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名师课堂教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精品教学课件(第1-2课时)
1.
苏秦认为世态炎凉, 一个人贫穷时连父母都会看不起, 而富贵时连亲戚都感到畏惧, 所以不能忽视“势位富贵”。
2.
(1)孔子的富贵观:以仁义为重,安贫乐道; 追求富贵要合乎道义。
(2)苏秦的富贵观:以富贵为重,通过个人奋斗以求富贵。
1.“足食” 体现了孔子的富民政策, “去食”体现了得到百姓信任的重要性。 (点睛:要结合上下文和所学孔子为政主张分析)
论语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为什么苏秦认为不能忽视“势位富贵”? 2.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孔子的富贵观与苏秦的富贵观。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学而》
陆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本章讲的是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 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 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 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 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精选全文
乐:
以… …为乐趣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饭疏食,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 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曲肱:肱,音gōng,胳膊。曲肱,即弯着胳膊。 于:对,对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独立思考
有所发现
获取新的知识
将旧知识融会贯通
温习学过的知识
↙
↙
↑
↘
↗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重点字词:罔、殆
学习
辨正统一
停殆
迷惘
思考
课文探究
第四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 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三人行,必有我师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就像这流去的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呀。”
川:
河。
逝:
流逝。
斯:
这,指河水。
舍:
舍弃。
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 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
5.1 《《论语》十二章》课件(共2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并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成语:朝闻夕死。
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 1.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 道得之); 2.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3.道路、路途(中道而废); 4.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突破国家、民族与地区间的壁垒,而是首先表现 为一种精神价值的世界认同,是对艺术理想世界的诉求。
君子人格中内含着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的忠恕之道,“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以及开放包容、彼此依存、 互助互鉴的精神品质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为师矣” “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三思而行”“不耻下问”……
作业: 1.梳理《论语十二章》所讲的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生
活中的现实意义,围绕“儒家的君子理想是否适用于当代公民的人格塑造”这一 话题,发表你的观点,字数不限。
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论语十二章》谈论 立身处世之道,或阐述持身以道、以礼、以仁、以恕、以义的道理,或辨析君子、 小人,或论述经典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价值。思考这些思想学说对自己砥节砺 行、修身养性的启发性,给自己列2-3条修身目标。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
册 别:选择性必修上 学 科:高中语文(人教版)
主讲教师:
学 校:
【导入】孔子认为“君子”应具备哪些品格?请找出对应的章句。
5.1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教学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周处的故事 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 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 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 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3.毛泽东的故事 从九月七日到八日下午,已在垂危中的毛泽东仍坚持要看文件、看书。七日这天,经过抢救刚苏醒过来的毛泽东 示意要看本书。由于声音微弱和吐字不清,工作人员没能明白是要哪一本书。毛泽东显得有些着急,用颤抖的手 握笔写下个“三”字,又用手敲敲木制的床头。工作人员猜出他是想看有关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当把书找来 时,他点点头,露出满意的神态。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毛泽东只看了几分钟,又昏迷过去。根据医疗组的护理记 录,可以看出“八日这一天,毛泽东看文件、看书十一次,共二小时五十分钟。他是在抢救的情况下看文件看书 的: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里插着鼻饲管,文件和书是由别人用手托着。”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 样…呢?”
