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八大关键词的解题思路例说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
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考生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遇到的题型之一。
掌握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解题效率非常重要。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要点和解题思路。
一、理解文本主题和中心思想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一要点是理解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要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把握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中心思想。
通常可以从文章的标题、首段、尾段以及关键词等方面寻找线索,揭示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二、把握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二要点是把握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文本结构包括起承转合、因果关系、对比和类比等。
要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和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
这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三、细节理解与推理判断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三要点是进行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
在阅读文本时,关注细节信息对于正确解题非常重要。
细节信息可能存在于文章中间的某一段落、某一个词语或一句话中,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和思考来寻找答案。
同时,还需要进行推理判断,通过合乎逻辑的推理来解答问题。
四、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现代文阅读理解的第四要点是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现代文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作者往往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五、培养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除了以上要点外,还需要培养一些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
例如,可以采用“先答简单题,后答难题”的解题顺序,将时间合理分配;也可以运用“排除法”或“归纳法”来缩小选项范围,提高回答正确的概率。
综上所述,要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就需要掌握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把握文本的结构和逻辑关系、进行细节理解和推理判断、分析文本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以及培养阅读策略和解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与思路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与思路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1.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修辞类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7.夸张:更好地突出+事物+特征。
现代文阅读答题关键词
谋篇布局相关的术语:1、文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提挈全篇,提纲挈领;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前后呼应;前后勾连,环环相扣;衔接自然连贯;过渡照应。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首尾呼应;卒章显志,深化主旨。
4、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时间、空间、逻辑。
5、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6、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7、总分得当;层层深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二、注意提问的方式: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3、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4、简析文章的结构特征或者文章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三、掌握一定的答题模式:1、相关术语+具体文章的内容+作者感情、文章主旨语言风格术语1平实质朴(淳朴),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不饰雕琢:少用修辞,语言平淡,感情真挚,感人至深其特点是看似寻常最奇崛,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2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各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其特点是状物描形,使人读了富有实感,如入其境。
3清新优美,:语言精雕细琢,情景交融,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典雅清丽,清新明丽、清新雅致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多用于古典诗歌词曲营造氛围5绚丽奔放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多用夸张,比喻,整句较多,气势强烈6含蓄蕴藉,含蓄隽永、含蓄委婉其特点是把思想感情隐藏在形象之中,做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歌最富有灵气,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
