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若干思考
“十二五”时期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思考——以湖北省为例
得 重 大 进 展 ” 目标 任 务 。 的 文 化 发 展 要 有 战 略 新 思 路 , 来 五 年 , 科 学 未 在
化消 费能 力 明显提 高 ; 化 创 新 能 力显 著 增 强 , 文 文 化人 才 队伍 建设 卓 有 成 效 ; 化 软 实力 显 著 增 强 , 文 文 化 发展 主要指 标 和 文化 综 合 实 力 居 于 中西 部 前
协 调 发 展 新 格 局 ; 力 推 进 文 化 发 展 方 式 转 变 , 快 文 化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升 级 。 这 五 个 问题 是 今 后 着 加
五年加 快 文化 强省 建设 的重 中之 重 。 关 键 词 文 化 强 省 ;战 略 思 路 ;文 化 体 制 与 机 制 ;湖 北 区域 文 化
( ) 化 强 省 建 设 总 体 战 略 目标 一 文
后 五 年 , 北 文 化 强 省 建 设 进 入 新 的 阶 段 和 关 键 时 湖 期 , 须 紧 紧 围 绕 “ 加 快 一 加 强 ” 即 加 快 文 化 体 必 三 (
20 0 7年 6月 ,中共 湖北 省 第 九 次 党 代会 明确 提出 了建设 文 化强 省 的奋 斗 目标 。根 据 省情 特 点 和时代 要求 , 文化 强省 的总体 战略 目标包 括 十个方 面: 即社 会 主义核 心 价 值 体 系 深入 人 心 , 社会 主义
标 , 提 出 了 “ 二 五 ” 划 时 期 “ 化 强 省 建 设 取 并 十 规 文
综合 实力 逐 步 壮 大 , 论 引 导 和传 播 能 力 不 断 增 舆
强 ; 想 道德建 设 进 一 步加 强 , 民文 明 素 质 和社 思 公 会文 明程 度 明显提 高 ; 文化 体 制 机 制充 满活 力 , 文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8.28•【字号】皖发[2009]24号•【施行日期】2009.08.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意见(皖发[2009]24号2009年8月28日)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实现加速崛起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立足安徽实际,现就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1、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发展思路。
把握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经济文化日益融合的新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更好更快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构建“三大体系”:门类众多、特色鲜明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体系;覆盖全社会、全民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新体系。
--形成“四大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带动农村,各方面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文化发展格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民族文化和安徽地域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开放格局。
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与思考
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与思考首先,要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血脉和灵魂,要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必须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
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挖掘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要注重对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
此外,还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和传承好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内涵。
其次,要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独特的价值所在。
要通过文化交流、合作与对话,增进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推动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高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优秀的文化人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提高我国在全球文化市场的话语权和参与度。
再次,要加强文化建设和管理。
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要加强国家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形成统一的文化发展规划和战略。
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保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同时,要加强文化设施和服务的建设,提升人们的文化享受和参与度,提高文化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要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要有自己的文化立场和主张。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提高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要加强文化自觉,注重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挖掘,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制和纠正文化的低俗化和商业化倾向。
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和路径
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和路径第一章:文化强省的概念及意义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强国的基础。
建设文化强省,是为了在全国文化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发挥文化的引领、促进和支撑作用,更好地创造出新的精神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文化强省的建设中,必须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第二章:建设文化强省的路径1. 加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从体制层面上,需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加快构建全面开放的文化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领域建设,提高文化市场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要建立健全文化评价体系,为文化创作提供科学的评估标准。
2. 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文化产业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柱。
要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弘扬“天下大同、和合共生”的和谐精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推动文化服务向智能化、数字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
3. 注重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注重完善文化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高文化服务质量和效率。
