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古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答案+译文)
![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答案+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e29c600312b3169a551a45a.png)
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答案+译文)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第一篇:(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世说新语一批文人编写的。
他是_____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撒盐空中差可拟.()(2)相委.而去()(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4)下车引.之()3.指出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思。
(5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4)相委而.去()(5)友人惭,下车引之.()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文中出现了“君”“家君”“尊君”三个称谓语,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他们的意义与区别吗?(3分)()6.《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2分)()7.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
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3分)()()【参考答案】1.刘义庆2.(1)相比(2)丢下、舍弃(3)家庭聚会(4)拉3.(1)趁着、乘着、(2)才(3)就(4)表承接(5)代词、代友人。
4.(1)还不如把它比作成柳絮乘着风飘起。
(2)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4d3a023c1ec5da50e2709e.png)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98fd2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8.png)
【精选】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边两篇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此中,意将隧入以攻此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瞬间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不多,一鹤① 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此后。
群鹊见而噪,如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回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 鹳:一种凶狠的鸟。
(1)以下句子中划线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一狼洞此中洞:洞口B乃.悟前狼假寐:睡觉寐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暂停、齐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①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心、残忍、狡诈,【乙】文中的鹊是如何的呢?【答案】( 1) A( 2 )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不过增添笑料罢了。
② 喜鹊们喝彩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道谢。
(3)①有情谊,乐帮助;② 会动脑;③ 善求援,④ 懂感恩。
【分析】【剖析】( 1)先要大概认识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照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说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照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应选A。
( 2)①要点词语:变诈:诡诈;止:不过;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不过增添笑料罢了;② 要点词语:谢:道谢。
句意:喜鹊们喝彩起舞,像在庆贺,并(向鹳)道谢。
(3)疏导文字,认识内容,依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绘,理解形象,最后领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8课《古文二则》同步练习 语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bbe002e33968011ca20091a7.png)
一. 知识积累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涉猎祖逖即更刮目相待2. 填空题。
司马光时期家家,他花费19年时间主持编纂了历史巨著《》是继《春秋左传》之后,我国又一部体通史。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2)蒙辞以军中多务(3)但当涉猎(4)即更刮目相待(5)蹴琨觉(6)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7)自相鱼肉(8)人思自奋4. 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遗民既遭残贼(3)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二. 强化阅读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 5~10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祖逛北伐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浴祭酒。
进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音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选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吴。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逛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谋,市三千匹,不给艳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盾进。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中夜闻鸡鸣,蹴琨觉。
(4)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
6. 第一则古文的篇名为“孙权劝学”,你认为文中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孙权吗?为什么?7.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但后来鲁肃为何愿意跟他“结友”?8. 据历史所记载,祖逖率军北伐后,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二则练习 试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二则练习 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cdf28f6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8.png)
乏公仓州月氏勿市运河学校文言文二那么一、理解加点的文言词是.年乃.能言.〔〕〔〕〔〕敦.风义〔〕以.千金寄.之〔〕〔〕亡何〔〕愕.然〔〕且父未尝语.我〔〕卒.辇而致.之〔〕〔〕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就.傅读书〔〕盖.聪明〔〕日数千言.不肯休.〔〕〔〕此何以....〔〕〔〕几.二..知……述.之〔〕〔〕师应.曰〔〕相去几何千年〔〕然那么..应〔〕...朱文公〔〕师无以二、词类活用①重.责诺〔〕②且父未尝语.我〔〕③卒辇.而致之〔〕④乃能言.〔〕三、一词多义1、亡.何其人亡.2、日数千言.不肯休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3、而翁知我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寄千金而无券卒辇而致之4、愕然不受朱文公何以知然四、古今比照1、相去几何..今义古义2、此非常..儿今义古义五、理解课文“之〞字的用法六、阅读理解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2.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银子,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为什么?3.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表达了“坚〞字?4.蔡勉旃召友人之子,准备将银子还给他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
这表现了友人之子什么样的心理?这对表现蔡勉旃有何作用?5、<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有什么深刻含义?6、戴震的老师为什么说他是“非常儿〞?7、.两那么短文都应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前一那么告诉我们,后一那么告诉我们七、用现代汉语表示1、重责诺,敦风义。
