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肋骨下方是什么穴位
人体经络与重要穴位(中里巴人),坚持按摩可治百病

人体经络与重要穴位(中里巴人),坚持按摩可治百病肺经:由胸走手。
起于中府穴,止于少商穴。
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
1、中府穴:胸骨旁开六寸(四横指是三寸,一横拇指是一寸)处。
治疗:气不足、咳喘、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2、天府穴:胳膊腋横纹下三寸处。
古人找此穴的方法:两胳膊前伸端平,掌心相对,用鼻尖找胳膊的点,该点就是天府穴。
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3、尺泽穴:肘横纹外端末处。
尺是肾的意思,泽是恩泽,所以此穴是补肾穴。
按揉此穴,让气下行,治疗高血压、哮喘。
(肾虚就是肾不纳气。
气走上边来了,人就会头重脚轻)4、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处。
此穴较深,按揉时要重些压。
主管所有的毛孔,是治疗鼻孔出血、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或大夏天不出汗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是郗穴,郗治急症,治急性咽喉痛。
5、列缺穴:两个合谷(虎口)相对,食指下面的凹陷处就是。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特别是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以及头项的病。
因为不好找此穴,所以人们用的少,其实它很重要。
6、经渠穴:治咳嗽。
7、太渊穴:是肺经的原穴,大补穴。
补气,是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等。
此穴较深,要用大拇指硌它。
从太渊穴到孔最穴之间,这一段为“止咳点”,大家在咳嗽时,可以找此处最敏感的地方多揉一揉,症状马上就会减轻。
8、鱼际穴:小儿咳、热、积食。
9、少商穴: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点刺放血最佳。
大肠经:由手走头。
起于商阳穴,止于迎香穴。
功能:打通大肠经,可防皮肤病;可帮助人体增加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如果排便不畅就敲打大肠经小臂这一段,边排便边敲打效果更明显。
长期便秘的人,在肘下这一段很痛,很敏感,要常揉。
还有一个好办法,用大拇指内侧推二三间到商阳,两边都要推,肚子就会有感觉,一定要推到商阳穴,这是排便捷径。
1、商阳穴:在食指指甲盖底的外侧处。
用指甲掐,治便秘。
2、三间穴:位于食指近拇指侧根部,第二掌指关节后,好找,按摩方便,随时都可以操作。
它最善通经行气,上可通达头面,治疗三叉神经痛、齿痛、目痛、喉肿痛和肩膀痛;下能通腹行气,泻泄可止,便秘可通。
人体的穴位图及功能主治

人体的穴位图及功能主治穴位图人体的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们是人体上特定位置的一些敏感点,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缓解疾病症状。
下面是一张常用的人体穴位图,图中标示了一些常用的穴位和它们对应的功能主治。
头部穴位•百会穴(Bai Hui):位于头顶正中线的后发际正中点,可以提神醒脑、舒缓头痛、眩晕等症状。
•印堂穴(Yin Tang):位于两眉间的凹陷处,可以调节情绪、缓解焦虑、失眠等问题。
面部穴位•迎香穴(Ying Xiang):位于鼻翼两侧的凹陷处,可以缓解鼻塞、鼻窦炎等鼻部问题。
•四白穴(Si Bai):位于面部侧线与头骨上缘的交点,可以缓解面部疼痛、痤疮等问题。
上肢穴位•曲池穴(Qu Chi):位于肘横纹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可以缓解手臂疼痛、肩周炎等问题。
•内关穴(Nei Guan):位于手腕横纹与掌横纹之间的凹陷处,可以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躯干穴位•涌泉穴(Yong Quan):位于足底正中线最后一个趾骨之下的凹陷处,可以帮助入眠、缓解焦虑等。
•气海穴(Qi Hai):位于脐中下方1.5寸,可以缓解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下肢穴位•足三里穴(Zu San Li):位于小腿前外侧突起边缘,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等。
•太冲穴(Tai Chong):位于足背第一、二蹠骨之间的凹陷处,可以缓解失眠、焦虑等问题。
穴位的功能主治•百会穴: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记忆力、缓解头痛、头晕等。
•印堂穴:平衡心情、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头痛、眩晕、失眠等。
•迎香穴:通鼻窦、缓解鼻塞、鼻炎、鼻窦炎等问题。
•四白穴:缓解面部疼痛、口腔溃疡、痤疮等。
•曲池穴:缓解手臂疼痛、肩周炎、关节疼痛等。
•内关穴: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涌泉穴:帮助入睡、缓解焦虑、失眠、健脑。
•气海穴:缓解消化不良、腹泻、胃胀等问题。
•足三里穴:增强免疫力、改善消化功能、缓解疲劳等。
•太冲穴:缓解失眠、焦虑、月经不调等。
人体13个穴位详细介绍及功效(附图)

