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初二) (2)
八年级物理三、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能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解决省力和改变力的方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通过做图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乐于把滑轮的省力和改变方向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动滑轮、定滑轮的构造及其使用情况2.滑轮组的应用【教学难点】滑轮组的应用中承担重物绳子股数、绳子的绕法。
【教具准备】滑轮、细线大约1m,弹簧测力计、钩码、刻度尺、铁架台。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升国旗时,旗杆上有滑轮,吊车上有滑轮,建筑工地上的龙门吊装有滑轮,窗帘布上也有滑轮等等,看来滑轮在很多地方用到,今天就将学习滑轮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一、定滑轮1.定滑轮的作用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
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图1)图1观察图2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图2有图可知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只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2.定滑轮的实质把定滑轮看作杠杆,如图3,支点在o处,动力臂和阻力臂都是滑轮的半径,即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图3定滑轮的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因此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费力,只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1.动滑轮的作用如图4,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方向把物体拉上去,而使用动滑轮不可以改变方向,同时可以看到,使用定滑轮是有一段绳子承担物体的重力,而是用动滑轮是用两段绳子承担物体的重力。
图4根据分析,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
2.动滑轮的实质把动滑轮看作杠杆,如图5,支点在o处,动力臂是滑轮的直径,阻力臂是滑轮的半径。
即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
图5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10.3做功了吗教案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 10.3 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和做功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2.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3. 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能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2. 让学生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做功公式计算物体所做的功;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做功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细绳、滑轮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观察并描述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力以及这些力是否对小车做了功。
2. 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3.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1)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发生了位移,位移的方向是否与力的方向一致。
(2)实验法: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物体位移的大小,根据做功的计算公式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4. 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做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做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
举例:一个力的大小为10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为30°,计算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沪科版八下物理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机械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力没有做功而是“劳而无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会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当有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各个力做功的计算.【教具准备】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老师播放视频“叉车运货”:叉车搬运货物时,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托起货物,使货物在这个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置的移动.叉车对货物做功了吗?要想知道答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做功了吗”.【课堂导学】【指导预习】阅读课本P195-P197页的文字内容和插图,在基本概念、定义、规定及规律上,用红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知识点1 机械功学生小组内部按课本图10-23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机械功,并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1.通过实验,有什么发现?生:1.Fs≈Gh.师2.什么是机械功?生:2.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知识点2 怎样才算做功学生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回答下列问题:师1.课本图10-24中(a)、(b)、(c)哪些物体未做功?哪些物体做了功?生:1.(a)中人没有做功,(b)中汽车牵引力做功;(c)中吊车做了功.师2.通过上面的实例分析,你认为做功的必备条件(或必要因素)是什么?生:2.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教师用课件出示三种不做功的图例,如图所示,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列举生活、生产中的对应实例:(1)踢足球,球离开脚后前进了一段距离,踢力消失未做功.(2)推桌子推而未动,缺距离未做功.(3)背着书在水平路上前进了一段距离,力与距离垂直不做功.师生互动归纳总结:(1)缺力无功(有距离无力):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物体向前滑动.(2)缺距离无功(有力无距离):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如人用力搬石头,但没有搬起.(3)垂直无功(有力有距离.但力与距离方向垂直):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距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如提着一桶水沿着水平方向前行.知识点3 怎样计算功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教师引导点拨.师1.物理学中是怎样规定“功”的?生:1.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师2.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怎样?计算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生:2.计算公式:W=Fs.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N·m),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符号用J表示.1J=1N·m.解题中应注意:(1)单位要统一;(2)s必须是物体在力F上通过的距离;(3)重力做功W=Gh,克服摩擦力做功W=fs.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98页作业1-5.2.请同学们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教材习题解答(P198)1.没做功,因为他对苹果施加了力的作用,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2.300 03.运动员对杠铃施加的力F=G=mg=165kg×9.8N/kg=1617N,她在挺举过程中对杠铃做的功W=Fs=1617N×1.6m=2587.2J.4.扶梯对小兰的支持力F=G=mg=40kg×10N/kg=400N.扶梯对小兰做的功W=Fs=400N×112m=4.48×104J.5.雪橇在水平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vt=15m/s×2×60s=1800m.水平拉力做的功W=Fs=200N×1800m=3.6×105J.(一)机械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二)怎样才算做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不做功的几种情况:(1)缺力无功:F=0,s≠0;(2)缺距离无功:F≠0,s=0;(3)垂直无功:F≠0,s≠0且F⊥s.(三)怎样计算功1.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2.公式:W=Fs3.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1焦耳=1牛顿·米.本节课首先通过实验探究使用机械和直接用手时效果相同,引出功的定义,然后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自已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且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使学生能熟练判断做功和不做功的现象.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增大了信息量和信息传递的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实验技能技巧的掌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使课堂充满了生机.。
