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 悌
孝悌的意义——精选推荐
“孝悌”的历史及教育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一、‚孝悌‛的历史本义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
孔子认为‚孝‛是人的基础,不孝的人不能博爱。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
孝可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赡养父母。
《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第二,敬重双亲。
《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呼?‛第三,以爱心愉悦老人。
《礼记〃内则》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
第四,规劝父母错误言行。
《礼记〃坊记》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
第五,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
《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第六,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
《孟子〃离娄下》说:‚不顾父母之养…好勇斗狠……不孝也‛等。
‚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
二、‚孝悌‛的社会意义但是儒家社会思想本身并不只是以家族血缘为中心亲疏关系的社会网络而缺乏普通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信任关系的认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第一》)。
儒家孝悌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儒家孝悌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儒家孝悌思想被认为是传统的中国价值观念的核心部分,它以关怀敬重长辈、多劳少得、诚实守信和情义友善等方式表达,是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和社会关系。
儒家孝悌思想在思想源头上产生于“仁义礼智”,其中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它既涉及境界,又涉及关系,且无时不在。
儒家孝悌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孝”。
“孝”是“养育、恭敬”的同义词。
在深刻理解儒家孝道的哲学基础上,它既注重表面的尊重,又注重内在的做人的原则,例如对待父母要忠诚孝顺,要孝敬长辈,尊老爱幼;对于自然资源,应珍惜保存,从而体现孝之本义,即尊重家庭、尊重自然资源。
《论语》中说:“孝字至言,其以自亦至。
”这句话提出,孝道并非是一种假设的行为,而是理所当然的承担责任。
正是因为承担了这样的责任,孝顺才会成为感性的行动而不是虚假的附庸。
孝悌的“悌”,是世间有道的礼仪,就是弟兄间的行为准则,是让兄弟之间彼此信任、礼貌、尊重,及时相救、协助互助,以及相处得宜之道。
“谨慎而不竞,以友者施礼”,这句话就清晰表达了兄弟之间“悌”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儒家孝悌思想洋溢着浓浓的传统美德气息,无论是从彼此之间的关系,亲情,情谊,朋友关系,师生关系,甚至是上级下级等各种关系,带给社会光明的美好和宁静,尊重、思想、坚定的信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儒家孝悌思想不仅是指在家庭中对其他亲属的孝敬,它作为一种对社会的礼仪也能提高社会合作的效率。
只有当一个人的意识形态融入整个社会的思维模式中,儒家孝悌思想才能更好地起作用,从而营造友好、安全的家园氛围。
同时,在反思孝悌思想的同时,也要激励学生学习它,以更高的思想水准、严格的行为准则不断成长,用真诚、尊重的言行来建设社会文化。
孝悌治家心得(通用5篇)
孝悌治家心得(通用5篇)孝悌治家心得篇1孝悌治家心得:以孝悌为根,构建和谐家庭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和谐的关键。
孝,指敬爱父母,悌,指关爱兄弟姐妹。
一个家庭中,如果成员能够做到孝悌,就能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孝悌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许多家庭因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纷争不断。
而如果我们能够从小培养孝悌的观念,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作为家长,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悌观念。
例如,让孩子了解父母的辛苦,尊重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
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关爱兄弟姐妹,尊重彼此,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除了家庭教育,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推广孝悌观念。
例如,在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在社会上开展相关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孝悌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孝悌之情。
例如,定期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定期回家探望父母,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关心兄弟姐妹的生活,帮助解决困难等等。
这些具体的行动不仅能够表达我们的孝悌之情,也能够促进家庭和谐。
总之,孝悌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悌观念,让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关爱,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社会教育来推广孝悌观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孝悌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孝悌治家心得篇2孝悌治家心得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之一。
孝,即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悌,则是关心兄弟姐妹,相互帮助。
在家庭中,孝悌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的关键。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孝悌的重要性。
在我的家庭中,父母一直是我们行为的榜样。
他们孝顺长辈,关心兄弟姐妹,无论何时都充满了爱心和耐心。
这种家庭氛围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孝悌,也让我明白了如何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它。
在孝悌治家的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孝悌对于家庭和谐的重要性。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释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释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大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六个字分别代表着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国家、诚实守信、尊重礼仪和廉洁自律等道德准则。
孝是指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悌是指敬爱兄长,尊重长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德。
忠是指忠于国家,忠于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是指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是指尊重礼仪,尊重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廉是指廉洁自律,廉洁自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大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六个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社会中,这六个字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国家、诚实守信、尊重礼仪和廉洁自律等道德准则,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意义更加重要。
