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竞争力: 评价模型构建与国际比较
国际竞争力比较与评价研究
国际竞争力比较与评价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也在逐步展现出来。
因此,国际竞争力比较与评价研究在现代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构成以及评价方法,并以中国和美国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二、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国际竞争力可以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能力,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国际竞争力与国内竞争力不同,国内竞争力主要关注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而国际竞争力关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的实力和能力。
国际竞争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经济制度、投资环境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
这些因素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三、构成因素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它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实力和潜力。
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优劣程度决定了该国家的竞争力水平。
优秀的人才可以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改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提高行业的技术含量,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2.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动力和制高点,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具有独特的科技优势,能够使企业在产品、技术和服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3.经济制度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决定了它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市场经济体制具有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并提高经济效益。
国家对经济的规划和管理,影响了其在全球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力。
4.投资环境优质的投资环境可以吸引外商投资,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优秀的投资环境需要市场机制加上完善的法律规定,同时也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对外资的管理和监管能力是提高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
5.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一个国家间经济竞争的重要手段。
贸易结构、贸易伙伴、出口费用、出口产品质量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水平。
四、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评价,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逐渐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
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水平,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模型。
本文将对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进行构建与实证分析,以便更好地评估国家的竞争力。
二、相关概念解释1.竞争力竞争力是指企业或国家在市场上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所占的优势地位。
竞争力水平高的企业或国家能够在市场上以较好的竞争优势获得成功。
2. 国际竞争力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所占的优势地位。
国际竞争力越高,一个国家就越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和资本。
3. 评价模型评价模型是使用特定的指标和方法,对一定范围内的事物进行评价、分析和比较的工具。
三、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1.指标选择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选择。
宏观指标主要包括国家的GDP、贸易依存度、国际收支等,微观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等。
同时,也需要考虑和各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模式的差异,避免指标的公正性和可比性受到影响。
2.权重确定权重的确定需要考虑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作出相应的修正。
权重的确定需要结合专家评判和实际数据分析,确定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正。
3.结果呈现评价模型的结果呈现需要以综合评价、明确结论为主要目的,避免过多的技术术语和公式表述。
结果呈现可以采用图表、文字或其他形式,便于理解和实际应用。
四、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实证分析1.数据收集数据收集需要从多个渠道获取国家的主要经济指标,并对其进行加工和分析。
数据来源可以来自国际组织、运营商、政府官方网站等多个方面。
2.数据分析数据分析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类、筛选和清洗,以便更好地分析数据特征和趋势。
同时,也需要对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进行核实和验证。
3.结论呈现结论呈现需要将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提炼出重要的结论和指南。
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基于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动态平衡的视角
心 ,而 区域 制造 业竞争力是 由制造业的 比较优 势和 竞争优势所构成,是二者的动态平衡 。在批判继承 目 前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 系的成果上 ,建构 了能同时反映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 势的区域制造 业竞争
现 ,是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核 心 。
但评价 区域制造业 竞争力无论 是从 比较 优势 还是竞 争优势的视角均有 失偏颇 ,区域 制造业竞 争力是 由制 造
业 的 比较 优 势 和竞 争 优 势 所 构 成 ,区 域 制 造 业 竞 争 力 是 制造 业 比较 优 势 和 竞 争 优 势 的 动 态 平 衡 ,制 造 业 的 比 较 优势 与 竞 争 优 势各 自的 作 用 和地 位 要 视 所 研 究 V第 . o 总2 N. 08 3 1 .
15 8期
产率 ) 。即制造业竞争力 由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力和竞争优 势力两方面所构成 ,以此共同反映制造业竞 争力的 比较 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 ,本 文建构的制造业竞争 力的评
第2 8卷
29 月 0 年3 0
第 3期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 o 02 N. 18 3
总第 15期 8
区域 制 造业 竞 争力 的评 价模 、 型 指 标体 系构 建 与应 用
基 于 比较优 势 与竞争 优 势动态 平衡 的视 角
税 伟 ・ ( 四川 农 业大学 ,雅 安 6 5 1) 2 04 ( 山大学 ,广 州 50 7 ) 中 12 5
到 我 国大 部分 区域 都 处 在 工 业 化 发 展 阶段 , 以第 二 次 产
力又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 同决定[ .】 11 。产业 的 比较 01 优势最终归结为一个地 区的资源 禀赋 ,强调基 于资 源禀 赋差异的不 同产业 间的比较 ,强调各个 地 区优 势的潜 在 可能性 ,体现各个地区间不 同产业之 间劳动生产 率 的比 较和相对优势 ,强 调地 区间 产业 分工与 产业互补 的合理 性 ,因此产业的比较优势采用 区域 内不 同产业 间的发展
“双一流”大学科研绩效动态监测评估模型的构建与运用
㊀㊀收稿日期:2020-01-22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中国特色 双一流 大学建设研究:战略㊁路径与绩效动态监测评估 (课题批准号:17YJA880083);中山大学2019年度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项目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指数评估 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许长青,男,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教授㊁国际湾区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㊁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㊁湾区经济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双一流”大学科研绩效动态监测评估模型的构建与运用许长青(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广州510275)摘㊀要: 双一流 大学建设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举措,旨在提高中国大学全球竞争力,提升大学对人类发展的学术贡献,为社会提供卓越的公共服务.研究基于 双一流 大学理念与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建立了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模型并对中国41所 双一流 大学的科研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总体趋向满意;科研总体绩效与投入或产出之间不存在一致性,投入或产出排名最好的大学远不是绩效最高的大学;新晋 双一流 大学与中西部地区大学科研绩效表现良好;科研绩效受到多重因素制约,高校精英地位㊁区位优势㊁学科类型等变量对绩效产生显著影响.进一步提升科研绩效,需要改善绩效与投入之间的匹配性㊁增强政府宏观调控㊁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㊁突出第三方评估㊁切实加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自我评估.关键词: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估中图分类号:F08;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870(2020)06-0022-11一㊁问题提出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指出,我国要加快建设 双一流 大学.2017年1月,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我国 双一流 大学建设有了明确的规划.2017年9月,我国政府正式颁布 双一流 大学名单. 双一流 大学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或前列水平.具体目标为:到2020年,一批大学和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批学科处于领先地位;到2030年,更多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一批大学跻身世界最好大学行列;到2050年,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数量和实力整体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双一流 大学建设本质上是高等教育分类的另一种方式,试图寻求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的新突破.一是突出学科发展,注重大学组织建设.这将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因为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各大学将会集中有限资源着力加强院系规划,打造优势学科,从而在同类学科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财政性经费支持.二是突出投入产出绩效.项目以5年为一个周期,制定比较客观㊁合理的选拔和绩效评价标准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因此进入 双一流 大学建设高校和学科并非进入 保险箱.如果22绩效表现不佳,它们将在下一轮选拔中被削减投资甚至取消资格;而那些在第一轮选拔中未被选入的大学,如果它们的办学绩效好,将有机会加入到 双一流 大学建设行列.三是引入竞争机制. 双一流 大学建设旨在打破标签效应,鼓励高校在公平竞争条件下追求卓越,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 大学建设是一个动态演进与发展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将会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高水平的科研是 双一流 大学的显著标志,科研绩效亦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如何评价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二、文献综述先行文献主要涉及研究型大学和 双一流 建设大学科研绩效的评估.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计算单因素生产效率的方法,如人均科研产出㊁生均成本等.由于研究活动是一种综合运用人力资本㊁知识资本㊁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等系列复杂的生产过程,单一要素生产率无法准确㊁有效地反映大学多投入㊁多产出的生产力状况和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运用SFA 和DEA方法来评估高等教育科研绩效.Izadi等(2002)利用SFA方法对99所英国大学的技术效率和成本效率进行了评估[1].Johnes(2008)利用距离函数和DEA方法计算了112所英国大学的Malmquist指数并得出英国大学效率得分逐年增长的结论[2].Horne&Hu(2008)采用同样的方法估计了澳大利亚33所大学的技术效率和成本效率[3].Stevens(2005)利用DEA方法评估了80所英格兰和威尔士大学的效率并讨论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特点对效率的影响[4].Kempkes&Pohl(2010)[5]以及Daghbashyan(2011)运用SFA方法对德国和瑞典大学的效率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6].Beasley (1990)运用DEA方法对英国52个院系的教学科研效率进行了评价[7].Abramo等人(2008)的研究采用DEA和文献计量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意大利不同学科的科研绩效进行了测量并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8].