2、券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4、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5、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6、此非常儿也。
7、请写出三句“诚信〞的名言。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b480bf15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64.png)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七年级上全册古文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目录:(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题(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题(三)第16课《诫子书》题(四)第20课《狼》题(五)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题(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XXX 韫,XXX之女,聪明有才辩。
【无奕】。
XXX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偕行。
【期】,约定。
2、【日中】正中午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
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
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二、重点句子翻译:9、【顾】回头看。
1、XXX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XXX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XXX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XXX和朋友相约偕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XXX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XXX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XXX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七年级上册语文 《世说新语》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 《世说新语》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ff86eac1c708a1284a44d2.png)
8《世说新语》二则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太傅.( ) 韫.( ) 无奕.()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君与家君期日中(3)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待君久不至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4)去后乃.至( )(5)元方时.年七岁( ) (6)元方入门不顾.( )4.仿照示例,根据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各写一个含有此加点词的成语。
例:元方入门不顾.义无反顾(1)友人便怒.(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5.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陈太丘与友期》中对陈太丘的描写很少,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友人和元方,这是否恰当?为什么?7.学了《咏雪》后,有一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出了上联,请你结合《陈太丘与友期》的有关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皆备下联:8.星期天,小林到西流湖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西流湖怎么走?老实告诉我还有多远?”老大爷看了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
”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请写出你问路的话。
二、阅读阅读《咏雪》,回答问题。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俄而雪骤.(3)撒盐空中差可拟.(4)未若柳絮因.风起10.写出下面句子的译文。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古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古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11f5ae69dc5022abea000c.png)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关于“诚信”的名言,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解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5~8题。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e28398cc175527072208bf.png)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蚤:通“早”。
②昧爽:拂晓。
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语文版七上语文《古文二则 》同步练习【推荐】
![语文版七上语文《古文二则 》同步练习【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d3d1653cbe23482fb4da4c6a.png)
古文二则习题A 基础储备卷时间(30分钟)分值(50分)1、给加点字注音。
(5分)勉旃()愕然()东南隅()捋髭须()立踟蹰()()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释意思。
(10分)dūn风义quàn在心w ú何卒niǎn而致之归之,è然不受且父未尝yù我也先生是年nǎi能言盖聪明yùnxù者久矣日数千言不肯xiū然则朱文公héyǐ知然3、填空。
(10分)①《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作者,是(时期)家。
②《戴震难师》选自作者,是(时期)家家。
③戴震是(时期)家家,字。
(7分)4.指出下列词语古今不同含义。
(6分)⑴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几何:古义,今义。
⑵此非常儿也非常: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10分)⑴亡:亡何()其人亡()⑵然:朱文公何以知然()愕然不受()⑶几:几二千年矣()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⑷盖:盖聪明蕴蓄者久矣()铺天盖地()⑸非常:此非常儿也()非常快乐()6.译句:(9分)⑴券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⑵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⑶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⑷此非常儿也。
⑸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B 综合提升卷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阅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回答问题。
蔡璘,字勉旃,吴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亡何,其人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致之。
1、用“/”标示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2分)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券在心,不在纸。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a9242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4a.png)
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狼蒲松龄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意暇甚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叙述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寥寥几笔就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急,扣人心弦。
B.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虽然感到恐惧,但是他不迁就退让,先“投以骨”,以争取更有利的斗争时机。
C.屠户“奔倚”在积薪之下,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前后受敌的处境。
D.第⑤段是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阐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也会被人的勇敢与智慧打败。
2.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诺,期返而食。
”起曰:“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解析
