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共9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批评是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它需要的是审美判断力。
这个能力,一方面需要有天赋,另一方面需要后天培养,就是大量读书,读中外经典文论著作,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学养。
梁实秋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尚没有一个人能专靠才气而成为批评家的。
批评家必须多少具备一点‘学者’的气质,对于文艺作品不仅要博览,而且要精研,对于文艺发展的历史必须有系统的探讨,对于有关文艺的学科必须有相当彻底的领悟。
”中国文学批评确有对西方文论的生搬硬套,但如果由此得出结论,就是我们不需要西方文论,也是走极端了。
后全球化的今天,要建立自己的文论话语权,还是不能走闭关主义的,应该实行“拿来主义”。
当然,文学批评必须结合本国的创作实际,那种理论过剩的批评,是需要批评和反思的。
这里面有一个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型问题。
关于如何激活、发掘深厚而驳杂的古典文论,实现转型的问题,这需要文学理论家具有深厚的功力。
就目前看,我们的一些学者还是火候不到。
即便作为一个批评家,如何借鉴古典文论进行文学批评,对他而言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比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就是对晚明小品的一次激活,与文中提出的“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与“拿来主义”的世界眼光分不开。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从事文学批评工作,还是要回到文本,表达对文本的真实感觉才是关键。
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测试卷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今天,人们对氧气的存在已经习以为常。
如果把时钟拨回到几十亿年前,回到生命刚刚在地球上立足的时代,我们会发现那时的地球上根本没有氧气,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虽然地球上没有氧气,但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氧元素。
在衰老恒星的演化过程中,恒星核心通过核聚变合成了氧,所以宇宙中氧的含量还是比较丰富的,仅次于氢和氦。
不过,因为氧特别容易和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绝大部分的氧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这类化合物被称为氧化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水。
②与仅存于海底火山口的化学能相比,太阳能是地球上更为普遍的能源来源。
现在,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依赖太阳能生存和繁衍。
例如,植物可以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有机物,这一过程就是光合作用。
要想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有机物,就要设法还原二氧化碳,给二氧化碳提供电子。
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可被视作一个“泵站”,它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类似于抽水泵利用电作为能量),从某个电子供体中抽取电子提供给二氧化碳。
③在距今约30亿年前,蓝细菌(也称蓝藻)“发明”了利用水作为电子供体支持光合作用的“技术”。
也就是说,蓝细菌利用太阳能将水的氧原子的电子夺走,再将之传递给二氧化碳。
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水被不断地裂解并释放出氧气。
所以,随着蓝细菌的繁殖,氧气会被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海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影壁,即照壁,亦称萧墙,是中国传统院落中极具文化特征的建筑单元。
在东方传统院落中,与大门正对面,或者中轴线最外沿,拥有一面造型独特的迷你墙壁,这就是影壁。
乍看上去,影壁没有太大的实用功能,其文化功能显得比较突出。
影壁多与大门配套,要不耸立于大门之外,要不设置在门内显眼位置,或者附着于大门两翼墙面,呈八字形向外伸展。
一般来说,堵在大门之外的独立墙壁多称为照壁;若是在阳光下,人们要进入院落,身影首先会照在这面墙上。
若这面墙设在院内,光线相对柔和,多了很多阴影,大多是大门或者其他建筑的影子投射在上面,人们经过时上面也是影影绰绰,因而多称为影壁,字面感觉委婉了很多。
之所以称萧墙,则因为“萧”通“肃”,因为这面墙承载着礼制成分,人们面对此墙就会肃然起敬,开始表现出对一个家族的尊重。
从实用功能方面看,影壁就是一个建筑群的封面,主人会在影壁设计上下足工夫,精雕细琢。
影壁能传递出主人的价值观,表达家族的良好祈愿。
最明显不过的就是中南海大门后方的影壁,单独书写着“为人民服务”一行大字。
相对古老一点的如山西大同市的九龙壁,为当时代王府大门正前方的照壁,在这代北土地上有效地宣示着皇族成员作为封疆大吏该有的威严。
以上建筑带有公共性质或皇家色彩,所建的照壁自然无比气派。
在民间宅院中,照壁也不可缺席。
当一个个小宅院聚合成城堡式的家族大院,这种群落式建筑群也有了公共色彩,公共大门之外也会建造一个巨大的照壁,以便向十里八乡、向各方来客、向时代、向社会无声地展示着家族荣耀,宣扬着家族理念。
2023-2024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峨眉第二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峨眉第二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
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地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把它提高,使之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建筑体系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把它叫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
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与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二: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体现了“天人合一”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思想。
以“天人合一”为例,传统建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合理的布局、景观选择和材料运用,创造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居住空间。
庭院作为建筑的核心,能让居住者与自然接触,感受自然的美妙。
而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则影响着传统建筑的材料选择和使用。
木材代表生命力和温暖,常用于结构和家具制作;砖石和土坯代表稳定和厚重,常用于墙体的构建。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海淀区高一年级练习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18道小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共情”一词,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用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心灵感受主动投射到所看到的事物上,后来这个概念被转用到了心理学领域。
