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8-2019【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了解声音的特性和传播原理;2.认识声波的分类;3.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4.掌握声音的产生和接受方式。

二、教学内容1.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定义和产生;(2)声音的传播是通过介质进行的;(3)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声波的分类(1)机械波和非机械波的定义;(2)机械波中的横波和纵波;(3)声波属于机械波,是纵波的一种。

3.声音的传播速度差异(1)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中的传播速度;(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的原因。

4.声音的产生和接受方式(1)声音的产生方式:振动体的振动;(2)声音的接受方式:人耳的听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悦耳的音乐,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2)提问:你知道这里传来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2.新内容呈现与讲解(1)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的一种能量。

(2)声音的传播方式:通过介质的分子间的震动传播。

(3)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是声音高低的程度,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色是声音的特有品质。

3.概念解释与比较分析(1)机械波和非机械波的区别: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非机械波不需要介质传播。

(2)纵波和横波的区别:纵波传播的方向与波的振动方向相同,横波传播的方向与波的振动方向垂直。

4.实验展示与讨论(1)将一个弹簧悬挂起来,通过拉动弹簧的一端使其振动,观察弹簧的振动形态与传播方式。

(2)让学生对比观察弹簧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5.引导思考与课堂讨论(1)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2)有什么因素影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6.归纳总结与知识巩固(1)总结声音的产生方式和接受方式;(2)总结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3)总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及其原因。

四、小结与巩固练习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相应的小组活动练习,巩固学生对声音特性和传播原理的理解。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完整版)

2018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套精品教案科学之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六、板书设计第一章机械运动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3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4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5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6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7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3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2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3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4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单元重点、难点重点1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速度的计算3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难点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018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6份打包)

2018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 全一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6份打包)

2018年秋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6份打包)教学设计简介本教学设计是针对中国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完整教学设计,共包含26份教学设计,涵盖了全一册的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物理上册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每份教学设计都包含了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和评价指标等内容,为教师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导。

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如下:1.理解物理上册的知识点;2.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3.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4.培养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概述本教学设计涵盖了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全部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第一章:物理实验2.第二章:运动3.第三章:力和压力4.第四章:液体的压强和浮力5.第五章:天体的运动6.第六章:声音的传播7.第七章:光的传播8.第八章:光的反射9.第九章:光的折射10.第十章:凸透镜11.第十一章:简单电路12.第十二章:平衡力和力的分解教学方法在本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探究式学习: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主动探索物理现象,培养科学思维;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3.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互动讲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5.多媒体展示:使用多媒体工具展示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

课时安排根据本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建议的课时安排如下:1.第一章:物理实验 - 2课时2.第二章:运动 - 4课时3.第三章:力和压力 - 3课时4.第四章:液体的压强和浮力 - 2课时5.第五章:天体的运动 - 3课时6.第六章:声音的传播 - 2课时7.第七章:光的传播 - 3课时8.第八章:光的反射 - 2课时9.第九章:光的折射 - 2课时10.第十章:凸透镜 - 2课时11.第十一章:简单电路 - 2课时12.第十二章:平衡力和力的分解 - 2课时评价指标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本教学设计提供了以下评价指标:1.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写作能力;2.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发言能力;3.作业完成评价: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和答案的准确性;4.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协作能力和贡献程度;5.考试成绩评价:评价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物理知识掌握情况。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全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全
传说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一个是另一个重量的10倍)登上了比萨斜塔的塔顶。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塔下站满了观看实验的人。在同一时刻,伽利略让他的两个学生从同一高度扔下轻重不同的两个球。结果,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地面。这个简单的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并且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到的挑战。
二、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师: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基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卓越贡献。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解物理学的发展史和相关的科学家的科学成就、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哥白尼与伽利略。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的是托勒密的地心理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处于宇宙的中心,诸天体都围绕它旋转不息。与《圣经》上告诉人们的一样,成为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自然哲学。哥白尼是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他原先是一位神父,但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发现地球根本不是什么宇宙的中心,它只是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大阳才是宇宙的中心。为了保持天主教的绝对权威,教会对哥白尼学说及其支持者开始了严酷的压制和打击。1943年,在哥白尼去世前,他的《天体运行论》出版了。他在书中提出了日心说,从而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已经双目失明的哥白尼抚摸着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同年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doc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doc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3、知道参照物.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2、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一、机械运动探究:什么是机械运动呢?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天,蚊虫在灯下飞舞;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5.昨天,“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仔细体会与比较上面列举的物体运动的例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想想议议宇宙及自然界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例子还有许多;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来发表让大家共享:①流星划过夜空②小鸟在空中飞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动④稻穗在随风起伏⑤房屋、树木随地球一起运动。