穴位1、太阳穴【定位】在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在两眉梢后凹陷处。
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
太阳穴在中医经络学上被称为“经外奇穴”,也是最早被各家武术拳谱列为要害部位的“死穴”之一。
少林拳中记载,太阳穴一经点中“轻则昏厥,重则殒命”。
现代医学证明,打击太阳穴,可使人致死或造成脑震荡使人意识丧失。
太阳穴容易破坏人的平衡机能太阳穴的主治病症为: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2、风池穴【定位】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3、肩井穴【定位】在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两肩峰连线的中点)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肩井穴的主治疾病为:肩酸痛、头酸痛、头重脚轻、眼睛疲劳、耳鸣、高血压、落枕等4、曲池穴【定位】在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完全屈肘时,当肘横纹外侧端处。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症。
②热病。
③高血压。
④癫狂。
⑤腹痛、吐泻等肠胃病症。
⑥咽喉肿痛、齿痛等五官疼痛。
⑦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症。
5、内关穴【定位】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挠则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为说明确切位置,可以攥一下拳头,攥完拳头之后,在内关穴上,有两根筋,实际上,内关穴就在两根筋的位置。
内关穴的主治症状为: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
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
6、合谷穴【定位】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168个针灸穴位定位主治精要

手太阴肺经、穴《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系疾患,如咳、喘、咯血、咽喉痛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中府(LUl)肺之募穴【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l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等肺部病证;肩背痛。
2.尺泽(LU5)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3.孔最(LU6)郄穴【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肘臂挛痛。
4.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5.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6.鱼际(LUl0)荥穴【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小儿疳积。
7.少商(LUll)井穴【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咽喉肿痛、鼻衄、热病、昏迷等肺系实热证;癫狂。
手阳明大肠经、穴《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最全的人体穴位经络图

最全的人体穴位经络图(动画效果)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图[全屏欣赏]手太阴肺经主治疾病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全屏欣赏]手阳明大肠经主治疾病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
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
它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治腹部疾患)皮肤病很多都和大肠有关系,曲池是个排毒的穴位。
常用的急救穴位介绍

常用的急救穴位介绍引言概述:急救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掌握常用的急救穴位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及时的帮助,救治伤员。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急救穴位及其作用,帮助读者了解并掌握这些关键知识。
一、心包穴位:1.1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方三寸。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绞痛、心悸等症状。
1.2 太渊穴:位于胸骨下方,第四肋间隙。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脏病突发引起的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1.3 鱼际穴:位于手掌中央,拇指与食指之间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悸、心跳过速等症状。
二、呼吸系统穴位:2.1 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七椎棘突下方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突发性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2.2 中府穴:位于胸骨上方,第一肋间隙。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哮喘、咳嗽等症状。
2.3 侠白穴:位于肩胛骨下缘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突发性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三、循环系统穴位:3.1 曲池穴:位于肘部内侧,肘尖直下三寸。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悸、心慌等症状。
3.2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间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悸、心跳过速等症状。
3.3 陷谷穴:位于手腕横纹与拇指腹侧的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心悸、心绞痛等症状。
四、消化系统穴位:4.1 中脘穴:位于胃部正中线上,脐中上三寸。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急性胃炎、胃痛等症状。
4.2 太溪穴:位于脚背,第一、二跖骨之间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急性胃炎、胃胀等症状。
4.3 大横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急性胃炎、恶心等症状。
五、神经系统穴位:5.1 百会穴:位于头部,枕骨与颈椎骨之间的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失眠等症状。
5.2 风池穴:位于颈部,头发生长的后方两侧,颈椎横突下方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5.3 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凹陷处。
按压此穴位可以缓解头痛、眩晕等症状。
结论:急救穴位的掌握对于提供紧急救助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常用的急救穴位及其作用,其中包括心包穴位、呼吸系统穴位、循环系统穴位、消化系统穴位和神经系统穴位。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

