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时间几乎同时,但两国的运动结果却截然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由弱小走向强大;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无法摆脱被殖民的境遇。

不论结果如何,两国改革措施的对比,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明治维新成功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和得到启示。

一、改革前社会背景的差异当时的日本与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阶级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

日本在唐朝时学习中国的制度,但有两样没有学习,一样是科举制度,一样是宦官制度。

因此,日本的四个阶级无法相互转换,而中国的可以。

在日本,武士阶级即为士,享有众多特权,并且世袭罔替,子孙后代都能成为武士。

武士又分有多个等级,且中、下级武士无法升为上级武士。

并且由于中、下级武士俸禄较低,使他们处于被上级武士剥削的境遇。

中国的四个阶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工、农、商三个阶级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并且士的身份地位是不可能世袭罔替的。

因此,科举制把任何对统治阶级不满的力量都转化成了拥护统治阶级的力量。

而且,中国的士是可以逐步升迁的,即从无利益者变成既得利益者。

当时日本是领主土地所有,土地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也是受压迫的。

而中国的地主是土地所有者,是既得利益者。

因此,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地位并不是稳定的,是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

随时都有可能被中、下级武士和地主推翻的危险。

反观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统治阶级地位依然稳固。

被推翻的危险相比日本小得多。

二、行政改革措施的差异对比两场运动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其相似的地方。

第一,它们都是先由国家出资,从国外引进大机器生产,投入资金最大的工业都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企业。

第二,为适应近代化的需要,它们都开始了新式文化教育的创办。

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洋务运动虽然在生产力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不变革封建制度,企图搞中体西用。

而日本则是在制度变革基础上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新政权,由新政权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保证近代化的顺利进行。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即自强运动,典出《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用此一旧式语言概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改革,已暗示了面对传统时的瞻前顾后。

李鸿章等人也自知必遭保守派攻讦,于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辩,解释改革目的仅为“富国强兵”,绝非动摇国本,卖国求荣。

洋务运动从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而仅仅7年之后,远在东方大海之中的小国——日本也开始了它大刀阔斧的改革——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

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

清政府与日本出于几乎同样的动机、处于几乎一样的地位、面临几乎类似的问题,而最终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明治维新完全成功,而洋务运动则彻底失败。

这是为什么呢?是日本的初始条件优于中国吗?是日本的制度更先进吗?我认为原因是多元的,它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

首先,在改革时期的领导人的实权地位不同,使得改革的进度不同。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统治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以光绪皇帝领导的洋务运动就时刻受到强大反对势力的掣肘。

朝中的重要官员如倭仁等保守派,对洋务运动采取仇视的态度,使洋务运动进行得十分困难,无法获得太多人的支持。

反观日本明治维新,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推翻了德川幕府的明治天皇,他领导的倒幕派是一支以低阶武士、商人、新兴地主、大名等组成,人数众多,使明治维新改革得更加顺利。

其次,主事者见识不同。

恭亲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是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势力。

而在地方则有曾国藩,崇厚,左宗棠,沈葆桢,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这些人虽然都是有权有势的人物却鲜有留学外国的。

相反的,明治维新的领导人物呢——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板垣退助,大隈重信,他们多是西南长州,萨摩的武士,他们大部分出身下级武士,有的受洋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有的参加过排外运动有与外人打仗经验。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并迅速发展,其侵略性的本质决定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远在世界东方的仍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和日本无疑成了侵略的最好对象。

于是,船炮的轰隆声惊醒了沉睡中的亚洲姊妹,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分别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并对其国家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就来分析其中几个方面的异同点,并尝试从中找出两者迥异结局的部分原因。

㈠背景的相似与相异⑴内部环境--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加深鸦片战争后,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碎了大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地主阶级开明派逐渐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①,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统治措施已经不足以应对新的困境,必须改变传统,学习西方文明,才能抵御外侮强敌。

如果说中国被迫开发放是源于与英国的鸦片战争的话,日本则是由于1853年的黑船事件。

在这此事件中,美国人佩里率舰队进入日本,强迫日本于第二年和美国签订了《日本亲善条约》,开放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供美舰补给用。

西方列强看到了强权的威力,英、俄、法、荷等国家纷纷派出将领,率领舰队来到日本,以军事为威协,强迫与日本签订和美国相类似的条约,日本奉行了200多年的锁国政策,亦是从此被打破。