鼓励各地建立特色文化街区,营造文化氛围,建设一批文化公共设施,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力争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感受到文化强省的独特魅力。
4. 强化文艺创作和传播文艺创作是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环节。
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文艺形式和内容,倡导文化创新,鼓励文艺家们创造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的优秀作品,创作涵盖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精品力作,以艺术家们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艺作品。
5.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是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经之路。
各地要加强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以理性开放的态度,积极与全球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合作并实现文化创新。
要注重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第三章: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路1. 确定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建设文化强省,需要确定一系列具体的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如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和带动作用、文化设施及服务水平、文化传播的影响力等,以此为依据更加精准地推进文化强省的发展。
建设文化强省的探索与思考
制 改 革 方 兴 未 艾 ,, l 化 影 响 L 益 扩 大 , 力 地 促 进  ̄J - - 文 # 1 有 了 文 化 事 业 的 繁 荣 和 文 化 产 业 的 发 展 。 事 实 充 分 证
明 : 要 我 们 坚 持 以 邓 小 平 理 论 、“ 个 代 表 ”重 要 思 只 三
进 入改 革 开放 新时 期 , 别是 2 特 1世 纪 以 来 , 西 山 使 这 一 战 略 发 展 思 路 真 正 落 到 实 处 , 出 成 效 , 委 抓 省
在 不 断加 快建 设 新 型能 源 和 工业 基 地 步 伐 的 同时 , 提 出 了 “ 力 把 山 西 建 设 成 为 文 化 强 省 ”的 发 展 战 略 , 努 并
来 , 全 省 的后 续 发展 造 成 了严重 影 响 。面 对新 一 轮 给
发展 和 竞争 , 何 按 照科学 发 展 观 的要 求 , 如 开拓创 新 ,
扬长 避 短 , 整 产 业结 构 , 持新 兴 产业 , 高增 长 质 调 扶 提 量 , 现 又 好 又 快 发 展 , 破 解 这 一 大 课 题 时 经 济 实 在 把
维普资讯 http://wFra 穆 一 ; ;瓣盎
文化 强省 大势所趋
我 国 改 革 开 放 的 进 程 ,始 终 伴 随 着 国 际 经 济 大 格
局 的 动 荡 和 变 化 , 融 人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浪 潮 之 中 。世 纪 并
之 交 , 界 范 围 内经 济 、 治 、 化 相互 交 融 成 为新 时 世 政 文 期 主 要 特 征 之 一 , 济 文 化 一 体 化 的趋 势 更 加 明 显 , 经 文
与 文化 紧 密连 系起 来 , 用 文化 的力量 推 动经 济社 会 运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塑造河北 自由竞争 、 力向上 、 全 百家争鸣、 验河北 建设文化 强省是不是 具有坚韧 力
、
要重塑河北燕赵文化的现代胸襟 百花齐 放的社会风气 , 从而 形成一种促进 度的事情, 这就需要刚性的制度安排。如
燕 、京 现 了河北在这 方面 发挥 自身 优势 的持续 重新 回到河北文化建 设的现场 , 对河北文 在锻 造 血 气相 通 的 “ 赵 文 化 ”“ 津 冀
的基础 上, 河北 的文化 比较优势 才 能力 。但需要重视 的是 , 河北在大众文化 化强省 的建设 发挥积极 的引导作 用, 正 文化 ” 真 全力打造 红色太行 、 壮美长 产 品方面 的制作优势 , 还没有 同样体现在 促使河北文化走 出地方性 、告别区域性 , 能凸显而 出, 高雅文化产 品的生产方面 。 在建设文化强 具有全 国性、 甚至全球性 。
蹴而 就的事情 。 考虑到河北当下的文化处 问题 的 冷 淡 。 对 于 河 北 形 成 领 导 全 国 的 是 指 地 位 与 作 用 逊 于 第 一 、 二 、 三 极 这 第 第 境, 尤其是考虑到河北 目前在全 国的文化 新型现代文化是不利的。因此, 必须 自觉 的 相 对 弱 势 的第 四 极 ,而 是 成 为 各 具 特 地位还不 是处在 前沿 的实际情况, 因此有 地松 动 河 北 的 传 统 文 化 土 壤 , 入 现 代 文 色 , 中国文化发展具 有相互补 充、 同 植 对 不
建 设 一 支 足 以应 对 政 策 需 要 的 对 策 性 研
大力引进并宽容 河北 的文化气 质也 是需要 改造 的。 一 实有效的文化 英才计划 ,
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与思考1000字10篇
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与思考1000字10篇建设文化强国心得体会与思考1000字(篇1)“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
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功夫茶、潮州菜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
我们爱这个城市,就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我们要肩负好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让民族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文化是历史的见证,让我们在不断前行中勿忘“来时路”。
文化不仅仅体现在经史子集当中,也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
透过这些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寻觅到历史发展的踪迹,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兴衰荣辱。
鉴往知来,__,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是“__、方得始终”的根基所在。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要记得起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要在不断前行的路途中__、铭记历史,学习借鉴优秀发展经验,及时补足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将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要珍惜和平、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走向新的辉煌。
文化是民族的基因,让我们在走向复兴中凝聚“民族魂”。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着民族共识、体现着民族精神。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赓续民族精神,传承文化基因,留住文化根脉。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
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大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
要深刻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去。
要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牢固树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守住“民族根”,凝聚“民族魂”。
关于“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考
关于“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考今年我省提出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近期将召开文化强省会议。
根据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要求我们深入各个方面就“文化强市”建设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听取建议意见。
