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精心整理的《安塞腰鼓》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1《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她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放、热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初看课文,就感觉理解上较难。
这只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课,并没有在电教室使用多媒体,孩子又没有什么生活体验,怎样才能上好呢?本节课下来,感觉还不错,最主要一点,抓住了读,以读促讲,在读中悟。
再者,我借助省优质资源进课堂的碟片中关于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
第一节课,让学生听了一篇课文录音,是配乐朗诵,可能是学生受到了感染的缘故,当然也包括我,本节课,读起书来都挺有感觉的。
于是,第二课时一上来,先让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这句贯穿全文的句子,帮学生理了一下课文条理,就围绕“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产生的幻想”几个方面教学起来。
作为一抒情散文,文中有许多词语都较难理解,如果***裂开来,脱离课文语境进行教学,效果不一定理想,所以我指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抓住重点进行理解,如“隆隆、隆隆、隆隆”一句,三个隆隆连续出现,学生易读成降调,那么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的气势就很难表现出来,我指导学生用升调来读,而一声比一声延长,很好的表现了当时火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也很快被激发出来。
另外,课文中有许多的排比、比喻,词语活用较多,内涵深刻,较难理解,运用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的方法,效果也不错。
通过读,明显感觉到学生有激情了,回答踊跃了,教师不自觉的也和学生融为一体,互动性显著增强,这都是由于引导学生读中感悟的缘故。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2《安塞腰鼓》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饱含激情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她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那火烈的舞姿、隆隆的声响、茂腾腾的后生体现了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放、热烈以及蓬勃的生命力。
《安塞腰鼓一》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
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品味音乐西性的复叠,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安塞腰鼓》是浙江省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体味作者对生活中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而触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
本课同时通过学习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教学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的。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朗读课文,学习排比手法及作用;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难点:理解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
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安塞腰鼓_傅清
《安塞腰鼓》网络教学案例教学背景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日臻完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深入学校课堂,为教学教研模式的标新立异带来了机遇。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中学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基于这一目标,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不适应语文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与社会发展相脱节。
按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要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但传统的教法: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学习少了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学得被动,对语文学习缺乏创新精神。
现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自己学、主动学,老师主要是“导”,以体现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培养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而语文课程的革新与现代化,必须要求相应的教学工具、教学途径也现代化、科学化,信息技术作为最广泛最先进的科技,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必选无疑的。
教学内容分析《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是著名散文家刘成章先生撰写的一篇富有诗意美的散文。
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激荡、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传达出勃发的生命激情,是对我们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品味、积累优美的词句获得艺术感受,并深入体会思想感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本文,宜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容的意境,欣赏文章的语言美、阳刚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学生对文章精神内涵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初一的学生对基本的修辞及作用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可以通过不断地涵咏去把握句子的情感和内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3《安塞腰鼓》知识梳理及思维导图
八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刘成章一、内容简介:《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写作的散文,最早出自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1-2] ,并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3课[2-4] 。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另外一点也颇有意味: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
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散文《安塞腰鼓》正是抓住了“安塞腰鼓”的这一特点。
二、作者简介: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中国作协会员,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他在中学时代就开始了文学创作,高中写诗,然后又转写词,后写了戏剧,再写散文。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主要成就首届鲁迅文学奖《羊想云彩》,陕西省双五文学奖特别奖等。
代表作品《羊想云彩》《安塞腰鼓》等。
三、学习方法:腰鼓属于鼓的一种。
鼓作为乐器,学习是此类文章要从:鼓、鼓与自然的结合、鼓与人的结合为角度来观察、学习。
四、思维导图:本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共计五条主线:由节奏的魅力开始到现实而结束。
有点到线,由线及面。
五、原文及标注:《安塞腰鼓》—刘成章原文:(1)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2)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3)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4)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5)但是:(6)看!——(7)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篇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篇《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着人文之光的文章,有着较强的文学性。
安塞腰鼓把活跃的生命转化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丽乐章。
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安塞腰鼓教学反思5篇_安塞腰鼓课文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篇1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进行了精心准备。
