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自然文艺观》阅读附答案
第6课《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6课《老子》四章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588e6fd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7.png)
第6课《老子》四章同步练习一、判断题1.请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有自知之明....的人并非不会犯错误,重要的是他们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再犯。
( )(2)我们常常自以为是....地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
( )(3)在奖牌面前,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可伐功矜能....,止步不前。
( )(4)工作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这时候更要认真对待,慎终如始....,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 )二、文言小题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认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是庄子,他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其基本底蕴是对社会人生的同情与关怀,他也曾倡导“无用之用”。
B.《老子》又名《南华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修身上力求性命双修。
C.毂:车轮中心的圆木,有洞可以插轴的部分;代指车轮或车。
辐:车轮中连接轮辋和车毂的直条。
D.瓠: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叶心脏形,花白色。
果实细长,圆筒形,嫩时可做蔬菜。
本文“五石之瓠”中的“瓠”指葫芦。
三、小阅读3.在《〈老子〉四章》第一则语录里,老子认为“有”和“无”是怎样的关系?4.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家人格,______。
一个人,不是君子,就是小人;不是清,就是浊,其间容不得一丝儿苟且。
说白了,“喻于义”的君子,就是清;“喻于利”的小人,就是浊。
道家人格与此不同。
老子言:“大白若辱。
”这明显表明,道家不是“非清即浊”的二元论。
在道家看来,纯粹的清是不存在的,清中自然含藏着浊。
且只有含藏着浊的清,才可保持长久。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言:“察见渊鱼者不祥。
”()。
含藏,包容,才是人生正义。
自然,我们肯定道家生存的智慧,肯定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能一味______,标榜清高,也不能将儒家的道德论完全推倒。
《老子》四章+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c33b02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9.png)
6.1《老子》四章练习一、选择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见者不明.明:明察B.物或恶.之恶:凶恶C.其未兆易谋.谋:解决D.复.众人之所过复:弥补、补救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曰余食赘行B.其脆易泮C.生于毫末D.起于累土二、名著阅读3.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请你总结一下老子和庄子思想的相同之处。
4.下列思想主张的提出与老子无关的是()A.无为B.仁政C.道D.性善论E.性恶论5.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
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
”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
此皆争之于小者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
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
”郑君不听。
《老子》四章 练习(含解析)
![《老子》四章 练习(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09529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6a.png)
《老子》四章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阅读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2017年3月(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2017年3月(高二)月考语文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d1d8f22a5a8102d276a22fd2.png)
荣耀2018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性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朴素之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当下我们追求的目标。
生态文明时代的审美形态在尊重生态这一前提下应拥有诸多形态,但朴素是其中标志性的美。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
“朴”是没有雕琢的木,“素”是没有染色的丝。
它们代表事物原本的状态即自然的状态。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
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
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道家的朴素观,并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本色观。
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
二是恬淡观。
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
三是清新观。
清雅、简洁,以清廉为贵。
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
其实,这种观点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
基于工业文明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既是对工业社会那种破坏生态的奢华美的批判,又是对农业文明时代具有生态意味的朴素美的回归,但回归不是复旧,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中,虽然也类似农业文明时代朴素审美观那样尊重自然、奉自然为美,但实际上这种尊重的立足点是生态,可以说,不是自然而是生态才是朴素美的灵魂。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阅读理解答案解析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阅读理解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3fb22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2.png)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阅读理解答案解析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阅读理解答案解析「篇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是故建言①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健德若偷③,质真若渝④;大白若辱⑤,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善成。
(《老子·四十一章》)【注】①建言:立言。
②颣:崎岖。
③偷:懈怠。
④渝:浊。
