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6. 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动态的过程;唯物史观在揭示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的同时,也充分重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自觉进行活动的场所,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单个的历史主体总是把自己的追求汇合成一种合力,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去创造历史;社会历史发展蕴涵着客观的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的过程;但这一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8.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属于A.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唯物史观B.是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观点C.是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观点D.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正确观点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辨析;“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依据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得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属于经济决定论的观点;经济派经济决定论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把经济因素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属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列宁曾经批判经济决定论,他认为:“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做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具体说来,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这就是说,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但政治又代表着阶级的经济利益,对于经济不是消极的;无产阶级为了增加工资等而进行的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要形式 ,但决不能限于这种形式;无产阶级只有把经济斗争提高到政治斗争,通过政治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自身的根本任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14. 认为“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越广泛”,这一错误观点认为A.民主不是抽象的、绝对的B.民主没有共性的内容C.民主问题的实质取决于经济基础D.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民主的性质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决定民主的性质;民主权利总是受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民主作为上层建筑,其本质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而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因此有不同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其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所不可比拟的;我们要看到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不能笼统地说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广泛越真实;否则,就会得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优越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错误结论;历史唯物主义肯定近代民主、自由的进步作用,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的斗争中,形成民主、自由、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民主具有共性的内容,但不能忽视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实质,不能因民主发展的程度而忽视了民主的性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16. 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社会进步的尺度是客观的、综合性的,其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A.文化的发展程度B.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程度C.生产力的高度发展D.社会和谐的程度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社会进步的尺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文化的发展程度,这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性尺度;考察某一社会是否前进着,要看它与过去相比在文化、文明状态上趋向如何,是在增长还是在衰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程度又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其中,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精神文化是一定社会在精神方面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进一步发展的条件;2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程度,这是社会进步的目标性尺度;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施动者,是社会的构成元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就是人的发展;人在创造社会并推动社会前进时,也不断地改变自身、完善自身,追求着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解放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全面发展及有机统一;人的感觉的全面发展;人的自主活动的回归;“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3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或根本性尺度;人在社会关系中活动并不断创造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构成复杂的社会矛盾,正是这些社会矛盾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也没有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及自由的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动力,是社会进步尺度中之根本尺度;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18.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任何时候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那么,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产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即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从而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出现,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暴力在阶级产生的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不是直接的原因,暴力能使财富重新分配,却不能创造财富;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也只能促进阶级的形成,不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看成是现实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20.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锁钥”,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科学论断;它包括如下的含义:1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全部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不能不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为基础;2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仅生产出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劳动产品,而已同时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3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在劳动这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一切萌芽;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劳动作为认识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和他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28. 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第二位的,是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任何杰出人物都不能成功;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其全部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不能取代人民群众而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从根本上说,杰出人物的作用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反对“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也反对“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这种“共同创造论”貌似全面,实际并没有摆脱唯心史观的性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30.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辩证法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决定论观点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题干的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早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英雄人物如果脱离了群众,将一事无成;题干中的这一观点把两者割裂开来,夸大了英雄人物的作用,因此是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33.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自己决定的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题干是马恩针对布鲁诺·鲍威尔把历史看作是纯粹的思想活动而忽视人是历史活动主体提出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就是说,人们是为了追求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从事现实的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其他经验活动,这些有目的的活动构成了历史;人才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是人们自己活动的产物;社会发展规律不以任何人、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并支配着人们的活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方向选项C是错误的;但是,社会发展规律又的确形成并实现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作为科学历史观出发点的是“现实的人”;他们把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这是因为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马恩指出,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认为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的原动力,是人本主义的观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36. “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这一观点属于A.英雄史观B.唯心史观C.唯物史观D.宿命论命题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历史必然性和人的活动具体关系的辨析;列宁针对民粹派将历史必然性和个人活动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指出:“决定论思想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摒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恰巧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作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致把什么都推到自由意志上去;同样,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唯物史观在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同时,从未否认个人创造活动的作用;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的行动,只有符合历史必然性才能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只有和广大群众相结合,吸引群众参加才能取得重大的成果;这样,列宁就全面阐明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单选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