并且在这个时期,两国的经济基础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仅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再生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封建统治也已开始走向没落,统治阶级的腐化及外来侵略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愈加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西方改革潮流影响和农民起义冲击的中、日两国统治阶级内部都发生了分化。

⑵外部环境的差异首先,在侵略者的眼中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较日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中国受到了列强的瓜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四分五裂,主权丧失,这给洋务运动及后来的一系列图强救国运动带来了巨大阻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兼论其成败原因一、概述在19世纪中叶的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国家——中国和日本,各自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中国进行的是洋务运动,而日本则开展了明治维新。

这两场运动都是两国在面临外来侵略、国内矛盾激化以及传统社会制度面临严重挑战的背景下,试图通过改革来寻求国家振兴的道路。

尽管两者在时间上相近,背景相似,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的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预期的目标,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地将日本带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本文将对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进行深入的比较,探讨两者在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社会背景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异同。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旨在揭示洋务运动失败和明治维新成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提供有益的启示。

我们将分析两个国家在面对外来压力和内部挑战时,如何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改革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复杂环境。

这对于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简述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中叶,中日的两国历史都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

清朝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天平天国的打击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

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这就是洋务运动的诞生背景,一场由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的,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求富”为目标的自救运动。

与此同时,日本也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

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仍处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天皇并无权威,大权掌握在第三个封建军事政权德川幕府手中。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国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随着欧美侵略者的相继入侵,日本又陷入更为深重的民族危机。

国内外矛盾日趋激化,面临重重危机的日本,急需一场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

不堪忍受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日本民众纷纷要求“富国强兵”,明治维新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1.相同点:都主张像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2.不同点:①中国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而不学先进的思想和政治经济制度;②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③日本不但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引进西方先进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④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3.不同的原因:①经济:中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中国洋务运动时,民族
工业虽然已产生,但力量薄弱,发展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世纪的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②政治:两国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不同。

中国封建专制势力强大,在洋务运动中,顽固派掌握实权,并始终以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为目标;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派实力强大,并最终推翻幕府统治,掌握国家实权。

新政群为摆脱外来压迫,积极发展资本主义,为建立近代化国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思考探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思考探究: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对比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是日、中两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运动1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在自己社会纵向发展的过程中已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日本的资本主义萌芽已发展成了资本主义势力,经济上有一定势力而政治上无权的资产阶级和已经资产阶级化了的下级武士已作为德川幕府的反对势力而在日本社会中客观地存在着。

而当时的中国却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的漫长跋涉中,弱小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早已出现,但在封建主义的种种压制之下还无法迅速成长起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

日本在1603年建立了德川幕府制度,结束了日本长期的战乱状态,国内出现了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

在农村,出现了商人阶层,他们用自己的资金或借助于城市中的大批发商的贷款,把农产品收购起来转卖给上一层的商人或城市中的大批发商,从中获得商业利润。

在棉织业中也出现了“换棉”和“租机”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手工业中出现了作业分工的集中的工场手工业,1867年私营的雇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已有400多家。

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社会中已出现了资产阶级,他们在经济上有一定势力。

在幕府末年,大商业和高利贷也有较大发展,城市中已经出现了一批叫做“株仲间”的商业垄断组织。

有些商人已凭借手中的经济势力参与政治。

据记载仅日本大阪市富商和高利贷借给封建主大名的债款就高达六千万两黄金,每年利息就相当于大米三百万担。

有此富商和高利贷者已不仅能凭借经济势力挟制大名,而且还直接参与藩政。

当时已出现的资产阶级虽然经济上有了这种势力,但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被视为下等阶级。

另外,日本社会还有一个中国社会所没有的武士阶级,他们是封建统治者固定的亲兵,不事生产,只能依靠禄米生活。

幕府统治末期,由于财政困难,幕府和各藩经常削减和停发下级武士的禄米,使一大批下级武士和家属生活异常困苦。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探究研究报告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对比探究研究报告

洋务运动与明日维新对比探究研究报告明日维新和洋务运动作为日本和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进行的改革。

他们在年代、历史背景、措施和一些影响方面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差异性,因此,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多向历史学习,学习过去的经验教训,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对比,不仅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新的见解,而且也可以知道我们的现在的改革。

明日维新和洋务运动的发生是存在历史必然性的,这样的必然性是因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方向,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应该是向工业化、民主化发展,因此,在这样大的潮流面前,中国和日本都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在这样的社会变革大潮流的面前,中国和日本都被迫面临着相同的挑战。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两个改革的历史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已有明显差异。