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国家、诚实守信、尊重礼仪和廉洁自律等道德准则,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尊重父母、尊重长辈,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尊重礼仪,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质,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六大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六个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应该尊重父母、尊重长辈,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尊重礼仪,保持廉洁自律的品质,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
一、孝悌篇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b^),名商。 易:交换,改变,也有轻视、简慢的意思。 致:奉献。
大意
子夏说:“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侍君 上能奉献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说没有学习过, 我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一章的进 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以及他的学 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 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 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 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大意 鲁定公问:“君主使用臣下,臣子事奉君主,各自应该怎样做呢?” 孔子说:“君主使用臣下应该以礼相待,臣子事奉君主应该以忠心相待。”
评析
从本章的语言环境来看,孔子还是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 但是,这个思想后来被统治者故意曲解为: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 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
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子游: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y2n),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大意
子游问孔子怎样做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总说能养活爹 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还能得到人的饲养呢。如果对父母不是诚心诚意 敬重、孝顺的话,那和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 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 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因为此说比较妥贴。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高兴, 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而为之担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 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 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 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 父母,但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论语有关孝悌的句子
《论语》中有关孝悌的句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2.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3.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4.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5. 子曰:“父母在,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6.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先进》)
7.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8. 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9.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10.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孝悌是什么意思
孝悌是什么意思孝,是对父母的孝敬;悌,是对兄长的尊重。
孝悌之义,是指对父母兄长的尊敬。
在思想上尊重,在行为上帮助,在感情上亲和。
对于父母,要在思想观念上尊重他们。
古人认为,年纪越大的人,经历的事情越多。
有句俗话叫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老年人见多识广,懂得的道理多,所以,年轻人遇到疑难事,往往可以通过咨询老人可以得到解答。
尊重老人的意见,尊重他们的观念,这对于年轻人少走弯路是有好处的。
要想事情好,须要问三老。
在汉高祖时期,“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
”上了一定年纪的,有一定资望常识的人,就是三老。
在古代,把老人的家庭地位抬得很高,不仅仅是因为年龄,更是因为学识和德行。
遇事多问老人,尊重老人的意见,是一件吉祥的事情。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父母,要在行为上帮助。
老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
有些事情,年轻人要想到帮一帮老人。
重体力活,技术性强的活,老人干不动,干不了,年轻人就要帮一帮。
上山砍柴,下河捞鱼,田野耕种,场上抡锤,这些东西老年人干不了,年轻人要主动干。
有些老人生病在床,行动不便,还要服侍,照顾生活,这些都是年轻人应该做的。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传说当羊老得走不动路的时候,被养育过的小羊会把䓍衔到老羊的身旁;乌鸦老了以后,被养育过的乌鸦会给它找食物。
人总不能连兽都不如吧。
对于父母,还要在感情上亲和,使之愉悦。
只有观念上的尊重,行为上的帮助,还不算最好,最好的是照顾的老人的情绪。
老人生活有了保障,不一定就心情愉快。
做子女的,要想办法让父母开心快乐,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孝。
古代有一个“戏彩娱亲”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老莱子的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对弟子规孝悌的理解
对弟子规孝悌的理解【导语】弟子规是孔圣人的门生或弟子与学生而用《训俭与孝悌》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弟子规是中国古代育人的经典之作,也是对待亲情关系的底线要求,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解读弟子规中的孝和悌的内涵,并探讨孝悌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正文】一、弟子规孝悌的含义1. 孝的内涵孝是指对父母的尊敬、爱护和报答。
在弟子规中,强调孝要行于言,即通过言语表达对父母的尊敬。
古人认为:“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意思是孝要通过继承父辈的志向和理想来表达。
这既包括对父母的崇敬,也包括对家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 悌的内涵悌是指对兄长姐妹的尊敬、关爱和帮助。
在弟子规中,悌要行于恭,即通过恭敬行为来表达对兄长姐妹的尊重。
古人认为:“至于难,与其说是弟子相处,倒不如说是父母兄长。
