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报告ppt
合集下载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ppt优秀课件

❖
2.尽管美、印、巴三者关系何其暧昧 ,但是 美国和 印度走 向军事 合作的 态度相 当明朗 。
❖
3.乔冠华是个从不设防的人,他能够 在国际 舞台上 叱咤风 云,却 无法应 对政治 生活中 的阴谋 和陷阱 ,最后 付出的 宝贵的 生命为 , 那段时 间里, 我市解 放路上 到处都 是游玩 购物的 人,直 到深夜 ,大街 上还是 不绝如 缕,热 闹极了
唐宋诗歌中的内容与物候间有着怎样 的关系?
❖ 许多唐宋诗歌能够揭示大自然的 本质,反映物候规律。
精读2-7段,找出说明方法,并分 析其作用。
❖ 举例子 列数字 分类别
❖ 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唐宋诗人 作品中的物候现象。
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 不以时间为序,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春
夏
秋
冬
竺可桢(1890—1974), 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 业奠基人。
正音正字:
卉( huì)勰( xié)瀛 (yíng) 滹沱( Hū tuó )蕃( fān) 瀼( ràng )涪( fú)
你从题目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 唐宋诗歌中揭示了一些物候现象 和规律。
速读课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个段落开始 介绍题目中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的?此前、后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 第2自然段
内容概括
❖ 第一部分(1):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引出 说明内容—唐宋大诗人诗中包含着许多物候知识。
❖ 第二部分(2—7):举例说明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 些物候现象和规律。
❖3-7 植物的变化昭示的物候知识 ❖8、9 候鸟与物候的关系
❖ 思路清晰
《唐宋诗中的物候》PPT

说明文文体知识: 一、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
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列图
表、摹状貌。
说明方法的作用:
本句运用
的说明方法,从而 的说
明了事物的
特点。
三、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
动或简明平实。
正音正字:
卉(huì )勰( xié)瀛 (yíng )滹沱 ( hū tuó )蕃(fān ) 瀼( ràng )涪(fú )
诗人 白居易
李白 王安石
李益 刘禹锡 王之涣 毛泽东 杜甫
诗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
“东风已绿瀛州草……” 《扶风豪士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临滹沱见蕃使》 《竹枝词》 《出塞》 《送瘟神》 “西川有杜鹃……”
物候
规律
1、草木有一年一度 物候因地而异,因
的循环规律
时而异。
2、循环随物候转变。
物候有区域性
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2、作者引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 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 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答案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 然语言,编成诗句。
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 学知识是?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 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 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 来。
冬季立冬气象物候传统习俗起居养生课件PPT

渊气
史的
冬
的立
冬贰
历
立
壹
第一部分
立冬的历史渊源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 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1、立冬的历史渊源。
立冬节气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斗柄指向 西北,太阳黄经达225°,于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 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 冬季气候过渡。
第三部分
立冬的传统习俗
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 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3、立冬的传统习俗。
祭祀
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 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 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 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 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立冬三侯
立冬三候为:“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 蜃。”意思是,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雉 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
雉入大水为蜃
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 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认为雉到立冬后便 变成大蛤了。
2、立冬的气象物候。
Beginning of Winter
一Hale Waihona Puke 水始冰 二候地始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生
养
居
起
的
冬
立
伍
造
创
俗学
文
的
冬
的立
冬肆
物候专题PPT课件

天来得越早,气温也越低。
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在大气的对流层内,
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 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 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 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58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 嵌在喜马拉雅山脉。
4大雁在编队南飞, 不就像“省略号” 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这是告诉人们: 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秋天就在眼前。
.
38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麻雀屯食要落雪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泥鳅静,天气晴
蚂蚁垒窝要落雨
.
39
拓展延伸,探究交流
阅读《卫星测天气》思考:
像羽毛像绫纱天气晴朗像鳞波一般不会带来雨雪像棉花团在天空映着温和的阳光像羊群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仿佛白色绸幕它向前推进天像毛玻璃它预示将要下雨或下雪布满天空连绵不断的雨雪就要下降形成高大的云山马上就会下暴雨10返回返回11卷积云返回返回12返回返回13返回返回14返回返回15返回返回16返回返回17返回返回18返回返回19返回返回20返回返回21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
30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
31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现代三月的长城 古代三月的长城
.
