生成一个液相和一种或多种固体相。
10.晶内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粒内部的第二相界面处或形变带处形核长大而形成的先共析铁素体。
11.形变诱导析出:形变后存在于基体相中所形变储能促使第二相沉淀析出相变明显加速进行,使第二相沉淀析出温度比平衡温度升高和使沉淀析出量比平衡析出量增大的现象。
12.形变诱导相变:形变后存在于母相中的形变储能促使相变明显加速进行,使冷却相变的实际发生温度比平衡相变温度升高、使新相生成量比平衡量增大、使新相生成时间缩短的现象。
13.晶体: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此方向的一个滑移方向结合起来,称为一个滑移系。
2反应扩散---指通过扩散使固溶体的溶质组元浓度超过固溶体极限而形成新相的过程
3淬硬性---指钢在淬火时的硬化能力,用淬火后马氏体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表示,它主要取决于马氏体中的含碳量。
4钢的化学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是将工件置于特定介质中加热和保温,使介质中的活性原子渗入工件表层,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从而达到改进表层性能的
一种热处理工艺
5 C曲线---将奥氏体化后的共析钢快冷至临界点以下的某一温度等温停留,并测定奥氏体转
变量与时间的关系,即可得到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曲线。
将各个温度下转
变开始和终了时间标注在温度——时间坐标中,并连成曲线,即得到共析钢的过
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这种曲线形状类似字母“C”,故称为C曲线,亦称TTT
图。
6再结晶—将冷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在原变形组织中重新产生了无畸变的新晶粒,而性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恢复到变形前的状况,这个过程称为再结晶7超塑性--材料在一定条件进行热变形,可获得延伸率达500%---2000%的均匀塑性变形,且不发生缩颈现象,材料的这种特性称为超塑性
8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量增加,金属的流变强度也增加,这种现象称为形变强化或加工硬化。
9韧性断裂
10马氏体--钢中加热至奥氏体后快速淬火,所形成的高硬度的针片状组织。
11固溶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元在固态下相互溶解,而形成得具有溶剂晶格结构的单一的、均匀的物质。
12偏析----是指化学成分的不均匀性。
13相变—通过
14固溶强化--通过合金化(加入合金元素)组成固溶体,使金属材料得到强化
15原子配位数—晶体中任一原子周围最邻近且等距离的原子数
16超点阵
17非均匀形核—由于外界因素,如杂质颗粒或铸型内壁等,促进结晶晶核的形成。
18结构起伏—由于液相中原子运动强烈,在其平衡位置停留时间甚短,这种局部有序排列的原子团此消彼长的现象
19堆垛层错--实际晶体结构中,密排面的正常堆垛顺序可能遭到破坏和错排,称为。
20不全位错—伯氏矢量不等于点阵矢量整数倍的位错
21成分过冷--在液固界面前沿会产生溶质富集区,它使合金液体为正温度梯度时,在液固界面前沿会出现类似负温度梯度的区域。
这种现象称为成分过冷
22拓扑密堆相—由两种大小不同的金属原子所构成的一类中间相,其中大小原子通过适当的配合构成空间利用率和配位数都很高的复杂结构
23电子浓度—合金中价电子数目与原子数目的比值。
e/a=(A(100-x)+Bx )/100
24包申格效应—材料经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而后同向加载则Qe升高,反向加载则下降的现象
25致密度—把原子看成刚性圆球,晶胞中原子所占体积与晶胞体积之比
26置换固溶体--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中某些结点位置而形成的固溶体,它主要在金属元素之间形成
27空间点阵--将组成晶体的物质质点,进一步抽象为几何点,这些几何点在三维空间周期性、规则地排列成的阵列,称为空间点阵或布喇菲点阵;而这些几何点称为阵点或
结点。
28珠光体—铁素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
29间隙固溶体--是溶质原子占据溶剂晶格间隙而形成的固溶体,它主是由原子半径很小的非金属元素氢、氧、氮、碳、硼与金属元素之间形成。
30莱氏体--合金溶液冷却至1148 时,发生共晶转变L 此共晶体称为莱氏体
31回复—指新的无畸变晶粒产生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和组织性能变化的阶段
32金属化合物
33共晶反应—合金溶液冷却至1148 时,发生共晶转变L 此共晶体称为莱氏体
34过冷度--实际结晶温度T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Tm的现象,称为过冷现象,它们的温度差
35组织—对组成材料的相的类型,形状数量大小分布等特征的描述,特征相同的部分归为一种组织组成物
36相—体系中具有相同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且与其它部分以界面分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37铸锭偏析缺陷---
38屈服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