19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已拥有各类现代商业元素。

如: 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①。

而当时的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的发展几乎为零,商业比较落后。

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②。

当时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思想还比较落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接受新兴事物,要想在中国推行较大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不易产生显著的成效。

虽然当时中日在经济上有所差异,但两国都与西方有极大的差距。

日本德川幕府晚期面临前所未有的体制危机,无法解决财政恶化、通货膨胀、农村土地兼并和城市无业流动人口增加等问题③,日本也面临着经济上的危机。

而且在两国之前都对外实行锁国政策,封闭的政策使两国都落后于西方世界。

政治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十分不稳固。

在日本明治维新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④。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一、引言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是中国和日本两个东亚国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施的重大改革运动。

这两次改革运动的目标都是近代化,任何一个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无法忽视教育的作用。

本文旨在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两次教育改革,探索它们的差异与共同点。

二、洋务运动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洋务运动是中国晚清政府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兴起的一次力图强化国力的综合性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前所未有的军事技术、经济技术的巨大差距,中国晚清政府开始转变思想,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 内容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招收外国教育人员、设立新式学堂和修订教材。

首先,晚清政府开始招收大批外国教育人员,通过引进外教的方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

著名的洋务人才有曾国藩、李鸿章等。

其次,晚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这些学堂主要注重科学、技术、军事、航海等实用性的学科。

最后,晚清政府积极修订教材,尝试将西方的知识体系引入中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图解太史公原著钩沉》。

三、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内容1. 背景明治维新是19世纪中叶日本政府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运动。

面对列强的压迫和侵略,日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推动了教育改革。

2. 内容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建立现代学制、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培养实用人才。

首先,明治政府建立了现代学制,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完整的学制体系,并制定了统一的教育计划。

其次,明治政府大力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法和教育思想。

日本政府派遣大量留学生前往欧美接受教育,学习西方教育经验。

最后,明治政府致力于培养实用人才。

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培养军事、技术、医学等领域的人才,推动日本现代工业的发展。

四、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1. 改革动机与目标洋务运动的改革动机主要是面对列强的侵略,试图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教育理念以增强国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

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

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近代化伊始,中日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不同的地方,造成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差别。

第一: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统治者仍然极其厌恶和蔑视西方的一切,在1842----1856年两次战争之间的十几年中,面对西方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没有做什么。

只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的刺激下,才出现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以达到自强之目的。

然而即使是洋务派也仍然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而向西方学习也就只能局限于先进的军事技术方面。

喊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

日本面对西方侵略做出的反映则要比中国快的多,他们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快便提出了全方位向西方学习的方针。

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利用西方先进武器对付当时的太平天国运动,以维护日益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前夕推翻了封建没落的幕府统治,从而为改革扫清了道路。

第二:两国领导力量的区别:中国为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其势力主要不在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

他们对当时掌握清政府实权的慈禧太后既没有大胆"驳议"的勇气,更没有夺取政权、取而代之的要求。

慈禧太后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保护清政府统治暂时采取了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然而其实她仍然是脚踏顽固派、洋务派两条船,身在曹营心在汉,犹豫徘徊,多方掣肘,致使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几个地方上热心洋务的总督、巡抚去搞,力量分散。

洋务运动犹如大海中无人掌舵的大船,摇摆着不知驶往何方。

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则是下级武士,他们原本属于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然而幕藩体制下的日本在任命官吏时,都遵循世袭门阀原则,对武士都严格按照上、中、下的高低进行选择。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之比较相同点:1. 背景相同——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国都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前提下发动的运动。

2. 目的相同——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

3. 内容相同——两者都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化企业、新式军队,进行了教育改革,这都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

4. 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点:1. 具体措施不同:(1)政治方面:日本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制,取消武士特权,建立新的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中国洋务运动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

(2)经济方面:中国洋务运动主要办了一些军事和民用企业。

官办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管理机构为封建衙门式管理,大权操在封建官僚手里。

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企业缺乏活力与动力。

民用企业则垄断了某些行业,且清政府对民间私人办厂实行严格限制。

导致中国民族资本无从发展。

日本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政府投资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同时鼓励私人资本发展。

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

(3)教育方面:中国只办了三十多所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的新式学校,选送了几批出国留学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八股取士制度未有丝毫的触动。

日本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简称“西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建立全民义务教育制度。

(4)军事方面:日本废除了旧时的封建征兵制,建立了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积极准备对为侵略扩张。