我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动作奔放、充满激情的舞蹈气势。
为了弄懂每一个句子的含义,避免出现上课生问师呆的尴尬场面,我查询了各种资料让自己把课备在心里。
围绕着教学设计思路,我用了两课时教授了本文。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点:1、注重文本意识。
《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着人文之光的文章,有着较强的文学性。
作品的意旨通过朗读深思才能心领神会。
第一课时在解决了字词关之后剩下时间全部用于朗读。
师范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同桌赛读、个人赛读,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
因为读得到位,文中精彩的段落学生在品位语言中几乎都进行了赏析,从而感受到了文章中的美,提升了审美境界。
2、注重发挥小组互疑互助的作用。
在品味环节中,我让学生找出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进行赏析并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
文章中精彩的句子很多,如让学生一一在全班赏析,耗时且效果不一定很佳。
我让同学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赏析精彩的同学全班再交流,这样既省时又顾及了班级整个面的学生。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凭借着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积累进行了具有“辩论气势”的分析,课堂气氛较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激活了课堂,同时也激活了气势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篇2在看到优点的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1、重理解而忽视形象感受。
讲授这一课时由于条件限制未能播放一系列的安塞腰鼓舞蹈画面或影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感受,致使从未看过《安塞腰鼓》的同学只能在老师描述中去想象,对于舞蹈的磅礴气势体味不出,体会不够深。
2、缺乏朗读激情。
“读”虽然贯彻了课堂整个环节,但由于学生朗读水平教低,对于富有感情、富有气势的文章缺乏朗读激情,使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舞蹈表演气势逊色了许多。
《安塞腰鼓》赏析
一、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
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
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
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
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
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
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
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溶,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
——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
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
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
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
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这一篇,与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乔良的作品,是对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总体性的把握,那么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则是把它对象化和具体化。
读者能把两篇作品一并阅读,相互比照,必将更深切地体察到我们民族性格的本色及其生命力量之表现。
(金梅,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二、《xx腰鼓》赏析乐器往往是用来制造气势、渲染气氛、表达感情的,它因地域和民族等的不同而有“西洋”和“民族”之分类,更因构造和“玩”的方式的不同而有管乐、弦乐、打击乐等不同叫法,演奏出来的效果当然也是大不相同的。
七上.安塞腰鼓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
• 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 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 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 • 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 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 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慑力。 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慑力。 • 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
好包含着什么?或者说作者想要歌 颂什么?
• • • •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 的安塞腰鼓!
好: • 是磅礴的不容束缚的力量 • 是朴实而强盛的生命 • 是一种美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
• • • 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 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 寂静的腰鼓”中的“ 是否一样? 第一个“ 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第二个“ 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第二个“静”是 安静。 安静。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 在“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 的那么一股劲”中是什么“束缚” 羁绊” 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的那么一股劲”中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那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 那一股劲” 挣脱” 冲破” 撞开”什么? •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 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使人明白, 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使人明白,人之所 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5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运用排比的修辞产生营造激越气氛的表达效果。
(2)体会__外在的语言形式与内在的表达内容高度的统一。
(3)理解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力和欣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1)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2)让学生查阅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
(3)体会__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生命蓬勃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
(2)激发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__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疾猛的节奏和恢弘的气势。
(3)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难点:(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__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音美、形美、意美。
又从更深的感悟中,准确掌握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更能传情达意。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教学准备⑴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
(可以是视频、音乐、文本等等。
)⑵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
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
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D、《安塞腰鼓》wav朗读。
)教学设计㈠导入新课1、多媒体课件展示:A、安塞腰鼓的相关图片。
B、铿锵有力安塞腰鼓鼓声。