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完整版)现代文阅读之词语句子含义理解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之词语句子含义理解题答题技巧 【引言】 现代文指中学生阅读中经常接触的除古文以外的文章,由于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在中学考试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代文阅读中词、句、段、篇之间休戚相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反之亦然。
特别是词语、句子含义的考查是中学生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也是考试的难点所在。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掌握一些现代文阅读中关于词语、句子含义题的解题技巧和要领。
【技法指导】 一、诵读全文,领会主旨。
文章中某些重要词语、句子的运用,与文章中心息息相关。
因此,把握文章主旨,才可深刻体味、理解一些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及表达作用。
如: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心主旨是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
结尾句“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结合文章中心内容可见,这里的“赞誉”一词并非“表扬、夸奖”,而是正话反说,表“谴责、控诉”之意。
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句人间最亲切、最美好的呼喊却是孩子们的临终言语,能有力地激起人们对法西斯暴行的仇视。
二、结合文体特点理解。
在说明性的文章中,某些词语的运用是为了收到准确说明的效果;在议论文中,一些词语的表达是为了使论述更加严密。
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早”的前面加了“比较”二字,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更加准确。
结合文体理解句子时,一些以人为主的作品中,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往往要从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人物情感等方面着手分析;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从句子中领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在议论文中,要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看法等。
如: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句话表明了雨果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阅读理解题中关键词的分析与解题方法
阅读理解题中关键词的分析与解题方法阅读理解题在中学生的学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理解和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准确的分析。
本文将介绍一些分析关键词和解题的方法,帮助中学生提高阅读理解题的解题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关键词的作用。
关键词是题目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它们通常与问题的答案直接相关。
通过分析关键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正确的答案。
其次,我们需要学会分析不同类型的关键词。
常见的关键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限定词:这类关键词用来限定答案的范围,例如“只有”、“除了”、“最多”等。
当遇到这类关键词时,我们需要根据它们的意义来确定答案的范围。
2. 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这类关键词用来表示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例如“因为”、“所以”、“因此”等。
当遇到这类关键词时,我们需要根据它们的意义来确定答案的因果关系。
3. 表示对比关系的词:这类关键词用来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对比关系,例如“与”、“不同”、“与...相比”等。
当遇到这类关键词时,我们需要根据它们的意义来确定答案的对比关系。
4. 表示条件关系的词:这类关键词用来表示某种条件下的结果,例如“如果”、“只要”、“除非”等。
当遇到这类关键词时,我们需要根据它们的意义来确定答案的条件关系。
在分析关键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答阅读理解题:1. 仔细阅读题目和文章:在解答阅读理解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仔细阅读题目和相关文章,确保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标记关键词: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铅笔或荧光笔标记出关键词,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和答案。
3. 理解问题的要求:在解答问题之前,我们需要理解问题的要求,确定我们需要找到的答案是什么。
4. 利用关键词定位答案:通过分析关键词,我们可以在文章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从而定位到答案的位置。
5. 注意选项的排除:在选择答案时,我们可以通过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从而提高选择正确答案的概率。
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高考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一、内容型:关于文章内容的考查,常见的有两个考查方向:【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答题示例】《阳光的香味》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参考答案](1)通过..夜来香和昙..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
(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06、2《绵绵土》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7分)(1)通过...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2)通过...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3)通过...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或行文思路或:请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
