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三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三卷命题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三卷命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鼓励优秀人才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张老师是一位来自城市的支教教师,他深知农村教育的困境,决定扎根乡村,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希望。

刚到农村学校时,张老师发现学生们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松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张老师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游戏教学等。

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如篮球、足球、绘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老师的教学效果逐渐显现。

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课堂纪律明显改善。

然而,农村教育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

张老师意识到,要想真正改善农村教育,还需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

同时,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为农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其次,要改善教学设施。

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再次,要丰富教育资源。

政府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农村学校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乙】面对农村教育的困境,张老师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人纷纷表示,张老师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教育工作者,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学习。

然而,也有人对张老师的行为表示质疑。

他们认为,张老师只是解决了部分农村教育问题,而农村教育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要想彻底改善农村教育,还需从政策层面入手,实现教育公平。

对此,张老师表示,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无谓的。

他认为,每一个农村孩子都值得被关爱,每一个农村学校都值得被关注。

只要每个人都尽一份力,农村教育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 人教版高三

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  人教版高三

高考全国卷3语文试题及答案真题人教版高三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

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

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ⅲ)

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ⅲ)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Ⅲ)语文(海南、宁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 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 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本试卷转自“齐鲁语文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本试卷转自“齐鲁语文网”—— http://www.ql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常形”是指显示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五香反映带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在显示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边县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艺术上的“变形”氛围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不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

语文试卷高考2021三卷(含答案)

语文试卷高考2021三卷(含答案)

语文试卷高考2021三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个字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长”?A. 伸B. 久C. 久D. 久2. 以下哪个选项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A. 曹雪芹B. 曹雪芹C. 曹雪芹D. 曹雪芹3.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哪部著作?A. 论语B. 论语C. 论语D. 论语4. 下列哪个成语的典故与庄子无关?A. 庖丁解牛B. 庖丁解牛C. 庖丁解牛D. 庖丁解牛5. 以下哪个诗人被誉为“诗仙”?A. 杜甫B. 杜甫C. 杜甫D. 杜甫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018年全国卷(III)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8年全国卷(III)高考语文试卷附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III)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

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成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因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2023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解析

2023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解析

2023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本试卷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

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

高考语文全国三试卷及答案

高考语文全国三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贤惠(xián huì)气氛(qì fēn)气贯长虹(qì guàn cháng hóng)B. 踉跄(liàng qiàng)恍惚(huǎng hū)踉踉跄跄(liàng liàng qiàngqiàng)C. 峰回路转(fēng huí luò zhuǎn)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气壮山河(qì zhuàng shān hé)D. 潇洒(xiāo sǎ)沉鱼落雁(chén yú luò yàn)潇洒自如(xiāo sǎ zì rú)答案:D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凝聚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C. 在这次比赛中,他虽然表现出了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但最终仍然没有获得冠军。

D.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决定开展一系列的课外活动。

答案:B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做事总是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B. 那位老教师桃李满天下,深受学生们的尊敬。

C. 这个项目投资巨大,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D. 他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成为了公司的重要骨干。

答案:B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B. “你知道吗?昨天晚上我和朋友去了电影院,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

”C. “他在比赛中跑得很快,很快就冲到了第一名。

”D. “我国科学家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答案:B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那只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唱着歌。

全国高考试卷语文三卷答案

全国高考试卷语文三卷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 窃窃私语(qiè)精疲力竭(jīng)B. 畏首畏尾(wèi)狼吞虎咽(hǔ)C. 惊弓之鸟(jīng)眉清目秀(méi)D. 鸡鸣狗盗(jī)满载而归(zài)答案:D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决定加大教师的教学力度。

B. 这本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C. 我国科学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D. 他的成绩虽然很好,但是他不骄傲,总是谦虚谨慎。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窃窃私语(qiè)精疲力竭(jīng)B. 畏首畏尾(wèi)狼吞虎咽(hǔ)C. 惊弓之鸟(jīng)眉清目秀(méi)D. 鸡鸣狗盗(jī)满载而归(zài)答案:D4.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月亮升上了树梢,好像一个大玉盘。

B. 夜晚的星空,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C. 小明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D. 那个小伙子长得英俊潇洒,简直是一个帅气的美男子。

答案:B5.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您好,请问您能告诉我去图书馆怎么走吗?B. 你看,这家餐厅的菜色真丰富,我都要流口水了。

C. 喂,你能不能别那么吵,影响我学习。

D. 哎呀,你太笨了,这道题这么简单都做不对。

答案:A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女性词人之一。

她的词作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她聪明伶俐,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词。

她的词作多写闺阁生活,抒发对爱情的向往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她的词风清新脱俗,语言典雅,被誉为“易安居士体”。

李清照的词作分为前后两期。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三卷(含答案)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三卷(含答案)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Ⅲ:四川、云南、广西、贵州使用)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

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

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附参考答案及详解)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附参考答案及详解)

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二实 用 类 文 本 阅 读本题共$小题!.分
到这一点就需要 编 导 们 深 谙 民 间 表 演 艺 术 的 特 性!并 能 进 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实 地 调 研 #采 风 !挖 掘 出 民 间 艺 术 的 基 本 元 素 与 本 质 精 神 '
材料一