结合文化部门工作实际借鉴__、__、__等地经验笔者认为__要大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要努力在“强”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要“强”在文化的影响力上加快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我市文化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和积累有了较大改善但总体上讲还存在投入不够、分布不均、功能不全、管理不善、影响不强等现象。
我们要抓住发展契机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1、完善规划合理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
通过努力使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和网络基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与文化强市地位相匹配的格局。
一是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
二是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坚持基层优先、城乡统筹推进的原则实行向农村倾斜的政策。
通过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考核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分级责任制切实强化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政府的责任把公共文化建设置于公共教育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同等位置。
三是在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按人口比例规划和配套建设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另一方面在区域配套建设中明确文化设施的布点明确项目用地控制预留规划用地切实做到城乡开发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协调配套、齐头并进。
20__年__省出台《县级文化基础设施省级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管理指南》省级共争取彩票公益金2250万元同时省级煤炭可持续发展基__排1300万元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并实施“五个一”即:统一立项、统一办证、统一施工、统一设计、统一管理使乡镇文化站建设步入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2、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资金保障力度。
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建议
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建议
关于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建议:
1.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包括建设更多的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中心等,提高文化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
2. 培养文化产业:鼓励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如创意设计、影视制作、音乐演艺等,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3. 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加强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方言、传统技艺等。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建立传承机构、开展教育培训等方式,增强市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利用本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 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加强市民的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可以通过开展文化课程、艺术培训、文化讲座等形式,普及文化知识,培养市民的文化兴趣和参与度。
6.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与其他城市和国家的文化合作。
举办文化展览、艺术表演、国际文化节等活动,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交流互鉴。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相信能够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关于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几点思考文化是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也是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它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影响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加强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引领和凝聚作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
强国之基在于强县,实现文化强县,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
在推进文化强县的过程中,我们应先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应弄清“为什么”的问题,即要充分认识文化强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方面,是因为文化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同时文化还具有引领、凝聚、育人、服务、检验等功能,它通过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等来提高道德修养和健全品格。
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对经济、政治和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须依靠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能够通过精神力量和产业形式,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与发展。
同时稳定可靠的文化还能够保证政治体系的稳定,指导政治行为的方式,决定政治决策的质量、内容和效能。
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科技相互交融的趋势日益增强,文化建设提供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撑、道德基础和文化条件,对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文化和谐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越来越得到体现。
其次,要弄明白“做什么”的问题,即要充分把握文化强县的有效措施。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要提高认识,树立大力发展文化的新观念。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和文化、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文化的发展切实摆到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二要加大投入,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将文化发展切实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建设文化广场、健身场、体育场、文物馆等文化设施,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场所。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1 文 化 强 省 建 设 的优 势 .