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题技巧准确理解关键词
答题技巧准确理解关键词考试时,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答题技巧,帮助大家准确理解关键词。
一、概念明确在回答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题目中所涉及到的概念。
有时候,我们可能对某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因此,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需要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或资料,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
二、关键词定位在阅读问题时,要仔细寻找问题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通常是与问题中心有关的词汇,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的需求和要求。
通过准确地理解和定位关键词,我们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而不是东拉西扯、离题太远。
例如,在一道题目中,出现了关键词“比较”。
这时,我们就要明确了解到,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对某些事物进行比较,并列出它们的异同之处。
如果我们没有准确理解这个关键词,可能会偏离问题的要求,导致答案不准确。
三、关键词扩展有时候,题目中的关键词并不仅限于一个词汇,而是涉及到一系列相关的词语。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将这些相关的词语进行整合,并在回答中进行全面的阐述。
例如,在一道关于环境保护的题目中,出现了关键词“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可持续发展”。
这时,我们不仅需要分别回答这几个关键词所涉及的问题,还需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性的思考和分析。
四、关键词链接有时候,题目中的关键词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和关联,我们需要把这些关系和联系进行整合并在回答中进行明确的表达。
这样可以增加答案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例如,在一道关于文学作品的题目中,出现了关键词“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
这时,我们需要在回答中将这几个关键词进行有机的组合和联系,让答案更加连贯、严谨。
总之,准确理解关键词是高效答题的必备技巧。
通过概念明确、关键词定位、关键词扩展和关键词链接,我们能够更好地回答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得分率。
希望以上答题技巧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
现代文阅读八大关键词的解题思路例说
现代文阅读八大关键词的解题思路例说第一篇:现代文阅读八大关键词的解题思路例说现代文阅读八大关键词的解题思路例说一、指代A、沈红《湿湿的想念》(北京卷)题: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源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解:这是“指代”问题。
在文中,一般都会直话去概括,直接用作者的语或词语去作答。
文中什么地方写到“理想”了呢?倒数第三段老政:“他执着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
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成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答: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健康的记忆、美好的理想。
B、关于“指代”题,天津卷里也有一题。
题: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解:文中有“人们惯常喜爱吟诵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
“参天大树”在文中指第二自然的“银杏树”、“寂寞”的境界指小药小草的境界。
答: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的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鲜小体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二、为什么A、鲁迅《忆刘半农君》(湖南卷)题:“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解:此处的字义指的是语境义,而不是字典义。
答: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
“烂”是“陈旧”的意思。
2、从前刘丰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的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现现之一(刘丰农写古文还是研究古文,看来命题者也未搞清楚)。
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丰农的批评。
B、沈红《湿湿的想念》(北京卷)题:结合“湿”字的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解:“湿”义,应从客观事物和主观情两方面思考与“泪”,还因为这些事深沉、鲜活、流动、有生命,所以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阅读理解题中的关键词解析与练习题
阅读理解题中的关键词解析与练习题阅读理解题在语言学习和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理解题中的关键词是解答问题的关键,本文将介绍关键词的解析以及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读者在阅读理解题中更好地理解问题。
一、关键词解析在阅读理解题中,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问题。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关键词及其解析:1. Which/What:表示问句的主语,用于询问某个具体事物或情况。
例如:Which city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哪个?)2. Who:用于询问人的身份、姓名等信息。