胡咏梅㊁梁文艳(2007)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了中国多所大学合并前后的科研生产率变化[9].Zhou and Li(2010)用同样的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教学生产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10].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估的文献集中出现在2017年以后.周光礼等(2017)认为中国 双一流 大学建设绩效评估的首要工作是要进行元评估,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元评估包括技术性维度和合法性维度两个层面.从技术性维度看,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估只有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缺乏过程指标;从合法性维度看,现有评估重规模而轻质量,重投入而轻产出,重科研而轻教学,重共性而轻分类.因此国际流行的世界一流大学评估标准存在严重不足,不能直接照搬.[11]冯拥军等(2018)对 双一流 大学概念框架㊁分类特征与评估标准进行了研究,构建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评估标准.[12]赵蓉英等(2019)对中国 双一流 大学科技发展指数进行了研究,高校科技发展指数是从高校科技活动的投入㊁产出和效益诸要素反映高校科技发展状况的一套指数体系,包括科研生产力指数㊁科研影响力指数㊁社会服务指数和国际化指数等,从科技产出㊁科技学术影响力㊁社会服务和国际化等方面对高校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测量.[13]王战军等(2020)认为我国 双一流 大学建设应实现分类评价,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突出服务贡献,创建开放的评价维度;实施常态评价,建立信息化的动态监测平台.[14]梅红等(2017)对我国 双一流 建设中大学的学科评估进行了探索并比较了 双一流 建设评估和一流学科评估的重合度及差异.[15]董甲庆等(2017)结合武汉大学在自我评估中的经验,探讨 双一流 大学建设中如何发挥自我评估的作用[16].综上,尽管现有关于大学科研绩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然有很大的拓展和探索空间.首先,现有文献大多是对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科研绩效的研究,而有针对性地对我国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价关注甚少.其次,现有文献主要侧重高校科研的技术效益和规模效益,对科研生产的成本效益和配置效益关注较少.同时,现有文献大多利用DEA方法来挖掘高校科研绩效和生产效率,由于该方法的局限性,研究者无法对相关标准的效度进行检验,难以保证结论的有效性.再次,在有限的关于 双一流 大学评估的文献中,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采用系统性定量研究的文献较少,因而所得出的结论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和案例支撑.最后,大学科研投入产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仍然缺乏,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体系大多注重产出导向,忽视大学投入及生产效率,因而探索中国特色㊁世界一流的 双一流 大学评估标准需要作更多的探索.本研究将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绩效评估模型并对我国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进行评估,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32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绩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投入与产出之比,通常表现为产出与投入的比值,即 绩效=产出/投入 .当然,产出必须符合企业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显然,绩效与投入成反比,与产出成正比.大致来说,高等教育科研绩效评估主要有两种方法:结果导向型和过程导向型.从确定各指标权重的方法看,高等教育绩效评估可以分为统计分析法和线性规划法.前者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权重;后者主要是基于线性规划或非参数方法来确定最优权重以评价高校研究的相对效率.在线性规划和非参数法中,英国经济学家Farrell(1957)[17]提出分段线性包络分析方法进行前沿估计,这为测量和评估绩效奠定了基础,相关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拓展.目前绩效评估方法主要有四种,即最小二乘法(OLS)计量生产模型㊁随机前沿分析(SFA)㊁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层次分析法(AHP).第一种是参数法,后三种为非参数法. DEA和SFA属于前沿估计方法,可以得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将科研绩效分解为技术效益㊁规模效益和技术效益等.DEA最初是由Charnes[18]等人1978年提出,随后拓展出许多新模型并广泛应用于管理科学之中.但DEA要求样本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其结果易受异常值的影响.SFA具有优势,但其缺点亦非常明显,如需要指定无效率项的分配形式,需要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等.本研究试图兼顾投入过程与成果产出,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 双一流 大学评价模型.层次分析法是(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㊁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而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19].其特点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㊁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定量信息使决策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㊁多准则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AHP 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其独特优势:一是系统性 它能将对象视作系统,按照分解㊁比较㊁判断㊁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从而成为继机理分析㊁统计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系统分析的重要工具;二是实用性 它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处理许多用传统的最优化技术方法不好解决的问题,同时AHP方法使得决策者与决策分析者能够相互沟通,决策者可以直接应用它,增加了决策有效性;三是简洁性 该方法计算简便㊁结果明确,使用者易于了解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基本步骤,便于决策者直接了解和把握;四是灵活性 AHP方法允许决策者在层次结构中对复杂问题进行建模,将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有机地结合,避免了单一因素的片面性,具有极强的灵活性.AHP方法已成为一个十分有用的分析方法并广泛应用于企业㊁教育㊁政府等部门以解决实际决策问题.(二)模型构建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估模型构建要适用于 双一流 大学的办学理念. 双一流 大学的办学理念异于一般大学并呈现以下独特之处:全球竞争力㊁全人类的学术价值以及卓越的社会服务.第一, 双一流 大学必须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植根于当地和国家环境并具有全球形象和声誉(Altbach,& Salmi,2011)[20].全球竞争力来自在全球范围内吸引高素质的教师和学生,吸引为教学㊁科研和学生学习的充沛资金.第二, 双一流 大学必须致力于全人类价值的追求.一方面,它必须具备一流的民族文化传播力,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另一方面, 双一流 大学必须适应全人类价值,注重探索世界未知,追求客观真理.第三, 双一流 大学必须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适应和引领社会经济发展.大学与产业之间呈现出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大学社会服务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关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全球范围内已经涌现出不同的大学排行榜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㊁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THE)㊁英国QS大学排名㊁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US News)等均推出年度大学排行榜.国际社会,尤其是学术界以外的公共媒体似乎有一种强烈的信念,即高等教育质量可以测量,而排名被认为是实现这一信念最受欢迎的方法.排名靠前的大学通常被认为是高质量的大学.ARWU的学术排名主要根据大学学术或研究绩效的各种指标来进行排名,如获得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和员工㊁高被引研究人员㊁发表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㊁被主要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以及人均学术表现等.US News的排名指标看重声誉㊁文献计量和科学卓越性等指标.QS 排名主要基于学术与雇主声誉㊁教职员工学生比例㊁人均引用次数㊁国际教职员工比例㊁国际学生比例等指标进行考量.基于 双一流 大学理念㊁现有文献㊁国际机构大学排名经验及国际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的大学排名42柏林原则,①本研究将提出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价模型,包括科研投入评估和产出评估两部分.投入评估主要从教师和职员㊁研究经费㊁研究设施㊁研究基地等四个维度加以分析,产出评估则主要从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㊁社会服务㊁国际化水平及产出增量等五个维度进行考量.鉴于评估的复杂性,本模型的构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主要原则:数据可得性㊁科学性㊁可行性㊁简明性㊁代表性及导向性原则.1.教师和职员.吸引一流人才是建设 双一流 大学的关键,教师招聘和晋升制度必须以人才为基础(Altbach,2009)[21].相关研究表明,学校拥有必要的教育设施和富有情感的教学人员,将使学生更有动力,更加忠诚,表现更好(Wachtel1998[22];Rodie and Klein 2000[23]).教师的良好表现是提高学生公正㊁学习动机和对学校满意度的重要特征.教师学术水平越高,学生的评价越好(Wachtel1998[24];Rodie and Klein, 2000[25]).许多亚洲大学在寻求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时都倾向于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来聘请学者,如日本和韩国的大学均在降低近亲繁殖,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大学绩效(Horta et al.2010[26];Shin and Lee,2010[27]).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亦正在鼓励大学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教师,特别是那些科研绩效优异的教授.衡量教与学的质量非常复杂,国际大学排名机构中多数采用生师比作为教学质量的一个替代性指标.较小的生师比意味着更好的教学水平,因为小班化教学能够创造出最佳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在 教师和职员 维度,本研究选取的指标分别为两院院士㊁教师总数㊁国际职员数㊁学术职员数㊁专职研究人员数㊁生师比等6个指标.2.研究经费.世界一流大学通常具有高昂的经费预算,雄厚而持续的经费是建设 双一流 大学的必要条件.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强大的研究能力,从政府视角来看,除了吸引具有高绩效的著名教授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确保对大学的经费支持.随着组织的变革,政府必须开辟各种研究资金来源.许多亚洲国家(如韩国㊁日本㊁马来西亚㊁新加坡),甚至是欧洲国家(德国㊁西班牙㊁意大利等)的政府部门已经设立了特别基金项目来支持研究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些特别基金对科研绩效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促进了大学间的合理竞争,使这些国家的大学接近其具有标杆性质的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本研究从总量和人均量两方面来测量,选取了科研经费总量和人均科研经费两个评估指标.3.研究设施.作为一个功能性机构,大学必须对投入要素进行评估㊁改进和更新.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考虑到充分的研究设施,因为良好的设施能提高教育质量和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于应用科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还需要为他们提供最新的工程实验室和语言实验室,这样可以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师生在所研究领域的研究意识(Regassa et al.2013)[28].维护现有设备和购买最新设备是一个持续的任务,需要持续的财政资源支持,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研究㊁合作和工作团队.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图书馆馆藏㊁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不断变化,这必然会给高校图书馆带来压力,迫使它们努力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学生满意度(Nzivo and Chuanfu2013)[29].本研究选取重点实验室㊁图书馆馆藏作为评估指标.4.研究基地.研究基地是人才集聚㊁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重要平台,大平台能够凝聚大团队,进而产出大成果.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国内外积极合作,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参加国际会议,展示研究成果,得到同行和学术网络的反馈,不断提高研究能力和整体学术水平.依托研究平台,大学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如政策分析㊁调查数据㊁市场报告㊁监测评估以及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预见,大平台建设必将大大提高大学国际竞争力.如中山大学近年来的科学研究紧密围绕 面向学术前沿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㊁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的 三个面向 指导思想,通过大科研平台㊁大科研团队㊁大科研项目 三大 建设,快速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了社会肯定.本研究选取重点学科数和博士学位授予学科数作为重要考察指标.5.人才培养. 双一流 大学并不是大学自身标榜的,而是在国际承认的基础上由外界给予.