中国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培养了一批近代军事人才,然而迂腐的封建统治者终究领导不好一直新式的军队,政治的腐败导致军事成果最终化为乌有。

3.阻力不同。

洋务运动外受西方列强,内受封建顽固势力的严重阻挠;日本幕府体制专制色彩较轻,倒幕运动的胜利扫除了改革的障碍。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比较分析摘要: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挑战。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两国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进行了改革。

但是改革的结果却有所不同,中国的洋务运动在历史的洪流中逐渐隐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结果,由此迈出了日本崛起的脚步。

关键字: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历史差距;比较分析一、为何中日双方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同时进行改革中日两国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历史气氛和时代背景。

(一)从中日双方面临的国际现状来看。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主要的欧美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这些国家的商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市场。

于是便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侵略。

中国方面来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与列强先后签订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条约,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

从日本方面来看,美国的军舰叩关以来,日本也被迫同列强签订了许多的不平等条约,导致日本的自然经济遭到严重的摧残,国家的主权也不断的丧失。

(二)从中日双方面面临的国内矛盾来看。

在中国,由于清政府的残酷统治,再加上列强的侵略,导致了阶级矛盾达到了空前的白日化。

最终农民革命爆发——太平天国运动。

这一场农民运动持续了13年之久,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重创。

使清朝的统治者认识到必须要有一场改革来维持自己的统治,由此开始孕育着洋务运动。

在日本方面,长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封建封闭国家。

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贫困,人民的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堪。

他们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揭开了民治维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双方改革的主要内容从大体上来看,双方改革的内容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在政治方面。

就中国的洋务运动而言,洋务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专制的大前提下进行的。

对于日本民治维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则有许多重大的改革。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研究

月IJ吾一、选题的由来及意义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封建国家,又大致在同一时期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且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为什么中国没有走上强大之路,而一向为中国瞧不起的蕞尔小国一——日本却成为世界级的强国?外部条件的相似与结果的不同,不得不令人深思。

史学界有很多人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希企为中国找到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我的注意和研究兴趣,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史的研究生,我试图在自己的领域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国落后于日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方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所以,对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进行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史学界,有的论者认为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不能相提并论,理由是:领导力量不一样,改革深度不一样,最终结果不一样等等。

其实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具有可比较性。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都是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试图走出中世纪而向近代转型的过程,时间大致都是从19世纪的60年代到90年代,都属于后进国家向先进外国学习的近代化,历史传统和社会习俗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日两国的这种近代化过程的共同性为比较地进行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过程、最终结果又有很:太差异,有差异才有比较,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为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比较提供了前提。

对二于二我国研究洋务教育与明治维新教育的差别,意义更为特殊,因为我国是处于一个学习者的地位。

一是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加深对两国教育近代化的认识:二是可以吸取经验,避免不足,更好的完善自我的发展历程。

要干好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但也必须借鉴别国的经验,日本的经验尤为重要。

总之,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总结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取其所长,舍其所短,以促进我国教二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以上就是我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的影响及评价
积极影响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和海军的发展,为 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此外,洋务运动还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同时,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西方文化的传播。
消极影响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而是成为了西方列强的附庸。此外,洋务运动在政治、文化等方面未 能实现彻底的近代化,存在着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而且,洋务运动主要关注军事、工业等领域,对于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并未深入。
治体制改革。
明治维新在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使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 路,但其也存在着缺陷和局 限性。
启示
01
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只有全面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02
制度是保障一个国家繁荣稳定的基础,必须进行制度
性的改革。
03
改革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只有这样
明治维新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 ,推动了司法独立。而洋务运 动则注重引进西方科技和军事 制度,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 相对较少。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军事技术 和装备,增强了清朝的军事力 量。而明治维新则实行征兵制 ,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经济方面的比较
经济发展水平
明治维新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资 本,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建立了 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而洋务运动 则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发展了一 些军工企业,民用工业相对较少 。
消极影响
明治维新也存在着一些消极影响,如政治上的专制、 文化上的排外等。此外,明治维新的现代化改革不彻 底,存在着一些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思想,对于日本 未来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期中日近代教育的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期中日近代教育的比较研究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期中日近代教育的比较研究作者:李默刘宇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7期摘要:“倒幕运动”推翻了日本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了天皇制的明治政府,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是日本近代史的起点,其中明治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对日本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同一时期的中国也正在进行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从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同时展开,其中洋务运动中的教育改革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加速了教育的近代化。