例如:Who is the author of this book?(谁是这本书的作者?)3. When:用于询问时间。
例如:When did the First World War start?(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4. Why:用于询问原因或理由。
例如:Why did she choose to study abroad?(她为什么选择出国留学?)5. How:用于询问方式、方法、程度等。
例如:How did you solve the math problem?(你是如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二、练习题下面是一些关键词练习题,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阅读理解题:1. ______ is the capital city of France?A. WhatB. WhereC. WhoD. When答案:B解析:题目要求询问法国的首都,因此关键词应选择表示地点的关键词"Where"。
2. ______ is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A. WhatB. WhereC. WhoD. When答案:C解析:题目要求询问美国的总统,因此关键词应选择表示人物的关键词"Who"。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公式,答题思路整理(尤其适合上海中考!精心整理,绝对有用!)
初中语文答题思路/模式总结一、说明文(一)说明对象:事物、事理。
事物惯用词语表示,事理惯用句子表示。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划分层次,概括段意答题思路先审题,判断提问所针对的内容是整篇文章还是段落。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概括答题思路说明对象,看标题及开头段,弄清说明的是一个事物还是一个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在中心句和下定义的句子中寻找。
(二)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划线句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段落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格式举例子:举了……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作比较:通过……和……的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划线句说明的内容:⑴前后就近原则,⑵段落中心句,⑶句子本身(常见于列数字和列图表,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落说明的内容: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生物生长、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制作、历史沿革等。
空间顺序是按照事物的结构来安排的,多用于介绍建筑物、风景名胜等。
逻辑顺序是按照事物间或同一事物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安排的,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因果、性质等。
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说明顺序的判断及其作用答题思路文章的说明顺序既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则为逻辑顺序。
说明顺序的作用:⑴概括说明内容,⑵指出具体的说明顺序,⑶条理清晰﹨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段落能否颠倒答题思路⑴段落之间的说明顺序,⑵与总领句或者总结句中词语的呼应关系(四)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性,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平实和生动。
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1.加点词的作用﹨能否删去、替换答题模式⑴不可以删/不可以换⑵解释词语的意思⑶说明词语在句中的作用⑷删去后句子的意思,不符合原意或者与事实不符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要求从文中选出词语说明语言特征答题思路⑴找出修饰性、限定性的词语。
赛课解析阅读理解中的关键词与答题技巧
赛课解析阅读理解中的关键词与答题技巧赛课解析是一种学习和考试辅助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理解的关键词以及相关的答题技巧。
在阅读理解题目中,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是解题的关键,而掌握一些答题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解答题目。
本文将介绍赛课解析中的关键词理解与答题技巧,并且提供一些例子来加深理解。
一、关键词理解1. 基础关键词:在阅读理解题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基础性的关键词,比如“主题”,“观点”,“目的”,“事实”,“细节”等等。
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对于正确解答题目非常重要。
例如,在一道题目中,如果出现了关键词“主题”,那么就需要读者找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出现了“事实”,则需要通过阅读文中具体的信息来回答问题。
2. 比较关键词: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需要进行对比的关键词,比如“相似”,“不同”,“原因”,“结果”等等。
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可以帮助读者在文章中寻找相关的信息,从而解答问题。
例如,一道题目可能问到两种产品的区别,这时关键词“不同”就提示了读者需要在文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信息。
3. 表达方式关键词: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需要理解作者表达方式的关键词,比如“说法”,“态度”,“观点”,“语气”等等。
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更好地回答问题。
例如,在一道题目中,如果出现了关键词“态度”,则需要读者通过阅读文章来判断作者对某个事物的看法。
二、答题技巧1. 增加速度:在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时间通常是有限的,因此提高答题速度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利用赛课解析中的关键词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定位到问题的答案所在,从而提高解题速度。
