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毕加索的艺术世界

合集下载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他是20世纪视觉艺术方面最有独创性、最全面、最强有力的人物。

他的一生画风多变,从忧郁的蓝色到多情的玫瑰色,再变回新古典主义,接着又变成超现实主义,他的每一次风格变化都引起画坛一片惊奇,他也都取得成功。

他的作品对西方的艺术流派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881年10月25日,西班牙马拉加一位图画教师的妻子产下一个浑身青紫的男婴,助产士以为这是个死胎,便撂在桌子上忙着照料产妇去了。

幸亏他的叔叔,当地有名的布拉斯科医生及时赶到,他经验丰富,判定婴儿并没死去,便立即着手抢救。

过了好一阵子,婴儿才脱离窒息状态,“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开始呼吸人世间的气息。

这个被宣判为死婴的孩子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毕加索。

毕加索来到世界上不久,便显露出他与绘画艺术的天然渊源。

据说小毕加索学会的第一个音节就是“匹兹”,毕加索好像是在向母亲索要一支铅笔,以便用它涂涂画画,小毕加索的确很早就喜欢用笔在纸上画一些纠缠不清的螺旋形。

毕加索常在父亲的画室找乐趣,一次他父亲嫌他太吵闹,给了他一张纸和一支笔,任由他胡乱涂画,可不一会,他竟完成了一幅“作品”,递给父亲,等待夸奖。

他父亲看着纸上潦乱的线条,不知是何物,小毕加索居然发音含混地告诉父亲这是一块小甜饼。

自然,小时候对毕加索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父亲。

他看到儿子对画画很有兴趣,就对他进行训练,先教他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接下来让毕加索学会吃苦,练习基本功。

毕加索常常坐在父亲的画室,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认真画画,画坏了从头再来。

他的画在父亲的指导下和靠着自己的勤奋进步很大。

毕加索6岁那年,他被父亲送进马拉加最好的一所公立学校读书。

毕加索此时对绘画艺术的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他对普通教育的反感和抵制情绪也在与日俱增。

他对学校安排的课程总是打不起精神去学,作业马马虎虎,能逃则逃,考试能躲则躲。

毕加索 艺术概论2

毕加索  艺术概论2

立体主义——现实的新写法
• 立体主义初期的历史是以毕加索为主要台柱的,这段 历史以创造能够达到这一表现的手法为目的的,用卡 恩维勒恰如其分的话来说,亦即求得这种“现实”的 新方法的语言手段的历史。 • 把自然现象从造型上分成碎片,再把这些碎片镶嵌展 现到自成一体的、画布上的、坚实的建筑形体里,从 而勾画出一个从许多视角——上面、下面、正面、侧 面——看到的空间所形成的机体,这便是立体主义这 一新的语言的特征。新语言的重要性在于:它使人能 像对待一个“已经构造好的物体”那样来创造艺术作 品,正如马克斯.亚科布所说的那样,在这个已经制 造好的物体中,艺术家可以把他对他所要表现的事物 的全部思想认识都融会进去。
毕加索(1881-1973)是现代艺术 (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 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 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 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 较严格的绘画训练,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 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 “黑 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 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 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 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 “抽义 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 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 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 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他 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 中,
在作品产生之前是不存在任 何理论阐述的,但是,也正 是通过作品本身一次又一次 日益清楚地表明了它们所取 得的成果,确定了艺术家对 世界所采取的特殊态度;这 便是“分析立体主义”。后 来,从1912至1916年,把现 实组合成这种造型结构的手 法,再根据这种造型结构在 艺术家身上引起较客观的思 维、记忆和心理关系,使之 有了更自由、更复杂的展现; 这便是“综合立体主义”。 正如上述形容词所指出的那 样(这两个形容词说明的是 毕加索的探索所经历的各个 阶段),在对现实作出几乎 是解剖学式的分析之后,对 现实进行了更加广泛而错综 复杂的综合。

毕加索的绘画艺术

毕加索的绘画艺术

毕加索的绘画艺术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其创新的绘画风格和多元的艺术实践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索毕加索的绘画艺术,并探讨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巨大影响。

一、早期风格与蓝色时期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可分为不同的时期,早期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蓝色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以冷静的蓝色调为主,充满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

他的画作中常常描绘出孤独、忧郁和悲伤的形象,展现了他对人类苦难的敏感和关注。

二、立体主义与新角度的呈现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在巴黎的立体主义运动中达到巅峰。

立体主义强调通过多个角度和视角来呈现对象,使观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同一个事物。

毕加索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运用了大胆的几何形状和折叠的面部,使人物和物体同时展示出多个角度的特征。

这种新颖的视觉效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三、抽象主义与形式的解构在20世纪初期,毕加索的绘画风格逐渐转向抽象主义。

抽象主义通过对现实形象进行简化和变形,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

毕加索开始将物体解构为几何形状和线条,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透视法和刻板的表现方式。