![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39187c4b73f242336c5f9d.png)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赵且伐①燕。
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
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①伐:攻打。
②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
③惠王:赵国国君。
④曝(pù):晒太阳。
⑤喙:鸟的嘴巴。
⑥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
⑦相支:长久相持。
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②以弊大众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答案】(1)将要;蒙蔽(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
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
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二则》同步练习及答案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文二则》同步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c7c1fa998fcc22bcd10df0.png)
《古文二则》第一部分: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勉旃()愕然()辇()蕴蓄()塾师()2.《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作者,选自,《戴震难师》作者,选自。
3.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⑴重诺责,敦风义(敦:)⑵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券:)⑶归之,愕然不受(愕然:)⑷且父未尝语我也(语:)⑸先生是年乃能言(乃:)⑹盖聪明蓄者久矣(蕴蓄:)⑺日数千言不肯休(休:)⑻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何以:)4.指出下列词语古今不同含义:⑴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几何:古义,今义。
⑵此非常儿也非常: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⑴亡:亡何()其人亡()⑵然:朱文公何以知然()愕然不受()6.译句:⑴券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⑵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⑶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⑷此非常儿也。
7.《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一文中,“券在心,不在纸”有什么深刻含义?8.戴震的老师为什么说他是“非常儿”?9.两则短文都应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前一则告诉我们,后一则告诉我们。
第二部分:去私晋平公问于祁黄羊(祁黄羊,晋大夫,名奚,字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解狐,人名)可。
”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善。
”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
”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日:“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l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为:)⑵解狐非子之仇邪(仇:)⑶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善:)⑷外举不避仇(举:)1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臣之子”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A、其谁可而为之B、非问臣之仇也C、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D、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取后一“之”)12.判断下列理解的正误,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161e145fbfc77da369b1c9.png)
专题练习(六) 课内文言文基础训练学生:学科:教师:日期:一、《〈世说新语〉二则》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君与家君期日中(4)待君久不至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俄而: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因:(4)太丘舍.去舍:(5)去后乃.至乃: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尊君在不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今义:(2)与友期.行古义:今义:(3)太丘舍去.古义:今义:(4)相委.而去古义:今义:(5)下车引.之古义:今义:(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今义: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白雪纷纷何所似?(3)未若柳絮因风起。
(4)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2)吾日.三省.吾身日:省:(3)为人谋而不忠.乎忠:(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5)三十而立.立:(6)四十而不惑.惑:(7)不逾矩..逾:矩:(8)学而不思则罔.罔:(9)思而不学则殆.殆:(10)人不堪.其忧堪:(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12)曲肱.而枕之肱:(13)于.我如浮云于:(14)逝.者如斯.夫逝:斯:(15)三军可夺.帅也夺:(16)博学而笃.志笃:(17)切.问而近思切:(18)仁.在其中矣仁:2.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而学而.时习之(而: )温故而.知新(而: )学而.不思则罔(而: )人不知而.不愠(而: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为: )可以为.师矣(为: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52191b90bb4cf7ec4afed07a.png)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④虚则敧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
【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28古文二则
![初中语文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28古文二则](https://img.taocdn.com/s3/m/d939638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3d.png)
我夯基 我达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
卒.辇而致之( ) 亡.何( ) 曾.子( ) 就傅.读书( )其人亡.( ) 蔡璘.( )2.解释加点词语。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 )亡何..( )相去..几何时矣(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蔡勉旃友人在蔡勉旃那里寄存一千两银子而不立券,是因为他相信蔡勉旃的为人。
B.友人子不相信蔡勉旃的话,从侧面烘托了其品质的难能可贵。
C.《戴震难师》是戴震的学生段玉裁写的。
D.段玉裁认为老师戴震说的是对的,朱熹是不可能知道孔子的事情的。
4.对“此非常儿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不平常的孩子。
B.这是个非常可爱的孩子。
C.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
D.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我综合 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5.解释加点词语。
相去几何..时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6.文章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戴震难师是通过_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的。
7.从哪里可以看出戴震幼时聪明过人?8.通过戴震难师这件事,我们得到哪些启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涸辙之鲋庄 子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