32
古今的差异
原因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CO2
导 致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造 成
气象物候ppt课件

说一说:
下列诗句中你能读出季节、时令或者处所吗?
•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李白《别房太尉墓》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
江月》
•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王维《寒食汜上作》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 舟,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活动一:三首词中物候与季节的关系
A、北京桃花开得比南京迟是因为
这是纬度差异南京的纬度比北京低, 春季先来临。
B、济南苹果开花比烟台早是因为
这是经度度差异济南在烟台的西边, 离大海相对远些,春天暖和些,春天 来的早些。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
居易《大林寺桃花》) 反映怎样的物候现 象? (泰州市中考语文)
–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处暑,露水,秋分,寒露,霜降
•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气象物候
气象物候
气象:气候现象。
物候:季节变化现象
气象物候
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
整体感知 预习展示一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云和天气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 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 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 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精读深思 预习展示二
一、文章的第二部分( 2—6 段)具体说明 怎样看云识天气,请仔细阅读该部分,完 成下列表格。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PPT

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
❖ “三四十亿年” “到如今”——表示时间上 的限定,“初步”表示程度上的限定, “从这一角度看来”表示范围上的限定 ,说明了不同的自然景物与物候的关系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4、5两句引用谚语和俗语增强了说明文 的文学色彩。
你从题目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 唐宋诗歌中揭示了一些物候现象 和规律。
速读课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个段落开始 介绍题目中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的?此前、后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 第2自然段
内容概括
❖ 第一部分(1):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引出 说明内容—唐宋大诗人诗中包含着许多物候知识。
❖ 第二部分(2—7):举例说明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 些物候现象和规律。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春
an
/
语
文
课
件
/k
eji
an
/y
u
夏
w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秋
冬
竺可桢(1890—1974), 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 业奠基人。
正音正字:
卉( huì)勰( xié)瀛 (yíng) 滹沱( Hū tuó )蕃( fān) 瀼( ràng )涪( fú)
❖3-7 植物的变化昭示的物候知识 ❖8、9 候鸟与物候的关系
❖ 思路清晰
语言:哪些体现了生动性?哪些体现 了准确性?
❖ 1.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 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
❖ 2.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 指标之一。
❖ 3.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5.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他花开了,
❖ “三四十亿年” “到如今”——表示时间上 的限定,“初步”表示程度上的限定, “从这一角度看来”表示范围上的限定 ,说明了不同的自然景物与物候的关系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4、5两句引用谚语和俗语增强了说明文 的文学色彩。
你从题目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 唐宋诗歌中揭示了一些物候现象 和规律。
速读课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个段落开始 介绍题目中的“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的?此前、后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 第2自然段
内容概括
❖ 第一部分(1):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引出 说明内容—唐宋大诗人诗中包含着许多物候知识。
❖ 第二部分(2—7):举例说明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 些物候现象和规律。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春
an
/
语
文
课
件
/k
eji
an
/y
u
夏
w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秋
冬
竺可桢(1890—1974), 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 业奠基人。
正音正字:
卉( huì)勰( xié)瀛 (yíng) 滹沱( Hū tuó )蕃( fān) 瀼( ràng )涪( fú)
❖3-7 植物的变化昭示的物候知识 ❖8、9 候鸟与物候的关系
❖ 思路清晰
语言:哪些体现了生动性?哪些体现 了准确性?
❖ 1.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 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
❖ 2.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 指标之一。
❖ 3.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4“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5.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他花开了,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单元专题气象物候PPT课件

•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花开的时间也越晚,这是因
为高下的差异。
(2)从南向北,气温越来越低,花期越来越迟,这是因
为南北纬度的差异。
-
11
专题 气象物候
-
12
诵读欣赏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阅大自读然·参的语考言是《指什大么自呢然? 的语言》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
纬度(南北差异:越往北春天越迟)
主
经度(距海洋远近:离海越近,春天越迟)
高下的差异(越往高处春天越迟)
古今的差异(古迟今早)
次
3.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其次是“对于安排农作物
区划……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
6
拓展延伸,探究交流
阅读《卫星测天气》思考:
气象卫星是如何测天气的? 你认为高科技条件下还有没有必 要凭人们的经验来观察天气?
