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建设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思考和建议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思考和建议

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思考和建议——浙江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趋势、新突破”浙江省社科院课题组,潘捷军汤敏徐鹏时间:2011-11-16 09:22来源:来稿点击: 1557 次1999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后,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今年上半年对我省“建设文化强省”的指示精神,按赵洪祝书记2010年3月“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努力实现文化大省建设的新突破”的总体思路,按茅临生、胡坚等省委宣传部领导同志的明确要求,本课题梳理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颁发十多年来我省文化大省建设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文化大省建设的“新特点”,分析了文化强省建设面临的“新趋势”,同时着眼于文化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就实现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突破”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

一、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主要成就和特点(一)文化大省建设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在全国首倡文化大省建设并初见成效。

上世纪末,在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同时文化作用日益得到重视的时代背景下,浙江又一次发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

并于2000年底,形成《浙江省文化发展规划(2001—2020年)》,对文化大省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确立了今后20年浙江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蓝图,提出了到“2020年,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全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科技教育发达、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全国领先、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实力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大省”的奋斗目标。

同时在以后若干年中,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2001年,出台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

2002年,将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经济写入省党代会报告,并召开全省文化工作会议。

2003年,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工作。

这些都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文化建设地位的充分认识和谋定而后动的规划之功。

2.第二阶段:文化大省建设加快推进,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若干思考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若干思考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若干思考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
2011年12月21日16:20 来源:人民论坛网浙江资讯 作者:桑士达
国运昌,文运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决定》,吹响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发出了推进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动员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具有基础性、先决性、同化性、传承性、引领性等多种功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从国际看,面对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崛起,一些西方国家甚有危机感,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一个应对之策是竞相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力资源。现今,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科学家和技能人才,人力资源结构层次高居榜首;最近,美国国会众议院高票通过议案,决定取消职业移民的国别配额限制,旨在抢夺他国高科技人才。从国内看,文化的自觉自信兴起了此起彼伏的文化建设新潮。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力吸引高精尖文化人才。兄弟省(市)如上海、广东、江苏等以更优的发展环境、更高的工作待遇吸引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科技人才;今年4月深圳启动引进全球优秀人才的“孔雀”计划,未来五年将每年最高投入5亿元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二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等省市的增速年均超过20%,占GDP的5%以上,成为当地新的支柱性产业(蔡武《辉煌的成就 宝贵的经验》)。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1056.09亿元,占GDP的3.8%。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加速。如上海将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广东进一步降低门槛,为社会和文化组织“松绑、放权”,广州市对科技、体育、文化等八大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向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心得体会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心得体会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心得体会建设文化强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一。

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追求文明进步的内在精神动力,是实现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建设文化强省需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只有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我们要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使自己的文化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充分利用和发展现代科技手段。

科技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也对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们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传播,使优秀文化作品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接触和传递,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第三,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产品制造和文化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和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

文化教育是个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也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大对公民的文化教育力度,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衔接与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文化建设的合力。

第五,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源投入。

文化建设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撑,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我们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提高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打破以往“水多流出院墙,钱多囤积百货”的现象,推动文化事业向社会开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

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和路径

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和路径

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和路径第一章:文化强省的概念及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强国的基础。

建设文化强省,是为了在全国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文化的引领、促进和支撑作用,更好地创造出新的精神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文化强省的建设中,必须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第二章:建设文化强省的路径1. 加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从体制层面上,需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加快构建全面开放的文化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领域建设,提高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建立健全文化评价体系,为文化创作提供科学的评估标准。

2. 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文化产业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柱。

要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弘扬“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和谐精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推动文化服务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

3. 注重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注重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

鼓励各地建立特色文化街区,营造文化氛围,建设一批文化公共设施,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力争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感受到文化强省的独特魅力。

4. 强化文艺创作和传播文艺创作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环节。

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文艺形式和内容,倡导文化创新,鼓励文艺家们创造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优秀作品,创作涵盖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精品力作,以艺术家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艺作品。

5.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经之路。

各地要加强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以理性开放的态度,积极与全球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合作并实现文化创新。