因此,国际上自称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很多,但真正被承认的极少,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性生成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双一流 大学应该是对全球产生影响的大学,培养的①高等教育机构排名正成为各国大学的责任报告和质量保障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希望看到大学排名的不断改善和提高,而排名机构负责地进行数据收集㊁方法设计和结果公布是非常重要的.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洲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和华盛顿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于2004年共同发起成立了大学排名国际专家组(International Ranking Expert Group,IREP).2006年5月18 20日在柏林召开IREG第二次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一系列高等教育排名的质量标准及和操作范例,被称之为高等教育排名的柏林原则.柏林原则对国际大学排名的改善和评价发挥了积极作用.52毕业生应该成为科学㊁产业㊁政治㊁公共组织等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一般来说,世界一流大学将会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大学办学不断带来创新活力.来自全球各地的教师会始终保持开放性,接受新思想㊁新方法,打造一流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本研究选取学生总数㊁优秀校友人数㊁授予学士㊁博士学位人数等四个指标来考察.6.科学研究.学术出版和引文是国际一流大学学术评估工作最常用的方法.前者衡量学术生产力,后者衡量学术质量.世界一流大学往往要求教师在世界顶级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并通过高水平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这种教师绩效激励制度虽然并不具有强制性,但许多国家都在实施.全球大学排名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标准,尽管在排名过程中涉及许多理念和方法问题(Shin et al.2011)[30](除了全球大学排名外,40多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的大学排名体系),但所有的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均包含了一个关键指标,即包含论文和引文在内的 研究产出 .正如我们所目睹的研究型大学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一样,国际上已经出现了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评估范式,那就是研究产出是第一位的,并将其作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产出已上升到高等教育价值三位一体的顶端.本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包括高被引研究人员㊁SCI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和学术奖励.7.社会服务.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㊁知识经济的出现㊁经济不稳定以及高等教育财政紧缩都不可避免地促使大学重新思考和定义其在社会和经济中的角色与作用.知识和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反映了世界一流大学社会服务水平的高低.作为对瞬息万变社会㊁政治㊁经济环境的回应,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促使大学变得更加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特别是在亚洲各国政府通过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规模的背景之下.当下大学越来越具有创业精神,不仅寻求多样化的资金来源,而且通过技术转让和其他渠道与工商界以及整个社会进行合作(Mok, 2013)[31].中国大学向创业和创新转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对创新与创业(E&I)的重视也促成了高等教育从文化机构向服务机构的转变(Hawkins 2007)[32].同时,世界一流大学也是重要的智库,发挥学者在研究㊁知识交流和社区参与方面的创新和创意思想,为政府提供高水平的政策咨询成果.本研究选取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和雇主声誉两个典型指标来反映大学的社会服务水平.8.国际化水平.21世纪的科学是全球性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方法论和科学规范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科学已经成为一项激烈竞争的国际事业.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促进了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而且成为大学提高国际学术声誉的有效路径.过去亚洲许多国家的大学内部等级制度僵化并且习惯于雇佣他们自己的毕业生,国际化水平较低,现在的状况得到了大为改变.研究选取国际声誉和国际学生数两个指标来度量国际化水平. 9.产出增量.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既要考虑静态指标,也要考虑动态指标.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增量指标,旨在进一步凸显研究绩效的动态特征,促进科研可持续发展.这些增量指标包括国际通用的年度新增本科学生人数和新增博士生人数两个指标.增量产出以培养本科生和博士生作为重要指标,主要是基于硕士学位在许多国家只是一个过渡性学位而不是终结性学位的考量.通过投入与产出指标体系的构建,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估模型逐步得以建立.如表1所示,模型包括投入和产出两个独立体系㊁三个层次结构㊁九个准则(二级指标)和24个备选方案(三级指标).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指标涵盖了可能影响大学科研绩效评估的主要因素,同时可以随着情境变化而增减以满足未来评估发展的需求.(三)样本说明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系权重评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研究对2017年入选 双一流 大学建设的广东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收集,这些高校包括中山大学㊁华南理工大学㊁暨南大学㊁华南师范大学.基于AHP1-9判断标准,研究设计了« 双一流 大学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确定评分表».评分表在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编制㊁评估和更新,最后进行实测.学生参与遵循自愿原则并基于大学类别㊁学习年份和性别进行随机抽样.研究选取2016 2017学年学生,样本共有350名,其中118名研究生,232名本科生.其中本科生有效问卷率为84.28%,研究生有效问卷率为92.45%.同样,研究对教师和管理人员分别进行了调查,有效问卷分别为89.05%和84.28%.样本分布如表2所示.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参与者(教师㊁管理人员㊁学生)对科研绩效评估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评分,研究将专家和学生评分分数进行汇总,算出每个评估指标的平均得分.然后将每个评估指标的平均得分情况反馈给每位专62。
基于CIPP_模型的国际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与审思
特约主持人:张宇(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人按语: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主题,职业教育评价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愿景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并完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核心议题。
为此,本专题从国别比较视域出发,探讨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与实践应用:在基本理论层面,借鉴CIPP评价模型,以教育背景、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四项要素作为框架,比较和分析了世界部分组织和国家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践问题层面,阐述和分析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特征和经验启示;在具体应用层面,总结了美国非营利组织参与职业教育评价的动力因素、行动路径与典型特征。
期望本专题研究能够带来职业教育评价相关主题的观点碰撞与思想启发。
基于CIPP模型的国际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比较与审思◎张宇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党和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首要目标。
职业教育评价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如何构建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能够系统引领和科学评价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借助在国际教育评价中较有影响力的CIPP模型,以教育背景、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四项要素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框架,比较和分析了OECD、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部分国际组织和国家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提供审思。
关键词:CIPP评价模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国际比较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我国职教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BJA210104)作者简介:张宇,女,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3)08-0005-08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教育指标体系_国际比较与启示_李海燕
( 三 ) OECD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的教育指标体系 OECD 教育指标体系是国际上监控教育发展状况的 一种重 要的 依据。在社 会指 标运 动 影响 下, OECD 于 1973年发表了 引导政府决策的教育发展指标 体系 报 告 , 分 6类、 46 个指标, 用来衡量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 响。 20 世纪 80年代中期 , OECD 将市场经济中的供需模 型运用于教育中, 建立起了一个包括教育背景、 成本、 资源 与学校过程、 教育结果的指标系统 , 进行投入产出式分析。 1991年 OECD 发表的教 育发展指标 体系共分为四 个部 分 , 按照 输入 - 过程 - 结果 的概念框架来组织: 一是教 育制度的人口、 经济和社会背景等 5个情景指标; 二是教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立项课题名单
姓名 吕艳 黄海涛 朱浩 安世遨 姜慧 江帆 张东海 周江林 赵军 訾晓渊 张廷海 谢勇旗 王小飞
课题批准号 CIA090105 CFA090106 CFA090107 CIA090108 CIA090109 CIA090110 CIA090111 CGA090112 CIA090113 CIA090114 CCA090115 CJA090116 CDA090117
姓名 许明 荣艳红 石艳 王喜海 吴愈晓 郑宏尖 郭清扬 迟巍 刘冬2 CAA090093 CAA090094 CHA090095 CFA090096 CHA090097 CHA090098 CFA090099 CHA090100 CHA090101 CHA090102 CFA090103 CIA090104
课题类别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国家一般课题
第 2 页,共 72 页
课题名称 西部地区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研究 教科书的农村适切性研究 中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现状调查研究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形成的内部机制与克服策略研究 省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地方政府竞争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俄语专业师范生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绩效评价制度研究 大学语文课程新体系之构建研究 高等教育系统与当代政治文化研究 大学组织资源增值理论与实践研究 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 高等教育分层次人才培养与教育公平关系研究
课题名称 教育改革的理论研究 区域内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教育变迁研究 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保障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性评价研究 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研究 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史
国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述评兼及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
国内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述评兼及与国外相关研究的比较1. 本文概述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个体适应快速变化社会、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
本文旨在对我国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的述评,并在此基础上与国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分析。
本文将回顾我国批判性思维研究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各个教育阶段的应用现状。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批判性思维研究的主要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还将关注国外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策略和成效。
