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有关山歌好比春江水歌词
有关山歌好比春江水歌词山歌好比春江水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山歌好比春江水也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山歌好比春江水也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唱山歌来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山歌好比春江水也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广西歌舞剧《刘三姐》主题曲2023年央视春晚上,黄婉秋、张信哲、邓紫棋再次唱响此歌(歌名为《歌从漓江来》)一、《山歌好比春江水》创编、成型于柳州彩调剧《刘三姐》1959年1月,柳州《刘三姐》创编组编写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并以柳州山歌《石榴青》曲调为基础编写了主题歌《序歌》,《序歌》的主旋律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曲谱的最初形态。
1959年5月,该创编组编写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二方案,并写出了以下歌词:“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唱歌好似长江水,哪怕滩险湾又多”。
这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歌词的最初形态。
1959年7月,该创编组写出了轰动全广西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
在第三方案中,上述歌词被改编为“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似红河水,哪怕滩险湾又多”。
同时,将原《序歌》的曲谱改编成与《山歌好比春江水》现在的曲谱基本一样的.曲谱即全剧插曲中的“曲二”,并在第六场中与上述歌词进行搭配(“曲二”在剧中分别与多首歌词搭配)。
这首歌词虽然写的是“红河水”而不是“春江水”,然而可以确定,《山歌好比春江水》在1959年的彩调剧《刘三姐》第三方案中已基本成型。
二、《山歌好比春江水》改编、定型于广西歌舞剧《刘三姐》1960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刘三姐》会演大会,期间广西文化局抽调专家组成改编组,改编组将彩调剧《刘三姐》改编成歌舞剧《刘三姐》。
在对彩调剧上述歌词改编过程中,改编组认为“红河”(即广西红水河)过于具体因而显得局限,而且演唱起来不够顺口,于是将“红河水”改为“春江水”,使歌词更富诗意;将“好似”改为“好比”,使发音更清晰;将“哪怕”改为“不怕”,使语气更坚定。
民族风情:壮族节日——牛魂节
⽜魂节
每年的四⽉初⼋是⽜魂节,⼜叫做脱轭节。
在壮⼈的意识⾥⽜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般牲⼝。
有⼀个故事说它四⽉初⼋诞⽣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王诞⽇,当初因为陆地岩⽯*露,黄⼟望不到边,尘沙弥漫,严重影响了⼈类的⽣活,⽜王奉命从天上来到⼈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湖涂了,竟⼀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侵凌⽥⽲。
因此被罚留在⼈间吃草。
但天上并没有忘记它,每年四⽉初⼋,⽜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不瘟死因为是给⽜过节,这⼀天⼈和⽜都停⽌劳动。
主⼈⽤枫叶⽔泡糯⽶蒸饭,然后先捏⼀团给⽜吃。
⽜栏外安个⼩矮桌,摆上供品,点⾹烛,祭祀⽜魔王,⼈们还要唱⼭歌,唱彩调,欢庆⽜的⽣⽇。
彩调歌舞剧《幸福山歌》
刘三妹 (唱)绿水青山好地方, 秀甲天下好风光。 家乡旅游前景好, 不久将会胜天堂。
田 炄 我俩歌唱组合在校园里有名气,找上个 大公司签约将来做“凤凰传奇”。
刘三妹 你声乐专业尖子生,校园歌手大赛冠 军,相信你进军歌坛会扬名四方。
田 炄、刘三妹 (合)风吹云动天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刀切莲藕丝不断, 斧砍江水水不离。
第一场
[傍 晚 ,沉 寂 下 来 的 上 垌 村 ,刘 贵 家 中 。
. All Right整s洁R的e楼se房r,v明ed亮.的灯光。
刘 贵 (唱)外头世界好风光, 吃喝不愁住洋房。 辛苦送你上学堂, 出人头地爹指望。
田 炄 难道我们一定要分开吗?在一起比什么 都强。我们在城里一起打拼,一起创造 属于自己的未来。
刘三妹 (背过身去、抽泣)我不想离开你、不想 离开你!可是有一种力量拉着我、拖着 我,离开你,离开这个城市。你不知道我 挣扎得有多么苦。
田 炄 (哽咽)我不拦你,不拦着你回去,我在 城里等你,等着你回来。
财神儿子才高中毕业,在城里就混出了 模样,老财神在村里牛哄哄的。 刘三妹 不就是个小土豪吗,没什么了不起,村 里人也没沾上光。 刘 贵 明天你回城找工作去,让爹沾点光。 刘三妹 我想好了,就在村里创业。 刘 贵 闺女,你会后悔的,和你妈一样。 刘三妹 (唱)脱贫攻坚红似火,
回到家乡来创业。 旅游建设起高潮, 风流人物还看我。 刘 贵 (唱)日晒雨淋叹苦情, 做工不分雨和晴。 闺女年少不更事, 回城工作天地新。 刘三妹 不,我不回城去,我要在上垌村创出新 天地。 刘 贵 (饭碗摔在地上,一地碎碗片)不争气的 东西,气死我了。上垌村有什么好,世世 代代鬼受穷。 (刘三妹受惊吓,拿扫帚清扫) 陈大明 (敲门)刘贵叔,刘贵叔。 刘三妹 (开门)陈干部。 陈大明 (进 门)刘 贵 叔 、三 妹 都 在 家 ,在 吃 晚 饭啦? 陈大明 刚才听到屋里“啪”响了一声,怎么啦? 刘 贵 (脸色不好看)没事。三妹毛毛糙糙的, 碗掉地上了。 陈大明 没事就好、就好。知道刘贵叔你爱整两 口,给刘贵叔带了两瓶“老柳州”酒。