这些都是机械运动吗?二、参照物1.探究提出问题:如何恰当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猜想和假说:(1)要选择一个物体做标准,对照要研究的物体和选择的标准物体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后再做出判断.(2)很简单,用眼睛看看动不动就行了。

进行实验: (1)两名同学乘坐公交车,一名同学盯着另一辆车上的某乘客,另一名同学盯着站牌,此时另一辆车开动,两同学乘坐的汽车未开动,请两同学说出自己乘坐的汽车的运动状态.(2)乘坐观光电梯时,眼睛看地板和看外面的景物对自己运动状态的描述分别是怎样的?2.参照物该怎样选择?想想议议每个同学都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如:夜间趁着月光走路时,要描述影子的运动情况,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影子在动;若以人为参照物,影子是静止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2.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激光笔、一小块平面镜、一块可以对折的半圆形硬纸板(用量角器的直边与纸板底边对齐,以对折形成的折痕为中心线,在线的两侧分别用量角器标注相应的角度数值)教学器材准备:激光演示仪、平面镜、空气清新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复习提问实验引入提问:光的传播规律老师用激光笔发出的光在墙上打出一个亮点,利用空气清新剂喷出的气雾清晰地显示激光传播的路径,用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在墙上挂一块平面镜.激光笔发出的光斜射到平面镜上,在气雾背景显示下,会看到一去一回两条光线.让学生描述现象.引出本节研究内容:“光的反射”学生回答: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学生观察学生回答:光从空气照到平面镜上,再被镜子反射回来.介绍名称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的反射现象,让学生看到反射现象中的光线.介绍入射光线、入射点、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相应位置.学生观察,记忆各部分名称及所处位置.提出问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光射向任何物体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关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本节课,我们就根据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来探究光反射时应遵循的规律,逐一找到答案.”请同学们根据图中所示入射光线的方向,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做实验之前,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如何去做?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器材:激光笔、平面镜、可对折的半圆形纸板,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巡视,与学生交流讨论.提问:由实验现象,得到的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们通过互助交流解决问题,不要老师直接纠正.例如:有的学生直接用激光照在镜子上,根本就看不见光线.老师找已经看到光线的学生,让他说说如何做的.又如:有的学生在纸板上看到了入射光线,但看不到反射光线.老师找已经看到反射光线的学生,让他说说如何做的.学生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反射光和入射光有什么规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初二上册物理教案篇三一、课堂教学程序各环节的思考及完成情况1、在课堂引入环节,老师拿一个杯子,提请学生思考杯子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人为参照物,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然后讲了我们既可以说杯子是运动的也可以说杯子是静止的。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的基本运动形式和简单运动规律;
2. 掌握物体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概念和公式;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
1. 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和相关公式;
3. 自由落体运动:重力、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 提出问题引入课题:通过提出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的基本运动形式和规律;
3.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感受并验证运动的规律;
4. 讨论与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研究,探讨和解决运动问题;
5. 归纳总结法:通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点,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评价与作业
1. 教学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题和思考题,巩固和拓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与研究工具
1. 课本教材:八年级物理教材(上册);
2. 实验器材:计时器、直尺、重物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六、教学参考与扩展
1. 教学参考书:《初中物理教学参考书》;
2. 研究扩展: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兴趣,鼓励深入研究物理知识,拓展相关实践和研究。

以上为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的基本构架。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8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共55页)

2018新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共55页)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

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

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1.情景创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

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

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

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6.作业: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①静电小实验②三原色陀螺第二节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018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可下载打印)

2018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可下载打印)

2018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可下载打印)
一、引言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关于声音的现象,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弱和音调。

让我们一起探索声音的奥秘吧!
二、声现象的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理现象,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声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

三、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振动、介质和频率。

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基本原因,而介质则将振动转化为声波,并传播到我们的
耳朵中。

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四、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直至达到声强为零的极限值。

五、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强弱或响度是由声波振幅决定的。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六、音调与频率
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七、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噪声是一种有害的声音现象。

它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并探讨控制噪声的方法。

八、声音的应用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听音乐到语言交流,声音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还将在本章学习到一些现代声音技术的应用。