省 委 、 政 府 十 分 重视 文 化 强 省 建 设 和 文 化 体 制 改 省
革工作 , 台一 系列 政策 措施 , 断 加 大改 革 的力度 , 出 不
以促 进 文 化 事 业 、 化 产 业 的 发 展 。 目前 , 省 各 地 各 文 我 部 门按 照 省 委 、 省政 府 的要 求 , 绕 文 化 强 省 建 设 的 目 围 标, 积极 变 文 化 资源 优 势 为 产 业 优 势 , 力 发 展 文 化 产 大 业 , 力 提 升文 化 软 实 力 , 得 了 明显 成 效 。 努 取
的少 林 武 术 和 太 极 功 夫 , 记 载 皇城 沧 桑 的 开 封 宋 城 和 有
委 、 政 府 审 时 度 势 , 定 了 《河 南 省 建 设 文 化 强 省 规 省 制
划 纲 要 》 《 于 大 力 发 展 文 化 产 业 的意 见 》 一 系 列 方 、关 等
针 政 策 , 制 了建 设 文 化 河 南 、 现 文 化 强 省 的 宏 伟 蓝 绘 实 图 。文 化 强 省 建 设 是 省 委 、 政 府 站 在 全 面 贯彻 落 实 科 省
源 , 推 动文 化 发 展 繁 荣 、 设 文 化 强 省 奠 定 了 得 天 独 为 建
四 大发 明均 出 自河 南 。 文 物 古 迹 遍 布 全 省 , 两 手 一 摸 “ 春秋 文化 , 脚 一 踩 秦 砖 汉 瓦 ” 地 下 文 物 存 量 全 国 第 双 ,
一
,
地 上 文 物 全 国第 二 。河 南 历 史 的壮 丽 华 章 是 中 国 历
学 发 展 观 的 战 略 高 度 , 握 世 界 经 济 文 化 一 体 化 发 展 的 把
以加快构筑现代都市战略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考
场、地铁站等城市综合体项 目以及住宅 加 快构筑 现代都 市 战略实施过 程 中
求,把握文化发展以及现代都市发展新 吧、棋牌室、健身室、社区活动中心等 发 、城市 区块建 设等方 式 ,在 东 夕 } 动中心 , 推动城市 “0 l 分钟文化活动圈” 新区等城市功能区块重点打造一拟
发 ,对照 加快构 筑现代 都市行 动纲要
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 ,中央就推动社会 平 。在 中心城 区 ,要结 合东部 新城 、南
主 义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专 门作 出了部 署。 宁 波作为一座具有 70 年历 史的文化名 00 城 ,正 处 于 实施 “ 快构 筑 现 代都 市 ” 加 部 新城 、镇海新 城 、姚 江北岸 等新 区开 发建 设 ,抓 紧建 设 文化 广 场 、 图书馆 、
(0 卜 2 1 ),综 合 考 虑 历 史 文 化 传 2 1 05) ) 施 、文化产 业 、文 化 民生 建设 等领域 发 以文化为 轴心 的新 时代 ,文化 在城市 发 批重 大文化 设施 ,优化设 施层 次结构和 升 文化设 施多样性 、集 中度 以及 与周边 发 展 文 化 产 业 ,增 强 文 化 产 体实力 和竞 争力 ,不仅 是文化建 设 要 内容 ,也 是实 现城市产 业结 构转 级 、提 升城 市经济 社会 发展水 平的 突破 口。文化产 业是与 城市建设 密 挥着 重要 作用 。当前 ,人类社 会正迈入 空 间布局 ,拓展 文化 发展 空 间载体 ,提 展 中的重 要性 日益 凸显 ,并成 为城市 竞 设施 的融 合度 ,让 市 民在 享受 城市建设 争 力的重 要组 成部分 ,在 刚刚闭幕 的党 成果 的 同时更好地 提升精 神文 化生活 水
以加快构筑现 代都 市战略 推进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的思考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心得体会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省心得体会建设文化强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一。
文化自信是中国人民追求文明进步的内在精神动力,是实现文化强省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加强文化自信,取得了显著成就。
首先,建设文化强省需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只有树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我们要自信地面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使自己的文化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充分利用和发展现代科技手段。
科技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也对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我们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传播,使优秀文化作品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接触和传递,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第三,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加强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产品制造和文化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和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四,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加强文化教育的力度。
文化教育是个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也是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大对公民的文化教育力度,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要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衔接与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文化建设的合力。
第五,建设文化强省需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源投入。
文化建设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撑,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我们要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提高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打破以往“水多流出院墙,钱多囤积百货”的现象,推动文化事业向社会开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潼南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前言近年来,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潼南县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力图打造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县城。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快潼南县文化强县建设的思考。
文化资源整合和保护文化资源是潼南县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也是推动文化强县建设的关键要素。
因此,整合和保护好文化资源应成为文化强县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整合方面,可以加大对历史遗迹、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将历史文化街区、旧城改造、生态保护等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同时,应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共同推动文化资源整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保护方面,要完善文物保护法律制度,加强监管力度,保证文化资源的安全和保护。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参与文化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这些措施将为文化强县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文化创新与传承文化创新和传承是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手段。
潼南县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同时注重培养各类文化人才,推动文化创新发展。
首先,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传统文化是每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应该借鉴和发扬。