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奇特的图形和形状,使观者感受到形式和色彩的自由。

四、立体构造与雕塑艺术除了绘画,毕加索还涉足雕塑领域。

他以创新的方式将绘画和雕塑融合在一起,创造了立体构造艺术。

立体构造艺术通过使用各种材料和技巧,在平面作品中展现出立体感。

毕加索通过剪纸、拼贴和雕塑等手法,使他的作品变得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同时通过形态的变化来诠释他对人体和物体的理解。

五、影响与遗产毕加索的艺术成就对整个艺术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绘画风格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积极的启发,推动了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和实验性的发展。

他的作品被广泛地展示在各大博物馆和艺术机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毕加索的绘画艺术通过创新的风格和多元的实践,为现代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他的画作以蓝色时期、立体主义、抽象主义和立体构造艺术等风格闻名于世,并对后代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艺术史:立体主义的艺术-毕加索【121】

西方艺术史:立体主义的艺术-毕加索【121】

西⽅艺术史:⽴体主义的艺术-毕加索【121】⽴体主义的艺术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Pabol Picasso,1881-1973)西班⽛画家、雕塑家。

从⼗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直持续到⼆⼗世纪七⼗年代最具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

⼆⼗世纪艺术中最引⼈注⽬的现象,⼆⼗世纪的⼤部分艺术史都可以按照他的成就来写。

⼀⽣画法和风格迭变。

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

1915-1920年,画风⼀度转⼊写实。

1930年⼜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

晚期制作了⼤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

他的作品对现代西⽅艺术流派有很⼤的影响。

《亚威农少⼥/亚维农少⼥》由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是第⼀张被认为有⽴体主义倾向的作品。

毕加索以他青年时代在巴塞罗那的“亚威农⼤街”所见的妓⼥形象为依据。

这条街以妓院林⽴⽽闻名。

画上的⼥⼈形象,就是这条街上的妓⼥们。

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个⾓度去看待⼈或事物,所画的只是⽴体的⼀⾯。

⽴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式展现事物,他们从⼏个⾓度去观察,从正⾯不可能看到的⼏个⾓度去观察,把正⾯不可能看到的⼏个侧⾯都⽤并列或重叠的⽅式表现出来。

在《亚威农少⼥》中,五个裸⼥的⾊调以蓝⾊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物是由⼏何形体组合⽽成的。

画家把这五个⼈物不同侧⾯的部位,都凝聚在单⼀的⼀个平⾯中,把不同⾓度的⼈物进⾏了结构上的组合。

看上去,就好像他把五个⼈的⾝体先分解成了单纯的⼏何形体和灵活多变、层次分明的⾊块,然后在画布上重新进⾏了组合,形成了⼈体、空间、背景⼀切要表达的东西。

就像把零碎的砖块构筑成⼀个建筑物⼀样。

⼥⼈正⾯的胸脯变成了侧⾯的扭曲,正⾯的脸上会出现侧⾯的⿐⼦,甚⾄⼀张脸上的五官全都错了位置,呈现出拉长或延展的状态。

画⾯上呈现单⼀的平⾯性,没有⼀点⽴体透视的感觉。

所有的背景和⼈物形象都通过⾊彩完成,⾊彩运⽤的夸张⽽怪诞,对⽐突出⽽⼜有节制,给⼈极强的视⾓冲击⼒。

毕加索艺术巨匠的疯狂创作之旅

毕加索艺术巨匠的疯狂创作之旅

毕加索艺术巨匠的疯狂创作之旅毕加索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他通过他独特的风格和大胆的创意,重新定义了艺术界的边界。

他的疯狂创作之旅给艺术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以及他的创作过程和风格。

1. 艺术家的养成毕加索于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

他从小展示出了绘画的天赋,并在年幼时就受到家人的鼓励和支持。

他在巴塞罗那和马德里学习艺术,接受传统的训练和教育。

然而,他很快被传统绘画的束缚所厌倦,并渴望寻找一种更自由和创新的艺术形式。

2. 蓝色时期与玫瑰时期在20世纪初,毕加索进入了他的蓝色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以悲伤和孤独为主题,以冷色调和抽象的形式表达。

他通过这些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个人痛苦的关注。

随后,毕加索进入了他的玫瑰时期。

他开始使用更明亮的色彩和柔和的笔触,描绘了娱乐场所和马戏团的场景。

他的作品变得更加生动和有活力,展示了对人类情感和乐趣的追求。

3. 立体主义的创世纪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在20世纪初开始发生了彻底转变。

他与乔治·布拉克和胡安·格里斯等艺术家一起探索了立体主义的概念。

立体主义追求通过表现物体的各个视角和多个平面来揭示真实性。

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大胆的几何形状和碎片化的构图,颠覆了传统的透视体系。

4. 疯狂创作与刺激性的主题在立体主义时期之后,毕加索开始了他的疯狂创作之旅。

他不断探索新的风格和技巧,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

他的作品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而著名,涵盖了绘画、雕塑、陶瓷、素描和版画等多个领域。

在这一时期,毕加索创作了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具有争议性的作品,如《格尔尼卡》和《阿维尼翁少女》。