廉政山歌
廉政山歌
中央颁布新《纪要》,
反腐掀起新高潮。
共建惩防体系网,
我来邀你唱几条。
当官为民掌好权,
牢记宗旨在心间。
苍蝇不叮无缝蛋,
端正党风靠倡廉。
蜘蛛结网排对排,
贪官比它还要乖。
金钱织起பைடு நூலகம்系网。
又有靠山有后台。
阿哥阿妹手牢手,
反腐倡廉亮歌喉。
腐败贪污个个恨,
坏过人间强盗头。
清除腐败任务重,
党抓不懈莫放松。
党员要做“啄木鸟”,
抓尽党内的害虫。
一个苍蝇坏锅汤,
一只白蚁咬断梁。
腐败之类危害大,
加紧防治和预防。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赣南土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在当地民间灯彩和采茶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为戏的。
其产生和流传具有悠久的历史。
赣南采茶戏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调、彩调四种,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
一、历史起源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
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
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即分几路向外发展,与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西、南、北、中五大流派,每个流派中又有不同的本地腔。
江西采茶戏总的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从唱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仅有四句唱词,如“春日采茶春日长,白白茶花满路旁;大姊回家报二姊,头茶不比晚茶香。
”这种小曲生动活泼,委婉动听。
采茶歌再经发展,便由来茶小曲组成了“采茶歌联唱”,名曰“十二月采茶歌”。
如“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佃了茶园十二亩。
当面写书两交钱。
二月采茶......。
”后来,“十二月采茶歌”又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灯彩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主要唱调是[茶黄调]、[摘茶歌]、[看茶调]、[报茶名]等。
它由姣童扮成采茶女,每队八人或十二人,另有少长者二人为队首,手持花篮,边唱边舞,歌唱"十二月采茶"。
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属集体表演的歌舞,但是它已向采茶戏迈了一步。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
彩调
彩调调最初为“双簧蛋”形式,单人表演男女两个角色,而“对子调”则由男女同台表演。多从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市井轶闻中取材,积累剧目500出。彩调演出采用桂林话,本区内各民族不但都能听懂,还有本民族的彩调演员。清末,彩调发展成戏后就有了《王三打鸟》、《三看新》、《娘送女》、《双打店》、《王二报喜》等三十六出。
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
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
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
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脚。
2、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四类。。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
曲牌有300余首。音乐伴奏分左、右场,左场为弦管乐,有调胡(类似二胡)、扬琴、琵琶、三弦以及唢呐、笛子等;右场为打击乐,锣鼓点较简单,常用的有一条龙、四钹、一钹、三点头等。
表演艺术 彩调演
彩调员在表演彩调剧《四门摘花》表演艺术富有地方特色,在“三小戏”中最为突出。如步法、扇花、转身、亮相和旦脚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数十种。单是丑脚步法就分矮桩、中桩、高桩3大类,其中,矮桩应用最广。扇子、手巾、彩带,被认为是彩调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用舞扇花来表达情绪的有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摆扇、摇扇、波浪扇等,还可当作扫帚、火炬、画卷、匕首、铁锤等,故有“万能道具”之称。 彩调演员在表演彩调剧《四门摘花》。
刘三姐背后的故事
《刘三姐》背后的故事电影《刘三姐》是乔羽编剧、苏里导演、黄婉秋主演。
196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歌剧片,讲述了广西壮族地区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