心理学家李普斯认为,欣赏美是共情的过程。
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美好事物上,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产生一种自我融入的感觉。
而这种人与审美对象的关系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共情”与“同情”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因此,也经常产生混淆。
我们先从定义上来辨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有研究者认为,“同情”是对他人的关心、担忧和怜悯,是对他人困境的情感表现;而“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和分担、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的感情。
“同情”多发生在他人处于不幸时,而“共情”还可以发生在他人快乐、嫉妒、焦虑甚至是愤怒时。
“同情”蕴含着对他人的怜悯,暗示着同情者的境遇似乎高于被同情者;而“共情”意味着认可他人的感受,暗含接纳和信任,暗示着共情者与被共情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同情”与“共情”所导致的行为也会有差异。
“同情”常发生在个体看到他人痛苦时,所产生的情感会导致自己有一种采取行动的欲望,希望能帮助他人摆脱痛苦,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不适。
如看到受灾的人,人们通过捐钱来缓解自己的难过之情。
同情者所提供的帮助可能有用,但也可能无效。
而“共情”则是站在被共情者的角度去体验其需要,可能会一起讨论被共情者如何自救或自助,被共情者可能没有得到物质层面的帮助,但是在精神层面能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
(取材于官锐园、赵晶等的相关文字)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情和共情都涉及面对他人处境时的情绪感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 (“丝路贸易给罗马帝国……大概带来了当时一年收入30%的税收”错误。
由原文“罗马帝国当时一年收入的大概30%是依靠其在东边和南边的收税所得,其中特别谈到了东方消费品的税收”可知,这“大概30%”的税收并非全都是丝路贸易带来的。
)2.D (“西域文化渗透到了各个角落”错误。
依据原文“到了唐代,这种文化传播进一步加强”,只能得出“唐朝时东西方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的结论,不能得出“西域文化渗透到了各个角落”的结论。
)3.C (“双向共赢”观点的内容在材料一的第二段。
原文以“佛教的倒流”为例,说明“双向共赢”的涵义,是佛教东传后经过中国佛教界的改造和发展,使佛教发展到更高的高度,然后又传回中亚、印度。
可见“双向共赢”观点的关键在于交流的内容经过对方改造发展后,得到了更高的发展,再传回原产地,对原产地有所帮助。
A项讲的是欧洲借鉴中国瓷器艺术,使得欧洲瓷器具有了独特的瓷器艺术;B项讲的是苜蓿传入中国,对中国骑兵的帮助;D项讲的是茶叶传入欧洲并流行的原因。
这三项只说明物产交流后对传入的地区有作用,没有在得到更高的发展以后促进输出地区的进步。
而波斯锦是在中国丝绸制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并对中国丝绸制造技术产生了促进作用。
故选C。
)4.B (根据图表地区Ⅰ的特产项目及“丝绸产品”的“产品生产”地等内容可知,地区Ⅰ为丝绸之路贸易的东段,地区Ⅱ则是丝绸之路贸易的中段。
而材料二的首句“长安、洛阳到敦煌以及天山廊道属于古代丝绸之路东段”表明,丝绸之路的东段,指从长安、洛阳到敦煌以及天山廊道之间的地区。
换言之,丝绸之路的东段,在敦煌以及天山廊道以东到长安、洛阳之间的地区,并不是“以东”没有终点的地区。
)5.①沿线民族的友好交往、民心相通的现实。
②贸易双方的双向共赢促进了丝路的长期繁荣。
③古代东西方物产资源交换和运输的推动。
(由材料一第一段可知,丝绸之路贸易之所以能够进行且长期繁荣,与宽容的民族政策、和谐的民族关系形成的沿线民族友好交往、民心相通的现实有关。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试卷类型:A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2024.7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净化”一词,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在论述音乐的作用时指出:“某些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觉。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实现这些情绪的净化”。
净化,常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中。
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净化作用,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
恩格斯在论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曾指出:“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
”【A】以上见解表明,文学具有使读者得到情感净化、维持心理平衡的效果。
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可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在谈论戏剧艺术时指出:“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融汇在一起。
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可能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
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心头;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有效得多。
”【B】唐代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写道:“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敦。
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秘密☆启用前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一种“特殊情形”,在民事纠纷、刑事犯罪案件中,可以免于承担不利责任。
正当防卫制度有其规范价值。
法律基于道德和正义的准则而建立,在现代社会,人权和公民的安全是法律保护的重要对象。
当公民的人身、财产等权益受到他人侵犯时,法律赋予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使公民能够在合法范围内保护自身安全和权益。
此外,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而正当防卫则是法律赋予公民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方式。
但正当防卫具有一定限制和条件,需要在合法范围内行使,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在处理正当防卫案件时,需要考虑不法侵害的性质、手段、强度、危害程度等,综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作出判断。
②实践中正当防卫认定面临诸多困难。
司法工作人员需要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包括防卫起因、防卫对象、防卫时间和防卫限度来认定。