这种经济形态是指:A.自然经济B.简单商品经济C.发达商品经济D.市场经济[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
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
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
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
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
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
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解读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社会发展规律的解读。
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经验的总结,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基本依据。
本文将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性社会发展规律首先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客观性。
社会发展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无法阻挡的,社会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
我们需要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现象,不仅要看到表面的现象,更要把握其发展的本质。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生产关系则是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不断演进,从而引发社会的变革。
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调整生产关系,社会才能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
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规律还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法律、政治、文化等制度和意识形态。
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上层建筑来适应和推动,只有当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时,社会才能保持稳定。
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规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阶级斗争使得社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只有解决了阶级矛盾,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目标,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五、决定论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规律既强调了决定论,也强调了人的能动性。
社会发展是由一系列的规律和因素决定的,这是决定论的一面。
但是人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六、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方向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考研政治历年真题知识点透析: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考研政治马原中,社会发展的规律占据了一章的内容,虽然其命制考研政治材料分析题的概率较小,但仍然是选择题的重要考点。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中重点讲述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内容。
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也是会经常命制考研政治选择题的主要内容。
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考生首先需要记住的就是结论,即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有哪些方面。
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历史的火车头”;改革——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历史的有力杠杆”。
记住结论主要是用于考生来判断选项的正确与否,如选项说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那就是错误的了,所以需要考生牢记以上结论。
第二需要考生掌握的就是每一个动力的具体内容,如社会基本矛盾是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等内容。
在2010年第18题中主要考察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动力。
题干为“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1857年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胡埭。
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证明下列选项是正确的”。
选项分别为“科技革命是摆脱社会危机的根本处理”、“科学技术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社会实践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强大动力”、“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以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出路就是要解决这一矛盾,也就是要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形态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而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就意味着经济形态发生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说明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标志应该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包含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解读。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复习和解读。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我们可以找到其背后的基本规律。
首先,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社会是处于不断变化和演进中的。
其次,社会发展是相对稳定和有序的,虽然会存在一些突发的变化和冲突,但整体上还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性。
最后,社会发展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生产力的进步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和改造自然物质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制度。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旧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于是社会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就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三、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强调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无产阶级通过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推翻原有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们推动着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进步的方向发展。
四、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提出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现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的方式,而社会意识则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观念和价值体系。
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但同时也对社会存在起到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变化会促使社会存在的变革,反过来,社会存在的变化也会引发社会意识的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五、科学发展观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理论。
[纯干货]考研政治选择题常考点及易错点——马原
[纯干货]考研政治2020选择题常考点及易错点(一)马原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突出特征&理论优势)②革命性③实践性(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④人民性(最鲜明的品格,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⑤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背景:①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②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③思想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3.《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4.马克思主义不是指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理想方案。
(不是教案,而是行动指南)5.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也不是系统与要素)6.列宁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7.运动在时间和空间内运动: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性质:一维性。
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特点:三维性。
时间具有一维性,运动没有: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8.现象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感性认识反映现象,理性认识反映本质,但理性知识不可能完全正确。
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10.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必然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偶然性可以认识,但不可选择。
11.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区别在于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抽象和现实的可能性,区别于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联系、发展及规律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2. 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
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
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3. 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
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
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
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
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
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
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