⑤辱:黑垢23.阅读材料判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现象与文中的“ ”的观点是一致的。
(2分)24.根据材料内容,阐述老子所谓“道”的特质。
(3分)参考答案:23.道隐无名。
(解析: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
老子认为,事物到了极致,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体现了隐藏无名之道的本质。
)24.①“道”的本质是普通人是无法简单直接体会到的。
②“道”的本质与它的呈现形态是差异较大的'(或:是隐藏在现象后面)③“道”是幽隐不显,不可以形体求见。
(意思相近即可)(解析:从上士、中士和下士对道的态度可知,道是隐在事物背后,一般人是无法认识体会到的;由“建言有之”内容可知,道呈现形态是异常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可推知,道是幽隐不显,无形的。
评分标准: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
【参考译文】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
不被嘲笑,不足以成为道。
所以古代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像懈怠的样子,质朴的德好似浑浊的样子;最洁白的好似污浊的样子,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器具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乐声听起来没有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
大道隐匿而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辅助万物。
湖北省黄冈市雷店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黄冈市雷店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c0a02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55.png)
湖北省黄冈市雷店中学2020年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2020届海口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海口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bad24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1.png)
2020届海口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地开掘。
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
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
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
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
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
“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
吾衰竞谁陈?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
”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
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
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六朝的淫摩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
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
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
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请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谆真、精妙、传神。
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游酒在风尘。
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
”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
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
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5课《老子》四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第5课《老子》四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b9f76e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0.png)
第5课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老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4.理解老子“专说对待之理”的辩证哲学。
准确把握《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并直接论说道理的特点。
【作者简介】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相传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因此被人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我国 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知识】《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
“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
“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之中发挥其作用。
【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毂.(gǔ)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矜.(jīn)赘.(zhuì)强.行者(qiǎng)泮.(pàn)累.土(léi)几.成而败之(jī)2.弄懂词义。
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4届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9a40cad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f9.png)
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美的认识有相对与绝对之分,把这两者推向极端,就成为美学中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学对美的主张,基本上属于绝对论,如孔子对“韶乐”的评价就是“尽善尽美”。
而道家则是相对论者,如老子认为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是可以转换的,没有丑,即无所谓美,所以只知美之谓美,也就无所谓美了;如果一味地追求美,超过了美的界限,美就可能转化为丑。
因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合乎辩证法的。
这些思想对于建立朴素的、辩证的美学观很有意义。
根据这些思想,进一步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思想。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大力攻击文章礼乐有失性命之情,并把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发展为相对主义。
如在《知北游》中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乎天地之谓也”。
