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类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类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设备,掌握其功能及配置方法;3. 学生掌握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设计。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网络故障的能力,能够针对常见的网络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 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设备搭建小型网络,并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3.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编程知识,开发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功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计算机网络学科,增强对网络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网络项目中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使其在网络环境中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自律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类网络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和编程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中阶段,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网络知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 网络发展历程-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2. 网络硬件设备- 常用网络设备及其功能-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3. 网络协议与传输技术- TCP/IP协议族- 常用传输层协议及其特点- 网络层路由与交换技术4. 网络编程基础- 网络编程基本概念- 套接字编程- 简单网络应用程序设计5. 网络安全与防护- 网络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 数据加密与身份认证-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6. 网络项目实践- 小型网络搭建与配置- 网络编程实践- 网络故障排查与处理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第2周:网络硬件设备第3周:网络协议与传输技术第4周:网络编程基础第5周:网络安全与防护第6周:网络项目实践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2)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
(3)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常见的网络协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网络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观念,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2)网络拓扑结构的类型和特点。
2、教学难点(1)网络协议的理解和应用。
(2)网络故障的排查和解决。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使学生对网络有初步的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网络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网络的搭建和配置,加深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1、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互联网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计算机网络。
2、知识讲解(30 分钟)(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组成①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②介绍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包括计算机、通信线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和网络软件(如操作系统、通信协议等)。
(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①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资源共享(如打印机、存储设备等)、软件资源共享(如应用软件、数据库等)和数据资源共享(如文件、数据库等)。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第一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专业实践环节之一,是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程后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练习。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书本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现技术相结合,使学生体会网络协议的设计与实现过程,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课程设计要求和内容课程设计要求:1、正确理解题意;2、具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3、有详细的文档,文档中应包括设计题目涉及的基础知识、设计思路、程序流程图、程序清单、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设计中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方向。
4、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能通过独立思考、查阅工具书、参考文献,寻找解决方案。
评分标准:1.是否有正确的运行结果;2.是否有良好的编程规范和适当的注释; 3.文档是否完备。
课程设计内容即参考题目:(任选下列一题或自行另选设计题目):XX高校校园网网络规划与设计一、需求分析(1)用户规模500台计算机。
(2)用户大致平均分散在4栋楼房内,4栋楼房排成前后两排,楼房之间各相距200米,楼房高4层。
每栋楼的4楼用户构成两个VLAN。
(3)中心机房设在其中1栋楼房的1楼靠近另一栋楼房的一端。
(4)安装对外WWW、业务WWW、邮件、FTP、BBS、DNS、数据库七个服务器。
提供匿名服务,但FTP仅对内部开放。
(5)提供LAN、WLAN接入。
(6)在业务WWW服务器上配备基于Web的业务应用系统,所有用户使用业务系统实现网上办公。
(7)要求出口带宽为1Gbps。
二、设计要求(1)写出简要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设计网络结构,并给出解释。
(3)除用户计算机已购置外,其余全部设备和通信线路需要重新购买、安装。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背景。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和应用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目标。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设计,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网络设计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中设置一些难点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设计中设置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设计内容。
