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
隋唐时期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重振儒术;兼容佛教。隋唐采取重振儒术、兼容佛教文教政策的背景
一、科举制度产生的原因
1、选举制的弊端
乡举里选——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1)乡举里选
(2)察举制
察举制对士人进德传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察举制度的弊端
一是权力分散,地方官吏控制察举大权;二是以“声名”取士,重名声、舆论。在这种情况下,士人不得不奔走于权贵之门,交游结纳,士风日下。
东汉安帝时,尚书令左雄建议:年到四十以上方得察举孝廉,而且还要“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付之端门,练其虚实”。
(3)九品中正制
三点进步。①考察地方人士的大权由地方太守移至专司考察之职的中正官手中,选士工作步入独立化和专门化的轨道;②品评人物由分科推荐改为分等定品,考察标准呈现出量化的趋势;③品评人物的导向由民间舆论转入官方定夺,朝廷对选士工作的控制力度进一步加强
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强盛,中正官几乎全被朝廷的士族大官所垄断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
“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途之昆弟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缺乏公平、公正、透明,这是选举制度最大的弊端
2、科举制产生的时代原因
(1)南北朝后期,由于皇权的提倡和寒人势力逐渐上升,在选士上强调了对才能的要求,从而促成在察举中加强了考试的成分。这一做法为隋唐科举制度开辟了道路。
(2)隋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满足庶族地主参政的要求,以解决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制度。
(3)中国古代选士制度改选举为科举。是古代选土制度的一大分界线。
(4)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
二、科举制度的优点
1、从选举角度看
(1)选举制与科举制的区别
①科举制度是用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选举是由地方察举。
②选举制度关键是靠官府的推荐。而科举制度则是自愿报名,“怀牒自列于州县”
(2)以文化考试为基本内容。
2、从社会角度看
(1)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为社会增添了活力
(2)提倡了以才能为导向的选才标准
(3)定
期的古代选举为个人上升以实现自己的志愿和抱负提供了一条和平的途径,为他们带来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希望。
3、从国家角度看
(1)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2)形成了稳定的统治秩序
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暴露的缺陷
1、“学而优则仕”被制度化,强化了读书做官的教育价值取向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因而强化了学者求学做官的心理。
2、阻碍了教育功能的全面发挥
科举的童试就是州县学的入学考试,应乡试的举子必须是各州府县学的成绩优秀者。
科举制度产生以后,科举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封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3、科举考试成为国家限制人才发展的手段
考试科目发展到只有进士一科。考试内容和形式逐渐走向狭窄、教条和程式化。
4、考试职能的僵化,扼杀了科举考试的生命力
5、科举考试功能的过度社会化,让科举制度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责任,最终被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