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方言与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

东北方言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

东北方言词汇丰富多样,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而东北的民俗文化更是独一无二的,代表了东北人民的习俗、传统和情感。

东北方言词汇是东北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东北方言有着自己特有的语音和词汇,常常让人觉得幽默、风趣。

比如东北人常说的“番茄炒鸡蛋”,在普通话中是“西红柿炒鸡蛋”,这种使用方言词汇的习惯使得东北人的语言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更加有趣和有亲和力。

东北方言的词汇还经常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例如“糊涂虫”指的是傻瓜,“呷饭”指的是吃饭,“辣子鸡”指的是麻辣鸡肉等等。

这些方言词汇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是东北人民的独特语言符号。

东北的民俗文化也是东北人民独特的文化标志。

东北人民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如东北人喜欢围炉夜话、喝大碗茶、吃锅包肉、踩高跷、扒高墙等等。

这些习俗都是东北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代表了他们的传统和习惯。

东北人民还有着浓厚的民族情感,例如东北人民热爱大连的海滨风光,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而东北的冬季也是东北人民最喜欢的季节,他们可以尽情玩雪、滑冰、堆雪人等等。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表达了东北人民特有的情感和行为习惯,也是东北地区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方言词汇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中国语言的多样性和地域差异,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东北地区的语言文化。

民俗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北人民的传统习俗和行为习惯,还可以从中探索东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研究东北方言词汇和民俗文化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

浅谈铜陵的方言文化与民俗风情

浅谈铜陵的方言文化与民俗风情

浅谈铜陵的方言文化与民俗风情我的家乡安徽省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

同时她也是享誉中国的千年古铜都。

依山傍水,城虽小却极精致优美。

铜陵市东距芜湖市80公里,东南与繁昌接壤,西接安庆,南与青阳南陵交界。

方言多为江南官话洪巢片,吴语宣州片。

铜陵方言大体可分为市里话、铜陵县话、山里话和圩里话。

又可根据地区细分为:铜陵市区话、铜陵县本地话、老洲(胥坝、安平)话、大通、董店话、黄浒、钟鸣话、朱村山里话、金栏山里话、钟仓圩里话。

其中前五种方言属江淮官话(北方方言),后两种属宣州吴语(南方方言)。

以下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几种家乡方言与民俗风情的由来。

从小至今就一直喜欢把“上街”说成“到gai上去”;把“行不行”说成“个照”;把“是不是”说成“个四地啊”;如今在外地求学也依旧不想改变,那浓浓的乡音深深地乡情。

这些日常用语都源自家乡的庙会、集市。

家乡的庙会以铜陵县顺安镇的三月三庙会为最盛。

儿时的记忆里在会期内,整个顺安大街小巷,热闹非凡。

南来北往的商贾小贩,农女工匠、市民艺人比肩接踵,项背相望。

近有本地乡民,远有江浙、两湖乃至两广的行商,日市夜贸,及经关月不息。

过去顺安年年有会,五年一大会,十年一盛会。

盛会时,镇东边的岳家山和西边的菜籽滩都要搭台唱目莲戏,一演就是四日四夜或七日七夜,即所谓“四夜红”、“七日红”。

顺安的庙会由来依旧,这其中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听老人们说,顺安原来是一座古驿站,由于某种原因水陆交通方便,居民渐渐增多,逐步形成农村小集镇。

西晋后期,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史称“永嘉南渡”。

东晋王朝建立后,为了安置流民,统治者在南方侨置郡县。

当时铜陵一带原属宣城郡阳谷县地,侨置后设定陵县,县治设在顺安镇。

此后,顺安日渐繁荣。

隋统一后,废定陵县,并入南陵县。

唐初在顺安设陆驿,命名为临津驿。

后又从南陵县分出,改置义安县,县治仍设在顺安。

两宋以后,圩田大兴,顺安附近的圩乡都成了稻米产地。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

方言中的民俗文化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萨氏的话揭示了语言与文化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在这里所说的“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的这种文化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谓的那种大而化之的文化范畴,而是一种具体化的,或者说狭义话的文化——民俗文化。