中日两国同时进行教育改革,但是最终取得的成果却有天壤之别。

本文就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时期两国的教育改革进行了对比,通过比较发现影响教育改革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洋务运动;明治维新;中日近代教育;比较一、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一)中国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加剧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

这时中国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认识到以四书五经进行教育的封建思想已经不适用了,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这是以李鸿章、张之洞等封建地主阶级为代表,为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和自身利益而进行的一场改革。

洋务运动设立了洋务学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但是由于洋务学堂大多是由封建官僚创办,都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且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区,导致沿海地区人民思想较为开放,内陆地区人民思想较为顽固守旧。

同时洋务运动也没有具体的学制年限和规划,也没有总的指导纲领,没有彻底地脱离四书五经的束缚,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所以出现了新旧杂糅的特点。

(二)日本明治维新运动日本是亚洲最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这与日本在十八世纪中叶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人们不满德川幕府的剥削,而且此时的日本深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人们推翻德川幕府统治的想法愈发激烈。

终于在经历了一系列斗争之后,德川幕府于1868年被正式推翻,建立了明治政府,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明治维新中的教育改革加快了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步伐。

关于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课题报告

关于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课题报告

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左宗棠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未是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两次运动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我认为原因是多元的,它关系到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

首先是改革的目的不同。

洋务运动最初兴起的直接目的是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以镇压太平天国;其根本目的和宗旨是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技术,抵御外辱维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算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与“求强”的运动。

但并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体制,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到达复兴变强的目的。

而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在以西方为楷模, 竭力将日本建成资本主义近代国家日本推行了三项基本国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

改革目的的不同直接决定了改革的力度与方式方法,这是导致两次运动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改革内容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实行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他们不仅在器物技艺的层次上向西方学习,进行变革,而且在政治制度、经济组织、社会结构、教育制度、财政制度及文化思想等方面,也同样进行了全盘性的改革。

然而首先,他们改革了以前腐朽的政治制度。

这不仅是因为这是一个新政权区分与另一个政权的标志,更是因为他们强烈的意识到改革政治制度是一切变革的根本。

政治方面,明治维新运动废除旧政治体制,建立起中央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之后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方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扶植私人资本主义,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基础,掀起工业革命热潮,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达到了殖产兴业的目的。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

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之比较酒店九年制学校刘康都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在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所办洋务事务的概括,它牵扯到清政府外交事务,包括购买洋枪、枪炮、洋船、开矿设厂,选用外国军官编练海军、陆军、办陆运、电报、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囊括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开明之士及官僚以自强求富为目的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持清王朝统治,但是却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使天朝帝国威严扫地。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使大清帝国更是摇摇欲坠。

北方回民起义,捻军起义更是使清王朝雪上加霜,帝国主义为了维持自身利益,而帮助清王朝镇压农民运动。

在战争中,曾国藩、李鸿章等将领看到西方武器杀伤力很强,向清政府提出效法西方,加之受林则徐、魏源等思想的影响,将“师夷长计以制夷”变成“师夷长计以自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目的在于确保清朝统治。

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时候,日本也受到美国的侵略。

1853年7月美国迫使日本在其炮口下屈服,1854年3月美国又强迫日本开埠通商。

可以说日本这时期处于历史交叉口,是继续走中国的路子,还是学习西方,他们选择了后者。

从19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实行了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从历史上看,日本的确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

从隋唐时期的遣唐使,影响日本的大化政新,到明治政府派遣出国访问团,影响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唯一一个独立的国家。

加之受二次工业革命影响,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其它资本主义国家要有二百多年时间才完成的资产阶级路程。

那为什么中国与日本同样都在学习西方,为何出现这种情况。

在这就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作一个比较,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一、时代背景洋务运动前的中国与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时代背景相似,社会性质、经济基础、民族命运相同,两国有识之士都进行了改革。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封建社会的末期,国内矛盾重重,人民起义不断,官场上,买卖官成风,当年横扫中原的满洲八旗,以及随后建立的蒙古八旗、绿营兵,除了欺压老百姓,几乎失去了作战能力,武器上采用大刀、弓箭等。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两个处于内忧外患的国家在19世纪60年代初为救亡图存而展开的改良运动。

在改革以前,两国的文化传统相同,都属于东方文化,社会状况也基本相似,属于封建专制国家;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民族命运相同,同遭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

但两次运动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日本的国力、经济力全面上升,实现了经济现代化。

成功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的经济却未能起飞,仍停留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处于挨打的状态。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主观上:第一,改革的目的不同。

