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政管理学导论

1.韦伯的官僚制的主要特征

(1)组织实行集权制,组织的权威和权力来自于法律和各种明确的规定;(2)要求组织功能和办事程序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减少磨擦,降低人和物的成本;(3)在组织内部实行下级服从上级的严格等级制;(4)个人职责和所得到授权只取决于其所占据的职位;(5)采取测验考试等形式,以技术资格为根据选择任职者。官职是被任命的,官员的职位通常是终身性质的;(6)非人格化的管理是最基本的制度要求;(7)组织运行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流程和指挥链条,纵横交错、按部就班地进行。

2.新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又称管理主义,它被定义为“公共行政的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管理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做出如下总结:(1)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在管理上并无本质差别:(2)私营部门的管理比公共部门管理要先进和优越得多;(3)借用私营部门的管理理论、管理模式、管理原则、管理方法和技术,包括录用私营部门的管理人员来“重塑政府”,这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遵循管理主义思路的行政改革在实践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明确的责任;(2)产出和绩效取向;(3)以半独立的行政单位为主的分权结构;(4)引进私营部门的管理工具(如成本核算、控制技术等);市场机制以改进竞争。

第二章行政职能

1.西方国家行政职能演变

1.“守夜人”政府职能(20世纪30年代之前);

2.政府职能的扩张(30——70年代);

3.市场化与政府退却(80年代——今)

2.我国政府职能转变1.职能重心的转变;2.职能履行方式的转变;

3.只能关系的转变。

第三章行政组织

1.我国政府的组织结构

一.纵向结构;也称层次结构,它反映行政组织若干层次中特别是上下层次之间的领导与服从关系。宏观上是各级行政组织间的层级关系。微观上是指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

二.横向结构;也称分布结构,它反映的是同级行政组织之间和各行政组织构成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的来往关系。

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并不是相互脱离的,二者相互交织形成了行政组织的结构网,在我国,行政组织中的横向结构服务于纵向结构。

2.当代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1.转变职能。2.精简、统一、效能原则。

3.改革法制化。

4.渐进改革方式。

第四章行政决策

1.行政决策的类型1.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2.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4.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5.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2.行政决策模型1.理性决策模型。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3.渐进决策模型。

4.系统决策模型。

5.精英决策模型。

6.团体决策模型。

3.当前我国行政决策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学决策体制不完善;

2.行政决策程序不规范;

3.行政决策责任制不落实;

4.行政决策技术手段不科学,决策者素质不适应。

第五章行政执行

1.英国执行机构改革

英国执行机构改革体现了新的管理思想、原则和技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具体包括:(1)规则为本到结果为本的转变。规则为本和结果为本的根本区别在于,在评价工作人员时,前者看他们能够严格遵守规则,而后者看他们的业绩和对组织目标所做的贡献。公共管理的新思维要求在政府部门牢固树立“结果为本”的绩效意识,执行机构的运作和管理无疑体现了这一原则。(2)隶属关系到契约关系的转变。政府部门传统结构以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为特征,执行机构改革使得隶属关系转变为契约关系,实施以共识为基础的契约式管理。(3)过程控制到结果控制的转变。过程控制即上级对下级工作过程的每个环节和行动都进行控制,这导致按命令行事的心态,工作人员既不对组织的成功承担义务,也没有追求良好结果的动机和条件,而执行机构的管理实践体现了过程控制到结果控制的转变。(4)分权制度化趋势。分权化改革是当代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而执行机构改革为权力分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启示:主管部长与执行机构之间的关系模糊,危及公共责任;政策和执行的分离具有随意性,出现失误时无法界定到底是谁的责任;有的执行机构抱怨主管部长对执行机构的干预过多,而有的主管部门则抱怨执行机构的自主权过大;执行机构的独立性过强,会弱化执行部门与决策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进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可见改革要达成预期目标,还需要一个渐进调适的长期过程。

第七章行政领导

1.行政领导者个体素质结构1.思想政治素质。

2.文化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

4.心理素质。

5.身体素质。

2.行政领导艺术的运用

1.授权艺术,指上级行政首长授予下级官员以一定的职权与责任,使下级官员在上级的监督下具有一定的处理事务的自主权力。授权者同时保持对被授权者的指挥和监督。

2.协调艺术,指调整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管理活动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它们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协同一致,从而消除各种矛盾和冲突,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行为。

3.沟通艺术,指政府行政体系与外界环境之间,行政体系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层级之间以及行政人员之间借助一定的媒介和渠道,传递思想、观点、感情,以达到相互了解,获取支持与合作,谋取行政体系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过程。

第八章人事行政

1.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

2.“政治中立”;

3.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4.实行功绩制原则;

5.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2.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1.执政党在公务员管理中的地位(党管干部);

2.公务员的分类管理。我国把公务员分为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除了考试录用公务员制度即考任制以外,我国公务员的选拔和使用还有委任制、任选制和聘任制;

3.公务员的适用范围。在我国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不仅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且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司法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这一范围界定体现我国现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第九章公共财政

1.公共财政的功能1.资源配置功能。

2.收入分配功能。

3.经济稳定发展的功能。

第十一章公共危机管理

1.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完善1.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2.尽快建立制度化的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制定权责明晰的危机反应机制。

3.开展危机管理素质教育,增强社会应对能力。

4.加强政研合作,大力推进危机管理研究。

第十二章政府绩效管理

1.绩效评估的内容

1.经济测定。(1)成本与投入的比率。(2)行政开支和业务开支的比率。(3)人均开支和单位成本测定。(4)经济改进余地测定。(5)资源浪费状况测定。

2.效率测定。效率评估测定的是产出和投入的比率。第一,这一描述是定量而非定性。第二,这一描述应该清晰地反映出是整体效率还是个案效率。

3.效益测定。效益这一概念在此包括产品和服务质量、公共部门活动的客观社会效果、公民的满意水平等一系列要素。效益测定是三种测定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同时,它又是测定工作中最为困难的一种。效益测定包括的绩效示标有:质量测定、社会效果测定和顾客满意度测定。

2.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实践的改进和优化 1.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理论研究;2.围绕科学发展观构建绩效评估体系;

3.促进政府绩效管理科学化;

4.完善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机制;

5.建立并完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第十三章行政方法

1.市场化工具的主要内容

1.合同外包;

2.内部市场;

3.使用者付费;

4.放松管制;

5.特许经营、凭单制、税收与补贴、分散决策、产权交易等等

2.常用的工商管理技术类工具

1.全面质量管理。

2.目标管理。

3.标杆管理。

4.业务流程再造。

5.战略管理、项目管理、服务承诺制、公司化、企业基金、内部企业化管理等等。第十五章行政改革

1.行政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行政改革的动力:1.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2.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新的技术方法的推动、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政府雇员的利益需求。

行政改革的阻力:1.行政改革的外部制约,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的制约、改革配套程度的制约。2.行政改革的内部制约,来自既存在制度方面的阻力、来自政府雇员(公务员)的阻力、来自行政价值的制约。

2.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1)非国有化。(2)自由化。(3)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优化。

2.政务公共管理的社会化。(1)政府业务的合同出租。(2)以私补公,打破政府垄断。(3)建立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的伙伴关系。(4)公共服务社区化。

3.政府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1)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新成果,建立完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2)分权与权力下放。(3)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改革。(4)公务员制度改革。(5)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公共机构形象。(6)公共行政传统规范与工商企业管理方法的融合。

启示:(1)深化改革需要动力机制的创新;(2)正确认识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3)改革侧重点的选择与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