首先,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但司法实践中,许多不法侵害并非真正的不法侵害,而是由挑衅、误判、误解等行为引起,防卫人在进行自卫时往往难以判断对方行为是否构成不法侵害。
其次,正当防卫对象必须是不法侵害者。
但司法实践中,不法侵害者范围相对模糊,可能包括直接侵害者与间接侵害者。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人士大夫在诗词中常表期待归隐田园和山林之意,而诗词中也常言向往寄身江海。
但不同于归隐田园的躬行实践,诗人的江海余生,侧重彰显漂泊中的自由洒脱,是对“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
首先,“江海”作为常见意象,除实指江河湖海外,也表心胸开阔、才情过人之意。
当江海表隐逸之情时,最典型的表达是终老江海。
这非文人骚客的独有想象,孔子就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因失意而欲退隐是文人常态,但终老江海中更重洒脱之意。
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便非常典型,因遭遇挫折而想扬长而去。
另一范例是苏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李白与苏轼的想象潇洒且快意,这固然与两人性格有关,但即使柳宗元也曾言“幸因解网入鸟兽,毕命江海终游遨”。
显见诗人的江海余生不仅意欲逃离尘劳,更期待寄身江海后的超脱。
在这类想象中,“江海”常与“五湖”结合。
越王复国后,因其“可与履危不可与安”,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李白尤爱此典,翩然而去的范蠡,实现了他“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理想。
范蠡“乘轻舟”而去,故“小舟”“扁舟”也是高频意象。
“扁舟”虽自由,却只够容身,不能如陶渊明所言“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但驾扁舟于江海间,不再附着权力体系,也不留恋私人情感。
诗人想象“寄余生”的“江海”,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水域,不论人生失意还是功成身退,都能于其中彻底远离尘世纷扰。
其次,将江海余生与归隐田园相较,更能显其差异。
固然二者都意在脱离仕宦尘劳,不再被其束缚,从而掌握人生自主性。
且从可行性言,似乎都可付诸实践。
但江海余生中,不论是“江海”“五湖”还是“扁舟”,都非具象所指,也非实际规划。
以苏轼为例,他多次表示人生远景是和苏辙“归田”,其言“老去归田只此身”,又说“归田计已决”,后来苏轼也确实在宜兴买地。
所以归田操作性强,也不乏陶潜般的践行者。
再看“江海寄余生”,则更像是江边那个寂静深夜里倏忽而至的念头,只是暂时忘却营营。
2024北京海淀区高一(下)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3—2024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参考答案语文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1.(2分)D 2.(2分)C3.(2分)B4.(4分)参考答案:①共情可以使人获得愉悦体验。
②共情可以催生利他的行为。
③共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共情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评分参考】答对3点可得满分,答对2点得2分,答对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0分)5.(2分)A 6.(2分)A 7.(2分)D8.(4分)①文章第一、二段运用对比论证,阐明奇才需急求,以应不测之变的道理;运用比喻论证,说明奇才应在平时蓄积。
②文章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求取奇才需运用正确方法,且将人才放置到合适位置的道理。
【评分参考】答出内容要点,3分;答出论证方式,1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9.(2分)B 10.(2分)C11.(6分)答案要点:彭词:①对明室倾覆(亡国)的悲痛之情;②对人们淡忘历史、不思荣辱的无奈之感王词:①对金陵胜景的赞叹之情;②对人们空谈荣辱兴亡的委婉批评③隐含着对统治者奋起变革、有所作为的期许【评分参考】彭词3分,①②各1分,结合词句1分;王词3分,三点答出其中两点,可得2分,结合词句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2.(6分)①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②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③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④吴楚东南坼【评分说明】每空1分;如有错别字、多字、少字,或字迹不清的情况,该空不得分。
1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13.(2分)B14.(6分)参考答案:湘云认为宝钗体贴周到;黛玉好使小性儿,爱吃醋。
袭人认为宝钗让人敬重,有涵养,心地宽大;黛玉爱哭闹,气量狭小。
宝玉不满宝钗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认为她不够理解自己;感念黛玉从不说类似的话,认为她与自己心意相通。
【评分参考】答出湘云、袭人、宝玉对钗黛的看法各给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5.(6分)答案要点:①“诉肺腑”是宝黛彼此表露心迹、确认感情的重要事件(概括“诉肺腑”的内容,明确“诉肺腑”的性质)②“诉肺腑”意味着宝黛感情试探期的结束(此前的误解现已消除)③“诉肺腑”促进了宝黛感情进一步深化,二人关系由此更加亲密、默契【评分参考】每点2分,后两点需结合具体情节。
河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高一年级七月份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前三课。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为何会缤纷多彩?这是因为每种生物都有一套独特的生命密码,那就是基因图谱。
昔日人们以为,改变物种基因只能借由繁衍与演化两种方式。
但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进步,一些科学家正在逐渐变身为“裁缝”,利用手中的“基因剪刀”改写生命密码。
科学家常把基因组比喻为“生命天书”,人们一直被这本神秘的“天书”所吸引。
这本“天书”将生命的基因编织成了万千篇章,掌握着生命的身体形态和遗传特性。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奇妙的技术,可以修改这本“天书”,让人们翻开未知的篇章。
这项技术被称为基因编辑,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剪刀,可以精确地剪切、删除、移动和粘贴基因的片段,修改某个特定的基因序列,为生物的未来做出微妙的改变,威力之强,令人震撼。
基因编辑,其实就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它与转基因技术一样,都是在改写生命密码,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
然而,与转基因不同的是,基因编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因为当我们对某个物种进行基因编辑时,不会涉及其他物种的基因,基因编辑因此更加安全可靠,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在合成生物、育种技术等领域,基因编辑和转基因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在医学领域,基因编辑则更加引人瞩目,它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无论是治疗遗传病,还是治疗其他疾病,基因编辑都为医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众多杰出的科学家不断地开发出各种神奇的“基因剪刀”。
