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高三上学期摸底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笔记”二字,本指执笔记叙而言。
由于南北朝时崇尚骈俪之文,一般人称注重辞藻、讲求声韵、对偶的文章为“文”,称信笔记录的散行文字为“笔”。
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所以后人就总称魏晋南北朝以来“残丛小语”式的故事集为“笔记小说”,而把其他一切用散文所写零星琐碎的随笔、杂录统名之为“笔记”。
至于以“笔记”两字作书名,则大约始于北宋的宋祁,他著有《笔记》三卷。
笔记的特点,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不拘类别,有闻即录;以形式论,主要在于“散”:长长短短,记叙随宜。
因此,凡是较为专门的著作,如人物传记、专谈一时一类事实的书、专述地理古迹和记行的书以及家训、语录之类的札记,都不在笔记之列。
古代笔记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呢?归纳一下从魏晋到明清的笔记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小说故事类的笔记。
始魏晋迄明清的志怪、轶事小说,从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到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王睁的《今世说》都属于这一类。
第二是历史琐闻类的笔记。
始魏晋迄明清的记野史、谈掌故、辑文献的杂录丛谈,从晋人伪托汉刘歆的《西京杂记》、唐李绰的《尚书故实》到清王士禛的《池北偶谈》、褚人获的《坚瓠集》等,都属于这一类。
第三是考据、辨证类的笔记。
始魏晋迄明清的读书随笔、札记,从晋崔豹的《古今注》、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戴埴的《鼠璞》等到清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都属于这一类。
这里的第一类,即所谓“笔记小说”,内容主要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
二三两类,则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史子集、典章制度、风俗民情、轶闻琐事以及神鬼怪异、医卜星相等等,几乎无所不包,内容极为复杂,大都是随手记录的零星的材料。
这两类只能算作“笔记”,不宜称为“笔记小说”。
但这样分作三大类,仍难周密。
因为笔记一体,本来以“杂”见称,一书之中,往往兼有各类,如《封氏闻见记》于考据之外,并记故实;《梦溪笔谈》亦不专重辩证而兼及
艺文杂项;甚至像《阅微草堂笔记》为追踪晋宋的志怪小说而间杂考辨;《池北偶谈》为记掌故、文献的杂录,也列有“谈异”一门,语及鬼神。
这样为之分类,就不免有顾此失彼之感。
其实古代的历史与小说,有时亦难分界限。
像《世说新语》所写的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真人,而所记的事,则大出于传说。
因此这部书既可以算作小说,也不妨称为历史,实际兼跨小说、历史两类。
把它入于小说故事项下,不过是姑从一般的看法来分。
此处归纳古代笔记为三大类,也无非粗举大凡而已。
(选编自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
材料二:
笔记小说在中国不断得到承继与发展,虽代有沿革,而其基本面貌与体制没有太大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共同的。
从形式上看,大多短小简洁,为人们茶余饭后消遣之物,其历史地位与其他小说式样在当时的地位大体相当。
从叙述风格上看,笔记小说多采用速写式的散文格式,不叙述人物事件的全貌,而是撷取一二关节,作速写式的刻划,或点到为止,或就二三小事稍作渲染,却能给人以较深的感触。
从题材的选择与处理来看,古笔记小说多采用冷静写实的方法,多叙写事实传闻,陈名指实,诙谐多趣,如得六朝人物品藻清淡之助,又合于士人褒贬臧否之心。
士人逞才炫学,对世事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多采用笔记小说的形式。
再从欣赏格调上看,可谓雅俗兼容。
说它雅,是因为它多为士大夫所作,渗透着他们的欣赏趣味,掺杂着他们的闲情逸致:说它俗,是因为笔记小说处于消遣地位,它的写作初衷是为逞性娱情,广见闻,大部分作品是由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加工而来,故显得口语化色彩很浓,平易而亲切,所谓“文不甚深,事复有趣”,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
新时期以来的笔记小说大体上继承了古代笔记小说的这些特点,同时,作为变化了的时代的产物,又有新的发展,在短小的篇幅中富有厚实的内涵。
在艺术表现上,有明显的散文化和诗化色彩,作者行文走笔充满调侃的意味,艺术韵味似淡而实浓;在作品中,作者还着意于对民俗民情的细致描绘,并以似不经意的简略勾划,写出人物的民族性格等。
(选编自周献珍《试论新笔记小说的文体特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笔记”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笔记”与“笔记小说”区分开来,广义的“笔记”包含了“笔记小说”。
B. “笔记”可以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辨证类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C. 笔记小说从魏晋南北朝至今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它的基本面貌、体制以及基本特点相对稳定,没有发生过变化。