”从而强调了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像父母和兄长一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
二、弟子规孝悌的现实意义1. 弘扬传统美德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弘扬了我国尊老爱幼、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
在当今社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对亲情的重视逐渐减弱,导致家庭关系的疏远和冷漠。
弘扬弟子规中的孝悌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关注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2. 培养个人品德弟子规中的孝悌要求让人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这对于个人的品德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只有懂得孝悌,才能真正理解与人相处的道理。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待他人的态度常常是冷漠或自私,缺乏互助与关怀,这导致了社会的冷漠和不信任。
通过学习弟子规中的孝悌,可以培养个人的道德观念,理解和感受他人的需要,并帮助他人,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3. 传递亲情的力量孝悌是家庭亲情的最基本表现形式,是家庭和谐的重要保障。
通过弟子规的教育,可以帮助儿女更好地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兄弟姐妹的关爱呵护,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近年来,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导致许多家庭忽视了亲情的重要性。
只有恪守弟子规中的孝悌规范,才能不断传递亲情的力量,维系家庭温暖和谐的氛围。
ppt课件 孝悌文化
孝悌文化
以孝悌为核心,强调家庭 和谐、亲情友爱、尊老爱 幼等价值观念的文化传统 。
孝悌文化的重要性
家庭和睦
孝悌文化有助于维护家庭 和谐,增强家庭成员之间 的情感纽带。
社会稳定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孝悌文化有助于培养有道 德、有责任心的公民,促 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孝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 弘扬孝悌文化有助于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与创新
03
在传承孝悌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使其更好
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04 孝悌文化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对家庭的影响
1 2
维护家庭和睦
孝悌文化强调尊敬长辈、关爱兄弟,有助于家庭 成员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维护家庭和睦。
传承家族精神
孝悌文化是家族精神的核心,通过传承孝悌文化 ,可以延续家族传统,增强家族凝聚力。
孝悌文化强调个人品德修养,有助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社会 文明进步。
对个人品德的塑造
培养感பைடு நூலகம்之心
孝悌文化强调感恩长辈、感恩家庭,有助于培养个人的感恩之心 ,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
树立尊老爱幼的美德
孝悌文化要求尊老爱幼,有助于树立尊老爱幼的美德,促进个人 品德的完善。
培养勤劳节俭的精神
孝悌文化强调勤劳节俭,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勤劳节俭精神,促进 个人事业的发展。
的事业和生活。
03
谦让兄长
在家庭中,我们应该学会谦让和包容,不与兄长争执和冲突,保持和谐
的家庭氛围。
家庭和睦
夫妻和睦
兄弟姐妹关系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之一。我们应该注重夫妻之间的沟通 和理解,尊重彼此的意见和决定,共 同维护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孝悌有闻的意思
孝悌有闻的意思
孝悌有闻是一个成语,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孝悌”和“有闻”。
孝悌是指对父母和兄长的孝顺和尊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
在古代中国,孝悌被认为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修身养性的基础。
孝悌的核心是对父母和兄长的尊重、顺从和关爱。
孝顺父母是尊重父母的教育、养育之恩,兄弟姐妹之间的悌则是尊重长幼、和睦相处。
有闻是指有声誉和名声,是指人们对一个人所做所为的评价和认可。
在孝悌有闻中,有闻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孝悌方面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赏,他的孝悌行为被人们所知晓,并且因此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
孝悌有闻是指一个人在对父母和兄长的孝顺和尊敬上表现出色,并因此而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名声。
这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古代中国,孝悌有闻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人们所追求和崇尚的美德。
这种美德不仅体现在个人家庭中,也体现在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中。
孝悌有闻的意思是,一个人通过对父母和兄长的孝顺和尊敬,不仅赢得了他们的敬爱和尊重,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这种孝悌之道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和谐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只有通过孝悌之道,人们才能建立起良好的
人际关系,增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孝悌忠信解释
孝悌忠信解释孝悌忠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将一一解释这四个词语的含义。
首先,孝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孝顺父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观。
孝悌的重要性,在于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坚守父母之恩的感激之情,将此转化为一种美好的习惯,传承在子孙后代之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同时,孝不仅在父母身上,更应该贯穿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每一个环节中,用于自己做人处事的方式上,做到心怀感恩,以孝代表人生的懂得。
其次,悌是指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尊重和关爱。
人生中往往有不一样的兄弟关系,有亲兄弟、姐妹,有互为友人的异性朋友等。
无论何种关系,都应该保持着互相关心、相互尊重的情感往来,互相帮助、打气,这样才能形成人生中健康又长久的友情和亲情。
再次,忠是指对国家、对事业、对人民的忠诚。
要忠于国家,就要遵守国家法律,维护国家安全,尽己所能去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气,实现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同时,忠也是指对于自己的职业准则的维护和忠诚,保持自己的职业道德,不但不为个人利益损害工作质量,反而践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信是指讲信用、诚实守信,言出必行,做事要如实,一言九鼎,讲一次则行一次。
信不仅在商业活动中非常重要,而且在人际基本的交往中也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人缺乏信用,那么他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很难受到他人的信任。
综上所述,孝悌忠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做到孝悌忠信,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做事为人。
关于孝悌的古诗句