要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第三章: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1. 确定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建设文化强省,需要确定一系列具体的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如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和带动作用、文化设施及服务水平、文化传播的影响力等,以此为依据更加精准地推进文化强省的发展。

有关“文化强国”的几点思考

有关“文化强国”的几点思考

自 身 的物质和非物质属性 , 即“ 拥有什么” ; “ 实力 ” 则意指一种
能力 , 它关乎双方或多方之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关 系, 即“ 影响力” 。对 中国而 言 ,要思考如何将中国厚重 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影响力和吸引
意识 。 其二 , 定位准确 、 找准 突破 口。 具体来说 , 东北 、 华北等省 份要利用地缘优势和国家海洋 战略 的需求 ,重点与 日韩等东 北亚 国家优先发展文化创 意和动漫游戏产业 。广西可 以重点 发展 与东南亚 国家的文化产业合作 ,宁夏重点发展同阿拉伯 国家和伊斯兰世界的文化 产业合作 ,新疆重点发展 同中亚 国 家和俄罗斯 的文化产业合作 。 2 、 文化强国战略 措施 ( 1 )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建设 。 要深入开展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用社会 主义核 心价值体 系引领 社会思潮 、 凝聚社会共识 。 推进马克思 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 化, 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 、 教育人 民。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 把广大人 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 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之下 。 ( 2 ) 要全面提高公 民道德素质 。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 国相结 合 , 加强社会 公德 、 职业 道德 、 家庭 美德 、 个人 品德教 育, 弘扬 中华传统美德 , 弘扬时代新 风。推进公 民道德 建设 工 程, 弘扬真善美 、 贬斥假恶丑 , 引导人们 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 社 会责任 、 家庭 责任 , 营造劳动光荣 、 创造伟大 的社会氛 用 , 培育 知荣辱 、 讲正气 、 作奉献 、 促 和谐 的良好风 尚。 ( 3 ) 要丰富人 民精神文化生活。 要坚持 以人 民为 中心的创 作 导 向, 提 高文化产品质量 , 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 神食粮 。 坚 持面向基层 、 服务群众 , 加 快推进重点文化惠 民工程 , 加大 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 ,继续推动公共文 化服务设施 向社会 免费开放 。 建设优 秀传统文化传承体 系 , 弘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广 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 繁 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 开展全 民阅 读活动。加强和改进 网络 内容建设 , 唱响网上主旋律 。 普及科 学知识 , 弘扬科学精神 , 提高全 民科学素养 。广泛开展全 民健 身运动 , 促进群众体育 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 ( 4 ) 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 力。 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 在首位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 荣、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 新 闻出版 、 广播影 视、 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 目建设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 , 发展新型文化 业态 ,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 、 集约化 、 专业化水平 。 构 建和发展 现代传播体系 , 提高传播能力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 , 积极 吸收借鉴 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 参考文献 : 『 1 1 陶东风. 什 么是 文化 强国 如何建设 文化 强国—— 解读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承 继这 一精 神 使 命 的 自觉 意 识 ; 一 方 面 使其不至于 陷入 资源短缺 的窘境, 另 则是考
塑造河北 自由竞争 、 力向上 、 全 百家争鸣、 验河北 建设文化 强省是不是 具有坚韧 力

要重塑河北燕赵文化的现代胸襟 百花齐 放的社会风气 , 从而 形成一种促进 度的事情, 这就需要刚性的制度安排。如
燕 、京 现 了河北在这 方面 发挥 自身 优势 的持续 重新 回到河北文化建 设的现场 , 对河北文 在锻 造 血 气相 通 的 “ 赵 文 化 ”“ 津 冀
的基础 上, 河北 的文化 比较优势 才 能力 。但需要重视 的是 , 河北在大众文化 化强省 的建设 发挥积极 的引导作 用, 正 文化 ” 真 全力打造 红色太行 、 壮美长 产 品方面 的制作优势 , 还没有 同样体现在 促使河北文化走 出地方性 、告别区域性 , 能凸显而 出, 高雅文化产 品的生产方面 。 在建设文化强 具有全 国性、 甚至全球性 。
蹴而 就的事情 。 考虑到河北当下的文化处 问题 的 冷 淡 。 对 于 河 北 形 成 领 导 全 国 的 是 指 地 位 与 作 用 逊 于 第 一 、 二 、 三 极 这 第 第 境, 尤其是考虑到河北 目前在全 国的文化 新型现代文化是不利的。因此, 必须 自觉 的 相 对 弱 势 的第 四 极 ,而 是 成 为 各 具 特 地位还不 是处在 前沿 的实际情况, 因此有 地松 动 河 北 的 传 统 文 化 土 壤 , 入 现 代 文 色 , 中国文化发展具 有相互补 充、 同 植 对 不
建 设 一 支 足 以应 对 政 策 需 要 的 对 策 性 研
大力引进并宽容 河北 的文化气 质也 是需要 改造 的。 一 实有效的文化 英才计划 ,