C、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安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2、请同学来描绘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安塞腰鼓鼓声、所看到的安塞腰鼓的表演;并让学生畅谈感受。
【设计意图】本课导入,从感受声音、欣赏表演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__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解读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
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
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
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
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
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这是一篇赞美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表现了汉子的阳刚美,表现了要冲破贫困的生活条件和思想上对自己的束缚阻碍的愿望,告诉我们作为人就要这样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的文章。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在“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后生”,年轻的生命,如日中天,光辉耀眼,“茂腾腾”地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年轻的生命“朴实”、不做作、不招摇、不浮耀,像“高粱”一样无华而茁壮,自然健康;这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
这样的生命奔腾踊跃于“黄土高原上”,古老的沟壑纵横的土地,承载着这样年轻热烈完美的生命,“安塞腰鼓”给予他们宣泄的方式。
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神情沉稳而安静”,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果然,他们“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生命的热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得住力量的喷涌。
来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安塞腰鼓》说课稿12篇
《安塞腰鼓》说课稿1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场文书、书信函件、教学范文、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学生作文、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工作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rrespondence, teaching samples, speeches, insights, student essay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work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安塞腰鼓》说课稿12篇《安塞腰鼓》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
初中语文_17.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北校区【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品味排比、反复等修辞对表达感情,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3.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颂。
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的水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的民俗鼓乐——安塞腰鼓。
二、朗读感受鼓势要求:①发音准确、语调自然流畅、速度快慢适中。
②初步理解作品、调动感情。
③注意停顿、重音、语气、节奏。
三、精读品味鼓韵1、品味语言美、画面美、构思美。
2、体会排比的作用。
3、朗读指导。
方式:领读、范读、齐读等。
四、演读感悟鼓魂分角色朗读:①可领读、合读、轮读……②可组内合作、也可组与组之间合作……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观看《千手观音》节目视频,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进行仿写和创写练习,100字左右。
《安塞腰鼓》学情分析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参加本堂课的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
求知欲强,创造力强,敢于质疑、挑战老师,部分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强。
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比较扎实,平时也注重积累,但是在学习方法还需要多指导。
部分学生学习知识不扎实,不能主动的去学习。
懒于动脑,懒于动手,不能踏踏实实的去学习。
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
《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
本课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美,通过品析语言欣赏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创造美。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根据学情制定了教学策略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下面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安塞腰鼓》教案_5
《安塞腰鼓》教案《安塞腰鼓》教案篇1一、思想主题作者以激情四溢的笔墨,描写了安塞腰鼓的热烈、豪放、激越,以及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出来,力量又带生命奔腾升华,__赞美了安塞腰鼓,也赞美了黄土高原,赞美了朴实、坚韧的劳动人民,更赞美了一种自由、坦诚、热烈奔放,豪放洒脱,坚韧顽强的生命状态。
二、结构内容__在结构上较为鲜明,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
这一部分首先概括描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安塞腰鼓的响起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的一片……”,写安塞腰鼓演奏的阶段。
这一部分可以再分为几层,这里运用了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好一个安塞腰鼓”,文中出现了四次,可以自然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气势的壮阔和豪放;第二层,写鼓声,并且写与观者产生共鸣,突出这力量给人的震撼和鼓舞;第三层,写后生们的动作,突出这力最体现了生命力的奇伟磅礴;第四层,写舞姿,极赞安塞腰鼓所显示的力量之美;最后,写节奏,它是生命的渲泄、升华的体现,更使人产生一种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
第三部分即最后三个自然段,写鼓声的戛然而止。
这一部分与__开头相照应,以静衬动,写人们被深深吸引,并沉醉其中,进入到安塞腰鼓所带进的心境、意境之中,突出了它的感染力之强。
三、激昂的排比__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不仅交错出现,而且一连许多,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泄千里不可遏止。
许多排比,对仗工整,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还有的排比层层递进,如“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排山倒海般让人透不过气来。
四、铿锵的节奏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
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 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刘成章散文《安塞腰鼓》赏析
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刘成章散文《安塞腰鼓》赏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有当代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安塞腰鼓》。
文章通过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腰鼓表演的场面进行描绘,展现了高原人乃至高原民族的粗犷、雄健、生气勃勃的精神风貌。
文章短小精悍却气势磅礴。
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被它诗一般的语言所陶醉,被它恢弘的气势所感染,被它的铿锵之节奏所鼓动,热血沸腾,情绪激荡。
这篇文章一方面在展现民族曲艺的风采,另一方面也给读者再现了高原民族的地域风情。
作者娴熟的笔法,给读者如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文章的成功体现出作者坚实的生活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这些,许多赏析《安塞腰鼓》的相关文章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作出高度的评价,我不便赘述。
但是,反复吟咏,我总觉得在这篇文章中,只对这些进行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在向我们透露着一些自己对生活深度理解的时代信息。