通过比较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本文旨在为我国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以促进我国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2.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重要性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阶认知能力,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信息、观点或问题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评价和创造性思考等方式,以达到深入理解、合理判断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质疑的精神、开放的态度和系统的思考过程。
在当前社会,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是个体适应快速变化社会的关键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个体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以筛选、评估和运用信息,避免被错误或偏见所误导。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和进步的源泉。
它鼓励个体挑战现状,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再者,批判性思维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它促进个体对社会现象和政策的深入理解,提高公民参与和决策的质量。
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中,国外对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往往更早起步,尤其在教育领域。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融入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估中。
相比之下,我国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重要素质,也是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驱动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关键。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概述高等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竞争力。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的重要性、挑战以及实现途径。
1.1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的核心特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的核心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性:评估机制需要覆盖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到学生毕业等。
- 动态性:评估机制应能够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评估标准和方法。
- 客观性:评估结果需要基于客观数据和科学方法,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
- 透明性:评估过程和结果需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1.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的应用场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制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评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确保课程质量。
- 教师评估: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 学生评估: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 学校评估: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标准的制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标准的制定是教育行业共同参与的过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和学生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2.1 国际教育评估组织国际教育评估组织是制定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的权威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
这些组织负责制定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国际标准,以确保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能够实现比较和互认。
2.2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关键技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收集和分析教育质量相关的数据。
- 评价模型构建技术: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型,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引发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迫切需求,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几乎都开展了相关的评价活动,并相继研制出了可供参考的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已将国际化作为一项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要建设国际知名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这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各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发展水平与工作绩效进行有效评价。
相较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大学,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界、学术界开始关注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工作,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自2017 年起,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于每年面向全国高校开展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涵盖国际化战略、组织与管理、教师、学生、学科与课程、涉外办学、学术合作与交流、人文交流与特色发展等8 个一级指标。
希望通过此项调查,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观测各个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办学,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从地域来看,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也发布了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的官方指标体系。
江苏省2013 年发布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2016 年修订印发的《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中,就把“教育开放度”作为8 个一级指标之一进行监测和评估,二级指标“国际化水平”是其中一个观测点,包括“高校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和学生比例”“各类来江苏留学人员数”等三级指标,主要反映高校师生“走出去”情况和学校招收留学生情况。
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现状和国际化发展水平,构建一套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希望以此丰富高等教育国际化分类评价理论体系,促进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建设和评价工作。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以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思路
首先,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了解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其次,运用实证分 析方法,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深入探讨,找出关键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我国实际 情况,提出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建议。
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1):34-39.
参考文献2
张华,刘冰.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 价的实证研究[J]. 教育研究,
2019(3):45-50.
参考文献3
李志强,杨柳. 基于全面质量管 理的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 体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2):30-35.
THANKS
。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01
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 索符合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模 式。
02
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注重学科交叉和创新能力培 养。
03
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引进 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研究 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已逐 步完善,包括学术成果、综合 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 导师指导等多个方面。
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主要从学术质量、专业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等方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学术质量主 要包括学术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申请等;专业质量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过程质量关注研究 生培养过程中的科研训练、学术交流等;结果质量则强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社会声誉等。
研究方法与思路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 系研究
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评估研究
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评估研究引言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重要责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评估研究。
一、教师胜任力的定义与特征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胜任力的特征包括学科知识与专业素养、教学设计与组织能力、教学方法与技巧、教育理论与研究能力以及自我发展与反思能力等。
二、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1.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需要借鉴相关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等,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经验。
2.模型构建的内容要素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内容要素应包括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学策略与方法、课程设计与评价、班级管理与指导、个人发展与反思等方面的要素。
三、教师胜任力模型的评估方法1.自我评估法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评估自己的胜任力水平。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检视自己的教育实践,并找出改进的方向。
2.同行评估法教师可以通过同行的观察和评估,获得他人对自己教学能力的反馈。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客观的评价,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改进。
3.学生评估法学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评估意见对教师胜任力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评价问卷和学生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自己教学的评估意见。
四、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量表调查、案例研究和观察等方法进行。
通过对不同教育阶段和学科领域的教师进行调查和观察,可以了解教师胜任力的现状、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五、教师胜任力模型评估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胜任力模型评估的意义在于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能力,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可以通过评估结果,为教师的教育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与指导。
六、教师胜任力模型评估的局限性和挑战教师胜任力模型评估过程中存在评价方式的主观性和难以量化的问题。
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国际比较
第42卷第4期2024年04月对外经贸实务PRACTICE IN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V ol.42No.4A p r.2024一、引言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指出:“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是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
”2022年我国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8891.09亿美元,同比增长6.67%,其中出口额为4240.56亿美元,增长了8.12%,进口额为4650.53亿美元,增长了5.38%,逆差缩窄至409.96亿美元,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取得了积极的发展态势。
