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
历史人物:李世民的政绩与贡献
![历史人物:李世民的政绩与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44e34b38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2.png)
李世民的政绩与贡献介绍李世民(598年-649年),即唐太宗,是中国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创造了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被后世称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本文将介绍李世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政绩与贡献。
政治成就1.建立贞观之治:李世民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行政管理,并推行廉洁官员选拔制度,从根本上改善了唐朝政治局势。
2.实施开放外交政策:李世民提倡亲邻外交,在西域地区建设吐蕃和亲信国家,扩大对外影响力。
3.推行法律改革:李世民颁布《开皇律》,对唐朝法律进行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刑罚种类和审判程序,为今后法律改革奠定了基础。
经济成就1.发展农业生产:李世民注重发展农业,通过减税和奖励政策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2.促进商业繁荣:李世民鼓励商人组织商会来推动贸易发展,并修建了许多运河和驿站以便于商品流通。
3.支持文化教育:李世民注重教育事业,设立国子监、太学等学府,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军事成就1.统一中国:李世民通过武力平定了内乱与战乱,并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使得唐朝统一了整个中国领土。
2.征服西域:李世民率领军队征服吐蕃,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线路,并稳定了边境地区的局势。
3.发展水陆军力量:李世民增加对军队的投资,班师回朝后拥有强大的水陆军力量。
总结:李世民作为唐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政绩与贡献。
他在政治上实行贞观之治,推行法律改革;在经济方面注重农业发展和商业繁荣,同时大力支持文化教育;在军事上统一中国,征服西域并发展强大的水陆军力量。
这些成就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a38df95ba1aa8114531d982.png)
李世民简介_李世民古诗词作品_古诗大全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代表作品:《赠萧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全文古诗如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翻译】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过旧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还陕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翻译】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
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a/ihiminhtm。
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动作迅猛。
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
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
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
《经破薛举战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c360b45e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d3.png)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公元599年1月(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在陕西武功县的一个官僚家庭,生下一个婴儿,其父李渊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济世安民”,故取名“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36de6a7733687e21af45a9c7.png)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
你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生平吗?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
李世民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在位期间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开创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早年经历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
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7] 。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晋阳起兵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
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
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https://img.taocdn.com/s3/m/2bc645f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0.png)
唐太宗 李世民 (599-649)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
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
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唐太宗李世民,一个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皇帝,一个与秦皇汉武齐名、有文韬武略的皇帝,一个曾经被封为法家代表人物的皇帝,一个因执行所谓“让步政策”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皇帝。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帝位。
唐太宗当皇帝不过23年,比他享祚久长的皇帝大有人在;贞观时期的全国人口不过300万户,远远不及隋炀帝和唐玄宗时期的900万户左右的规模,这个数字基本上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处在恢复期。
那么,唐太宗凭什么被推为千古一帝呢?从马背取天下识时务者为俊杰。
唐太宗就是一个识时务的俊杰!晋阳起兵前,老谋深算的李渊曾对提出起兵反隋建议的年轻小伙子李世民说:今化家为国,或破家灭族,都由汝而起。
而后世和现在的史家大都认为起兵是唐高祖李渊蓄谋已久的心思,并非李世民首谋,李渊的话只是对自己的掩饰和对后生的勉励之辞。
做这个翻案文章的关键证据出自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该书封笔于李渊在位之时。
论者咸谓此乃第一手资料,未经太宗时的史官篡改。
但是,谁又能保证当时人记当时事,不是取悦高祖的附会之辞呢?不管如何,18岁的李世民已经察觉到天下可为,并坚定了其父起兵的决心,这一点应是无可置疑的。
无论是进军长安途中清除河西肘腋之患,还是在平定山东、河北劲敌的战争中,李世民不仅身先士卒,作风勇猛顽强,而且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以善用骑兵、善于集中优势兵力等战术,经常出其不意地打败强敌,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
在后来的敉平突厥与征服高昌的战争中,他都表现出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