十二经络要穴目录一、手太阴肺经 (1)肺经的要穴 (1)二、手阳明大肠经 (3)大肠经的要穴 (3)三、足阳明胃经 (5)胃经的要穴 (5)四、足太阴脾经 (7)脾经的要穴 (7)五、手少阴心经 (9)心经的要穴 (9)六、手太阳小肠经 (11)小肠经的要穴 (11)七、膀胱经 (13)膀胱经的要穴 (13)八、足少阴肾经 (15)肾经的要穴 (15)九、手厥阴心包经 (18)心包经的要穴 (18)十、手少阳三焦经 (20)三焦经的要穴 (20)十一、足少阳胆经 (22)胆经的要穴 (22)十二、足厥阴肝经 (24)肝经的要穴 (24)十三、揉穴的诀窍及说明 (26)十四、身体经络时间表 (26)十二条经络一、手太阴肺经肺主咳喘、心烦、掌中热。
肺经的要穴1.中府穴胸骨中旁开六寸处。
中府指中气之府。
中气指脾肺之气。
中府穴是脾肺之气汇聚之处,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2.天府穴液横纹下三寸。
古人找此穴方法,在鼻子上点一墨点,手平行与地用头去触胳膊,胳膊上有黑点处即是天府穴。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因此也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穴。
3.尺泽穴肘横纹外侧边上。
尺——暗指肾,泽——雨露,即是补肾的穴位,肺经属金,尺泽是金中的水穴,水是指肾,所以这指金生水。
肾虚会上实下虚,气都淤上边来了,揉此穴有降逆气的作用,降逆所即可治高血压、哮喘。
4.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肺经上的郄穴(郄穴治急性病),穴位较深。
主管所有的毛孔,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汗不出或开热不出汗,可起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嗽、急性的咽喉痛。
5.列缺穴两手虎口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处感风寒引起的头疼,治落枕,头项寻列缺,即头脖子方面有病找列缺。
6.经渠穴桡骨头(桡骨茎突)凸起处外侧边缘。
侧象向外推按。
治咳嗽的要穴,虚寒或肺热引起的咳嗽。
7.太渊穴腕横纹边外侧,穴位较深,用大拇指硌此穴较好。
是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人体穴位图(图解+说明)

人体穴位全图附加: 人体12个重要穴位(从上到下)1、合谷穴。
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根据经络理论以及实践证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证。
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头面上的病,象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肿、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和治疗。
在按摩时,两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紧一松的按压,频率为每2秒钟一次,即每分钟30次左右。
2、少商穴:位于拇指桡侧指甲根后1分许。
用手指甲点压有痛感处。
属于手太阴肺经。
用于辅助治疗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效果良好,还常用于治疗咳嗽、感冒发热、肺炎等。
按摩手法:用手指甲切压1-2分钟。
3、神门穴:位于掌小指侧腕横纹尺端稍上方凹陷处,属于手少阴心经。
功能:安心宁神,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等症。
可用“贴膏法”:一般活血止痛膏均可,剪成一元硬币大小,晚餐后贴于净后神门穴处,次晨取下,可辅助治疗失眠症。
4、内关。
位于腕横纹上两寸,在掌长肌腱和桡侧屈腕肌腱之间,就是从手腕横纹向后量三横指,在两筋之间取穴。
内关穴属心包经,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
所以古典的经络学说早就把心脏病和心包经的内关穴联系起来,千百年来无数的例证证明针刺和按摩心包经的内关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脏病的发生。
另外,由于心包经起于胸中,所以针刺和按摩内关穴对呼吸系统的疾病,如:哮喘、肺气肿、肺心病等疑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和按摩合谷穴一样,我们建议,按压内关穴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垂直在内关穴上,指甲的方向要竖向,和两筋平行,指甲要短,以指尖有节奏地按压并配合一些揉的动作,要有一定的力渡,使按摩内关穴产生一定的得气感觉,最好要使酸、麻、胀的感觉下传到中指,上传到肘部,这样才有较好的效果。
5、后溪穴:位于手掌上横纹(手掌最上面一条横纹)尽头处,即小指弯与手掌成90度时,横纹尽头突出最高处。
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及按摩方法