10.3做功了吗(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
教案:10.3 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的第十章第三节,主要涉及做功的定义、条件以及功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公式。
2. 做功的条件: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 功的计算:使用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来计算功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计算公式。
2. 掌握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能够判断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3. 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简单力学现象中的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做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判断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2. 教学重点:做功的定义和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幻灯片、投影仪。
2.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力和移动距离与做功的关系。
2. 讲解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的过程,功的大小等于力、移动距离和力的方向的余弦值的乘积。
3. 讲解做功的条件: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是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4.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使用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α来计算功的大小,其中F是力的大小,L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α是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5.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具体的力学现象,使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该现象中的功。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解答一些类似的力学问题。
7.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写出做功的定义、条件以及功的计算公式。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做功计算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力的大小为10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求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
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3做功了吗2 教学设计
姓名课题课型时间做功了吗问题解决课学导目标1. 知识目标: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熟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公式及功的单位。
2. 技能目标:会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会利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3. 情感目标:通过对焦耳的了解,学习焦耳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学习热情。
学导重点及方法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贴近我们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
问题预设1.2013年6月11日神十载人飞船随火箭一起升上天空,这意味着中国人向着熟悉太空、利用太空、享受太空的梦想又迈进了一大步,开启了载人航天时代意义。
那么神十在升天的过程中,神十对三位宇航员做功了吗?2.为了同学们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的环境,我们每天都要有学生进行卫生打扫,在打扫的过程中,有的同学用盆端水进教室,有的拖地,有的擦黑板,有的把凳子拿到桌子上,试分析,在这些情景中力的做功情况。
3.**同学在来学校的路上先后用同样大小的力沿水平方向分别在光滑和粗糙两种不同的水平地面上拉动行李箱前进相同的路程,那么在两种路面上拉力所做的功一样吗?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2分钟观看视频:“神州十号”的发射,引发学生思考:“神州十号”火箭为什么能把宇宙飞船送上天空?在此过程中力对火箭做功了没有?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目标咀嚼2分钟教师:1.呈现整合后的问题生成单,看黑板上的问题。
2.快速浏览生成的问题明确今天的任务。
学生:学生能够认真阅读上节课生成的问题,形成本节学习任务。
导入语言:请同学们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黑板上的问题,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
自学指导8分钟教师过度语言和要求: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非常明确,那么带着目标扬帆起航自学8分钟1.拿出记录本,再通读教材,查阅资料,解答黑板上的问题,将问题答案、思路与拓展写到笔记本。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10.3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理解力和物体在作用力作用下的位移方向可以相同或相反。
•熟练掌握力所做的功的计算方法。
•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滑轮、绳子等)。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引入1.导入:通过引入一个与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欲望。
2.引入:进行简要复习,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力的作用和变化,并与本节课的内容建立联系。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1.通过教师的讲解,详细介绍力所做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包括力的作用方向与物体位移方向相同时的功和方向相反时的功。
2.利用课件和黑板进行示意图的绘制,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和讲解。
步骤三:案例分析1.提供几个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力所做的功。
2.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案例,确定作用力、物体的位移和力所做的功,然后进行计算,并将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步骤四:实验探究1.将实验器材分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
2.实验内容:使用弹簧测力计、滑轮、绳子等器材,测量木块在不同斜面上运动时的力和位移,并计算力所做的功。
3.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体验力所做的功的变化规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步骤五:知识巩固1.针对学生容易出错或理解不深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巩固训练。
2.利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巩固和强化。
步骤六:拓展延伸1.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使他们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
步骤七:课堂总结1.对本节课学到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物理知识。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完成教材中相关的习题,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10.3《做功了吗》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教案:10.3《做功了吗》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一、教学内容1. 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2. 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和条件3. 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4. 实例分析:判断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做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条件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实例分析。
2. 教学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和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物理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现象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2. 概念讲解:介绍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讲解做功的条件: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