本朝的经验和前朝的教训对于年轻气盛的李世民转变观念影响很大,那就是不能完全靠武力征服天下!唐太宗即位后就宣布说:“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
文武之道,各随其时。
李世民的简介
![李世民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084fb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1.png)
李世民的简介1. 引言李世民(598年-649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他在位的时间是626年至649年,被誉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2. 早年生活李世民于598年出生在隋朝末年的一个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是隋朝的功臣李渊。
李世民自小聪明机智,喜欢读书和学习军事策略。
在李渊发动玄武门之变推翻隋朝后,李世民开始参与政务,对治国理政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3. 登基与统一江山在李渊去世后,李世民继承了父亲的大业,成为了唐朝的皇帝。
他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包括废除官僚贵族特权、推行科举制度、改革军队以及修建水利工程等。
这些政策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使得唐朝逐渐成为一个繁荣富强的帝国。
4. 内政与外交李世民在内政方面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他组织编纂了《隋书》和《唐书》,对历史进行了整理和总结,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他还积极开展各种改革,包括推行土地制度改革、优化税收制度,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通商贸易的推广等。
在外交方面,李世民致力于扩大领土,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保持着国家的稳定和强大。
5. 儒学与佛教李世民对于儒学和佛教都有极高的重视。
他鼓励儒学的研究和传承,以儒家思想来约束官员的行为,倡导礼乐之风。
同时,李世民也对佛教非常包容,许多佛教寺庙在他的推动下得以建设和发展,使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6. 李世民的后期统治李世民在位期间,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统治逐渐出现了问题。
他先后发生了两次儿子之争,分别是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次子李元吉之间的夺嫡之争,以及李治与李世民的四子李显之间的夺嫡之争。
这两次夺嫡事件导致了唐朝的衰落和内乱,给后世留下了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7. 逝世与评价李世民于649年去世,享年52岁。
他被后人称为“圣武皇帝”,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他的治理将国家带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世民知识点总结
![李世民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444976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b0.png)
李世民知识点总结一、早期生涯李世民自小聪慧过人,父亲李渊封他为始新王,参与政治。
他而文武皆才华横溢,深得父亲赏识。
他早年参与李渊的讨伐王世充和讨伐葛荣的战争,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天赋和领导才能。
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登基和治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登基后的政治措施1. 推行开元改制李世民登基后,为了整顿官制,推行了开元改制,对官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他废除了原有的丞相制度,设立了三省六部的中央行政机构,并建立了严密的监察体制,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2. 实行科举制度为了选拔人才,李世民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人才加入政府机构。
这为唐朝后来的繁荣和稳定埋下了伏笔。
3. 大力奖励农民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通过一系列政策奖励农民种田,降低赋税,鼓励农业生产。
这一政策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唐朝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4. 兴修水利李世民注重兴修水利,修筑大型水利工程如大明宫、上元渠等,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提供水源。
三、对外扩张1. 征服东突厥和高丽李世民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战争,成功征服了东突厥和高丽,扩大了唐朝的疆域,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开拓西域李世民还通过西征,开拓了西域,对西域诸国实行了有效的治理,沟通了长安与罗马的丝绸之路,为唐朝与西方文明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四、文化艺术1. 扶持文化李世民重视文化教育,提倡文风,扶持学术,制定了一系列文教政策,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贡献了力量。
2. 书法艺术李世民本人也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他在位期间提倡书法,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推动作用。
他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大明宫碑》等均为传世名作。
3. 文学艺术在唐朝,文学艺术达到了顶峰,李世民治下也是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
李世民本人也是一位文学家,在政务繁忙的同时还著有《贞观政要》《唐会要》等历史专著,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李世民作为唐朝开国皇帝,他的统治成就是不可磨灭的,他的政治措施、对外扩张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唐朝的长期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54415e7e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f6.png)
李世民的故事李世民,唐朝的一位伟大皇帝,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和智慧。
他的治理手段和政策,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他的早年经历、登基为帝、改革政策和对外征战等方面,来讲述李世民的故事。
一、早年经历李世民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是文成公主。
从小,李世民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他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和思考,对于国家政务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李世民的成长过程中,他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和训练。
他学习了文学、历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身体素质和领导能力。
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治理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登基为帝李世民在唐太宗去世后,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他登基后,立即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调整,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李世民注重选拔人才。