一、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对应表胸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及按摩方法:见图4图51、4宫与2宫,云门及中府穴,肺经,连心肋。
云门在锁骨外沿,距前正中线6寸。
中府在云门下1寸。
主治:咳嗽,哮喘,胸胁痛,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痛。
按摩法:用五指并拢为梅花指在该穴区转揉。
2、9宫天突穴:任脉,嗓子眼,连肺胃。
主治:咽喉肿痛,失语,咳喘,止呕。
急性咳喘可即按即停。
按摩法:用梅花指或中食指按揉嗓子眼。
3、3宫与7宫,乳根、乳中、天池三角区,连心胸肋。
天池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在腋下三寸,乳后一寸。
乳根穴属胃经,乳中下1寸(乳中不直接按摩)。
按摩该三角区域,作用是宽胸理气,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主治:胸闷,胸胁痛,,咳嗽痰喘,呕吐,可改善乳腺组织营养,防治乳腺炎及乳腺增生,对女性可以重塑胸部、改善乳房的松驰、外扩现象。
按摩法:用一只手的虎口扣住乳根可双手叠压转揉。
4、5宫膻中穴,任脉,两乳头中间。
脾、肾、小肠、三焦经与任脉会穴。
作用是利气宽胸,止咳化痰。
主治:胸闷,胸痛,心痛,咳嗽,哮喘,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乳汁不足,返酸、呕逆。
按摩法:用梅花指压住穴位转揉。
5、8宫与四宫,左肋下胸腹交界处叫脾区,主要器官是脾脏和胰腺。
胰腺、脾脏和胃是相连在一起的。
胃的左侧是脾脏,胃床大部分在胰腺上:脾主运化,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于保持血糖正常有重要意义。
主治:脾胃病,糖尿病及其连带病症。
按摩法:用左手小鱼际(小指下面的手掌面)抠住左肋下,再用右手叠压在左手上转揉。
6、6宫与二宫,右肋下胸腹交界处叫肝区。
肝胆互为表里其肝疏泄功能与胆汁分泌排泄、脾胃消化有关。
肝气郁,则纳呆、嗳气、呕吐、腹胀、泄泻等。
肝湿热,胆液外溢则黄疸。
肝气盛郁,则头痛、头晕、易怒、耳鸣耳聋、目赤等。
肝区的期门穴(乳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章门穴(侧腹部11肋游离端下法下方)可治疗:腹痛、胀、泻,呕吐,肝炎,肝硬化,黄疸,肋间神经痛,肝脾肿大、腹水,胆囊炎、胆石症等。
人体穴位(含图)

人体耳穴图左脚掌右脚掌头部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後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後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後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9,素口:在鼻尖端正中处.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13,下关:在顴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後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16,脑户:在後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19,哑门:在向後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後下方,胸锁乳突肌後缘近发际处.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後,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後缘与结喉相平处.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後,胸锁乳突肌後缘处.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後缘,扶突穴下一寸处.躯干部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少林点穴穴位解

致命三十六穴歌诀致命穴位三十六代代武僧刻颅首悉知穴位在何处点中穴位致命休得真技者尚武德除暴安良美名留少林点穴招法妙三十六处神鬼愁三十六穴点法妙不可随意传人间少林致命穴法源六六三十六处点一在头额前中线二在两眉正中间三在眉外两太阳四在枕骨脑后边五在脑后藏血穴六在耳后厥阴言七在华盖心口上八在黑虎偷心眼九在巨厥心口处十在水分脐上缘十一脐下气海穴十二关元下腹间十三下腹四寸处亦名中极断阴泉十四左乳上六寸亦名左膺窗命关十五右乳上寸六右膺窗穴位当然十六左乳下寸六左乳根穴连命关十七右乳下寸六右乳根穴牵命连十八十九两期门乳下寸六旁寸然二十脐下左幽门巨阙之旁五分算二十一在右幽门若能点中断肺源二十二即左商曲亦名血门主命关二十三即右商曲点中五月丧黄泉二十四并二十五左右章门定为然二十六亦左腹结二十七右腹结眼二十八为命门穴十四腰椎下中间二十九即左肾俞命门两旁一寸半三十亦名左志室点中三日归西天三十一亦气海俞三二鹤口刻心间三三阴囊后海底三四足底是涌泉三十五亦右志室又名一计害三贤三十六在右肾俞点伤绝气闭双眼三十六穴切记牢点打不可半丝偏此为少林真绝技切莫轻易向外传按:上述三十六穴,拳谱原记载为致命三十六穴,实际是过分夸张。
虽然三十六穴都是要害部位,但受击后绝非可致死。
但不可否认,此三十六穴是击之有效、甚至可把人致残的要害部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人体经络穴位循环示意图

人体经络穴位循环示意图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人体经络穴位循环示意图人体经络穴位循行动画图,后面附录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
附录:穴位位置与其对应疾病的治疗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
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
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温溜:在合谷之上。
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
也可用刮痧法泄火。
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
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
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
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
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
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
迎香:鼻翼旁。
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
经常按摩点揉。
胃经四白:在眼袋下。
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
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
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
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
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
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及按摩方法

