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非选择题大题必备

合集下载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把握六种题型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

设问往往要求学弟学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

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

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弟学妹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弟学妹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

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高考历史大题必背重要知识点2023

高考历史大题必背重要知识点2023

高考历史大题必背重要知识点2023高考历史大题必背重要知识点1.历史时期战国时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历史,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历史上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8.西汉历史时期,由于西域交通的沟通,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到西亚大秦。

9.唐代对外贸易兴盛。

唐都长安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

对外贸易经陆路和海路与亚洲、欧洲各国往来。

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这一时期贸易的重点是亚洲,交往对象主要是朝鲜、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

10.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明朝海上贸易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古代对外贸易开始进入萧条时期。

11.古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历史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具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非选择题十大热考题型含解析

2023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非选择题十大热考题型含解析

新教材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非选择题十大热考题型背景、原因类1.(2021·天津和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迄孝武(汉武帝)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怜悯)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材料二天一阁为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之所,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

天一阁管理措施严密,自明嘉靖年间建阁至1949年的近四百年间,获准登阁者仅黄宗羲、阮元等 10余人。

清朝阮元曾记载道:“司马(范钦)殁后,封闭甚严,继乃子孙各方相约为例,凡阁厨锁钥,分房掌之。

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不开锁。

”范氏族约甚至规定:“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

”阮元还指出:“范氏以书为教,自明至今,子孙繁衍,其读书在科目学校者,彬彬然以不与祭为辱。

”——摘编自虞浩旭《阮元与天一阁藏书楼》材料三公共图书馆从 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英国逐步兴起,它的特点是:地方当局征税建馆,免费为公众服务。

公共图书馆集中在工业城镇,而且以工人为重点服务对象。

1753年创建的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发展成为国际的学术中心,许多伟人、学者在这里阅览群书,旁征博引,为其思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周楠《欧洲图书馆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藏书的主要情况。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导致上述现象的社会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公共图书馆兴起的原因并简析其影响。

2.(2021·辽宁沈阳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辽宁省地处东北南部,粮食资源丰富,为东北粮油出入的重要门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辽宁省境内的粮食仓储设施先后有常平仓、旗仓、义仓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宁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每年仍需从外省调入粮食以维护粮食市场的稳定。

高考必备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

高考必备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一、解答非选择题整体把握:“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两个原则”:(1) 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应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语言,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二、解答非选择题具体步骤:第一步、审设问高考主观问答题的设问审读,一般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答案来源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据材料”,二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若是“据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依据材料作答,答案需要提炼、概括、归纳、抽象等;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和教材中,作答既要充分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又要利用教材结合点以及平时的知识积累。

二审时空限制要注意审清设问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故要审清时空,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三审提示词语(即怎么答)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

常见提示语有:指出、概括、简述、分析、阐述、说明、论证、总结、评价(或评析、评论)、评述、比较等。

设问中的这些行为动词既体现了试题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因此,要认真审读设问中的这些提示语,准确掌握解题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联系教材知识,做出准确判断;联系题目提问,寻找相应信息;围绕观点组织材料。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 材料三 • 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 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 •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 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10分) • 本问围绕经济全球化问题。题中提到经济全球化有人 肯定,有人否定,并要求分析其两重性,因此,必然 从两方面分析。本问还有发展中国家如何面对全球化 问题,这个问题也要考虑面对问题的两重性。本问可 分解为三或四个组成部分。本问共10分,每部分约2 到4分,也就是一两句话。本问在理论上涉及经济发 展规律和怎样面对规律的问题。 • 答案: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 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 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 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 答案主要从材料中发现、整理、提炼。材料中 第一句可归纳、概括为商品流通,第二句可归 纳本问主要是两个小问题一是20世纪初各国 经济联系密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表现。二是受益国是哪些?本 概括为资本流通,第三句可归纳、概括为人员 流通,第四句可归纳、概括为货币流通。如果 按每个得分点2分来算,这就有8分了。还有 一问是受益国是哪些国家?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是“伦敦的居民”伦敦是英国的首都,这等于 说出了英国,从材料中还可看出这是有大量资 本输出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国家, 也可以包括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 答案: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 流动;英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
三、文科综合试题中,历史 试题的解题思路
• 解题的关键在审题。审题必须做好 以下三点: • 1.认真阅读试题和试题中的各类材 料,对不同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 • 2.对试题中的问题进行时空定位。 • 3.分析、分解试题搞清楚试题的结 构。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历史非选择题是许多历史考试中必须要面对的题型,与选择题不同,非选择题更注重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