关于孝悌的古诗句1. 关于节孝悌诗句有那些,1、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孔子《论语》译文: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
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
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
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
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
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译文: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4、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尽心上》译文: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5、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译文: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6、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林逋《省心录》译文: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7、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增广贤文》译文: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8、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春秋《礼记》译文: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
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春秋《论语·里仁第四》译文: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
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1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春秋《论语·里仁第四》译文: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2. 关于孝悌的名言养儿方知父母恩可怜天下父母心1,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2,母亲的心是女儿的天堂.——柯罗里3,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4,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半分.——华兹华斯5,母亲犹如光辉灿烂的朝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孝悌组词语
孝悌组词语
1. 孝悌:这是一个由“孝”和“悌”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它是儒家文化中最为基本和核心的价值观念之一。
孝悌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赡养,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和相互扶持。
2. 孝悌之道:这个词语强调了“孝”和“悌”的道德准则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它不仅涵盖了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也包括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相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支持。
3. 孝悌力田: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成语,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务农。
它强调了家庭伦理和农业生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 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这个词语体现了“孝”和“悌”在个人品德修养中的重要性。
5. 孝悌忠信:这是儒家思想中的“八德”之一,它涵盖了孝顺、友爱、忠诚和诚信等多种道德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悌忠信被视为一个人品德高尚的重要标志。
这些词语都强调了“孝”和“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们体现了家庭伦理、社会和谐以及个人品德修养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但“孝”和“悌”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维护家庭和睦、社会稳定以及个人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孝悌演讲稿
孝悌演讲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孝悌》。
孝悌,作为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一部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所谓孝,就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奉献;悌,是对兄长的尊敬和关爱。
无论是孝道还是悌道,都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性格中最为文明、最为温暖和最为美好的特质。
首先,我们来谈谈孝。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孝敬父母。
孝是一种家庭关系,是一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的象征。
孝关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亲情,是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民族的基本礼仪。
孝是爱的表现,是对父母最真挚的感激之情。
无论父母生活在哪里,都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孝敬他们,让他们老有所依,幸福安康。
其次,悌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
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尊重和关爱的行为。
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是最为亲密的。
兄长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最好的伙伴,我们要和兄长联系紧密,亲如一家。
在社会中,同如兄弟之情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理解。
我们要以兄弟姐妹的方式对待朋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需要,我们都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与他人同舟共济,共同进退。
只有在一个给予和接受帮助的环境中,我们才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最后,我想说的是孝悌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以孝悌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体系,对于保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孝悌能够使我们培养出优秀的品质,包括合作、关心和尊重别人等。
而这些品质将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团结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睦。
同时,孝悌的观念也能够使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同时,将孝道和悌道发扬下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价值观的一种方式。
亲爱的同学们,我希望我们能够在家庭和社会中,牢记孝悌之道,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发扬孝、悌的美德。
第一讲孝悌
兄弟睦 长者先 对尊长 过犹待 低不闻 事诸兄
孝在中 幼者后 勿见能 百步余 却非宜 如事兄
财物轻 长呼人 路遇长 长者立 进必趋
怨何生 即代叫 疾趋揖 幼勿坐 退必迟
言语忍 人不在 长无言 长者坐 问起对
忿自泯 己即到 退恭立 命乃坐 视勿移