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及按摩方法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及按摩方法一、五行、五脏六腑与六字诀对应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脏六腑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六字诀嘘(虚)呵(科)呼呬(谢)炊(吹)胸腹部九宫穴位及穴区主治的病症及按摩方法:见图4图51、4宫与2宫,云门及中府穴,肺经,连心肋。
云门在锁骨外沿,距前正中线6寸。
中府在云门下1寸。
主治:咳嗽,哮喘,胸胁痛,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肩臂痛。
按摩法:用五指并拢为梅花指在该穴区转揉。
2、9宫天突穴:任脉,嗓子眼,连肺胃。
主治:咽喉肿痛,失语,咳喘,止呕。
急性咳喘可即按即停。
按摩法:用梅花指或中食指按揉嗓子眼。
3、3宫与7宫,乳根、乳中、天池三角区,连心胸肋。
天池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在腋下三寸,乳后一寸。
乳根穴属胃经,乳中下1寸(乳中不直接按摩)。
按摩该三角区域,作用是宽胸理气,止咳平喘,降逆止呕。
主治:胸闷,胸胁痛,,咳嗽痰喘,呕吐,可改善乳腺组织营养,防治乳腺炎及乳腺增生,对女性可以重塑胸部、改善乳房的松驰、外扩现象。
按摩法:用一只手的虎口扣住乳根可双手叠压转揉。
4、5宫膻中穴,任脉,两乳头中间。
脾、肾、小肠、三焦经与任脉会穴。
作用是利气宽胸,止咳化痰。
主治:胸闷,胸痛,心痛,咳嗽,哮喘,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乳汁不足,返酸、呕逆。
按摩法:用梅花指压住穴位转揉。
5、8宫与四宫,左肋下胸腹交界处叫脾区,主要器官是脾脏和胰腺。
胰腺、脾脏和胃是相连在一起的。
胃的左侧是脾脏,胃床大部分在胰腺上:脾主运化,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于保持血糖正常有重要意义。
主治:脾胃病,糖尿病及其连带病症。
按摩法:用左手小鱼际(小指下面的手掌面)抠住左肋下,再用右手叠压在左手上转揉。
6、6宫与二宫,右肋下胸腹交界处叫肝区。
肝胆互为表里其肝疏泄功能与胆汁分泌排泄、脾胃消化有关。
章门穴位的准确位置图章门穴位置图

章门⽳位的准确位置图章门⽳位置图章门⽳位的准确位置图本⽂导读:本⽂导读:章门⽳章门⽳,在我们的侧腹部,具有降浊固⼟的功效,那么,章门⽳章门⽳位的准确位置在哪呢?下⾯我们来看看章门⽳章门⽳位的准确位置图。
腹痛腹痛介绍介绍腹痛(abdominal;pain)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也是促使患者就诊的原因。
腹痛多由腹内组织或…[详细]章门⽳章门⽳位的准确位置图章门⽳章门⽳章门⽳位于⼈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
取⽳⽅法:章门⽳⽣理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布有第⼗、⼗⼀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章门⽳意义:肝经的强劲风⽓在此风停⽓息。
章门⽳⽓⾎特征:⽓⾎物质为天部的和缓之⽓。
运⾏规律:散热冷降后归于地部。
功能作⽤:降浊固⼟。
主治疾病章门⽳的功效可以治疗腹胀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疳积,腰脊痛。
章门⽳的操作⽅法_医学教育⽹章门⽳的操作⽅法:的操作⽅法:章门⽳取⽳:取⽳:在侧腹部,当第⼗⼀肋下游离端的下⽅。
简便取法为:屈肘合腋时,约当肘尖尽处。
作⽤:化积滞、助运化。
预防胆⽯病等。
操作:针法为主,直刺0.8-1⼨左右。
快速进针,缓慢送⾄肋尖端,有局部酸胀感后,反复运针操作:2min左右取针。
注意:针前应先触摸⼀下肝、胆、脾等脏器是否肿⼤医学教育|⽹搜集整理,以免刺中,造成事故。
章门⽳位置图章门⽳的功⽤ - ⼈体⽳位图章门⽳章门⽳具有什么功⽤?《针灸甲⼄经》记载:“ 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
”《千⾦⽅》云:“主饮⾷不化,⼊腹不出,热中不嗜⾷,若吞⽽闻⾷臭,伤饱,⾝黄,痛赢瘦。
”《图翼》云: “主治两胁积⽓如卵⽯,膨胀肠鸣.⾷不仅经,胸胁痛。
”如果⼼胸郁闷、烦热、⼝⼲、⾯黄肌瘦、⾝体虚弱、全⾝⽆⼒,按压此⽳位就能改善情况。
章,⼤⽊材的意思;门,出⼊的门户。
“章门”的意思是指肝经的强劲风⽓在此⽳位风停⽓息。
本⽳物质为急脉⽳传来的强劲风⽓,到达本⽳后,此强劲风⽓风停⽓息,就如同由此进⼊了门户⼀样,所以名“章门”。
中庭穴位置最简单的找法