以下是关于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的详细介绍:一、规范字体,排版整齐历史非选择题虽然不同于选择题,但同样需要考生在答卷上进行书写,因此规范字体和排版整齐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可以将答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例如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等进行排版,同时注意使用标点符号和缩进等技巧,使答案更加清晰明了,并且可以让阅卷者更容易地读懂答案。

二、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历史非选择题的题干中通常会包含一些关键词,例如:“解释”、“分析”、“评价”等,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确定题目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着手解答。

三、分析题目,明确答题方向历史非选择题答案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论述、比较、分析等,但是无论答案的形式如何,考生都需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答题方向。

这需要考生先对题目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关键人物进行梳理,然后确定自己在答案中要强调的重点,切勿回避问题或离题过多,保持答案中心主题的一致性。

四、结合历史常识进行解答历史非选择题需要考生根据历史常识进行解答,但这一点并不限制考生的答案形式,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当前函数的历史环境、背景等情况,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考虑到答题时间的限制,考生可以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适当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保持答案的简洁明了。

五、注重事物的综合分析历史非选择题答案最好能够注重事物的综合分析,还要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对历史事件的后果和影响做出分析。

这需要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全面的而不只是片面的分析,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历史的联系和解释,以及历史背景的具体影响。

综上所述,历史非选择题通常都有着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回答出历史非选择题的答案。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高中历史高考大题突破技法-读材料、审设问、条理答“三步法”解答材料型非选择

高中历史高考大题突破技法-读材料、审设问、条理答“三步法”解答材料型非选择
答案:秦朝:郡县制。原因: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吸取 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对秦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 革等。
汉朝:郡国并行制。原因:刘邦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郡国 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制之得”作出合理的解释。(8 分)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 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 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 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 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 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 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 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 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封建论》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与汉朝初期选择地方统治形式的不同及其原 因。(10分)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 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 献。(8分)
[解题指导]
注意材料中的关键、核心词语。文字材料要仔细阅读,注意材料分为几
个层次,表达的关键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商周文献、诸子之
读材料
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可知,以 “六经”为代表的先秦文献和秦汉典籍;据材料“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

2024年部编版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部编版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指导

2024年部编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中国古代音乐分为“雅乐”和“俗乐”,其中“雅乐”主要用于宫廷祭祀、朝会等重大礼仪活动。

B.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技法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

C.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最为著名,其中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景观,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物性格。