3. 公式讲解:讲解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 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θ表示力和物体运动方向的夹角。
4. 实例分析: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并计算做功的大小。
5. 随堂练习: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力对物体做功的大小。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2. 做功的条件3.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七、作业设计1. 判断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力对物体做功,并计算做功的大小。
2. 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中的做功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沪科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
10.3《做功了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理解物体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掌握用功和耗能表示物体做功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做功相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 教学内容•从平常生活中的例子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做功的概念和意义。
•介绍功的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大小和物体位移的乘积。
•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做功现象,并计算做功的大小。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探究物体做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抬起书包上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抬书包上楼要感觉累?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要付出力才能抬起书包?步骤二:概念介绍 (10分钟)•通过导入的例子,引出物体做功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物体做功是指施加力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
•介绍功的计算方法:功 = 力× 位移,用公式表示为:W = F × s。
•引导学生理解力和位移的关系,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做正功;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时,做负功或耗能。
步骤三:做功的计算 (15分钟)•给出几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来求解做功的大小。
•提示学生要注意单位的转换,如力的单位是牛顿(N),位移的单位是米(m),做功的单位是焦耳(J)。
步骤四:实例分析 (10分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做功现象,如搬运重物、爬楼梯、跑步等,并计算做功的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条件下做功的变化,如搬运重物的距离增加、爬楼的高度增加等对做功的影响。
步骤五:实验探究 (2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究物体做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用弹簧秤测量不同力的大小、用测量器测量物体的位移等。
•学生需要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步骤六:知识回顾与总结 (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体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
20242025学年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教案10.3做功了吗一、设计意图:我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实验和游戏,引导他们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从而达到活动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斜面、球、尺子、毛巾。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
五、活动过程:1.引入:我带着孩子们玩了一个游戏,让他们推一辆小车,感受推车的力。
然后我提问:“我们刚才用了什么力让小车动了?你们觉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吗?”2.实验一:我设置了一个斜面,让孩子们推球下去,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然后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3.实验二:我在毛巾上放了一个球,让孩子们推球,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同样,让他们用尺子量一量球滚动的路程,用画笔记录下来。
4.实验三:我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操作,并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难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力的作用效果。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在活动中,我设置了三个实验,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探索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一是通过斜面让球滚动,实验二是让球在毛巾上滚动,实验三是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
这些实验的设计旨在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实验操作中,我特别强调了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和测量球滚动的路程。
沪科版八下物理-教学设计二第三节做功了吗
课题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教学重难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依据新课引入(2’)一、导入新课我们平时常说到“做工”,日常“做工”是指“读书”、“工作”、“劳动”,认为花费了力气一定能做功,不会徒劳无功。
物理学中也有“做功”,可是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做工”有着不同的含义。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介绍“工”与“功”对物理产生兴趣对比学习功的概念进行新课(28’)二、新课教学1、机械功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2、怎样才算做功A、做功的要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B、举例分析做功的情况总结不做功的情况:1、S=0 2、F=0 3、F⊥S并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劳而无功,第二种情况是不劳无功,第三种情况也是劳而无功,它与第一种情况的区别是:第一种情况物体没动,第三种情况物体动了)[练习]1、判断:1)只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又移动了距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3)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那么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下列情况中是否有力对物体做了功?如果有,请说明是什么力作功。
1)手提着水桶不动。
2)手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前进。
3)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4)宇宙太空中,一块匀速前进的石块。
八年级物理全册 10.3 做功了吗教案2 (新版)沪科版
10.3 做功了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不做功。
教法与学法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设疑: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移动的距离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2.分析学生已做过的实验(课件展示)提问、分析发现:如果把拉力F与上升距离S相乘,则Fs= (G/2)×2h=Gh,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
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
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于是机械师们把这个物理量称为机械功,简称功。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初二)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初二)做功了吗?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目标课标要求:明白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讲明功的含义课标的细化要求:①明白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讲明功的含义。
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③明白得功的运算公式。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运算公式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习者分析学生对力的三要素差不多在前面已认识,明白了力有方向性。
移动距离这一概念已把握,但关于距离与力的方向关系的明白得,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功的单位:焦耳〔J〕,同学们也是刚刚接触,因而在训练中要加深对这一单位的明白得。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学习方法探究法、分析法、归纳法、训练法教学器材钩码、定滑轮、动滑轮、弹簧秤、铁夹台、CAI课件设计思想教学顺序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讲明和媒体运用过程新课引入提出咨询题:人们在使用机械时发觉,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力与距离是什么关系?学生开始做如下实验:得出结论:Fs=Gh讲明:①力与距离的乘积是一个专门有意义的物理量②物理学中把那个物理量定义为〝功〞①学生探究②学生在做此实验前,应让学生考虑如何样才能省力?如何样才能省距离?如:上仙公山的路盘旋而上。