九、结语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弱和音调等知识。

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我们的听力,合理利用声音资源。

这就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计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接着从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做为铺垫.教法建议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比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t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匀速圆周运动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方案匀速圆周运动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教学难点: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主要设计:一.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关于物理量.(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二)展示课件1.齿轮传动装置课件2.皮带传动装置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思考和讨论(三)展示课件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对应的弧长,转过的圆心角,进而给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一)重新展示课件1.齿轮传动装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活动观察与测量:请研究一下自行车飞轮与中轴_通过链条的连接关系:测量一下各自的半径,并思考验证两轮的角速度关系,边缘点的线速度大小关系;有条件的话研究一下“变速自行车”的变速原理.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2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熟练操作.2.会利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3.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4.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5.掌握画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简洁语言进行阐述.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某种规律的探究方法.2.对打出的纸带,会用近似的方法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猜测、探究、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4.认识数学化繁为简的工具作用,直观地利用物理图象展现规律,验证规律.5.通过实验探究过程,进一步熟练打点计时器的应用,体验瞬时速度的求解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小车运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其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2.通过对纸带的处理、实验数据的图象展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使学生灵活地利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创新意识.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4.在对现象规律的语言阐述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体现了各学科之间的系,可引申到各事物间的关联性,使自身融入社会.5.通过经历实验探索过程,体验运动规律探索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教学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2.利用v-t图象处理数据,并据此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3.能根据实验数据求加速度二.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三.实验原理1.利用打点计时器所打纸带的信息,代入计算式即用以n点为中心的一小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代替n点的瞬时速度.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t图象,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小车的运动性质.若所得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则表明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3.利用v-t图象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四.实验步骤1.如图所示,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放到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4.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两次.5.增减所挂钩码,按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五.数据处理1.表格法(1)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始一些比较密集的点,在后面便于测量的地方找一个点,作为计数始点,以后依次每五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并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记录填入表中,如图所示.(2)分别计算出与所求点相邻的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Δx1.Δx2.Δx3…(3)计算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代替相关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上面的表格中.(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速度随时间怎么变化.2.图象法(1)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并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2)画一条直线,让这条直线通过尽可能多的点,不在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偏差比较大的点忽略不计,如图所示(3)观察所得到的直线,分析物体的速度随时间的转变规律.(4)据所画v-t图象求出其斜率,就是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六.误差分析1.木板的粗糙程度不同,摩擦不均匀.2.根据纸带测量的位移有误差,从而计算出的瞬时速度有误差.3.作v-t图象时单位选择不合适或人为作图不准确带来误差.七.注意事项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2.先接通电源,等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3.打点完毕,立即断开电源.4.选取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适当舍弃点密集部分,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所选的时间间隔T等于多少秒.5.要防止钩码落地,避免小车跟滑轮相碰,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6.要区分打点计时器打出的计时点和人为选取的计数点,一般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即时间间隔为t=0.02×5s=0.1s.7.在坐标纸上画v-t图象时,注意坐标轴单位长度的选取,应使图象尽量分布在较大的坐标平面内.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3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章节: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学会使用刻度尺、频率计等工具进行声音的测量。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声波的传播和反射。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刻度尺、频率计、声源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声音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波的特性。

2.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声波的传播过程。

3. 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液体和固体等。

三、声音的三个特征(10分钟)1. 音调:讲解音调的定义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2. 响度:讲解响度的定义及其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3. 音色:讲解音色的定义及其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四、声音的测量(5分钟)1. 介绍刻度尺、频率计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演示实验:使用刻度尺、频率计等工具进行声音的测量。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三个特征。

2. 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

教案章节:第二章光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3. 学会使用光具座、凸透镜等器材进行光的实验。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

2. 光的折射和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1.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推导。