然而,与世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速度相比,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仍处于偏低水平。
根据UNCTAD 数据库统计,2022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达7.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达到了14.8%。
这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仍有待提升,需要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
因此,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对于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参照IMF 的《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BPM6)分类,将服务贸易分为加工服务,维护和维修服务,运输,旅行,建筑,保险和养老金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和政府服务12个主要子类别(孟方琳等,2019)[1]。
在经济发展中,国际竞争力通常被用来衡量一国产业的优劣,即通过对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该产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本文借助UNCTAD 数据库,参考现有文献的普遍做法,运用MS 指数、RCA 指数、TC 指数和CA 指数,测算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在此基础上,基于熵值法构建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评价2013—2022年间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六国的国际竞争力。
国际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与计算方法
国际人才竞争力的评价标准与计算方法近年来,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各国争夺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际人才竞争力评价与计算方法也日益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内涵和评价标准以及计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内涵和评价标准国际人才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吸引、培养和留住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评价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标准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考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吸引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国人才提供的政策、待遇和环境。
2、培养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本国人才培养提供的教育、培训以及职业发展路径。
3、留住力: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为留住人才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条件、社会环境以及治安等方面的情况。
4、国际化程度: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人才流动中的参与度和竞争力。
二、国际人才竞争力的计算方法在评价国际人才竞争力时,需要制定相应的计算方法来量化和比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竞争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算方法。
1、综合评价法:该方法采用多个指标来评价国际人才竞争力,从而得出一个综合得分。
综合评价法通常使用加权平均法或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2、排名法:该方法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人才竞争力按照大小顺序排名,可以直观地比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得分。
3、回归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探究各种因素对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影响,从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回归分析法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和输入的变量,提高预测精度。
4、因子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对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提取出代表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因子,从而对各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
三、国际人才竞争力评价与政策制定国际人才竞争力评价可以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战略。
基于评价结果,政府和企业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提高国际人才竞争力。
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制定人才引进政策:针对评价结果中的吸引力指标,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福利待遇,以便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
2024年福建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含答案)
2024年福建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以()战略为主线,布局人才工作相关内容,与党的历史上的人才工作相互接续,一以贯之,形成有机体系。
A.创新驱动发展B.科技强国C.教育强国D.人才强国2.单位或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个人委托所完毕的发明发明,若没关于专利权归属的协议,则申请专利权的权利属于()。
A.委托人B.受托人C.委托人和受托人D.双方均不能申请专利3.根据《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突出()。
A.创新质量B.综合绩效C.支撑服务能力D.使命完成情况4.八个“坚持”,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
A.历史使命B.终极目标C.战略地位D.战略部署5.大数据“4V”特征中()是表示数据量大A.规模性B.多样性C.价值性D.高速性6.农业()属于小农生产,农民依靠人力、手工工具、经验养殖。
A.1.0B.2.0C.3.0D.4.07.以下不属于专利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发明人B.后申请人C.职务发明人D.专利权人8.著作权中的领接权不涉及?()A.表演者权者权B.录制者权C.广播者权D.著作财产权9.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A.技术创新B.基础研究C.关键核心技术D.战略科技创新10.(),通俗地说就是数据的中心A.大数据B.数据中心C.物联网D.工业互联网11.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的新作品的权利?A.独占性B.非独占性C.独创性D.非独创性12.以下陈述不属于“大变局”时代特质的是:()A.社会风险更加多样、复杂B.人化自然程度进—步加深C.社会治理政策更倾向效率D.人类普遍进入长寿时代13.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
社区教育教师的能力模型建构:基于中国大陆与欧盟对比的视角
步 骤 及 根 据 标 准 所 进 行 的成 果 评 价 .这 些 标 准 源 于 多样
龙与贾维斯指 出: “ 成 人 教 育 是 不 是 一 个 职 业 也 许 是 一 个 不 恰 当 的 问题 . 但 是 它 确 定 是 一个 角色 … … 可 以 肯 定 的 说. 成人 教育者是角色专业人员 . 尽 管 他 们 未 必 是 职 业 化
专 业人 员 。 ” 就 社 区教 育 教 师 专 业化 而言 . 显然 也 不 是 指 作
国外 ,在整 个 成 人 教 育 领域 , “ 谈 到 专 业 化或 专业 发展 . 通 常 只 是 针 对 全 职 的 和完 全从 事 成 人 教 育 工 作 的 少 数 成 人 教 育 者 。 可 以假 定 . 在 所 有 以一 种 方式 或 另 一 种 方 式 活 跃
于 成 人 教 育 领 域 的人 群 中 .上 述 少 数 群 体 至 多 占 1 0 %”
能 力层 级 是 指 能 力 模 型 中具 有 包 含 关 系 的 能力 类 型 : 能 力 维 度 是 指 能 力 模 型 中具 有并 列 关 系 的 能 力 类 型 能 力 层 级 与 能 力 维 度 是 各 种 能 力模 型 的 主 要 结 构 要 素 根 据 二 者 的 数 量 差 异 可 以把 能 力模 型 区 分 为 单 层 级 和 多 层 级 或 单 维 度 和 多维 度 的 模 型 。通 常 . 能力 模 型 不 超 过 四 个层 级
中美竞争背景下两国科技实力的评价与比较
收稿日期:2022-12-12项目来源::宁波市软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 新发展格局下宁波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对策研究 以中东欧国家为例 (2022R 001)作者简介:袁明哲(1998-),男,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数字经济与数据分析;邵万清(1978-),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合作㊂中美竞争背景下两国科技实力的评价与比较袁明哲1,2,邵万清2(1.华侨大学,福建厦门,362021;2.宁波工程学院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浙江宁波,315211)摘要:在中美竞争背景下,基于熵权TOPSIS 法,从新技术应用能力㊁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资源获取能力3个方面建立两国科技实力评价模型㊂通过2017 2021年中美两国科技实力指数变化趋势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第一,中国科技实力增长快速,但与美国仍存在绝对差距;第二,中美两国新技术应用能力同步增加;第三,中国技术创新能力仍低于美国,但增长潜力较大;第四,中美两国在技术资源获取能力上的差距快速缩小㊂因此,提出中国应加速新技术普及与应用㊁解决技术瓶颈问题㊁构建公平开放的技术贸易规则等对策建议㊂关键词:中美竞争;科技实力;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F 204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5095(2023)02-0031-09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US CompetitionYUAN Ming -zhe 1 2,SHAO Wan -qing 21.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362021,China2.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ina -CEEC Innovation Cooperation Research Center,Ningbo 315211,China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ino-US competition based on the entropy weight Topsis method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nevaluation mod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from three aspects new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technologicalinnovation ability and technical resource acquisition ability.By comparing the trend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index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2017to 2021 the paper finds out that firstly China 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has grown rapidly but there is still an absolute ga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secondly the ability to apply technology has increasedsimultaneously thirdly China 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s still lower than that of the United States but its growth potentialis relatively large fourthly China is rapidly narrowing the gap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 terms of technological resource acquisitioncapabilities.Thus the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China to accelerate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new technologies solve technical bottlenecks and build fair and open technology trade rules.Key words Sino-US competition technological strength evaluation system0㊀引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而美国民族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的 零和 思维合流趋势增强,催化了美国对我国的科技竞争㊂2017年以前,中美两国的科技竞争多体现为 低强2023年4月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Apr 2023第7卷第2期Strategy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 .7No .2度㊁试探性 的科技公司市场竞争摩擦㊂2017年以后,美国对华开展全方位的科技竞争㊂例如,2017年8月,时任总统特朗普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对我国展开 301条款 调查,涉及科技创新㊁技术与知识产权转移等方面,之后美国开始大幅收紧对华科技政策,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加大对华技术出口管制,将中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中兴 )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华为 )等多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另一方面加强对华技术进口限制,对来自中国信息通信技术(ICT)行业的千余种产品加征关税[1]㊂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摒弃了 