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马克思与凯恩斯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

合集下载

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对资本主义主张之比较

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对资本主义主张之比较

为, 保 持这样 的贸易顺 差是 荒唐 的 , 因 为 这 极 大 地 降
低 了 各 国 的 商 品 生 产 能 力 。 他 提 出 了 “自 然 优 势 ” 论 ( 即比较优 势) — — 每 个 国 家 都 能 生 产 具 有 自 己 比 较
优势 的商 品 , 从 总体看 , 这 能 生 产 出 更 多 更 便 宜 的 商
周振 贵 , 贾 昱, 柴兵 洁
( 兰0 2 0 )
摘 要 : 亚 当 ・斯 密 、 马克 思和 凯恩斯 作 为经 济 学历 史上具 有 重 大影 响 的 三位 经 济 学 家, 在 帮 助 人 类认 识 经济规 律 、 解 决经 济问题 、 控制 经 济运行 等 方 面作 出了前 所 未有 的 贡献 , 留 下 了 宝 贵 的 经 济 学 著 作 和 精 神 财 富 。4 e - 是, 三 位 经 济 学 家 在 对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的 分 析 角度 上 存 在 着 差 异 , 由 于每 个 人
物 , 不 同 的 时 代 背 景 和 经 济 环 境 对 其 经 济 学 说 都 会
产 生 重 大 的 影 响 。 亚 当 ・斯 密 是 所 谓 的 “ 乐 观 主 义
早 期 的资 本主 义” 的产 物 , 马 克思 是 “ 最 黯 淡 的 工 业 时 代 的牺 牲 品” 的代 言人 , 而凯 恩 斯 则 是 “ 资 本 主 义 大 萧 条” 的 产 物 。结 合 他 们 所 处 的 时 代 背 景 , 对 他 们 主 张 的异 同进 行分 析是 有意 义 的 。
在经 济学 研究 的历 史 进 程 中 , 有 三 位 经 济学 家
的经 济文 明建立 在 奴隶 制 或 农 奴制 的基 础 上 , 财 富 的 获 得 手 段 主 要 是 掠 夺 或 剥 削 。结 果 是 , 欧 洲 国 家 在 国 内 建 立 了政 府 垄 断 , 在 国 外 支 持 殖 民 统 治 并 掠 夺 穷 国 的 金 银 财 宝 及 其 他 珍 贵 商 品 。 在 这 种 重 商 主 义思 想下 , 一 个 国家 的财 富以金银 衡量 , 以 致 他 们 不 择手 段地获 取金 银并通 过 高税 收方法 限制其 外流 。 亚 当 ・斯 密 谴 责 这 种 高 关 税 和 贸 易 限 制 。 他 认

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

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亚当.斯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比较一、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最先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斯密也因此被后人称为经济学之父。

《国富论》是在英国刚刚开始进行工业革命的社会背景下,在总结自威廉·配第开创古典经济学先河以来的古典经济思想的基础上,经过斯密十多年的观察、潜心研究和教学实践而写成的,集中体现了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

从它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来看,《国富论》对重商主义持否定态度,因此可以说,它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国富论》以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出发点,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富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国民财富问题,即国民财富是由什么构成的,它的增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从而探究其增长的规律是什么。

在斯密看来,国民财富就是一个国家所生产的商品的总和,劳动则是财富的源泉。

而衡量一国财富的多少是以人均国民财富的多少而定。

全书共有五篇,其中心思想是探究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在斯密看来,增加财富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农业生产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生产劳动者的人数。

《国富论》的理论体系基本是围绕解决和阐释这两条途径,以及为实现这两条途径而需要扫除的制度障碍与思想障碍、为使财富增长而需要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而建立起来的。

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一)有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论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国富论》第一篇题为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所要阐明的基本内容。

在斯密看来,经济发展是按一定自然秩序进行的。

他认定促使国民财富增长的最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根本方法是分工。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之比较研究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之比较研究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之比较研究作者:张昌廷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本原因是劳动群众有限的消费,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灭经济危机;凯恩斯认为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决定了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又造成非自愿失业,政府需要干预经济来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两种经济危机理论在经济危机的成因、理论基础、危机的实质、研究方法、阶级立场、研究目的等方面存在根本的区别。

我国要克服和避免经济危机需要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阶级立场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1)04-0027-0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都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分析,但二者的根本分歧也是明显的。

