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缝伸缩缝抗震缝如何设置

合集下载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抗震缝、沉降缝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

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

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

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

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6.1.4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

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

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在什么情况设置防震缝、伸缩缝、沉降缝

在什么情况设置防震缝、伸缩缝、沉降缝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①伸缩缝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5 m。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

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

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③防震缝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下面是一个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详细介绍。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

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

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

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宽度20mm ~30 mm。

建筑地面变形缝和镶边的设置

建筑地面变形缝和镶边的设置

建筑地面变形缝和镶边的设置一、变形缝设置建筑地面的变形缝应按设计要求设置,并应符合施工规范的规定。

1.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上述所有缝均应与结构相应的缝位置一致,且应贯通建筑地面的各构造层,缝的宽度不宜小于20mm。

2.底层地面的变形缝,应按伸缝、缩缝与沉降缝分别设置。

(1)室外地面工程采用水泥混凝土垫层时,应设置伸缝,其间距一般为30m。

伸缝宽度为20~30mm,上下贯通。

缝内填嵌沥青类材料,伸缝构造见图1(a)。

当沿缝两侧垫层板边加肋时,应做成加肋板伸缝,伸缝构造见图1(b)。

图1 伸缝构造图(a)伸缝;(b)加肋板伸缝1-面层;2-混凝土垫层;3-干铺油毡一层;4-沥青胶泥填缝;5-沥青胶泥或沥青木丝板;6-C10混凝土(2)室内、外地面工程的水泥混凝土垫层,均应设置纵向和横向缩缝。

缩缝的布置是按混凝土施工方向而定,见图2所示。

图2 施工方向与缩缝布置示意(3)缩缝的构造形式和间距与水泥混凝土垫层的使用条件和施工环境温度有关,水泥混凝土垫层缩缝的技术要求,见表1。

混凝土垫层缩缝的技术要求表11)纵向缩缝的构造宜采用平头缝,见图3 (a);当混凝土垫层板边加肋时,应采用加肋板平头缝,见图3(b)。

当混凝土垫层厚度大于150mm时,可采用企口缝,见图3(c)。

平头缝和企口缝的缝间不应放置任何隔离材料,混凝土浇筑时应互相紧贴。

企口缝尺寸应按设计要求制作,其混凝土浇筑后的拆模时间,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宜低于3MPa。

2)横向缩缝的构造应采用假缝,见图3 (d)。

施工时按规定的间距设置吊模板;或在浇筑混凝土时,将预制的木条埋设在混凝土中,并在混凝土终凝前取出;亦可采用在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要求后用切割机割缝。

假缝的宽度宜为5~20mm,缝的深度宜为混凝土垫层厚度的1/3,缝内填水泥砂浆材料。

(4)混凝土地面两侧荷载相差悬殊时,需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的构造按加肋板伸缝施工,参见图1(b)。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设置及其要求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设置及其要求

17.1.2.1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甚至破坏,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垂直缝隙称为伸缩缝,也叫温度缝。

•伸缩缝的位置和间距与建筑物的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及当地温度变化情况有关。

结构设计规范对砌体建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所作规定。

根据墙体的材料、厚度及施工条件,伸缩缝可做成平缝、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伸缩缝内应填塞具有防水、保温和防腐性能的弹性材料,如沥青麻丝、泡沫塑料条、橡胶条、油膏等。

内侧缝口通常用具有一定装饰效果的木质盖缝条、金属片或塑料片遮盖,仅一边固定在墙上。

17.1.2.2 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隙称为沉降缝。

•沉降缝宜设置在下列部位:沉降缝一般兼起伸缩缝的作用,其构造与伸缩缝构造基本相同,只是调节片或盖缝板在构造上应保证两侧墙体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能自由变形。

•一般外侧缝口宜根据缝的宽度不同,采用两种形式的金属调节片盖缝,内墙沉降缝及外墙内侧缝口的盖缝同伸缩缝。

设置部位:(1)建筑平面转折部位;(2)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3)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4)地基土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5)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6)分期建造房屋的交接处。

沉降缝的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地基越软的建筑物,沉陷的可能性越高,沉降后所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

17.1.2.3 防震缝•建造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房屋,为避免破坏,按抗震要求设置的垂直缝隙即防震缝。