零和 思维,但仍延续特朗普政府科技战略的整体思路,围绕 自强 与 弱它 并重的战略逻辑,对相应战略举措进行强化和完善[2]㊂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中国科技实力快速增长,正深刻改变和重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㊂基于感知到的中国科技 威胁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构筑起了对华的技术封锁和技术贸易壁垒㊂中美竞争的本质是科技战,竞争核心是新技术之争,因此,科技实力是影响中美竞争的决定性因素㊂如何动态评估中美竞争下两国科技实力的变化已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㊂为此,本文将构建包含新技术应用能力㊁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资源获取能力3个子系统在内的科技实力评价模型,并使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动态分析中美竞争时期两国的科技实力指数变化㊂同时,本文还试图完善科技实力定义㊁内涵与评价体系,拓展科技实力评价分析方法,并分析当前中美科技竞争形势,以及提供相关政策建议㊂1㊀科技实力的内涵国家实力是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国拥有的能在国际关系中控制㊁影响国际环境和他国意志的力量,以及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力量总和㊂阎学通[3]认为国家实力是一个国家可用于实现国家利益的有形和无形国力资源的综合㊂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社会地位的重要尺度,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包括物质力量㊁精神力量㊁现实力量和潜在的㊁可资利用的实力资源以及可转化为现实力量的机制等㊂一般认为,国家实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政治实力㊁经济实力㊁科技实力㊁文化实力和军事实力等㊂正如Nye[4]提出的,实力的界定不再强调军事力量和征服,科技因素在国家实力中变得日益重要㊂科技实力已逐步成为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㊂进入21世纪以后,以人工智能㊁大数据㊁5G和区块链为引领的第4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科技以革命性的方式改变着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互动形式,深刻影响并不断重构国际社会中国家力量对比㊂此外,科技实力不仅是一国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且能为政治㊁经济㊁军事和文化持续发展与继续增长注入活力㊂科技实力作为促进国家实力变化与国际体系转型的核心要素,正成为中美竞争的前沿与核心[5]㊂当前学术界对科技实力并无统一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㊂华长明[6]将科技实力看作涉及内容广泛㊁影响因素繁多的复杂综合竞争力,并将科技实力评估指标分为三大类:一是投入指标,涉及研究开发活动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二是产出指标,涉及研究开发活动所产生直接成果;三是影响指标,涉及研究与开发活动对经济㊁社会等产生的贡献与影响㊂邢悦等[7]认为科技实力包括3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基础科学研究能力,通过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数判断;二是科技发明能力,通过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判断;三是创新发明能力,通过在新物品采用㊁新生产方式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2期采用和新市场开辟判断㊂胡鞍钢[8]将科技实力定义为:为追求和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在全国和全球范围内利用各种科学技术资源的能力㊂他提出科技实力构成要素包括5个方面:一是科学创造能力,以国际科技刊物论文数衡量;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以本国居民专利申请量衡量;三是利用新技术能力,以个人电脑用户数衡量;四是获取全球信息能力,以互联网用户数衡量;五是研究投资能力,以研究和开发投入衡量㊂综上所述,由于科技实力的内涵丰富而广泛,学术界对科技实力并无统一定义,且划分标准不一,科技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仍有待完善㊂基于已有相关研究,本文将科技实力定义为在国内和全球范围内,一国为追求和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综合获取㊁利用和配置各种科学技术资源的能力㊂科技实力内涵包括新技术应用能力㊁技术资源获取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3个方面,其中新技术应用能力代表新技术在该国的应用程度,体现的是该国使用新技术的能力;技术资源获取能力代表该国利用世界科技㊁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代表该国未来开展研发活动的潜力㊂2㊀中美竞争背景下两国科技实力评价2.1㊀科技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本文提出的科技实力的定义㊁内涵,结合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中美科技发展现状,遵循实用性㊁客观性㊁关键性㊁可操作性和整合性原则,本文拟从新技术应用能力㊁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资源获取能力这3个方面,构建包含3个层级14个子指标的科技实力评价模型,综合评价中美竞争下两国的科技实力指数变化㊂科技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㊂2.2㊀科技实力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2.2.1㊀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和美国,数据来源于相关权威报告与开源数据库㊂其中,权威报告包括2017 2021年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和‘全球创新指数“;开源数据库包括联合国数据库㊁世界银行数据库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㊁经济合作与表1㊀中美竞争下两国科技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层级指标层C i新技术应用能力C1ICT普及率(ICT access)C2ICT利用率(ICT use)C3电子参与指数(E-participation)技术创新能力C4引用文献H指数(Citable documents H-index)C5本国人专利申请量/十亿购买力平价美元GDP(Patents by origin/bn PPP$GDP) C6科技论文/十亿购买力平价美元GDP(Scientific&technical articles/bn PPP$GDP) C7全职研究人员/百万人口(Researchers,FTE/mn pop)C8研发总投入在地区生产总值(GDP)中占比(Gross expenditure on R&D,%GDP)C9高等教育入学率(Tertiary enrollment,%gross)技术资源获取能力C10高技术出口净额在贸易总额中占比(High-teach export,%total trade)C11高技术进口净额在贸易总额中占比(High-teach import,%total trade)C12知识产权支付在贸易总额中占比(Intellectuall property recepits,%total trade) C13ICT产品进口在贸易总额中占比(ICT import,%total trade)C14ICT产品出口在贸易总额中占比(ICT export,%total trade)2023年4月袁明哲,等:中美竞争背景下两国科技实力的评价与比较Apr2023发展组织数据库㊂本研究使用相关数据库与权威报告中2017年至2021年中美两国相关指标数据,同时将相关权威报告与数据库中有关数据相互补充,部分数据为根据相关资料计算整理得到㊂2.2.2㊀熵权TOPSIS 评价模型本文使用熵权Topsis 评价法来计算指标权重㊂熵权Topsis 评价法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通过确定各指标的指标权重计算正负理想数值与贴近度,对目标进行客观评价,结果较为科学㊂第一步,构建科技实力评价矩阵㊂构建科技实力评价的初始标准化评价矩阵V ,见公式(1)㊂其中,v ij 为第j 年第i 个指标的初始数值;i =1,2,3, ,m ,其中m 为评价指标数;j =1,2,3,,n ,其中n 为评价年份㊂V =v 11v 12 v 1n v 21v 22v 2nv m 1v m 2...v mn éë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1)第二步,数据归一化处理㊂本评价所选取指标均为极大型指标,故使用公式(2)将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到标准矩阵R ,其中r ij 为第j 年第i 个指标的标准化数据㊂r ij =v ij -min(v ij )max(v ij )-min(v ij )(2)R =r 11r 12 r 1n r 21r 22r 2nr m 1r m 2r mn éë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3)第三步,确定指标权重㊂f ij 为特征比重,H i 为信息熵,w i 为指标权重,计算公式分别为:f ij =r ijðnj =1r ij(4)H i =1ln n ðnj =1f ijln f ij(5)w i =1-Hm -ðmi =1H i(6)第四步,构建评价矩阵㊂为保证模型的客观性,运用权重w i 构建评价矩阵Y :Y =r 11.w 1r 12.w 1 r 1n .w 1r 21.w 2r 22w 2 r 2n w 2r m 1.w m r m 2.w mr mn .w m éëêêêêêêùûúúúúúú(7)第五步,正负理想数值确定与距离计算㊂正理想解Y +为第j 年第i 个指标的的最大值,负理想解Y -为第j 年第i 个指标的的最小值㊂通过Y +与Y -计算距离,主要采用欧式距离计算方法㊂公式如下:Y +={max 1ɤmY ij |i =1,2,, ,m }={Y +1,Y +2, ,Y +m }(8)Y -={min 1ɤmY ij |i =1,2,, ,m }={Y -1,Y -2, ,Y -m }(9)D +j =ðmi =1(Y +-Y ij )2(10)D-j=ðmi =1(Y--Y ij )2(11)第六步,计算贴近度㊂计算评价对象与理想解的贴近度,其中T j [0,1]表示贴近度,用来表示第j 年科技实力接近最优水平,T j 越大,科技实力越高,T j 越小,科技实力越低㊂根据中美两国每年的贴近值大小判断其科技实力的高低㊂T j =D -j D +j +D-j(12)2.2.3㊀实证分析本文构造科技实力原始评价矩阵,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科技实力标准化评价矩阵㊂利用公式(6)确定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㊂结合科技实力评价标准化矩阵V 与表2数据,构建科技实力评价加权标准化矩阵Y ㊂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2期表2㊀国家科技实力评价指标权重次目C 1C 2C 3C 4C 5C 6C 7C 8C 9C 10C 11C 12C 13C 14H i 0.8490.9200.8800.8130.7610.7820.7520.7810.8000.7920.7840.7450.9080.896f ij0.1510.0800.1200.1870.2390.2180.2480.2190.2000.2080.2160.2550.0920.104w i 5.962 3.155 4.7257.3739.4018.5889.7538.6407.8968.2058.52410.056 3.633 4.090㊀㊀结合科技实力评价加权规范化矩阵,计算2017 2021年中美科技竞争力的靠近或远离正㊁负理想数值距离,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㊂其中D +j 为正理想数值,D -j 为负理想数值㊂结合表3数据和公式(12),得到中美两国的科技实力贴近度,结果如表4所示㊂表4㊀2017 2021年中美两国的科技实力贴近度国家20212020201920182017美国0.6130.5460.5470.5440.605中国0.4960.4370.3930.3910.325此外,基于新技术应用能力㊁技术创新能力㊁技术资源获取能力的指标层级构建相应的模型,计算结果分别如表5㊁表6㊁表7所示㊂表5㊀2017 2021年中美两国的新技术应用能力贴近度国家20212020201920182017美国0.9720.9390.9180.7020.698中国0.5280.5280.3570.0920.008表6㊀2017 2021年中美两国的技术创新能力贴近度国家20212020201920182017美国0.663784020.557634150.555847060.562022900.65912727中国0.451140530.357475470.323848500.332033080.30807989表7㊀2017 2021年中美两国的技术资源获取能力贴近度国家20212020201920182017美国0.4680.4320.4440.4620.513中国0.4550.4010.3930.3270.3003㊀中美竞争下两国科技实力评估与比较3.1㊀中国科技实力实现快速增长总体来看,2017 2021年中国科技实力指数从0.325增长到0.496,增长趋势明显;在同一时期,美国科技实力指数从2017年的0.605下降至2020年的0.546,但是2021年又增长到0.613㊂其中,2017年美国科技实力指数约为中国的1.86倍,2021年美国科技实力指数约为中国的1.23倍,中国逐步缩小了与美国的科技实力差距㊂如图1所示㊂图1㊀中美两国科技实力指数变化3.2㊀中美两国新技术应用能力同步增加2017 2021年,美国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从0.698增长到0.972,中国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则由0.008增长到0.528(见图2)㊂新技术应用能力代表新技术在该国的应用程度,体现该国使用新技术的能力㊂中美两国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同步增加,与ICT 普及率㊁ICT 利用率和电子参与指数这3个2023年4月袁明哲,等:中美竞争背景下两国科技实力的评价与比较Apr 2023方面密切相关㊂2017年中国的ICT 普及率仅为55.0%,而在这5年中,美国的ICT 普及率始终保持在84.0%左右㊂2017年中国的ICT 利用率仅为46.0%,美国则达到76.0%;2021年中国的ICT 利用率增长到76.0%,美国则继续增长到82.0%㊂在电子参与指数上,中美两国则较为接近,2017年㊁2021年中国的电子参与指数分别为81.4㊁96.4,美国则分别为89.8㊁100.0,两国虽存在差距,但差距不明显㊂总体来看,在中美竞争加剧这段时期,两国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均呈现上升趋势,且美国优于中国㊂原因可能在于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深刻影响着全球经贸关系并推动全球数字经济合作,数字技术实现快速推广与商用,中美两国均重视应用新技术,使得两国的新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大幅增长:美国作为全球科技中心,软硬件技术与产业链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充足;中国作为追赶者,在短时间内已建立了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在中低端制造与某些高端技术领域具备技术优势,尤其是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㊂但是,中国在芯片半导体等核心技术领域仍受制于人,使得某些高端技术无法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和商用㊁从而实现更大规模的产业转型,导致美国的新技术应用能力高于中国,两国仍存在明显差距㊂图2㊀中美两国新技术应用能力指数3.3㊀中国技术创新能力低于美国,但增长潜力大2017 2021年,美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从0.659下降到0.557,随后又增长至0.663,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从0.308增长至0.451(见图3)㊂技术创新能力代表该国未来开展研发活动的潜力,主要与高等教育入学率㊁全职研究人员数量㊁研发总投入和引用文献H 