一、解释出的经济危机成因不同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无限扩大的生产与劳动民众的低消费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1](P548)这就指出了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P714)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导致生产无限扩大,同时造成劳动民众的购买力相对减少。

首先,工人所得与其创造的价值的差额的存在,使得工人的消费不足。

工人创造了包括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在内的新价值,但得到的仅仅是劳动力价值这一部分,所以,工人不能得到自己生产出来的全部新价值,相对于社会产出而言,工人的收入是不足的,从而造成工人的消费不足。

其次,机器的使用引起工资减少。

资本主义特别与机器生产方式相联系,机器生产方式“不仅可以减少为取得一定成果所雇佣的成年工人的人数,而且用一种人代替另一种人:熟练程度低的代替熟练程度高的,儿童代替成年人,女工代替男工。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内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发展,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常态,这一矛盾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产生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引起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关系失调。

而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成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在他看来,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源于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只要通过政府积极而主动的经济扩张政策,自由放任的资本注意就能转化为可调节的资本逐一,经济危机就可以医治。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调控经济,并提出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政策,即危机发生时,政府调控的着力点不是刺激生产,而是通过制定公共开支计划,增加就业,减税等形式扩大需求。

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心理因素,他认为其根源在于三大基本心理法则,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

虽然两者在分析经济危机的成因问题上都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但两人分析的层次和深度是不同的。

马克思的分析逻辑是:在资本注意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这一制度内生的对抗性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把造成经济危机的一切直接原因都看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种层次上的具体表现,而基本矛盾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相始终。

而凯恩斯绕过生产过程分析,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流通领域中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使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销售出去,解决之道是由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扩大需求来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消除经济危机,他将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归结为人类的天性,没有进一步追溯危机成因的深刻制度基础。

就马克思与凯恩斯的分析路径而言,马克思重视资本生产过程的分析,把危机看成是资本生产过程内部矛盾的必然结果,凯恩斯分析的重点则在流通领域,对资本的本性并不关注,比较而言,马克思对经济危机做出的解释更为深刻,也更具有实质性。

凯恩思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异同

凯恩思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异同

凯恩思和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异同自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经济便在繁荣与萧条中交替运行,由此而产生了各种解释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

其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对西方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更为深远。

其突出贡献是运用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解释了自由市场调节下的均衡为什么在通常情况下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我们知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下面笔者就二者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对我国出现的经济过剩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凯恩斯关于经济危机成因的理论分析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逻辑起点,侧重从经济行为主体的心理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原因。

他认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收入与总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

在通常情况下,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因为,在他两部门理论假设下,社会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和所组成,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

在这三个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心理因素中,凯恩斯特别强调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

他认为在经济繁荣后期一般人对资本品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同时成本和利率也随着上升,这时投资必然导致资本边际效率下降,从而投资吸引力减弱和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加强,结果使得投资大幅度下降,经济危机爆发。

二.马克思对经济危机成因的全面系统剖析马克思立足于唯物史观,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生产(供给)、交换(市场)、消费(需求)到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危机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在交换上,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低下条件下的直接产品交换,是不具有供给和需求严重脱节的可能性,但随着产品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此时,(1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2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商品的买卖在时空上发生了分离与对立;(3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形成了蕴含货币危机的债务链条,由此,一方面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使“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1。

斯密、凯恩斯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PPT(共42页)

斯密、凯恩斯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PPT(共42页)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 年版,第27页。
约翰·梅纳德·凯恩 斯(1883-1946年), 1883年6月5日出生于 英国剑桥市。其父约 翰·内维尔·凯恩斯是一 位颇有名望的经济学 家;其母弗洛伦斯·阿 达是剑桥大学第一批
女毕业生,曾任剑桥 市参议员和市长。
标志着现代经济 学的诞生,斯密也因 此而被称之为“经济 学之父”。
《国富论》诞生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国富论》产生于英国由工场手工业向大机 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反映了产业资本同封建残余 作斗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贯彻全 书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是主张自由放任,即主张 在自由竞争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
第五章 斯密、凯恩斯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
济的分析——长期、短期和超长期
第一节 三大经济学家简介
第二节 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同角度: 长期、短期和超长期
第三节 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视角看斯密的 长期分析和凯恩斯的短期分析
第四节 从西方经济学的视角看马克思的 超长期分析
第一节 三大经济学家简介
“要想真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最好的办法就是去阅读三位伟大的经济学 家的著作——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 和梅纳德·凯恩斯。……我们试图解释斯 密、马克思和凯恩斯在他们看待资本主义 时都看到了什么,因为对于每一个人而言, 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他们的看法仍然界 定了经济学领域。”
在时间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上持续最 长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也使主张自由放任的新 古典经济学遭遇严重危机。
“凯恩斯革命”的对象 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
传统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一是亚 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机理,即市场机制自动 调整促使经济趋于均衡的理论。它被进而推演出: 市场调节机制的完善性和协调性,把它描绘成十 全十美。这一理论直接主宰着西方市场经济思想。 二是萨伊定律: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即 ‘供给≡需求’,不论供给(生产)高达什么水 平,都不愁在市场需求方面没有销路。这就从根 本上否定了普遍意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 ”