[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几点思考

[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几点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几点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建设目标,这是我们党的重大战略决策。

贯彻这一决策,就是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现在我们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还比较低。

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

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位置。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文化改革发展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同样,只有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关于“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考

关于“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考

关于“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考今年我省提出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近期将召开文化强省会议。

根据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我们深入各个方面就“文化强市”建设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听取建议意见。

结合文化部门工作实际借鉴__、__、__等地经验笔者认为__要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要努力在“强”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要“强”在文化的影响力上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和积累有了较大改善但总体上讲还存在投入不够、分布不均、功能不全、管理不善、影响不强等现象。

我们要抓住发展契机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1、完善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

通过努力使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和网络基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与文化强市地位相匹配的格局。

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

二是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坚持基层优先、城乡统筹推进的原则实行向农村倾斜的政策。

通过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分级责任制切实强化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政府的责任把公共文化建设置于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同等位置。

三是在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按人口比例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在区域配套建设中明确文化设施的布点明确项目用地控制预留规划用地切实做到城乡开发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协调配套、齐头并进。

20__年__省出台《县级文化基础设施省级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管理指南》省级共争取彩票公益金2250万元同时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__排1300万元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并实施“五个一”即:统一立项、统一办证、统一施工、统一设计、统一管理使乡镇文化站建设步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保障力度。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提要]河北建构文化强省,不仅是为河北夯实发展基础、提供发展后劲、均衡发展态势,而且是为国家发展供给健全模式、精神导向与价值根基。

这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应当达到的双重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河北要建设文化强省,在宏观筹划上,必须要在重塑燕赵文化的现代胸襟、建构文化制度、改良和再造文化土壤等三大方面下足工夫。

关键词:河北;文化强省建设;燕赵文化重塑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课题编号:201201361)一、要重塑河北燕赵文化的现代胸襟河北曾经具有文化价值观念上引领中国现代转变的精神气势。

近现代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张之洞(河北南皮人)、李大钊就是这种引领能力的典型代表。

但改革开放的特殊性造成这种精神气质的衰变。

因为这一进程的展开,主要是在国家层面布局之下,由河北具体实施的社会经济转变过程。

河北也确实以自己务实、肯干的做派,实现了带动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的目标。

这是令人自豪的事情。

但是,河北人恰恰在这种特殊的现代转变中,逐渐遗忘了引导国家向现代的纵深地带推进文化抱负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

今天的中国,处于一个发展的胶着时期。

老传统、新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制约了国家的现代转变。

河北必须以自己在经济上的拓展能力,继续为国家拓展出支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空间和文化精神经验。

这是河北的现代宿命,是河北不得不认领的沉重任务。

河北必须开怀拥抱现代价值,将民族精神深处的人文主义、规则意识、制度安排与秩序追求,与现代开展出来的自由精神、宪政法治、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对接起来,从而塑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围绕这一目标,河北必须对具有历史文化象征的标志人物、核心价值、制度主张进行有效的清理、重造,从而理性清理出自己具有的、引领国家现代发展的文化遗产。