这些作品通过惊人的形象和象征性的符号,揭示了战争、痛苦和性暴力等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但也为他赢得了艺术家的声誉和尊重。

5. 形式主义与后期创作在他的晚年,毕加索开始探索形式主义风格。

他以简化和抽象的形式表达了他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走近大师毕加索——浅析毕加索绘画的分期及其作品

走近大师毕加索——浅析毕加索绘画的分期及其作品

走近大师毕加索——浅析毕加索绘画的分期及其作品王丽丽【摘要】毕加索(1881—1973)是西方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影响力极其深远。

毕加索是一位伟大的天才,他的作品风格多变,具有丰富的艺术形式。

美术史一般将他的绘画分成以下几个阶段——早期的“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中期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和后期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期刊名称】《中国艺术》【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1页(P135-135)【关键词】绘画;艺术特征;艺术形式【作者】王丽丽【作者单位】大连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24.1巴伯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立体派的创始人,也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这位伟大而又极富个性的大师一生都在绘画,他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艺术。

毕加索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大师,他所绘制的作品近37000件。

毕加索执著地作画,他的绘画精神支持着他,使他在不同的精神世界里,绘制出不同的感觉。

后人将他漫长的绘画旅途分为以下几个不同的阶段。

1900年毕加索闯入了巴黎的艺术世界, 1904年定居在这个浪漫的艺术之都。

在这一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这也是他自我风格初步形成的时期。

这个阶段他的作品背景以蓝色调为主,大部分人物也隐约透出蓝色,其中人物的脸部甚至五官都大胆地偏靠蓝色,蓝色成为作品的主色。

蓝色时期的作品背景单纯而简洁。

在作品《熨烫衣服的人》中,艺术家避开光和空间感,将人物表现成一种简化的图形。

画面的线条具有很强的动感,而且显得非常沉重,给观者以不真实的印象。

实际上毕加索的线条具有的重量感蕴含了充分的情感。

在他后来的作品中,线条一直继承这种富于表现力的沉重感。

毕加索作品中的蓝色,是贫穷的象征。

此时的作品经常以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为主,人物形象瘦弱而孤单。

蓝色代表着忧郁,作品用蓝色作为主要色调,也增添了诗意。

毕加索赏析(图文并茂非常精辟)ppt课件

毕加索赏析(图文并茂非常精辟)ppt课件

作促进了不同艺术流派和风格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02 03
与科学家的合作
毕加索还曾与一些科学家进行合作,如爱因斯坦等,共同探讨科学和艺 术的交汇点,这种跨领域的合作对于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对后世艺术家的传承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精神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创 作理念和技巧被后来的艺术家广泛传承和发展。
06
总结:毕加索艺术魅力及 启示
创新精神与勇气
突破传统束缚
毕加索敢于挑战传统艺术观念,通过独特的创作 手法和视角,为艺术界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勇于尝试新事物
他不断尝试新的绘画技法和材料,如拼贴、综合 材料等,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
跨界合作与创新
毕加索积极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合作,如诗人、 雕塑家等,共同推动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拓展绘画题材与表现形式
毕加索的绘画题材广泛,包括人物、静物、风景等,同时 他善于运用各种绘画材料和技巧,如油画、素描、拼贴等 ,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
对当代艺术影响
启发艺术家创作思维
毕加索的创作理念和思维方式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他们打破传统束 缚,勇于探索和创新。
推动艺术多元化发展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对未来艺术发展思考
鼓励创新与实验
毕加索的艺术实践启示 我们,要鼓励艺术家勇 于创新和实验,为艺术 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倡导多元文化交融
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倡 导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让艺术成为沟通不 同民族、国家的桥梁。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艺术家应关注社会现实 问题,通过艺术作品传 递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感,引导人们思考未来 发展方向。
毕加索赏析(图文并 茂非常精辟)ppt课 件

世界名画名家

世界名画名家

世界名画名家(33):毕加索和他的画(2)毕加索(1881~1973)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下面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部分作品,供你欣赏。

一、蓝色时期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

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

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

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

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

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

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

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

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1、熨烫衣服的女人2、两姐妹3、一个盲人的早餐4、悲剧5、《人生》196.5cm x 128.5 cm1903年这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代表作。

他在这一时期,目击贫困、绝望与孤寂的人们,加上好友卡萨赫马斯因失恋而自杀的影响,其作品常以蓝色为主调,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关于巴伯罗·毕加索的介绍

关于巴伯罗·毕加索的介绍

关于巴伯罗·毕加索的介绍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

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才”毕加索的全名:巴勃罗.迭戈.荷瑟.山迪亚哥.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居安.尼波莫切诺.克瑞斯皮尼亚诺.德.罗斯.瑞米迪欧斯.西波瑞亚诺.德.拉.山迪西玛.特立尼达.玛利亚.帕里西奥.克里托.瑞兹.布拉斯科.毕加索。

个人简介巴伯罗·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

毕加索毕生致力于绘画革新,利用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创造出了很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他的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力量。