传说在风景如画的桂林茶山上,漂亮的壮族姑娘刘三姐喜欢和姐妹们一边采茶一边唱歌。
财主莫怀仁霸占了茶山,禁止人们采茶。
刘三姐带领乡亲们拔掉了禁止采茶的牌子,她与莫怀仁打赌,如果在对歌中取胜,乡亲们就可以随意采茶。
莫怀仁不服气,请来了三个秀才与刘三姐对歌。
乡亲们纷纷前来观看。
刘三姐机敏过人,用自编自唱的山歌战胜了三个秀才。
莫怀仁气急败坏,狼狈逃走,可他不甘心失败,把刘三姐抢到家中,百般威胁。
一直喜欢刘三姐的船工阿牛闯进莫怀仁家,救出了刘三姐。
莫怀仁带领家丁乘船追赶,可是刘三姐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已经逃走了。
刘三姐和阿牛离开家乡来到了新的地方,两人彼此相爱,继续用歌声鼓舞人们与恶势力斗争。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每当听到这首悠扬婉转、旋律美妙的歌声,人们一定会想起美丽的刘三姐,而电影《刘三姐》中一段段优美动听的歌曲,不仅在广西的壮乡瑶寨人人会唱,而且全国各地的各族群众也都能哼唱几句。
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彩色故事片《刘三姐》。
影片上映后,风靡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堪称是中国20世纪50、60、70年代的经典文艺作品。
影片《刘三姐》让美丽、善良、勇敢的刘三姐不仅在广西各族群众中间家喻户晓,而且也让其在全国各族群众中间也家喻户晓。
能让刘三姐如此出名的背后一些故事你可知晓呢?据《宜山县志》记载,刘三姐的故事在广西民间已口口相传上千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编成彩调剧本《刘三姐》的是广西宜山业余戏剧作者邓昌伶先生,可惜他这部写得颇有特色的剧本,由于诸种原因,当时没有受到社会的青睐;最早把这些口口相传的故事搜集、整理、创作成书发表的,是1955年在宜山中学当教师的肖甘牛老师,发表时,书名字叫做《刘三姐的传说》,发表在1956年《新观察》第九期上,1957年上海通俗读物出版社将这篇故事作为单行本出版发行。
刘三姐(彩调歌舞剧)
131Βιβλιοθήκη 歌海 2015 年第 2 期
兰 芬 姐妹们,我们采起茶来! 众姑娘 (唱) 姐妹生得灵巧手,
采茶好比绣金球; 上采好似蝶恋花, 下采好似金鱼游。 左采好似龙戏水, 右采好似凤点头; 采得春风笑开口, 采得青山笑点头。 老渔翁 (唱) 今年采茶手提篮, 明年采茶用肩担, 长街换得红绒线, 绣个金球和哥连。 众姑娘 (哄笑)老公公,你讲笑了! [韦 老 奶 手 捧 茶 罐 领 着 刘 三 姐 和 刘 二 上。 [李小牛身背弓箭,手提锦鸡从另一方 向暗上。 韦老奶 兰芬,姑娘们,你们看谁来了! 刘三姐 兰芬表妹!姐妹们!
全因我们把茶栽。 刘三姐 (接唱)一片茶叶一滴汗,
莫家强抢该不该? 众乡民 (合唱)不该不该大不该,
莫家强抢大不该! 莫进财 (本想发作,但转念一想,笑对三姐)这
位姑娘,想必你就是大名鼎鼎爱唱山歌 的刘三姐吧? 刘三姐 你就是莫府的大管家吧? 莫进财 正是在下。三姐回家乡是来赶歌节的 吧?欢迎欢迎呀!哎!乡亲们,今日茶山 之事可能有些误会,待我回府禀明莫大 老爷再和大家商议,三姐、歌圩上见,歌 圩上见! [莫进财将禁山牌子拔起率家丁下。 刘 二 唉!三妹,你又闯祸了! 李小牛 (羞涩地)三姐! 刘三姐 (羞涩地)阿牛哥!我们好久没见面了。 李小牛 是啊,是啊!(从腰间取下锦鸡)三姐,这 只锦鸡是我送给———送给外婆的。 采茶女 哎哟!小牛哥,送给三姐就讲送给三姐罗 嘛,又讲什么送给外婆的咧! 老渔翁 嗨!你硬是横扛竹竿进城门,脑筋不晓 得转弯哟! [众乡民哄笑。 韦老奶 (适时地对众乡民)走、走、走!乡亲们, 到我家打油茶去! 众乡民 走罗!走罗!喝油茶去罗! [众乡民高兴地随韦老奶下。场上只剩 下刘三姐和李小牛。 李小牛 三姐——— [李小牛在与刘三姐对视中脸儿胀得通 红,额头上也沁出了汗珠。 刘三姐 阿牛哥,你怎么出这么多汗啊? 李小牛(憨态可掬地)嘿嘿,嘿嘿!是呀,我、我、我 也 不 知 道 为 什 么 ,一 见 到 你 ,我 的 心 就 砰砰砰地跳得厉害…… [刘 三 姐“ 扑 哧 ”一 笑 ,拿 出 一 块 绣 有 壮 锦的手帕递给李小牛,李小牛忸怩地不 敢接,三姐帮阿牛擦额上的汗珠。二人 在低语中慢慢走近,造型。 [切光。 [幕后歌声起。
我是传承人之寻觅广西优秀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织锦工艺大师谭湘光近日在宾阳县挂牌成立了“非遗传承基地”。
基地在传承壮锦纺织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将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人通过壮锦纺织和壮锦产品生产增加收入。
铜鼓、桂派戏曲曲艺、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广西拥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时代发展,一些非遗项目使用不多,有的甚至濒临灭绝,迫切需要保护。
近年来,广西完成了壮族三声部民歌、壮族歌圩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以及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等数字化记录工作,并正开展更多的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
截至今年10月,共采集图片约1.8万张、视频资料1400小时、文字素材19.2万字,为广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建立起数据库、基因库。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生态保护区“五位一体”保护传承体系正在构建,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区、壮族文化(百色)生态保护区、苗族文化(融水)生态保护区等7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先后建立起来。