洋务运动最初兴起的直接目的是购买洋枪洋炮和创办新式军事工业,以镇压太平天国;其根本目的和宗旨是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技术,抵御外辱维持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算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与“求强”的运动。

但并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体制,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到达复兴变强的目的。

而在同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为了“破旧有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在以西方为楷模, 竭力将日本建成资本主义近代国家日本推行了三项基本国策“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

改革目的的而不同直接决定了改革的力度与方式方法,这是导致两次运动结果不同的根本原因。

第二,改革方式不同。

洋务运动是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因此“洋务运动””只不过是一种量的变化,并不是质变。

国家政体没有丝毫变化,还是封建主义制度,其落后性根本不能与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先进性相比。

不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而企图搞中体西用,在腐朽的政治制度不变革的前提下,不可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

“明治维新”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国家政体改革,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君主立宪制,建立了现代的教育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银行制度等等,是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全面的革新,是质变。

日本正是有了这些现代制度的支撑,很快地跟上西方国家的脚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列强中的一员。

清末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清末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清末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19世纪60年代起,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改革的进程。

这不是偶然的,两国都是在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而走上改革道路的.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国败于英国,1853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国门,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屡次改革却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反而加剧了列强的瓜分脚步。

就这迥异的结果,我们不得不深究其成因.首先,在传统政治体制方面.中日两国都是封建专制的国家。

日本的传统体制属于封建世袭领主制。

而中国侧是属于中央集权制.在30年代,日本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这么大的群从基础正是两国的最大差异.在幕藩体制下,日本是一个松散的、有多个藩地组成的国家,藩主有很大的自治权,可以说是地方自治;但是这些藩地有很强的天皇中心观念,这使得明治政府的中央集权体制相对简单得建立起来。

而在中央集权体制下,中国权利集中于皇帝一人,官僚机构庞大,民间难以形成类似明治维新中的各种社会势力,政权的社会基础难以扩大,改革的道路必将曲折。

日本政府统治阶层面临人民斗争不断。

前面提到的大规模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加上藩主的自治权大,促成了后来的强藩改革.中国的洋务运动是通过太平天国战争,改组了清统治集团后,进行的经济方面慢步调整的改革。

它的根本目的只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并没有广大的人民基础.因此它是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原因.第二、在经济方面.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其中在幕府末年,无论是努府还是诸藩,都对商业持肯定态度,不但会向外引进技术,还鼓励和支持私人资本的经营.当时的清朝已经到了衰落的时期了,从刘锡鸿的观点----“农务久安”是明显反对发展工商业,其主要观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而强化对农民的封建剥削,为防止封建社会瓦解而极力反对采用新的交通手段去促进商品流通,阻止工商业的发展.而商业分散,规模小,多数和农业生产、家庭农业结合在一块,成为资本主义资金积累的障碍,国家出资兴办企业垄断了经营的市场,严重地抑制商业地发展.第三、在军事方面.其实,改革前,两国的军备是相仿的.但是,为什么,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会全军覆没?日本在改革后已经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它要求不断完善海军组织体制,会根据作用能力,任务来划分舰队.而且它注重时间,同时建立了完善的兵役制度,它完善的恤奉制度不仅保证了兵源,还能有效提高兵源的素质.日本不断地增加自身的军备,1892年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比较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工业等几个方面,统治者关心的仍然是“坚船利炮”,殊不知即便军事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弊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更何况在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情况下,生生把军事工业移植到中国,必然会带来诸如经费来源、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运输困难、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

另一方面,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抵制和摧残。

再加之当局者管理不当,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洋务运动中兴建的都是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也就是说民营企业仍处于统治阶级的严密控制之中,甚至遭受严重的剥削。

因此,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洋务运动并没有得到较大的生存空间。

所谓“富国强兵”,自然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相比而言,明治维新则实行了全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在军事、科技上向西方学习,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全盘性的西化。

作为重中之重,日本改革了腐朽的政治制度,他们意识到,社会制度是变革顺利施行的基础所在。

在经济方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大力扶持私人民营企业,支持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

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

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对教育十分重视,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

政府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并鼓励私人集资办学。

到1898年,日本学龄儿童就学率达97%,为当时世界第一。

可以说,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根本,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科教兴国”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也为日本此后经济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洋务运动中对教育的投入,与之是完全不能比拟。