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

的最终目的是在 全 体 社 会 成 员 的 心 中 内 化 志 愿 精 神!形 成 一 种面对社会#面 向 人 生 的 个 体 态 度 和 公 民 意 识!在 这 种 层 面 上!志愿服务所谓 &推 动 人 类 发 展 和 促 进 社 会 进 步 (的 价 值 才
0吉祥颂1等 都 曾 大 放 异 彩' 然 而!在 对 民 间 表 演 艺 术 进 行 再 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 坚 持 本 真 性 的 原 则!将 一 些 传 统艺术改编得 面 目 全 非' 比 如!有 些 人 在 改 造 民 乐 时 套 用 西
分 有 很 强 的 民 俗 色 彩 ,)传统表演艺术依 赖 动 态 展 示 以 呈 现 艺 术 内 蕴将 其 物 质
调提升青年志愿 服 务 水 平#促 进 青 少 年 的 社 会 融 入 和 社 会 参
*)传统表演艺术通 常 具 有 生 活 性 和 群 体 性 的 特 征民 众 也
与!中国体育志愿 服 务 事 业 在 冬 奥 背 景 下 的 健 全 与 发 展 将 为 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
材料三
事的意味--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 出 行 的 新 宠' 然 而!在 共 享 单

2018年全国卷(III)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全国卷(III)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Ⅲ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完整版)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3(含答案)

(完整版)2018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卷3(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或。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大体看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

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一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的强调空间公共性或片面的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人,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2023年高考语文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

2023年高考语文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

2023年高考语文题及答案详解(全国卷3)一、阅读理解阅读理解1【文章摘要】本文是一篇记叙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小时候的一个有趣经历:他曾经在一家大商场里迷路了,后来在保安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外婆。

文章通过描写环境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之情。

【问题一】在文章中,作者小时候在商场里迷路时,外婆曾经怎样找到了他?【答案】答案为:在保安的帮助下【解析】根据文章第二段的描述:“外婆大声喊了一次,又一次。

那声音越来越远,似乎渺小到细语……正在逐步消失。

临消失时,一个磁性很强的声音传入他的耳朵:‘小伟,你在哪里?’”可知,作者外婆通过喊声找到了他,而喊声是通过保安帮助传达到的。

【问题二】作者小时候在商场里迷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答案为:作者走散了外婆的手【解析】根据文章第一段的描述:“小时候,我在一家大商场里迷了路。

当时我正在和外婆手拉着手逛商场,可是忽然间,我感到自己的手松了,外婆不见了。

”可知,作者小时候在商场里迷路的主要原因是他走散了外婆的手。

阅读理解2【文章摘要】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家庭中需要妈妈照顾孩子的重要性。

文章通过举例和逻辑论证,强调了妈妈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问题一】根据文章内容,为什么妈妈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十分重要?【答案】答案为:妈妈能够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教育成长【解析】根据文章第二段的描述:“妈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她们会为孩子做饭、洗衣、收拾房间,并且十分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可知,妈妈能够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教育成长,所以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问题二】根据文章内容,妈妈在家庭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答案为:妈妈的爱和关怀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快乐感【解析】根据文章第三段的描述:“妈妈的爱和关怀能够让孩子感到安全和快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可知,妈妈的爱和关怀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快乐感,这也是妈妈在家庭中的作用之一。

全国2019届高考III卷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全国2019届高考III卷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19年全国高考III卷语文试卷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

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

高考试卷全国卷三语文答案

高考试卷全国卷三语文答案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沉没寡言)B. 众矢之的(众矢之的)C. 奋发有为(奋发型为)D. 雕梁画栋(雕梁画栋)答案:D解析:A项“沉默寡言”应为“沉没寡言”;B项“众矢之的”字形正确,但字音应为“zhì”;C项“奋发有为”应为“奋发型为”。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之好,全靠他的刻苦努力。

B.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

C. 我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

D. 他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喜爱。

答案:C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他的成绩之所以取得如此之好,全靠他的刻苦努力”;B项搭配不当,应改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D项“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喜爱”应改为“深受领导和同事的喜爱和尊敬”。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然而他的内心却十分痛苦。

B. 他们纷纷向灾区捐款捐物。

C. 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D. 他的表现得到了领导的表扬。

答案:B解析:A项加点词为副词,表示转折;B项加点词为副词,表示范围;C项加点词为动词,表示珍惜;D项加点词为动词,表示得到。

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最近,我正在阅读一本关于历史的书。

书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古代战争中,许多胜利者并不是依靠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而是依靠智慧和谋略。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故事。

在战国时期,赵国与燕国交战。

赵国的大将廉颇指挥军队,准备与燕国决一死战。

然而,他并没有急于出兵,而是派人去燕国进行间谍活动。

通过间谍的回报,廉颇得知燕国国内空虚,皇帝昏庸,百姓困苦。

于是,他决定采取一个与众不同的策略。

廉颇命令士兵在夜间悄悄地挖掘地道,直达燕国的皇宫。

当燕国皇帝发现皇宫被挖时,他大惊失色,认为赵国已经进攻。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三卷及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三卷及答案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 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Ⅲ:四川、云南、广西、贵州使用)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

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 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

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 ,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

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span> 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

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

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

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 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 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 历代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答案】C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 《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 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 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答案】D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 “五四” 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

C. 在历史研究中,当代学者会把文学作品作为史料看待,在他们看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艺术手法差异并不重要。

D. 文学作品能否成为史料,取决于历史学家的眼光,而历史学家对文学与史学关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学术背景。

【答案】B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

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

”诏勿问,田亦竟止。

珪居闲类木讷者。

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

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灾变六十九事。

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

”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

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

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

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而珪适卒,年五十七。

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答案】B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 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 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答案】A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

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 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

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 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

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

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 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

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答案】C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答案】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

(译出大意给3 分,“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又谓珪刚直忠说,当起用。

吏部清如雍言,不报。

【答案】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3 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读下面宋诗,完成8-9 题。

内宴奉诏作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常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睹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 ),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

这里有战阵之意。

8. 诗的颈联又做“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 ,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答案】观点一:作“弱” “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 “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9. 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1)《左传·曹刿论战》中记载,鲁庄公十年,齐国入侵。

曹刿求见国君献策,但他的乡人质疑道:“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白居易《琵琶行》中“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 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乙选考题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