D.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2、(2022年高考数学全国甲卷)已知函数f(x)=2x3−3x2+1,则f(x)的对称中心为:A.(0,1)B.(1,1)C.(12,1 4 )D.(12,0)3、题干: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为航海事业提供了重要条件B. 《九章算术》是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C. 马钧发明了指南车,为战争和测量提供了便利D. 东汉张衡发明了地动仪,能够检测到地震的发生4、题干:以下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提倡新道德、新文学B. 新文化运动在文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C. 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D.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5、在《史记》中,司马迁详细记载了秦朝的兴衰,以下哪项不是《史记》中的记载内容?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陈胜吴广起义C. 汉武帝的大一统政策D. 李白《将进酒》的创作6、以下关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特点,表述错误的是:A. 以小农户家庭为单位B. 主要种植水稻和粟C. 长期实行土地兼并政策D. 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7、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千古一帝”?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赵匡胤8、下列关于《红楼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B.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C. 《红楼梦》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D.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具有反叛精神,主张“无为而治”9、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称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A. 孙中山B. 康有为C. 梁启超D. 袁世凯11、关于“焚书坑儒”事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是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B. 焚毁的是除法律以外的所有儒家经典C. 坑儒是指秦始皇下令活埋了460多名儒生D. 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13年13、以下哪个朝代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正式确立?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15、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A. 秦始皇B. 查理·马特C. 汉武帝D. 亚历山大大帝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 秦朝B. 汉朝C. 唐朝D. 宋朝2.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 秦朝统一六国B. 周朝建立C. 汉朝建立D. 唐朝建立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新大陆D. 传播宗教4. 清朝末年,哪次战争导致了中国领土的大量丧失?A. 甲午战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鸦片战争D. 第一次中日战争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要采取的战术是什么?A. 阵地战B. 游击战C. 城市战D. 正规战6.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是“变法维新”的代表人物?A. 孔子B. 孟子C. 王安石D. 康有为7.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发生在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8.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与“焚书坑儒”有关?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汉武帝推行儒学C. 唐朝科举制度D. 明朝海禁政策9. 我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主要连接了哪些地区?A. 中国与欧洲B. 中国与非洲C. 中国与美洲D. 中国与东南亚10. 以下哪个历史人物被誉为“医圣”?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李时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1. 请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12. 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13.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B. 汉朝2. A. 秦朝统一六国3. B. 宣扬国威4. A. 甲午战争5. B. 游击战6. D. 康有为7. B. 战国时期8. A. 秦始皇统一六国9. A. 中国与欧洲10. A. 张仲景二、非选择题11. 封建社会的特点主要包括土地私有制、等级制度、世袭制度和中央集权等。

(完整版)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

(完整版)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非选择题篇一轮复习进行的怎么样啦?大家都说需要历史大题的答题模板,历史君不辛劳苦总结了一下,大题类型多,材料杂,但无外乎材料和论述两大类.方法也多,但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这些方法同学们要看,择其善者而从之!大题常见思维模式1、模式1:模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2、模式2: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3、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4、模式4: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5、模式5: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6、模式6: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7、模式7: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8、模式8: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9、模式9: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10、模式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 11、模式11: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12、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注:这一点在上一期的答题模板中就提到啦,所以呢?它很重要哦~】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3、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4、历史原因类:(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2)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根本原因: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历史非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一般要求考生以较长篇幅的文字来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

这种题型通常涉及对历史事件、人物、时代等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知识和思维能力。

以下是解答历史非选择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1.理解问题:开始解答历史非选择题之前,首先要准确理解问题的要求。

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问题的背景、目的、所涉及的范围和要求,确保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是准确和全面的。

2.分析问题:在解答问题之前,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将问题分解为几个相关的部分,明确每个部分所要回答的内容,制定解答的整体框架。

分析问题有助于理清思路,提高解答效率。

3.查找相关知识:解答历史非选择题需要运用广泛的历史知识,因此,在解答问题之前,有必要查找相关的资料和参考书籍,了解与问题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时代背景等,为解答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依据。

4.构建论证结构:在解答历史非选择题时,需要合理构建论证结构。

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推理方式,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解答的内容,使解答过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条理性。

5.适当引用资料:在解答问题时,可以适当引用相关的史料和资料,以进一步支持解答的观点和结论。

引用资料可以提供问题的实证依据,增强解答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但需要注意,引用资料应当准确、全面、恰当,并在解答中进行恰到好处的运用。

6.分析论证:在解答历史非选择题时,需要对解答的论证进行分析。

对所提出的观点、论据和结论进行逻辑分析,考虑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论证,以确保解答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7.举例论证:在解答历史非选择题时,可以通过举例来论证观点。

选择与问题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或具体事例,加以分析和阐释,以支持解答的观点和结论。