1. 网络拓扑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小型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主机、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连接方式和布局。
2. IP地址规划,要求学生为局域网中的每台主机和设备规划合理的IP地址,要求考虑到网络的扩展性和管理的便利性。
3. 网络服务配置,要求学生配置局域网中的基本网络服务,如DHCP服务、DNS服务等,使局域网内的主机能够正常通信和访问互联网。
4. 网络安全设置,要求学生设置基本的网络安全策略,包括防火墙配置、访问控制策略等,保障局域网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5. 网络故障排除,设计一些故障场景,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定位和解决网络故障,提高他们的故障排除能力。
四、设计要求。
1. 设计报告,学生需要提交完整的设计报告,包括设计思路、实施步骤、配置截图等内容。
2. 实际操作,学生需要在实际的网络设备上进行配置和实验,完成设计要求。
3. 问题解答,学生需要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总结,形成经验和教训。
五、设计评价。
1. 设计报告评价,评价学生的设计报告是否完整、清晰、符合要求。
2. 实际操作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问题解答评价,评价学生对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的解答和总结是否合理、深入。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10篇)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10篇)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学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信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了解传递和信息方法的发展过程初步认识现代通信网知道保存信息方法的变革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3、情感态度:培养学习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现代技术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的便捷提出希望,并为此努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人类信息的传递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冲“鸿雁传书”“狼烟滚滚”到现在的信息数字化,可以说人类的信息传递方式有了质的飞跃。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真正实现了沟通的零距离。
本课正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网络的学习了解人类在信息传递方式上的飞速发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信息保存方法的变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相关录象资料、挂图、几条新闻录象、磁带、磁盘、光盘、竹简、木简教学流程一、导入1、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经常有很多事情发生。
就像美国对伊拉克动武这件事情,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信息是怎样传递和保存的吗?我们一起来研究板书课题二、教授新课1、介绍信息的传递方法(1)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信息”?你认为什么是“信息”?(新闻、消息、知识等)(2)信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能看的远、听的远,人们很早就渴望“千里眼、顺风耳”,于是,人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来传递信息。
(3)阅读P32第一段2、讨论保存信息的方法和变革给生活带来的影响(1)随着信息的传递向更快、更远、更准的方向发展,人们保存信息的方法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从古到今,聪明的人类想出了什么方法呢?你能不能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出?(2)究竟你列出的顺序对吗?我们一起来揭示答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课程设计2023

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课程设计2023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信息传输和通信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我们设计了网络课程2023,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 理解计算机网络基础概念和术语;2.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通信模型;3. 掌握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常用协议的功能;4. 理解常见的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并能进行网络规划和建设;5. 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攻防技术。
三、课程内容1. 网络基础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网络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 网络层次结构和分层模型- 网络硬件设备和拓扑结构2. 网络通信原理- 数据传输和信号调制技术-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转换 - 数据编码和解码原理- 调制解调器和网卡的工作原理3. 网络协议- TCP/IP协议族- IP地址和子网掩码- ARP协议和MAC地址的解析 - ICMP协议和网络诊断工具4. 局域网技术- 以太网和802.3标准- 局域网拓扑结构和交换机技术 - VLAN和虚拟局域网的配置 - 无线局域网和WiFi技术5. 广域网技术- 公共交换电话网和传输介质- 光纤传输和同步传输技术- 分组交换和数据链路层协议- 虚拟专用网和广域网加密技术6. 网络安全- 网络威胁和攻击类型-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密码学基础和加密技术- 虚拟私有网络和网络安全策略四、课程要求1. 学生需要参与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相关的技术和工具;2. 学生需要完成网络设计和配置的实践项目,如创建局域网或配置路由器;3. 学生需要参与网络安全实验,并提出防御措施;4. 学生需要完成期末课程项目,展示所学的网络设计和配置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2. 实验报告:针对实践项目的报告和成果展示;3. 期末项目:要求学生完成网络设计和配置,并展示所学能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本知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3. 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的网络防护措施。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搭建简单的网络环境,进行网络设备的配置与调试;2. 学会使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并解决网络故障;3. 提高信息检索、分析、处理的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2.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循网络道德规范,养成文明上网的良好习惯;3. 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及网络素养的人才。