巴黎建有毕加索博物馆。

代表作品有《亚维农的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梦》。

人物信息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毕加索的全名:帕布罗.迭戈.荷瑟.山迪亚哥.弗朗西斯科.德.保拉.居安.尼波莫切诺.克瑞斯皮尼亚诺.德.罗斯.瑞米迪欧斯.西波瑞亚诺.德.拉.山迪西玛.特立尼达.玛利亚.帕里西奥.克里托.瑞兹.布拉斯科.毕加索主要生平童年时期1881—1900年童年时期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1889年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1895年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1897年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蓝色时期1900—1903年蓝色时期1902年完成“蓝色自画像”;1903年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1904—1906年玫瑰时期1904年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

创新性的表现形式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以 其独特的几何形状和断裂、重组 的手法,打破了传统绘画的透视 和构图规则,为艺术创作带来了
全新的可能性。
深刻的心理表达
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不仅在形式 上创新,而且在内容上深入挖掘 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形象的 破碎与重组,揭示出人物复杂的
情感和心理状态。
跨时代的意义
1897年移居到西班牙的 巴塞罗那。
1900年迁居到法国巴黎, 开始受到印象派和后印 象派的影响。
1903年完成第一幅立体 主义作品《少女》。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演变
蓝色时期
以蓝色和灰色为主调,作品多 表现孤独、悲伤的主题。
分析立体主义时期
开始尝试将物体分解成几何形 状,再重新组合,形成独特的 画面结构。
特点
将物体分解成几何形状,再重新 组合,形成多视点、多角度的画 面。画面结构紧凑,注重形与色 、光与影的对比与和谐。
02
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的形成与发展
立体主义风格的肖像画概述
立体主义是一种艺术流派,起源于20世纪初的法国,由毕加 索和布拉克共同创立。该流派强调将形式简化为几何形态, 通过多角度同时呈现对象,以展现物体的多个面和角度。
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的传承和发展在后世的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许多 艺术家在毕加索的创作理念和手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创作出了许多具 有影响力的作品。
03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作品分

《少女》
总结词
细腻的笔触与柔和的色彩
详细描述
这幅画作展现了毕加索对立体主义风格的独特运用,通过将少女的脸部和身体分解成几何形状和线条,呈现出一 种独特的空间感和立体感。画中的少女形象被描绘得十分细腻,笔触柔和,色彩过渡自然,给人一种温馨、宁静 的感觉。

介绍毕加索

介绍毕加索
拓展艺术表现手法 毕加索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运用了拼贴、涂鸦、 实物粘贴等手法,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力。
引领艺术潮流 毕加索的作品风格多变,从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立体 主义时期到超现实主义时期等,每个时期的作品都引领了 当时的艺术潮流。
对后世艺术家启示与借鉴
勇于突破传统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充满了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挑战和突破,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后世艺 术家产生了极大的启示。
01
03
此外,毕加索还创作了其他多幅静物画作品,如《有 藤椅的静物》、《花与果盘》等,都以其独特的艺术
语言和表现形式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04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展现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对平 凡事物的独特审美,同时也表现了立体主义对静物画 的影响和变革。
04 毕加索艺术思想 解读
追求自由与创新精神
毕加索一生致力于追求艺术创作的自由,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和限制,坚持独立 思考和创新。
立体主义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 影响,推动了抽象艺术、构成主
义等流派的发展。
超现实主义及其他风格尝试
超现实主义
毕加索在创作中尝试将梦境、幻觉等超现实元素融入作品中, 描绘出独特而令人着迷的超现实景象。代表作品有《格尔尼卡》 等。
其他风格尝试
除了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毕加索还尝试过现实主义、表现 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展现出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多样的创作 面貌。
通过这幅作品,毕加索表达了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 平的向往。
《亚维农少女》等人物肖像画
《亚维农少女》是毕加索早期立 体主义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五
位少女的形象。
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被几何化、抽 象化,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法则和
比例关系。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探索了人物 内在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表达,展 现了立体主义对人物形象的独特 处理方式。

探索毕加索的立体艺术世界

探索毕加索的立体艺术世界
及右边 的腿进行侧 面的描绘 ; 第三步骤 , 毕加 索在刚 刚画好 的褶纹处 , 又进行 了背脊处 的观察 , 并且让背
在毕加 索所在 的 2 O世纪 之初 , 一切 的传 统绘 画 艺术都受到 了质疑和反叛 。从背景 上来 看 , 这是 因为 2 0世纪初 ,资本主 义的世界正面 临着一 种物质急剧 膨胀之后 的精 神虚无状 况 ,很 多思想家都对 过去 的 种种价值观 进行了重估 , 而在 审美价值 观方面 , 毕加 索对传统 的美术方案也 进行 了较 为深刻 的质 疑和 审
案, 把物体 的各个 方面都同时表现 出来。 毕加 索对 于这种绘 画的不全 面的思考 ,在他之 前的一些绘 画艺术创作 者也思考 过这个 问题 ,并且 也都 实验 性地采 用过 一些手 法去 解决相 关 的问题 。 比如 1 7世纪 的西班 牙著名 画家委拉斯 凯兹就在《 镜
脊部 的观察 和之 前的观察重叠 到一起 ,毕加 索让这 样的描绘交融到 一起 ,并且 画了四分之三 的侧面头 部, 以及微微抬起来 的手臂 。 简单地讲 ,毕加 索其实是 围着这个模特 儿绕 了 个大 圈子 , 通过 不 同的时 间、 不 同 的角度观 察 , 最 后把这些结果都放置到同样的一幅素描当中。 毕加索 的艺术观 点 由这样 一幅 《 依枕上 躺卧的