例如,如果一道题目中出现了关键词“目的”,那么我们可以直接阅读与目的相关的部分,而不需要阅读全文。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2. 多角度思考:有时候,文章中的答案并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需要通过多个段落的信息才能得出。
这就需要读者通过阅读不同段落的内容,将信息进行综合,从而找到答案。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之提取关键词
什么是关键词呢?关键词是指表示文献实质意义的那些名词或词组,常出现在文献篇名或文献正文中,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
它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
首先,对材料进行认真阅读,全面分析,弄清该文段的主要内容尽可能多的从题名和正文的主要段落中抽取与主题概念一致的词或词组。
也就是将文中次要的、修饰性的、解释性文字删除,而保留主要的、关键的、实质的词语。
例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三个关键词。
今天中国独特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直接源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生存危机。
在开放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不但摆脱了民族生存危机,而且成为全球化竞争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这是的爱国主义应当注入性的因子和意识。
它不再应当仅是一种内聚型的强烈感情,不应当是封闭的、种族的、排外的,而应当具有理性、深沉的意识,即开放的世界观、积极的进取心、普世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 -- --答案:开放时代爱国主义深沉理性其次,从原文段中提取的词语可能很多,对所选的词语予以排序、挑选,看体哪些词可以体现中心内容,真正做到去粗取精、去伪求真。
只有准确涵盖材料的整体内容,体现材料本质特性的词语才符合要求。
解题思路,即不妨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即是指答题者所提取的词语必须包含整个语段的主旨,避免出现过宽或过窄的错误。
而这些涵盖主要信息的关键词有无或是否齐全,将成为评分的重要依据。
第二:代入反馈原则。
所谓代入反馈是指把选出的关键词带入原文段,看是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要点是否齐全,是否字数超限等。
考生找到所谓的关键词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并不意味着找到了正确答案。
因为此类试题答案唯一性,这就要求考生在寻找时要小心谨慎。
第三:数量达标原则。
既然有定词语数量的要求,那么超过这个限定是要扣分的。
试题所限定的词语数量通常是参照最佳答案设定的,对答题应有一定的暗示作用。
【中考解题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方法指导
在阅读各类文本时,对其中重要词语的精准理解是深入把握文章内涵、领略作者思想的关键所在。
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地阐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有效方法。
一、借助语境分析法语境是词语生存与表意的土壤,对理解词语意义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可从以下几种语境入手:1.上下文语境仔细研读词语所在句子的前后文内容,很多时候,词语的含义可通过紧邻的词句得以明晰。
例如在“他在困境中始终坚守着那份乐观,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驱散了阴霾。
这里的‘乐观’一词,结合后文‘像黑暗中的一束光,驱散了阴霾’,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其并非仅仅是一种情绪,而是在艰难处境下积极向上、给予希望的精神力量。
2.情境语境考虑文章所描绘的整体情境或场景。
比如在描写战争的文章中,“硝烟”一词就不仅仅是指战场上的烟雾,它还象征着战争的紧张、残酷与混乱,是整个战争情境的一种浓缩性表达。
3.社会文化语境某些词语带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权威、尊贵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被视为一种具有攻击性的邪恶形象。
当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文章中遇到“龙”这个词时,就需要依据相应文化语境来理解其独特意义。
二、运用语法分析法从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与结构关系角度来剖析。
1.词性分析明确词语的词性有助于理解其意义与用法。
例如“领导”作名词时指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如“这位领导很有魄力”;作动词时则表示带领、引导,如“他领导团队取得了胜利”。
2.句子成分分析分析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
比如“美丽的花朵在风中摇曳”,“美丽”修饰“花朵”,从定语成分可知它是用来形容花朵外观好看、吸引人的特点。
三、考虑修辞分析法很多时候,词语会运用修辞手法而具有特殊含义。
1.比喻修辞若词语运用了比喻手法,要找出其本体与喻体的关联。
例如“她的眼睛是星星,在夜空中闪烁”,这里的“星星”并非真实的天体,而是比喻她的眼睛明亮、有神,像星星一样具有闪烁的特质。
2.拟人修辞当词语被拟人化时,要理解赋予它的人类情感或行为特征。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关键词分析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关键词分析技巧语文阅读理解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
在阅读理解题中,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关键词分析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
一、关键词的定义关键词是指在文章中起到关键作用的词语,通常是作者表达观点、论述论点、转折关系等的重要词汇。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有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二、分析关键词的方法1. 上下文推测法上下文推测法是通过理解关键词所在句子的语境来推测其含义。
读者可以通过前后文的线索,结合自己的常识和经验,推测出关键词的意思。
例如,文章中出现了“奇怪的动物”一词,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推测出这个动物可能是一种罕见的、与众不同的生物。
2. 同义词对照法有时,文章中的关键词可能会用一些较为复杂的词汇来表达,读者可以通过对照同义词来理解其含义。