他设立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政府中的官员能力更加优秀,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李世民重视农业发展。
他实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政策,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李世民还注重法律和司法制度的建设。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强了对官员和百姓的监督,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三、改革政策李世民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他进行了军事改革。
他建立了军队的统一指挥系统,加强了军队的组织和纪律,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使得唐朝能够在对外征战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其次,李世民进行了财政改革。
他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调整了税收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李世民还进行了教育改革。
他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修建了学校和图书馆,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对外征战李世民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战,扩大了唐朝的疆域和影响力。
他先后征服了东突厥、高句丽、吐谷浑等国家,将他们纳入了唐朝的版图之中。
秦王李世民的故事_李世民是什么民族
![秦王李世民的故事_李世民是什么民族](https://img.taocdn.com/s3/m/1a2ca40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2.png)
秦王李世民的故事_李世民是什么民族李世民是具有鲜卑族血统的汉族人。
李世民少年时期便从军,曾在雁门关救过被围困的隋炀帝杨广,后又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出征。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秦王李世民的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秦王李世民的故事李世民是唐高祖和窦皇后所生的孩子,大哥是太子李建成。
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是窦皇后的第二个儿子。
李世民出生后,父亲李渊在隋朝为官,李世民四岁时,一位会看面相的秀才说,李渊是位贵人,李渊的儿子是贵子。
见到李世民后,这位书生啧啧称赞李世民,从他的面相来看,李世民有龙凤之姿。
李世民在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卓越的才能,文学和骑射都很精通,深受李世民的喜爱。
李世民15岁的时候已经娶了长孙氏为妻,有了家庭后的李世民更加有了担当和责任。
公元615年,李世民受率领军队到雁门关去营救隋炀帝。
公元616年,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多次奋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曾经成功应对抗突厥人的进攻。
随后,在李世民的劝说自己,父亲李渊决定出兵讨伐隋朝。
李世民被父亲授予重职,统帅右三军,李世民率兵进攻长安,一举灭掉了隋朝。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为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封李世民为右元帅,进封秦王。
李渊下令让李世民他率兵四处征战,扩充唐朝的疆土。
李世民是一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
太子李建成认为秦王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会威胁自己的太子之位,屡次加害于李世民。
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害了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且将他们的孩子一网打尽,稳固了自己的权力。
同年,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李世民是什么民族李世民是具有鲜卑族血统的汉族人。
根据二十四史记载,李世民的父系是汉族,拥有汉族正宗血统,他的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大将。
随后,李虎的儿子和鲜卑人孤独信的女儿成婚生下了李世民的父亲李渊。
李渊到了成婚年纪后,娶了鲜卑族人窦氏,随后窦氏生下李世民。
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李世民鲜卑族血统会大一些,由于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后人就认为他的汉族人。
唐太宗李世民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eb9095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65.png)
唐太宗李世民介绍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享谥太宗,谥号“文德”,是唐太宗李治(李世民父亲)皇位继承者,是改革开放以及治理罗马帝国的重要杰出统治者。
一、李世民生平1.出生595年,乾元十五载,贞观七年,李世民出生于河南大历。
2.立位605年,唐太宗李治逝世,李世民9岁,李治的第四子李世民被立为继承人,被封为唐太宗。
3.统治钦定李世民继承大统,同时,太尉、大中大夫利用自己的独立特权,进行不受李世民控制的各种活动,给李世民的统治带来不少难题。
李世民一方面加强对朝廷官吏的严格监督,从而彻底重整唐朝治理秩序;另一方面对其父贞观以及太宗文绪政策的坚持和执行也大有功绩。
4.成就李世民的全面改革,使唐朝彻底重建,重新走向鼎盛。
他平定难民,加强边防和海疆等外交政策,实施“大量开垦”,增派遣粮调仓,以及海外联姻、放宽移民以及与回鹘鸿鹄关系密切等政策,促进唐朝的鼎盛发展。
在文化艺术方面,他又开办唐授群英会,倡导仁慈の学,改革唐新诗,编纂核心资料,创作文物大典,推动教育和书画等,值得称道。
二、李世民的发明和创新1.非常政论在李世民的统治时期,实行“非常政论”,直接对抗封建官僚制度,改革了官员整顿和选拔,使内政的秩序更加有序。
2.“疏录鉴旧”李世民下令实行“疏录鉴旧”,来努力求真求实,从而改善政治环境,满足百姓的需要,加强国家统治。
3.仁义礼智信这一政策重视仁义、礼仪、智慧和信用,对政府官员拜访、处理公共事务,重用以知识、仁义、礼仪、信用为核心,以提高社会心理从而建立起一套秩序稳定的政治制度。
4.党廷合一政策李世民采纳宋、辽、金的精华,改进汉唐礼仪,制定“党廷合一”政策,调节朝廷党廷的关系,促进新道德、新文化的传播,从而实现内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5.平定天下李世民“镇压内师,平定天下”,让唐朝受到中外尊敬,有力地把战火普遍带到全国各地,使唐朝活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李世民诗句
![李世民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52b1153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b.png)
李世民诗句1、提壶菊花岸,高兴芙蓉池。
——唐·李世民《仪鸾殿早秋》2、叶铺荒草蔓,流竭半池空。
——唐·李世民《过旧宅二首》3、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
——唐·李世民《句》4、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
——唐·李世民《赋得樱桃》5、船移分细浪,风散动浮香。
——唐·李世民《采芙蓉》6、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
——唐·李世民《望送魏徵葬》7、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
——唐·李世民《望送魏徵葬》8、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
——唐·李世民《除夜》9、和气吹绿野,梅雨洒芳田。
——唐·李世民《咏雨·其二》10、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唐·李世民《还陕述怀》11、琐除任多士,端扆竟何忧。