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73e3af0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0.png)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复习及答案狼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四 狼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 ;顾. 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 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 担持刀;狼不敢前. ,眈眈.. 相向;少时.. ,一狼径. 去,其一犬. 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 ,意. 暇. 甚;屠暴. 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 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 其中,意. 将隧. 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盖. 以诱敌;狼亦黠. 矣,而顷刻.. 两毙,禽兽之变诈.. 几何.. 哉 止. 增笑耳; 2、重点句子翻译;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文章里的狼有什么性格特征 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6、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7、下列对本文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应作让步,而是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C.“投以骨” 和“复投之”表现了刚开始屠户对狼的让步和抱希望;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明了狼人狡猾; 8、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中的“暴”字形象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五穿井得一人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 汲. ,常一人居. 外;及. 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 道. 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 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2、重点句子翻译;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3、从文中“ , ”可以看出误会传播的范围之广;4、你如何理解宋君的形象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C. 本文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D. 穿井得一人之所以发生误会,丁氏应该负全部责任;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B.宋君派人去询问丁氏,可见他是一个不明是非的昏君;C. 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D.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 六杞人忧天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2、重点句子翻译;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4日月星宿,不当坠耶5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6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3、从文中“ , ”可以看出杞人与晓之者的情绪都发生了好转;4、如何看待中杞人的形象5、如何看待那个好心人的解释6、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杞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B.“晓之者”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解了杞人之忧;C.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不科学的,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D. 文章结尾可见两人的忧愁都得到解决;四 狼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 通“只”,仅、只 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连接、紧跟 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一起 驱.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屠大窘.处境困难,为难,恐前后受其敌.攻击;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积.堆积薪其中,苫蔽..覆盖、遮盖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卸下担持刀;狼不敢前.上前,眈眈..注视的样子相向;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径直去,其一犬.像狗似的坐于前;久之..过了一会儿,目似瞑.闭眼,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甚;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正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挖洞其中,意.意图将隧.这里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睡觉,盖.表推测,大概、原来是的意思以诱敌;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哉止.只增笑耳;2、重点句子翻译;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又拿一块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赶上了;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5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中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从后面攻击屠户;6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明白前面那只狼为何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诱惑敌方;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3、点明主旨,包含讽刺意味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始很害怕,丢骨头给狼,后来镇定下来,跑到柴堆下,拿走屠刀,最后坚定下来,用到砍死狼;5、文章里的狼有什么性格特征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贪婪、狡诈、凶狠;告诉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妥协、要坚决斗争,才能胜利;6、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关于狼的启示: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我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关于屠夫的启示: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7、下列对本文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不应作让步,而是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刚开始屠户对狼的让步和抱希望;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明了狼人狡猾;8、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屠惧,投以骨”中的“投”字,表明屠户对狼的本性尚未彻底认识,只采取一种迁就退让的方法,对狼心存幻想;B.“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中的“持”字,表明屠户在毫无退让的情况下做出了与敌斗争的果断抉择;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刻画了屠户杀狼时的一种愤怒之情;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乃”字表明了屠户对狼奸诈的本性幡然醒悟;五穿井得一人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常一人居.住外;及.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应答,回答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重点句子翻译;1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节省一个空闲的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4、你如何理解宋君的形象详察事实真相,不轻信、轻传的人5、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审慎研究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B.本则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C. 本文幽默风趣,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D. 穿井得一人之所以发生误会,丁氏应该负全部责任;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B.宋君派人去询问丁氏,可见他是一个不明是非的昏君;C. 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D.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六杞人忧天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同“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开导之,曰:“天,积.