D. 作为士大夫逞才炫学,表达观点的产物,笔记小说风雅别致,充分体现出他们的欣赏趣味,表现了他们的闲情逸致。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笔记”名称的由来,可知“笔记”的写作无需讲究辞藻、对偶,信笔记录,不拘形式。
B. “笔记”记录了社会生活,然而内容缺乏真实性,这一缺点使得它无法成为研究历史的依据。
C. 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受到了民间故事的影响,语言平易亲切,这些特点有利于它的普及和传播。
D. 与旧笔记小说相比,新笔记小说的内涵更为厚实,艺术韵味更加浓烈,民族风格也更为突出。
3. 根据材料一内容,结合《三峡》一文,下列选项中直接证明郦道元《水经注》不是“笔记”的一项是()
A. 注重遣词造句,不是信笔记录
B. 刻画山水全貌,不是点到为止
C. 语言雅致清丽,不够通俗亲切
D. 专述水文地理,内容不够繁杂
4.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它的艺术特点。
附: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笔记小说”进行了介绍,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B 3. D
4. ①形式短小简洁。
②截取陈元方幼时与来客对话的场景,做速写式刻画,生动再现事件经过和人物风貌。
③用冷静写实的方法叙写陈元方的故事,表达对“信”与“礼”的看法(作者对元方的褒扬,告诫人们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④语言口语化,平易通俗。
5. 材料一介绍了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品,笔记小说中虚构与历史难分界限。
材料二介绍了笔记小说的主要特点,以及新笔记小说对旧笔记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选项中“各个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错误。
原文材料一第四段在介绍完“笔记”的三种类型后说到,但这样分作三大类,仍难周密。
因为笔记一体,本来以“杂”见称,一书之中,往往兼有各类。
此外,第二段介绍“笔记”的特点时也说到笔记的特点,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以形式论,主要在于“散”。
C项,选项中“没有发生过变化”错误。
原文材料二“笔记小说在中国不断得到承继与发展,虽代有沿革,而其基本面貌与体制没有太大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共同的。
”
D项,材料二“士人逞才炫学,对世事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多采用笔记小说的形式。
”可见笔记小说是士人逞才炫学表达观点的一种途径方式,而非逞才炫学表达观点的产物,所以选项中笔记小说“作为士大夫逞
才炫学,表达观点的产物”错误。
材料二“说它雅,是因为它多为士大夫所作,渗透着他们的欣赏趣味,掺杂着他们的闲情逸致”,可见笔记小说只是渗透掺杂着士大夫的审美情趣,选项中“笔记小说风雅别致,充分体现……”中“充分体现”一词程度过高,错误。
故选A 。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 项,材料一第四段“其实古代的历史与小说,有时亦难分界限。
像《世说新语》所写的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真人,而所记的事,则大出于传说。
”可见历史与虚构结合是“笔记”的特点而不是缺点,“无法成为研究历史的依据”也于文中无据。
故选B 。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及运用能力。
D 项,材料一第二自然段“凡是较为专门的
著作,如人物传记、专谈一时一类事实的书、专述地理古迹和记行的书以及家训、语录之类的札记,都不在笔记之列。
”《水经注》属于较为专门的著作,专门记录郦道元对水文地理的考查结果,所以不属于笔记。
故选D 。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概念的理解,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
该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中“笔记小说”特点的归纳和理解能力。
解题时首先需要根据文章内容确定《世说新语》属于“笔记小说”,然后归纳出“笔记小说”的特点。
根据原文材料二的内容,概括“笔记小说”的特点有:形式上短小简洁;叙述风格上采用速写式的散文格式;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采用冷静写实的方法;欣赏格调上雅俗兼容。
结合此四个特点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①故事内容短小,但叙述要素齐全,故事内容完整,在形式上表现出了短小简洁的特点。
②在故事的叙述中,没有描写陈元方及来客的外贸着装等内容,只截取陈元方幼时与来客对话的场景,对话内容简洁明了,通过对话做速写式刻画,生动再现来客不守时的事件经过,同时刻画了来客鲁莽无礼的性格特征和陈元方聪颖仁慧、知书达理的性格特征。
③用冷静写实的方法叙写陈元方的故事,面对来客粗鲁无礼的问话,陈元方不骄不躁的回答,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从诚信和礼貌两方面回应了来客,表达陈元方对“信”与“礼”的看法(作者对元方的褒扬,告诫人们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④语言运用到了“在不”“非人哉”等口语化词语,无生僻难解字词,读起来通俗易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结构思路分析综合的能力。