——唐·李世民《冬宵各为四韵》12、残云收翠岭,夕雾结长空。
——唐·李世民《远山澄碧雾》13、碧鳞惊棹侧,玄燕舞檐前。
——唐·李世民《初夏》14、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
——唐·李世民《谒并州大兴国寺诗》15、车服随名表,文物因时置。
——唐·李世民《咏司马彪续汉志》16、云披雾敛天地明,登封日观禅云亭,太常具礼方告成。
——唐·李世民《两仪殿赋柏梁体》17、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唐·李世民《幸武功庆善宫》18、虽无舜禹迹,幸欣天地康。
——唐·李世民《正日临朝》19、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
——唐·李世民《帝京篇十首》。
李世民
![李世民](https://img.taocdn.com/s3/m/9f668d59767f5acfa1c7cd8d.png)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出生在陕西武功一个贵族家庭的“别馆”中。
他的祖先李虎,曾是北周时“荣盛莫与为比”的所谓“八大柱国”之一。
父亲李渊,在李世民出生时,虽然其荣耀已非昔日的祖宗可比,但却也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历任谯、陇、岐等州的刺史,荥阳、楼烦等郡的太守以及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重要职务。
李世民生长在这样的贵族世家,接触的是世族豪门,结交的是贵族子弟,从小习艺练武,善于骑马,好弄弓矢,锻炼了骁勇超人的武艺,也养成了强悍、临机果断、意志坚强的豪放性格。
隋朝末年,独夫民贼隋炀帝的统治,犹如一叶扁舟,漂浮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惊涛骇浪之中。
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之下,隋朝的封建统治者内部也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分裂。
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616年底至617年的春夏之间,罗艺、徐园朗、梁师都、刘武周、薛举等官僚、豪强地主,纷纷起兵割据,拥兵自重。
隋朝的统治很快就要被颠覆了。
这时,充当隋的太原留守的李渊,虽是这个地区的最高长官,但却时时受到了隋炀帝的猜忌与怀疑,日日要“纵酒纳赂”以为“自安之计”。
他也看到“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的局面,正是自己积蓄力量、起兵反隋的绝好机会。
于是,积极准备发动兵变。
“聪明勇决、识量过人”,年仅20岁的李世民是他起兵的最主要的得力助手。
李世民在跟随父亲来到太原之前,已经成长为一位英武少年,并已在“解雁门之围”的战斗中初露锋芒。
他年轻有谋,善于用兵,交结和收罗了不少天下英豪。
来到太原后,他又奉命“密招豪友”。
当时,亡命在晋阳的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都是他优礼结交的对象;晋阳县令刘文静,更是他无话不谈、无事不商的密友。
这些人,以后都成了晋阳兵变的最主要的骨干力量。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发动了兵变,公开举起了反隋的旗帜。
兵变胜利后,李渊即“法檄各郡,称义兵,封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指挥右三军”,南下霍邑、围困河东。
十一月攻克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
李世民最出名的三首诗
![李世民最出名的三首诗](https://img.taocdn.com/s3/m/deceec2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d.png)
李世民最出名的三首诗李世民是唐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
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内容广泛,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李世民最出名的三首诗,以及每首诗的简单赏析。
1.《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李世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广为流传的诗作之一。
诗中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生命力的顽强和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同时,通过借用“送别”的题材,表达了离别的哀思和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李世民创作于晚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长的一首诗。
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同时,通过借用登高的题材,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非故土,归来故里已天涯。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诗是李世民的又一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富哲理的一首诗。
诗中通过回乡的题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感慨。
同时,通过深入浅出的哲理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李世民的三首诗作各具特色。
《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离别的哀思,《登高》表达了人生的苦短和时光的流逝,《回乡偶书》则表达了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这些诗作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品。
《唐太宗李世民》课件
![《唐太宗李世民》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e047ea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0.png)
xx年xx月xx日
•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 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成就 •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化贡献 • 唐太宗李世民的对外政策 • 唐太宗李世民的遗产
目录
01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
生平简介
出生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于一个显赫 的家族,其父李渊是唐朝的开
国皇帝。
早年经历
李世民自幼聪颖好学,善于骑 射,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对现代的影响
1 2 3
文化传承
唐太宗李世民在文化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推 崇儒学、佛教和道教,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 发展。
经济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重视经济发展,推行均田制等政策 ,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对现代经济发展也 有一定的启示。
社会治理
唐太宗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他的治国理念和方法对现代社会治理仍有借鉴意 义。
05
唐太宗李世民的遗产
对后世的启示
重视人才
唐太宗李世民善于发掘和任用人才,认为人才是国家之宝,启示 后世应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
提倡科举
唐太宗李世民推行科举制度,打破了士族门阀的垄断,让更多人有 机会进入官僚体系,启示后世应公平选拔人才。
强化法制
唐太宗李世民强调法制建设,制定《唐律疏议》等法律,维护社会 秩序和公正,启示后世应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对外贸易
丝绸之路