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探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社会发展规律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社会发展规律则是其中一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通过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一、社会发展规律的概念和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社会发展规律则是指导社会变革的普遍性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包括客观规律和历史规律两个方面:1. 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它表现为客观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
例如,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客观规律的重要体现。
2. 历史规律: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它受到阶级斗争和经济基础变革的影响。
历史规律更加突出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和冲突。
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特征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一系列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我们深刻理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必然性:社会发展规律是必然发生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 平衡性:社会发展规律追求社会的平衡和稳定,通过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实现社会的发展。
3. 过程性:社会发展规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实现。
4. 一般性:社会发展规律适用于各个社会阶段和国家地区,具有普遍性。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主要内容社会发展规律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内容:1. 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都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3. 阶级斗争规律: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规律的突出表现。
4.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发展规律与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发展规律与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和指导思想。
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社会发展规律与阶级斗争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意义重大。
本文将以梳理、总结和回顾的方式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与阶级斗争的理论。
一、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秩序。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具有一定的历史演进过程。
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社会的内在逻辑和必然性。
常见的社会发展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因素。
二者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促使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
2.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和私有制基础。
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
3. 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生产关系是社会基础,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的反映和保障。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4. 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上出现过多种社会形态,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
这些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
以上仅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部分概括,社会发展规律更为复杂和多样化,需要结合具体历史条件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
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阶级斗争是指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因利益冲突而产生的对抗与斗争。
阶级斗争所具有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无产阶级通过解放自己和全社会的方式是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2. 各个社会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阶级矛盾不仅仅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对立,各个阶级内部也存在着矛盾。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2016考研资料分享群:248600511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考研政治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1. 由于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及其他矛盾与外部各种因素、条件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的发展表现为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哪种可能性能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
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是A.民族利益B.民族交往C.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D.对本民族特点的把握[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选择性的原因。
一个民族之所以作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
民族利益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的直接动机。
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二是取决于交往。
处在转折点上的民族在国际交往中可以从处于先进社会形态的民族那里获得“历史的启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是一个民族进行历史选择、实现社会跨越的必要条件。
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这种把握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历史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方向。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5. 恩格斯指出:“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这一论述包含的思想有A.人类将无限期地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治B.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这一个历史过程说明人的自由可以是绝对的C.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历史过程D.进入了自由王国一切规律将不再成为人们的束缚[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其次,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与阶级斗争密切相关的。
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伴随着阶级斗争,而阶级斗争的胜利或失败将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而阶级斗争则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阶级斗争的结果将决定社会制度的嬗变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无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的。
第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体现在对立统一规律上。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组成的,二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对立力量的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前进的源泉。
社会中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促使社会向前不断发展,产生新的质变。
第四,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前进性。
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朝着进步的方向进行的。
虽然社会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曲折和反复,但总体趋势是积极向前的。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是社会制度的变革,都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
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始终向着更加先进、公正的方向前进。
最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还包括了革命性和渐进性。
社会变革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社会的变革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冲突和斗争,通过一定的阶段和阶级力量的整合,逐步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
但是,社会变革也具有革命性的特点。
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变革可能会发生突发性的爆发,推动社会向前快速发展。
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在社会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趋势。
社会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趋势可循。
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社会历史的阶段性、阶级斗争的推动、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历史发展的前进性以及革命性和渐进性的存在等方面。
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态势,进一步推动社会向更加先进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中,有一系列普遍存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这些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和阐述。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论,来探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些普遍规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在特定的国家和地区适用,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起作用。
无论是古代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都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
这些规律的存在使得我们能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系统的分析和预测。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
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和影响,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我们不能主观地去改变这些规律,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来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强调了辩证法的运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和改造,人们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四、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平衡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平衡的,而是充满着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
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存在差异,社会阶级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冲突,通过这种动荡和冲突,社会历史才得以向前发展。