凯恩斯和马克思对经济的观点

凯恩斯和马克思对经济的观点

凯恩斯和马克思对经济的观点凯恩斯和马克思是经济学界两个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经济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进行简要比较分析。

首先来看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名字命名的,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着经济波动和失业等问题。

他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调节市场,以避免经济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总需求不足论”,它主张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

凯恩斯认为,国家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等方式来增加总需求。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也被称为“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个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剥削工人阶级的体系,它通过控制生产资料来获取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张,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公正。

从以上两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凯恩斯和马克思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其中最显著的是在政府干预经济以及生产体系方面。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以避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波动和危机等问题。

相比之下,马克思则认为,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的工具,无法解决剥削和压迫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共产主义的经济制度是社会进步的方向,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和财富。

总结起来,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者虽然都是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但是其理论存在明显的差异。

凯恩斯主义建议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来解决市场波动和不稳定,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

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根本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要通过消除阶级矛盾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比较梁爱云(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进行了系统分析,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论述了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经济危机。

两者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危机根源以及应对政策上存在根本区剐。

重温这两种理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应对和预防经济危机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危机;有效需求中图分类号:F1D1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地6x(2011)02-0014-05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对决策者乃至学术界接受凯恩斯的理论产生了明显影响I‘I,也极大地激起了人们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兴趣。

本文拟对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做一比较,以期对应对和预防经济危机有所裨益。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学界对于马克恩是否建立起系统的经济危机理论存在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

熊彼特PI t聊删、琼罗宾逊13l(附’等西方学者指出,马克思没有以集中篇幅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论述,只有一些论点散见于《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有关章节中,因而马克思没有创立一种完整连贯的经济危机理论。

新近有学者i4l研究认为,马克思讨论经济危机主要是根据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思想,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利润率持续下降并不具有必然性,虽然马克思也有其他思想来发展一个更好的危机理论,但怎么也不像是一个系统的理论。

国内学者林金忠阎持类似观点,认为马克思的论著只涉及到危机的片段性和间接性论述。

而要从这些论述中去解读马克思的思想是相当困难的。

对这些论述的不同解读形成了“生产失调论”、“消田费不足论”和“利润率下降趋势论”三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但这三种理论均未能构筑一个能够解释危机发生内在机制的可论辩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

亚当斯密和凯恩斯二者的经济学理论的异同

亚当斯密和凯恩斯二者的经济学理论的异同

亚当斯密和凯恩斯二者的经济学理论的异同亚当斯密和凯恩斯二者的经济学理论的异同理论要点亚当.斯密是第一位充分了解并深刻论述市场运行机制作用的经济学家。

主张完全自由地从事经济活动,自由地经营工商业,自由竞争,自由地发展国内和国际贸易,扫除经济上的一切障碍,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

政府的职责仅仅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安宁,投资于某些纯属共同利益的事业,别的什么都不必干了。

斯密的自由放任主张一直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最有力的武器。

这种自由经济理论不仅为其追随者所推崇,而且很快被社会所普遍接受,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概念日渐深入人心,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到18世纪的后25年,自由竞争的各种制度日臻完善,迎来了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

亚当.斯密的旗帜就是市场经济的象征,它开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自由主义的新时代。

亚当.斯密的理论顺应时代的需要,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紧密结合当时的实际,使他享有崇高的声望,备受资产阶级社会的欢迎和尊重。

有一次,亚当.斯密去参加一个政治家的聚会,一进门大家都起立欢迎,站着不动,亚当.斯密请他们坐下,首相皮特说:“不,你坐下来,我们再坐,我们都是您的学生。

”200多年过去了,书中的许多理论至今仍被西方经济学奉为经典。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国家只扮演一个极其简单的被动的角色——充当“巡夜警察”。