唐朝时期,丝绸之路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唐太宗李世民积极开拓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 通过丝绸之路,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方,同时西方的珠宝、香料等商品也进入中 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市舶司
为了更好地管理对外贸易,唐朝设立了市舶司,负责对外贸易的税收、管理等工作。市舶司的设立,为唐朝的对 外贸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b92473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d.png)
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公元598年1月28日出生,在649年7月10日去世。
他在唐高祖的儿子中排名第二。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唐太宗李世民生平简介李世民是唐高祖的儿子,唐高祖去世后,李世民成为了唐朝新任继承者,即为唐太宗。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出生,卒于公元649年,共享年五十二岁。
李世民在青年时期就跟随父亲李渊从军,曾经率领军队到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后来,父亲李渊带兵起义,李世民帮助父亲打天下,唐朝建立之后,李渊封他为尚书令等职。
后来,晋升为秦王,李世民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先后讨伐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军阀,为建立唐朝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历史上,与李世民相关的大事件之一就是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听从手下谋士的意见,在玄武门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一并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一网打尽。
后来,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
玄武门之变爆发不久之后,唐高祖就禅位给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成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在他的治理下,唐朝的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逐步走向开明。
李世民登基后,在处理政事问题上悉心听取朝中大臣的意见,贞观年间,因为李世民虚心纳谏,劝课农桑等措施,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内外一片安定祥和。
李世民在治理国家方面很有自己的见解,在治理边疆问题上,李世民设立安西四镇,保障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得到了百姓们的称颂。
李世民开启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怎么死的根据《旧唐书·郝处俊传》和《旧唐书·郝处俊传》记载,李世民去世是因为服用了大量的丹药所致。
李世民早年间,对道士练造丹药一说持批判态度,并且鄙夷秦始皇四处求仙的做法。
李世民晚年后,为了身体康健,也像其他的帝王一样,四处找寻长生不老之术,寻求丹药。
公元642年,唐太宗多次在外狩猎,每次都能满载而归,足以证明李世民的强迫体格。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5dafabd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d.png)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故事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名世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之一。
唐太宗登基后,实行了一系列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开创了盛世之治。
他在位期间,使中国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而这些成就也为后世所推崇。
本文将重点介绍唐太宗的杰出才能、勤政爱民以及征服外敌等历史故事,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帝王的非凡智慧和领导能力。
李世民出生于豪门之家,自幼聪明好学。
他身兼数职,被封为晋王后,展示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
李世民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他能够洞察形势,善于调兵遣将,精心制定军事策略。
他亲自领导军队,制定具体计划,并迅速实施。
李世民率领唐军多次出征,对外扩张势力,收复了中原地区,并一举消灭了东突厥。
他的统治同时也加强了国内的统一和稳定。
除了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李世民也是一位善于治国的统治者。
他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他对兵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府兵制度,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御力量。
他通过降低税收,鼓励农业开发和商业贸易,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李世民还注重选拔人才,建立了科举制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官员。
这些改革措施不仅提升了国家的实力,也展示了李世民对人民福祉的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还积极推动文化的繁荣。
他注重教育,开设了学校,推广儒家思想,并且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
在唐太宗的统治下,文人雅士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尊重,文化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这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在内政方面的卓越成就,李世民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
他善于利用外交手段来保持良好的邻国关系,并扩大唐帝国的影响力。
他与邻国进行了多次外交交流,通过婚姻联姻的方式与各国建立亲善关系。
他还派遣使节到各国,加强了友好往来。
这使得唐朝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的统治为中国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他的领导才能、勤政爱民以及征服外敌等历史故事展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领导能力。
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d935e4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1.png)
李世民简介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
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代表作品:《赠萧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全文古诗如下: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翻译】在猛烈狂疾的大风中才能看得出是不是强健挺拔的草,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才能识别出是不是忠贞不二的臣。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为公为国为民为社稷的正义的道理,而智勇兼具的人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过旧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
园荒一径新,苔古半阶斜。
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