带着这种想法,我翻阅了关于这篇文章很多的赏析文章。
在这一些文章里面,终于在厚夫写的一篇《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中发现了这样的一段文字:“…….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的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景象,他怎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呢?他怎能不为之而欢欣鼓舞呢?…….”这一发现让我高兴。
但是一整篇文章就只有这么一两句的内容,总觉得有点轻描淡写。
我认为,对于作者刘成章来说,写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在歌颂“腰鼓”这种民族艺术的精彩、高原民族的雄健,还不如说是更加希望借此来宣泄高原人激荡的情绪,宣告他们内心的喜悦--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喜悦。
所以说,作者写的是“民族的鼓点”,而这鼓点却敲响着一种“时代的脚音”。
这篇文章发表于1986年10月。
这就告诉了我们这篇文章是写于20世纪80年代,或者更早。
这一时间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特殊之处吗?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就是这个时代的标签。
我们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 1978 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开始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下面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安塞腰鼓》课文原文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
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但是,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好一个安塞腰鼓!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好一个安塞腰鼓!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与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309教育网优选】小学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案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本课时编写: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周红教材分析:《安塞腰鼓》是一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
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激越澎湃的活力。
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排比句、比喻句、反复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教学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
教学过程:一、出示腰鼓图片,导入新课1.你知道这是什么鼓吗?腰鼓你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陕北的安塞2.作者简介。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共产党员,陕西省延安市人。
1937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
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
3.介绍安塞腰鼓(补充资料)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陕西省的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安塞腰鼓场面宏大, 动作奔放, 节奏铿锵,人鼓合一,气势磅礴,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第17课《安塞腰鼓》导学练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第 17 《安塞腰鼓》学【字合运用】(1)注音( sī)雨( zhòu)瞳仁( tóng)安静( tián)困倦( juàn)亢( kàng)惨淡( huì)束( f ù)( jī)冗( rǒng)灼( zhuó)澎湃( páng bó)淋漓( lín)更加( yù)戛然( jiá)捶( chuí)(2)多音字辨析(3)同音字辨析(4)形似字区(5)解忘情:不可以制自己的感情。
狂舞:情地舞。
射:耀。
火烈:旺烈。
亢:极度。
惨淡:里是迷茫、糊涂的意思。
:住不可以脱身,束。
碰撞:比鼓声和众的心灵相撞。
搏:形容后生力舞胳膊、腿、浑身。
灼:比安塞腰鼓烈地激着众、感染着众。
奔突:奔向前。
射: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伸展出去。
翻:翻。
【要点句子剖析】(1)“容不得束,容不得,容不得塞”,的生命、的力量,又有想束,又有能呢?生命化成“ 脱了、突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大、雄、激动、粗,也有点狂野甚至拥有必定的损坏力,但它是真实的、原始的、自然的生命的表露,有什么比的力量更可更激人心更人止呢?(2)本文大批运用排比,句子内部、句子之、段落之的排比交出,形成烈的气,表了黄土高原人民的生命和力量。
如“令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一用三个排比段落,如同江河一落千丈不行制止。
多排比仗工整,气昂,如“ 雨一,是急促的鼓点;旋一,是的流;乱蛙一,是跳的脚步;火花一,是射的瞳仁;斗虎一,是健的姿”。
有的排比,有一股翻江倒海的力量,如“它震惊着你,灼着你,威胁着你”。
【文背景知】(1)作家作品刘成章( 1937~),西省延安市人。
今世作家,代表作《羊想云彩》。
(2)文学常反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反就是用疑的形式表达某种确立的意思,只不答,答案就在原中。
高原生命的颂歌,民族魂魄的礼赞-2019年精选文档
高原生命的颂歌,民族魂魄的礼赞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更是昂扬向上之民族魂魄的赞歌,这是在诵读此文后大多数教师的共同感受。
但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主旨领悟到如此的高度,又不能生搬硬套地把“安塞腰鼓”视为“象征”,作为“载体”,则需要多层面、多角度、多手段的组织教学环节,营造课堂氛围,以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水到渠成,不留斧痕。
一、领悟主旨要以历史的厚重为铺垫大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周、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
同时,陕北又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延安精神诞生于此,无数革命先辈在这里成长、生活和战斗。
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透过中国文明史和中国革命史的层面去感受“安塞腰鼓”中宣泄的生命力量和民族精神,进而领悟这种生命、这种力量、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具体化。
二、领悟主旨要以地域的特色为背景沉实厚重的黄土高原,既具有闭塞、古朴的特色,又是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
厚厚的黄土,茫茫的高原曾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边关重地。
虽然现在已没有了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但作为一种彰显激情和力量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因此,只有以陕北黄土高原这一古老地域为背景,学生们才能真正领略“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特有的文化气息,感受它气势磅礴、置死地而后生的特色,感悟出这是一场场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学生们也才容易理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含义:不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在沉重的躯壳内奔突;也才容易明白:“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三、领悟主旨要以视听的震撼为导引对于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这种艺术形式的学生来说,只通过诵读文章来想象“安塞腰鼓”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进而挖掘主题内涵,这显然是很困难的。
因此,教师准备一段正宗的以黄土高原为背景的“安塞腰鼓”的演出片段就显得尤为重要:震撼于听觉,豁然于视野,在引导学生仔细观赏、细心品味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而又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安塞腰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面对20世纪80年代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的 景象,他怎
• 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呢?他怎能不为之而欢欣鼓舞呢?此情 此景,转化成刘成章日日感悟的又在“那一瞬间
• 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 语),即“安塞腰鼓”。他必须用“安塞腰鼓”
• 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审美感受,传 达他对生命的诗意的理解!