如:扳手扳螺丝等等③学生在做实验时,老师应巡视,并启发学生做实验时,应注意哪些咨询题?提出课题:做功了吗新课教学提出咨询题:如何样才算做功了呢?给出书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考虑哪些力做了功?①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移动一段距离,牵引力做功了吗?②吊车的作用力使物资移动一段距离,吊车对物资做功了吗?③小孩用力推车,满头大汗,车却未动,小孩做功了吗?④小孩用力推箱,箱子被推动了,箱子的重力与支持力做功了吗?①汽车的牵引力做了功②吊车对物资做了功③小孩没有做功④重力与支持力没有做功教学过程新课教学通过上述实例的分析,由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老师与学生对比做功的两个条件共同分析右边的实例做功情形学生讨论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⑴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⑵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联系实际,举例生活中做功的例子,讨论做功情形①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什么缘故?②当你用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③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什么缘故?④人提早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什么缘故?⑤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学生讨论得出〝功〞定义: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利用多媒体对〝功〞的定义进行分析分析〝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力F②距离S③它们的方向在演示多媒体时,先启发学生提出猜想,并回答,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验证因课件内容较大,在那个地点只粘贴一个版面功的运算公式:W=Fs功的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做焦耳,简称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焦,用符号J表示,1J=1N.m教学过程例题讲解咨询题1:足球运动员用400N的力将足球踢出50m,咨询运动员对足球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咨询题2:某同学用50N的力将重力为100N的物体推进10m,咨询该同学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分析:见课件解答在课件中有演示,因而在教案中没有详细解答日常生活中一些力做功的大小①将两个鸡蛋举高1m,做功约1J②将一袋10kg的大米从地面扛到肩上,做功约150J③体重为600N的某学生从一楼走到二楼,做功约1800J④将一瓶500ml的矿泉水从地上拿起,做功约10J学生摸索教学评估学生课堂习题1、以下情形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1〕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沪科初中物理八下《10第3节 做功了吗》word教案 (2)
《10.3 做功了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察能力。
重点与难点1.重点:怎样才算做功;功的计算2.难点:怎样才算做功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点拨引导法、训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和课本第一段文字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一)机械功:在我们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做功:(二)怎样才算做功: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物体做功的实例。
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说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教师演示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
演示2、将粉笔盒举起的过程。
演示3、将粉笔盒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
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再举例子(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虽然有力和有距离,但是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这个力也没有做功。
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学生讨论并回答课堂练习:(三)功的计算: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诉我们功的计算方法。
(板书:二、功的计算: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W=F•S2、单位:F—N,S—m,所以W—N• m焦耳—J 1J=1 N• m)用手慢慢匀速举起两个鸡蛋,升高1米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差不多就是1焦。
沪科版八年级10.3做功了吗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10.3做功了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三节,主要讲述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做功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W,单位是焦耳(J)。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θ是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3. 做功的条件:当力作用于物体时,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则力对物体做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能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能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特别是θ的取值对功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的理解,做功的条件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细绳、木块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物理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物体上楼,让学生思考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讲解: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做功的条件。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细绳和木块,测量不同力作用下木块的位移,并计算功。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力和位移的方向对功的影响。
5. 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做功了吗?2. 板书内容:功的定义: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做功的条件:力的方向上有位移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解释原因。
答案:力对物体做功,因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例子,让学生思考力是否对物体做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
教案: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科版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本节课主要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做功的定义,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3. 做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做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并运用做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做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做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做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做功公式的运用和实例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投影片、实例道具。
2.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为后续理解做功的概念打下基础。
3. 讲解做功的定义: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4. 讲解做功的计算方法:介绍做功的计算公式,并进行解释和示例。
5. 实例分析:给出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做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进行分析。
6.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做功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
做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巩固学生对做功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基础题目:针对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设计一些基础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做功的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过举例和反例,引导学生明确做功的判断标准,提高学生的辨识能力。