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
《还陕述怀》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翻译】《经破薛举战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
于兹俯旧原,属目驻华轩。
沉沙无故迹,减灶有残痕。
浪霞穿水净,峰雾抱莲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长想眺前踪,抚躬聊自适。
《饮马长城窟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世民。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李世民典故成语
![李世民典故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e3c2332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c.png)
李世民典故成语摘要:1.李世民简介2.李世民典故成语介绍2.1 门神典故2.2 太原公子典故2.3 仁政典故2.4 魏征进谏典故3.李世民典故成语的启示和应用正文:一、李世民简介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
他在位期间,实行贞观之治,使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被誉为“千古一帝”。
二、李世民典故成语介绍1.门神典故李世民在登基前,曾与李建成、李元吉发生夺位之争。
一次,李世民趁夜潜入李建成的府邸,被门神魏征发现。
魏征没有通报李建成,而是悄悄跟随李世民,保护他的安全。
后来,李世民登基后,任命魏征为宰相,并命画家画出当时的场景,寓意忠诚可靠的臣子如同门神一般守护国家。
2.太原公子典故李世民在登基前,曾被封为太原公子。
在一次平定叛乱的战斗中,李世民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
太原公子的事迹传为佳话,成为当时青年才俊的楷模。
3.仁政典故李世民在位期间,实行仁政,关心民生,提倡节俭,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
他曾亲自耕田,以示提倡农业,关心百姓生活。
他还下令减轻赋税,实行三年耕战,使百姓安居乐业。
4.魏征进谏典故李世民在位期间,重用魏征等忠诚正直的臣子。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前后上疏二百多次,促使李世民实行良政。
李世民对魏征的忠诚和才干十分赞赏,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三、李世民典故成语的启示和应用1.忠诚为国:李世民和魏征的典故告诉我们,为国家效力,忠诚是第一位的要求。
作为公务员或职场人士,我们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忠诚履行职责。
2.崇尚节俭:李世民提倡节俭,关心民生,这体现了他的为民之心。
在今天,我们应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提倡绿色生活,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3.勇于进谏:魏征敢于直言进谏,使李世民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实行良政。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勇于向上级或周围的人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进步。
4.选拔贤能:李世民在位期间,选拔了一批忠诚正直、才华横溢的臣子,如魏征、房玄龄等。
李世民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世民唐朝的开国皇帝](https://img.taocdn.com/s3/m/be7bf8ec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f8.png)
李世民唐朝的开国皇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朝代之一,而李世民则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他的才智与魅力使得他成为了一个杰出的统治者,塑造了唐朝的繁荣和辉煌。
本文将重点探讨李世民作为唐朝开国皇帝的事迹和影响。
一、李世民的背景与登基李世民,字英杰,出生于贵族家庭,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
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优秀的领导才能和军事天赋。
唐高祖在位期间,李世民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并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
唐高祖去世后,李世民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唐朝的开国皇帝。
二、李世民的政治手腕作为一个杰出的统治者,李世民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手腕。
他重视贤才,广纳人才,实行选贤任能的制度,确保国家的良好治理。
他注重实施法治,推行科举制度,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平机会。
李世民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促进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这些政策使得唐朝的国力得以迅速提升,社会经济持续繁荣。
李世民还非常重视军事力量的充实与强化。
他不断加强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士兵的战斗能力。
他还实施了军事改革,建立了完善的军事组织体系,使得唐朝的军事力量在当时的世界中独步一时。
三、李世民的对外征战李世民作为一个卓越的战略家和军事家,带领唐朝军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其中最著名的是征服东突厥和高句丽。
在东突厥的战争中,李世民巧妙地利用外交手段,先后割断东突厥与其他部族的联系,最终摧毁了东突厥的统一,将其纳入唐朝版图。
在与高句丽的战争中,李世民采用了分兵进攻的战略,分别从西南和东北两个方向进攻高句丽。
经过多次战役的较量,最终李世民取得了完全的胜利,统一了朝鲜半岛,并且使得唐朝的疆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四、李世民的文治武功除了战争才能外,李世民还是一位文治武功兼备的皇帝。
他注重教育改革,提倡文化繁荣。
他派遣学者赴各地收集文献,编纂历史资料,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同时,李世民也非常注重佛教的传播和发展。
他修建了许多佛寺,奖励僧侣,并亲自撰写佛经。
他的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也使得文化交流得以加强。
李世民个人简历
![李世民个人简历](https://img.taocdn.com/s3/m/657fc10c6bd97f192279e98b.png)
李世民个人简历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王李世民1人物生平李世民画像[6]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今陕西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
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7] 。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8]晋阳起兵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
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
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农历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3] 。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8]四方征战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
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战后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农历十月,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万户。