一方面大塑全民重视文化之风,转变单纯看重经济事务的低俗务实风气。

以期形成一种“坐而论道,起而可行”的崭新现代文化气质。

对当前加强地方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加强地方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加强地方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摘要:在当前我国的文化结构中,地方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并充分认识地方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长期性,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其不断走向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地方文化;文化建设;必要性;长期性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94-02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充分显示了党和人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朝向“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迈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咸宁市紧跟时代步伐,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艺创作和展演、文化体制改革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当前更要充分认识地方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长期性,按照《决定》的要求,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其不断走向发展与繁荣,为美丽的“香城泉都”谱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一、加强文化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推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1、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意蕴。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

”要把咸宁建设成为“小康咸宁”、“生态咸宁”、“宜居咸宁”、“和谐咸宁”,光有发达的经济基础、完备的民主政治、繁荣的城市设施是远远不够,还需要文化的浸润、科学的普及、市民素质的提升,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文化建设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有吸收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抵御。

基于XX县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XX县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XX县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强县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为一个以文化自信为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XX县作为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应当通过文化强县建设,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XX县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享有盛誉。

对于文化强县建设而言,XX县应当展现出更多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

我们应当做到精准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与特点,从而创造出更多切实可行、有益的举措以推动文化强县建设进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创新地挖掘本土文化、提升文化品位、扶持文化企业,打造出更多属于自己的文化标志,以此提高人们对于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只要我们能够加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就可以更好地推动文化强县建设。

推进文化创意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如果说我们想要实现文化强县建设,光有文化热情还不够,还需要将文化理念与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将文化与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例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教育等。

其中,文化旅游作为一种形式最为常见的文化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强县建设中的作用。

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欣赏本地文化瑰宝,提升本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从而实现文化旅游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为文化强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技引领,文化强县建设入数字化时代要想实现文化强县建设,现代科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应该在文化强县建设中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强县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同时,在数字化时代,要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等发展空间,让文化强县建设进入更高层次、更宽广的数字时代。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广传承优秀的文化艺术,将文化强县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加快邹城市文化强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快邹城市文化强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加快邹城市文化强市建设的几点思考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对于充分发挥邹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发展新格局,增强发展“软实力”,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对于促进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文化强市,是一项战略工程,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不可能奢望毕其功于一役。

当前,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和《邹城市实施〈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开发和整合我市的文化旅游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形成大文化、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今后一个时期,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进一步提高基层对文化强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文化强市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将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牵头定期研究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领导班子合力抓,各职能部门具体抓的领导机制。

建立文化建设工作责任机制,把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纳入党委、政府及各部门任期目标和考核内容。

要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建设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做到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二)整合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凸显邹城特色文化。

要将文化建设纳入我市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孔孟文化遗存为主,放大“孔孟文化优势”,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强牌战略。

积极主动打好孟子牌、孟母牌,申报成立国家级孟子文化学会,突出体现孟子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结合。

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

切实抓好以孟子文化为重点的儒家文化、以野店遗址为重点的历史文化、以孟母教子为重点的母教传统文化、以三孟为重点的自然遗产文化以及邹东生态旅游等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

关于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文化是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也是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它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引领和凝聚作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

强国之基在于强县,实现文化强县,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

在推进文化强县的过程中,我们应先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弄清“为什么”的问题,即要充分认识文化强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方面,是因为文化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同时文化还具有引领、凝聚、育人、服务、检验等功能,它通过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等来提高道德修养和健全品格。

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须依靠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能够通过精神力量和产业形式,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与发展。

同时稳定可靠的文化还能够保证政治体系的稳定,指导政治行为的方式,决定政治决策的质量、内容和效能。

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相互交融的趋势日益增强,文化建设提供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对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文化和谐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越来越得到体现。

其次,要弄明白“做什么”的问题,即要充分把握文化强县的有效措施。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要提高认识,树立大力发展文化的新观念。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和文化、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切实摆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二要加大投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将文化发展切实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建设文化广场、健身场、体育场、文物馆等文化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

基于XX县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XX县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基于XX县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1. 建立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展示。

基于XX县的文化素质和特点,打造具有代表性、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非常必要。

可以通过文化节、艺术展等形式,将当地独特的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创造出特色鲜明、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建立文化品牌的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品牌的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和关注这个文化品牌。

2. 推进文化走出去为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必须加强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

可以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文化展览等形式,让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XX县的文化。

