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危险源、风险、隐患等相关概念的梳理整合及类型划分
风险、危险源、隐患的概念与区别,安全人必看
风险、危险源、隐患的概念与区别基本概念(一)安全风险安全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二)危险源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其中:根源,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
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行为,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
状态,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三)事故隐患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消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消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消除的隐患。
二、三者区别危险源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能转化为故障、事故的部位,是各种事故发生的根源,客观存在于某个系统、某个区域、某台设备或某个人等对象中,其表述为危险、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风险是危险源的属性,危险源是风险的载体。
风险指某个危险源导致一种或几种事故伤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 6441 一 1986 ),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来确定安全风险类别,再通过对危险源触发事故概率与事故后果影响综合评定安全风险等级.其表述以危险、有害因素为主,加上“有”、“风险”、“伤害类型"等词语修饰,共同描述其风险,如“有火灾、爆炸风险"、“有从高处跌落的风险”、“有硫酸泄漏灼伤的风险”、“有氯气溢出中毒窒息的风险"等。
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关系及安全防范措施
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关系及安全防范措施危险源、隐患和风险的异同与关系在生产、工作和环境等领域,危险源、隐患和风险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相互关联又有所区别的层次结构,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估各种潜在的安全问题。
1.危险源2.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根源或条件。
例如,化学物品、机器设备、电力设施等都可能成为危险源。
危险源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一旦失控或管理不当,就会导致事故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威胁。
3.隐患4.隐患是指在生产、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因素。
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是一些潜在的问题、缺陷或不规范的行为,如设备老化和维护不当、操作规程不规范等。
隐患的存在可能导致危险源的失控,进而引发事故。
5.风险6.风险是指某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通常用概率和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表示。
风险的大小反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较大的风险意味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较高,或者事故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
7.危险源和隐患的关系8.危险源和隐患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危险源可以是隐患,因为危险源本身就是可能导致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根源或条件。
然而,隐患并不一定是危险源,因为隐患只是潜在的危险因素,并不一定具有直接的危害性。
隐患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整改,就有可能转化为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发生。
9.风险评估10.为了有效地降低或消除风险,我们需要对各种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测量。
通过风险评估,我们可以了解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及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或消除风险。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改善工艺流程、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加强员工培训等。
11.危险源和隐患的检查和监测12.危险源和隐患都可以通过定期的检查和监测来发现。
对于危险源,我们应定期对其状态进行评估,包括对其稳定性、安全性能等进行检测和维护。
对于隐患,我们应通过加强巡视、定期维护、严格执行安全规程等措施及时发现和整改。
关于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
关于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梳理整合及类型划分一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梳理整合01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梳理危险源英文Hazard一词的汉译,又被译作危害因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见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对是否为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就是基于其具有有害物质(危险化学品)数量的多少,一旦失控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死亡半径等)来确定。
【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区别】危险源(Hazard)既包括不安全的根源,也包括不安全的状态与行为,但重大危险源中的危险源,指的则是能量或有害物质之类的不安全的根源,而不包括不安全的状态与行为。
隐患隐患又称为事故隐患,最新有关事故隐患的定义是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认为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隶属于危险源(Hazard)中的第二类危险源(详见: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异同与关系)。
危险因素与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指能对人或物造成突发性伤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二者区别】在于其致害的快慢程度,有时二者不加以区分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或危险有害(危险和有害)因素。
GB13861-2009给出了“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定义: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它主要指客观存在的能量或有害物质等。
风险源ISO Guide73:2009表述为:具有导致风险产生的内在可能性的要素或要素的组合。
应知应会危险源、风险、隐患
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梳理整合