材料一首先写了什么是“笔记”,以及“笔记”的种类范畴;再写了内容上“杂”,形式上“散”的特点;然后逐一介绍“笔记”的三大类型,分别是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历史琐闻类的笔记、考据、辩证类笔记;最后结合《梦溪笔谈》《阅微草堂笔记》等示例论述了“笔记”“杂”的特点,客观分析了三大类型之间相互交错,没有明确分界这一情况。
材料二首先介绍了“笔记小说”在形式上短小简洁;在叙述风格上采用速写式的散文格式;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采用冷静写实的方法;在欣赏格调上雅俗兼容这四个特点,然后分析了新笔记小说继承了旧笔记小说的这些特点,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变化,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在艺术表现上,有明显的散文化和诗化色彩,作者行文走笔充满调侃的意味,艺术韵味似淡而实浓;在作品中,作者还着意于对民俗民情的细致描绘,并以似不经意的简略勾划,写出人物的民族性格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党费(节选)
王愿坚
过了半个多月,听说白匪对“并村”以后的群众斗争开始注意了,有一两个村里党的组织受了些损失。
于是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了八角坳。
一到黄新同志的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
灯影里,她正忙着呢。
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也摆着上次拿咸菜给我吃的那个破坛子,有腌白菜、腌萝卜、腌蚕豆……有黄的,有绿的。
她把这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
一边整着,一边哄孩子:“乖妞子,咱不要,这是妈要拿去卖的,等妈卖了菜,赚了钱,给你买个大烧饼……”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比她妈瘦得还厉害,细长的脖子挑着瘦脑袋,两个大眼轱辘轱辘地瞪着那一堆堆的咸菜,馋得不住地咂嘴巴。
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看了这情景,我直觉得鼻子尖一酸一酸的,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敲了门进去。
一进门我就说:“阿嫂,别屈了孩子!”
她长抽了一口气说:“老程啊,你寻思我当真是要卖?这年头盐比金子还贵!这是我们几个党员凑合着腌了这点咸菜,想交给党算作党费,兴许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点困难。
”
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只要有咱的党,有咱的红军,说不定能保住多少孩子哩!”
忽然门外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人跑到门口,轻轻地敲着门,急乎乎地说:“阿嫂,快,快开门!”拉开门,她气喘吁吁地说:“有人走漏了消息!说山上来了人,白鬼来搜人了,快想办法吧!我再通知别
人去。
”说罢,悄悄地走了。
我一听有情况,忙说:“我走!”
黄新一把拉住我说:“人家来搜人,还不围个风雨不透?你往哪走?快想法隐蔽起来!”
这情况我也估计到了,可是为了怕连累了她,我还想甩开她往外走。
她一霎间变得严肃起来,板着脸,说话也完全不像刚才那么柔声和气了,变得又刚强,又果断。
她斩钉截铁地说:“按地下工作的纪律,在这里你得听我管!为了党,你得活着!”她指了指阁楼说:“快上去躲起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
这时,街上乱成了一团,吆喝声、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我上了阁楼,看见她把菜筐子用草盖了盖,很快地抱起孩子亲了亲,把孩子放在地铺上,又霍地转过身来,朝着我说:“程同志,万一我有个什么好歹,以后再联络你找胡敏英同志。
你记着,她住西头从北数第四个窝棚,门前有一棵小榕树……”她指了指那筐咸菜,又说:“你可要想着把这些菜带上山去,这是我们缴的党费!”
停了一会儿,她侧耳听了听外面的动静,又说话了,只是声音又变得那么和善了:“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
”话又停了,大概她的心绪激动得很厉害,“还有,上次托你缴的钱,和我的党证,也一起带去,有一块钱买盐用了。
我把它放在砂罐里,你千万记着带走!”
话刚完,白鬼子已经赶到门口了。
她连忙转过身来,搂着孩子坐下,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
我从板缝里看她,她还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和善,那么安详。
白匪敲门了。
她慢慢地走过去,开了门。
四五个白鬼闯进来,劈胸揪住了她问:“山上来的人在哪?”
她摇摇头:“不知道!”
白鬼们在屋里到处翻了一阵,眼看着泄气了,忽然一个家伙儿发现了那一箩筐咸菜,一脚把箩筐踢翻,咸菜全撒了。
白鬼用刺刀拨着咸菜,似乎看出了什么,问:“这咸菜是哪来的!”那家伙儿打量了一下屋子,命令其他白鬼说:“给我翻!”
就这么间房子,要翻还不翻到阁楼上来?这时,只听得她大声地说:“知道了还问什么!”她猛地一挣跑到了门口,直着嗓子喊:“程同志,往西跑啊!”
两个白匪跑出去,一阵脚步声往西去了,剩下的两个白匪扭住她就往外走。
眼看她被抓走了,我能眼看着让别人替我去牺牲?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是我听到她最后的一句话。
但是这句话也只有我明白,“听妈妈的话”,妈妈,就是党啊!