指数等有关㊂中美两国所具有的全职研究人员数量差异显著,美国具有明显优势㊂2017年美国每百万人口有约4232名全职研究人员,而中国仅有1176.6名全职研究人员;2021年美国每百万人口有约4408.2名全职研究人员,而中国仅有1471.3名,这一差距仍在不断扩大㊂在高等教育入学率上,中国仍低于美国㊂2021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88.3%,而中国仅为53.8%㊂在企业研究人员占比上,中国由2017年的62.7%下降至2021年的57.7%,呈现小幅下降趋势,而美国一直维持约71%的规模㊂在研发总投入上,中美两国仍存在差距㊂2017年中国的研发总投入占GDP 的比重为2.1%,而美国为2.8%;2021年中国的研发总投入占GDP 的比重仅增长到2.2%,而美国则增长到3.1%㊂2017 2021年,中国的引用文献H 指数从49.9增长至58.6,而美国作为引用文献H 指数最高的国家,连续5年得分均为100㊂在本国人申请专利数量上,中国一直保持领先优势,2017 2021年中国年均专利申请数高达54.48件,而美国仅为14.84件㊂总体来看,在这一时期,美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增长趋势明显,但仍低于美国同期水平㊂在中美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美国利用全球科技霸权构建全球对华技术封锁圈㊂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通过增加研发投入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㊁增加创新激励㊁实施专利保护等举措,以 零合 思维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2期展开全方位对华科技竞争[2],但全面对华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美国自身科技实力正常发展受限㊂拜登政府时期,中美关系以 竞合 为主旋律,美国继续通过战略支持建立技术同盟,巩固其对华技术封锁圈,使竞争领域更为具体和细化㊂2021年6月,美国与欧盟在布鲁赛尔成立欧盟-美国贸易技术委员会(TTC ),合作内容包括半导体产业链安全㊁数据治理和出口管制等敏感技术问题[9]㊂同时,美国积极拓展全球科技合作,降低竞争对自身科技实力发展的影响,这使得美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㊂在技术创新成本大幅增加的影响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研创新投入与科技人才培养,坚持研发突破核心技术㊁解决 卡脖子 技术难题㊂2016年中国颁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21年正式将科技政策作为七大政策之一,积极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力发展基础科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支持科技创新和发展新型未来产业,因此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长,并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㊂图3㊀中美竞争下两国技术创新能力指数3.4㊀中美技术资源获取能力差距缩小2017 2021年,美国技术资源获取能力从0.513下降到2020年的0.432,2021年小幅增长至0.468;中国的技术资源获取能力上升趋势明显,从0.300上升到0.455㊂技术资源获取能力代表该国在全球范围内利用世界科技㊁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高技术进出口净额㊁ICT 产品进出口额和知识产权贸易额在贸易总值中的占比有关㊂2017年,中国高技术进口净额在贸易总值中的占比为19.3%,美国为17.7%;2021年,中国高技术进口净额占比增长到22.8%,而美国则下降到16.9%㊂在ICT 产品出口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方面,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㊂2017年,中国的ICT 产品出口占比仅为1.1%,而美国的比重为2.1%;2021年,中国的ICT 产品出口占比增长至2.1%,而美国的占比下降至2%,这表明中国在ICT 产品出口方面的竞争力正在逐渐提高㊂在ICT 产品进口在贸易总额占比方面,2017年中国为0.5%,美国为1.3%;到2021年,中国增长到1.0%,美国增长到1.6%㊂在知识产权支付在贸易总额占比上,2017年至2019年美国的年均占比高达5.06%,而中国仅为0.08%,两者差距显著㊂总体来看,在中美竞争加剧这段时期,中美两国的技术资源获取能力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美国的技术资源获取能力逐步下降后小幅上升,而中国的技术资源获取能力整体上升,并逐渐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㊂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为限制中国科技发展,主动退出多项经贸合作协定与经济合作组织,降低全球技术贸易参与度,主动与中国开展贸易竞争㊂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则积极拓展科技合作关系,逐步放弃对华全面科技战的战略选择,积极开展全球技术合作并构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对华技术贸易壁垒,以局部科技战的态势实施精准打击,从而降低对自身的影响㊂美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华开展技术贸易封锁㊂一是限制两国技术往来㊂2019年5月,美国宣布禁止本国企业使用华为的软硬件设施,同时对中兴㊁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通信公司下达出口禁令[10]㊂二是加强审查,限制中资企业赴美投资㊂2017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提出要阻止中资企业收购美国半导体公司,2023年4月袁明哲,等:中美竞争背景下两国科技实力的评价与比较Apr 2023阻止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㊁收购㊁出口,并积极与相关国家合作对华施压㊂对于中国而言,2017年提出的 数字丝绸之路 为突破美国技术贸易壁垒创造了条件[11],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技术贸易不断扩大,中国高科技企业不断拓展欧洲㊁东南亚㊁南美与非洲市场㊂例如,中国企业在泰国㊁印度尼西亚等国建设5G 测试平台,投资云计算与大数据中心,相关企业在当地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即使美国高科技公司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但与中国相比尚存差距[12]㊂因此,中国逐步缩小与美国在技术资源获取能力上的差距㊂图4㊀中美两国技术资源获取能力比较4㊀结论与建议科技实力是观察中美竞争态势的重要视角,本文从新技术应用能力㊁技术创新能力㊁技术资源获取能力3个方面构建科技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详细对比了在中美竞争背景下两国科技实力的的差异㊂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科技实力快速增长,但与美国仍存在绝对差距;(2)中美两国新技术应用能力同步增加;(3)中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仍低于美国,但增长潜力较大;(4)中国快速缩小了与美国在技术资源获取能力上的差距㊂基于中美竞争背景下两国科技实力的动态变化,中国需立足自身,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与关键原则,加速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加快构建全球技术贸易规则,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实力,构建世界科技强国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㊂第一,加速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提高新技术应用能力㊂政府㊁企业㊁学校和社会组织等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推广数字技术的基本概念㊁原理㊁方法和应用案例,提高公众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理解㊂加强新技术应用的推广与示范,推广新技术的最佳实践和成功案例,鼓励更多企业和个人参与新技术应用,提高新技术应用的可持续性和效益,为数字技术普及和应用不断注入动力㊂第二,努力解决技术瓶颈问题,增强技术创新能力㊂首先,基于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发掘新的技术应用市场,探索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提升自身技术研究与创新能力㊂其次,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㊂技术瓶颈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㊁多企业与多国家合力解决,未来,应积极建立技术交流与科技合作机制㊂最后,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㊂高端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一定的技术瓶颈问题㊂在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应积极培养本土高端人才,建立多元化㊁灵活性强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自身技术创新能力㊂第三,构建公平开放的技术贸易规则,提高技术资源获取能力㊂在全球技术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尤为重要㊂应建立完善的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包括技术保密制度㊁技术许可制度和技术转让制度等;应加强知识产权申请㊁管理和维护,保护自身的核心技术和创新成果㊂此外,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努力与相关国家谈判制定公平㊁开放与透明的技术贸易规则,推动跨境技术贸易合作与交流,促进技术普及与应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共享与互惠㊂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2期。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教育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关联研究
基于潜在剖面分析的教育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关联研究作者:浦小松刘晓莉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21年第09期摘要:教育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基于国际数据,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方差分析探讨教育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关系。
研究发现:数学成绩、科学成绩、阅读成绩、高等院校入学率与全球竞争力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高竞争力-高教育水平”国家的全球竞争力指数最高,PISA各科测试成绩和高等院校入学率同样最高,“中上竞争力-中上教育水平”国家、“中下竞争力-中下教育水平”国家和“低竞争力-低教育水平”国家的全球竞争力指数和教育水平逐渐降低;较高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国家的人均GDP、研发支出、科技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均高于较低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国家。
关键词:教育发展国家竞争力潜在剖面分析方差分析一、引言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人力资本的积累都依赖于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
20世纪80年代,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最早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1]。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认为国家竞争力即决定一国生产力水平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和要素,而在衡量全球竞争力的指标中,教育是主要的指标之一。
教育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
项贤明认为教育通过开发人力和知识资源、改善社会基础结构、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推动社会价值观以及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等来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教育促进国家竞争力的作用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文明越是发展到高级阶段,教育对国家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也越表现出全面性和综合性。
[2]部分学者则从教育竞争力的角度进行研究。
薛海平和胡咏梅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求出反映国际教育竞争力水平的四个综合指标,即“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
根据这四个综合指标,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到国际教育竞争力水平的排名和等级划分[3]。
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
作者: 倪鹏飞[1];李清彬[2];刘凯[3]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836;[2]南开大学,天津,300071;[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430073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5-15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3期
主题词: 人才国际竞争力;国际比较;评价模型
摘要:清醒地认识中国人才竞争力的状况及其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对于正处于转型中的中国至关重要。
本文在梳理了对人力相关测度的既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人才本体、人才环境、人才创富和人才创新的四维度人才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设计出一个具有操作性、可比较的人才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通过对58个主要国家1999—2006年的测度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人才竞争力已处在世界中上游(2006年排名第25位),且上升趋势显著;中国人才的创富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相对较差。
为此建议:中国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重点是要改善人才创新、创业及其生活的的人才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育竞争力的内涵竞争力是指不同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之对手拥有的优势和能力。
从竞争主体来看,竞争力是其具有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组织能力、赢利能力、市场销售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或综合能力;从竞争客体来看,竞争力是主体对客体(要素)的吸引力。