-
7
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
的。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很高,同
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
“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列图表举 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
说明方式 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
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
2
速读课文,思考交流: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
物候ppt

• 5、(1)王鑫,诗句中所描写的反差现象是地 势 高下差异形成的,峨眉山山体海拔较高, 气 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从山脚到山顶形 成 四季的气温,也就形成了山脚到山顶不 同 的景致。 • (2)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怜 九月 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从今夜 白,月是故乡明”寒露时节,天气转冷, 露水 很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 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月落乌 啼霜满天弓江枫渔火对愁 眠。”霜降时节,下 霜开始,天气转寒。
•
• •
4、(1)【诗词该语】A:早上天空出现霞云, 预 示近期可能有雨。傍晚天空出现霞云, 预 示近期天气晴好。B:农历二月后进入春 季,气温逐渐增高,植物恢复生长,生出 嫩 枝新芽。 (2)【劝说别人】要求:称呼得体, 内容 简洁有说服力,语气委婉。 (3)【广告 欣赏】突出了口罩可以抵御雾 霾的特色功 能,基本对仗,朗朗上口,简 明易记。
•
•
2、(1)夏季时分,布谷声声,小麦成熟, 丰收过后便又要插秧 ⑵爸爸妈妈,家里小麦已经成熟,近3天 天 气不错(3天后天气有变),适合收割, 你们 回来吗?
•
•
(1)示例:云,天气招牌大自然的语言) 示 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示 例: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 (2)示例: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11( 20°C,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 带上 雨具’,雨天路滑,请注意安全。
•
(3)提示:维护自然与 人类的和谐相处, 应从保护生态环境开始弓 从日常生活做起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降 低噪音;减少废 气废水等垃圾的排放;少开 车、少开空调,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说明文阅读分析参考答案
• 1.(基因或染色体的)测序工作,同时说明 发现新基因的数量多。 • 2.说明方法多,表明研究成果在医学上意 义重大,成果非凡。 • 3.(1)将促进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发展(2) 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全版】物候节律推荐PPT

31
1. 物候: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 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 适应的发育节律。例如大多数植物春 天发芽,夏季开花,秋天结实,冬季 休眠。 物侯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 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物候期:植物的生 似昼夜节律 3. 适应组合 4. 生活型:
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 常进行。 这种生态适应过程是构成植物生态分化的基础。
我国沙漠的形成是由于第三纪以来的造山运动,阻隔了海洋季风的深入,使东南方向的水气来源隔绝,大气水分缺乏,降水很少,形 成极度干旱的气候。 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
(C4植物达到饱和点后则不随CO2 浓度提高)。 • ③CO2 能改变植物的养分构成——碳氮比增加。(叶、
茎、果实和根中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多糖增加,而 蛋白质、纤维素、核酸含量及自由氨基酸含量下降。 • ④高浓度的CO2 能改变植物形态结构——幼苗分枝增 多,叶面积指数加大等。
• 植物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殖、竞争和分布等。
7
• 2、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呼吸及吸收
能力有直接影响,还通过限制养分的转化来影响根系的生 长活动。一般来说,低的土温会降低根系的代谢和呼吸强 度,抑制根系的生长,减弱其吸收作用;土温过高则促使 根系过早成熟,根部木质化加大,从而减少根系的吸收面 积。
• 3、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与盐类组成的土壤溶液参与土壤中物质的转化,
23
不透盐性植物
盐地风毛菊
獐茅
24
2. 沙生植物
• 生长在以砂粒为基质的沙区的植物称为沙生植物。 • 沙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以沙粒为基质的自然地