【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区别】危险源(Hazard)既包 括不安全的根源,也包括不安全的状态与行为,但重 大危险源中的危险源,指的则是能量或有害物质之类 的不安全的根源,而不包括不安全的状态与行为。 隐患:隐患又称为事故隐患,最新有关事故隐患的定 义是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排查治理暂行规定》,认为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 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 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 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 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害因素类型划分
危害因素类型划分现状:事实上,危害因素之所以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就其实质 而言,就在于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存在,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而意外释放是导致事故发 生的根本原因,这就是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主要内容。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示意图 至于能量或有害物质为什么会失控,奶酪模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因为所有事故 防控措施(屏障)都像“奶酪”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漏洞(缺陷),也正因这些 漏洞(缺陷)的存在,使得防范屏障可能会失去屏蔽作用,从而造成能量或有害物质 失控而意外释放,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两类危害因素的划分
第一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就是指能量意外释放论里所说的能量或有 害物质,也就是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需或所用的一 些能量以及伴随发生的有害物质等。 能量范畴:如马路上高速行驶的车辆、地层深处的高压 流体等。
一般地,能量或是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需,如作为动力源的电能,或 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加工、处理的工作对象,如发电厂产出的电能等,它们 自然不能被消除。
蔚永亮 2018.1.20
有关风险管理的概 念比较庞杂、混乱, 单就与危险源相近的 术语就有近10条之多。 这使人们在进行沟通 交流时,各说各话, 往往不在一个频道上, 不仅妨碍了学术上的 沟通交流,更是直接 影响了日常的风险管 理工作。
危险源的概念与分类
安全管理/危险源及风险辨识
危险源的概念与分类
1、危险源的定义为:长期或临时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且危险物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一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此处的危险物可以是能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一种或若干物质的混合物或结合体;临界量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定的一种或一类危险物质的使用或储存数量。
2、危险源的分类
按照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将危险源划分为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两类。
第一类危险源是指作用于人体的过量能量或干扰人体与外界能量交换的危险物质,也就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
如生产中涉及的生产、储存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或场所等。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的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缺陷即属这一类危险源。
详解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的区别和联系
分析逻辑——梳理它们的联系
分析逻辑——梳理它们的联系
分析逻辑——梳理它们的联系
因此,危险源、风险、隐患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而隐患又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危险源、风险识别 不到位不全面则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总结
总的来说,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是递进的逻辑关系。
在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中,我们应该从识别危险源、评估风险、消除隐患、预 防事故等方面入手,最终形成了一个预防降低风险为主、消除控制隐患为辅的 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双重体系,即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 事故前面,不断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风险的两个主要特性
危险源 危险源的定义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 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的分类 第一类危险源: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能量载体,其决定了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罪魁 祸首。 ➢ 举例 ① 产生、供给能量的装置、设备,如工作中的发电机、变压器、油罐等; ② 能量载体,如带电的导体、行驶中的车辆等; ③ 一旦失控可能发生能量蓄积或突然释放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各种压力容器等; ④ 危险物质,如各种有毒、有害、可燃易爆物质等; ⑤ 生产、加工、储存危险物质的装置、设备、场所; ⑥ 一旦失控可能产生巨大能量的装置、设备、场所,如强烈热反应的化工装置等; ⑦ 人体一旦与之接触将导致能量意外释放的物体,如带电体、高温物体等。
危险源的分类
第二类危险源:危险源定义中的不安全状态、行为,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等,影响 约束能量和有害物质屏障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 举例 ① 人的失误: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被要求的标准,即没有完成规定功能的现象,人的不完全行为也属于人的失 误,人的失误会造成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系统故障,使屏蔽破坏或失效,从而导致事故发生。 ② 物的故障:机械设备、装置、元部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预定的功能的现象,从安全功能的角度,物 的不安全状态也是物的故障,物的故障可能是固有的,由于设计、制造缺陷造成的,也可能由于维修、使用不当, 或磨损、腐蚀、老化等原因造成的。 ③ 环境因素:人和物存在的环境,即生产作业环境的温度、湿度、噪声、振动、照明或通风换气等方面的问题, 会促使人的失误或物的故障发生。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一、基本概念1、危险源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2、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本身是一种“根源”,事故隐患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主体对象,或可能诱发主体对象导致伤害或疾病的状态。