李渊又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因此开设文学馆,收揽四方彦士入馆备询顾问,文学馆与秦王府相结合,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3-4] [8]玄武之变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李渊建立唐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
[9] 天下平定后,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
李渊的优柔寡断,也使朝中政令相互冲突,加速了诸子的兵戎相见。
[10]长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终不肯屈为人臣,而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遂与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猜忌日深,两派大臣之间互相倾轧。
李建成曾经下毒谋害李世民[11] 。
其中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徵、东宫卫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谋士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从李世民。
宰相陈叔达、朝臣长孙无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
其余将领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唐太宗李世民[12]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13] 。
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职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他悄悄告诉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马,并准备在昆明池设伏兵杀秦王。
”[14] 于是李世民决定先发制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
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
李世民登基为帝,次年改元贞观。
[3] [8]贞观之治因隋末战争而人口锐减,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万户人口,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15]帝范教子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谋反之罪被废,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晋王李治立为太子,并对太子严加教管。
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李治,总结了他的施政经验,同时自评一生功过。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写的《帝范》十二篇颁赐给太子李治,并对其告诫说:“你应当以古代的圣哲贤王为师,像我这样,是绝对不能效法的。
因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仅得其下了。
我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是很多的: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
所有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过失,千万不要把我作榜样去效法。
”[4] [8]因病去世李世民雕像[16]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说是服用天竺长生药导致暴疾[17] ),医治最终无效,命李治到金掖门代理国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
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宝八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4]2为政举措1.任用人才《唐太宗纳谏图》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
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材济济。
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
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
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2.从谏如流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
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
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3]3.完善制度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
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
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4.河清海晏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630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
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
633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
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较少,中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
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挺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18]军事公元628年6月3日(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
公元630年(贞观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
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19]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
公元634年(贞观八年),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
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
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继位,投降唐朝。
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20]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
但东渡辽水以后,由于遭到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唐军在安巿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兵马难以久留,只得下诏班师。
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
[21]公元645年(贞观十九年),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
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
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经济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
“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22]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
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