民俗是大文化的重要部分。

同时,语言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

因而,语言在反应和表现民俗文化上就具有了丰富多彩的路子。

方言就是其中之一。

方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大多数的方言虽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自然语言,但是不置可否:方言与共同语(例如我国各地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甚至语法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也正是这些差异使得方言在表现民俗文化时各具特色。

由于方言与民俗存在天成的、经常而普遍的规律性关系,以方言为突破口,运用民俗学的学科视角来审视和考察方言中的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将是一件引人注目的事情。

本文将以笔者的家乡语言——桂林方言为例来展开这一命题。

一、桂林方言据考证,桂林方言开始形成于元代,这与中国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的雏形——官话的形成时间大体一致。

桂林方言是西南官话的典型代表。

元明清三代,桂林话就已经是西南各省人民行政、商贸和文化交流的官方通行语言。

桂林方言与广西其他方言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在广西方言之中,桂林方言之温柔糯软的名气不亚于中国各地方言中的至柔的吴侬软语;它既不像柳州话那般泼辣硬脆,说话人语速一快仿佛听九二式重机枪响;也不似南宁白话、客家话那般晦涩难懂,让外地人听来如坠云雾不辨南北。

桂林方言中存在着许多与普通话相去甚远的特殊词汇(如谈板路、小把爷、裸水、狗肉),也正是这些特殊的词汇生动活泼地表现着桂林特有的民俗风情。

二、桂林方言中的民俗文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言单位概括指称民俗事象。

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

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

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一、本文概述天津,这座位于华北平原的海滨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方言与民俗文化。

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天津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与当地民俗文化的紧密联系,从而揭示出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们将首先概述天津方言的基本特点,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独特性。

通过对天津方言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融合了多种语言的元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语言体系。

同时,天津方言中蕴含的丰富词汇和生动的表达方式,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重要窗口。

接着,我们将探讨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相互关系。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

天津方言作为当地人民日常交流的工具,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同时也在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等多种方法,全面展示天津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增进对天津这座城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天津方言的特点天津方言,作为华北地区的一种地方语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它既继承了华北官话的基础特征,又因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语言特点。

在语音上,天津方言的发音清晰,语调明快,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例如,天津人常常使用儿化音,如“今儿个儿”“明儿个儿”,这种语音特点使得天津方言听起来更为亲切和生动。

天津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如将“人”读作“银”,“乐”读作“勒”,这些都是其他地方语言中所不常见的。

在词汇上,天津方言词汇丰富,表达力强。

它既有大量的土语、俚语,也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词汇。

例如,“嘎巴菜”指的是一种天津特有的早餐食品,而“愣子”则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倔强或固执。

这些词汇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使得天津方言更具地方特色。

黑龙江民俗文化及方言小议

黑龙江民俗文化及方言小议

黑龙江民俗文化及方言小议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域特色会形成不同的人文景观,自然会产生与之相随的民族文化。

下面,我们从黑龙江方言日常吃穿住行几方面了解一下黑龙江方言中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1、吃——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

黑龙江的饮食文化也带有民族文化的特色。

黑龙江有很多特色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

在黑龙江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秋冬时,往往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人家做得较多,冷天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

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又叫“苏耗子”。

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便于外出从事射猎活动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的食品。

现在,在黑龙江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很多人都爱吃。

2、穿——服饰文化“靰鞡”是黑龙江特有的一种鞋。

“靰鞡”,也称“乌拉”,也有说是“兀刺”的音译。

“兀刺”是女真四部落之一,“乌拉”,是来自女真族的语言。

靰鞡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

黑龙江有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

“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鞋头的面褶多故。

除了有“草”、“皮”、“棉”外,还有“鱼皮”。

整个黑龙江地区都有这种“靰鞡”鞋式的存在,充分体现出简洁实用的美感。

由于传统狩猎生活的影响,黑龙江少数民族穿的服饰多数是用兽皮加工制作的,如萨满袍、赫哲人的鱼皮鞋和衣等,因此,他们加工兽皮的技艺高超。

3、住——建筑文化黑龙江有“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俗语,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