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合,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打造潼南县特有的文化品牌。
其次,要加快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建设文化强县需要大批文化人才的支持。
要通过增加文化教育的投入,培养各类文化人才,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最后,要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推出一批有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新项目,如建设书法、绘画、文学等文化主题小镇,举办文化艺术节等,让文化创新成为潼南县文化强县建设的新引擎。
文化产业化与市场化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是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条件。
潼南县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让文化成为土地的最大增值点,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首先,要把握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定位。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市场需求,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张宝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张宝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十二五”开局的关键时刻,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安徽召开,这是对我省(安徽)文化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的极大鞭策和有力推动。
李长春同志的重要批示,刘云山同志、刘延东同志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我们一定认真学习贯彻,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的文化发展之路。
一、增强文化自觉,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先行先试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作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
这为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安徽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春天。
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来皖视察时明确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李长春同志视察安徽时要求我们,要实现文化体制改革从“盆景”和“试验田”,向“百花园”和“丰收田”转变。
刘云山同志、刘延东同志几次到安徽考察指导,对我省文化建设提出殷切期望,要求我们继续加快改革步伐,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这些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努力方向。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
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硬实力,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加速崛起的重要支撑。
安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发展中省份,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赢得主动,加强文化建设是新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
但从实际情况看,我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不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管理体制不活,运行机制不畅,必须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谋发展。
安徽虽然没有被列入全国试点省份,但省委、省政府决定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关于建设文化强省的若干思考
作者: 徐光春
作者机构: 河南省委书记
出版物刊名: 党建
页码: 8-9页
主题词: 文化强省 若干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要战略机遇期 文化建设 思想理论基础 党的十六大 决策部署 理论阐述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理论阐述和决策部署,为我们加强文化建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必须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成为文化强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的历史进程。
关于加快文化大县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快文化大县建设的思考引言在新时代,文化建设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
加快文化大县建设已成为各地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加快文化大县建设进行思考,旨在为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指导。
1.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大县首先需要树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只有在自信中,我们才能真正发挥出文化的力量。
县级文化传承和发展应立足当地特色,挖掘和发掘潜在的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文化产品。
同时,应通过多种途径,如组织文化论坛和优秀文艺作品展演等,提高人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实现文化大县建设,必须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物,更是一个群体的精神家园。
县级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的建设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网络文化设施,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提升文化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3. 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文化大县建设需要有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因此,应加强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在培养方面,要加大对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在引进方面,要积极吸引具有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人才到县级文化单位工作,为本地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4. 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大县建设的重要力量。
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应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
同时,要加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配套服务,吸引更多的文化创业者和投资者参与进来,推动县级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5. 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文化大县建设不能孤立于外部环境,应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合作。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内外的文化交流,借鉴他人的经验和优势,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进步。