凡是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够作到的事,凡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作用下由个人做效率更高的事,就不应当由国家来干。

国家仅仅执行某些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任务,例如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从不直接插手干预经济运行等。

也就是说,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家只是一个外生变量,它只存在于经济体制的外部,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外在地影响着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

国家的职能被严格限定在三个方面:“第一,保护社会,使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

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不受社会任何其他人的侵犯和压迫,也就是说,要设立严正的司法机关。

推荐-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及启示王 岩

推荐-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及启示王 岩

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及启示王岩①(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马克思和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在对经济危机产生根源的认识上存在重大差别。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决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自由放任的市场和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制造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助推器。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投资的盲目性和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共同作用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比较而言,马克思的理论及启示远比凯恩斯深刻丰富的多。

虽然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研究有共同的视角,但是,凯恩斯认为,政府的干预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克服经济周期性波动,而马克思则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这些问题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周期性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词:马克思、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比较经济周期性波动一直困扰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20XX年又爆发了全球经济危机。

一再爆发的经济危机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无法走出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的怪圈。

面对本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国内外经济学界开始更加关注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更加关注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

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对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的原因进行过深刻剖析,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此也进行过系统分析并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

本文比较研究他们的经济周期理论,看他们的理论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一、马克思:周期性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在讨论一般商品生产时指出,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商品流通的媒介,在商品流通中有无数生产者的无数商品参与其中,由于“流通不断地把货币像汗一样渗出来”,②所以,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使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在错综复杂的商品交换序列中,一个不买,后面一系列商品因为没有货币周转而不能卖,商品流通中断。

但是,这时,只有商业危机的可能性,不会成为现实性,要使商业危机成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③。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

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第一篇: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凯恩斯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差异马克思主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内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将产生两方面发展,一是资本的本性决定了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使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常态,这一矛盾堆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二是市场自发调节的运行方式产生了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引起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关系失调。

而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的成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在他看来,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源于消费与投资两方面有效需求不足的内在结构,只要通过政府积极而主动的经济扩张政策,自由放任的资本注意就能转化为可调节的资本逐一,经济危机就可以医治。

因此,凯恩斯主张政府要调控经济,并提出应对危机的国家干预政策,即危机发生时,政府调控的着力点不是刺激生产,而是通过制定公共开支计划,增加就业,减税等形式扩大需求。

而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在于心理因素,他认为其根源在于三大基本心理法则,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

虽然两者在分析经济危机的成因问题上都提到了有效需求不足,但两人分析的层次和深度是不同的。

马克思的分析逻辑是:在资本注意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无限扩张和劳动人民的相对贫困这一制度内生的对抗性矛盾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其理论的核心在于把造成经济危机的一切直接原因都看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种层次上的具体表现,而基本矛盾则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相始终。

而凯恩斯绕过生产过程分析,认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流通领域中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使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销售出去,解决之道是由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扩大需求来化解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消除经济危机,他将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源归结为人类的天性,没有进一步追溯危机成因的深刻制度基础。

亚当·斯密与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比较

亚当·斯密与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比较

亚当斯密与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比较
王惟中
【期刊名称】《上海经济研究》
【年(卷),期】1986()5
【摘要】亚当·斯密是自由资本主义思想的代表,凯恩斯是垄断资本主义思想的代表。

因此,他们的经济理论体系必然有所不同,也有所同。

本文试提纲挈领,略加比较。

而就建设社会主义来说,其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必须摒弃,其有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应
该借鉴。

一、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体系经济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经济
范畴构成的。

为了简明易介,把斯密经济理论体系中一些主要范畴的内在联系制成
简表如下:
【总页数】10页(P3-12)
【关键词】资本主义;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资本积累;边际消费倾向;决定性作用;消
费需求;流动资本;国民经济;充分就业
【作者】王惟中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亚当·斯密、马克思与凯恩斯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 [J], 任燕;马铮
2.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对资本主义主张之比较 [J], 周振贵;贾昱;柴兵洁
3.让经济逻辑回归文化自觉——亚当·斯密理论体系中两条主线关系的辨正 [J], 田永峰;王仕军
4.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对资本主义主张之比较 [J], 周振贵;贾昱;柴兵洁
5.西方经济伦理学的思想先驱——亚当·斯密与西斯蒙第经济伦理思想评述与比较[J], 刘光明;蒋明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