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可预测的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我们可以对未来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尽管不能预测所有的细节和具体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对社会的未来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
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制定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包括其普遍存在、客观性、辩证性、不平衡性和可预测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解析一、引言:社会发展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种必然趋势,不同社会阶段的兴衰更迭以及其中的矛盾斗争,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行科学解析的理论体系,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阐述,深入探讨其对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解析。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基于这一原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等重要观点,对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解析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发展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历史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在这些阶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解析: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私有制和剥削,通过资本积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于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财富的极端不平等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2. 阶级斗争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最终将导致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
五、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解析:1.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实现的。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于灭绝阶级剥削,实现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2. 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要求建立起协作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计划经济的方式,推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六、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行了全面的解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动力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过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有其独特性和特点。
然而,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都是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下面将对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做一简要回顾。
一、社会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非可逆性发展过程。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这种矛盾在一定阶段会引发社会革命,并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发展的阶级斗争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来自于阶级斗争。
历史上的社会发展,都是由原始社会的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封建制度,再到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一条阶级斗争的曲线。
阶级斗争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有着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而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生产力的提高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发展。
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时,社会就会面临矛盾的产生和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往往决定着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演变。
四、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的规律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它们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他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经济基础的变革往往会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相应地,上层建筑的变革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影响,这种关系是不可分割的。
五、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还包括不平衡和发展的规律。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之间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是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差异所造成的。
同时,社会的不平衡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通过相互竞争、相互借鉴与补充,不平衡的现象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考点精析: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考点精析:人类社会及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化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第四章节,通过历年相关真题的数量,我们不难看出该知识点的重要性。
知识点知识点具体内容历年相关真题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历史唯物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2003年单选第1题2011年单选第2题2001年多选第17题1999年单选第4题2007年单选第4题2000年单选第3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二、劳动对象。
三、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2009年单选第3题2004年单选第17题2001年分析题第31题1999年单选第3题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其二,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
有意识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
1999年多选第18题2012年多选第18题2005年单选第4题2004年多选第16题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考研政治常见知识点答疑: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1、标 题:⽣产⼒的要素与劳动过程的三要素 内 容:如题,两者好象是⼀样的,有区别不? 解 答:⽣产⼒包括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即劳动者⽣产物质资料有⽬的的活动;劳动资料,即⼈们⽤来加⼯劳动对象⽣产物质产品所需要的⼀切物质条件,其中主要是⽣产⼯具;劳动对象,即⼈们劳动加⼯的对象。
⽽物质资料的⽣产过程是这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所以也可以认为⽣产或劳动过程的三要素也是上述三要素。
2、标 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内 容:这两对概念有什么区别? 解 答:第⼀、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不同。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产中的不同作⽤;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式上的不同。
清楚了划分标准,就容易判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所以剩余价值⽣产中起关键作⽤的是可变资本,是它(劳动⼒)使得价值发⽣增值。
⽽流动资本是⼀次性投⼊⽣产,并且⼀次全部收回其价值,⽐如原材料、劳动⼒、燃料等,⽽固定资本是逐渐转移,逐渐收回的,⽐如机器、⼚房、设备等。
第⼆、划分的内容不同。
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包括全部⽣产资料,可变资本的实物形式是劳动⼒;⽽固定资本的实物形式只包括⽣产资料中的劳动资料,流动资本的实物形式既包括⽣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也包括劳动⼒。
这就是说,固定资本是不变资本的⼀部分,可变资本则是流动资本的⼀部分。
第三、划分的⽬的和意义不同。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为了揭⽰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并据此进⼀步分析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揭⽰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产的影响。
3、标题: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 内容:请⽼师分析⼀下这道题应该怎么做:社会发展规律的特点是( ) [A]从表现形式看,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 [B]从形成机制看,社会规律就是在⼈的实践活动以及个体之间的交互作⽤中形成的 [C]从起作⽤的⽅式看,社会规律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的有⽬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D]是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 D错在哪? 解答:社会规律形成于⼈的实践活动之中,没有⼈的创造性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及其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解析,为我们认识和改变社会提供了指导方向。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入手,探讨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解读。
一、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
这一原理认为,人的意识、思想和观念都是由物质的存在和发展决定的。
在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动推动着社会形态的转变,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和技术手段改造自然物质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础和推动力量。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如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
这一原理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了生产力对社会形态变迁的决定作用。
三、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催生了不同社会形态的变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将推动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四、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可逆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
这意味着各个社会领域的变革如经济、政治、文化等不会同时发生,而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同时,社会发展也是不可逆的,即社会形态的变迁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一旦社会进入某一阶段,就难以逆转到之前的状态。
这一原理提醒我们,要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相应的改革和建设策略。
五、社会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多样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形态存在差异。
同时,社会发展也是可塑的,即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去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向。