“地窨子”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

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

桂林方言惯用口语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桂林方言惯用口语中的民俗文化探析

桂林方言惯用口语中的民俗文化探析一、语言单位折射民族风貌当地的惯用口语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是当地风俗民情的反映。

在这里我们将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名词,并对其背后的民俗文化进行探讨。

1.1告花佬在龙胜话的惯用口语中,“告花佬”即指普通话中的“叫花子”、“乞丐”的意思。

“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成年男子(含轻视意)。

在龙胜话中,“告花佬”的语义色彩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则同字典的解释相似,趋向于贬义,另一个方面,则是趋向于中性,只是一个简单的对乞丐的称谓。

“告花佬”这一惯用语的出现,是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的。

桂林曾有两个叫花院,一个为南院,地处原桂林地区工商银行处,一个为北院,地处东镇路路口处,乞丐们结成帮派生活在这两个院子内,他们遵守着共同的组织纪律,首先,平时不允许随意的上街乞讨,只有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这两个“牙祭日”时,他们才分别结成不同的队伍到沿街的上铺,有钱人家里进行乞讨并说上一些吉利的话,例如“财神到你家,富贵且荣华,子孙多兴旺,读书中探花。

”店铺老板和有钱人家为了图一个好彩头,也会给乞丐们一些打赏,甚至有些喜庆场面,操办人还会盼望乞丐的出现,捧个人场,说上一些吉利话。

其次,告花佬们除了乞讨,还要求会做一些小生意,例如上街卖盐水花生,制作鸡毛掸子拿去街上叫卖等等。

因此,在龙胜话中的惯用口语,“告花佬”一词,偏向中性的语义色彩占主导地位,贬义色彩呈现一种减弱趋势。

1.2嘎嘎在龙胜话的惯用口语中,“嘎嘎”指的就是肉。

这与桂林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当地的许多美味菜肴都与“肉”有关,地方的酒席压轴戏——芋头扣肉;家常菜——粉蒸牛肉;清明节必备——粉蒸肉。

“嘎”便是有动词“夹”不断演变而来,“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从两个相对的方面加压力,使物体固定不动。

”在夹肉的时候,有时候会发出“嘎嘎”之声,特别是大人在哄小孩吃饭想要喂之以肉食的时候,“嘎嘎”之声总是能够在饭桌前听到。

方言与民俗文化心得2000字

方言与民俗文化心得2000字

方言与民俗文化心得2000字十里方言不同,入境先问俗,不同的风土民情。

而且,方言有很多都是先民最原始的文化。

只不过由于时代变迁,社会更迭,更朝换代,很多原始的含义已经慢慢的被人们忘记了,失传了,不了解他的本来含义了。

西安的阿房宫,这本来就是一个很有名的地方,秦朝在此地建立宫殿。

现在的读音很多,有读afanggong的,也有读efanggong 的,还有读epanggong的。

这都有他们的道理,他们的理解。

其实,还原当时的历史史实,我们可以想到,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

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王寺街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

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前后役用人数达70万左右。

遗址范围东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长安区纪阳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区和平村、东凹里,北至西安市未央区车张村、后围寨一带,总面积15平方千米。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国力日益强盛,国都咸阳人口增多。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

由于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时只建成一座前殿。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其规模之大,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可见阿房宫确为当时非常宏大的建筑群。

也是一个基本常识,宫殿没有建设完成,没有竣工就没有专门命名,那是要有剪彩仪式的。

就像嬴政给自己称号,秦始皇帝,简称为秦始皇。

忻州的民俗与方言

忻州的民俗与方言

忻州的民俗与方言忻州.108忻州的民俗与方言(2013-06-02 17:05:35)转载▼忻州.108忻州的民俗与方言民俗种类忻府区从古自今的民俗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里例举最主要的说明。