原因分析:首先在政治方面。

两国虽然都是封建国家,但日本在政治制度上相似于早期资本主义时期的欧洲,封建领主制是日本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却异常顽固与强大。

其次在经济方面。

日本的工商业发展相对强大,特别是在农村,因而在社会阶级分化方面日本更具优势,如封建营垒中出现了一些大名的分化、新兴地主的出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的现实意义作者:朱文富/杨勇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11年10期第35~41页150年前,在世界的东方,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古老的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

几乎同一时期,一水之隔的日本面临着和中国同样的命运,为救亡图存,发生了明治维新。

在两国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中日均在教育领域进行了重大改革。

中国的洋务教育在极为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办新学建学校,开中国近代教育先声,确实难能可贵;日本则后来居上,虚心向西方国家学习,建立了近代教育体系,成为近代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将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

掩卷沉思,比较中日两国在那个时期应对内忧外患所采取的不同的教育策略、方针和措施,在今天仍有其学习借鉴价值。

当前,我国正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加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步伐。

在这个伟大征程中,我们应该吸取一个半世纪前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哪些经验教训呢?一、深刻认识教育对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战略作用在19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都还是封建国家,经济非常落后。

但为什么日本这个改革起步比中国还要晚近10年的国家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工业发展以两位数的增速在当时(1874-1900年)位居世界之首呢?在分析日本实现近代化、经济“起飞”的原因时,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一致认为是教育发挥了重大作用。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与政治改革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日本工业化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保证了它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使其仅用40多年就完成了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花了200年时间才完成的近代化任务。

而同时期的中国,虽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但仅限于为洋务运动所办事业培养人才,而没有把发展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作为立国之本去强调、去重视、去落实,甚至也没有把教育和其他洋务事业(如办工厂、造武器等)同等对待。

日本的近代化是以教育的近代化为前提的。

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日本近代化起步较晚,而且日本人口众多,特别是自然资源极其贫乏。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能够通过改革扭转落后的局面,迅速赶上欧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作为推进近代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可以说是由于引入了近代教育制度,尤其是对就业人口中占大多数的农民普及初等教育发挥了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教育的近代化,就没有日本的工业化。

回顾历史,明治初期率先发展起来的是以开发民智为目的的初等教育和以培养领导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

在初等教育方面:1872年公布的《学制令》,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口号,拉开了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特别是废除身份制,以发展生产为目的,对国民实施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近代教育,适应了建立近代工业的需要。

因为近代工业需要大量的掌握一定知识的普通产业工人。

普及初等教育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在学制发布的第二年,小学在校生132万,入学率28%;到1883年,小学在校生323万,入学率超过50%。

教育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这是日本近代化的基础。

在高等教育方面,由于取消了士、农、工、商的身份区别,所有国民获得了教育的机会,在受完初等教育之后,不分身份都可凭才能进入中学、大学,人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以东京大学为例,从1878-1885年,贵族学生比例从0.6%下降到0.2%,士族学生比例从73.9%下降到51.7%,而平民的比例从25.5%上升到48.1%。

平民也能接受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这在日本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发展高等教育另一个成果就是为日本近代化培养了一批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人才。

据统计,从1878-1895年共培养出23100多名大学毕业生,满足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获得大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明治政府从一开始就重视实业技术教育,从工部省、内务省等多部门兴办实业学校、帝国大学增设技术性科系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担任过东京大学校长、后任文部大臣的滨尾新,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亲历者,他将东京职业学校与他在英国考察期间所看到的英国工科学校进行了对比,分析了日本职业教育和近代工业的关系,他说:“在我国不是先有工厂,后办工业学校,而是先办起工业学校,培养出毕业生,才计划办工厂。

”总之,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推动了经济发展。

日本教育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其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为经济发展打下了人力基础。

没有日本教育的飞速发展,日本经济不能、也不会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分析教育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教育发展对后发国家实现近现代化起着关键性作用。

先期实现近现代化的国家占有物质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把持着市场和技术标准,这对后发国家发展起着制约和阻碍作用。

后发国家从哪里突破?从日本的发展路径看,就是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

而就其人才培养来讲,明治政府花重资培养和引进人才,并制定了系列教育政策,其规格之高和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可以说,发展教育是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制度设计重点,也是其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措施。