中庭穴位置最简单的找法中庭穴是位于胸部的一个穴位,具体位置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中点处。
要找到这个穴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仰卧位:首先采取仰卧的姿势,身体放松,然后用手触摸前正中线,即胸骨正下方的凹陷处。
沿着胸骨正下方,从上到下逐一触摸肋骨的边缘。
当摸到第5根肋骨时,会发现肋骨与胸骨相接的部位有一个明显的凹陷,这个凹陷处就是中庭穴所在的位置。
2、乳头连线法:首先找到两个乳头,然后连接两个乳头之间的中点,再向下量1.6寸(约5厘米)处,即为本穴。
快速取穴法:在胸部,由锁骨往下数第5肋间,平第5肋间,当前正中线上即是中庭穴。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中庭穴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寻找穴位时,要保持身体放松,呼吸自然,不要用太大的力量或过度按压皮肤。
同时,为了确保准确找到穴位,最好在专业医师或经验丰富的按摩师指导下进行。
除了寻找中庭穴的具体位置外,了解中庭穴的功效和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庭穴属于任脉上的穴位之一,具有宽胸理气、降逆止呕、调经止痛等功效。
按摩中庭穴可以缓解胸痛、胸闷、咳嗽、气喘等症状,对于呕吐、呃逆等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同时,中庭穴还可以用于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症状。
在寻找中庭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穴位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结构、体型和骨骼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在寻找穴位时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定位。
在寻找穴位时不要过度用力或过于敏感,以免对皮肤和骨骼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如果感到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停止寻找穴位并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调整。
虽然按摩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但并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治疗。
如果出现严重的身体不适或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听从专业医师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庭穴是一个重要的穴位,对于缓解胸痛、胸闷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要找到中庭穴的位置,可以采用仰卧位、乳头连线法和快速取穴法等方法进行定位。
针灸穴位 肋罅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肋罅穴说明指导书总述肋罅,经外奇穴名。
出自《千金翼方》。
位于胸侧部,从左右乳头外侧旁开4寸之肋骨间是穴,左右共2穴。
浅层布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的属支,深层有胸长神经的分支和胸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主治五尸、胸膜炎、腹膜炎、肋间神经痛、胁肋痛、痨瘵、咳嗽等。
斜刺0.3-0.5寸。
1.名称肋罅穴2.别名暂无资料。
3.出处《千金翼方》4.隶属经外奇穴5.位置位于胸侧部,从左右乳头外侧旁开4寸之肋骨间是穴,左右共2穴6.主治五尸、胸膜炎、腹膜炎、肋间神经痛、胁肋痛、痨瘵、咳嗽7.功能暂无资料。
8.操作斜刺0.3-0.5寸9.主要配伍暂无资料。
10.定位位于胸侧部,从左右乳头外侧旁开4寸之肋骨间是穴,左右共2穴。
11.解剖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
浅层布有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腹壁静脉的属支。
深层有胸长神经的分支和胸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12.名词释义暂无资料。
13.功能作用暂无资料。
14.详细主治五尸、胸膜炎、腹膜炎、肋间神经痛、胁肋痛、痨瘵、咳嗽等。
15.详细操作取穴时用绳量得患者两乳间之距离,截去一半,再以绳的一端置于乳头上,一端向外侧平引,尽处是本穴。
上臂后伸取之。
斜刺0.3-0.5寸。
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16.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胸膜炎、腹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17.配伍1、配肩内陵穴、传尸穴、胸堂穴、下百劳穴、脊三穴治胸痹痛引背。
2、配九曲中府穴、疰市穴、关寸穴、经中穴、然后穴、肋头穴、夺命穴治腹膜炎等。
18.附注《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脾经大包穴近处,天溪穴外2寸。
19.相关论述1、《肘后方》:“治肋卒痛如打方:以绳横度两乳中间,屈绳,从乳横度,以趋煞肋下,灸绳下屈处三十壮便愈。
”2、《备急千金要方》:“凡五尸者,飞尸、遁尸、风尸、沉尸、尸疰也,今皆取一方兼治之。
……又以细绳量患人两乳头内,即裁断中屈之,又从乳头向外量,使当肋罅于绳头,灸三壮或七壮,男左女右。
人体后背肋骨窝是什么穴位