1、供奉神祀供奉神祀是忻府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每到主要节日尤其如此。

这显示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天地的敬畏之情。

常见的神祀有如下几位:灶王爷老百姓认为是家神,自己的吃饭离不开他,因此也和他最接近,供奉他的此数也比其他神灵要多。

老百姓认为他是腊月二十三晚上离去到天宫,除夕晚上才回来,一走七日。

他上天的目的和活动当然是“上天言好事,回宫见吉祥”。

财神爷老百姓一般都生活不富裕(当然富裕的希望是更富裕),因此希望通过供奉财神爷而得到其庇佑,赚的银钱。

因此他们在逢年过节首当其中的是要供奉财神爷。

在过年的初一、初二凌晨还要专门接财神,举办一个小型的仪式。

对联则一般写着:“天下财源主,人间福禄神”。

天地爷民间认为最高的神,老百姓特别敬畏。

总是设在院中最显要的地方,并书对联“天高悬日月,地厚载山河”。

土地爷农村的必供之神,一般设在一进院门到照壁上。

在照壁上建一个神龛,里面摆上陶制的土地爷。

两侧的对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

马王爷农村过去是为牲畜而写。

对联是:牛如南山虎,马似北海龙。

大仙爷民间认为是主宰个人前程和命运的女神。

有的人家画有神案。

一般在家里清净的地方供奉。

对联是:恭敬神如在,虔诚圣有灵。

供奉牌位一般在过年过节或者举办喜事的日子里,都要供奉牌位。

如在儿女婚嫁时一般摆设牌位,每一牌位代表一种神灵,有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中央勾陈神、东王公、西王母、南朱雀、北元武、左青龙、右白虎、喜神、土神、值年太岁、本命星君及空中过往一切神灵等,其中喜神为婚嫁的主角。

2、扶梁谢土扶梁盖房是忻府区农村老百姓的一件大事。

到房屋立架或打顶这天,亲朋好友蒸上喜桃、带上香烛纸马前来庆贺,现在多带钱或者烟和酒。

扶梁要请先生看好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乡方言与民俗文化
11中文B 林豪鹏11550302003
笔者的家乡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坪上村,根据村中族谱记载,本村是从梅州市丰顺县的金瓯寨迁于此,它位于广东揭阳市东部,东接潮州市潮安县,南临普宁市及揭阳市区,西连揭西县,北与梅州市丰顺县接壤,是连接粤东潮汕地区与粤东客家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村名能够熟练地使用客家方言及潮汕方言,但客家方言为本村的通用语言。

虽然村子从原来的“客家方言地区”搬迁至“潮汕方言地区”,但本村村名仍以“客家人”的身份自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客家人”的身份,并传承和创新了客家文化。