他把美与无为密切结合起来,以此得出天地之美与万物之理,发展了道家归真返璞的思想。
在庄子看来,人只有达到听其自然,超乎一切利害得失,才能排除一切痛苦,实现超脱,以达到无我之境,才能“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庄子这些思想,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但他从另一方面.......,把老子的相对论发展为相对主义,如在《齐物论》中提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在《至乐》篇中也讲到同样的事实,指出:“《成池》《九韶》之美,张之洞庭之野,鸟闻之而飞,兽闻之而走,鱼闻之而下入,人卒闻之,相与还而观之。
”在这里阐发了他的美的相对性的观点,而且把相对性引向相对主义。
美具有相对性是对的,但引向极端而成为相对主义则是错误的。
毛嫱、丽姬之美,是客观存在,《成池》《九韶》之美,也是客观的事实,是人们之共识。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05f59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32.png)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测试语文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
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
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
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
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
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
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
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
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
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
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
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江西省临川】高三考前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江西省临川】高三考前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72b3190975f46526d3e1d8.png)
一、现代文阅读 〔一〕文本阅读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子哲学的一种新定义 老子认为,“自然〞的状态和趋势就是我们本然存在的态势。这在文中明确地反映出来,如:“功成事 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希,言自然〞;“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根据这些章句的意思,道、德本身,人和万物所遵循的都是“自然〞。现在 要看,自然的恰当内涵是什么?换句话说,自然指的是何种态势? ?庄子·天下篇?里说老子思想“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句中的“常〞字,历代注疏家很 看重,但是意见纷呈。“常〞字乃是老子哲学独立概念之一,应该沿着老子总的哲学思想同时参照?老子? 通书细加辨析。 ?老子?中“常〞字屡次出现,有重要的独立概念意义的如“常德〞“习常〞“复命曰常〞“知和曰 常〞。这里的“常〞字一定程度上含有“常理〞“律那么〞“规律〞诸种意思,但是从整体上看,释为“正 常〞那么更加贴切,以便沟通古今语境变迁的障碍。基于这样的看法,老子许多思想命题都可以转换为关于可 能性、必然性等模态性的哲学表述,老子是在讨论万事万物在整体上的关联状态与转化的态势,并且他试图 掌握的是这些态势中正常的态势。 在老子眼里,世界是运动的,运动表达为过程,过程有多种可能趋势和状态,不管“变〞与“不变〞、 存在抑或超越,凡事态都是有“常〞、有“正〞,即有稳恒、平衡、正常态的。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和演 变必有最正确状态,这个最正确状态是“道〞的规定的实质。与这个最正确状态最接近的,就是具有动态自演化、 自组织、自平衡的稳定态,也就是自然常态。自然常态具有自发的秩序生成和修复功能,但是,须知它不等 于秩序,在某种程度上它可能是混沌状态,这是后来的规律论的解释者所始料未及的。失去常态,事物就会 转向异化、衰亡。所以,老子哲学不但是状态哲学,而且是有关最正确状态,即稳定平衡态的哲学。老子以 “道〞作为统一“天道〞和“人道〞对立的范畴,提倡“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为了保卫正常 态势,因为只有这种态势是正面成功最大、创造性成就最高而负面作用最小的态势。 “自然〞可以阐释为:事物自身如其自身,即如其自身存在和变化的逻辑,事物保持或恢复自如的态势 等,这是指事物对其自身存在与变化的内在逻辑的自我肯定趋势。?庄子?中有个“浑沌〞的说法,正是老 子自然即最正确态势的最好的隐喻性说法。采用我们时代的知识和思维质料来进行阐释的话,从实质性上看 , 老子“自然〞的本意是指常态,而不自然就是不正常、反常、异常等。 所谓老子哲学,就是关于事态或态势的哲学,或者称之为掌握变化趋势的哲学。老子的旨趣在于研究万 事万物,包括社会历史的可能态势,他的归趋落实在认识最正确态势、绵延稳衡的态势的哲学上。这种最正确态 势既是事物变化的最优进化趋势,也是存在的最优条件。“最正确〞指的就是“正常态〞,简言之为“常态〞, 常态的本质就是自然态,这是老子“道〞的根本意旨所在。老子的“自然〞不等于大自然、规律、事物、实 体、元素、自然现象等等,而是指这种正常、稳恒、优化、动态平衡的态势,这也是老子“道〞论的重要实 践价值所在。“道法自然〞的实践导向,就是要求人类保卫常态的原那么。“自然〞即所有可能态势中不可打 破的最正确竞争态势。在老子眼里,不管变与不变、存在抑或超越,但凡事态都有“常〞、有“正〞。也就是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18b77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07.png)
2024年秋季普通高中高三语文11月联考试卷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近些年,人工智能的算法不断完善,版本迭代更替加速,特别是它与大数据系统的对接,使得基于智能创作平台生成的“虚拟作者”大量涌现,诗文本的数量与质量迎来双线飙升。
尤其是,机器人“小冰”“小封”先后推出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万物都相爱》,加上近期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在词句分析能力方面的进化,让人领略到工具理性与自动化技术结合产生的威力。
机器人写诗现象在触发人们的惊叹之余,也开始令更多人反思文学媒介化、产业化生产所导致的问题,其聚讼的焦点便是:机器写的诗是否具备诗的自足性,仿诗、类诗属于“诗”还是“非诗”?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的不断通过学习趋于完美的特质,恰恰使其离“仿人类主体”的目标愈发偏远。
因为真实的写作者都不是完美的个体,他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无从被“编辑”或“优化”,故而才会痴迷于对死亡、孤独这类话题的不懈追求。
人类诗歌的一个核心母题,便是呈现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惧、忧伤、愁怨,等等。
缺乏情感意识的人工智能拟造出的孤独书写、死亡意识、痛感叙事,是把人类基于体验获得的生命感性与思想灵性,固化为基于数据和概率的技术理性,因此很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审美共通感,也无法抵达非理性想象力、潜意识、直觉等需要经历命运磨砺才能顿悟的“真实”。
苏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含答案)
![苏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语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55635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d.png)