举例论证能够让解答更具体、更生动,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8.批判性思考:在解答历史非选择题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对解答过程中提出的观点和结论进行审视和评价,考虑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型答题方法归纳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型答题方法归纳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型答题方法归纳●概括变化、趋势类:本类试题要求概括变化趋势,必然存在着从什么到什么的动态过程,或者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坏到好或者是从弱到强的变化轨迹。

●概括特点、特征类: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

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

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是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

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

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

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

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以往的危机相比,就具有范围广(波及地域广、涉及的经济部门多)的特点。

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如西班牙内战开始时属政府与叛乱势力的内战,后由于德国干涉而发展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

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会议的影响直至今天,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因此该会议具有影响深远的特点。

高中历史高考大题突破技法-非选择题解答“四要,四不要”

高中历史高考大题突破技法-非选择题解答“四要,四不要”

3.[2022·海南卷,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①1870~1913年 ②1913~1950年 ③1950~1960年 ④1960~1970年
法国
1.6
0.7
5.0
5.8
英国
2.2
1.7
2.8
2.7
美国
4.3
2.9
3.2
4.0
德国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85
162.4
1913
100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英]约翰·马歇尔《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
材料三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 (3分)
(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 说明。(5分)
(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3分) (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3分) (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3分)
[技法点拨] 一要认真审题; 二要依据材料作答: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图表通过贸易指数、贸易总额等数据直观 地告诉我们在1870~1914年经济全球化达到了小高潮的历史事实。既 要关注材料信息,更要根据所学知识以及材料的时间来推断经济全球 化达到小高潮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 展示了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三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找到三项指标的发 展趋势以及转折点能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三要结合所学知识,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条理作答。

高中历史高考大题突破技法-提高非选择题得分的六点书写要求

高中历史高考大题突破技法-提高非选择题得分的六点书写要求
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 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 中心……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 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16世纪和17世纪初是西欧国
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过程。 ——摘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资本主义贪婪性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的扩 张中,曾经“良好的锚地”戈雷岛却成了扩张者的跳板,并在历史岁 月中见证了扩张者的诸般恶行,请结合所学予以概述。(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 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境遇。综合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是如 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的?(5分)
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 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 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 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 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 意义。(6分)
材料二 “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 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
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全球进一步展开了扩张活动,世界文 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 对这一时代有经典的描述:“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统编版历史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2、下列哪位思想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启蒙之父”?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孙中山3、题干: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认为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A. 孙中山B. 黄兴C. 宋教仁D. 蔡元培4、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A. 五四运动B. 南昌起义C. 四一二政变D. 西安事变5、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指南针B、造纸术C、火药D、太阳能热水器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B、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的政治动荡时期。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7、题干: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通过连年征战,最终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

B. 秦始皇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等。

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都城迁至咸阳,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8、题干: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描述,正确的是:A. 黄巾起义是由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口号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B. 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朝廷迅速平定了起义。

C. 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D. 黄巾起义期间,曹操在北方建立了曹魏政权。

9、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化第一人”?A. 洪秀全B. 康有为C. 梁启超D. 林则徐11、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尊称为“兵圣”?A. 孙武B. 墨子C. 庄子D. 韩非13、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A. 康有为B. 梁启超C. 孙中山D. 慈禧太后15、(1)以下哪位历史人物被认为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代表人物?A. 拿破仑B. 亚里士多德C. 柏拉图D. 梭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典型非选择题(含答案)

历史典型非选择题(含答案)

1、文物鉴赏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化修养,通过本期的学习,你能对下列文物知道多少呢?请在下列各文物图的右旁列出你解读的相关历史信息(如文物名称、出土地区、用途或文物价值等,要求至少列出两条)。