同时,应建立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建立起稳定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促进跨地区、跨国家的文化合作。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提要]河北建构文化强省,不仅是为河北夯实发展基础、提供发展后劲、均衡发展态势,而且是为国家发展供给健全模式、精神导向与价值根基。
这是河北建设文化强省应当达到的双重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河北要建设文化强省,在宏观筹划上,必须要在重塑燕赵文化的现代胸襟、建构文化制度、改良和再造文化土壤等三大方面下足工夫。
关键词:河北;文化强省建设;燕赵文化重塑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课题编号:201201361)一、要重塑河北燕赵文化的现代胸襟河北曾经具有文化价值观念上引领中国现代转变的精神气势。
近现代的曾国藩、李鸿章、荣禄、袁世凯、张之洞(河北南皮人)、李大钊就是这种引领能力的典型代表。
但改革开放的特殊性造成这种精神气质的衰变。
因为这一进程的展开,主要是在国家层面布局之下,由河北具体实施的社会经济转变过程。
河北也确实以自己务实、肯干的做派,实现了带动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的目标。
这是令人自豪的事情。
但是,河北人恰恰在这种特殊的现代转变中,逐渐遗忘了引导国家向现代的纵深地带推进文化抱负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
今天的中国,处于一个发展的胶着时期。
老传统、新传统与现代的纠葛制约了国家的现代转变。
河北必须以自己在经济上的拓展能力,继续为国家拓展出支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空间和文化精神经验。
这是河北的现代宿命,是河北不得不认领的沉重任务。
河北必须开怀拥抱现代价值,将民族精神深处的人文主义、规则意识、制度安排与秩序追求,与现代开展出来的自由精神、宪政法治、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对接起来,从而塑造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体系。
围绕这一目标,河北必须对具有历史文化象征的标志人物、核心价值、制度主张进行有效的清理、重造,从而理性清理出自己具有的、引领国家现代发展的文化遗产。
一方面大塑全民重视文化之风,转变单纯看重经济事务的低俗务实风气。
以期形成一种“坐而论道,起而可行”的崭新现代文化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共浙江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
2011年12月21日16:20 来源:人民论坛网浙江资讯 作者:桑士达
国运昌,文运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决定》,吹响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发出了推进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的动员令。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具有基础性、先决性、同化性、传承性、引领性等多种功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从国际看,面对世界各国在经济、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竞争、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崛起,一些西方国家甚有危机感,美国、日本、法国等国的一个应对之策是竞相引进优秀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力资源。现今,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科学家和技能人才,人力资源结构层次高居榜首;最近,美国国会众议院高票通过议案,决定取消职业移民的国别配额限制,旨在抢夺他国高科技人才。从国内看,文化的自觉自信兴起了此起彼伏的文化建设新潮。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力吸引高精尖文化人才。兄弟省(市)如上海、广东、江苏等以更优的发展环境、更高的工作待遇吸引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科技人才;今年4月深圳启动引进全球优秀人才的“孔雀”计划,未来五年将每年最高投入5亿元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二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湖南、湖北、广东、云南等省市的增速年均超过20%,占GDP的5%以上,成为当地新的支柱性产业(蔡武《辉煌的成就 宝贵的经验》)。2010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1056.09亿元,占GDP的3.8%。三是文化体制改革加速。如上海将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市场开放;广东进一步降低门槛,为社会和文化组织“松绑、放权”,广州市对科技、体育、文化等八大类社会组织可直接向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推动浙江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是省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科学发展新要求、把握文化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切实抓好中央和省委《决定》的贯彻落实,从全国、乃至世界的视角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兴起文化强省建设新高潮,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使浙江成为文化建设的典范,这是摆在全省人民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对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化,是整个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物之邦”的浙江,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优势明显、文化发展基础良好,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我们要加深认识,“十二五”时期推动经济等“五位一体”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激发创造活力的独特作用;要加深认识,落实中央对浙江提出“走在前列”的总体要求,就必须切实担负起为文化强国建设先行探索的重大责任,围绕文化建设的“大德、大作、大业、大家”抓好贯彻落实。
经过不懈努力,浙江各项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突出体现在:以体现浙江文化固有特质和现代先进文化特征的“浙江精神”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进一步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实现;一批标志性文化施设先后建成,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明显增多,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较好传承和弘扬;全省广电事业快速发展,多家新闻出版广播文化集团组建并实施“全媒体、全国化”发展战略;组建了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团,地方文艺院团先后完成转制,市场应变能力和创作能力明显提升;建立投资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培育重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交易平台,一批民营文化龙头企业渐露头角;文化产业试验区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落地生根,新型文化经纪公司、电子商务文化企业运行而生,逐渐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高地;富有特色的艺术创作、文化活动更加活跃,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确保了各项文化事业的顺利推进。