女人》 就可 以表现 出来。毕加索用 自己极具代表性的 绘画手法告诉艺术界 ,艺术家 的观 察不应该 是一个 静止并且单一 的视 觉落点 ,而是 要真正把动 作引进
到绘画作 品当中 , 要运用动 作 , 把第四维度 的时间表 现出来。 因此 , 传统 的整体 形象受到毕加 索的分解 , 毕加索把这些组成元 素分解成各 种不 同时间里面的 不 同画面 , 并且经过相关 的着色之后 , 在 整个 绘画的 平面里进行 了衔 接 , 最终融会 到 图画之 中 , 这也 就是 毕加索所追 求的真 实。这种真 实比起普通 的实际更 加突 出, 因为这种真实对 于现实是一种 超越 , 这就是 毕加索想要 的超现 实主义 ,也就 是把各种存 在于不 同时间 的事物组合 到一起 ,进 而构成 了一个 更具备 包含性的真实绘画。 毕加索 的这样 的超现实 的构造 ,其 实也 是一种 立体主义 的构造 , 其 目的就 是通过最 为简洁的方式 ,

美术鉴赏——毕加索

美术鉴赏——毕加索

毕加索自1900年起经常走访巴黎,到了1904年决定定居于此。

从宗教生活与文化品味向来自外于欧洲大陆的西班牙,到资本主义横行的大都市,让毕加索眼界大开。

1901年,毕加索的好友卡萨吉玛斯(Carlos Casagemas)自杀了,这个忧伤的经验后来被描绘成《卡萨吉玛斯之死》。

孤独与异乡人的心境,使毕加索的绘画主题渐渐转向穷人。

他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贫困并非来自农村生活,而是某种“巴黎式的困顿”,混杂了城市边缘人与酗酒、堕落的形象。

这些阴郁的主题及色彩,使得1901至1904年这段期间的作品被称为“蓝色时期”的创作。

《男子肖像》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除了色调较为统一之外,毕加索也开始强调线条的运用,包括五官的刻画已不再具有圆润的立体感,眉毛和眼睑则直接以曲线描绘,背景墙上悬挂的画作则更明显地大量运用线条勾勒。

追问可以在帮忙写一篇毕加索画的《曼陀罗和吉他》或《格尔尼卡》的赏析吗?回答格尔尼卡赏析《格尔尼卡》这幅壁画,对法西斯暴行表示强烈抗议。

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表情扭曲的呼号者、锯齿般的灯光、濒死长嘶的战马……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出无尽的阴郁与恐怖,和对人类苦难的悲悯。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历史名城格尔尼卡被纳粹德国空军夷为平地,愤怒的毕加索用半年时间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作为对法西斯暴行的控诉。

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

1、马拉加的童年1881年10月25日夜11时15分,离马拉加市梅尔塞德广场不远的一家医院里,唐娜•玛丽亚•毕加索•洛佩兹生下一个既没有呼吸也不会蠕动的瘦弱男孩。

唐娜•玛丽亚的丈夫唐•何塞•路易斯•布拉斯克和其他亲朋看到这个刚刚降临人世的婴儿浑身青紫,便对他不再抱有生存的希望。

但是,何塞的弟弟萨尔瓦多——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并不灰心。

他俯下身子,吸足一口雪茄,对准婴儿的鼻孔吹了进去,雪茄的烟雾顿时创造了奇迹,孩子活了过来。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

02
1900年迁居巴黎,开始 接触并融入当时的艺术 圈子。
03
1903年完成第一幅立体 主义作品《少女》。
04
1937年,毕加索为抗议 德国侵略西班牙而创作 的《格尔尼卡》成为其 代表作之一。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01
02
03
早期风格
受到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开 兹和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 的影响,作品以写实为主。
视觉冲击力
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运 用,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03
情感表达
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几何形
状的组合和抽象的表达方式,能够更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的影响
艺术史影响
立体主义风格肖像画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 后来的抽象艺术和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还为绘画艺 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抽象表现
通过抽象的手法表现物体,强调形式 和色彩的独立性,而非传统的光影和 透视。
立体主义风格的影响
对绘画艺术的革新
立体主义风格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绘画的 规则和限制。
对其他艺术领域的启示
立体主义风格对雕塑、建筑、平面设计等领域产生了启示,推动了 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对后世艺术家的影响
蓝色时期
受到好友卡萨格马斯的自 杀影响,作品色调偏蓝, 主题多表现孤独与悲伤。
粉红色时期
与费尔南德·奥利弗的恋情 使作品色调转为粉红,主 题转向温柔与浪漫。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
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的一种艺术流派, 强调从多个角度同时观看并表现物体。
《少女》是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早 期代表作品,通过几何形状和断裂线 条展现出少女的形象。