在各方努力下,广西已建立起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各项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截至今年10月,广西共有刘三姐歌谣、侗族大歌等5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618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039项市级非遗项目,2561项县级非遗项目。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弯又多。
”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广西舞台艺术经典作品彩调剧《刘三姐》11月在北京上演。
诞生于1958年的彩调剧《刘三姐》取材于壮族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故事。
60年来,彩调剧《刘三姐》在国内外演出2000多场次,曾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第四届全国地方戏(南北片)优秀剧目奖等奖项。
广西舞台艺术工作者扎根八桂大地,将传统民族戏曲发扬光大,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邱玉红介绍,不久前举行的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上,广西近年创作的26台大型剧目密集上演。
民族经典与时代精神的艺术融合——试论彩调剧《新刘三姐》
艺术时代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在于对优秀艺术传统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创造。
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创作的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2022年9月成功摘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同年10月又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可以说,这是一部体现新时代精神价值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从纵向上看,20世纪60年代的“刘三姐文化”强调阶级性与革命性的时代主题;20世纪90年代的“刘三姐文化”顺应时代经济主题,刘三姐的商业形象成为广西旅游、香烟等民族品牌的标识,此时纯“歌仙”形象的刘三姐再度回归。
彩调剧《新刘三姐》在传承发展广西“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以新的主题、新的语境、新的人物、新的舞台演绎乡村建设中人们的火热生活,反映了新时代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衔接的时代主题,塑造了新时代的刘三姐形象①。
剧中的姐美作为新时代的刘三姐,她的歌声不再是反对地主阶级的有力武器,而是作为歌唱个人情感、歌唱美好幸福生活的自然表达;她的身份不再是英雄式的,而是壮家乡村里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一位普通姑娘。
从横向上看,壮剧《第一书记》、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和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优秀戏曲,其创作与改编都遵循民族经典与时代精神融合的路径。
彩调剧《新刘三姐》作为新时代民族经典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代表性作品,再度观照其改编之路,可揭示当代戏曲创作的内在规律。
一、以小见大:山村一隅展现时代风貌以“小”见“大”本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空间审美结构,然而戏曲艺术创作也契合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艺术审美空间。
彩调剧《新刘三姐》将故事的发生环境设定在广西某一山村之中,以山村的整体面貌、人物形象、情节事件集中呈现出新时代语境下国家新农村的新面貌。
彩调剧《新刘三姐》从姐美的爱情故事出发,舞台上突显的是爱情的离愁别绪,最后却落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国性、历史性的时代主题。
首先,彩调剧《新刘三姐》以现代新农村的整体面貌,反映全国农村脱贫致富的现实。
简析广西彩调剧唱腔的特色
艺术探讨简析广西彩调剧唱腔的特色李昕妍(广西戏剧院彩调剧团,广西,南宁 530023)摘 要:广西彩调剧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音乐是在“花灯”、“采茶歌”等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并将广西山歌融入其中,还吸取了花鼓戏、采茶戏、花灯戏等戏种的融合特点,从民间小戏逐渐发展成为至今在国内外有深远影响的戏曲剧种之一。