同时,在国际交流中,可以让当地艺术家与国际艺术家互相交流,加强文化领域的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XX县的文化。

3. 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不能仅仅是保护传统文化,还要培育现代文化、数字文化等文化产业。

通过对当地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培育,打造一批有市场、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企业,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 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的资源,是人们在历史上留下的宝贵财富。

要通过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和整理,让当地文化遗产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珍宝。

同时,也要通过文化遗产的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当地的文化。

5. 加强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促进文化发展的基础。

应该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群众文化素质。

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让广大群众在文化教育中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承。

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制定,通过持续性的文化建设建立起当地独有的文化系统,从而奠定其在全国文化领域中的核心地位,实现文化与发展的双向互促。

文化强省意见建议

文化强省意见建议

文化强省意见建议一、文化建设决策地位放在第一层。

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把文化强省战略继续放在全省最高战略层面,与“四化两型”保持同等地位。

可以连续几年出台省里的一号文件,重点部署文化强省建设工作。

全省要有一盘棋的大局意识,要像以抓经济工作为中心的认识和干劲一样抓文化工作,切实列为党政一把手工程,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坚强的后盾。

特别是市州县各级领导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调动起来,合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创造性开展文化建设,共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建立文化大格局。

对应市县文化体制改革的情况,成立省一级文化建设委员会,整合省级文化系统资源,或者宣传文化广电出版行政职能合署办公,受省政府委托,管理文化国有资产,协调政府各职能部门关系,协调社会力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指导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

进一步增强宣传文化部门综合协调职能,把文化作为独立的经济部门看待,给予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和政策制定权力。

同时,加强文化安全管理,特别舆论引导管理要根据信息时代的新变化新趋势进一步延伸拓展,涵盖通信、信息、网络管理等部门,不仅从内容上,还要从渠道、平台等方面进行全面监管,综合协调,确保文化安全和社会舆情疏导通道顺畅。

三、营造湖南小气候。

文化强省建设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营造出湖南文明、争先、敢拼、扎实的人文精神。

建议研究整理当代湖南人精神特质,进行广泛宣传讨论;整体提升湖南人及湖南形象,树立人本、绿色、文明、开放、争优的面貌与形象;推出一批反映湖南人精神、湖南经济社会转变的典型人物、文艺作品、影视剧目、理论成果等;推出湖南走向世界,世界走进湖南系列活动,开展全方位文化沟通交流,提升湖南国际影响和形象。

四、培育龙头文化企业集团。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市场主体的培育。

湖南文化企业规模目前在全国拥有一定优势,有4家文化上市企业,3家企业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

但要保持优势,实现跨越发展,还必须加大发展步伐,大胆进行整合。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心得体会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心得体会

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心得体会一、引言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保持和增强民族文化的特色,坚定文化自信,成为我们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的经验和体会。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性文化自信,既是对本民族文化自身的信任与自觉,也是对本文化的价值与辨别力的自信。

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立足,确立自己独特的地位。

1. 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自身价值的确认与自觉,是对本民族文化保持自信心态与自主创造力的信任。

文化自信不同于自大或排他,而是对多元文化中本民族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自觉认同,是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的能力。

2.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有可能在全球化进程中自己出彩、自主发展;只有建立文化自信,才能凝聚人心、塑造精神共同体,推动国家繁荣昌盛。

三、建设文化强省的实践探索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实践探索。

下面从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提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传承是保持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必须坚持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挖掘和发掘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遗产,加强对先贤遗产的学习和研究,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和纯粹性。

同时,也要积极拥抱创新,顺应时代潮流,注重发展符合当代人们需求的新文化形式和新表达方式。

2. 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文化强省建设的核心。

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文化产业的规划和管理,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企业。

同时也要注重保护普通文化产业从业者的权益,创造更加公平和优质的发展环境。

3. 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

心得体会:高质量文化强省的建设实践

心得体会:高质量文化强省的建设实践

心得体会:高质量文化强省的建设实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并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要求。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改革开放高质量、城乡建设高质量、文化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高质量、人民生活高质量这‘六个高质量’发展任务”,“坚定文化自信、打造文化标识、讲好X故事、建好精神家园,把文化强省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一、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打通“最后一公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X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级地方层面出台的第一部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规。

