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学同游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社会学同游》读书笔记

《与社会学同游》语言平实,清丽明白,用例朴实深入浅出的讲述了社会学的前世今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修养。又在社会学的范畴内点评相关学科流派理论,像我们展示了一个心怀天下理解的批判的有人文关怀的社会学。在众多介绍社会学的书目中比较适合初次接触社会学的读者。

一社会学家的形象

文章利用社会学家不引人注目的模糊形象开宗明义,讲述人们心中几种认为的社会学者形象:①“喜欢与人共事”“做有益于社区的事”的“童子军”,然而现实中他们注定有一丝令人扼腕的悲凉。“行善的兴趣”可能是研究社会学的出发点,但也存在恶意的厌世的观点。

②社会工作者的理论导师,但他们模仿精神病医师只是为了标榜自己助人的合法地位,却不实践。③社会改良者,19世纪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认为社会学是神学的世俗继承者,统驭各门学科,为世人谋福利。虽然社会学在某些情况下为改善人的境遇做出贡献,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少了。④行为统计数字的采集人,这是由于美国社会学家一战后转向经验研究,注重研究技巧;且美国学术生活的政治经济水平推波助澜。然而他们对统计学只知皮毛,即敬畏,又无知胆小。

⑤以科学方法对人类对人类现象进行解释的人,但他们太过迷恋方法论,失去了对社会的兴趣。⑥超然冷漠的冷嘲热讽者,受权利操纵的“政治角色”,但一切位居现代社会负责岗位的人都有个道德问题,

社会学家也不例外。

那么社会学家的理想形象是什么呢?以科学家的身份尽力客观工作,关注方法论,目地是用方法论理解社会。他们关注熟悉的世界,兴趣十分强烈,永无止境。其首要智慧是事物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样子。

二社会学是理解人与社会知识

①作者第二章介绍什么是社会学,它为什么吸引人,对我们理解这个世界有何帮助。就像人们狂热的追求宗教,为生存追求经济,比较稳妥的说法是,社会学是西方特有的思想成果,特别是社会学独特的视角,体现在术语的精细化以及对广泛的研究题材进行一种特殊的抽象上。

社会学家提问时肯定有一个预设:提问者有透过平常接受的人类行为目标去看待更深层的意义,其预设有个基本含义,人间事物有不同的层次。其参考框架有一个内置的方法论,社的现实层次并非官方所解释的层次,它带有揭露真相的必然性。受社会学固有逻辑驱使,社会学有时要揭露社会体系的假象。

每个西方社会都可分为可敬和可鄙两部分,美国社会学虽然很早就和“官方美国”联系在一起,但另有潜流以不敬的目光审视美国,其代表任务是没过社会学的早期代表人物,索斯坦·凡勃伦。但不恭敬不等于革命,且敌视革命,因为它不仅看穿了对现实的幻灭感,且看穿了对虚幻未来的期待。

社会学之所以和当代契合,正因为它代表了完全中性化的世界意识,现代社会的流动前所谓有,知识分子尤其频繁的改变世界观,而

中性化不主张唯一标准。

最后社会学的世界眼光吸引广泛参与,社会学放眼人类生活的广博开放视野,不歧视任何种群,文化,与上文社会学广泛的研究题材呼应。

②社会学是自己我认知的良药。

对于一个人经历,不同的传记作家争论不修,我们自己也不断反复重申的解释。人们有一种出错觉,历史是固定的,现在是变动的。这不过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罢了,现代社会的流动加快,人们都适应特有的社会,在其中成长,也被环境附带的意义改变了其意义体系。那么,问题来了,一次次的改变重组,却都不是终极的一步到位的,那么是否有一步到位的特效药呢?答案是不能,但社会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释体系,提供一种显而易见那的洞见:帮助人们避开人生旅途中每一个传教团设置的陷阱。

三人与社会

人是社会意义的综合体,由各种社会关系组成。人在成长中努力在陌生人绘制的经纬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当人知道如何定位,也就同时意识到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社会制度提供的程序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人们只有沿着这回满意的渠道前进。然而人们并不是忙着挣脱社会的束缚,来源于社会的社会观刺激人们在这一过程中追求得到社会指派的角色。社会不仅是外部的客观现象,还是处于内心的现象。不仅社会控制着我们,我们的内心也有许多束缚。

(一)社会从外规定人

从儿童到成人,人一直在把自己与社会地图上给他指定的位置划等号。人在社会里的位置处在特定社会力量的交叉点上,人只能在社会仔细界定的权利和威望体系内活动,忽视这股力量,人就要遭遇风险。那么社会体制是如控制人的呢?①社会控制,即社会迫使桀骜不驯的回归既定轨道的手段,任何一个社会都有,特别是暴力控制这是任何秩序的基石。现代社会常见是法律经济政治等控制手段,在不同的团体又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如机构企业以“谈话”的形式,家人朋友则会规劝,议论。②社会分层,这是用来解释人在社会的地位的含义,任何社会都互相统属的隶属的阶层,例如印度的种姓制度,美国的种族制度。每一种阶级的环境都产生不同影响,从个人以出生就开始,结果是有的人读大学,有的人进了少管所。③社会情景,社会情景由情景的参与者界定,人受情景指引。列举婚姻模式为例,在我们上场之前剧本早已写好。④制度,即由法律阶级婚姻宗教组成的一套特色鲜明的社会行为。制度提供的程序,让人们的行为模式化。

(二)社会从内塑造人

社会束缚如此之多,社会的枷锁使人压抑,那么为何人还能承受?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只是对立,人渴望得到社会的角色,渴望参与社会。社会在禁锢我们的行为时,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想。作者用了角色理论知识社会学和参照组理论来解释。①角色是对典型期待的典型回应,当社会为一切人提供剧本时,角色提供人在剧本中演出的模式。从社会来看,身份是有社会赋予,并由社会支撑转化的;从个人看,角色不仅从外部调节个人的行为,更改变个人的内在心思。

角色理论让我们看到社会在人身上的存在,从知识社会学这个截然不同的出发点,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洞见。②知识社会学是研究思想的社会定位的科学,关注“谁说的”这个问题,指出思想解释,证明并认可具体的社会情景。最典型的就是“意识形态”,即某一为某一即得利益服务的思想。它在隐形的起作用,不认为自己在撒谎,人们在社会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③参照组理论,它专注研究各种组织的功能。当人们面对以其为行为取向的参照群体时,渴求被接受。你挑选打交道的人时,也选择了一个世界观。社会不仅死外部的客观想象,还存在于内心世界。

四逃离的隧道

面对社会无处不在的束缚,人们迫切想弄清自由的概念。然而自己可以感觉到,却不能用经验手段检验。人必须生存在社会里,且每一种社会都需要参与者带进来的意义结构来维系,这就让我们有了逃离的可能,作者指出的有:革命,超然,巧妙地利用,角色距离,游离几种。作者特别喜欢“游戏”这一词,指出人通过游戏取得社会角色,人在社会里恰如在游戏里扮演角色。人屈服于制度就是“自欺”,人能自欺,说明他生活在自由之中。可见同一个社会情景既可能是自欺的陷阱,也可能是自由的契机。自欺与自由的关系让我们看清悖论性质。自由以一定的思想解放为前提,社会给我们提供了温暖的相当舒适的洞穴,而“游离”是走出洞穴,独自面对黑夜的行动。

在这里,我仍有疑问,何为自由?仅凭自由的对立面存在,便肯定自由的存在,那么自由到底是什么?作者的解释很模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