◎谨 朝起早 冠必正 衣贵洁 年方少 勿践阈 执虚器 斗闹场 人问谁 借人物
《孝经》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为清朝康熙年 间秀才李毓秀。其内容采用《论语· 学而篇》第六 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 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 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文除“总叙”外,分 为七个部分,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 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此书在引导少年儿童知书识礼、孝敬长辈、培养 爱心、文明做人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数百 年来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最佳读物。
‚把个人纳入关系结构的儒家哲学很 可能会革新我们对全球关系的认识,而 中国未来在一定程度上会担负起‘平天 下’的责任。‛ ‚西方绝大部分伦理学是建立在个人 主义的基础之上,而儒学中的‘个人’ 是处于关系中的‘个人’,强调人的关 系性、共生性。这个理念非常健康,它 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图景。”
慎终追远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 而) 曾子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 就会趋于淳厚了。”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 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慎终追远
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 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 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 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 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 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 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释义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一、任务名称释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几乎涵盖了人类应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这些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引导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和态度。
1. 孝孝是指对父母尽孝的道德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视为最高的美德,是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关心和孝顺。
尽孝的行为包括听从父母的教诲,关心照顾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尽力满足他们的需求。
2. 悌悌是指兄弟间互相尊敬和友爱的道德准则。
在这个价值观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和睦相处、互相关心的关系。
悌的行为包括尊重长辈,帮助弟妹,以及共同努力家庭的荣誉和利益。
3. 忠忠是指对国家、国君和职位忠诚的道德准则。
忠诚是一个人对于权力和责任的敬畏和奉献精神,是公司、机构和团队中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忠的行为包括维护国家和组织的利益,遵守法律法规,努力为国家和职位做出贡献。
4. 信信是指遵守诺言和对他人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维持关系的基础,也是商业交易和社会合作的重要前提。
信的行为包括言行一致,履行承诺,以诚实面对他人和社会。
5. 礼礼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和社会习惯的道德准则。
礼尚往来,彰显了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
礼的行为包括尊重他人,注重礼貌和礼仪,守规矩和秩序,以及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6. 义义是指对他人有所奉献和帮助的道德准则。
义以行善为核心,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共同发展的力量。
义的行为包括关心社会公众利益,关爱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以及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和困难。
7. 廉廉是指廉洁自律、清正克己的道德准则。
廉洁是对财产和权力的正当使用,清正是指对待他人和社会诚实正直,克己是指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和纠正。
廉的行为包括廉洁从政,廉洁经商,坚决抵制腐败和不法行为。
8. 耻耻是指对道德败坏和违背社会公德感到羞愧和不安的道德准则。
耻是道德的防线,是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的保障。
耻的行为包括正视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和惩罚,以及积极改正错误和缺点。
孝悌的意思解释
孝悌的意思解释
"孝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主要指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兄长的敬重。
具体含义如下:
孝:即对父母的孝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强调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孝顺父母、照顾父母,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心和照料。
孝亲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之一。
悌:即对兄长的敬重。
在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弟弟应该尊敬兄长、顺从兄长,遵循兄长的教诲,关心兄长的生活和成长。
总的来说,“孝悌”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以及对长辈的敬重和关心。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被视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解释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解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解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包含了社会道德和个人品行的要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含义和重要性,并分享我对这些价值观的观点和理解。
一、孝悌1. 孝的含义孝是一种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被视为理应尽的道德责任。
孝顺父母不仅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家庭价值观的延续。
2. 悌的含义悌是对兄长的敬爱和顺从。
在兄长和弟弟之间,悌的实践可以创建一种和谐的兄弟关系,并加强家庭的凝聚力。
个人观点:我认为,孝悌是亲情延伸的表现,是对家庭、亲情的尊重与回报。
尽管现代社会逐渐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但孝悌的精神仍然应该被保留和尊重。
通过积极履行家庭责任,我们能够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并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忠信1. 忠的含义忠是忠诚和忠心的表现。
忠于国家、忠于组织、忠于朋友和忠于自己的价值观,都是忠的体现。
忠意味着对承诺和责任的信守,并展现出对他人的信任和关怀。
2. 信的含义信是信守诺言和遵守承诺的品德。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和合作的基础。
一个有信用的人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更容易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成功。