当天晚上,村里平静了以后,我把孩子哄得不哭了。
我收拾了咸菜,从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那一块银洋,然后,把孩子也放到一个箩筐里,一头是菜一头是孩子,挑着上山了。
见了魏政委。
他把孩子揽到怀里,听我汇报。
他详细地研究了八角坳的情况以后,按照往常做的那样,在登记党费的本子上端端正正地写上:
黄新同志1934年11月21日缴到党费……
他写不下去了。
他停住了笔。
在他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不常见的严肃的神情。
他久久地抚摸着孩子的头,看着面前的党证和咸菜。
在黄新的名字下面,他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端写“我”顺着墙缝朝里瞅了瞅,既体现了我的
革命工作警觉,又为黄新特殊党费的出现设置了特殊场景。
B. 白匪搜人,“我”急着要走,黄新严肃果断地让“我”躲到阁楼,说明她有着比我更为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C. “听妈妈的话”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嘱咐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话,暗指要“我”听党的话,不要感情用事。
D. 结尾处魏政委再也没有写出党费的数目,是因为他意识到黄新爱党之心和献身精神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咸菜”为线索,从黄新整理咸菜,托付缴党费,到最后“我”将咸菜交给魏政委,情节结构脉络非常清晰。
B. “慢条斯理地理着孩子的头发”,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黄新在敌人赶到门口时沉着镇静的心理,为下文从容应对作了铺垫。
C. “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D. 文章从一个农村女党员特有的身份出发,调动生活细节和突发危机,表现她对革命的坚定信念,选材构思不落俗套。
8. 小说不惜笔墨叙写与黄新的孩子有关的情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9.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小说用细节刻画黄新人物形象时三次写到眼睛的动作,请简要分析其心理状态。
【答案】6. B 7. C
8. ①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②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③孩子在小说中有象征意义,让“我”将孩子带上山,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9. ①孩子吃腌豆角,她“瞅”着,表现她心疼孩子但又无私的心理;②“我”进门,她“望”的动作,表现她无奈但又随即坚定信念的心理;③最后她两眼直“盯”着孩子,表现她对孩子的深情但又坚决赴死的信念。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项,“说明她有着比我更为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表述错误,原文中“我”只是怕连累了黄新。
而黄新让我上阁楼只是情急之下的选择,因为已经来不及让我走出这个院子了,而接下来黄新的一句“不管出了什么事也不要动,一切有我应付”,说明她已经打定主意保护我了。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项,“小说采用全知视角的叙述形式”说法错误,小说“我”的叙述视角,属于有限视角。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多处出现有关黄新孩子的内容,这样安排有重要的作用。
“她爬到那个空空的破坛子口上,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去,用指头蘸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竟伸手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往嘴里填”小说中写黄新的孩子沾盐水、抓腌豆角,表现了在敌人封锁以后,农村群众生活的困苦。
“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忙伸手把那根菜拿过来。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而黄新为了缴党费,不给孩子吃咸菜,通过对比映衬,侧面表现了黄新对党的忠诚。
“孩子,要是你能带,也托你带上山去,将来咱们的红军打回来,把她交给卢进勇同志”孩子在小说中也有象征意义,作为革命者的黄新,也是一位母亲,同样有着母爱。
黄新这样安排孩子,符合人物情感,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让“我”将孩子带上山,孩子意味着党和红军后继有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党费》一文,从艺术特征上看,最突出是刻画人物时多处使用了细节描写。
本题要求回答人物眼睛的描写体现人物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首先通读文本,找出相关的描写,第一处“她妈一扭头看见了,瞅了瞅孩子,又瞅了瞅箩筐里的菜”;第二处,“她望望我,望望孩子,像是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似地说”第三处,“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从中可找到三个关键动词:瞅,望,盯。
这三处描写都是有具体语境的,第一处,黄新腌的咸菜是用来交党费的,而且是几个党员凑的,如果孩子吃掉了一点,那山上的同志就得少吃了,但是孩子也是饿得慌才吃的,从中可表现出她心疼孩子但又无私的心理。
第二处,此处是我进门看到这个情景,说“阿嫂,别屈了孩子”之后发生的,黄新也知道心疼孩子,但是她又知道,如果不把敌人消灭掉,人民生活是不会好过的,于是转而很坚定地“望”向我,她“望”的动作,表现她无奈但又随即坚定信念的心理。
第三处,这
是黄新被抓之后的动作,她怕此时的我会出来,因此扭过头来看孩子,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不能因小失大,而且也确实是对孩子有不舍的情感,因此她两眼直“盯”着孩子,表现她对孩子的深情但又坚决赴死的信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
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
是归齐。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
..,齐人不以为侈。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越石父贤,在
缧绁
..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
之谋也
B.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
仲之谋也
C.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
之谋也
D.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
仲之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