例如:装乙炔的气瓶发生了破裂。
危险源是乙炔,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根源;事故隐患是乙炔瓶破裂,导致事故的“状态”。
3、危险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4、有害因素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5、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及其大小的过程,通常两者通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6、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1)、能量、有害物质A、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害因素。
B、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的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2)、失控A、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B、人员失误C、管理缺陷D、温度、风雨雷电、照明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
二、危险源的辨识方法一般危险源的辨识(1)、按GB/T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进行辨识(其中类型)——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人的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等。
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异同与关系
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异同与关系危险源、隐患、风险这三个概念虽然有所联系,但同时又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安全生产中,要正确理解这三个概念的异同与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危险源识别、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
危险源是指能够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实体、物质、能量、环境等因素。
危险源往往潜在于生产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其具体形式包括机器设备、化学品、火源、高处、电气设备等。
危险源的存在是安全生产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是所有安全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在进行安全管理时,要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并进行有效控制,以防范潜在风险。
隐患是指隐藏在生产生活环节中的潜在危险,是一种可能性更高的危险源。
隐患不容易被察觉,但却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危及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环境安全等,因而应引起高度重视。
隐患的典型特征是不易被发现、容易被忽视,需要通过日常巡查、安全检查等措施进行排查和处理。
风险是指具有一定概率和可能性的未来事件或行为发生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往往是由危险源和隐患共同作用造成的,同时还受到环境、人员、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风险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和估计,因而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实际条件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
对于某些风险较大的工作或操作,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控,以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
危险源、隐患、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危险源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而隐患是危险源存在的可能性。
而风险则是在危险源和隐患基础上针对未来事件的评估和预测。
即危险源是最基本的因素,隐患是危险源存在的可能性,风险是基于危险源和隐患的预测和估计。
危险源、隐患、风险虽然有着密切联系,但也有各自独立的含义和特点。
在安全生产中,要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对隐患进行排查、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生产生活的安全。
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的关系解析
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的关系解析●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一般分可为两类:第一类是能量或有害物质所构成的,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源头。
第二类是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监管缺陷,也即危险源定义中的不安全的状态、行为。
第二类危险源防控屏障上那些影响其作用发挥的缺陷或漏洞,正是这些缺陷或漏洞致使约束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屏障失效,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失控,从而造成事故发生。
例如,煤气罐中的煤气就是第一类危险源,它的失控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或煤气中毒;煤气的罐体及其附件的缺陷以及使用者的违章操作等则为第二类危险源,因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煤气罐中的煤气泄漏而引发事故。
●隐患“隐患”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隐藏的祸患,而安全、生产领域所指的“隐患”,是指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
“隐”字体现了潜藏、隐蔽,“患”即祸患、不好的状况,而无论是人的不安全行为,还是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小概率事件。
因此,它们都是藏而不露、不易为人们所发现。
●危险源与隐患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隐患是“现实型”危险源。
按照危险源的存在状态,危险源可以分为“现实型危险源”与“潜在型危险源”两种类型。
在已开始的活动中发现了螺栓的松动或脱落,属于已经客观存在的“现实型” 危险源,也就是所谓的“隐患”,隐患就是“潜在型” 危险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结果,是已经客观存在的物的不安全状态,当然“现实型” 危险源也可以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管理上的缺陷。
由于“现实型”危险源是“潜在型” 危险源失控的结果,其较之“潜在型” 危险源,距离引发事故就更进一步,如果系统内危险源都处于潜在状态,说明事故预防工作得力,该系统应是比较安全的;反之,如果大多数“潜在型” 危险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转化为“现实型”危险源——隐患,则该系统风险程度大为增加,或已濒于将要发生事故的危险阶段。
第二,隐患是第二类危险源。
什么是危险源、事故隐患、风险?