1. 物候: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 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 适应的发育节律。例如大多数植物春 天发芽,夏季开花,秋天结实,冬季 休眠。 物侯学: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变化与 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物候期:植物的生 似昼夜节律 3. 适应组合 4. 生活型:
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 常进行。 这种生态适应过程是构成植物生态分化的基础。
我国沙漠的形成是由于第三纪以来的造山运动,阻隔了海洋季风的深入,使东南方向的水气来源隔绝,大气水分缺乏,降水很少,形 成极度干旱的气候。 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
(C4植物达到饱和点后则不随CO2 浓度提高)。 • ③CO2 能改变植物的养分构成——碳氮比增加。(叶、
茎、果实和根中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多糖增加,而 蛋白质、纤维素、核酸含量及自由氨基酸含量下降。 • ④高浓度的CO2 能改变植物形态结构——幼苗分枝增 多,叶面积指数加大等。
• 植物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殖、竞争和分布等。
7
• 2、土壤温度 土壤温度对植物种子的萌发和根系的生长、呼吸及吸收
能力有直接影响,还通过限制养分的转化来影响根系的生 长活动。一般来说,低的土温会降低根系的代谢和呼吸强 度,抑制根系的生长,减弱其吸收作用;土温过高则促使 根系过早成熟,根部木质化加大,从而减少根系的吸收面 积。
• 3、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与盐类组成的土壤溶液参与土壤中物质的转化,
23
不透盐性植物
盐地风毛菊
獐茅
24
2. 沙生植物
• 生长在以砂粒为基质的沙区的植物称为沙生植物。 • 沙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疏,以沙粒为基质的自然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van et al. 2001
-
近50年中国气候的变化
温
(a )
1 .0
度 /℃距
从1951-2000年全国平均温度距平看,较0 .0 为明显的升温阶
平
度 /℃距
平
段出现在1980年以2 .0 后,其中升温率最大的-1 .0 时期为非生长期, 1981—1999年的线1 .0 性(b ) 升温率为1.07℃/10年,较1951—1980 年高0.83℃/10年;-011..00 981—1999年的温度距平平均值较1951— 1980年高1.2℃,-2升.0 温率最小的时期为生长2 .0 期,1981-2000年
张福春:2002年,我国的生长季明显提前
-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2)植物花期变化方面
植物花期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趋势与植物生长季 节变化的响应趋势类似。如:1952~2000年地中海地区、 1851~1994年匈牙利、1936~1998年美国Wisconsin地区 以及1970~1999年美国华盛顿地区的花期均提早了大约 1个星期。C. P. Osborne:在地中海西部地区,温度每 升高1℃,最大花粉浓度的到达时间提前6天。
-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人类健康
•疾病的监测(花粉热) •传染病的预防
-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科普教育
•增强环境意识; •知识的积累
-
Education
-
经全 来球 临气
候 变 化 ( 变 暖 ) 已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
(IPCC2007)
近几十年美国西部春季和冬季温度明显增加
Observed
•物候资料的交流、管理与开发利用 •物候与遥感 •物候与农业 •物候与森林 •物候与人类健康 •物候与生物多样性 •物候观测系统的合作和综合分析 •物候在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
-
-
中国物候观测网络
竺可桢开始 1963年起建立全国的网络 90年代起逐渐萎缩,1996年起大多数站点停止观测 90年代后期开始:全国部分农气站开始施行物候观测,但 内容较少。
近年国内外物候研究的 若干进展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李 明
-
主要内容
一、全球物候观测网络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四、物候与全球遥感监测 五、物候模型研究
-
物候
• 物候:受环境(气候、水文、 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周 期的自然现象。
• (1)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 叶变色、落叶等现象;
-
一、全球物候观测网络
在1996年9月召开的第14次国际生物气象会议上, 专门讨论和落实了物候观测的国际合作、资料共享 问题,并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落实有关计划。目 前,欧洲物候观测网(EPN)已较为完善,观测名录和 内容都已较为统一,而且能实时在网上趋势分析。
-
一、全球物候观测网络
2001年12月,EPN在荷兰召开了题为“变化的时 代:气候变化、物候响应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农业、 森林与人类健康的影响” 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涉及 的议题有:
-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3)科学问题: 在影响方面:是否存在“阈值”?