其中,沙尔庞捷和道德纳于2011年发现了CRISPR—Cas的分子机制,这一机制是一把备受瞩目的“基因剪刀”,如今在基因研究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让人惊讶的是,CRISPR—Cas并非她们发明出来的,而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漫长岁月中的“古董”,某些细菌在数亿年的进化中早已熟练地使用着这把剪刀。
河南省郑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郑州市2023-2024学年下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如果注意诗坛的变迁,就必然会发现一件事情,那便是诗的原质时常在改变。
我们称为艺术宝库的那永不改变的大自然,在诗人的笔下也时常在改变。
诗的内容,原是取之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事物;“春花”“秋月”之所以常占有诗中相当的字数,正因为它原是最易感到的。
然而这些敏感的事物,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滥调,一种无病的呻吟;于是新的敏感的事物,便又成为生活中的必要了。
“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的诗风最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
这便是诗的不断的追求。
先就新的事物上说,音乐是最足以启发人的情绪的,中国本土的音乐可以琴为代表。
《诗经》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孔子在武城闻弦歌之声,当然是琴瑟一类了;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文君夜亡奔相如,琴的效力更可以想见。
可是“琴”之含有诗意,则一直要迟到建安以后,曹丕《燕歌行》说“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这是琴之开始有诗的感觉,之后到左思《招隐诗》“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琴”才真正独立成为一个诗意的向往。
陶渊明蓄素琴一张,抚以寄情,琴不必弹,就已先有了诗意,可算是“琴”中的佳话了。
此后“琴”乃成为诗中敏感的事物,如庾信诗“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卢照邻诗“山水弹琴尽,风华酌酒频”,乃都于诗中别具不尽之意。
然而这时另外一种新的乐器则又代之而兴,那便是胡人的羌笛,其魔力远过于琴之在诗中。
“笛”的爱好起于北朝的《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从此之后只要碰见笛声,便似乎无往而不成为好句,如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1. 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百舸.(g ě) 咆.(páo)哮 幽咽.(yàn) 怙恶不悛.(jùn) B .玉玦.(jué) 湍.(tu ān )急 采撷. (xié) 峥.(zh ēng )嵘岁月 C .沮.(j ǔ)丧 悭.(k ēng )吝 踟.(zh ī)蹰 面面相觑.(qù) D .韶.(sháo)华 恪.(gé)守 奇葩.(p ā) 栉.(jié)风沐雨2. 下列词语全部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A .气概 迁徙 锲而不舍 委曲求全B .倦缩 赝品 谈笑风声 以逸待劳C .鞭笞 针砭 真知卓见 按步就班D .防碍 辨别 人才倍出 仓晃失措3. 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想想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个人受点儿 算什么。
②今天我 遇见一位多年没有见过的朋友,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③我们最近在 前面三年所写的杂文,拟将被删减的部分加进去,再行出版。
④我再次 ,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那一份情感,请大家理解。
A .委屈 偶尔 搜集 申明B .委曲 偶然 收集 声明C .委曲 偶尔 搜集 声明D .委屈 偶然 收集 申明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本刊将洗心革面....,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向更高层次、高水平的刊物攀登。
B .王梓是我的好朋友,他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少犯了很多错误。
C .小云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动物,她都会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人对此感到不解,但她却乐此不疲....。
D .橱窗里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俊朗的消防员,右边是一位文静的莘莘学子....。
5. 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
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为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
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
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
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服务于其艺术目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
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
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
”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
安徽省皖中名校联盟合肥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智学大联考·皖中名校联盟合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卷(答案在最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由于民族精神的差异性,中国古典悲剧的美学品格和西方悲剧存在着鲜明的区别。
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古典悲剧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封建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因而多数作品中的悲剧人物被束缚在现存总体秩序的罗网中而无法游离,从而损失个体自主意识和对命运的反抗精神。
而西方悲剧中的多数主人公总是和现存的总体秩序处于不可调和的对立状态,他们总是以挣脱现存秩序的束缚、否定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为自己行动的最终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美学强调“中和之美”,在悲剧创作中则表现为“哀而不伤”。
中国古典悲剧中的许多作品都具有“悲欢离合”的情节特征和苦乐相错的表现手法,往往有一个“欢乐的尾巴”,以“团圆”结局。
如《窦娥冤》《赵氏孤儿》《娇红记》等等,都程度不同地渗透着喜剧的因素。
而西方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则强调“庄严的风格”在悲剧作品中的统一性,倾向于情节的发展要一悲到底,并往往以主人公毁灭而告终,从而在死亡中给悲剧盖上真实性的最后印记。
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死亡”这一著名的内心独白,就道出了西方悲剧冲突的严峻、残酷和不可调和的特征。