例如,文章中出现了“狡猾”的词语,读者可以将其与“狡诈”、“狡狯”等同义词进行对照,从而理解其意思。
3. 词根词缀法有些关键词的含义可以通过词根和词缀来推测。
词根是词语的核心部分,词缀是附加在词根上的部分。
通过分析词根和词缀的含义,读者可以推测出关键词的意思。
例如,文章中出现了“自负”的词语,读者可以通过分析“自-”和“-负”的含义,推测出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过于自信而不顾他人感受。
三、关键词分析的应用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对于解答阅读理解题目非常重要。
在解题过程中,读者可以根据关键词的作用来确定答案的选项。
1. 主旨题主旨题是考察读者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程度。
在解答主旨题时,读者可以通过分析关键词来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文章中出现了“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读者可以推断出文章的主题可能是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
2. 观点题观点题是考察读者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
在解答观点题时,读者可以通过分析关键词来确定作者的立场。
例如,文章中出现了“我认为”、“我坚信”等关键词,读者可以推断出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
现代文阅读怎样读好关键词
小课题:现代文阅读怎样读好关键词开放式题类所谓开放式题,是从题目与文本的关系来看的。
可分为延伸式和迁移式两大类。
延伸开放题与文本的关系较紧密,迁移开放题与文本的关系较远。
因为“开放”,解答时变化较多,难度也因此而较大。
A.与文本关系较紧密的延伸式开放题。
●举例印证型如:请联系生活,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目光还有不同的“温度”此类题是表达形式、结构与例子的延伸。
[解题思路]仿照原文表述形式与结构,将自己的例子调整至与原文观点一致;对例子作简要分析、说明。
●浓缩归纳型如:请对文章主要内容作100字左右的摘要。
[解题思路]删去导入与例子;概括方法与过程;突出主旨与中心;讲清目的与内容。
●设想补充型如:假如让你来回答文末“又该说些什么呢”,你会这样说_______。
这类题补充的内容与原文的主要思想应该是一致的,感受不能脱离原文。
[解题思路]把握原文思想与观点,生发自己感悟,对原观点进行适当引申。
B.与文本内容联系宽松的迁移式开放题。
●实用写作型如:你将受邀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研讨会,请就如何振兴剪纸艺术准备一份发言提纲。
此类题从文本中迁移出来,与文本没有太多的必然关系。
偏重实用性写作的运用。
[解题思路]选择合适的实用文体格式,分条叙述,从合理性、可行性、创意性三点展开。
●问题分析型如: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
请你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作具体分析。
此类题目的具体问题是从原文中迁移出来的,解答时与原文的观点不必一致。
关键是选择好分析角度,与题目要求相符。
[解题思路]选择具体问题,对性质、特点等进行判断或分类,展开正反两方面的分析。
●联想推测型如:作者提到欧洲城市的商业区时用了“安静”一词。
请推断“安静”的原因(上海高考第4题)。
此类题目的联想或推测,都是个体的感悟,要强调个体对问题的认识。
[解题思路]从文中寻找逻辑上推理的依据,从原因、目的、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突出“理性”的认知。
阅读理解题中关键词的分析与解题方法
阅读理解题中关键词的分析与解题方法阅读理解题是许多学科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掌握有效的关键词分析和解题方法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
本文将分享一些关于阅读理解题中关键词的分析与解题方法,帮助读者提高解题能力。
1. 关键词的识别和提取在阅读理解题中,关键词通常是指问题中具有明确指向的词语或短语。
为了解题准确,首先需要在阅读理解题中识别和提取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等。
比如,当问题中出现“表明”、“推论”、“原因”、“影响”等词语时,我们就可以将其视为关键词。
2. 关键词的分析和理解一旦识别和提取了关键词,下一步就是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和理解。
这意味着理解关键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要注意,有些关键词可能具有多重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解释。
此外,考生还应该注意关键词与其他相关词语的关联和联系,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3. 解题方法一:定位法定位法是解决阅读理解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首先,在文章中找到与关键词相关的段落或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该段落或句子,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在定位过程中,可以借助标记法,将关键的句子或段落进行标记,以便快速回答问题。
此外,通过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也可有效地运用定位法解题。
4. 解题方法二:推理法推理法在解决阅读理解题中也十分常见。
当问题中对某一事实或现象进行推理时,我们需要根据文章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在运用推理法解题时,需要将关键词与文章中的其他信息相互联系,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推理法尤其适用于解答文章中隐含信息或引申问题的情况。
5. 解题方法三:总结法总结法是一种将关键词与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的解题方法。
当问题要求对文章进行总结或归纳时,考生可以通过找出文章中的主题句或核心句,然后将其与关键词进行对照,得出正确答案。
另外,通过理解文章的段落结构和逻辑关系,也可以发现文章的主旨和要点,从而得出正确的总结。
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理解重要词语的方法我折腾了好久现代文阅读理解中找重要词语这事儿,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这事儿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最初就是凭着感觉找,觉得哪个词眼生或者看着复杂,就觉得它是重要词语,结果错得一塌糊涂。
比如说有一次做阅读理解,那篇文章是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之类的内容。
我就看到一个特别生僻的关于某种传统工艺的专业术语,我心想,这肯定是重要词语啊。