什么是危险源、事故隐患、风险?什么是危险源、事故隐患?一文读懂!(一)危险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一般分可为两类:一类是能量或有害物质所构成的第一类危险源,如行驶车辆具有的动能、高处重物具有的势能以及电能等等,都属于第一类危险源,它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源头。
另一类是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监管缺陷等在内的第二类危险源,也即危险源定义中的不安全的状态、行为。
它就是防控屏障上那些影响其作用发挥的缺陷或漏洞,正是这些缺陷或漏洞致使约束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屏障失效,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失控,从而造成事故发生。
例如,煤气罐中的煤气就是第一类危险源,它的失控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或煤气中毒;煤气的罐体及其附件的缺陷以及使用者的违章操作等则为第二类危险源,因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煤气罐中的煤气泄漏而引发事故。
(二)隐患与安全生产有关系的隐患称为“事故隐患”,一般也称为“隐患”。
《现代劳动关系词典》把“事故隐患”定义为:企业的设备、设施、厂房、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能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1994)把“事故隐患”定义为: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
1995年,劳动部出台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劳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综上所述,“隐患”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隐藏的祸患,而安全生产领域所指的“隐患”,并非是隐藏的祸患,而是指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知识点学习
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隐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危险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一般分可为两类:一类是能量或有害物质所构成的第一类危险源,如行驶车辆具有的动能、高处重物具有的势能以及电能等等,都属于第一类危险源,它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源头。
另一类是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监管缺陷等在内的第二类危险源,也即危险源定义中的不安全的状态、行为。
它就是防控屏障上那些影响其作用发挥的缺陷或漏洞,正是这些缺陷或漏洞致使约束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屏障失效,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失控,从而造成事故发生。
例如,煤气罐中的煤气就是第一类危险源,它的失控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或煤气中毒;煤气的罐体及其附件的缺陷以及使用者的违章操作等则为第二类危险源,因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煤气罐中的煤气泄漏而引发事故。
(二)隐患与安全生产有关系的隐患称为“事故隐患”,一般也称为“隐患”。
· 《现代劳动关系词典》把“事故隐患”定义为:企业的设备、设施、厂房、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能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1994)把“事故隐患”定义为: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
· 1995年,劳动部出台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劳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 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综上所述,“隐患”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隐藏的祸患,而安全生产领域所指的“隐患”,并非是隐藏的祸患,而是指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
行业资料:________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第1 页共11 页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一、基本概念1、危险源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2、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危险源本身是一种“根源”,事故隐患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等的主体对象,或可能诱发主体对象导致伤害或疾病的状态。
例如:装乙炔的气瓶发生了破裂。
危险源是乙炔,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根源;事故隐患是乙炔瓶破裂,导致事故的“状态”。
3、危险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4、有害因素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5、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确定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及其大小的过程,通常两者通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6、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1)、能量、有害物质A、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害因素。
B、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的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最根本的危害因素。
(2)、失控A、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等)B、人员失误C、管理第 2 页共 11 页缺陷D、温度、风雨雷电、照明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
二、危险源的辨识方法一般危险源的辨识(1)、按GB/T13861-xx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进行辨识(其中类型)——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心理性危险、危害因素——人的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其他危险、危害因素A、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种类内容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运动件外露、密封不良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不当或距离不够等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静电、雷电、电火花噪声危害机械、振动、流体动力振动等振动危害机械振动、流体动力振动等电磁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等辐射核放射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液体飞溅、坠落物等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熟料、水泥、蒸汽、烟气等作业环境不良粉尘大、光线不好、空间小、通道窄等信号缺失设备开停、开关断合、危险作业预防等标志缺陷禁止作业标志、危险型标志、禁火标志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B、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种类内容易燃易爆物氧气、乙炔、一氧化碳、油料、煤粉、水泥包装袋等自燃性物质原煤及煤粉等有毒物质有毒气体、化学试剂、粉尘、烟尘等腐蚀性物质腐蚀性的气体、液体、固体等其他C、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种类内第 3 页共 11 页容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能传染疾病的动物、植物等致害动物飞鸟、老鼠、蛇等致害植物杂草等其他D、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等。