人体后背肋骨窝是什么穴位文章目录一、人体后背肋骨窝是什么穴位二、正确的找到穴位的方法三、人体止痛的穴位人体后背肋骨窝是什么穴位1、人体后背肋骨窝是什么穴位肺俞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震动心肺、破气机。
取定穴位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后背疼痛,大概肾腧穴位置,持续疼痛,肩胛骨处压痛,可以舒肝理气,强腰健身,吃腰疼丸,和疏肝建胃丸,在这可以烤电治疗。
或者到医院做个检查,方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治疗。
2、穴位的养生按摩立正、叉腰站直,用手可以摸到在锁骨外侧下端的三角窝,那里的中心就是云门穴,在这个窝的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条肋骨的地方就是中府穴。
养性功能,中府穴是肺经上的大穴,经常按摩可以顺畅肺的经脉,有丰胸的作用,并且可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是调理内息的一个重要穴位。
穴位养生按摩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转回,沿胃上口过膈肌,属于肺,由“肺系”横出向下,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前,沿上臂前侧下行至肘横纹,沿小臂前侧的桡侧缘入寸口、过大鱼际,沿大鱼际边缘出手拇指内侧端。
3、穴位的种类及作用命门穴,平衡性能力,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肚脐在同一水平处。
用手指按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养性功能,按摩此助性养生穴位有催情的作用,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复性功能,还能有效的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
天柱穴,激起性亢奋,天柱穴就在我们的后颈部正下方凹处,也就是后发际正中线上半寸处约2厘米左右,往两旁各1.3寸各有1个穴位。
养性功能,感到疲乏困倦的时候按摩这个助性养生穴位,可以起到提神醒脑、去疲劳的功效。
而在夫妻相处中,用拇指轻轻抚摸这个地方,会让女性有一种触电般的酥麻感觉,能充分达到前戏的效果。
正确的找到穴位的方法利用特殊姿势定位置,有些穴位需要我们采取特殊的姿势来定位置,比如找曲泉穴的时候要屈膝,位于屈膝时膝内侧的横纹端;取曲池穴时需要我们屈肘,位于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后5分处。
经外奇穴丨肋头

经外奇穴丨肋头
肋头
【定位】位于左右侧胸部,第10肋骨的前端处。
左右计2穴。
【与经穴关系】位于“腹哀”(定位见左俞穴与经穴关系项)穴与“章门”(属肝经,位于腹侧部,第11肋游离端稍下方处)穴连线之间点。
【主治】少腹坚大如盘、胸中胀、食不消、妇人瘦瘠、癫癇、瘕癖、瘫痪、肝硬化、胸膜炎、肾炎、腹膜炎、肠炎、高血压。
【刮痧】在此穴位上直接刮,力求出痧。
【针灸】针3~5分,得气时有麻酸感觉放射至腹中线。
灸3~7壮。
【引证】
①《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治少腹坚大如盘,胸中胀,食不消,妇人瘦瘠者方:煖水服发灰一方寸匕,日再服,并灸肋端。
”又云:“狂走癫癇,灸季肋端30壮。
”
②《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云:“肋头,奇穴。
第10肋骨端。
针3~5分。
灸3~7壮。
主治瘫痪、肝硬变症、卵巢神经痛;亦治胸膜炎、肾炎、腹膜炎、肠炎、高血压。
”
作者:郝金凯编辑:道生。
针灸穴位 日月穴 说明指导书