其中明确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等应当免费向社会开放,促进X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免费时代。

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全国率先建成“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数字图书馆实现市、县两级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覆盖率达到70%以上,文化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顺利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全省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2010年的601平方米增加到1490平方米。

地方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亮点纷呈。

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和百姓需求创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张家港市率先在全国提出“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并推进实施,网格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单元,全市所有人口都成为服务对象。

X市吴江区“区域文化联动”以广场文化活动的方式开展巡回演出,建立区域内文化交流、互动、共建、共创、共荣的机制和格局,受惠人群累计超100万人次。

二、文化产业发展提质升级更好满足人民需求文化产业规模增长体现X实力。

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481.94亿元,比上年增长9.94%。

心得体会:文化强省之强,文艺高地之高(最新)

心得体会:文化强省之强,文艺高地之高(最新)

心得体会:文化强省之强,文艺高地之高(最新)心得体会:文化强省之强,文艺高地之高(最新)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我省文化建设也走过了40年发展历程。

尤其是自2006年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以来,我省文化建设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从“三强”(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到“新三强”(文化引领和凝聚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再到“三强两高”(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化认识不断深化,文化实践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前不久,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任务、新特点,对我省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又进行了调整充实,明确为“三强三高”,增加了“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我认为,这个调整看准了关键点,抓住了“牛鼻子”,非常重要,十分必要。

我省文化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当快,是领先的。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最主要的是“有高原缺高峰”。

这个高峰不是指别的,不是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而是指文艺创作、文艺作品。

虽然我们现在的文艺创作相当活跃,文艺作品也相当多,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现在创作生产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还是不多,具有隽永之美、永恒之情、浩荡之气的经典之作更是缺乏。

文艺创作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源头和基础,离开文艺作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发展不起来。

道理很简单,没有好书,没有好的剧本,没有好的书画,没有好的歌舞节目,建那么多美术馆、图书馆和大剧院有什么用?没有好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也搞不出来。

总之,文艺创作是文化建设的基础。

打个比喻,文艺创作对于文化建设,就好像是制造业中的“关键技术”。

离开文艺创作就谈不上文化建设。

文化强省强在哪里?高地高在哪里?主要应当强在文艺创作上,高在文艺精品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强省建设的几点思考2008-09-17 07:32:00作者:来源:省委工作会议作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任务,为经济建设注入文化内涵,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凸显了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努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推进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实践中,我们必须深入把握省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立足“ 大”的省情,着眼“ 强”的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山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正确认识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的基本省情正确认识和把握省情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提。

省委作出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的重要判断,符合我省实际,揭示出了我省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在对“大”的理解上,我们既要看到优势和成就,又要看到问题和差距,切实增强由“大”向“强”跨越的紧迫感责任感。

其一,我省文化底蕴深厚但开发利用还不足。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名城、文化古迹众多,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这次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孔子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

我省拥有世界文化自然遗产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0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7处,文化资源种类和总量均居全国前三位。

同时,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特色鲜明、资源丰富。

与之相比,文化的现实发展与经济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缺乏对各类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和开发,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其二,我省文化实力提升但竞争能力还不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

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发展,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涌现了一大批全国重大典型和先进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面向基层的文化演出每年近2万场,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我省9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组织工作奖,一大批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鲁剧、鲁版图书成为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连续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13亿元,同比增长18%;文化“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齐鲁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同时,一些数据也显示了我们的差距和不足:一是人文社科素养偏低,城乡公众人文知识达标率仅为4.9%;二是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欠账较大,2007年我省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9.9元,而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是15.04元,在各省市仅居第22位,全省乡镇文化站达标率只有9%;三是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广东少1208亿元,占GDP的比重仅2.8%,而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已经超过5%,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湖南文化产业连续五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达到4.9%,创造了文化建设超越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力大于经济影响力的“湖南文化现象”;四是我省文化产业融资能力较弱,全国有上市文化企业(核心层)14家,而我省还没有一家。

2007年《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了58个文化品牌,我省只有1个(达尼画家村),而湖南有9个。