人们欣喜地看到,浙江发达的经济支撑了文化的繁荣,文化的蓬勃兴起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遍布城乡的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文化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明显加大,有力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的转型升级,有力增强了浙江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浙江在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多项文化建设在全国名列前茅,为迈向文化强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解放思想,进一步优化文化发展的体制和环境。没有思想上的大解放大飞跃,就不会有文化上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是以思想精神为特征的,最需要有多元的思维和创作的自由空间。文化建设更要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浙江经济建设走在前列,文化建设也一定要跑在前面,首要的须以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和推力。这就要始终贯彻主题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围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培育优秀文化人才,用更大的气魄、更大的手笔推进文化工作。通过“顶层设计”和文化理论创新,进一步破除不合事宜、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旧思维、旧体制、旧框杠,大胆推进理念意识、体制机制、形式载体、公共服务、人才培育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进一步营造开放开明、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进一步推进文化市场的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的条件和减少审批环节,降低人文类民间组织注册登记门槛,为其“松绑、放权、扶持”;进一步扶植文化优秀人才,对有潜力的人才可否经申报批准,常态性地给予创作和研究上的一定保障,不求近效而许可“十年磨一剑”;进一步做好文化团体、文化人才的使用、服务、激励工作。这方面,杭州市近年手笔大、布局大、收获大,最近在文化创意领域还筹建了“两岸四地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又创造了一个文化高地。杭州的“文建经验”,值得在全省推广。
(二)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既要着眼经济效益、更要着眼社会效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教育引导人的重要载体和基本方面,只有人的文化素质实现较大的提升,我们的发展才不至陷入“文化瓶颈”。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发展文化是为了人民、文化成果须由人民共享。因此,无论是扩大文化消费、满足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都要坚持文化建设上的“以人为本”。文化建设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追求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克服和避免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情况,力戒重“经”轻“文”、重“技”轻“艺”的现象,力戒把文化建设仅仅搞成单纯的文化产业;同时,坚决不让低俗、庸俗和黄色、灰色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违的东西出现在我们的媒体和舞台。
(一)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从质和量、广度和深度上都对文化的发展繁荣提出更高要求。中央和省委的《决定》为文化建设描绘了宏伟蓝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文化“强省”较之于文化“大省”,无论从过程看、还是从结果讲,既须有文化建设“质”的飞跃、“量”的扩张,又须有文化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文化带动力的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提升。这就要使文化体制改革更加到位、文化精英人物大量涌现、文化产业更加繁荣、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文化事业更为兴旺,文化发展更为平衡、人民群体享受文化生活更为丰富。从着眼点讲,文化建设的最大成效、最终结果,应该是、也一定是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文化素质得到极大提升;而不能只搞“精英文化”,即少数人着忙、为少数人享用。从落脚点看,文化建设要对深化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对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第二,唯才是举,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有影响力的文化人才、特别是名家大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是文化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没有人的“强”,就没有文化的“强”。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关键所在。目前,我省人口素质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发达省份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与经济的增速和发展方式转变都有不相适应的地方,这都对人才培养提出更紧迫要求。我们为构筑人才高地,近年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现实不容乐观:文化精品不多,重大科研成果不占优势;领军型文化人才不多,人才在本地发展比在外面发展要逊色;一些优秀人才不愿“把根留住”,“孔雀”南飞北走时有所闻。总之,创新育才、用才、引才、擢才、留才的机制,打造国内乃至国际的人才洼地,还当更上层楼:一须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团体在培养人才中的作用。粗略计:目前全省现有文化类团体450多家,省委党校和在浙高校、科研院所的文化科技类人才可谓人强马壮、人才济济,仅省科协拥有会员16.3万人;省文联隶属的12个文艺组织拥有会员1. 8万人,在浙全国会员近4千人。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当用活用好“存量”文化和科技人才,对其在文化强省建设中应做的工作和贡献,作出更高的定性和定量要求。二须不拘一格地培育选拔优秀文化人才。浙江是大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乡,钱老生前三提我们“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的话震聋发聩,解答“钱学森之问”浙江当敢为人先,最紧要的是改革遴选和任用人才的体制机制,拓宽培养和选拔人才的路径和办法,特别是从中青年里发现人才,要改变鲁迅所说的浙江人的“出名”要出去后才出名,更多些我们自己的“原创”人才、而不是外地成名后再“引进”;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坚决摒弃门户之见,不搞论资排辈、不问英雄出处、不置条杠门槛,既要亲睐“浑身是刺”的“乔布斯”式人物,又要重视在攀登文化科技高峰途中“术有专攻”的“屠呦呦”式人才(这位一直不被看好的宁波籍81高龄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今年9月荣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同时,当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更多地吸纳国内外的优秀文化人才和名师大家;三须进一步增强高等学校培养高端文化人才的“摇篮”功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基石。目前,浙江拥有人才资本总量近490万人,低于沿海发达省份;我省在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为167人,明显低于江苏省的214人。其主因是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列入高校“211”工程的只有浙江大学一所,与经济的发展不相匹配,很多尖子生只好舍近走远外出求学。故此,当在发挥已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及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深化与重点科研院所和省外境外高校的战略合作外,从长计议、尽早筹谋,加快培育若干所创新型大学,尤是重建新杭大,这是全省人民的一个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