• (2)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 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 (3)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 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
一、全球物候观测网络
1993年9月在加拿大召开的第13次国际生物 气象学会(ISB)学术讨论上,决定在ISB中成 立一个“物候研究工作组”,由德、加、美、 荷等国的专家组成,以推动物候的国际合作与 研究。
-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环境变化研究新领域----
气候变化对物候的影响以及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植物生长季变化方面 由于植物的生长季延长对全球碳的固定与大气中CO2含量变
化以及相关的全球水循环、氮循环都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揭示 植物生长季节成为当前物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的许多研究 证实:由于气候变暖,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 生长季节得到延长。
温
温
的线性升温率为0.4(1c ) ℃/10年,而1951-1918.0 0年则为小幅降温
度 /℃距
(-0.09℃/10年);1981--2000年的温度距平平-01.0.0 均值仅较1951— 1980年高0.26℃。2 .0 过渡期1的变化趋势与生长期的变化趋势
平
平
度 /℃距
相似,但1981年以1 .0 后(d ) 的升温率略大一些.过渡期2的变化趋
-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1)植物生长季变化方面
E.G.Beaubien:加拿大西部山杨比过去的半个世纪提 早26天发芽。
M.D.Schwartz:1959~1993年间,北美地区春季的生物 物候提早了6天。在欧洲,1959到1993年期间,植物叶 子提早6天发芽,秋季叶子推迟5天变色,约相当于春 季物候平均提前6天,秋季物候平均推迟5天。
-
-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农业领域 •生态学领域 •地球观测系统 •人类健康 •科普教育
-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农业领域
编制自然历 绘制物候图 制定农业区划
-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地球观测系统
•物候观测是地球观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物候观测可以为卫星观测资料(遥感资料)的校 准提供重要依据
势则与非生长期的0 .0 变化趋势相似,但1981年以后的升温率 -1 .0
温
更小一些。
-2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图 1 1951~2000 年 全 国 平 均 温 度 距 平
(a)生 长 期 , (b )非 生 长 期 , (c)过 渡 期 1 , (d)过 渡 期 2
(灰柱:逐年温度距平,虚线:多项式趋势拟合,实线:
1 9 5 1 ~ 1 9 8 0 年 及 1 9 8 1 ~ 2 0 0 0 年 两- 个 时 段 的 线 性 趋 势 拟 合 )三、 Nhomakorabea候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的热点科学问题 (1)“影响”是以线性还是以指数形式变化的? (2)在一定量的气候变化水平或一定量的气候变化速率上, 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影响首先是正面的,然后变成负面的? 或者在气候变化程度不大时,表现出较多的负面影响? (3)是否有气候变化的阈值,超过它,突然的、灾难性的事 件将要、好象要、可能要发生?
-
近50年中国气候的变化
温
(a )
1 .0
度 /℃距
从1951-2000年全国平均温度距平看,较0 .0 为明显的升温阶
平
度 /℃距
平
段出现在1980年以2 .0 后,其中升温率最大的-1 .0 时期为非生长期, 1981—1999年的线1 .0 性(b ) 升温率为1.07℃/10年,较1951—1980 年高0.83℃/10年;-011..00 981—1999年的温度距平平均值较1951— 1980年高1.2℃,-2升.0 温率最小的时期为生长2 .0 期,1981-2000年
张福春:2002年,我国的生长季明显提前
-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2)植物花期变化方面
植物花期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趋势与植物生长季 节变化的响应趋势类似。如:1952~2000年地中海地区、 1851~1994年匈牙利、1936~1998年美国Wisconsin地区 以及1970~1999年美国华盛顿地区的花期均提早了大约 1个星期。C. P. Osborne:在地中海西部地区,温度每 升高1℃,最大花粉浓度的到达时间提前6天。
-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人类健康
•疾病的监测(花粉热) •传染病的预防
-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科普教育
•增强环境意识; •知识的积累
-
Education
-
经全 来球 临气
候 变 化 ( 变 暖 ) 已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
(IPCC2007)
近几十年美国西部春季和冬季温度明显增加
Observed