2023版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隐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全]
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隐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危险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一般分可为两类:一类是能量或有害物质所构成的第一类危险源,如行驶车辆具有的动能、高处重物具有的势能以及电能等等,都属于第一类危险源,它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源头。
另一类是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监管缺陷等在内的第二类危险源,也即危险源定义中的不安全的状态、行为。
它就是防控屏障上那些影响其作用发挥的缺陷或漏洞,正是这些缺陷或漏洞致使约束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屏障失效,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失控,从而造成事故发生。
例如,煤气罐中的煤气就是第一类危险源,它的失控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或煤气中毒;煤气的罐体及其附件的缺陷以及使用者的违章操作等则为第二类危险源,因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煤气罐中的煤气泄漏而引发事故。
(二)隐患与安全生产有关系的隐患称为〃事故隐患〃,一般也称为〃隐患〃。
《现代劳动关系词典》把〃事故隐患〃定义为:企业的设备、设施.厂房、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能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1994)把〃事故隐患〃定义为: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
1995年,劳动部出台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劳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综上所述,〃隐患〃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隐藏的祸患,而安全生产领域所指的〃隐患〃,并非是隐藏的祸患,而是指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
关于危险源等相关概念梳理整合及归类
一、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梳理整合01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梳理危险源英文HazardHazard一词的汉译,又被译作危害因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见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对是否为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就是基于其具有有害物质(危险化学品)数量的多少,一旦失控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死亡半径等)来确定。
【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区别】危险源(Hazard)既包括不安全的根源,也包括不安全的状态与行为,但重大危险源中的危险源,指的则是能量或有害物质之类的不安全的根源,而不包括不安全的状态与行为。
隐患隐患又称为事故隐患,最新有关事故隐患的定义是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认为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隶属于危险源(Hazard)中的第二类危险源(详见: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异同与关系)。
危险因素与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指能对人或物造成突发性伤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二者区别】在于其致害的快慢程度,有时二者不加以区分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或危险有害(危险和有害)因素。
GB13861-2009给出了“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定义: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它主要指客观存在的能量或有害物质等。
风险源ISO Guide73:2009表述为:具有导致风险产生的内在可能性的要素或要素的组合。
GB/T23694-2013表述为:可单独或共同引发风险的内在要素。
危险源危害因素风险事故隐患之间的关联详尽版
危险源危害因素风险事故隐患之间的关联详尽版1. 引言危险源、危害因素、风险、事故隐患是安全管理中常用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从详尽的角度分析这些概念的关联,并探讨它们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2. 定义- 危险源:指任何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引发伤害、疾患、财产损失的物质、设备或活动。
危险源是事故的根源和成因。
- 危害因素:指危险源对人员、财产、环境和社会产生危害的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能量等因素。
-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危险源和危害因素对人员、财产和环境产生潜在损害的可能性。
风险是通过对危险源和危害因素的评价、分析和控制来实现减少和控制。
- 事故隐患:指未暴露在事故状态下但具有潜在危险的物体、设备、行为或条件,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导致事故。
3. 关联分析危险源是事故的根源和成因,而危害因素是危险源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危害的中间因素。
危害因素与危险源之间一一对应,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对危险源的分析和评估获得。
对于特定的危险源,可以确定与之相关的危害因素,从而分析其对安全的影响。
风险是根据危险源和危害因素的评价得到的,是对危险源和危害因素可能造成的损害的估计。
风险的高低与危险源和危害因素的严重程度以及暴露程度有关。
风险越高,意味着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
事故隐患是指具有潜在危险的物体、设备、行为或条件。
事故隐患与危险源和危害因素直接相关,事故隐患的存在意味着潜在的风险,并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因此,及早发现和处理事故隐患对于事故的预防至关重要。