2.针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教学设想:
-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先引导学生从简单情况入手,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练习,熟悉公式的运用和单位换算。
2.提高题目: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题目:设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做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判断方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做功的概念,能准确判断物体是否在做功以及做功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析生活中涉及做功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途径,探究做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教师布置拓展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理知识。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本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最新】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0-3 《做功了吗》教案
年级
学科
备课时间
课题
第三节做功了吗
课时安排
主备教师
参与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目标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 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目标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 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W=Fs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2 .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 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 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资 源准备
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1)举重运动员在 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 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10.3做功了吗教案-2023-2024学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
教案:10.3 做功了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的第十章第三节,主要涉及做功的概念、条件以及功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1. 做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2. 做功的条件: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 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即W = F × s。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做功的概念,掌握做功的条件。
2. 学会计算功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做功条件的理解和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做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测量工具(如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桶上楼,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是否做了功。
2. 讲解:讲解做功的定义、条件和计算方法,结合PPT和黑板演示。
3. 练习:让学生用测量工具测量一个小物体的重量和移动距离,计算所做的功。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中的做功情况,并分享讨论结果。
六、板书设计1. 做功的定义2. 做功的条件3.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七、作业设计a. 提着一只10N的物体上升了2m,所做的功是多少?b. 推动一辆50N的车子前进了10m,所做的功是多少?2. 答案:a. 所做的功为10N × 2m = 20J。
b. 所做的功为50N × 10m = 50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做功的概念和条件。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PPT和黑板演示,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
练习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整体教学效果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做功条件的理解仍需加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做功了吗》教案(沪科版
初二) (2)
教学目标
1.明白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明白得
功的运算公式。
2.通过列举、讲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明白机械功的概念工;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通过讨论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列举实例,培养学生注意平常的观看能力。
重点
如何样才算做功
难点
如何样才算做功
教具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木块、小车、细绳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指导法训练法
教学过程
引入
讨论: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谈谈,在大伙儿的印象中〝工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指出:专门是搬运工人,他们有强健的体魄,他们能抬起专门重的东西、推动专门重的物资。
因为他们专门有力气,因此除了工人,我们的农民也是专门有力气的,从而引入农民挑谷子。
引导学生分析
农民伯伯对这担谷子有力而且方向竖直向上,有移动一段距离而且是沿竖直向上的方向移动的。
在我们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板书:一、做功:
1、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讲那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引导学生分析2:刚才这位同学尽管有施加力的作用,然而没有移动一段距离,这些力就没有〝成效〞,但是〝劳而无功〞。
讲:功的种类有专门多,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力学中的功,它属于机械功,以后到初三时我们还会学习电学中的功——电功,力学中的功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插图9—22中物体做功的实例。
使学生明确,力学中所讲的功包括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板书: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B、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教师演示1、用手指推动粉笔盒在讲台桌上运动一段距离。
演示2、将粉笔盒举起的过程。
演示3、将粉笔盒举起停在空中静止不动。
提咨询:一木块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让学生自己观看、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师再举例子〔一人提一桶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分析尽管有力和有位移,然而位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那个力也没有做功。
最后教师强调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
并总结出不做功的3种情形:
1、 S=0〔劳而无功〕
2、 F=0〔不劳无功〕
3、 F的方向和S垂直。
学生时刻: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有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
物理学上规定: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这一规定不但包含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而且告诉我们功的运算方法。
〔板书:二、功的运算:
1、公式:功=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W=F•S
2、单位:F—N,S—m,所W—N• m
焦耳—J 1J=1 N• m〕
用手慢慢匀速举起两个鸡蛋,升高1米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差不多确实是1焦。
出例如题1:人拉着重为2000牛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米,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多大?
演示:人拉车的力做的功是:W=F•S=2000 N×5 m =10000 J=104 J。
分析:从上可知,不能简单地讲〝有了力有了距离就把它们相乘就得到功,要明确是什么力做功,力的方向上通过了多少距离。
〞
提咨询:要运算出人拉车的力所做的功还必须明白什么?〔拉力的大小〕假设人用了400牛的拉力拉车子,拉力做的功是多大?板演过程。
出例如题2:重力为100牛的物体,受到20牛的水平拉力,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5米,那么重力做功是多少焦,拉力做功是多少焦?
1、判定一个物体是否做功,就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运算公式。
布置作业:P164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