对于戏曲来说,强调唱、念、做、舞(打)在内的综合艺术,而唱是排在首位的,所以各剧种对自身的唱腔都十分讲究特色,因为剧种的主要区别实际上主要还是唱腔的区别。
关键词:广西彩调剧;唱腔特色;载歌载舞彩调剧唱腔丰富多彩,地方特色浓郁,剧种风格鲜明,既有塑造各类人物的多种“腔”,又有人物叙事的各种“板”,和写意的各种“调”,广西属于多民族聚居区域,民族民间音乐以及舞蹈较为丰富,这也使广西彩调剧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特点[1]。
一、广西彩调剧唱腔的多样化腔类特色彩调剧基础为腔类,腔类具有多样化特点,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腔类,主要有人物身份、行当、舞台行为、劳动、通用以及路腔几类,比较常用的为劳动腔与通用腔,能够将彩调剧中蕴含的音乐特色体现出来。
彩调剧在唱腔上比较优美,并且轻快活泼,多数唱腔可塑性强[2]。
对节奏和旋律的合理处理,不仅能够实现叙事,也能将活泼、愉快等情绪体现出来。
对于一腔多用来讲,特点主要为各种角色与场合都可以使用通用腔,它的使用不具备强制性,常用主要为慢四平以及四平腔,四平腔属于彩调腔类的腔中之王,和花鼓戏当中使用十字腔在旋律上比较接近,都有可塑性强、旋律优美的特点。
四平腔属于旦角最常使用的腔,如在《王二报喜》当中旦角在出场时使用的便是慢四平,整个曲调比较缓慢,可以实现抒情,也能体现出等人时的幽怨、急切的情绪。
彩调剧初期发展与其他戏剧相同,都应用一戏一腔方式,随着他的不断发展,逐渐将一腔一用腔调打破,在《地保贪财》剧目中,其中算命腔、瞎子腔、花子腔等都将人物当中所处的环境以及人物特点体现了出来,不同行当唱腔使用时可以和剧情需要结合在一起。
广西彩调在广西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探析
广西彩调在广西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探析作者:申婷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10期【摘要】广西彩调作为广西独有的一门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将其带进高校融入教学,对于广西高师民族声乐教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必将对广西高师声乐教学增添光彩,对广西彩调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彩调;广西高校;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
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
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既然它本身就有民歌小调的元素,那么把这种戏曲形式融入到广西高师声乐教学中大胆运用及借鉴,这必对广西高师声乐的教学增添光彩,对广西彩调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一大利事。
一、广西彩调的现状及发展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
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彩调一般取材于一些神话传说、章回小说及一些市井轶闻,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娘送女》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西彩调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电影《刘三姐》的深入人心,广西彩调曾经有过它辉煌的历史。
2006年,彩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间的发展,广西彩调正面临着瓶颈的尴尬困境,没有新的节目资源,人才匮乏,没有地方的支持,都成為阻碍广西彩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广西彩调与广西高师声乐教学目前,我国高师声乐教学目标强调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强调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比原来更为广泛,更重视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特别是十九大提到的文化传承刻不容缓。
国家教育部在2016年就提出“将大力推进高雅艺术、传统戏曲进校园”的倡导。
在这样的趋势下,“戏曲进校园”这一活动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
彩调剧《刘三姐》人物形象分析
彩调剧《刘三姐》人物形象分析发布时间:2023-02-02T08:07:21.669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第9月第18期作者:唐建龙、马亚楠、李玉娇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导读] 彩调剧《刘三姐》是一部以女性形象为代表反抗斗争、追求平等的著品,人物形象塑造非常丰满,其追求平等、无畏权贵的思想极具个性与时代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唐建龙、马亚楠、李玉娇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530005摘要:彩调剧《刘三姐》是一部以女性形象为代表反抗斗争、追求平等的著品,人物形象塑造非常丰满,其追求平等、无畏权贵的思想极具个性与时代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剧以山歌对唱的形式进行表述,揭示了底层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不满,同时反映了古代女性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对男女平等的渴望。