4. 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危险源、危害因素、风险和事故隐患之间的关联在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资源分配:根据危险源、危害因素和风险的关系,合理分配资源,优先解决风险高、危害严重的问题。
- 预防控制:通过对危险源、危害因素和事故隐患的分析和评估,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 事故应急:在事故发生时,及时发现和处理事故隐患,减少事故损失并采取应急措施。
危险源、风险、事故隐患概念及有关规定
危险源、风险、事故隐患概念及有关规定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危险源、风险、事故隐患,以及重大危险源、重大风险、重大事故隐患的概念是什么?有哪些规定?以下内容,仅供学习参考。
一、危险源及重大危险源1、危险源(1)国标有关规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2)地方标准有关规定(河南省)河南省地方标准《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DB 41/T 1646-2018)和《河南省企业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试行)》定义如下:“可单独或共同引发事故(事件)的内在要素、根源、状态、行为,或其组合。
包括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量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
比如:危大工程、人员高处作业、吊装物、可燃或有毒气体、压力容器等。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的各种(人、机、物、环、管)不安全因素,是第一类危险源发生事故的前提。
比如:人的失误、物的故障、环境不良、管理缺陷等。
2、重大危险源(1)《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七条“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物品,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依据分级指标R值大小,共分四级。
风险、危险源、隐患的概念与区别
风险、危险源、隐患的概念与区别一、基本概念(一)安全风险安全风险是指生产妥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有两个主要特性,即可能性和严重性。
可能性,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
严重性,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
(二)危险源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其中:根源,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
如起重设备、电气设备、压力容器等等。
行为,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
状态,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睑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三)事故隐患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妥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一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睑状态、场所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土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消除的C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问整改治理方能消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消除的隐患。
二、三者区别危险源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能转化为故障、事故的部位,是各种事故发生的根源,客观存在于某个系统、某个区域、某台设备或某个人等对象中,其表述为危险、有害国素,危险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风险是危睑源的属性,危险源是风睑的载体。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管理规定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管理规定一、目的为实现公司的安全生产,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二、危险源的概念1、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2、危险源辨识:是指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4、风险评价:是指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三、危险源辨识1、危险源存在状态、时态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1)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时状态;(2)异常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下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状态有较大不同的状态;(3)紧急状态指生产活动中出现意外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状态。
2、危险源辨识类型七种类型(安全):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放射性、生物因素、人机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3、危险化学品的辨识依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进行辨识。
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附件1中的表1与表2中规定的临界量即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处理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A 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则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B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多品种时,则按公式(1)计算,若满足公式(1),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11≥∑=ni Qi qi(1)式中:q1,q2,...qn ——每一种危险物品的实际存在量,单位为t ;Q1,Q2,...Q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t 。
危险化学品临界量表发烟硫酸硝酸(发红烟的除外,4、锅炉的辨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锅炉:(1)蒸汽锅炉单台额定蒸汽压力大于等于2.5MPa,且额定蒸发量大于等于10t/h。
(2)热水锅炉额定出水温度大于等于120℃,且额定功率大于等于14MW。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与危险源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与危险源1. 引言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与危险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识别、评估和管理组织内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控。
本文将详细介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与危险源的相关内容,包括定义、目的、流程和具体操作等。