第三,与西方以帝王贵族为主人公来揭开悲剧的历史不同,中国古典悲剧在早期就表现出贫民化的倾向。
“偏于琐屑中传出苦情”构成中国早期悲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贫民化倾向在后来的《窦娥冤》《琵琶记》和《桃花扇》等优秀的戏剧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悲剧论的开山者,所界定的悲剧都是“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必须是名声显赫、超越常人的“著名人物”。
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多是神化的英雄,而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角色,也都出于名门望族。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西方戏剧的观念与中国戏曲的观念,是迥然有别的。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对戏剧进行了理论总结,写下了著名的《诗学》。
他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悲剧“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
”中国的戏曲理论,无论是明代的汤显祖还是清代的李渔,阐述的重点都是在演员的演技和唱腔方面,剧本的故事无不处于次要的位置。
这种理论上的差异,自然造就了舞台演出的分疆。
西方的戏剧注重情节,强调客观真实性。
演员的演出力图逼真。
苏联时期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要求演员在演出中放弃自我本性完全投入到角色中去,以期最大程度地符合剧情的客观真实性。
他在排演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时,这样处理威尼斯的小船驶过舞台:“船下要装小轮子。
小轮子必须妥善地装上一层厚橡皮,使船能平稳地滑动……小船要十二个人推着走,用鼓风机向口袋里吹胀了气,以此形成翻滚的波浪……使用的槽是锡制的、空心的,在空心的槽里灌上一半水,摇槽时里面的水便会动荡,发出典型的威尼斯河水的冲击声。
”舞台上一切的安排就是要把一个不容怀疑和增减的情节让观众接受。
中国的戏曲注重的是演员的表演,对戏曲的情节并不十分苛求。
戏曲也强调逼真,但这种逼真不是在摹仿现实的细节摹仿得惟妙惟肖的基础上,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舞台上没有的东西“无中生有”地表现给观众看。
如布莱希特看了梅兰芳表演的《打渔杀家》后写道:“他表演一位渔家少女怎样驾驶一叶小舟,她站立着摇着一支长不过膝的小桨,这就是驾驶小舟,但舞台上并没有小舟……观众这种感情是由演员的姿势引起的,正是这种姿势使得这场行船的戏获得名声。
”中西舞台演出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欣赏的异趣。
西方看戏剧的观众十有八九是以认知的心态去观赏的。
他们努力设身处地地沉浸到剧中去,做一个“事件过程”的偷窥者或目击者。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方言是语言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各地域之间的地理隔被打破,人类的社会交际活动也日益频繁,因此形成了空前活跃的语言大交流格局,使得各地方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有的甚至走向濒危和消亡,严重地威胁到了方言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了“保护传承方言文化”的口号。
2015年至今,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和财政部的支持下,以曹志耘教授为首席专家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顺利开展,全国共调查了1289个汉语方言点和429个少数民族语言点,另外,还出版了一系列方言文化成果,如《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中国濒危语言志》。
2022年9月29日,“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发布了《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第二辑)20册新成果。
这些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方言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了力量。
一个地区的方言文化是维系人民群众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
唐代诗人贺知章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客家人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祖训。
他们所表达的都是对乡音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铭记于心的浓浓的家乡情怀,这种情怀毫无保留地通过方言文化展示出来。
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平衡的“方言生态”。
所谓“方言生态”,指的是一种语言内部的个体语和共同语既排斥竞争,又合作共赢的关系。
随着推普工作的深入,普通话业已占据语言主体地位,而作为地域变体的方言,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方言生态”失衡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民区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调研资料语文学科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贾梦雨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
正如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为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③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
全社会消费思潮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
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
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
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④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
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
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⑤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⑥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
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
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
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
(节选自《新华日报》)1、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3分)A.一个人遭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
B.大学生沉沦于网络,终至退学;校园里充斥着“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争论。