对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研究
率的趋向提高,与“预期资木边际效率”的日益降低,使得资本家减少投资,结果便是资本
不足,也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也就形成投资品的过剩。因此,在凯恩斯的理论中,资本不
足是危机的又一直接原因,而危机的根源,则是预期的资本边际收益下降和流动偏好上升这
两个基本的心理规律。
;;马克思也研究过资本收益比率一利润率一下降的问题。他认为,随着资木主义生产力的
中的作用。但是,马克思首先是从生产上来研究的,他认为“危机的一般条件……必须用资
本主义生产的一般条件来说明”。②而对于前面所说的流通则把它纳入再生产过程中进行考
察,认为“只有在本身就是再生产过程的流通过程中,这一点才能够初次显露出来”。:‘真正
揭露出危机本质的,是在作为资本的生产阶段与资本的流通阶段统一的再生产中。对生产和
润率下降时,生产的扩大与价值增殖发生了矛盾一生产扩大不是价值增殖的手段。资木主
家的利润,决不是生产者的需要”。佰从消费方面来看,社会消费力受不同的力量和规律支
配。它“既不是取决于绝讨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的分配
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的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狭窄的范甲
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佘价
据。“提供了有效需求的原理,并且为资本主义运动法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⑥他们
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根源也归结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不足,这是对马克思危机理论
的歪曲。
不错,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危机理论中,曾经论述过消费不足的问题,说明消费不足这种
现象所表现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如何作用于“正常”的经济运动而导致危机。但是,马党思

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分析

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分析

马克思和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比较分析摘要本文拟对马克思和凯恩斯关于经济周期不同的理论进行论述及对比分析,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

藉此希望给研究中国宏观经济波动提供一些新的着手点,把两种经济周期理论同中国实际情况相联系,更好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理论。

本文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大体内容,然后着重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比较这两种经济周期理论的异同。

最后,简单分析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凯恩斯经济周期The Comparison of Marx and KeynesEconomic Cycle TheoryInternational Economics&Business MajorStudent: Wu Yu director: He YuHongAbstract: This paper is prepared to discuss the contents and differences of economic cycle theory, which were raised by Marx and Keynes. I hope that it will give us some new ideas about the macroeconomic situations, and combine this two economic cycle theory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Then, I hope that we can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 economy cycle. First, the paper will discuss the main content of economy cycle theory. Then, the paper will stress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same points of those theory. Finally, the paper will analysis the influences of the Marxist economics cycle theory and the Keynes economic cycle theory.Keyword: Marx Keynes Economic cycl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目次1 引言 (1)2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1)2.1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 (2)2.2 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的周期性 (3)2.3 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基础 (4)3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5)4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相同之处 (5)5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的相异之处 (6)5.1 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的认定有所不同 (6)5.2 关于经济危机及经济周期的成因的分析不同 (7)5.3关于经济周期的趋势的看法不同 (8)6 凯恩斯和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分析对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启示 (8)参考文献 (10)1 引言自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经济周期性波动总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凯思斯从 三方 面 论述 经 济危 机 产 生 的原 因 。首先 , 他 宾 逊 夫 人 说 道 :凯 恩 斯 是 力 求 找 出 这 个 制 度 的 毛 病 , 便 “ 比
认 为 是 资 本 边 际 效 率 的 突 然 崩 溃 造 成 了 经 济 危 机 。“ 我 设 法使它不致 毁灭 自己。 是对 资本主义清醒 的辩护 。 但 ”“ ” 认 为 , 危 机 的 更 加 典 型 的 、 且 往 往 是 决 定 性 的 解 释 在 基 3 3 研 究 方 法 不 同 对 而 . 本 上 并 不 是 利 息 率 的 上 升 , 是 资 本 边 际 效 率 的 突 然 崩 而 在对经济危机 进行研究 中, 克 思通 过运 用唯 物史 观 , 马
失望 , 才使得 资本边际效率下 降 。
经 济危机进 行分析 有 一定 的道 理 , 是 一定 时 期人 们 的 心 但
第三, 利息 率 的 上升 可 以加 深 经 济 的衰 退 程 度 。“ 有 理 因素是 由当时特定 的客观存 在所 决定 的 。所 以凯 恩斯从 时 , 一利息率 上升 的 因素 确实 可 以起 着 使事 态 严重 化 的 人 们 的 心 理 来 分 析 经 济 危 机 产 生 的原 因 , 于 唯 心 主 义 , 这 属 脱
了 1 世 纪环境 中的典 型 工业 经 济 周期 来 证 明资 本边 际效 的 目的则在 于解决资本 主义制度 下 的失业 及有 效需 求不 足 9
率周期性波 动的特点 。
22 经济危机产 生的原 因 .
问题 , 以维护资 本 主 义制 度 。所 以在对 经 济危 机 产生 的原
因 进 行 分 析 时 , 只 是 涉 及 到 流 通 领 域 。 以 致 于 乔 安 ? 罗 他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比较及启示200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其进行研究。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阐述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推动作用,传播性及周期性,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凯恩斯则将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归结为人们的心理作用;二者在对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领域、目的和方法皆不同;通过对其二者的经济危机理论进行回顾及对比,分析了此次经济危机爆发的两种原因。