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知识基础和操作能力有限,需要结合实际案例和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网络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七层模型- 常用网络协议(TCP/IP、HTTP、FTP等)- 网络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2. 网络拓扑结构- 星型、总线型、环型、网状等拓扑结构的特点与应用- 网络设备在不同拓扑结构中的配置与调试3. 网络通信协议- IP地址、子网划分、路由选择等概念- 常用网络诊断工具(如ping、tracert等)的使用4. 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攻击手段及防护措施- 加密技术、数字签名等安全机制5. 实践操作- 搭建简单网络环境,进行设备配置与调试- 分析网络故障,排除问题- 网络安全防护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第二周: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配置第三周:网络通信协议第四周:网络信息安全第五周:实践操作(含总结与评价)教材章节及内容列举:第一章:计算机网络基础第二章: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第三章:网络通信协议第四章:网络信息安全第五章: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的结构、分类及工作原理。
2. 使学生掌握TCP/IP协议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同层级的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3. 帮助学生了解网络设备的基本功能,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掌握其配置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小型网络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网络命令和软件分析网络故障,具备一定的网络维护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实践,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网络世界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具备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3. 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应用,结合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网络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需引导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3. 强调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包括网络定义、功能、分类及拓扑结构。
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体系结构:学习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了解各层功能及协议。
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3.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介绍常用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及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设备与传输介质4. 网络协议详解:深入学习TCP/IP协议族,包括IP、TCP、UDP、ICMP等协议。
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协议5. 网络配置与管理:学习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了解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3篇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精选第一篇: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网络协议一、教学目标1.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作用和分类。
2.掌握TCP/IP协议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3.熟悉常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功能。
二、教学内容1.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2.网络协议的分类3.TCP/IP协议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4.常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功能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结合案例2.实验演示3.小组讨论四、教学过程1.引入部分在讲解网络协议之前,先让学生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
并通过案例,引入网络协议的重要性。
2.主体部分(1)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在进行互联网通信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标准。
它可以定义传输数据的格式、传输速率、传输控制过程、错误处理方法、应用程序接口等多方面的内容,使不同厂商生产的计算机系统能够互相通信。
(2)网络协议的分类网络协议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多种,如层次结构、功能分类、应用类型等。
其中,在层次结构上最为常用的是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3)TCP/IP协议族的基本结构和特点TCP/IP协议族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由四层组成,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
其特点包括:端到端通信、面向连接和独立于传输媒介。
(4)常用的网络协议和其功能常用的网络协议有很多,如HTTP、FTP、SMTP、DNS、TELNET等。
它们分别用于网页浏览、文件传输、电子邮件、域名解析和远程登录等功能。
3.实验部分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网络协议的具体应用。
4.总结部分在讲解完网络协议的基本知识后,对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个人看法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考试或实验,测评学生对网络协议的掌握程度。
2.教学过程评价:通过教学反馈,检查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3.教学质量评价:从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计算机网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及分类,掌握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了解不同协议的特点与应用场景;3.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了解常见网络设备的类型及其功能;4.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构建简单的局域网,进行网络配置与管理;2. 学会使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并解决网络故障;3. 掌握网络编程基础,实现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4. 提高信息检索与筛选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4.