毕加索画展观后感

毕加索画展观后感

毕加索画展观后感引言最近我有幸参观了一场毕加索画展,此次展览展示了毕加索的一些经典作品以及他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

这次观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毕加索的艺术之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以下是我在毕加索画展观后的个人感受和体会。

艺术的多样性在展览中,我能够看到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他日益变化的艺术风貌和多样性。

从他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品到后来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毕加索在不同阶段都展现了他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精神。

他早期的作品以写实和传统的绘画技法为主,例如《阿维尼翁的小吃店》和《亨利·莱尔来到画家杜尚的工作室》等作品,展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能力。

而当他逐渐接触到立体主义时,他开始将物体从多个角度呈现在画布上,这种折衷的方法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立体感和动态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毕加索的艺术风格逐渐转向更具象征性和抽象表现的方向,例如《吉尔·费恩女士的肖像》和《盒子与琴》等作品。

他通过不同的线条、颜色和形状的组合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带有隐喻的风格让观者有更多的联想空间和不同的解读方式。

艺术与社会除了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展览还通过解说和背景资料向观者介绍了毕加索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毕加索生活在一个充满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代,他的作品也受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例如,在他与达利、马蒂斯等著名艺术家互动的巴黎年代中,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的诸多因素,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崛起以及人类对工业化的质疑。

他的作品《格尔尼卡》尤为著名,表现了对西班牙内战中的暴力和破坏的审视和批判。

展览中还展示了一些毕加索在政治上不屈服于压力和压迫的作品,例如《自画像》和《上帝之舟》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压迫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也成为了艺术和政治的有力结合。

艺术的影响力毕加索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和艺术理念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优质文档】画家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介绍-精选word文档 (3页)

【优质文档】画家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介绍-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画家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介绍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了解!毕加索的艺术风格毕加索是西班牙人,也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雕塑家。

在他一生中,一共有37000件作品,那么毕加索艺术风格是什么呢?《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代表作品之一,而且是一副比较抽象的作品。

它是一部影响了30年代而且有着历史意义的杰作。

这幅画主要是运用黑、白、灰三种色彩衬托出一种比较阴森的感觉,同时也烘托出了比较悲惨的氛围。

其实,毕加索是把抽象和象征性相结合,真正用意是用来表达他对法西斯暴行的一种抗议。

毕加索一生的画法和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一个追求艺术手法的探求者。

也许是因为他过早的成熟再加上家无担石。

他早年的作品都是充满忧郁,而且都是以表现派为主题。

毕加索“玫瑰时期”的作品人物是比较的富有青春的气息,在这时期的作用画色彩是运用暖洋洋的玫瑰红和比较轻快的粉红色;他把绘画对象转变为街头艺人、杂技艺人和青春懵懂的女孩,色彩鲜明、手法清晰、惟妙惟肖。

而在这一时期,毕加索已经开始对立体主义探索的道路,《女子头像》正是典型的代表作,他是通过三度空间来体现立体主义风格。

后期毕加索的艺术风格是比较充满印象派、野兽派。

毕加索的才能是在于:不管他的风格有多么的迥异,他都会保持自己独特的豪迈刚劲的个性,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管他使用什么样的手法,都可以使他的作品达到内部外部相统一”。

毕加索的画好在哪里很多人都认为毕加索的作品都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导致很多人都看不懂毕加索的作品。

但其实毕加索的作品是按照他的画风来展现这个世界的,有人认为,通过毕加索的绘画让我们体现了不一样的欢乐与痛苦,这是很多人都无法体会的,他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是‎艺术家个性‎的综合体现‎,其中既包括‎作品的样式‎,又包括作品‎的内涵,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个‎性化的认识‎和理解在作‎品中的自然‎体现。

在群新灿烂‎的西方现代‎主义美术家‎中,有一个十分‎惹人注目的‎艺术家,他就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

纵观他一生‎的创作活动‎,其风格多变‎恐怕在世界‎艺术史上是‎不多见的。

他的作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放映着‎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对‎这个时代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他一几次引‎导西方艺术‎变革的重要‎身份享誉世‎界。

尽管对他的‎表现样式多‎有争论,但是在西方‎美术史上毕‎加索是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毕加索和生‎于1881‎年,死于197‎3年。

在他长达9‎2年的生命‎历程中,其美术风格‎的转变速度‎令人目不暇‎接。

从古典主义‎忽而转向立‎体主义忽而‎又转向表现‎主义,转向超现实‎主义,每一种风格‎都造就了出‎色的作品,尤其是立体‎主义的创作‎,应该说是他‎最伟大的艺‎术成就、毕加索早起‎的作品多为‎写实手法,1901—1904年‎是他的“蓝色时期”,也是他艺术‎个性的诞生‎时期,之后他又倾‎心于原始艺‎术,画面形象追‎求单纯。