2. 定义2.1 安全风险安全风险是指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潜在威胁。
它可以来源于内部或外部因素,如设备故障、人为失误、自然灾害等。
2.2 隐患隐患是指存在于某个系统、设施或过程中,但尚未发生事故或事故后果尚未显现的不安全因素。
它可能是某个环节上的缺陷、疏漏或不规范操作等。
2.3 危险源危险源是指能够产生危害并导致事故的物质、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等。
危险源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
3. 目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与危险源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维护财产的完整性,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
4. 流程4.1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流程步骤一:识别安全风险首先需要明确组织内部存在哪些潜在的安全风险。
可以通过观察现场、分析历史事故数据、进行专家评估等方法来识别安全风险。
步骤二:评估安全风险对识别出来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和发生概率。
可以使用定量或定性方法进行评估,如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等。
步骤三:制定管控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策略。
对于高风险的安全风险,需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进行管控,如加强监管、改进工艺、提供培训等。
步骤四:实施管控措施根据制定的管控策略,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
这包括改进工作流程、安装安全设备、加强人员培训等。
步骤五:监督和检查对已实施的管控措施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和持续性。
可以通过定期巡检、设立安全指标等方式进行监督和检查。
4.2 隐患排查与危险源管理流程步骤一:隐患排查通过现场巡查、设备检测、操作记录分析等方法,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进行排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危险源、风险、隐患等相关概念的梳理整合及类型划分一、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梳理整合1.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梳理⑴危险源英文Hazard一词的汉译,又被译作危害因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⑵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见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对是否为重大危险源的评价就是基于其具有有害物质(危险化学品)数量的多少,一旦失控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如死亡半径等)来确定。
【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区别】危险源(Hazard)既包括不安全的根源,也包括不安全的状态与行为,但重大危险源中的危险源,指的则是能量或有害物质之类的不安全的根源,而不包括不安全的状态与行为。
⑶隐患隐患又称为事故隐患,最新有关事故隐患的定义是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认为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隶属于危险源(Hazard)中的第二类危险源(详见: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异同与关系)。
⑷危险因素与有害因素危险因素指能对人或物造成突发性伤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二者区别】在于其致害的快慢程度,有时二者不加以区分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或危险有害(危险和有害)因素。
GB13861-2009给出了“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定义: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它主要指客观存在的能量或有害物质等。
⑸风险源ISO Guide73:2009表述为:具有导致风险产生的内在可能性的要素或要素的组合。
GB/T23694-2013表述为:可单独或共同引发风险的内在要素。
总之,风险源一词外延很大,不仅涉及安全生产方面的风险,还包括经济、金融等其它方方面面的风险。
⑹不安全因素是日常工作中的约定俗成,即与安全相反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
其主要指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等。
如上所述,这些名词、术语或是来自西方文献汉语翻译,或是出自政府主管部门文件规定,或是日常工作中的约定俗成。
由于它们的出处不同,造成内容相近、交叉重叠的名词术语,多而杂乱。
2.危险源等相关概念的整合根据风险管理原理可知,要有效防控事故的发生,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致因因素,这些概念的共性是都属于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负面、不良因素,都是需要被辨识出来的东西,因为只有把它们找到,才能通过风险评估决定是否对它们进行防控、如何防控。
【概念分类】表示源头、根源:危险因素、有害因素、重大危险源表示行为、状态:隐患、不安全因素既表示源头、根源类,也表示行为、状态:危害因素、危险源危害因素、危险源的外延比较宽泛,既包括不安全的根源,也包括不安全的状态与行为,因为它们是hazard一词的汉语翻译,既能够涵盖上述表示行为、状态类的概念,也能够涵盖上述表示源头、根源类的概念,因此,完全可以用“危害因素”或“危险源”取代上述诸多名词,事实上,英语言国家表示此类概念的也就只有hazard一词。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危险源”一词中“源”在汉语语境中,指的就是根源、来源、源泉,因此,“危险源”一般被理解为危险的根源性、源头类的物质,而不适于用来表示行为、状态方面的意思,因此,把hazard 被译为危险源,无形中就限制了人们在辨识hazard 时的思考范围(这一点不容小觑,因为hazard辨识不到位直接影响事故防控),况且这个“危险源(hazard)”与重大危险源中“危险源”的概念也不吻合,此外,它还影响着之后对其类型的划分,等等,总之,用“危险源”囊括这些概念显然并不适宜。
相反,“危害因素”一词则十分合适,因为“危害”可理解为危险、有害的简称,而“因素”一词为中性词语,既可表示源头、根源类物质,也能表示行为、状态类情形。
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认为,相比较而言,采用“危害因素”一词概括上述诸多术语更为合适,故可把上述诸多称谓都统一合并称为危害因素,把对它们的排查与识别,统称为“危害因素辨识”。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重大危险源”是经过评价才能确定的,而“风险源”则远超安全风险管理范畴,因此,二者不在整合之列。
危害因素示意图把这些概念合并称为危害因素,既消除了目前使用“危险源(Hazard)”一词所产生的歧义,也解决了众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名词问题,为危害因素辨识扫清了障碍。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动员全员去辨识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危害因素,然后由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评判,并视评判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防控以及如何防控等,从而达到关口前移、事前预防的目的。