结果做题的时候发现,那些根据这个词来回答的问题我都答得驴唇不对马嘴。
后来我就发现啊,其实很多重要词语是和文章的主题、主旨关系紧密的。
就像是一张网的结点一样,如果把一篇文章想象成一个大网,那些重要词语就是连接各个部分或者体现核心意义的部分。
比如说文中频繁出现的词语,就很有可能是重要的。
像我做另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阅读理解时,“污染”“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这些词反复出现,我就意识到它们肯定重要。
从主旨这个角度去判断重要词语就靠谱多了。
还有一点我不得不说,就是一些表示转折、因果、递进的关联词往往也很重要。
这就好比它们是道路上的指示牌,告诉你文章的思路走向。
什么但是、然而、所以这些词啊,它们周围的内容通常都是关键所在。
我之前做题的时候总是忽略了这些词,只关注那些觉得高大上的词汇,丢分丢得可惨了。
我记得有篇文章里说某个人物看起来平凡无奇,但在关键时刻却做出了惊人之举。
我当时没重视这个“但”字,就没有好好剖析这个人物其实内在是迥异于外表的,结果那道分析人物性格的题就没答好。
我还试过根据问题去倒推重要词语。
比如说题目问某个事件的原因,那我就会在文章中找和“因为”相关的表述以及与之关联的、刻画事件因素的词语,这就像是根据目的地去找路线一样。
这个方法在针对具体问题找答案线索的时候特别有用。
另外呢,一些形容词和动词也很值得关注。
形容词可以帮我们理解事物的特征和状态,动词能体现出事件的进展或者动作的方向等。
例如描写一个风景的文章,那些形容景色美丽或者独特之处的形容词可能就是重点关注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八大关键词的解题思路例说一、指代A、沈红《湿湿的想念》(北京卷)题:文章第一段指出“这些文字与画托举的永远是一个源水边形成的理想”,说说这“理想”是什么?解:这是“指代”问题。
在文中,一般都会直话去概括,直接用作者的语或词语去作答。
文中什么地方写到“理想”了呢?倒数第三段老政:“他执着地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古代文明的美编织朴实单纯的理想。
虽然他不奢望以此取代社会理想,但是他热切地希望能成为百病缠身的民族唤回一些健康的记忆、美好的梦想。
答:用自然的美、人性的美以及古代文明的美,为民族唤回健康的记忆、美好的理想。
B、关于“指代”题,天津卷里也有一题。
题:文章说“浩歌是一种境界,寂寞也是一种境界”。
两种境界分别指什么?解:文中有“人们惯常喜爱吟诵参天的大树,喜爱聆听它们博大生命的浩歌”。
“参天大树”在文中指第二自然的“银杏树”、“寂寞”的境界指小药小草的境界。
答:浩歌的境界:宏大壮丽的生命形态,轰轰烈烈的激荡人心。
寂寞的境界:鲜小体弱的生命形态,默默无闻自强不息。
二、为什么A、鲁迅《忆刘半农君》(湖南卷)题:“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解:此处的字义指的是语境义,而不是字典义。
答:1、“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
“烂”是“陈旧”的意思。
2、从前刘丰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的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现现之一(刘丰农写古文还是研究古文,看来命题者也未搞清楚)。
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丰农的批评。
B、沈红《湿湿的想念》(北京卷)题:结合“湿”字的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解:“湿”义,应从客观事物和主观情两方面思考与“泪”,还因为这些事深沉、鲜活、流动、有生命,所以令人感动,催人泪下。
题:沈从文从二十岁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一条长达千里源水上生活了一辈子”。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
解:沈从文二十岁就离开了家乡,却说他在家乡生活了一辈子。
这似乎不合逻辑。
这名“肉”与“灵”的关系,即“身体与灵魂”两面诠释。
答:二十岁以前生活在源水边的土地上,二十岁以生活在对这片土地(或源水)的记忆里C、茅盾《海南杂忆》(全国卷II)题目: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解:只要题干有“为什么”字样,即可在原文摘录到答案。
另一题:作者认为,王佐诗的结尾“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不”是“含泪微笑”式的。
这是为什么?解:道理同上。
但是注意摘录的信息其全。
前一答案的第一问:1、天涯本义指天之尽头。
2、作者也认为前者无路。
3、如今已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
(注:大部分同学只答了第3点。
)第二问的思路与第一问相同。
其答案1、“海角”原来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意料。
2、两座相偎相倚的高大岩石,引起作者联想。
3、此处风景优美、环境宜人、适合谈情说爱。
三、表现手法A、都德《从阿尔卑斯心归来》(湖北卷)题: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点拨:在平日的训练中,我们要把常用的表达技巧为了方便熟记在胸,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
每一部分又包括许多方法,每位考生要熟悉它们的用法及作用,这样在考场上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范围已确定,是羊群归家后,那么只看最后7段即可。
这几段最明显的表达技巧就是拟人,这个比较窬易看出。
而对各种动物的描写,没有展开详细描写,只是粗线条勾勒,这是白描。
答案:1、或细节描写。
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口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
2、拟人化时描写。
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
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备生动的情趣。
四、含意A、茅盾《海南杂忆》(全国卷II)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解:大西北有什么魔力,使孩子真飞长大?恶劣的环境,顽强的精神。
“玲珑剔透”是一种怎样的美?小而巧却易碎。
“南方”经不起摔打,是因为它如玉,没有经历过严峻的磨励,没有承受能力。
答:(1)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它地方的孩子,使孩子们会学坚强,早日成熟。
(2)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精犷坚韧。
B、杨明马小林《梦碎雅典》(山东卷)题:怎样理解“在这片静默之中,奥蒂转身,面无表情地朝起点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解:谁“静默”?“静默”这一场景意味怎样一种心理氛围?“面无表情”、“慢慢地一步一步走着”,从神情、从动作可以体会奥蒂的心态。
答:观众以静雅的方式表示他们深深的同情。
奥蒂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个艰辛,她回到的不中决赛跑道的起点,也是梦想的起点。