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个人信息保护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年级,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计算机网络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深入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例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功能与分类;- 课本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通信协议,包括TCP/IP协议、HTTP协议等;- 课本章节:第二章 网络通信协议3. 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型、环型、总线型等;- 课本章节:第三章 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4. 常见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 课本章节:第三章 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5. 局域网的构建与配置;- 课本章节:第四章 局域网技术6. 网络故障分析与诊断;- 课本章节:第五章 网络管理与维护7. 网络编程基础,如Socket编程;- 课本章节:第六章 网络编程8. 网络安全,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等;- 课本章节:第七章 网络安全9. 网络道德规范与个人信息保护;- 课本章节:第八章 网络道德与法律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计算机网络概述- 第2周:网络通信协议- 第3周:网络拓扑结构与设备- 第4周:局域网技术- 第5周:网络管理与维护- 第6周:网络编程- 第7周:网络安全- 第8周:网络道德与法律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础知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分析工具,了解不同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3. 掌握网络编程的基本方法,能够利用Socket编程实现简单的网络通信程序;4.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掌握防范网络攻击和病毒的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搭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2. 能够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解决实际网络故障;3. 通过编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能够识别并防范常见的网络威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计算机网络学科,激发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3. 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遵守网络法律法规;4. 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国家网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2. 网络通信协议分析:TCP/IP协议、UDP协议、HTTP协议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协议及其应用3. 网络编程:Socket编程、多线程编程、网络应用开发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编程技术4. 局域网搭建与配置:网络规划、设备选型、网络配置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局域网技术5. 网络安全:网络攻击与防范、病毒防护、加密技术等;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安全技术6. 实践环节:网络设备操作、网络故障排查、编程实践等。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2课时)2. 网络通信协议分析(4课时)3. 网络编程(6课时)4. 局域网搭建与配置(4课时)5. 网络安全(4课时)6. 实践环节(8课时)三、教学方法针对本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协议、网络安全等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网络计算机课程设计

网络计算机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通信的原理与流程。
2. 学生能够描述常见网络设备和协议的功能,了解网络拓扑结构。
3. 学生能够解释IP地址的分配原则,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使用网络命令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与故障排查。
2. 学生能够独立搭建小型局域网,并进行简单的网络管理。
3. 学生能够运用网络安全知识,提高信息保护意识,防范网络攻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在网络环境下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遵守网络法律法规。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计算机网络有一定的好奇心,但可能缺乏系统性的网络知识。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提高网络技术应用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包括网络概念、网络分类、网络拓扑结构等内容,参考教材第一章。
- 网络通信原理与协议:如TCP/IP、UDP等协议,参考教材第二章。
- 网络设备与功能: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设备,参考教材第三章。
2. 网络配置与管理:- IP地址分配与子网划分,参考教材第四章。
- 网络命令使用与故障排查,参考教材第五章。
- 局域网搭建与网络管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网络安全:- 网络攻击类型与防范措施,参考教材第六章。
- 信息保护与网络安全意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网络安全问题进行讲解。
4. 实践操作:- 搭建小型局域网,进行网络配置与管理。
- 模拟网络攻击与防范,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引言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架构和技术,提升学生的网络设计和管理能力。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流程和关键步骤。
设计目标在开始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设计的目标。
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设计目标可能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协议和技术。
3.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局域网或广域网。
4.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步骤第一步:需求分析在进行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和理解。
这包括明确设计的任务和要求,确定所需要的技术和工具,以及了解设计的范围和限制条件。
在这一步骤中,可以与教师或指导人员进行沟通和讨论,以确保设计的目标和教学要求一致。
第二步:网络设计网络设计是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步骤。
在这一步骤中,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网络的结构和拓扑。
这包括确定网络中的主机和设备的数量和位置,设计网络的布线和连接方式,以及选择合适的网络协议和技术。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网络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
第三步:网络实施在网络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网络的实施和配置。
这包括搭建网络的硬件设备,配置网络的参数和协议,以及测试网络的功能和性能。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实施规范和流程,确保网络的正确运行和稳定性。