仁
核心
礼乐
是礼乐的基础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 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研读文本 思考2: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 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 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 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 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 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 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 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专题02 文言文(知识梳理)
专题02文言文知识梳理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研读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食:动词,吃饭②敏:勤勉③有道: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释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研读第二章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而:表假设,如果②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释义: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研读第三章原文: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朝、夕:名字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②闻道:知道、懂得真理释义: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研读第四章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喻: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释义: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研读第五章原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②齐:与......看齐。
③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释义: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研读第六章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雍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质:质朴、朴实②文:华美、文采③野:粗野、鄙俗④史:虚饰,浮夸⑤为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释义: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引申: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尽心竭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人。尽心为人,服务社会。积极进取 的道德,不是谁都能做得到。)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好人。不危害社会。) 这是处世为人的最低要求,通行于所有人,不对别人、社会造成危害,保证不做坏人。
评: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 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 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 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 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 吾往也。”(《子罕》)
翻译:孔子说:“好比积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 停下来的。好比填平洼地,虽然才倒了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 己去干的。”
一是垂成,垂成之际易懈怠,故而要坚持。
一是初始,初始之时易畏难,故而要坚持。
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 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 出生命的代价。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翻译: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 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 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思:学案上第二部分“思”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 第1课时 《论语》十二章
[解读] 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他还说:“如果多给我几年 时间,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就会全部掌握了。” 春秋时期,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 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孔子读来读去,把 编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书并不只是一个看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温习,需要专注。我 们对待学习也应有同样的态度,把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烂熟于心,并在此 基础上有新的发现。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 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 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 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迷失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 是真正的君子。
诵读鉴赏
[原文]
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鉴赏] 谆谆教诲,劝勉有加。首联先叙弟侄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 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 表。窗外绿竹摇曳,影入书案;远处泉水潺潺,流入砚池。视觉与听觉相结 合,我们可以想象其弟侄伏案苦读、砚池墨耕的情形。尾联是对弟侄的劝 勉之辞,劝弟侄莫荒废时光。 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诗中没有难解字句,质朴之至,仿佛从 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毫无半点雕琢痕迹,令人不能不佩服诗人的艺术之高超。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却又自然晓畅。 同时,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杜荀鹤诗作的一个显著艺术特征。
《论语》十二章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士人的最高人格理想理念。
2.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解儒家“下学上达”的思想内涵。
3.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结孔门学习方法,以助益于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结合《论语》中关于学习目的的部分章句,深化对“以学求仁”的理解。
教学难点:用分类、联系、整合的方法探究专题“《论语》中的学”。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了解文明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及中国士人的最高人格理想理念。
1、轴心时代:什么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轴心时代”这个“世界历史的轴心似乎是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
……概念。
他说,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选自顾伟列《中国文化通论》)雅斯贝尔斯指出,轴心时代的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几乎都诞生了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伟大思想家,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印度有释迦牟尼,古中国有孔子、老子等。
这时,几大文明古国同时实现了思想文化上的超越与突破,由文化的原始阶段飞跃到高级阶段,各自形成特殊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截止,一共约有550年的时间。