• 三是善用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散文的气势和力量。如,“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
• 是飞扬的流苏;……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 姿。”“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
• 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 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高原生命的火烈颂歌 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厚夫)
• 《安塞腰鼓》是刘成章先生的散文名篇,最早发 表于1986年10月3日的《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 后被
• 选入多家散文选本;1996年收入由工人出版社出 版的散文集《羊想云彩》(此散文集荣获首届 “鲁迅文学
• 奖·散文奖”)。目前,又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 因此,《安塞腰鼓》呈现出这样几方面的 特征:
• 第一,浓墨大笔,抒写饱满的生命激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言:“五情发而 为辞章。”刘成章
• 的《安塞腰鼓》就是“为情而造文”的标本。《安塞腰鼓》通篇贯注一个“情”字, 作家通过一系列对“
• 安塞腰鼓”赞美的语词,来直抒胸臆。这种挚爱既表现为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 命的赞美,又表现为
• 产生奇谲美的效果。你看,《安塞腰鼓》开头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一句自成一段,兀立于天 地之间,实
• 令人为之感喟。像这样的语句,在这篇仅有千字 的散文中比比皆是。
• 二是语句铿锵。作家在散文中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连串 短语。这样,使文章的节奏相
• 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一捶起来就 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 ,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 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
• 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于 死地而后生,它充满
• 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 然而,这种于激情和
• 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 娱乐形式,于浪漫中
是 • 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换句话说,“安塞腰鼓”
是 • 用宏大的场面、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激昂的鼓点来表现诗的内容。对于散文家刘成章来说,他生
于 • 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主要的是,他对高原生命有深刻的体认,他
的 • 骨子里有种高原地域特有的诗意的浪漫情怀,而成为陕北高原上的一位“歌手”,一位著名的浪漫诗人。 • 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的刘成章先生,“中年变法”,放弃了原先所熟悉的诗歌、歌词等创作形式, • 找寻到散文这种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其实,他的散文的生命内核还是激扬的浪漫,还是“信天游”的旋
加以强化。这篇散文的诗意美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内在的 意蕴美;另一方面是语词、句式乃至整体节奏
上,均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设计,使整个散文充满一种神奇 的形式美。当然,这种设计宛若天成,恰到好
处地传达出作家的丰富而生动的情感世界。
• 一是文笔峭厉。为了表现激扬而飞动的“安塞腰 鼓”,作家在语句上大胆地刀削斧砍,仅保留枝 干,使其
• 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 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
• 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等等。作家把黄土高原的元气和魂魄,一下子攫得淋漓尽致!
第二,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文心 雕龙·情采》中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
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的方式
• 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语词激 昂,酣畅淋漓,如大
• 河滔滔,一泻千里。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 舞蹈哇──安塞腰鼓
•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 股劲!”“黄土高原
• 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 击!”“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
• 宣泄生命的激情,于诗意中追求永恒的精神力量。
• 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 •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这种原来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式,也渐渐走
进 • 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远不要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安塞腰鼓”曾经如何在亚非拉
•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而 这一切均与陕北古
• 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 就是边关要地:秦始
• 皇时期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筑长城,修直道,防止匈奴内侵;北宋 时期韩琦、范仲淹、
• 沈括等一代武将、文臣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镇之 一的“延绥镇”长城
走 • 红;也不要说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一炮打响的《黄土地》中“安塞腰鼓”是如何征
服 • 西欧观众的心灵;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许多次大型的国家庆典,均有“安塞腰鼓”出场。
某 • 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
•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 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
• 着你,威逼着你。”“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
• 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 一片……”几字一顿,频频出
• 击,使语势自然激越、昂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