此外,从竞争因素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的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投入要素的优势,也可能是竞争过程中的行为优势,或者可能是投入产出的效率优势,还有可能是竞争主体所处的环境方面的优势;从竞争结果来看,竞争力最终反映在主体的获益大小上,诸如出口份额及其增长、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目前国际上尚无对教育竞争力公认的定义。
参考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和别国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
教育竞争力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指标要素中,包括教育的投入、规模、效益、产出等硬指标与教育的理念、制度、政策、方法等软指标,还包括教育发展及演变的各个环节及过程。
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竞争力最终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所培养出来的人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以及通过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
教育竞争力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1)教育发展水平,包括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规模以及教育质量;(2)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3)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4)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二、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模型教育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组成,众多的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共同构成教育竞争力。
为了使教育竞争力的评价得以实现,我们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来简化教育竞争力评价这一复杂的问题。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狄(T.L.Saaty )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是对较为复杂和模糊的问题做出决策的简易方法,是一种简洁而实用的建模方法。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构模型,研究和处理问题,可按五个步骤进行:(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3)指标数据同化,即标准化处理;(4)层次单排序中国教育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与国际比较笮中央教科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摘要: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相对于他国的优势和能力。
教育竞争力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教育发展水平、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和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根据本课题组的分析研究,2009年度中国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居世界第29位,比1999年提升了17位。
关键词:教育竞争力;国际比较教育发展研究2010.17决策参考及一致性检验;(5)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1]基于上述教育竞争力的内涵定义,我们认为教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投入、教育发展水平、教育的贡献等(见图1)。
图1教育竞争力的影响要素构成框架图教育投入包括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其中硬件投入指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维持运转的必要条件;软件投入指教育政策、教育观念、教育管理等,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环境的反映。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的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教育投入的作用和功效是间接的、滞后的,通过推动教育系统的运转,由教育的产出对教育竞争力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认为教育投入只是一个国家教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而不是直接构成因素。
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运转的产出,它可以从这个国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来反映。
教育规模可以分为正规教育规模和非正规教育规模,正规教育指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传统的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指在正规教育系统以外进行的为学习者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
教育质量指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优劣程度,目前国际上关于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测评包括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等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教育通过培养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知识创新等活动,对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产生作用及贡献,而教育贡献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人才,国家的各项事业都无从谈起。
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有关国家竞争力评价明确提出,当教育适应和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就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就将阻碍或延缓经济的发展。
教育系统还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尤其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大学,不仅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2]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立了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火箭模型(见图2)。
这一模型有助于教育竞争力的量化评价得以实现。
图2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火箭模型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火箭模型可分为三级:第一级是教育投入,它是火箭的启动级,有了教育投入,教育系统的火箭才会发射升空;第二级是教育发展水平,是火箭的中间部分,它把教育系统的火箭向高处推进;第三级是教育的贡献,通过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作用与贡献,把教育系统的火箭推向更远。
基于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火箭模型,我们可进一步量化教育竞争力评价。
教育投入是火箭的启动级,对火箭的升空有影响,但不直接决定火箭飞行的高度和距离,所以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教育投入只作为教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而不参与教育竞争力的直接构成运算。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的贡献,作为火箭的第二级和第三级,直接决定火箭升空后飞行的高度和距离,所以是教育竞争力的直接构成。
如果教育竞争力用EC(Educational Competitiveness)表示,教育发展水平用LE(Leve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表示,教育的贡献用CE (Contribution of Education)表示,则教育竞争力的评价公式可表示为:EC=f(LE,CE)如果认为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的贡献同等重要,上式又可写为:EC=f(LE+CE)我们采用竞争力评价中常用的加权方法对教育竞争力进行评价,即首先建立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的加权和,来反映教育竞争力的大小。
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设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n(n为正整数)项指标,每项指标及其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值用Xi(1≤i≤n)表示,Xi的权重用Wi(1≤i≤n)表示,ni=1Σ=1,则教育竞争力EC可表示为:EC=ni=1ΣWiXi三、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1.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建立教育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在对国内外主要教育指标体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指标做了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筛选出与教育竞争力较为相关的指标。
然后,依据教育竞争力评价的火箭模型,遵循指标数据的敏感性、可获得性和国际可比性的原则,对这些指标进一步遴选,构建了四个维度16项指标的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维度一:教育发展水平中正规教育的规模、非正规教育的规模、教育质量等8项指标。
维度二: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
教育竞争力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教育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源发挥作用。
而人力资源与其它要素不同,它的数量和质量均会对竞争力产生影响。
因此在人力资源相关指标中除了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其他指标我们均采用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方式反映该指标的影响力。
维度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教育体系对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竞争力的强弱。
教育发展不够,或过度发展,或者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不匹配都会削弱教育竞争力。
这里我们采用两个指标来反映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维度四: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
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竞争力,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是教育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这里我们用居民科技论文以及专利数两个指标来反映。
为了反映不同人口规模的国家的教育发展情况,我们对表1中的第9、10、11、15、16项指标进行绝对值和相对值分类,其目的是既能反映一个国家该指标的绝对数值,也能反映该国该指标的人均水平。
为了保证指标的国际可比性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构建的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所有16项指标及其数据都选自国际组织公开发布的报告,这些报告包括:世界经济论坛(WEF)的《2008-200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3]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2008年世界竞争力年鉴》、[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2008年教育概览》、[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2009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6]根据具体指标,我们将数据分为硬数据和软数据两类,硬数据指国际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软数据指国际组织采用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
2.教育竞争力的计算方法根据课题组构建的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本项研究采集相关数据对53个国家的教育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和排序,具体计算方法如下:首先采用阈值法对所有指标数据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该指标的数值越大越好),无量纲化处理的计算公式为:Xi=(Xi-Xmin)/(Xmax-Xmin);对于负向指标(数值越小越好,如文盲率),无量纲化处理的计算公式为Xi=(Xmax-Xi)/(Xmax-Xmin)。
以上两式中,Xi为转换后的值,Xmax为该指标所有国家的最大样本值,Xmin为该指标所有国家的最小样本值,Xi为该指标第i个国家的样本值。
用阈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结果取值范围在0-1之间。
为了方便计算,本项研究把每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值统一乘以100,并定义为每个指标的指数,其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
在计算一个国家教育竞争力的综合数值时,本项研究未对每个指标赋予权重,而是采用等权均值的运算方法,即认为每项指标在教育竞争力中的作用是一样的。
这样,将一个国家每项指标的指数值相加,然后除以16(全部指标数),便得到该国的教育竞争力指数值,依此数值可以对53个国家的教育竞争力进行排序。
本研究将部分指标划分为绝对值和相对值,分别使用绝对值指标指数值和相对值指标指数值对一个国家的教育竞争力进行计算,便得到该国教育竞争力的绝对值指数值和相对值指数值,二者取平均,便得到该国的教育竞争力综合指数值。
在以上三个数值的基础上,分别对53个国家的教育竞争力进行综合、绝对值和相对值排名。
四、2009年度中国教育竞争力评价结果1.中国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居中等水平为了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53个国家作为比较对象,包括世界经合组织(OECD)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