•防震缝的设置原则依抗震设防烈度、房屋结构类型和高度不同而异。

对多层砌体房屋来说,遇下列情况时宜设置防震缝:(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3)房屋相邻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防震缝构造与伸缩缝、沉降缝构造基本相同。

考虑防震缝宽度较大,构造上更应注意盖缝的牢固、防风、防雨等,寒冷地区的外缝口还须用具有弹性的软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填实。

变形缝包括哪三种

变形缝包括哪三种

变形缝的三种类型变形缝包括三种类型: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是一种能够在发生地震或者温度变化等情况的影响下进行自由独立变化的,在房屋建造时提前预留的屋缝。

变形缝包括三种类型。

1、伸缩缝伸缩缝要求把建筑物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地面以上部分全部断开,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需断开。

①伸缩缝的设置: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

②伸缩缝的构造: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分开,并在两部分中间留出适当的缝隙,缝宽一般在20~40毫米。

伸缩缝的结构处理砖混结构的墙和楼板及屋顶结构布置可采用单墙也可采用双墙承重方案,最好设置在平面图形有变化处,以利隐藏处理。

框架结构一般采用悬臂梁方案,也可采用双梁双柱方式,但施工较复杂。

墙体伸缩缝构造砖墙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或错口缝,一砖半厚外墙应做成错口缝或企口缝。

外墙外侧常用浸沥青的麻丝或木丝板及泡沫塑料条、油膏弹性防水材料塞缝,缝隙较宽时,可用镀锌铁皮、铝皮作盖缝处理。

内墙可用金属皮或木条作为盖缝。

楼地板层伸缩缝构造伸缩缝位置大小应与墙体、屋顶变形缝一致。

缝内以可压缩变形的油膏、沥青麻丝、金属或塑料调节片等材料做封缝处理,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等以防灰尘下落。

顶棚处的盖缝条只能固定于一端,以保证缝两端构件自由伸缩。

屋顶伸缩缝构造不上人屋面一般在伸缩缝处加砌矮墙,屋面防水和泛水基本上同常规做法,不同之处在于盖缝处铁皮混凝土板或瓦片等均应能允许自由伸缩变形而不造成渗漏,上人屋面则用嵌缝油膏嵌缝并注意防水处理。

2、沉降缝①沉降缝的设置:沉降缝是为了建筑物各部分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

下列情况须设置沉降缝:Ⅰ.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的地基土壤上,两部分之间。

Ⅱ.当同一建筑物的相邻部分高度相差两层以上或部分高度差超过10米时。

Ⅲ.当同一建筑相邻基础的结构体系、宽度和埋置深度相差悬殊时。

Ⅳ.原有建筑物和新建建筑物紧相毗连时。

②沉降缝构造:沉降缝与伸缩缝最大的区别在于沉降缝非但将墙、楼层及屋顶部分脱开,而且其基础部分亦必须分离。

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

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

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让房子更安全,让我们心里更踏实!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

别看这个话题有点像咱们小时候上学时老师讲的物理知识,但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呢!所以,请大家认真听讲,不要走神哦!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抗震缝。

简单来说,抗震缝就是一种特殊的缝隙,它的作用是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从而减少建筑物的震动,保护我们的家园。

那么,抗震缝应该如何设置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讲解一下。

1.1 抗震缝的设置位置抗震缝应该设置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比如墙体、柱子、梁等结构部件之间。

这些部位是地震时最容易受到冲击的地方,设置抗震缝可以提高整个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具体的位置还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地质条件来确定。

1.2 抗震缝的宽度和深度抗震缝的宽度和深度也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

一般来说,抗震缝的宽度应控制在5-10厘米之间,深度则应在3-5厘米之间。

这样既能保证抗震缝的有效作用,又不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美观。

具体的宽度和深度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

2.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缝设置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抗震缝的设置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中,横向抗震缝应设置在楼层间的横梁处,纵向抗震缝应设置在楼层间的竖向结构件之间。

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散地震能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2 钢结构建筑的抗震缝设置对于钢结构建筑来说,由于其结构特点,抗震缝的设置相对较为复杂。

一般来说,钢结构建筑中的抗震缝应设置在柱子、梁等结构部件之间的连接处。

这样既能保证抗震缝的有效作用,又能避免因设置抗震缝而影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3.1 抗震缝的材料选择抗震缝的材料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抗震缝应选用具有较高强度和刚度的材料,如钢、铝合金等。

这样才能保证抗震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地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