标签:经济危机;理论;原因自200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我国作为贸易大国,也不能免受其害,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上寻找根源,探寻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而对于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站在共产主义角度的马克思和站在资本主义角度的凯恩斯。

1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

1.1 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马克思对于经济危机的论述,不论从逻辑上看,还是在《资本论》中的体现,都是始于其可能性的。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因此,这些形式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

”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社会平均劳动的对立,在推动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一发展过程,成为了经济危机发生的土壤。

但是,只有在一定的条件,即“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下,经济危机才能发生。

在这里,他认为,简单的商品流通,即物物交换的形势下,由于买和卖是同时发生,交换直接,且绝对平衡,不存在着产生危机的因素。

而随着货币的出现,一旦买卖分离,市场上有人只卖不买,没有进行支付,就会导致与其相关的另一批人无法支付,从而增大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买和卖被分离到了极致,超过了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于是就产生了危机。

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

马克思凯恩斯之比较

“大危机”回顾
1914一1919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任何意义 上都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代。战争反 常地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膨胀,导致资本主 义制度的严重失衡;为战胜敌国而广泛建立 的全国动员体制,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大大刺激了马克思主 义在工人阶级中的传播和影响。以致影响到 了中国。
不久以后,春回大地,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重返实业界的银行家请古玩商人到自己的银 行任职,却遭到古玩商人的拒绝;古玩商人 和那位年轻女子继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作者纳森(R.Nathan)在这部小说的序言中说, “我所记叙的,是发生在1929—1933年大危 机期间的一个真实故事。当时,美国遍地都 是失业者。没有工作、没有金钱,又无家可 归的人充斥着整个社会。失业的人有的流落 街头靠卖水果糊口有的全家都无处安身,只 好搬到公园里的违章小屋,靠捡破烂维生”。
亚当 斯密所宣扬的并不是无条件的自由,他 所主张的是受利他心制约的自由。在斯密的 思想中,对正义的考虑占很重要的地位。然 而,实业界的人们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 由放任的声音响彻云霄,斯密关于自由经济 的观念支配欧洲资本主义达160年之久。在资 本主义经济中,价格自动调节经济景气是不 言资本主义经 济所具有的自律性景气调节机制失效了。因 此,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需要强调的是,新的经济理论并不是随着大 危机的出现才成为必要的。
充分就业的经济学
总产量的水平问题,早在斯密经济学中就已 经触及到了。正如《国富论》一书的书名所 示,斯密经济学是从如何增大国民财富这一 目的着手构造的。国民财富的大小,取决于 人们所享受的生活品与奢侈品的多寡,后者 都是劳动的产品。因此,提高劳动的生产力 是增大国民财富的有效途径。而劳动生产力 的提高取决于资本积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当·斯密、马克思与凯恩斯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
摘要:本文论述了亚当·斯密、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市场经济理论、经济政策建议及其发生的背景、过程、旨在解决的问题,探讨了造成三个理论不同的原因。

通过比较分析,对我们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起到启示作用。

关键字:亚当·斯密;马克思;凯恩斯;比较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之父,他的”国富论”被视为对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次系统阐发。

经济学说史的研究表明,无论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还是现代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学说,都可以说直接渊源于亚当·斯密。

然而,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对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辩证批判。

而英国现代经济学之魁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其名著代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下称《通论》)一书中,基于现代西方经济的现实及其发展要求,对传统市场经济理论的缺陷与运行流程的弊端作了鲜明的批判、扬弃和补充,从而构架起了具有经典意义的现代市场经济模式。