正是教育的优先发展,才为日本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人力基础。

第二,教育投资是战略性、生产性投资。

教育投资之所以称其为投资,是因为它不是单纯消费性资金,而是能够带来巨大收益的生产性投资,这一点已为教育经济学所证明。

所以在整个国民经济二次分配中,教育应该占有稳定的持续提高的比例。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不仅发动地方和民众进行教育投资,而且政府也采取措施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1885年教育投入就占到国民收入的1.78%,占国家行政费的12%;1896年、1899年两次颁布国库补助小学教育相关法律,1900年将两法合并,国家补助义务教育得以最终立法,当年教育投入达到国民收入总额的 2.05%。

这充分说明日本政府把教育投入视为战略性投资,从而为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要想追赶发达国家,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切实加以落实。

正如小平同志所讲:“在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走向文明富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正确选择。

反观,我们有的省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2%多一点,只相当于日本明治中期的水平,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二、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洋务运动教育与明治维新教育在改革初期最明显的差距就是顶层设计不同。

中国的洋务教育一开始目的很明确,就是培养懂得西方语言的人才,以便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不至于被骗;就是培养懂得如何造枪制炮的人才,以加强国防抵御外侮。

正如标志洋务运动肇端的《通筹善后章程折》——这个由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等大清重臣联合向咸丰皇帝所上的奏折中所奏那样,“当今”之要就是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兴办新学培养“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言语之人”。

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机构设置中,没有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和海防股五股,没有专事教育的政府行政机构,而是由内没机构同文馆代管教育事务。

其发展教育的顶层设计是这样一个架构:就是这个专管外交、洋务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临时性非正式机构,清廷原来也以为办完与英、法、俄、美等国的议和事务即可撤销。

但事情的发展超出清王朝统治者的预料,日后洋务繁多,西方其他国家如普鲁士、荷兰、比利时等也接踵而来,要求订约派驻公使。

清廷先是阻止,但阻止无效,只好让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交涉。

结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有办不完的交涉,不仅由临时性组织变成固定的机构,而且由主掌外交发展成为职事众多、权力很大的政府部门。

在举办新式学校的过程中,也是各地行政长官根据本地需要举办,行政长官本人认识到的就办、认识深刻的就多办。

对举办新式学校,全国没有统一的政令,更谈不上制定相关的法律。

因此,所办学校数量少,只是一些实用性专门教育机构,远远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制度。

日本的情况则大不相同。

在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文中,明确提出求知识于世界,培养自立文明的国民,一开始就拉开了全面发展近代教育的序幕。

在改革初期,日本也是由内设机构——大学校来代行教育管理的职能,但很快这个形势有了改变,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

1871年,明治政府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取消了大学校的教育管理职能,改设隶属于太政官的文部省,由文部省全面领导教育改革事业。

文部省成立后,着手进行全国的教育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

这些法律经历了三个时期:《学制》(1872年颁布)时期,《教育令》(1880年颁布)时期和《学校令》(1886年颁布)时期,并逐步健全和完善。

到《学校令》颁布后,几乎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立都有法可依了,如《小学校令》、《中学校令》、《高等学校令》、《实业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学位令》、《实业教育费国库补助法》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具体法规,如《小学校教则纲领》、《小学校教员注意事项》、《中学校教则大纲》、《师范学校教则大纲》、《中学校通则》、《地方学事通行规则》、《小学校长和教员职位名称、待遇》、《小学校教则大纲》等。

发展职业教育的则有《工学部学校建设概要》、《农业学校通则》、《商业学校通则》、《实业补习学校规程》、《徒弟学校规程》、《简易农学校规程》等。

从以上两国领导教育改革的机构设置和制定实施的教育法律法规来看,洋务教育的不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改革初期,没有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整体设计,而是想到哪就做到哪,哪里需要就发展哪,走的是一条局部的、实用的发展之路。

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所以成功,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机构健全、法律完善。

国家有专门负责教育事务的行政机构——文部省,在文部省的领导下,学习欧美教育制度,系统设计了日本教育改革的路线图,制定并完善了教育法律法规,从而建立起从小学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学校教育体系,以及经费投入、师资培养的配套保障制度,保证了日本近代教育走上正确的发展轨道。

因此,我国今后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必须重视顶层设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明确教育事业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教育改革、教育规划等要由最高决策机关批准施行。

在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时要把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进去,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改革需要的领导机构和法律法规,而不是仅由教育部门牵头,致使好多工作因为不能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搁浅,许多改革因为一些部门的不配合而无法推动。

其次,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的的作用,利用政府的强大执行力和影响力,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永井道雄在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成功的原因时曾说:“在这个时期尽管历史发生了变化,可是行政却始终处于支配教育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