3.2 抗震缝的施工质量控制我们还要强调一下抗震缝的施工质量控制。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1.沉降缝的设置原则:沉降是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主要由于土壤压缩造成。

为了解决沉降引起的应力集中和建筑物整体破坏的问题,需要设置沉降缝,具体原则如下:(1)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用途确定沉降缝的数量和位置,通常建筑物每隔30-40m设置一条沉降缝。

(2)沉降缝的宽度一般为15-30mm,宽度过大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宽度过小会使缝隙失去缓冲作用。

(3)在沉降缝的两侧设置柔性材料,如橡胶或有机高分子材料,以满足沉降带来的建筑物变形需求。

2.抗震缝的设置原则:抗震缝主要用于分隔建筑物的不同部分,以减少地震发生时的应力传递和制约。

其设置原则如下:(1)抗震缝的位置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布置和地震分区条件来确定,通常沿建筑物的主要结构线或竖向设置。

(2)抗震缝的宽度一般为20-40mm,宽度过大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宽度过小会限制缝隙的作用。

(3)抗震缝的两侧需设置防护层,用于防止水和灰渗入缝隙,同时保护缝隙不被机械设备损坏。

3.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伸缩缝主要用于解决建筑物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线热膨胀和收缩问题(1)伸缩缝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墙体、楼板和屋面等构件的连续位置,以缓解温度引起的构件之间的应力。

(2)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40mm,考虑到温度变化的范围和建筑物的尺寸,宽度过大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宽度过小会限制缝隙的作用。

(3)伸缩缝的两侧需设置柔性材料,如橡胶或有机高分子材料,以满足温度变化引起的建筑物变形需求。

总之,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的设置原则都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减少应力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具体设置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规模、结构和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缝隙的设置合理、有效。

同时,在施工和日常维护过程中,也需要定期检查和维修这些缝隙,以保证其可靠性和持久性。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伸缩缝1、名词解释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2、需要设缝的情况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3、设置原则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4、缝的间距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

P112页表9.1.1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就够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5、缝的构造: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6、其他要求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墙体伸缩缝构造: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于骂死沥青、泡沫塑料斜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②楼地板伸缩构造: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骂死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

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卫生等使用要求。

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③屋面伸缩缝构造: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

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来逐步流行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三缝合一)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三缝合一)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①伸缩缝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5m。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

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

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③防震缝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 下面是一个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详细介绍。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

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

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

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宽度20mm ~30 mm。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

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

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

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

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

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

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建筑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建筑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

建筑“三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原则及构造要求什么是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统称为变形缝.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趁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

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一、伸缩缝1、名词解释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2、需要设缝的情况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3、设置原则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

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4、缝的间距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02)。

P112页表9.1.1分别列出了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5、缝的构造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6、其他要求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墙体伸缩缝构造: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②楼地板伸缩构造: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

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③屋面伸缩缝构造:屋顶伸缩缝主要有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处和两侧屋面高低错落处两种位置,当伸缩缝两侧屋面标高相同又为上人屋面时,通常做防水油膏嵌缝,进行泛水处理;为非上人屋面时,则在缝两侧加砌半砖矮墙,分别进行屋面防水和泛水处理,其要求同屋顶防水和泛水构造.在矮墙顶上,传统做法用镀锌铁皮盖缝,近年逐步流行用彩色薄钢板、铝板甚至不锈钢皮等盖缝。

变形缝的三种类型及其各自的设置原则

变形缝的三种类型及其各自的设置原则

变形缝的三种类型及其各自的设置原则
根据外界破坏因素的不同,把变形缝分三种,即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1)伸缩缝:伸缩缝也叫温度缝,是考虑温度变化时对建筑物的影响而设置的。

气候的冷热变化会使建筑材料和构配件产生胀缩变形,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都会由于这种胀缩而出现墙体开裂甚至破坏。

因此,把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设置伸缩缝分割成若干个区段,保证各段自由胀缩,从而避免墙体的开裂。

伸缩缝缝宽20~30mm,内填弹性保温材料。

(2)沉降缝:沉降缝是考虑房屋有可能会在某些部位出现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

当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差、荷载、结构形式以及地基承载力等有较大差异或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复杂或相连建筑物分期建造时,相邻部位就有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整个建筑物的开裂、倾斜甚至倒塌。