聚积气耳,亡处亡气;若.你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如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四方,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同“释”,消除、解除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消除疑惑的样子大喜;2、重点句子翻译;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4日月星宿,不当坠耶5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6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D. 文章结尾可见两人的忧愁都得到解决;3、从文中“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可以看出杞人与晓之者的情绪都发生了好转;4、如何看待中杞人的形象A、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文中的杞人是一个毫无根据的瞎担心、患得患失、胸无大志的人; B、杞人是一个敢于怀疑、勤于思考探究的人,他仰望星空,却思接千载;他脚踏实地,而视通万里;他敢于怀疑,勤于探究,却被嘲笑为“庸人自扰”,这是不公平的;5、如何看待那个好心人的解释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6、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杞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B.“晓之者”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解了杞人之忧;C.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不科学的,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9ef7772f60ddccdb38a021.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②苫:用草编的席子。
③顾:但是。
④盈:满。
⑤豕:猪。
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
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屠乃奔倚其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B. 其一犬坐于前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C.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以吹豕之法吹之D.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版】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2020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83252bc8d376eeafaa3188.png)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习题带答案【2020部编版】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目录:(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三)第16课《诫子书》习题(四)第20课《狼》习题(五)第24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习题(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班级:姓名:一、选择题: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B. 去后乃至(才)•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D. 太丘舍去(去……地方)•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雪日内集(内在联系)B.俄而雪骤(不久)• • • •C.讲论文义(讲解)D. 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 • •3、选出与“相委而去”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出淤泥而不染 B 、思而不学则殆• •C环而攻之 D 、中峨冠而多髯者• •4、选出下列“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渔人甚异之B. 何陋之有C.下车引之D. 属予作文以记之5、选出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 渔人甚异之B. 无案牍之劳形C.具答之D. 吴广佐而杀之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去:去到)B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你的父亲)• • • • •C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D、日中不至(至:至于)• •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去后乃至..(乃至:才到)B. 相委.而去(委:委托)• • •C. 与友期.行(期:约定)D. 下车引.之(引:拉)• •8、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A.白雪纷纷何所似(译:纷纷扬的大雪飘向什么地方?)B.俄而雪骤,公欣然曰(译:不久雪花突然停止了,公因此高兴地说。
)C.撒盐空中差可拟(译:这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D.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译:谢太傅一家人因为寒冷而靠在一起。
)9、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A.尊君在不(译:尊敬的君子在不在)B.待君久不至,已去(译:等待你很久时间也不到来,约定时间已经过去了)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译:正午时你还不到,就是不讲信用)D.元方入门不顾(译:元方赶着回家而顾不上他)10、下面对《咏雪》文中句子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题目为“咏雪”,点明全文的主旨是赞叹雪花的高洁和雅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古文二则练习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古文二则》同步练习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敦风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千金寄.之______________
(3)且父未尝语.我______________ (4)卒辇而致.之______________
(5)先生是年乃能言.____________ (6)就.傅读书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重责诺,敦风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关于“诚信”的名言,不少于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再读《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完成5~8题。
5.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蔡勉旃如果贪了友人银子,友人的儿子会不会知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题目是“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哪里体现了“坚”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蔡勉旃召友人之子,准备将银子还给他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
这表现了友人之
子什么样的心理这对表现蔡勉旃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子罕辞玉
宋人或(有人)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献诸.子罕__________________ (2)尔.以玉为宝______________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子罕弗受玉,献玉者做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1)重视(2)存放(3)告诉
(4)归还(5)说话(6)靠近,跟随
2.(1)看重诺言,崇尚情谊。
(2)你父亲了解我,因此没有告诉你。
(3)(他)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还不肯停下来。
3.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
我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有分辨,
有判别。
4.示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③大丈夫,一言九鼎。
④人无信不立。
5.一是“寄千金,不立券”,二是没有告诉自己的儿子。
6.不会。
因为友人“寄千金”,没有立券;同时友人已死,并且生前并没有告诉自己的
儿子。
7.蔡勉旃在友人死后,召他儿子来取白银,友人之子“愕然不受”,但蔡勉旃仍“卒辇
而致之”。
8.表现了友人儿子惊愕、不相信的心理,这从侧面反映了蔡勉旃品德的高尚。
9.(1)之于(2)你
10.(1)把它拿给玉匠看,玉匠认为是宝玉,所以才敢把它献给你。
(2)如果把它送给我,我们都丧失了自己的宝贝,不如我们都拥有自己的宝贝。
11.说明这玉是块真玉,劝子罕收下。
12.褒扬了子罕。
褒扬他洁身自爱、不贪钱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