二、危害因素类型划分1.危害因素类型划分现状事实上,危害因素之所以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就其实质而言,就在于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存在,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而意外释放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这就是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主要内容。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示意图至于能量或有害物质为什么会失控,奶酪模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因为所有事故防控措施(屏障)都像“奶酪”一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漏洞(缺陷),也正因这些漏洞(缺陷)的存在,使得防范屏障可能会失去屏蔽作用,从而造成能量或有害物质失控而意外释放,进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东北大学的陈宝智教授根据危害因素(hazard)的性质特点,提出了两类危险源(hazard)理论:两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指各种能量或有害物质,也就是根源、源头类危害因素。
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或有害物质措施(屏障)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也即,为防控能量或有害物质意外释放所设置的防范屏障(措施)上的缺陷或漏洞,也就是行为或状态类危害因素。
除了两类危险源划分理论之外,目前国内还有以下几类主要划分方式:①根源危险源与状态危险源(白勤虎等);②固有型危险源与触发型危险源;③固有危险(源)与变动危险(源)(马国忠等);④物质性危险源与非物质性危险源;⑤基本型危险源与控制型危险源;⑥固有危险有害因素与派生危险有害因素(雷长群)。
国外一般把危害因素分为inherent hazard与contributory hazard两种。
首先,上述的“危险源”就是hazard一词有的汉译,hazard 译作“危险源”存在诸多问题,除本文前面的论述外,雷长群等许多专家、学者都发文对此做过类似分析,认为hazard一词的译为“危险源”的确不太合适。
其次,在hazard的类型划分上,无论其如何划分,基本类型大致相同,如,根源危险源、固有型危险源、固有危险(源)、物质性危险源、基本型危险源、固有危险有害因素以及inherent hazard,都是指能量或有害物质之类的固有的、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源头或根源类物质,也就是两类危险源理论中的第一类危险源。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类诸如状态危险源、触发型危险源、非物质性危险源、控制型危险源、派生危险有害因素或contributory hazard等,则是影响对能量或有害物质控制的因素,或者说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约束失效的因素,也就是两类危险源理论中的第二类危险源。
2.两类危害因素的划分第一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就是指能量意外释放论里所说的能量或有害物质,也就是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需或所用的一些能量以及伴随发生的有害物质等。
能量范畴:如马路上高速行驶的车辆、地层深处的高压流体等。
一般地,能量或是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必需,如作为动力源的电能,或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加工、处理的工作对象,如发电厂产出的电能等,它们自然不能被消除。
有害物质范畴:水泥厂、面粉车间、选煤车间里的粉尘,机械厂里的噪音,以及化工厂的一些有毒有害物品等。
有害物质则是指伴随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而产生物质,它们无法消除,至少无法彻底根除,只要活动进行,此类有害物质就随之产生,如一些工厂车间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粉尘、噪音,化工厂生产时伴随产生的一些毒副产品等。
由此可见,第一位危险源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各种能量为我们所用,主观上不能消除,而一些有害物质伴随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客观上难以消除。
由于这类危害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所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根源、源头,因此,把此类危害因素称之为源头类危害因素更为形象、贴切。
【管控此类危害因素的办法】辨识出来后,设置相应的防范屏障,加以屏蔽,防止其意外失控,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第二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也即,为防止源头类危害因素(第一类危险源)失控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所施加的防范屏障上的各种漏洞或缺陷,它既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也包括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监督不到位、管理缺陷等。
与源头类危害因素不同,此类危害因素是人为因素所造成。
无论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还是环境不良等,都可以归结为人为因素,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管理上的原因所造成的。
如,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出现,要么是由于培训不到位,不知如何正确去做,要么,安全意识淡薄,想偷懒走捷径,明知故犯。
【管控此类危害因素的办法】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或通过强化理念、技能培训,或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加以解决。
同样,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等也都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加以解决。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还是环境不良都是问题的表象,它们表现为防范屏障上的漏洞,而管理缺陷则是这些漏洞背后的东西,是产生这些漏洞的原因或问题根源。
总之,无论是表现为防范屏障上漏洞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环境不良,还是导致防范屏障上漏洞产生的管理缺陷等,它们都是主观、人为因素所致,是可以通过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加以弥补和改进的。
另外,与源头类危害因素不同,该类危害因素原本并不存在,因为要防止能量或有害物质等源头类危害因素的失控,需要设置相应的防护屏障,所设置的屏障上的漏洞,就是该类危害因素,因此,该类危害因素是伴随防护屏障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在对源头类危害因素防控过程中产生的衍生品,因此,把它们称作衍生类危害因素更为合理。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危害因素划可分为源头类危害因素与衍生类危害因素两类,其中,衍生类危害因素就是我们所谓的隐患,因此,衍生类危害因素也可称之为隐患类危害因素,它们实质上就是奶酪模型中防控屏障上的漏洞及其产生的原因。
危害因素的分类笔者认为,把“两类危险源”重新命名为源头类危害因素与衍生类危害因素,不仅词义上更为准确、妥贴、合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从其名称中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有利于做好风险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