其中,“从周平王东迁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共三百〇三年”,为春秋时代;“春秋以下,迄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告成,其间共二百四十六年。
即所谓战国时代。
”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化,造成百家争鸣的大时代”。
“人类历史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几乎都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诞生了奠定各自文明基础的伟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他们又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础。
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
分析文义
先生,指孔子
复习 按时温习
也、也是 “悦”的古字,愉快
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部编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 上册
《论语》 十二章
一、原文朗读与背诵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 墨子 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 子”。
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 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的宝贵资料。
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思想宝库
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 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 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
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 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
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
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状后),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学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PPT
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重在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排除干扰
好 学 “敏于事而慎于言”: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重在 时间锻炼
“就有道而正焉”: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 匡正自身的行为。
研读第一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食:动词,吃饭 勤勉
而:表并列 而:表顺承
求:追求
安:安逸
敏: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 对工作勤勉,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 以说是好学了。”
喻:知晓,明白。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研读第四章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思考: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 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明确: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是公心;“利”是私欲。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 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原因
士不可不弘毅
原因
任重而
道远
原因
以“仁”为己任 死而后已,终生不倦
研读第八章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 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譬如:比如、好比 篑:盛土的竹筐
平地:填平洼地
虽:虽然。
覆:倾倒。
进:前进。指
5.1《论语》十二章(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答案】A【解析】《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当堂检测
3.理解性默写(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纭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克已复礼:束缚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名作动,实践、从事。
判断句
走进文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毕生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作者介绍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的情势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学习任务一
你认为“学而篇”第一章居于《论语》开篇 的意义是什么?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觉悟也。——《说文解字》
习,数飞也。——《说文解字》
• 朋,比也;朋,类也。——《广雅》 君,尊也。——《说文解字》
• 君子是一个贯穿《论语》始终的概念。
• 1.“好学”应有勤勉的学习态度。 • ☆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
也。(《公冶长》)
• ☆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 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 ☆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述而》)
之。” (《述而》) • 4.学习是为自己成德。 • ☆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整合提炼,理解“好学”的内涵。
• ⑴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 ⑵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 ⑶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 ⑷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
《论语》十二章 (第1课时)
下列《论语》中的成语都与“学习”相关: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好古敏求 学优则仕
闻一知十 举一反三 发愤忘食 学而不厌 择善而从 升堂入室
学习目标
• 1.理解《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进而理 解儒家“下学上达”的思想内涵。
• 2.探究《论语》中有关“好学”的章句,总 结孔门学习方法,以助益于自己的学习。
• 2.“好学”应贵有恒的学习精神。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
• 君子之道 • 一: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点评:“周”就是公,“比”就是私。君子是有德之人,办事公道,心无私念,多为别人着想,一切以
大局为重;小人是无德之人,无论是平时心中所想,还是做人做事,都是有私无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 益得失。 • 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点评:君子终日所想的,是如何进德修业。小人整日所想的,只是如何买田置地,发点财。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一定要看是否合乎刑法道德。小人则唯利是图,哪怕触犯刑法也不管不顾。 • 三,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点评:“喻”是知晓的意思。君子但知公义、道义,一切为公的都愿意去做,而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 小人只知道私利,只要对自己有好处的,哪怕损人利己,他都会去干。 • 四,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点评:这是君子和小人的心理。君子不为名利所牵,问心无愧,自然心怀坦荡;小人不是为名所困,就 是为利所扰,总是患得患失,这就是长戚戚。 • 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点评:君子不但自己做善事,也乐于帮助别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相反,自己喜欢干坏事, 也乐于帮助别人干坏事,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见到别人做善事,便会嫉妒嗔恨。 •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译文:
兴:抒发情志。
观:观察(社会与自然)。
群:结交朋友。
怨:讽谏怨刺(不平之事)。
迩(ěr):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 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盛衰),可以 培养群体观念(提高人的交往能力),可以学得讽刺时政方 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 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课件