第四步:网络管理网络管理是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学习和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包括网络监视和故障排除、安全管理和访问控制、性能优化和容量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网络管理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升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解决网络问题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能力。
结论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五篇范文]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65be3d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2.png)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摘要本课程设计主要是介绍通过用winsock技术来设计ping应用程序,包括winsock的背景和功能的介绍因为SOCKET是一种应用程序接口,所以也是目前的TCP/IP网络最为通用的API,也是在INTERNET上进行应用开发最为通用的API。
SOCKET实际在计算机中提供了一个通信端口,可以通过这个端口与任何一个具有SOCKET接口的计算机通信。
应用程序在网络上传输,接收的信息都通过这个SOCKET接口来实现。
在应用开发中就像使用文件句柄一样,可以对SOCKET句柄进行读,写操作。
本设计是通过用winsock的VC编程语言来实现ping应用程序的,其中包括ping命令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相关功能,以及网际控制协议(ICMP)的数据报格式和IP数据报的格式,根据这些格式和相关的功能及原理设计出的ping命令的测试程序,程序通过分析ICMP报文的结构,在结构体中定义相应的字段来存储对应的信息。
程序主要难点是定义对应的字段来存储报文的相应字段。
程序通过send_packet(); /*发送所有ICMP报文*/ recv_packet(); /*接收所有ICMP报文*/函数来实现报文的发送和接收。
另外,通过实验可以理解在网络中,报文的结构和网络传输协议。
如:ICMP数据报的数据发送前需要两级封装:首先添加ICMP报头形成ICMP报文,再添加IP报头形成IP数据报。
这正好是网络中各层的相互关系。
网络中数据通过ICMP数据报的数据的各个字段来判断路由,和选择虚电路。
目录1. 摘要...............................................................4 2.SOCKET简介......................................................6 3.基于WINDOWS SOCKET的应用开发介绍。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Web服务器搭建与配置方法
安装Web服务器软件
选择适合的Web服务器软件,如 Apache、Nginx或IIS,并进行安装。
创建网站内容
在默认网站目录中创建HTML、CSS 、JavaScript等网页文件,并添加相
应的图片、视频等资源文件。
与运算得到网络地址。子网掩码的长度决定了子网的规模和数量。
03
CIDR表示法
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表示法是一种简洁的子网划分表示方法,它
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合并为一个斜杠分隔的数字串,如192.168.1.0/24
表示一个C类网络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
实例:某高校校园网IP地址规划方案
IP地址结构
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网络号用于标识不 同的网络,主机号用于标识同一网络中的不同设备。
子网划分原理及实现方法
01
子网划分定义
子网划分是将一个大的IP网络分割成多个小的子网,每个子网具有独立
的网络号和主机号,以提高网络管理的灵活性和效率。
02
子网掩码
子网掩码用于区分IP地址中的网络号和主机号,通过与IP地址进行按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目录
• 课程设计概述 •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IP地址规划与子网划分 • 路由协议配置与实现 • 网络安全策略部署 • 服务器搭建与配置 • 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设计概述
Chapter
目的与意义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技术的能力, 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规划、设计、实 施和维护的基本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方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计算机网络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网络设计、管理和维护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包括 OSI 参考模型和TCP/IP 协议栈。
2、掌握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3、熟悉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主要协议(如IP、TCP、UDP、HTTP、FTP 等)及其工作机制。
4、具备网络规划、设计和实现的能力,能够构建简单的局域网和广域网。
5、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能够进行基本的网络安全防护。
6、学会使用网络工具和软件进行网络性能测试、故障诊断和分析。
二、课程内容1、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网络的性能指标,如带宽、延迟、吞吐量等。
2、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协议栈的层次结构和功能。
数据在各层的封装和解封装过程。
3、物理层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的特性和应用。
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转换。
4、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如帧封装、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以太网协议和 MAC 地址。
5、网络层IP 协议,包括 IP 地址的分类、子网掩码、路由选择算法。
ICMP 协议和 ARP 协议。
6、传输层TCP 协议和 UDP 协议的特点和工作机制。
端口号的概念和用途。
7、应用层HTTP、FTP、SMTP、POP3 等常见应用层协议的原理和应用。
DNS 域名系统的工作原理。
8、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防范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
加密技术和数字证书。
9、网络管理网络管理的功能和模型。
SNMP 协议的原理和应用。
10、网络实验构建简单的局域网,包括网线制作、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
网络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传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设计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力量之一。
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工作模式,还深刻影响着各个领域的创新与变革。
《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程,作为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石,其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一、课程目标《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拓扑结构等核心概念;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具备网络规划、设计与故障排除的能力;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二、课程内容1、网络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以及网络体系结构(如OSI 模型和 TCP/IP 模型)。
