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引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课文”《爱迪生救妈妈》引争议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第16期
近日,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引发广泛讨论。文中罗列了不少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错误:比如某版本的二年级课本中的《爱迪生救妈妈》,文中7岁的爱迪生用镜子聚光帮医生给母亲进行阑尾炎手术,但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全球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发生在1886年;再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1989年美国洛杉矶的故事,然而现实里当时并无地震;再比如,《华盛顿与樱桃树》中,小时候的华盛顿砍了家里的一棵樱桃树,但考古学家发现,华盛顿幼年居处“没有证据证明曾种植过樱桃树”……对此,有编者回应,“语文不是历史”,主要功能是为教学服务。也有教师淡然称,不必纠结真实性,只要价值观向善就行。
但为了弘扬善的价值观,就可以抛掉真实的内核吗?爱迪生、洛杉矶大地震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即使对其进行虚构改编,也不能歪曲有明确记载的历史事实。这不仅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则,而且是教书育人的需要。我们不能拿一个虚假的故事去传递虚伪的“正能量”。孩子可能会对课本中其他故事的真实性产生怀疑,甚至认为“都是骗人的”。他们自己写作文时,或同样会虚构出各种“动人的故事”去欺骗老师。这绝不是一碗没有营养的“毒鸡汤”那么简单。
语文的确不是历史,但也应守住真的底线。日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已在其官方网站上正式回应称,今年9月的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会选用《爱迪生救妈妈》等有争议的文章。
媒体评点:在众多知识之中,学习的意义首要在于学会思考,尤其是独立的思考以及思考之后的提问。以爱迪生为例,围绕课本细节的公共讨论,其实不在于爱迪生小时候有没有进行阑尾炎手术,而是在于当这样的疑问出现在学生脑中并脱口而出时,教育是否有能力坦诚回应这样的思考。让孩子告别“爱迪生救妈妈”,正是教育开始尊重事实、回到真相的开始。有没有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有没有能力坦诚回答孩子的各种“为什么”,才是教育这一宏大命题所必须直面的细节考验。(南都社论)
话题拓展:告别“爱迪生救妈妈”,让教育回归真实;一碗没有营养的“毒鸡汤”;宁要朴素的真,不要掺假的善;守住真的底线……
(资料来源:《钱江晚报》、中国青年网、中国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