因此,设置沉降缝把建筑物分割成若干个独立单元,保证每个单元各自沉降,彼此不受制约。

沉降缝的宽度一般为30~120mm.
(3)防震缝:防震缝是考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而设置的。

对于
地震设防地区的多层砌体房屋,当房屋的立面高差在6米以上时,或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时,或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地震中,房屋的相邻部分有可能相互碰撞而造成破坏,所以,需要设计防震缝把建筑物分割成若干个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以避免震害。

防震缝的宽度一般为50~100mm.。

变形缝的合理设置

变形缝的合理设置

2.1 结构缝设置建筑物的平面形状、空间造型千变万化,结构设计的一个特点是通过在不同部位设置不同性能的变形缝,满足受力合理性的要求,达到简化设计的目的。

结构的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三种形式。

变形缝的合理设置原则如下:一般情况下宜采取调整结构平面形状与尺寸、加强构造措施、设置后浇带等方法,尽可能不设变形缝、少设变形缝,如果一定要设置变形缝,则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变形缝宽度。

2.1.1 伸缩缝设置(1)设置伸缩缝的作用伸缩缝又称温度缝,建筑物设置伸缩逢后,可以部分释放建筑结构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干缩变形等引起的结构内力,降低产生裂缝的机率。

(2)伸缩缝的间距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明确规定:在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为55m、檐沟为25m。

实际工程中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了合理施工,伸缩缝的间距已远远超过了规范的允许限值。

(3)增大伸缩缝间距采取的常用措施减少温度应力、减少混凝土浇筑成型过程中的干缩应力、增加结构自身抗力是增大伸缩缝间距所采取的最常用措施。

①在温度变化较大的部位(如顶层、底层等)增大配筋率,如对于板,配置双层双向拉通钢筋网;对于梁,增加纵向拉通钢筋的配置量;②对直接外露的构件(如屋面、露台等),采取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③在房屋顶层设置温度缝,减少结构的温度区间长度;④上部结构设置后浇带;⑤选用收缩变形较小的水泥品种(如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添加适宜的外加剂(微膨胀剂,简称UEA、TEA等)、抗拉纤维(如PP纤维,资料显示:添加0.90Kg/m3,混凝土抗拉强度增加10%以上);----建材⑥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⑦采用部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4)伸缩缝的构造要求①伸缩缝的位置伸缩缝通常设置在柱边,其平面位置一般结合建筑物的长度、平面形状、柱网等,根据具体情况布置,图2.1.1a,2.1.1b所示为常见伸缩缝的设置位置。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

①伸缩缝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 5m。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

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

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③防震缝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下面是一个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详细介绍。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

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

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

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宽度20mm ~30 mm。

各种结构的设计规范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伸缩缝的构造,必须满足建筑结构沿水平方向变形的要求。

外墙上的伸缩缝,为防止风雨侵入室内,要求用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填嵌缝隙。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1.设置原则:根据工程结构的设计布置,通过合理设置伸缩缝,使结构在变形时能够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防止结构受力过大而引起破坏。

2.设置规定: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结构类型,伸缩缝的设置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建筑物:一般情况下,建筑物每隔20米至30米应设置一个伸缩缝,如果是大跨度的建筑物,则间距可以适当缩短。

(2)桥梁:桥梁伸缩缝的设置一般按照每隔10米至15米设置一个,根据桥梁的结构形式和跨径,可能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伸缩缝,如伸缩装置、橡胶梁等。

(3)地下工程:地铁隧道、地下通道等地下工程的伸缩缝设置也是必要的,可以根据地下工程的长度和结构类型进行合理设置。

(4)其他: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伸缩缝。

1.设置原则:为了让工程结构能够适应地基的沉降变形,同时减小结构受力,沉降缝的设置是必要的。

2.设置规定:沉降缝的设置原则和规定如下:(1)根据地基条件和工程结构类型,沉降缝的位置应严格按照设计布置,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2)一般情况下,工程结构每隔30米至50米应设置一个沉降缝,具体间距可以根据地基的条件和工程的结构形式进行设计。

(3)沉降缝的宽度一般为20毫米至40毫米,具体宽度应根据地基沉降的预测情况进行设计。

1.设置原则:为了增加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防震缝的设置是必要的。

2.设置规定: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和规定如下:(1)按照工程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工程结构的特点,合理设置防震缝的位置和间隔。