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2、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介绍物理层的传输介质、信号编码与调制技术;深入讲解数据链路层的帧格式、差错控制、流量控制等。
3、网络层重点讲解网络层的 IP 协议、路由选择算法、子网划分与超网合并等内容。
4、传输层学习传输层的 TCP 协议和 UDP 协议,包括端口号、连接管理、拥塞控制等。
5、应用层了解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如 HTTP、FTP、SMTP 等,以及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
6、网络设备与配置学习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基本配置命令,能够进行小型网络的搭建与管理。
7、网络安全介绍网络安全的威胁与防范措施,如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入侵检测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验教学安排一系列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网络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的网络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创新思维。
四、课程考核1、平时成绩包括考勤、作业、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 30%。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3. 学时安排:理论课48 学时,实验课16 学时4.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网络协议、网络设备及网络编程技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功能、分类和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2. 网络拓扑结构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及其特点拓扑结构的选择与设计原则3. 网络协议与分层模型OSI七层模型与TCP/IP四层模型常见网络协议及其作用4. 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与设备数据链路层的帧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数据帧格式5. 网络层与传输层网络层的基本概念与路由算法传输层的基本概念与传输协议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协议和网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课,使学生熟悉网络设备的使用、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网络编程技术。
4.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计算机网络》(第几版),作者:X。
2. 辅助教材:推荐阅读《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第几版),作者:X。
3. 网络资源:介绍一些相关网站和在线教程,供学生自主学习。
4. 实验设备:网络实验箱、路由器、交换机等。
5. 软件工具:Wireshark、Packet Tracer 等网络分析与模拟软件。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分配理论课:每周2学时,共16周,共计32学时。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网络设备等基础知识;2. 学会使用网络通信协议,了解不同类型的网络应用及其工作原理;3. 掌握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与搭建,了解常见网络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的网络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局域网;2. 熟练使用网络诊断工具,分析并解决网络故障;3.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2.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实践环节,旨在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但对于实际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弱。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的能力。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网络基础知识回顾:包括网络体系结构、OSI七层模型、TCP/IP协议、网络设备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2. 网络通信协议:重点讲解TCP、UDP协议,以及常见应用层协议如HTTP、FTP等;参考教材章节:第二章 网络通信协议3. 网络拓扑结构与设计:介绍星型、环型、总线型等拓扑结构,讲解如何搭建局域网;参考教材章节:第三章 网络拓扑结构与设计4. 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涉及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配置方法及管理技巧;参考教材章节:第四章 网络设备与配置5. 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讲解网络故障的分类、诊断方法及常用排除技巧;参考教材章节:第五章 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6. 网络安全与道德:介绍网络安全知识,强调网络道德观念;参考教材章节:第六章 网络安全与道德教学进度安排:1. 前2周:回顾网络基础知识,讲解网络通信协议;2. 第3-4周:学习网络拓扑结构与设计,进行局域网搭建实践;3. 第5-6周:学习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进行设备配置实践;4. 第7-8周:学习网络故障分析与排除,开展故障排除实训;5. 第9周:总结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计报告撰写及答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2010-1 班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 2012 年 6 月18 日起至 2012 年 6 月 22 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 创新大楼405有线网络实验室。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深入理解TCP/IP参考模型,掌握各种网络工程技术和网络规划与设计,初步掌握综合布线技术、高速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接入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初步掌握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1)基本要求:(1)熟悉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的功能和使用;(2)掌握网络规划与设计,掌握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3)初步掌握网络应用程序设计技术和互联网应用技术。
2)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1)理论设计部分以课程设计论文的形式提交,格式必须按照课程设计论文标准格式进行书写和装订。
(2)课程设计报告(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设计小结、参考文献、附录等3)课程设计评分标准:(1)考勤与学习态度:20分(2)理论理解与课程设计报告论文:40分;(3)动手操作与实验设计:20分;(4)设计论文答辩:20分。