多年来,学术界一般认为亚当·斯密是市场经济万能论者,马克思则是市场经济的彻底否定论者,凯恩斯的混合经济是一种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

而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区分三位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的观点,从特定的时代和历史视角出发,认真探讨三位经典作家对市场经济所持的基本态度,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的理解,从而大胆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为了考察亚当·斯密、马克思和凯恩斯对市场经济所持的基本态度,有必要扼要地陈述他们在此问题上阐发的基本观点。

一.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理论
斯密对市场经济理论的贡献就不仅在于揭示了具体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而更在于他确立了一种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想或信念。

这种理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为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理论基础。

(一)自然秩序论--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定了思想基础
“自然秩序”就是用来保证竞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得以充分开展并且贯彻下去,使价值规律的各方面作用得以充分施展出来的秩序。

[1]这是一种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式,而人为的秩序是以各种干涉性措施和通过建立只对某一小部分生产者有利的特殊制度。

(二)经济人--为自由市场经济奠定了微观基础
让个人广为追求自己的利益,可以最有效地将分散在社会的知识整合起来,结合成一个共同的资源,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单个人的非理性和无知对他人的伤害。

(三)”看不见的手”揭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
探索市场经济的运行就是使自然秩序在市场经济领域内的运行规律具体化,使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序上有意识地去遵循这种内在运行机制。

他运用”看不见的手”的比喻来揭示这种内在运行或自然趋势。

二.马克思的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阐述的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谐、万能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其基本观点是: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之上的,以等价交换为内容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公开强制掠夺性的宗法经济的第一次否定,但以榨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市场运行的最终结果,使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这是对等价交换原则的破坏。

[2]
(二)以追逐私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私人企业生产行为与目的同整个社会再生产的行为与目的的背离,将导致尖锐的市场”实现”问题。

因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盲目导向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必然导致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盲目性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受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驱使,以私人占有制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使其生产目的与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相统一。

马克思看来,以资本主义财产私人占有制度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市场经济运行具有极大盲目性和破坏性,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是无法克服的。

三.凯恩斯的市场经济理论
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是在总结了古典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践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种理论既继
承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理论的优点,又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其缺点,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结合起来,把私人经济与政府经济结合起来,既保留了市场机制调节的效率,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公平,是一种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理论。

正是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才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

凯恩斯的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混合经济
混合经济是一种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

凯恩斯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不仅有私有产权的私人经济,而且还有政府经济以及私人经济与政府经济相混合的经济。

[3]
(二)政府干预
凯恩斯革命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调节经济生活。

《通论》一书,在批判自由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四.造成三个理论不同的原因
比较一下三位经典作家的上述观点,不难看出,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持极端肯定和颂扬的态度,而马克思则是持辩证批判的态度。

凯恩斯既继承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理论的优点,又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其缺点,形成一种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混合经济,何以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态度?我以为有必要从三位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所持的历史观和所代表的阶段利益去考察:
(一)不同的时代孕育不同的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是封建宗法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过渡的时代。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确立其统治地位就要求摆脱封建宗法式生产关系的束缚,借以解放生产力。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普遍确立的时期。

凯恩斯所处的时代是1929 年经济危机,严重依赖世界市场的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二)不同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导致对社会经济形态存在方式上的两种不同态度
亚当.斯密所持只看到市场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断言市场经济形态是人类经济形态的唯一存在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经济形态是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市场经济只能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过渡形式。

凯恩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内部机制的研究,顺应时代的需要对传统资本主义提出了批判与改变。

(三)三位经典作家代表各自阶级的经济利益,导致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分歧
在亚当·斯密那里,市场经济原则是唯一和谐、公正、合理的原则,是所有经济主体平等的基础。

而在马克思看来,以等价交换为内容的市场经济活动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财产占有的不平等正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之一。

凯恩斯作为”修理资本主义的工程师”认为,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的缺陷可以通过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加以克服。

以上分析说明,斯密、马克思和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之所以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因为所处的时代、所持的历史观和所代表的阶段利益不同。

既然实践已经表明,市场经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既然单纯的计划经济既不能解决有限资源的合理和高效率的配置问题,那么,对市场经济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

这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5,35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ⅰ)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8.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纽约:哈考特-布雷斯出版公司.1964 326.
作者简介:任燕(1987-),女,内蒙古包头人,兰州商学院 2012级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马铮(1987-),男,甘肃会宁人,兰州商学院 2011级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金融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