(6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其实还在其次,春秋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材料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材料三:东汉画像砖(见右图)请回答:1)材料一中“致命打击”指的是哪一事件?(1分)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2分)2)材料一中的“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又是指什么历史现象?(1分)当时为什么能出现这种现象?(2分)3)材料二反映的这一政策目的又是什么呢?(2分)推行这一政策的手段和材料一所指事件有何不同?(1分)4)材料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和材料二又有什么联系?(1分)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丝绸之路的路线示意图材料二:西汉的疆域图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幅图,你认为丝绸之路对西汉疆域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4、《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请回答“1)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的政治基础有哪些?(3分)2)你能用史实说明“民勤本业”表现在哪些地方吗?(至少举出两条说明)(4分)5.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国家名称。

(注意:只填写在下列横线上,不用填在图上。

)A B C D(2)图中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个国家分裂而来?(3)写出发生在E处的战役名称。

(4)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再到归于一统,是由哪国来完成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6.识读下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请回答:(1)从什么时候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举出迁入中原的三个少数民族名称。

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发生什么时候?(2)什么原因导致中原汉族迁往江南?(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生有何影响?(4)想一想,人口迁徙的积极影响有哪些?7.历史名人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一非选择题汇编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材料二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

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材料三“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

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

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1.答案要点:(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2)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统治的政治根基。

(3)类别:二手史料。

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

2.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

“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

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

……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

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

2.答案要点:(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

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

(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铟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河,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官馆之盛,不可胜原。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材料二表情坚定自信,从容自然的秦俑一号兵马俑坑请回答:(1)从史料学来看,材料一具有什么价值?如何证实该文献记载的可信度?(2)据材料二写出你对秦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认识。

材料二具有什么价值?(3)两则材料充分反映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磅礴气势。

就其政治功绩而言,列出三项足以体现其磅礴气势的事迹。

(3分)3.答案要点:(1) 材料一是文献价值;通过考古探测来证实。

(2)是秦大规模统一六国战争的真实反映,是两千多年前那个尚武威猛的民族形象的反映,也是古代军阵和兵器的反映。

(也可以有其他表述,任答一点即可,但必须是历史价值)。

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

(也可以有其他表述,任答一点即可,但必须是艺术方面的。

)。

材料二是实物价值。

(3)统一中国,创立皇帝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

(或者“建立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

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因此,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并说:“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说明秦始皇是怎样确立皇帝制度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2)据材料二,指出秦统一后在“朝议”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最终哪种主张被采纳?(3)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有何意义?4.答案要点:(1)确立:宣布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维护皇帝尊严,增强皇帝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特征:以皇位世袭显示权力不可转移;以皇权至上显示地位不可僭越。

(或地位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主宰和权力中心。

(2)意见:行分封,还是行郡县。

郡县制。

(3)意义: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5.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材料三“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滑(凶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以上三段材料出自柳宗元《封建论》材料四“知封建(指分封制)之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图利病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柳宗元认为秦、汉、唐的过失分别是什么? 他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相同点?(3)顾炎武的观点与柳宗元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5.答案要点:(1)秦的过失是滥用民力,严刑酷法。

汉的过失是部分地采取了分封制。

唐的过失是兵制不当,地方军权过重。

柳宗元的主要观点是肯定郡县制。

(2)两人都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

(3)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但没有指出造成秦朝灭亡、唐朝叛乱的原因也在于建立在郡县制之上的皇权专制。

顾炎武则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

由于二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所以看法上有差异。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6、(2008·江苏会考样卷)“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6、答案要点:(1)图示一秦朝、图示三元朝;图示二反映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2)“上”是指秦始皇。

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3)材料三反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材料四反映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7.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

”相关的历史图示、图片,往往是学习历史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阅读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图片和图示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图一 秦朝中央机构 图二 唐朝中央机构图三 明朝中央机构 图四 清朝军机处内景请回答:(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图一、二中字母所代表的历史含义。

(2)图三揭示了明朝中央集权制度怎样的变化?(3)从图一到图四,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它们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基本特征?(4)、基于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分别概括历史图片和图示在学习、探究历史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