如礼何: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赏析】 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
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 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贤: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看齐。 省.反省,检查。 【译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学
习并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 己有没有和他类似的毛病。”
【解读】省心向善去恶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 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 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 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了在 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 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从没有一个人像孔子 一样能将自己的名字印在中国人 的精神里,刻在中国的历史中。”
2022/4/1
孔子思想
《论语》是先秦儒家语录体典籍,是 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 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共二十篇。内 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 德观念、教育原则和方法等。
宋代后把它与《大学》《中庸》《孟 子》合称为“四书”。
他心怀天下,爱人济众,他再也不会因他个人的境遇而 忧愁,不会因受环境动摇。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 义勇为,所以不惧。
古人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仁爱、智慧和勇 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 就是说人如果有着一颗博爱之心,有着高远的人生智慧, 有着勇敢坚强的意志,那么他就必然会具有良好的心理 和精神状态,从而心底宽广、胸怀坦荡。
《论语》十二章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
【第八章】
堆土成山 盛土的竹筐
填平洼地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判断句
即使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 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 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第八章】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第十二章】
3.“群”是“群居相切磋”,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 《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沟通 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4. “怨”就是不满,《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对社会政治以 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六章】
质朴、朴实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配合恰当的样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华美、文采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 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论语重要性——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 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历史事实——孔子思想只有部分被发展和利用, 成为君主专制体制的思想基础。
【了解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 智信。相传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艺者(即六经: 诗、书、礼、易、乐、春秋)七十二人,孔子曾带 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部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论语》十二章 刘长军第1讲
4
单元导读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 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先秦 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 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小子何莫学夫《诗》 兴、观、群、怨
13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通“矣”,了
勤勉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接近,靠近
匡正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 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贰
壹
课
章
后
句
练
解
习
读
7
孔子及《论语》
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__丘_,字仲尼 , 春秋 末期名著 的 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 , 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 _3_0__0_0_, 贤者_7_2____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 先师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 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1
壹
章 句 解 读
11
前六章重点字词:
•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12
后六章重点字词
•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一日克己复礼 • 不亦重乎 • 死而后已 • 天下归仁焉 • 请问其目 • 请事斯语矣 • 其恕乎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敏、喻、质、史”等文言词语含义。
2.辨析君子、小人的区别。
3.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4.学习“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重点难点】1.理解“仁”“道”“义”等核心概念的含义。
2.解读“持身以仁、以道、以义”的修身方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论语》十二章,记载了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讲述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学习《论语》十二章的前六章。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文化常识:八佾:读音yì,古代舞蹈奏乐的行列,八个人为一行叫做一佾。
八佾是八行共六十四人,按周礼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因鲁国国君是周公后代,周公曾有功于周王室,为报答周公之德,周成王赐给鲁国国君用天子之礼乐祭祀的特殊待遇。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35页学习提示: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三、学习活动(一)朗读文本,疏通文意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解:1.安:安适、安逸。
2.敏:勤勉。
3.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4. “君子”一词的理解孔子生活在礼坏乐崩的社会,贵族传统正在崩溃。
孔子为君子重新下定义,将君子分为身份君子和道德君子。
身份君子是指:贵族社会的成员,按照血统关系组成。
处于社会高端,大富大贵,有身份,有地位。
道德君子是指:从社会底层走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力量。
他们不但比当时的贵族更有知识,还有他们更不具备的底层经历。
这种新君子,往往出身贫贱,但有道德,有学问。
(以上解释参考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根据本章中的文字“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来看,这里指的君子是道德君子。
翻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解:而:如果,连词,表示假设关系。
翻译: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了仁心,怎样对待礼呢?人如果没有了仁心,怎样对待音乐呢?”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注解:对“道”字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见解:1.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一书中将其解释为:真理2.“道”指“大道”。