(2)一般情况下,工程结构每隔20米至30米应设置一个防震缝,具体间隔可以根据地震烈度和工程结构形式进行设计。

(3)防震缝的宽度一般为20毫米至40毫米,具体宽度应根据地震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以上是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设置的原则和规定,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设置,以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设置及其要求学习资料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的设置及其要求学习资料

17.1.2.1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甚至破坏,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垂直缝隙称为伸缩缝,也叫温度缝。

•伸缩缝的位置和间距与建筑物的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及当地温度变化情况有关。

结构设计规范对砌体建筑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所作规定。

根据墙体的材料、厚度及施工条件,伸缩缝可做成平缝、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伸缩缝内应填塞具有防水、保温和防腐性能的弹性材料,如沥青麻丝、泡沫塑料条、橡胶条、油膏等。

内侧缝口通常用具有一定装饰效果的木质盖缝条、金属片或塑料片遮盖,仅一边固定在墙上。

17.1.2.2 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直缝隙称为沉降缝。

•沉降缝宜设置在下列部位:沉降缝一般兼起伸缩缝的作用,其构造与伸缩缝构造基本相同,只是调节片或盖缝板在构造上应保证两侧墙体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能自由变形。

•一般外侧缝口宜根据缝的宽度不同,采用两种形式的金属调节片盖缝,内墙沉降缝及外墙内侧缝口的盖缝同伸缩缝。

设置部位:(1)建筑平面转折部位;(2)高度差异或荷载差异处;(3)长高比过大的砌体承重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适当部位;(4)地基土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5)建筑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处;(6)分期建造房屋的交接处。

沉降缝的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地基越软的建筑物,沉陷的可能性越高,沉降后所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

17.1.2.3 防震缝•建造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房屋,为避免破坏,按抗震要求设置的垂直缝隙即防震缝。

•防震缝的设置原则依抗震设防烈度、房屋结构类型和高度不同而异。

对多层砌体房屋来说,遇下列情况时宜设置防震缝:(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3)房屋相邻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防震缝构造与伸缩缝、沉降缝构造基本相同。

考虑防震缝宽度较大,构造上更应注意盖缝的牢固、防风、防雨等,寒冷地区的外缝口还须用具有弹性的软质聚氯乙烯泡沫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填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屋顶变形缝怎么设置?
屋顶变形缝在构造上主要解决好防水、保温等问题。

屋顶变形缝一般设于建筑物的高低错落处。

不上人屋顶通常在缝的两侧加砌矮墙。

高出屋面250mm以上,再按屋面泛水构造将防水层做到矮墙上。

缝口用镀锌铁皮、铝板、或砼板覆盖。

盖板的形式和构造应满足两侧结构自由变形的要求。

寒冷地区为了加强变形缝处的保温,缝中填沥青麻丝、岩棉、泡沫塑料等保温材料。

上人屋面一般不设矮墙,但应做好防水,避免渗漏。

构造如下图。

沉降缝有哪些设置条件?
①平面形状复杂、高度变化较大、连接部位比较薄弱;
②同一建筑物相邻部分的层数相差两层以上或层高相差超过10米;
③建筑物相邻部位荷载差异较大;
④建筑物相邻部位结构类型不同;
⑤地基土压缩性有明显差异处;
⑥房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
⑦房屋分期建造的交接处。

等高屋面变形缝怎么设?
1)在缝两边的屋面板上砌筑矮墙,以挡住屋面雨水,矮墙的高度不小于250mm、半砖墙厚;2)矮墙面与屋面连接处理类同于泛水构造;
3)缝内嵌填沥青麻丝;
4)矮墙顶部可用镀锌铁皮盖缝,也可铺一层卷材后用混凝土盖板压顶,如下图。

抗震缝有哪些设置条件?
对以下情况,需要考虑设置抗震缝。

a、建筑平面复杂,有较大突出部分时;
b、建筑物立面高差在6米以上时;
c、建筑物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d、建筑相邻部分的结构刚度、质量相差较大时。

墙体变形缝有哪些构造要点?
(1)为保证外墙变形缝自由变形,并防止风雨影响室内,应用浸过沥青的麻丝填嵌缝隙;
(2)当变形缝宽度较大时,缝口可采用镀锌铁皮或铅板盖缝调节;
(3)内墙变形缝着重表面处理,可采用木条或金属盖缝,仅一边固定在墙上允许自由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