个人观点:我认为,忠信是建立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对国家、组织、朋友还是自己的价值观,忠诚和信用都是受人尊敬的品质。
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忠信的责任,并在行为中践行这些价值观。
三、礼义1. 礼的含义礼是一种恭敬和尊重他人的行为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认为是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
通过遵守礼仪,我们表达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2. 义的含义义是一种对正义、公平和良知的理解。
做事情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助人为乐,维护公平和正义,这是义的体现。
个人观点:我认为,礼义是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中,礼义可能不再像古代那样严格规定,但我们仍然需要维护公平、尊重他人和遵循道德准则。
“孝悌”的历史及教育意义
“孝悌”的历史及教育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一、“孝悌” 的历史本义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辈善事长辈,作为一种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孝悌”讲的是长幼有序,和人性博爱。
孔子认为“孝”是人的基础,不孝的人不能博爱。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顺从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
孝可概括为以下六点:第一,赡养父母。
《论语·为政》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第二,敬重双亲。
《论语·为政》说:“……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呼?”第三,以爱心愉悦老人。
《礼记·内则》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
第四,规劝父母错误言行。
《礼记·坊记》说:“从命不忿,微谏不倦”。
第五,不做有损父母声誉道义的事。
《论语·为政》说:“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第六,不做无谓的有损父母所给予的躯体健康的事。
《孟子·离娄下》说:“不顾父母之养…好勇斗狠……不孝也”等。
“悌”主要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
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
二、“孝悌” 的社会意义但是儒家社会思想本身并不只是以家族血缘为中心亲疏关系的社会网络而缺乏普通人之间的仁爱和社会信任关系的认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第一》)。
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
中国人的孝悌精神
中国人向来崇尚儒家思想,孝悌正是儒家伦理道德之首。
孝是用心侍奉双亲,悌是兄弟和睦友爱。
孝悌的概念是唇齿相依的,孝顺主要是依从父母的愿望,而兄友弟恭则是父母所乐见的。
孔子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以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由此可见,传统的孝悌精神其实暗含了其他优良品德。
中国人很重视孝道。
现今我们对待父母的很多行为表现,都受到中国传统孝道的影响。
我们常会被教导要“奉养父母,尊敬双亲。
”孝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不伤发肤以善待父母赐予的身体;如果父母犯了错误,则要以谦和恭敬的态度柔声劝谏。
孔子说:“孝悌为仁之本”,指出只要人心存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
于是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就深信孝悌为一切美德的基础,甚至有些人把任何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源都归咎为欠缺孝心,于是渐渐形成“移孝为忠”的观念。
孝与忠表面上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孝是家族内人伦关系的规范,而忠是将这种规范原则扩延到社会。
《孝经》成书于礼乐败坏,列国兼并的春秋战国时代,内容强调君主要贤明,臣民要忠顺。
基于孝为德之本的观念,古代统治者都纷纷提倡孝悌以稳定社会秩序。
教化人民由孝顺父母、悌及兄弟开始,继而忠君爱国,使天下太平。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不乏孝悌的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发人深省,虽然其中贯以文学的修饰,但仍不难看出文人祈望见到的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我们在阅读这些故事之余,不妨想想当时文人创作时的各种思虑。
当中有虞舜孝感动天的故事,虞舜是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他从小就很孝敬父亲和继母。
舜的继母心胸狭窄,常在丈夫面前抵毁舜,舜的父亲为人忠厚老实,对妻子的话深信不疑。
舜的弟弟是继母的孩子,他像母亲一样对舜傲慢无礼。
但舜从不怨天尤人,对父母依旧恭敬孝顺,对弟弟也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
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派神像帮舜锄地,又遣神鸟帮他锄去荒草。
帝尧听说舜的孝行,派侍者服侍他的父母,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
后来更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百姓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人们皆相信是因为他的孝心感动了苍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悌,为仁之本
——国学经典阅读札记
赵永武
孝,就是孝敬老人;悌,就是敬爱兄长。
人生在世,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就是父母跟子女、兄和弟、姐和妹的关系了,而孝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里最基本最重要的规范,所调整的、所规范的正是这最基本的人伦关系。
《论语》上有云:“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孝敬父母,尊爱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官长的,少有。
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造反作乱的,从来没有。
君子在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发出来。
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就是做人的根本。
可见,在儒家经典里,是把“孝悌”看成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
这才有了随后的《三字经》里的表述:“首孝悌,次见闻”。
意思是说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第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才是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先做到了“孝悌”,只有过了“孝悌”的这个道德关口,才有资格去做其它事情,才能做好其它事情,才能做成其它事情。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先做人,后做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人是否成功,就有一把最基本的、也是最精准的尺子:是否做到了孝悌?大家试想一下:一个人连生他养他育他疼他爱他珍惜他呵护他的父母都不孝敬,连一奶同胞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都不敬爱,都不珍惜,都不帮扶,这样的人,还有人味吗?还值得我们与他为伍吗?
在这个资讯很发达的时代,时不时地,就能看到这样的新闻:“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被子女抛弃,饿死街头”;“八旬老父亲死在家中,几月无人知晓”;“被儿女赶门在外的老父母,沿街乞讨”;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只会让人无语凝噎!《增广贤文》说得好:“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
禽兽尚且都知道,要对生它养它的母亲感恩戴德呢!只怕是,把这些不肖子孙比作禽兽,禽兽都嫌污蔑自己呢!