针灸穴位日月穴说明指导书总述日月,经穴名。
出自《脉经》。
别名神光穴。
属足少阳胆经。
位于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有第7肋间动、静脉,布有第7或第8肋间神经。
主治黄疽、胁肋疼痛、呕吐、吞酸、呃逆。
斜刺或平刺0.5-0.8寸。
1.名称日月穴2.别名神光、胆募、胆池3.出处《脉经》4.隶属足少阳胆经5.位置位于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6.主治黄疽、胁肋疼痛、呕吐、吞酸、呃逆7.功能疏肝利胆,化湿和中。
8.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9.主要配伍配胆俞穴治胆虚10.定位位于胸部,第7肋间隙中,前正中线旁开4寸。
11.解剖有肋间内、外肌,肋下缘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
有第7肋间动、静脉。
布有第7或第8肋间神经。
12.名词释义穴为募穴,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因决断务求其明,明字,从日从月,故而得名。
13.功能作用疏肝利胆,化湿和中。
14.详细主治1、黄疽、胁肋疼痛等肝胆病证。
2、呕吐、吞酸、呃逆等肝胆犯胃病证。
15.详细操作正坐或仰卧,于锁骨中线之第七肋间取穴。
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16.临床运用1、现代常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胆囊炎、急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膈肌痉挛、黄疸、疝气、腹胀等。
2、现代研究,针刺或电针日月穴对胆汁分泌有促进作用,以及胆囊收缩,利胆和排石作用。
17.配伍1、配大椎穴、至阳穴、肝俞穴、阴陵泉穴主治黄疸。
2、配丘墟穴、阳陵泉穴、支沟穴主治胁肋疼痛。
3、配中脘穴、脾俞穴、胃俞穴治咳喘呕哸气逆。
18.附注胆经之募穴。
乃本穴的气血物质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气因而汇入穴内并循胆经而传,本穴有收募充补胆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募穴。
19.相关论述《针灸甲乙经》:“足太阴、少阳之会。
”“太息善悲,少腹有热,欲走,日月主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右肋骨下方是什么穴位
文章目录*一、右肋骨下方是什么穴位*二、右侧肋骨下方疼怎么回事*三、右侧肋骨下隐痛的饮食禁忌
右肋骨下方是什么穴位1、右肋骨下方有章门穴
章门穴也是募穴,它属于足太阴脾经,是脾经的募穴,也是人体八大要穴之一,为脾经气血出入内脏的要地,揉按章门穴,也是促生脾血的好办法。
章门穴还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是五脏气血的汇聚点,
也是通往五脏的门户,地位很重要。
所以,你只要揉按章门穴这一个穴位,就可以调节五脏的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另外,脾脏不好的人章门穴会有不同程度的痛感。
按摩章门穴可以舒肝健脾。
章门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位置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2、右肋骨下方有京门穴
名称释义:京,指发源地,又含京都之意。
门,之出入之处。
本穴为肾之募穴,主治水道不利,为益肾利水之要穴,水液出入之门户,故名。
定位: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12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浅层布有第11、第12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第11、第
12胸神经前支的肌支和相应的肋间、肋下动、静脉。
功用:益气壮阳,健脾通淋,温阳益肾。
功效:健脾通淋,温阳益肾。
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胁痛,腰痛;腹胀,泄泻,肠鸣,呕吐。
操作:斜刺0.5—1寸。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肾炎、高血压、带状疱疹等。
配伍:配肾俞、三阴交主治肾虚腰痛;配天枢、中脘、支沟主治腹胀。
3、推两肋作用
肝经从两肋经过,推搓两肋有助于肝经的气血运行,还能刺
激两肋处的大包穴和章门穴。
大包穴在腋窝下6寸(4横指为3寸),腋中线上。
章门穴在侧腹部,第12根肋骨的上方。
推搓这两个穴位具有健脾理气、舒肝解郁、调和肝胆脾胃等功效,对胸闷、两肋疼痛有良好的防治功能。
推搓时,双手分别置于胸部两侧,
一手向前一手向后,相对来回搓摩,一去一回计1次,共做30次。
经过这一番刺激和按摩后,郁闷、堵得慌、心慌等症状可能会有所好转,肋痛或许就不药而愈了。
这是一个外治法,适合大部分人使用,但是胸部有外伤的人就要等到伤好后再用。
右侧肋骨下方疼怎么回事1、肝脏疾病。
比如说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都会引起右肋骨下方疼痛,肝脏在右侧腹部,如果肝脏有病,就会使肝脾发炎肿大,进而牵拉到肝被膜引起肝疼,会
牵涉到右侧肋骨下方疼。
特别是乙肝患者出现右侧肋骨下方疼时应该及时检查治疗。
2、胆囊炎、胆结石。
因为在右侧肋骨周围,所以说胆脏疾病包括胆结石、胆囊炎、胆道阻塞、胆囊肿瘤等都会引起右肋骨疼痛。
3、肋间神经痛是肋间神经因为不同原因的损害,出现胸部肋间护着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症。
4、胃炎。
有时候胃部的疼痛也会放射到其它部位,从而产生疼痛的感觉。
可以检测一下胃部,比如钡餐、胃镜等。
右侧肋骨下隐痛的饮食禁忌1、忌多吃肉骨头
若骨折后大量摄入肉骨头,会促使骨质内无机质成分增高,导致骨质内有机质的比例失调,会对骨折的早期愈合产生阻碍作用。
2、忌偏食
骨折患者常伴有局部水肿、充血、出血、肌肉组织损伤等情况,机体本身对这些有抵抗修复能力,而机体修复组织化瘀消肿主要是靠各种营养素。
3、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骨折患者因固定石膏或夹板而活动受限制,加上伤处肿痛,精神忧虑,往往食欲不振。
所以,食物既要营养丰富,又要容易消化,宜多吃水果、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