4)参考文献:(1)《计算机网络(第5版)》,谢希仁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windows网络编程技术》,胡鸣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3)网上百度5)课程设计进度安排内容天数地点1.选择设计题目、了解设计目的要求、查阅相关理论资料 1天图书馆、机房2.设计方案选型及实验室完成相关的设计任务 2天实验室3.总结课程设计任务和设计步骤,撰写课程设计论文 2天图书馆、机房、实验室学生签名:2012 年6月18日6)选择课程设计题目具体要求:用winsock设计Ping应用程序具体要求:理解winsock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分析PING应用程序设计原理和程序流程,选择合适的开发环境,参考已有的PING程序功能,设计实现ping功能的应用程序。
设计论文要求:1)分析winsock编程技术;2)分析ping程序的功能及其相关网络协议;3)给出ping程序流程图和设计方案;4)选择开发环境,编译源程序;5)给出软件测试文档;6)设计小结;参考文献(包括互联网上的引用信息)。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1)考勤与学习态度(20分):优()、良()、中()、一般()、差();(2)理论理解与课程设计报告论文(40分):优()、良()、中()、一般()、差();(3)动手操作与实验设计(20分):优()、良()、中()、一般()、差();(4)设计论文答辩(20分):优()、良()、中()、一般()、差();(5)格式规范性及考勤是否降等级:是()、否()评阅人:职称:讲师2012 年6 月24 日目录一、目的和意义以及发展现状和趋势 (1)二、课程设计具体要求 (2)三、winsock编程技术 (3)四、ping程序的功能及其相关网络协议 (6)五、ping程序流程图和设计方案 (7)六、开发环境 (9)七、源程序 (10)八、软件测试 (22)九、总结与心得 (24)十、参考文献 (25)一、目的和意义以及发展现状和趋势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深入理解,TCP/IP参考模型,掌握各种网络工程技术和网络规划与设计,初步掌握综合布线技术、高速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接入技术、网络互联技术,初步掌握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意义:在进行本课程设计题目后,能初步掌握PING程序的设计原理及实现过程,了解网络的连通性概念,了解winsock网络编程的概念并能实现简单的网络应用程序设计与实现。
发展现状和趋势:ping命令是用来检查网络是否能够连通,用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判定网络故障,并且是windows等系统自带的程序,大多数上网用户都会使用该功能,其发展现状良好,是目前使用特别多的一个工具,估计这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的趋势。
1二、课程设计具体要求用winsock设计Ping应用程序具体要求:理解winsock技术网络编程技术,分析PING应用程序设计原理和程序流程,选择合适的开发环境,参考已有的PING程序功能,设计实现ping功能的应用程序。
设计论文要求:7)分析winsock编程技术;8)分析ping程序的功能及其相关网络协议;9)给出ping程序流程图和设计方案;10)选择开发环境,编译源程序;11)给出软件测试文档;12)设计小结;参考文献(包括互联网上的引用信息)。
2三、winsock编程技术使用WinSock API的编程,应该了解TCP/IP的基础知识。
虽然你可以直接使用WinSock API来写网络应用程序,但是,要写出优秀的网络应用程序,还是必须对TCP/IP协议有一些了解的。
1. TCP/IP协议与WinSock网络编程接口的关系WinSock 并不是一种网络协议,它只是一个网络编程接口,也就是说,它不是协议,但是它可以访问很多种网络协议,你可以把他当作一些协议的封装。
现在的 WinSock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协议无关。
你可以使用WinSock来调用多种协议的功能。
那么,WinSock和TCP/IP协议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WinSock就是TCP/IP协议的一种封装,你可以通过调用WinSock的接口函数来调用TCP/IP的各种功能.例如我想用TCP/IP 协议发送数据,你就可以使用WinSock的接口函数Send()来调用TCP/IP的发送数据功能,至于具体怎么发送数据,WinSock已经帮你封装好了这种功能。
2、TCP/IP协议介绍TCP/IP协议包含的范围非常的广,他是一种四层协议,包含了各种硬件、软件需求的定义。
TCP/IP协议确切的说法应该是TCP/UDP/IP协议。
UDP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保护消息边界的,不保障可靠数据的传输。
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流传输的协议。
他提供可靠的、有序的、双向的、面向连接的传输。
保护消息边界,就是指传输协议把数据当作一条独立的消息在网上传输,接收端只能接收独立的消息。
也就是说存在保护消息边界,接收端一次只能接收发送端发出的一个数据包。
而面向流则是指无保护消息保护边界的,如果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接收端有可能在一次接收动作中,会接收两个或者更多的数据包。
3.WinSock编程简单流程WinSock编程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TCP服务器端的大体流程如下:对于任何基于WinSock的编程首先必须要初始化WinSock DLL库。
int WSAStarup( WORD wVersionRequested,LPWSADATA lpWsAData )。
wVersionRequested是我们要求使用的WinSock的版本。
调用这个接口函数可以初始化WinSock 。
然后必须创建一个套接字(Socket)。
SOCKET Socket(int af,int type,int protocol);套接字可以说是WinSock通讯的核心。
WinSock通讯的所有数据传输,都是通过 3 套接字来完成的,套接字包含了两个信息,一个是IP地址,一个是Port端口号,使用这两个信息,就可以确定网络中的任何一个通讯节点。
当调用了Socket()接口函数创建了一个套接字后,必须把套接字与你需要进行通讯的地址建立联系,可以通过绑定函数来实现int bind(SOCKET s,const struct sockaddr FAR* name,int namelen) ; struct sockaddr_in{short sin_family ;u_short sin_prot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char sin_sero[8] ;}就包含了需要建立连接的本地的地址,包括地址族、IP和端口信息。
sin_family 字段必须把它设为AF_INET,这是告诉WinSock使用的是IP地址族。
sin_prot 就是要用来通讯的端口号。
sin_addr就是要用来通讯的IP地址信息。
WinSock API提供了几个函数。
把主机字节转化成网络字节的函数;u_long htonl(u_long hostlong);u_short htons(u_short hostshort);把网络字节转化成主机字节的函数;u_long ntohl(u_long netlong);u_short ntohs(u_short netshort) ;这样,设置IP地址和port端口时,就必须把主机字节转化成网络字节后,才能用Bind()函数来绑定套接字和地址。
当绑定完成之后,服务器端必须建立一个监听的队列来接收客户端的连接请求。
int listen(SOCKET s,int backlog);这个函数可以把套接字转成监听模式。
如果客户端有了连接请求,我们还必须使用int accept(SOCKET s,struct sockaddr FAR* addr,int FAR* addrlen);来接受客户端的请求。
现在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一个服务器的建立,而客户端的建立的流程则是初始化WinSock,然后创建Socket套接字,再使用int connect(SOCKET s,const struct sockaddr FAR* name,int namelen) ; 来连接服务端。
4.WinSock编程的模型4上面介绍的仅仅是最简单的WinSock通讯的方法,而实际中很多网络通讯的却很多难以解决的意外情况。
例如,WinSock提供了两种套接字模式:锁定和非锁定。
当使用锁定套接字的时候,使用的很多函数,例如accpet、send、recv等等,如果没有数据需要处理,这些函数都不会返回,也就是说,你的应用程序会阻塞在那些函数的调用处。
而如果使用非阻塞模式,调用这些函数,不管你有没有数据到达,他都会返回。
所以有可能我们在非阻塞模式里,调用这些函数大部分的情况下会返回失败,所以就需要我们来处理很多的意外出错。
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情况。
我们可以采用WinSock的通讯模型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WinSock提供了五种套接字I/O模型来解决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