然而,毕加索在艺‎术上的真正‎突破是19‎07年创立‎“立体主义画‎派”,这不仅是他‎个人创作活‎动中的重要‎转折,而且在西方‎艺术史上引‎起了根本性‎的变革。

“立体主义”的意义决不‎仅限于出现‎一个新的流‎派,更在于它打‎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模式,是传统的艺‎术创作原则‎、审美观念的‎标准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整个扭‎转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反向。

毕加索的艺‎术创新并未‎到此为止,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立体主义”使其只是一‎个短暂的插‎曲,他那宽博的‎艺术天才和‎取之不竭的‎创造力,是他不可能‎长期局限于‎一种艺术风‎格。

他开始发展‎一种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也就是他的‎“古典时期”,但是这种艺‎术形式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回归古‎典主义,而是无论在‎行驶或内容‎上都有创新‎,并赋予他的‎作品以一种‎新的生命力‎。

美术家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与代表作品

美术家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与代表作品

美术家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与代表作品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众多的代表作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并探讨几幅他的代表作品。

1. 蓝色时期(1901-1904年)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蓝色时期。

在这个时期,他以蓝色和绿色调为主,描绘了贫困、孤独和悲伤等主题。

蓝色时期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忧郁和悲伤的氛围,用冷色调和精细的线条表达情感。

代表作品之一是《自画像》(1901年),在这幅画中,毕加索用冷峻的蓝色描绘了自己的悲伤和孤独。

2. 粉红时期(1904-1906年)接下来是毕加索的粉红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以粉红、橙色和红色为主色调,描绘了更加乐观和活泼的主题。

毕加索开始画一些舞蹈和马戏团的题材,在作品中展现了欢乐和生机。

其中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亨利·雷诺和蓝吉尔家庭的吉约尔》(1905年),这幅画以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描绘了一个马戏团家庭的场景,给人一种快乐和活力的感觉。

3. 创造性时期(1907-1917年)在创造性时期,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开始尝试新的艺术形式,例如立体主义和奥尔费斯主义。

立体主义的特点是通过多个角度和面向来展现物体,打破了传统的透视规则。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争吵的双面》(1937年),这幅画以多个角度描绘了两个人的面部特征,呈现出独特的几何形式和抽象的效果。

4. 非洲艺术时期(1907-1909年)在非洲艺术时期,毕加索受到非洲艺术和原始艺术的影响,开始尝试简化和扭曲人物形象。

他将非洲雕塑的几何形状和表现力引入自己的作品中。

其中著名的作品是《坐女人像》(1909年),这幅画描绘了一个简化和扭曲的女性形象,展现了毕加索对非洲艺术的兴趣和影响。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非常多样化,他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形式。

从蓝色时期到非洲艺术时期,他的作品展现出了对人类情感和形象的独特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毕加索的艺术世界
一、毕加索生平介绍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是20世纪最著名,最富有的画家,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极,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1]。

而关于他的论述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些人不是把他看做一个稀奇而可怕的怪物,就是把他看做一位聪明绝顶的圣人。

毕加索是一个早熟的天才,他4岁时的剪纸就能抓住并夸张周围人的特征,8岁时的油画《马背上的斗牛士》就已相当惊人。

16岁时他完成的油画《科学与仁慈》,入选在马德里举行的全国美展。

26岁时完成了《亚威农的少女》,表明了他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40岁以后,毕加索又转向了超现实主义[2]。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毕加索坚定地站在人民阵线一边,反对独裁的佛朗哥政权。

他创作了蚀刻版画《佛朗哥的梦和谎言》。

在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后,他创作了巨幅壁画《格尔尼卡》,以立体主义绘画语言表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批判、鞭挞了法西斯的罪行[3]。

20世纪50年代,他以《和平鸽》、《朝鲜的屠杀》、《和平》等作品呼唤世界和平。

他不是一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他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他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4]。

他一生保持着超凡的创造力,留下了近8万件作品。

他身边的女性不断变化亦如他多变的艺术风格,女性是毕加索创作的原动力,不同女性展现的不同风情,驱使毕加索加以改变。

毕加索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外则别无所有。

”毕加索对埃•泰蕾阿德所说的这句话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毕加索就是一轮太阳,每个接近他的女人,都被燃烧、毁灭,甚至化为灰烬。

好比希腊神话的伊卡洛斯接近太阳的命运一般,与毕加索有关的女性中大多下场凄惨:费尔南德穷苦潦倒,伊娃年纪轻轻便死于非命,奥尔加与朵拉最终疯狂,玛丽•特雷莎与杰奎琳自杀身亡[4,5]。