C.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为生计忙碌着。
D.各种压力之下许多人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以致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论证严谨,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B.本文以“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为论题展开论证,联系生活实际,有针对性。
C.第⑤段从宏观上指出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增加了论证的深度。
D.“精神亚健康”弥漫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膨胀的消费思潮使我们的精神加剧萎缩,我们被裹挟在这种“内忧外患”中,身心交瘁。
B.无论是从心灵层面还是生存状态来看,理想和激情的缺失都会导致我们的生活出现问题。
C.禁得住物欲诱惑,泰然面对挫折,实现内心真正的强大,就可以帮我们寻找到自己的归宿感。
D.创造文化和谐,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是当下“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的一种必要手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6小题。
材料一: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逐步显现。
旅游观光、访亲探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6700米,其中沉管段长5664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1.5亿欧元咨询费。
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
大桥标准沉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约4.4万吨。
另外,沉管还要在12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
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摘编自《港珠澳大桥建设幕后》)材料二: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学习和追赶”,90年代的“提高和创新”,我国桥梁建设迎来了21世纪的“超越”阶段。
中国桥梁快速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伴,与改革开放同行。
在世界前10名最高桥梁中,有8座在中国;而在2020年前将完工的世界铁路10座最高大桥中,有9座是中国建造的。
胶州湾大桥,获得国际桥梁组织颁发的乔治·理查德森奖,为中国桥梁工程获得的最高国际奖项!“大跨径桥梁技术上世纪在美国、欧洲,之后在日本得到了发展,而进入本世纪后,中国在质与量两方面都引领了世界。
”著名桥梁专家、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前主席伊藤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大型桥梁建设可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从一座桥的修建上,就可以看出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
从全国各地的修桥历史,更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但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
我国大桥建设,不能只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
比如,加大轻质高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材料三:材料四: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
桥梁是交通的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用寿命。
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桥设备。
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
在桥梁设计创新方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
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4.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2011-2017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同比增长保持在6%以上,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2011年到2017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
D.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
凭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光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建设港珠澳大桥等大型工程,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还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6.目前应采用哪些措施,促进中国桥梁建设继续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眼镜老舍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
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
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
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
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
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
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
问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
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
心里别扭透了!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
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巧!越巧心里越堵得慌!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
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
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
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
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打开,镜子真脏;自己戴了戴,戴不上。
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
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
越看不清,越用力看;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