关键词:彩调剧;刘三姐;人物形象刘三姐原名刘三妹生于唐朝中宗时期,壮族民间传说人物。
她的歌如泉涌、优美动听,有着“歌仙”这一美誉。
2006年“刘三姐歌谣”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三姐的事迹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她勇敢、勤劳、聪慧的性格更是影响这一代代壮族人民的进步与发展。
刘三姐虽身处于封建主义时期,但她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意识是超前的,面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她无畏的反抗斗争;面对利益的诱惑她坚定的拒绝;面对男尊女卑的社会她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表现了封建女性对自由的追求、对和谐社会的渴望。
一、作品概述彩调剧《刘三姐》诞生于1958年,该剧是根据壮族民间传说人物刘三姐的事迹进行整编的,剧中通过独唱、对唱、合唱的形式将刘三姐以及不同阶级的人物的刻画非常的形象,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丰富多彩。
曾五次进中南海四进怀仁堂深受大众喜爱。
该剧主要讲述刘三姐被地主残害推下山崖落入河中,后乘筏顺水而流遇到老伯,经过老伯的诉说便在当地生存下来。
之后在刘三姐的带领下当地人们的思想渐渐觉醒,从而与当地地主斗志斗勇,最后跟自己心爱之人结成姻缘的美好故事。
桂西北壮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唱风格研究
桂西北壮族民歌的艺术特点及演唱风格研究摘要:桂西北壮族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对壮族人民生活的一种展示。
民歌形式多样,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桂西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
本文将从桂西北壮族民歌的音乐内涵、类别、词韵、演唱风格等方面进行叙述,希望对于关注桂西北壮族民歌艺术发展的人,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关键词:壮族民歌;艺术特点;演唱风格引言宋代开始出现“撞”“僮”的称谓,明代又称为“俍”,如《明实录》载广西“大一省很人半之,瑶壮三之,居民一之。
”在清代李调元辑解的《粤风》里,分别收录有俍歌和僮歌。
其中俍歌是典型的壮族勒脚歌,与今日格式无异。
可见俍歌、僮歌都是壮族民歌,俍、僮都是壮人[1]。
壮族人口仅次于汉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她来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
在汉文典籍中,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已有关于壮族的记载,壮族祖先以瓯邓、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见于先秦古籍。
从秦汉至隋唐,典籍中关于壮族有西瓯、骆越、乌浒、俚、僚等称谓[2]。
从唐代开始,桂西北一带的歌谣--刘三姐歌谣就被视为“唱风流歌”、“伤风败俗”而受到不断的打压。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时期壮族歌谣文化兴盛了一段时间,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又遭到禁止。
“文化大革命"期间,桂西北地区壮族歌谣演唱活动基本销声匿迹。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桂西北壮族歌谣文化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参加人数已经大为减少。
建国后,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壮大发展,大量具有少数民族音乐特色的电影走近人们的视线,而近年来我国各地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
桂西北壮族民歌也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兴趣。
一、桂西北壮族民歌的音乐内涵桂西北壮族民歌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基础上,汲取客家山歌及广西其他少数民族山歌精华创作改编的,反映壮族人民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历史文化、心理素质、思想感情及宗教信仰等的口头诗性文学[3]。
杨朝勇的山歌
杨朝勇的山歌
杨朝勇是一位来自中国云南省的著名山歌手。
他擅长演唱云南地方民歌,包括山歌、小调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他的歌声激昂、高亢,富有感染力,深受广大听众喜爱。
杨朝勇的山歌作品涵盖了多种题材,既有描绘山水美景的,也有歌颂劳动、爱情等方面的。
以下是一首杨朝勇演唱的山歌《云南十八怪》的部分歌词: 云南山歌好, 好叫花儿遍地开。