受篇幅所限,加之客家方言之复杂繁多,本文无法面面俱到。

因此,下面笔者就从“粄”的丰富性和“粄”字所透露出来的民俗风情两个方面,试图就客家方言的一个“粄”字来透视客家的民俗风情。

一、客家方言“粄”的丰富性
客家话的“粄”单用时为各类糕点的统称,不限于大米制作的糕点。

在这个统称词下有诸多的特称词,据统计,客家地区经过不同的加工手法制作出来的各种“粄”类总计有200款之多。

以梅州市丰顺县为例,就有糯米制、粳米制、杂粮制的各种粄类几十种,这些“粄’名称各异,命名理据丰富多彩。

可以以原材料为名(这是最多的一类),
如:糯米粄、粘米粄、麦粄(农家自种的小麦磨成粉制)、面灰粄(面粉制)、薯粉粄(淀粉制)、芋头粄、树子番薯粄(木薯粉制)、艾粄(加艾草制成)、签叶粄(加签麻叶制成)、仙人粄(淀粉加仙人草根制成)、芋卵头粄(粳米粉掺芋头丝蒸制成)、芋丝粄(糯米粉加葱花或萝卜丝、芋头丝等做成扁圆形,油炸而成)等,旧时饥荒时节还有糠粄;可以以制作形状为名,如:耳公粄(形状像耳朵)、舌嘛粄(形状像舌头)、疙瘩粄(面粉加水搅匀后用汤匙舀进水已经烧开的炒菜锅中煮,熟后一片一片像疙瘩状,);可以以颜色为名,如红桃粄、黄粄;可以以加入的辅料为名,如:糖粄(用红糖蒸制的糯米糕)、酒粄子(无馅小汤圆,煮时放进酌量糯米酒);可以以制作方式或动作为名,如:酿粄(粄皮里包馅儿)、煎粄子(用加热的糖浆水拌糯米粉,做成圆形或椭圆形,用油炸,方言说“煎”)、搞粄子(粳米制的圆形糕点,因制作时搞成圆团,故名)、搞粄(“搞”为干烧);可以以制作工具为名,如:印粄(用印模印,既是工具也是动作)等等。

广东梅州一带普遍有“甜粄”(糯米粉加糖浆蒸制而成,以味觉为名)、“味酵粄”(米浆掺入少量土碱或纯碱拌匀,倒入陶钵中蒸熟,因其中间有凹下的圆窝,正好用来放佐食的调味品,故名);广东揭西有“鸟仔粄”(因其形似小鸟而得名)。

此外,客家各地“粄”类的专有名称还有咸粄、老鼠粄、发粄、富粄、水粄、菜头(萝卜)粄、韭菜粄、笋粄、豆粄、豆膏粄、绿豆粄、菜丝粄、饭匙菜粄、瓜(一般为南瓜)粄、层子粄、九层粄、包粄、新丁粄、清明粄、青粄、药粄、碗粄、酿鱼粄、糍粑粄、细粄、尖子粄、糕籽粄、卤水粄、粄仔圆、粄粽、钱仔粄、白头翁粄、猪肠粄、喜粄、菜包粄、
粄籽、吊菜(茄子)粄、大笼粄、擦粄、粄皮、粄条等等,不胜枚举。

与做“粄”相关的词语还有:粄脆、粄浆、粄团、粄酵、粄筛、粄帕、粄蓖、粄罩、粄印、粄擦、粄隔、粄靠子、等。

正因为“粄”与客家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又衍生了一系列与“粄”有关的词语和熟语,如“泥粄(子)”(泥丸,亦指人呆板、傻笨)、“粄客”(爱吃粄食的人)等。

皮肤黝黑的人被戏称为“赤米粄”,做事贪心则说“猴食姑娘搅夭粄”(“猴食”指贪吃,“夭”意为因水分多而显稀。

贪吃姑娘做“粄”时故意多放些水,然后要不断加进干米粉以吸收水分,这样越做越多,自己就可以多吃了),形象而生动。

“年初一晤烧火——掂粄”(意为大年初一不做饭,拿年糕吃,比喻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千年粄帕——久见”等熟语,也充分体现了“粄”在客家人生活中的位置。

客家童谣或山歌中也常可听到让人垂涎的“粄”,如“面臭臭,好豆腐”,“砻谷(用砻去谷壳)西骚(拟声词),踏粄煮糟(酒糟),煮到两碗公(大碗),阿妹食去嘴东东(嘴鼓鼓)”等。