苏州市2023—2024第一学期高三期初调研测试语文2023.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我们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放一起比较下他们音乐的不同特色。
在音乐史或有关音乐评述的文章中这样的比较屡见不鲜,许多人爱把他们进行对比,这确实是一种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柴可夫斯基这样对比:“莫扎特不像贝多芬那样掌握得深刻,他的气势没有那样宽广……他的音乐中没有主观性的悲剧成分,而这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是表现得那么强劲的。
”丰子恺这样说:“贝多芬……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实在是这英雄心的表现。
在莫扎特,音乐是音的建筑,其存在的意义仅在于音乐美。
至于贝多芬,则音乐是他的伟大的灵魂的表征,故更有光辉。
即莫扎特的音乐是感觉的艺术,贝多芬的音乐则是灵魂的艺术。
”《音乐的故事》的作者保罗·贝克说:“人们有时把莫扎特和贝多芬称作音乐界的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前者注重结构的完美,后者则喜欢气势的恢宏。
有时也把莫扎特和贝多芬比作歌德和席勒,前者的作品纯朴自然,而后者的作品感情浓烈、内涵丰富。
”很少有人拿莫扎特和其他音乐家对比。
拿莫扎特和贝多芬对比,说明他们两人地位旗鼓相当,也说明拿二者对比的人的心目中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态度以及对艺术人生的态度。
我更愿意从这一点来对比莫扎特和贝多芬,即他们面对人生苦难的态度及其在音乐中的表现。
之所以选择人生苦难这一点来作为比较基点,是因为这是他们两人共有的,无论是人生还是艺术,都是他们共有的磨难,也是他们共有的财富。
疾病、贫穷、孤独、嫉妒、倾轧……如黑蝙蝠的影子一样紧紧跟随他们。
谁会比他们更悲惨呢?只不过,贝多芬比莫扎特多了耳聋的悲惨,莫扎特比贝多芬多了早逝的悲惨。
而且,同样生活在维也纳,莫扎特要贫寒得多,贝多芬虽有过贫穷的童年,但到维也纳不久就得到宫廷顾问官勃朗宁夫人的资助。
同样死在维也纳,莫扎特的葬礼比起贝多芬由维也纳政府出面举办的2万人参加的葬礼,显得凄凉万分,他没钱买墓地,他到底埋在哪里也无人说得清。
自然之思阅读题答案
![自然之思阅读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4a8f4bdaef5ef7bb0d3c94.png)
自然之思阅读题答案《自然之思》阅读原文:①城市的物象大同小异,唯自然风光独特、真实、多彩、宽广。
②古人将自然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道家认为自然是超越物质生活的灵性意识;理学家觉得可借自然悟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禅宗强调人只有接近大自然才能恢复本源状态。
以上审美观虽有差异,却均是由物象升华为形而上意识,使人在超功利的层面上获得灵性感悟。
③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忙忙碌碌没有时间接近大自然,只有饱暖富足的时候,才想到外出游玩,选择的对象多为名城名景,少有人将平凡的自然风景放在心里。
我也不例外.少年时期的故乡,山、海、小河、原野、丘陵、花、鸟、树等样样有,却少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视接触自然为生命的本然,视之为玩耍、生存需求、消磨时光的物象。
直到移居欧洲后,才发觉邻居或友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热爱,是源于屋前屋后的平凡小景——路旁的树木、花卉、草地、禽鸟、河畔,荆棘里的野果,鸡鹤共处的泥潭。
他们无论在外散步还是健身,都能与马、狗同欢同乐。
或是于阳台、小花园内一面日光浴一面看书,脸上满是平静、安详、满足、喜乐的神态。
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我又是怎样看待自然的呢?④我曾醉心文学追寻人生的真谛,也曾将灵魂送进教堂耕耘精神的家园,却很少关注身旁的野花小草、青枝枯叶,或散落在视野里的虫鸟兽禽;偶尔接近,也是从生物学的视角来看待,不过是一时的好奇进而产生感官的愉悦,却少有追寻的情思。
⑤久而久之,在品尝世间的生存滋味后,我自然会想到古时文人墨士为缓解生存苦痛投身山水的意愿。
那么,我心中的“世外桃源”在哪里?⑥为求答案,我决心用心灵和时间去感受、寻找“桃花源”。
站在山水前,面对峡谷、黑森林、悬崖,或是小河流水、百花簇簇、青草碧树,灵魂内似乎多了几双眼睛。
我有时视它们为一幅画,有时觉得它们如同一座剧院,还有时将它们看成一所疗养院…一离开喧闹的人群,不看人的脸色,在简单轻松的时空里展露自我本性,忘却平日想不通的人与事。
我在尘世和大自然间不断往返,生命和自然日益和谐相融,互为依存。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阅读练习及答案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d11ecd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28.png)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阅读练习及答案老子的自然文艺观阅读练习及答案老子的自然文艺观玄珠如果说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是“尚用”,那么先秦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则是“贵真”。
“贵真”的观念由庄子提出,其前提是“法天”,“法天”的思想即是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的。
由“道法自然”出发,老子的文艺观可定论为自然文艺观。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是以其“道”论为基础的。
“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古典文论的基本概念。
“道”字在甲骨文中尚没出现,西周早期金文与文献中的“道”仅指道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的内涵不断扩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理论原点。
经过道儒两家的诠释及后世发展,道在中华文化中的含义有: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本体;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和必然;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和本质;道是公正、善、高尚;道是美,是艺术的真谛。
老子的“自然之道”用于社会政治,就是“无为而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有两层意思,一是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为,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
二是凡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则必须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虽然老子反对言说,其主要的观点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老子的“自然之道”的观念仍然可运用于对语言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在言辞表达上要合手自然。
正如老子自己所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语言的表述,也应该是以“淡”为益的。
老子与孔子一样痛恨巧言令色,但孔子主张必言传道,老子却主张“希言”,主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主张“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这虽然有些偏激,也不妨视为对堆砌辞藻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蔑视。
老子在论述大道玄奥莫测时,用“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形容它。
因为它们在事实上又触及到文艺的高超玄妙的境界,所以又可视为对老子自然文艺观的阐发。
在老子看来,高超的艺术境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
顾易生、蒋凡先生在《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中解释“大音希声”的含义大致为:“自然完美、蕴蓄宏深、变化多端之音,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混沌要妙,莫辨宫商,达到高度的.和谐,闻者不能听清,也不必听。