毕加索的性格错综复杂,可能前一分钟像天使,天真烂漫,非常迷人;但下一分钟却像恶魔,霸道粗暴。

至今,艺术史学家谈及毕加索,任似是而非,捉摸不定。

或许对毕加索最恰当的描述就是:“他谁都不爱,除了自己和绘画” [6]。

有的人一生都是一个老年人,有的人一生都是中年人,有的人一生都是一个青年。

在毕加索身上,人类的卑劣与画家的赤子之心、极度的创造热情和习惯性的毁灭冲动似乎永远交织纠葛在一起,无法拆分,或许就是因为他一生都是一个青年。

而毕加索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他手中能诞生忽而美丽优雅、忽而童稚朴拙、忽而荒谬怪诞、忽而古怪凶狠的绘画、
雕刻、陶塑艺术品,根本原因也在于他一生都是一个青年[7]。

即便在90岁高龄时,他拿起颜色和画笔开始画一幅新的画时,对世界上的事物好像还是第一次看到一样,他永远都是这个世界最“年轻的画家”。

他不仅涉及西方的古典艺术的全部成果,而且深刻地研究了非洲艺术、埃及艺术和东方艺术中所包括的空间观念和结构观念。

他的一生创作经历了蓝色时期、粉红时期、原始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表现主义时期和田园时期,在他的艺术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20世纪绘画的诸多风格的演变过程。

不管是他的艺术还是性格,毕加索像一条总是在蜕皮的蛇,永远变化、新颖、年轻,甚至滑溜溜的,难以把握。

二、立体主义艺术
提到毕加索必然联想到他的立体主义画作。

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画派的主要代表,他所开创的立体主义“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

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不同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8]。

立体主义艺术是现代世界艺术史上一次巨大的变革,它开创并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现代艺术。

它的出现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现代哲学、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学等,甚至还受到非洲艺术的启发。

其中最直接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ezann)。

他在19世纪末晚期绘画中运用的抽象视觉分析他在19世纪末晚期绘画中运用的抽象视觉分析方法影响了立体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毕加索和布拉克(Georges Braque, 1882-1963)。

艺术界一般认为,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油画“亚维农少女”是立体主义绘画诞生的标志。

布拉克看到这幅画之后,很快与毕加索携手,共同致力于发展立体主义。

他们抛弃了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绘画的透视法跨越时空局限,将描绘对象简化为几何平面,通过分解与重构,按照一定逻辑组建出一种新的空间及形体结构,从而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了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的效果,被称为“立体主义(Cubism)”绘画。

这也是立体主义绘画最主要的艺术特点。

立体主义的出现立即为艺术开辟了全新的天地,为人们观察事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从这个意义上看,是毕加索打开了美术的潘多拉盒子,启发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画派。

可以说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

三、毕加索对立体主义绘画探索
毕加索身处一个动荡变革的时期,其作品也正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动荡不安、支离破碎、怪诞新奇。

在“蓝色时期”,他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的下层,了解并描绘了乞丐、残疾人、妓女、流浪者的生活。

在“粉红色时期”,他的画风又一变为柔和,在这段时间,毕加索广泛地接触到了当时流行的艺术思潮,如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

在非洲黑人雕塑的影响和塞尚的启示下,为了突破传统绘画画面所受到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也是为了表现、揭露社会的畸形、黑暗面,毕加索用夸张、变形、大胆的分割、拼接、粘贴等手法来构成图画中的形象,开创了“分析立体主义”“综合立体主义”技法。

所以,立体主义作品要求人们不仅要从视觉上去感受,更要从理性、观念上去理解。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籍装帧等方面。

他总是在寻找新的表现方法,人们说他是一位永远年轻的画家。

他风格多样,变化不定,但无论怎样变化,都是为了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我,这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

人们之所以不断地变换时装、不断地改变形象,就是怕自己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就是为了个性张扬。

毕加索的艺术就是具有独创性、启发性,他使造型艺术为之焕然一新。

欧洲古典美术离科学很近,讲究如实地再现对象,要分析结构,研究透视,有了小素描稿,还要打方格做放大素描稿,然后才能在上面作画。

这些程序往往会消磨掉画家的创作激情。

古典美术作为再现性艺术已经走到极致,伦勃朗、达•芬奇、大卫等成为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使后来者只能另辟蹊径。

毕加索也曾尝试过古典美术,甚至在他70多岁时,还专心致志地临摹了15次德拉克洛瓦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们》。

而临摹委拉斯开兹的《宫廷的侍女们》竟达45幅之多。

但他的临摹品的艺术水准远差于原作,他自己似乎也很清楚这一点,他的每一幅临摹品都是那么不确定、不自信,最终都是草草了事。

他所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浮躁与多变,他不可能达到古典艺术大师的高度。

所以,他很聪明地用变幻不定的画风诠释了这个动荡不安、变化无常、怪诞新奇的20世纪。

毕加索认为,画家的职责不应只借助具体物象反映世界,而应创造出抽象的东西来表现世界。

无怪乎毕加索对中国的写意画推崇备至(古典美术是唯物主义的,是再现性的,是较客观地反映世界与社会人生,而中国写意画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表现性的,是较主观地反映世界与社会人生,甚至于纯粹主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为自己的内心世界写照。

相对于古典美术来说,中国写意画是自由的、酣畅的、无拘无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