客家山歌则有“爱食甜粄先熬糖,爱食豆腐先磨浆”,“糯米发酵蒸发粄,莫怨阿妹晤会炊(谐“吹”)”,“有情好比糖搓粄,无情好比水捞(拌和)油”等唱词。

妇女回娘家,亦可听到这样的歌谣:“妇女转外家,甜粄用油煎。

”等等。

二、“粄”与客家的民俗风情
对客家人而言,“粄”不仅仅是一种风味食品,更是逢年过节、婚丧喜庆必备的物品。

很多地方的客家人过年时往往都要做“甜粄”,此为客家人的年糕,因为过年合家大团聚,吃甜粄意味着生活象甜粄
那样甜。

除了供食用,还用于敬神、送礼等。

有些地方的客家人还要留一些甜粄到正月二十的“天穿日”用,该日当家的妇女、老人要早早起来煎甜粄,把房间、厨房、浴室的墙缝、钉眼等处抹上一点儿,谓曰“补天穿”这样,新的一年就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据黄雪贞先生告知,四川成都近郊龙潭寺的客家话因处在西南官话的包围之中,现今各类糕点均说“巴巴”,唯有过年做的年糕仍说“甜粄”,可见客家这一习俗顽强的生命力。

其他的一些“粄”类亦代表了客家地区独特的风土民情,如福建武平岩前的“煎粄子”是一种油炸糯米糕,一般在节日或喜庆日才做,除了自家食用,也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亦可用于祭祖或上坟;“酒粄子”为一种无馅小汤圆,煮熟后放进酌量农家自酿的糯米酒,一般供妇女做月子时作点心食用;“红粄子”是糯米和粳米混合制成的小圆形糕点,妇女出嫁三天后“转门”(回娘家),或生完孩子“带子上门”(把新生儿带给外公外婆看)时,父母要做好此粄,供女儿带回家散给亲友,为增添喜庆气氛,染成红色;“粄子粄”是在粄浆里加入发酵粉,盛入碗里蒸,粄面隆起而分裂,意为“笑”,是发财致富的好征兆;“印粄”为印有龟甲花纹或“福”字的圆形米糕,上坟祭祖用,“印”既指这种粄是用粄印(印模)印出来的,又谐音“荫”,希望祖先“享用”了它能够荫子荫孙;清明时节则用签麻叶或艾草做成“签叶粄”或“艾粄”,有些地方也称“清明粄”,寓清明要吃青之意,也用它祭祖或上坟;
在笔者家乡有一种粄叫“人丁粄”,在年节或迎神会期间,大都做此粄作为供品,寓家庭幸福,人丁兴旺之意。

广东惠州一带小孩出
生“做半月”时外婆要做“沙糕粄”挑来,以分发邻里乡亲,此粄也常用于丧事及年节之中,因其松软可口,被视作上好的食品,旧时卖沙糕粄者往往习惯将其项在头上沿街叫卖,为惠州古城风情一景,民谣“沙糕粄,卖死(无论怎么卖)无转本(赚不回本钱),头拿(同音字,头)顶到损,脚趾仔行到短”唱的是卖此粄者维持生计之艰辛。

广东梅县一带不少农村有过“乞巧节”的习俗,家家户户会用草药(如鸡屎藤、签叶、山苍树叶、白头翁、苍耳草、茅根等)配以糖、米粉之类制成“七药粄”,此粄有健胃消食,去暑除湿之功效,当作节日礼物馈赠亲友,亦别有农家风味。

在笔者家乡,还有一款极富特色的“粄”值得一提,那就是“仙人粄”(有些地方称为“草粄”或“仙草粄”)。

它是用草本植物仙人草熬制成的,呈胶冻状或啫喱状,色褐晶莹,甜润嫩滑,风味独特,是客家人喜爱的夏季消暑解渴小吃。

农历入伏吃“仙人粄”是客家人的习俗,据说该日吃了“仙人粄”,整个盛夏都不会长痒子。

在客家地区,仙人粄是非常普通的食品,喜吃者甚众,不管是街边的售货摊,还是墟市上,经常能看到卖这种东西。

近年还有“仙人粄罐头”、“仙人粄粉’,销往海内外。

尽管各地客家习俗不一,做的糕点形形色色,名称也各异,但客家多数地方都有种类繁多的“粄”,作为客家文化的一种象征,粄很好地诠释了客家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