其三,各级文化意识增强但认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全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近期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以后,各级自觉将文化建设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各级党政的考核指标体系,纷纷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市和加快文化发展的目标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目前已有14个市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11个市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共计1.73亿元,7个综合改革试点市都制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全省上下一个文化建设的热潮正在兴起。

同时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对文化的功能认识不足,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忽视文化的产业功能;二是对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认识不足,把经济与文化简单隔裂开来,一体化推进意识不强;三是对兄弟省市文化竞相发展的态势认识不足,缺乏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

这些情况说明,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具备了跨越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但距离文化强省还有不小差距,需要付出长期和艰苦的努力。

我们必须立足这一基本省情来研究文化工作,谋划文化发展,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二、准确把握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要求省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实现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三大目标”、“三个结合”和“六项任务”,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涵,拓展了文化工作的领域。

由“大”到“强”,体现了文化发展质的飞跃,要求更高、责任更大。

对“强”的理解,应从五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强在文化的凝聚力。

凝聚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文化实力,是文化强省的本质体现。

所谓凝聚力强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共同的思想基础更加坚实巩固。

主要应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城乡文明程度、公民人文素质以及舆论引导能力等指标来体现。

当前,社会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日益多元、多样、多变,我们必须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二是强在文化的保障力。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能不能使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是衡量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准。

所谓保障力强就是,科技教育发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可考虑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和高技能人才拥有量在全国的位次、基础教育水平和普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达标率、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性和参与度等指标来体现。

现阶段,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正超越物质需求成为人的第一需求,全面提升文化的保障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努力满足人们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让群众得到更多更好的文化实惠,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从而真正为现代化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三是强在文化的竞争力。

文化的竞争力仅靠丰富的文化资源不够,而要发挥市场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是文化强省的显著标志。

所谓竞争力强主要就是,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显著提高。

具体评价指标应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和总量指标在全国的位次,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比例水平,优势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的数量和实力,民营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等等。

硬性的指标就是,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或超过3%,到2015年占GDP 比重达到5%。

自从十五届五中全会“文化产业”首次进入中央文件之后,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省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措施,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我们必须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有新的思路、大的作为,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我省文化发展的综合实力。

四是强在文化的创新力。

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力是文化强省的鲜明特征,是强省建设的不竭动力。

所谓创新力强就是,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全面优化,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更加富有成效。

可以考虑通过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质进展、文化创意成果的质量水平、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运用及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各类文化专业人才的拥有量等指标来体现。

目前,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强大的创新力就不可能建成真正的文化强省。

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时代的高起点上积极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五是强在文化的影响力。

影响力是文化强省的外在体现,其中文化品牌建设是提升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所谓影响力强就是,齐鲁优秀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有更大作为。

可以考虑通过知名文化品牌拥有量、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文化传播的能力和广度、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层次和影响、对外文化贸易额度等指标来体现。

在对外开放日益广泛深入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有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宽阔的视野,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突出齐鲁文化特色,大打孔子文化品牌,推动齐鲁文化更好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这五个方面既有定性指标又有定量指标,有机统一,共同发挥作用,支撑文化强省建设。

三、努力实现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发展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对传统的文化发展观念带来了强力冲击,也对文化发展的工作思路、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必须贯彻省委的决策部署,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以更有为的姿态、更有力的措施,切实抓好文化强省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一要在思想上有新解放。

应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看待文化、认识文化、学习文化,实现对文化认识的新飞跃。

充分认识经济与文化在整个强省战略中如“ 鸟之两翼”、“ 车之两轮” ,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充分认识文化既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又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文化实力代表着综合实力,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观念。

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强省不能一般性地抓文化发展,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创新政策环境,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

二要在重点工作上有新突破。

把握文化强省建设的着力点,集中用力,务求突破。

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要用好“文明山东”建设这个载体,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全面提升城乡文明程度。

要夯实公共文化服务这个基础,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项目,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突破文化体制改革这个关键,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要强化文化人才建设这个支撑,培养造就一批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人才保证。

三要在品牌建设上有新作为。

把打造文化品牌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切入点,强化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策划,搞好宣传推介,着力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富有齐鲁特色的文化品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