3.儒家的“道”,指的是他们的政治理想---“仁政”。
这一章因为“道”字的理解较多,就不再翻译。
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里仁》)注解:1.喻:动词,知晓、明白2.义的理解:我们参考《中庸•第二十章》: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意思是说,实现“义”,就是去做适宜的事,适宜的事就是符合道德标准的事。
可以将“义”字解释为“适宜”。
3. 君子与小人: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第一个层面,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品质低下的人。
比如,我们学习的这章,这里的君子和小人就分别指有道德的人和道德品质低下的人。
另一个层面,我们可以将君子理解成统治阶级、贵族,把小人理解成平民。
《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句话意思是说统治者就像是风,百姓就像是草,统治者做好表率,百姓自然会效仿。
这里的君子就是指统治者,小人就是指平民。
翻译: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应该自己从内心里反省。
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注解:1.质:质朴、朴实。
2.文,华美、文采。
3.野:粗野、鄙俗。
4.史:虚饰、浮夸。
5.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翻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浮。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过渡语:以上我们疏通了1——6章的字面意思,下面我们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
本环节中,我们设置的活动是教师示范,解读文本。
因为《论语》这本书所处时代遥远,所以给同学们的解读带来困难。
本节课的六章中,我为大家重点解读前四章,然后,同学们自己尝试解读后两章。
(二)解读文本,教师示范第一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解读:这一章选自《学而》,是讲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
本章内容从抵制物质的诱惑、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的言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三个角度诠释了“好学”的含义,并指出这是“君子”修身的三个途径。
我是怎样得到这样的结论的呢?首先我们要抓住关键字和关键词。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句,关键字是“食”和“居”,这是我们生活的必须的必要的条件,但是孔子却说“不求饱”“不求安”,这里的饱是“饱足”,“安”是“安逸”。
我们在解释这两个字的时候,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吃饭和居住这两个表层的意思上面,而应该将其深化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即不要追求物质上的丰足和安逸。
这样孔子就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讲明了一个道理。
“敏于事而慎于言”,我们可以抓住四个字理解:“言”和“事”是日常生活中的两个行为,说话和做事。
“敏”和“慎”是对这两方面的要求,这句话是孔子对学生的谆谆告诫。
我们也要结合自身,将其作为修身的至理名言,用来督促自己。
“就有道而正焉”一句,表层意思写孔子劝诫学生到有才艺或者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实则告诉我们精神的追求才是人生最主要的。
最后,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这一章:好学不是给别人看的,是为让自己长进的,目的是改善自己,让生命趋于完美。
这不仅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也是孔子一生求学精神的写照。
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就是这样一个人。
孔子盛赞他的时候说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解读这一章,我们可以尝试着使用这样的方法:抓、引、思1.抓——抓关键字、抓关键词。
比如说这一章的“食、居、敏、慎、”和“君子”等。
2.引——引申。
由具体的事例引出深奥的道理。
这一章中,表层谈论的是吃饭、居住的问题,实则写的是要学习就要抵制物质上的一些诱惑。
表层写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学习,然后请他指导自己,再匡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实则写在精神方面我们要有更高的追求。
3.思——思考。
要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和自身来思考。
这一章对于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学完这一章,我们应该怎么样。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篇》)在解读这一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抓住三个字:仁、礼、乐。
去思考这三个字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章中,“礼”就是各种礼节规范;“乐”就是包括音乐舞蹈在内的,是通过器乐与动作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状态。
在解读“仁”的含义时,我们可以联系“樊迟问仁”的章节。
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爱人。
”这句话中,“仁”可以理解为人与人之间内心的一种真挚情感。
若心中无仁,礼乐皆失其本。
若心中有仁,内外才可和谐统一,二者融合才可恰到好处。
因此,从三个字的关系上来看,礼乐之本即仁。
解读方法:1.抓——关键字“仁”“礼”“乐”。
2.联——联系“樊迟问仁”章节。
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里仁》)在解读这一章时,我们要抓住几个关键字和词,“义”和“利”,“君子”和“小人”。
这两组词构成对比,“君子”与“小人”对比,“义”与“利”对比,写出君子与小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君子做事会以“义”字为出发点,而“小人”考虑的只是个人的私利。
那么“义”字到底该怎样理解?这是我们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我们结合《中庸》这本书中对这个字的理解,《中庸》:“义者,宜也。
”“宜”是“适宜”的意思。
也就是说在考虑事情的时候,看的是做这件事是否适宜,即是否合乎道德标准。
这就是“义”的含义。
君子做事要适宜,在《论语》一书中,还有两个很好的论述: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这两句话讲述的是因为君子“喻于义”,所以君子做事时能够符合道德的标准,适宜地处理人际关系。
因为不谋取自己的私利,所以既能与人友善和谐相处,又能保持自身的独立。
与人亲近,却不勾结。
分寸拿捏得很好。
做事合宜,成为君子立身处世的至高无上的准则,对于塑造君子较为完美的人格形象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应该反思与学习的。
解读方法1.抓——关键字,从“义”字含义出发2.联——结合了《中庸》一书对义字的解释另外两章写君子小人的例子3.修辞——对比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解读这一章,我们要抓住这样几个字:一个是“质”字,一个是“文”字。
这两个字的理解,“质”是“质朴、朴实”。
“文”是“华美、文采”。
“质朴”是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自然的一种本性。
而“文”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得到。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老师在《论语三百讲》中将“文”理解为文化、文学、文意。
他说,这些都是要学习的对象,如果你的书读的多,叫博学。
成语“文质彬彬”,在古代应讲成既质朴,又文雅。
那为什么不是讲成既质朴,又博学呢?因为他觉得博学还不能算是文质彬彬,文和礼需结合在一起,一个人的行为言辞才能含蓄温婉,而一个人行为言辞含蓄温婉,是外在的表现。
“彬彬”文采与质朴二者兼备,且配合适当之意。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浮。
这里有两个关键字,“史”和“野”字的理解是要注意的,它们分别指质和文超过对方时所带来的结果。
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反过来,如果文采过多,一个人的内在的真诚和质朴少了,就会显得虚浮。
那怎样把握这个度,只能靠礼。
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就是说君子遵循的是中庸柔和之道,不偏执一方。
所以,本章内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内在与外在配合适当,才可称之为君子。
这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方法。
在本章中,我们使用的解读方法和前面三章是有相同之处的,也使用了关键字和关键词的方法,加出来的一点是联系名家观点的理解,同学们也可以在解读这些章节时候多参考一些名家的理解。
解读方法:1. 抓——关键字:质、文、野、史关键词:文质彬彬2.联——联系名家观点总结:将以上四章讲解归纳在一起,我们总结出解读经典文化语句的方法:抓、联、引、思四字法。
1.抓——关键字、关键词、关键句,修辞2.联——联系,相关章节、名家讲解、社会背景、古代文化3.引——引申,由具体的事例引出深奥的道理由文字的表层含义解读文字背后的思想4.思——思考,思考观点的现实意义过渡语:下面同学们就要根据解读文化经典语句的这四个方法,自己解读第三章和第五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