再看“不悌”的故事。
从曹丕曹植兄弟俩“七步诗”的故事,到唐太宗李世民兄弟仨的“玄武门事变”,从宋太祖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俩的“烛光斧影”事件,到
当代香港钟鸣鼎食之家霍家后人的财产争夺官司,再到央视最近才播报的广东越秀区兄弟俩为争夺父母遗留下来的房产,互殴相煎,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记载的,没记载的,浮在历史长河表面的,淹没在历史烟尘中的,兄弟失和、兄弟反目、兄弟互殴、兄弟相残的故事还少吗?敢问一声,究竟是什么原因,值得人抛却了伦理亲情,跟自己本是同根生的同胞兄弟怒目相向、拳脚相向,甚至拔刀相向呢?答案,也许只能是一声叹息。
这就难怪历朝历代的先贤们十分重视孝悌了。
晚清重臣曾国藩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他说:“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可见,曾国藩对“孝友为家庭之祥瑞”深信不疑,他认为孝友——就是“孝悌”,为立家之本、齐家之宝。
东汉“五经无双”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这样解释“孝”字:“善事父母者”。
在我国另一部道德经典《孝经》里也如是说:“善事父母之道曰孝”。
同样的意思在《汉书》里也有表述:“善事父母之人曰孝”。
我们不妨再来从字的结构方面分析一下这个“孝”字:上半部分为“老”字,下半部分为“子”字,明显是个会意字,意思就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
故而,就有了先贤们如是的鼓与呼:“孝乃天经地义”;“孝为百行之先”;“孝为众善之初也”;等等。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事父母者”呢?
须知,孝是以敬为前提的。
孔子有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同样的意思孟子也有表述:“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那么,又怎样才能表达出我们内心中对父母的尊敬呢?和顺!对,和顺!孝的本质就是和顺。
以和乐的心情对待父母,顺着父母,依着父母,别让父母不高兴。
对此,孔子还有更全面的论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其亲”。
意思就是说:日常在家里的时候,要尽恭敬的孝心,早晚要问候请安,一日三餐,还有以外的饮食,都要有敬意,不可有些微怠慢。
养亲的时候,须要以和乐的心情,时常现出和颜悦色,言笑承欢,不使父母感到
不安。
父母患病须要替父母求医诊治,以祈早日痊愈;如果还没见效的话,必要继续就医,不可放任才好。
万一不幸父母死亡的时候,当然尽着哀悼的心,悲痛哭泣,遵礼治丧,适合自己的力量。
至于死后的祭祀,要尽人子女思慕父母的心,庄严肃静,回想父母生前容貌,宛然如在其上。
以上五件,如果都能做到,方才可以叫做能够奉祀双亲啊。
我们一起再来探讨这个“悌”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悌,善兄弟也”。
贾谊在《道术》里也说:“爱兄为之悌”。
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想象一下,小的敬爱大的,大的必然友善、疼爱小的,所谓的兄友弟恭,所谓的姐妹和睦,所谓的妯娌和谐,再加上父慈子孝,这是一幅多么温情的人伦画卷!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好这个“悌”呢?曾国藩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在家书中写道:“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
何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
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者,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者,是弟之罪”。
从这些情真意切的表达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把教诸弟进德,就是在德行上日有所进视为己任。
“余欲尽孝道。
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
这些真诚的字里行间,所透露的不外乎这几个词汇:和衷共济,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这才是该有的兄弟之情,该有的兄弟之义。
儒家经典《弟子规》上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为人弟为人子的人进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顺从兄长,善待朋友,行为时常谨慎、守信,博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
在上述几点全部做到之后,若有余力,就去研习“六艺”。
由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早在春秋时代,就提出了“博爱“思想。
所谓博爱,就是广博的爱,是平等的爱,是没有等差的、没有级别的爱。
换句话说,就是以博大的胸怀去珍惜敬爱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
但似乎,老夫子又预设了前提,首先要做到“入则孝,出则悌”,才能做到“泛爱众”。
细想想,这话其实很有道理的:一个连自己老父老母都不孝敬的人,一个连自己同胞兄弟都不敬爱的人,又怎么能以博大的胸怀去爱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又怎么能具有“博爱”的精神和情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