江西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江西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275dd9453610661ed9f4f8.png)
江西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老子思想中的理政思想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
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
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是以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
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
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
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
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
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
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
“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
“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
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
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阅读附答案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
玄珠
如果说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是“尚用”,那么先秦时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则是“贵真”。
“贵真”的观念由庄子提出,其前提是“法天”,“法天”的思想即是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的。
由“道法自然”出发,老子的文艺观可定论为自然文艺观。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是以其“道”论为基础的。
“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中国古典文论的基本概念。
“道”字在甲骨文中尚没出现,西周早期金文与文献中的“道”仅指道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道的内涵不断扩展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理论原点。
经过道儒两家的诠释及后世发展,道在中华文化中的含义有: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本体;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法则和必然;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定性和本质;道是公正、善、高尚;道是美,是艺术的真谛。
老子的“自然之道”用于社会政治,就是“无为而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无为”有两层意思,一是完全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强为,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
二是凡合乎自然规律的事则必须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虽然老子反对言说,其主要的观点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老子的“自然之道”的观念仍然可运用于对语言艺术的要求,主要是在言辞表达上要合手自然。
正如老子自己所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语言的表述,也应该是以“淡”为益的。
老子与孔子一样痛恨巧言令色,但孔子主张必言传道,老子却主张“希言”,主张“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主张“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这虽然有些偏激,也不妨视为对堆砌辞藻的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蔑视。
老子在论述大道玄奥莫测时,用“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形容它。
因为它们在事实上又触及到文艺的高超玄妙的境界,所以又可视为对老子自然文艺观的阐发。
在老子看来,高超的艺术境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
顾易生、蒋凡先生在《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中解释“大音希声”的含义大致为:“自然完美、蕴蓄宏深、变化多端之音,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混沌要妙,莫辨宫商,达到高度的和谐,闻者不能听清,也不必听。
”这种大音,就相当于是自然的音乐,而“大象无形”,应是指大道法象,它不是具体的事物形状,同样是天道自然之象。
这些表述都可以成为老子自然文艺观的注脚。
从崇尚自然,反对声色修饰的角度出发,老子认为世俗的那些享乐会使人失去本心。
因此他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观点,其目的是强调圣人应保持内心的纯朴平静。
而夸饰失真的文艺,因为使人心动乱性,所以成为老子反对的对象。
老子的自然文艺观影响到庄子,被庄子发挥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挥为“天乐”、“天籁”,发挥为“大美”,对中国后世文化艺术的影响也是颇为深远的,陶渊明、司空图等等都是受其濡染了的。
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老子自然文艺观的一项是
A.不应堆砌辞藻,言辞表达要合乎自然的规律。
B.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反对空洞、没有教化作用的文章。
C.艺术的至高境界高度和谐,是无法用具体的形态来描述的。
D.夸饰失真的文艺,会使人动摇心性,远离内心的纯朴平静。
2.下列对“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并被应用到古典文论中,成为一种审美标准。
B.“道”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创造并发展的特有的哲学观念,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C.“道”在中华文化中的内涵十分丰富,而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演进变化。
D.《老子》用“道”这个核心概念来阐释不同领域的观点。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的自然文艺观主张“道法自然”,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夸饰,这与他的整体哲学观念是一致的。
B.《老子》中的一些文字并非直接讨论文艺问题,但后人可以从中体会到老子崇尚自然的文艺观念。
C.儒家主张以言传道,而老子却主张“希言”,更为深刻的反映出语言形式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
D.庄子受老子自然文艺观的影响并有所发挥创造,对中国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有很深刻的影响。
1.B(从文中“儒家文艺观最突出的特点是‘尚用’”、“孔子主张以言传道”可知,这应是儒家的文艺观。
)
2.B(根据文中“经过道儒两家的诠释及后世发展”可知,“道”并非道家学派的特有哲学观念。
)
3.C(“更为深刻的反映出语言形式和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文中无依据。
)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