C|、叶延滨《灯光的温情》(山东卷)题:第一、三段都出现“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解:这实际上要求考出从“实”与“虚”或“客观物”与“主观情”,或“具体”与“抽象”去思考。
答:答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深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
第二个指身居闹中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D、赵本夫《告别三峡》(重庆卷)题:“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人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解:这个题目涉及两方面:游人、移民。
游人告别三峡“蓦然生出一种怜惜、帐然和失落”,是“空洞”的。
移民告别云峡、“让我动员”,“让我顿生敬意”;故土已成废墟,“舍弃视辈生活土地远离永乡”,“巨大牺牲”等词语,都是对“撕人裂脯感天动情”的具体注脚。
答案:游人只是对自然美景或人文价值的自然环境的即将消失,而产生怜惜、帐然和失落之情;但百万移民是面临故土成废墟的事实及舍弃祖辈生活土地远离永乡的沉重心情。
他们作出了巨大牺牲,所以与游人的感受是不同,是切肤之感。
五、语言技巧A、杨绛《给“书虫“当夫人》题:结合“有电而无视久矣”“意识先于存在”两句话以及文中其它类似的语句,简要说明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
思路分析:做题时要做到分析词语与理解语境相结合。
第一句是说家中书多,“占领了家中所有的领土”,沙发不能幸免,连坐着看电视的地方都没有了,于是电视也被闲置起来,于是作者慨叹“有电而无视”。
第二句中“意识”是指作者整理丈夫对放书位置的记忆,“存在”作者整理后书的位置,丈夫按先前的记忆找,自然找不到。
鉴赏语言注意四点:1、分析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严实、自然、简洁明快、储蓄深沉2、分析语言特点:如简练、生动、形象等3、辨析修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符合人身份,结合积累与具体词语。
B、蔡家园《泰山之思》(浙江卷)题: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解:画线部分为“目之所及,只有不远处岩岩迭迭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右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
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
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三个“只是”句,用得排比,其中“影影幢幢”、“岩岩迭迭”是迭词。
“抬不动睫毛”是参话,突出泰山的雾重。
答案:1、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泰山的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农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2、通过迭幻的运用,突出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杨闻宇《日月行色》(湖北卷)题:本文的人物语气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分析解:人物语言,而不是作者的叙事语言。
人物语言即指故事主人公的对话。
答:1、地方色彩鲜明。
比如“老人经的事”在当地方言是“多”、“丰富”的意思。
用这一方言说了,使得语言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2、符合山村情况的身份和心理。
比如“村里那么多赢人、出众的女子,你咋就……”这一问话体现了山村初恋女子欣喜、羞涩的微妙心理。
3、富有生活情趣。
比如,“灵性人是的好”,含蓄俏皮,富有情趣。
六、作用A、杨明马小林《梦碎雅典》(山东卷)题:文章用较长篇幅介绍了奥蒂参加比赛的背景材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解:这些背景材料,都是写她20次赢得世界大赛银、铜的事。
遗憾的是从未得过一枚金牌。
而这篇文章立体则是她的“失败”(仅获第七名)。
背景材料与文章主体的关系应是衬托。
答:文章这样写可以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体坛老将的“坏运气”,更深刻理解奥蒂渴望圆梦雅典的迫切心情,突出奥蒂不屈服命运的性能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B、迟子建的《泥泞》(广东卷)题:文章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雾,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解:既然说是“开头”作用,就应当注意与下文存在“照应”、“铺垫”等作用。
答案:突出雪美丽与丑陋的两重性,从而为下文写泥泞作铺垫。
七、好处A、林清玄《阳光的香味》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思路分析:“声音”本来是用“听”的,可是在这里并不是真的去听,而是想象着植物去长,会有一种声音,作者是用心去想,用心去体会,去品味,这样语言才更有韵味,更有表现力。
答案:1、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
2、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B、叶延滨《灯光的温情》(山东卷)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产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表述了意图是一致的。
既是“开头作用”——铺垫。
经历——>真实可信。
下文论“人生孤境”。
答案: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真实可感,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八、看似矛盾A、赵本夫《告别三峡》(重庆卷)题: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行拜”,第四段文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解:类似矛盾,只是一枚硬币的两方面,不矛盾。
“相拥而泣”、“磕头祭拜”等行为,表示对故土的难以割舍之情及虔诚敬畏之情,“传统观念已经发生变化”,是因为“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移民不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
答案:(1)不矛盾。
(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看笔,后者从观念角度看笔。
①“喝告别洒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