•物候资料的交流、管理与开发利用 •物候与遥感 •物候与农业 •物候与森林 •物候与人类健康 •物候与生物多样性 •物候观测系统的合作和综合分析 •物候在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中的作用
-
-
中国物候观测网络
竺可桢开始 1963年起建立全国的网络 90年代起逐渐萎缩,1996年起大多数站点停止观测 90年代后期开始:全国部分农气站开始施行物候观测,但 内容较少。
近年国内外物候研究的 若干进展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李 明
-
主要内容
一、全球物候观测网络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四、物候与全球遥感监测 五、物候模型研究
-
物候
• 物候:受环境(气候、水文、 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周 期的自然现象。
• (1)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 叶变色、落叶等现象;
-
一、全球物候观测网络
在1996年9月召开的第14次国际生物气象会议上, 专门讨论和落实了物候观测的国际合作、资料共享 问题,并成立了一个特别工作组落实有关计划。目 前,欧洲物候观测网(EPN)已较为完善,观测名录和 内容都已较为统一,而且能实时在网上趋势分析。
-
一、全球物候观测网络
2001年12月,EPN在荷兰召开了题为“变化的时 代:气候变化、物候响应及其对生物多样性、农业、 森林与人类健康的影响” 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涉及 的议题有:
-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3)科学问题: 在影响方面:是否存在“阈值”?
• (2)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 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 (3)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 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
一、全球物候观测网络
1993年9月在加拿大召开的第13次国际生物 气象学会(ISB)学术讨论上,决定在ISB中成 立一个“物候研究工作组”,由德、加、美、 荷等国的专家组成,以推动物候的国际合作与 研究。
-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环境变化研究新领域----
气候变化对物候的影响以及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植物生长季变化方面 由于植物的生长季延长对全球碳的固定与大气中CO2含量变
化以及相关的全球水循环、氮循环都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揭示 植物生长季节成为当前物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的许多研究 证实:由于气候变暖,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 生长季节得到延长。
温
温
的线性升温率为0.4(1c ) ℃/10年,而1951-1918.0 0年则为小幅降温
度 /℃距
(-0.09℃/10年);1981--2000年的温度距平平-01.0.0 均值仅较1951— 1980年高0.26℃。2 .0 过渡期1的变化趋势与生长期的变化趋势
平
平
度 /℃距
相似,但1981年以1 .0 后(d ) 的升温率略大一些.过渡期2的变化趋
-
三、物候与气候变化
(1)植物生长季变化方面
E.G.Beaubien:加拿大西部山杨比过去的半个世纪提 早26天发芽。
M.D.Schwartz:1959~1993年间,北美地区春季的生物 物候提早了6天。在欧洲,1959到1993年期间,植物叶 子提早6天发芽,秋季叶子推迟5天变色,约相当于春 季物候平均提前6天,秋季物候平均推迟5天。
-
-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农业领域 •生态学领域 •地球观测系统 •人类健康 •科普教育
-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农业领域
编制自然历 绘制物候图 制定农业区划
-
二、物候资料应用范围
•地球观测系统
•物候观测是地球观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物候观测可以为卫星观测资料(遥感资料)的校 准提供重要依据
势则与非生长期的0 .0 变化趋势相似,但1981年以后的升温率 -1 .0
温
更小一些。
-2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图 1 1951~2000 年 全 国 平 均 温 度 距 平
(a)生 长 期 , (b )非 生 长 期 , (c)过 渡 期 1 , (d)过 渡 期 2
(灰柱:逐年温度距平,虚线:多项式趋势拟合,实线:
1 9 5 1 ~ 1 9 8 0 年 及 1 9 8 1 ~ 2 0 0 0 年 两- 个 时 段 的 线 性 趋 势 拟 合 )三、 Nhomakorabea候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的热点科学问题 (1)“影响”是以线性还是以指数形式变化的? (2)在一定量的气候变化水平或一定量的气候变化速率上, 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影响首先是正面的,然后变成负面的? 或者在气候变化程度不大时,表现出较多的负面影响? (3)是否有气候变化的阈值,超过它,突然的、灾难性的事 件将要、好象要、可能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