开花又唱歌, 歌声飘过山水来。
云南十八怪, 怪得叫人睁不开。
睁不开眼去看, 去看那山水美景来。
。
桂林彩调剧
• 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 一定名为“彩调剧”。
• 彩调剧目多是反映农村生活、家庭 伦理的小戏,传统剧目约500余出, 记录成剧本的有344出。 彩调剧来自农村的地方剧种,剧目
均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而艺 人又多是出身于农村的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
• 歌舞并重 • 说唱结合 • 贴近生活 • 综合性艺术唱、念、做、舞 • 情感丰富
• 彩调的脸谱是以小丑化的“小化脸” 为主要特色。小花脸又称白鼻子,或 称粉鼻子,是在鼻子上勾画出大自然 的花卉和动物的形象
• 如《阿三戏公爷》的小子阿三,是个 聪明机智、活泼诙谐的人物,他画的 是蜻蜓;而公爷是个愚昧贪婪的人物, 画的是蚂蚁。又如《隔河看亲》里贪 财的知县,画的是金元宝脸;《毛国 珍打铁》中的李连保画飞鼠脸,象征 他嫉恶如仇,勇猛豪气的品性。其它 类人物如神话中的金童画葫芦,蠢子 画蜘蛛,花花公子画蝴蝶,媒婆画金 钱等等
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
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
近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塑菩萨》的张二嫂等。
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
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做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
《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
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
• 扇子、手帕、彩带是彩调 表演的三件宝。其中扇子 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 舞姿也有数十种之多,如: 三打五动、圆球扇、高低 扇、蝴蝶扇、遮羞扇、摆 扇、摇扇、抛扇、滚扇、 波浪扇、合璧扇、反接扇 等。表演中可将扇子当作 扫帚、雨伞、划桨、撑篙、 刀枪,真可谓万能道具。
• 各行当的亮相也称 “亮台”,作多达 十余种。有台角亮 相、开扇亮相、抬 扇亮相、压扇亮相、 侧面亮相、遮羞亮 相等。小生和旦角 常用的亮相动作有 金鸡独立、伏虎卧 龙、醉仙卧枕、回 头望月、秋波回顾 等。
成语谜语与答案
成语谜语与答案成语谜语与答案猜谜语是一种很好玩的'益智嬉戏。
谜面总是简洁形象地把谜底描述出来。
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供应到的猜字谜嬉戏谜语及答案,期望对您有所帮忙。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下面,我为大家共享成语谜语与答案,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忙!成语谜语与答案1(一)社会舆论——纸笔喉舌(二)长竹竿进巷道——直来直去(三)法官偷东西——执法犯法(四)猫头鹰睡觉——睁只眼,闭只眼(五)爱护伞——遮风挡雨(六)按单收礼——照单全收(七)拿着金碗讨饭——装穷叫苦(八)山大王——占山为王(九)最难说的话打一成语——谜底: 难以启齿(十)水中捞明月——有影无踪(十一)豹子向狗借骨头——有去无回(十二)大石压死蟹——以势压人(十三)大风地里吃炒面——有口难开(十四)弹花匠上殿——有功之臣(十五)纸糊的岩鹰——有翅难飞(十六)抱着孩子跳井——迟疑不定(十七)天送大洋——意外之财(十八)取缔黄色音像——以正视听(十九)打肿脸充胖子——装门面(二十)大鱼吃小鱼——以大欺小(二十一)大文盲——一字不识(二十二)透过窗缝看落日——一线期望(二十三)鲁智深出家——一无牵挂(二十四)八十岁老太太打呵欠——一望无涯(二十五)海上生明月——天水一色(二十六)宫商角羽——五音不全(二十七)泡图书馆——葄枕图史(二十八)罪加一等——罪上加罪(二十九)啄木鸟——嘴硬心软(三十)扯着胡子打滴溜——嘴上功夫(三十一)坐船看大戏——走着瞧(三十二)棉花上晒芝麻——自找麻烦(三十三)关门唱山歌——自我观赏(三十四)私营公司——自负盈亏(三十五)病鬼开药店——自产自销(三十六)抓鬼公司——捉鬼放鬼(三十七)辞作家——缀辞之士成语谜语与答案2一、好雨知季节,当春乃发生。
答案是:天从人愿二、郝大勇振臂高呼。
答案是:摇旗呐喊三、号称延平王。
答案是:功成名就四、号鼓同操。
答案是:自吹自擂五、号角。
答案是:向隅而泣六、耗子盯小偷。
答案是:贼眉鼠眼七、耗子洞里打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2010-05-13 15:09中国文化传媒网
新版歌舞剧《刘三姐》:
“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歌舞剧《刘三姐》剧照
歌舞剧《刘三姐》剧照
5年前,“年近半百”的“刘三姐”以北京为首站,开启了广西本土艺术作品商演的新局面。
如今,这个代表着广西最高艺术水准的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已成为全国各地以及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舞台上的新宠。
《刘三姐》一剧中的音乐是令人神往的,它渗透着广西音乐工作者对本土、本民族音乐的长期思考与实践。
从2 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来看,其唱段可分为彩调与山歌两类。