这一原理提醒我们,要具备开放的思维和包容的态度,同时注重应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具体社会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6. 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动态的过程。
唯物史观在揭示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的同时,也充分重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自觉进行活动的场所,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
单个的历史主体总是把自己的追求汇合成一种合力,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去创造历史。
社会历史发展蕴涵着客观的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的过程。
但这一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
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
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选项。
8.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
”这一观点属于A.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唯物史观B.是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观点C.是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观点D.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正确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辨析。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
”这一观点依据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得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属于经济决定论的观点。
经济派(经济决定论)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把经济因素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属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列宁曾经批判经济决定论,他认为:“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做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具体说来,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
”这就是说,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但政治又代表着阶级的经济利益,对于经济不是消极的。
无产阶级为了增加工资等而进行的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要形式,但决不能限于这种形式。
无产阶级只有把经济斗争提高到政治斗争,通过政治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自身的根本任务。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 认为“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真实越广泛”,这一错误观点认为A.民主不是抽象的、绝对的B.民主没有共性的内容C.民主问题的实质取决于经济基础D.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民主的性质[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决定民主的性质。
民主权利总是受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
民主作为上层建筑,其本质直接由经济基础决定,而不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由于经济基础不同,享有民主的主体不同,因此有不同类型的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是比资本主义民主更高类型的民主,其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都是资本主义民主所不可比拟的。
我们要看到民主的本质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问题,不能笼统地说生产力水平越高,民主权利就越广泛越真实。
否则,就会得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优越于社会主义民主的错误结论。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近代民主、自由的进步作用,认为在人类历史上,在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封建****的斗争中,形成民主、自由、博爱的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
民主具有共性的内容,但不能忽视资本主义民主的阶级实质,不能因民主发展的程度而忽视了民主的性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6. 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社会进步的尺度是客观的、综合性的,其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A.文化的发展程度B.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程度C.生产力的高度发展D.社会和谐的程度[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社会进步的尺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文化的发展程度,这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性尺度。
考察某一社会是否前进着,要看它与过去相比在文化、文明状态上趋向如何,是在增长还是在衰退、人类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社会的进步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程度又标志着社会进步的程度,其中,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根本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志,精神文化是一定社会在精神方面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化的必要补充和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2)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程度,这是社会进步的目标性尺度。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和施动者,是社会的构成元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是人的社会。
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就是人的发展。
人在创造社会并推动社会前进时,也不断地改变自身、完善自身,追求着人类的解放和自由。
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解放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人的社会性与个性全面发展及有机统一;人的感觉的全面发展;人的自主活动的回归;“自由人的联合体”。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
(3)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最高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或根本性尺度。
人在社会关系中活动并不断创造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构成复杂的社会矛盾,正是这些社会矛盾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也没有文化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及自由的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动力,是社会进步尺度中之根本尺度。
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 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任何时候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那么,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B.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C.剩余产品的出现D.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阶级产生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即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从而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出现,把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
暴力在阶级产生的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不是直接的原因,暴力能使财富重新分配,却不能创造财富。
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也只能促进阶级的形成,不是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看成是现实性。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0. 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劳动是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锁钥”,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科学论断。
它包括如下的含义:(1)劳动不仅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而且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全部人类生活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不能不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为基础。
(2)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不仅生产出为人们生存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劳动产品,而已同时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劳动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起点,在劳动这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中孕育着社会有机体发展的一切萌芽。
错综复杂、丰富多彩的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生活过程,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劳动作为认识人类社会的逻辑起点,全面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和他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28. 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问题上,我们应该看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是第二位的,是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
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任何杰出人物都不能成功。
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其全部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生产方式的主体——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杰出人物不能取代人民群众而成为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从根本上说,杰出人物的作用体现的是人民群众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反对“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也反对“英雄和人民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
这种“共同创造论”貌似全面,实际并没有摆脱唯心史观的性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选项。
30.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这一观点属于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历史辩证法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D.历史决定论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题干的这种说法把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立起来,违背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决定力量,应该说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历史唯物主义不否认英雄人物在历史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英雄人物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早就并涌现出来的,他们的历史作用必须和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和人民群众一起成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