其中,大量的过场音乐以及带有“哪嗬咿嗬嗨”(彩调的传统衬词)一类的唱段,都是穿上了“新装”后的传统彩调音乐,如第二场中,刘三姐与莫怀仁以“花名”为考题,上演的一出互相刁难的“盘花”对唱;又如王媒婆出场时所唱的“化子腔”和“媱旦腔”等。
另一方面,全剧中经典的《刘三姐》山歌名曲,如《山歌好比春江水》、《年年三月是歌节》和《了了罗》都是早已为观众所熟知的佳作。
彩调与山歌在《刘三姐》中的交融是该剧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实际上,早在半个世纪以前的柳州彩调剧《刘三姐》中,此二者便已初见端倪了。
而知道这一情况的人,如今却是寥寥无几。
为追溯《刘三姐》音乐创编理念之发轫,我们须将历史翻回至20世纪50年代末。
第一方案:《刘三姐》音乐的分水岭
作为前些年“《刘三姐》著作权纠纷”中的主角——彩调剧《刘三姐》,因这场经典的官司,如今已小有名气了。
但官司闹的是剧本,至于音乐,还得从这柳州的彩调剧《刘三姐》说起。
1958年冬至1959年初,柳州剧本创编者曾昭文(已故)完成了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
该剧于1959年4月上演,是首个带有彩调和山歌两种音乐素材的《刘三姐》剧目。
“第一方案”以前虽编演过数个《刘三姐》类戏剧,但它们的音乐均不具备此二者。
在“第一方案”之前,广西的《刘三姐》戏剧编演已经处在一个活跃时期。
但可惜的是,此时的《刘三姐》由于故事性和音乐性不强,还成不了当时台上的角。
在这些《刘三姐》中,有音乐方面记载的现今仅知道两个戏:一为广东省海陆丰县在20世纪初上演的正字戏《刘三妹割草》,二为1957年在宜山县(今宜州市)上演的桂剧《刘三姐》(又称搭桥戏《刘三姐》)。
据正字剧老艺人陈宝寿说,《刘三妹割草》是正字戏中唯一说客家话、唱客家山歌的。
江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对彩调进行收集和整理的戏曲音乐工作者,他与笔者谈到桂剧《刘三姐》的音乐时说:“搭桥戏《刘三姐》唱的是桂剧,与彩调剧《刘三姐》的音乐不是一回事。
”
然而,当“第一方案”剧本(1959年4月14日发行的油印剧本)唱词出现之后,《刘三姐》一剧的面貌便焕然一新了。
根据曾昭文作为“第一方案”剧本编写唯一署名人这一情况推测,该剧中的大部分山歌歌词应由他进行收集、整理和编写。
今天,我们从“第一方案”中“对歌”一场双方所唱的24首山歌中,可以看到这50年前的地方小戏中活跃着的山歌元素。
在这山歌唱词与新式彩调故事结合之后,两个新的《刘三姐》音乐创编理念应运而生,《刘三姐》类戏剧作品也由此打开了新的局面。
山歌与彩调同剧开演
1959年4月,柳州和南宁两地上演了“第一方案”。
当时,有人看了该剧演出后说:引起座上观众称赞不已的,有柳州市彩调团演出的彩调《刘三姐》,这出戏……一方面它运用了传统的音乐和舞蹈(矮步、扇花等)……另一方面又深入民间,吸取了来自群众中的山歌艺术的精华,最美好的山歌丰富和充实了彩调舞台艺术。
(《柳州日报》,195 9年5月22日)可想而知,这由山歌与彩调结合的新式《刘三姐》音乐,其创编理念和分工实践是在“第一方案”剧本的山歌唱段出现之后开始的。
笔者为了解此事,于去年采访了“第一方案”的音乐创编者李家辉。
据李家辉回忆,在接到曾昭文的“第一方案”剧本后,他与郭冠芳(已故)设计其中的山歌音乐,黄友琴(已故)设计其中的彩调音乐(由彩调团叶春旺提供彩调音乐材料),最后由他负责统筹安排全剧的音乐。
事实证明,该尝试在“第一方案”试演中收效显著。
而面对这个新式的《刘三姐》,当时人们所投入的热情并不逊于今天的新版歌舞剧。
“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
刘三姐作为唱山歌的能手,这已是人所皆知的事。
但在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中,莫怀仁和王媒婆出场时唱的彩调音乐也留给了观众同样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该剧在各地的巡演,使广西的彩调唱腔也得以广传。
其实,这“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的音乐创编理念同样来自“第一方案”。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柳州音乐创编者中的李家辉编写剧
中“正面人物”如三姐、小牛等人的唱段;黄友琴编写剧中的“反面人物”如莫怀仁、莫进财等人的唱段;郭冠芳编写“中间人物”和群众场面如“对歌”等场面的音乐。
刘三姐唱山歌的歌仙形象一直以来为人们所认可。
但是,以山歌和彩调来安排正、反面角色的音乐编排手法,却是之前各类《刘三姐》戏剧所不具备的。
“好人唱山歌,坏人唱彩调”的创编理念是对《刘三姐》中人物音乐形象的全新定位。
该理念的提出和运用虽较为笼统,它最终成为《刘三姐》类戏剧创作的一种模式,不失为该剧创编初期的又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
《刘三姐》一剧的音乐初创情况是有历史意义的,但这逝去的往事今天已不再为人们所纪念。
本文借近年来活跃在各地舞台上的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回顾了50年前彩调剧《刘三姐》“第一方案”的音乐创编情况。
当年,两个创编理念在“第一方案”中的确立,是对之前《刘三姐》音乐的重大突破。
今日,它们仍是新版歌舞剧《刘三姐》得胜的重要法宝。
如今,2005年版歌舞剧《刘三姐》在此音乐设计传统之上,加大了剧中山歌所占的比例,又在音效、配器等方面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
今天,我们在《刘三姐》这一经典剧目艺术性日益完善的同时,追念50年前“第一方案”音乐的历史性开局,以此表达我们对该剧最初创编者们由衷的敬意。
(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