2.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平面镜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和反射。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八年级学生全面掌握物理上册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单元一:力学课时1:引子研究目标-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提升学生对力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方法- 利用实物、图片和视频讲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力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课时2:力的概念研究目标- 掌握力的定义和计量方法- 能够区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教学方法- 结合实例和实验,讲解力的概念- 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的大小和方向课时3:平衡力和非平衡力研究目标- 理解平衡力和非平衡力的概念- 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方法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平衡力和非平衡力的概念- 利用示意图和数学方法,教学力的合成和分解单元二:光学课时1:光的传播研究目标- 掌握光的传播方向和速度- 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教学方法- 利用实例、图片和模型,讲解光的传播方向和速度- 进行反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课时2:光的折射研究目标- 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能够解决与光的折射相关的问题教学方法- 利用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课时3:光的色散研究目标-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掌握光的三原色和补色的概念教学方法- 通过示意图和实验,讲解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发现光的三原色和补色的规律单元三:热学课时1:热和温度研究目标- 掌握热和温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能够解决与热和温度相关的问题教学方法- 结合实例和实验,讲解热和温度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进行温度测量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并解决与温度相关的问题课时2:热传递研究目标- 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掌握热传递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教学方法- 利用实例和模型,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进行热传递实验,让学生观察和验证热传递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课时3:热的膨胀研究目标- 理解物体热膨胀的原理和效应- 能够解决与热膨胀相关的问题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体热膨胀的原理和效应- 进行热膨胀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验证热膨胀的规律综合测验研究目标-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物理问题- 检验学生对物理上册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 进行综合测验,包括选择题、解答题等形式- 提供详细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通用8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通用8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通用8篇)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篇1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

概括出来的。

板书: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生丁:渔民捕鱼拉起鱼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

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2019年初二物理上学期全套教案

2019年初二物理上学期全套教案

目录第1讲:机械运动1 (5)第2讲:机械运动2 (9)第3讲:声现象 (11)第4讲:物态变化1 (21)第5讲:物态变化2 (26)第6讲:光现象1 (33)第7讲:光现象2 (39)第8讲: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 (45)第9讲:凸透镜成像规律 (51)第10讲:眼睛和眼镜及显微镜和望远镜 (56)第11讲:质量和密度 (61)第12讲:密度的测量及应用 (64)第1讲机械运动1一、【教学要求、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教学重点、难点】1、知道参考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课堂精讲】知识点1:长度的测量1、测量工具:刻度尺2、长度单位:国际---米用字母m表示常用: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 微米(m)、纳米(nm)换算:省略3、一般常识:4、刻度尺读数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①选择适当量程的刻度尺;②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a零刻度线与被测物边缘对齐b刻度尺与被测物体平行c对于厚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③观察示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的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1.一名粗心的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你选用单位填在横线上(1)一位同学的身高175 (2)一本物理书长2.67(3)一元硬币的直径18.0 (4)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5)牛郎星和织女星相距约16__________。

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3.下列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是()A.B.C.D.4.201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对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是8844.43m.数据表明,这次测量所用仪器的精度(最小分度值)是()A.1m B.1dm C.1cm D.1mm5.要测量一枚硬币的直径,正确的是()知识点2:时间的测量1、实验室常用测量工具:停表(秒表)2.时间单位:国际:秒符号:s常用:小时符号:h分符号:min1 h=60 min 1 min=60 s(2)实验室测量时间的工具是停表(或秒表)。

(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3.2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教案 (新版)粤教沪版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通过探究得出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通过演示光的反射及实验探究、光路可逆性、镜面反射和没反射,让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应用反射定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及相关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一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现象:用激光笔照射放在桌上的平面镜,让同学们寻找光斑。

(激活课堂气氛,引出课题)导语二师:出示自行车的尾灯,让同学们仔细观察内部结构,会发现它是由很多块光滑的塑料板组成,而且每块塑料板都互相垂直。

同学们想过这种特殊结构的作用吗?(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做一做】在桌上放一块平面镜,让激光笔或手电筒的一束光斜射到镜面上。

【议一议】出现什么现象?这能说明了什么?【点拨】当激光笔或手电筒的光束斜射到镜面上时,在天花板上或墙壁上会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这个光斑是光反射的结果。

这种现象说明光照射到平面镜上,由平面镜把光反射到墙壁上而留下了光斑,这就是光的反射现象。

【小结归纳】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点拨】师:光照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要发生反射现象。

同学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被它们的反射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做一做】用激光笔或手电筒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上,观察从镜面反射光斑,改变入射的方向或改变镜子的角度,观察光斑的移动情况。

【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将有关反射的名词逐个显现。

入射光线:从光源发出的光线(AO);反射光线:经反射面反射出去的光线(OB);入射点:光入射的一点(O);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入射面的直线(ON);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AON);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BON)。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 全套 (新版)新人教版

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  全套   (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度与时间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2.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和某个事件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甲、乙两幅图,请不用测量比较甲图中线段AB与CD的长短,比较乙图中中心的两个圆的大小。

请你回答:(1)你实际估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请再实际量一量,看看你有何发现?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长度的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10~1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观察图中的刻度尺,回答问题:在使用刻度尺前,我们应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反映了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决定了它的测量精确程度。

4.观察下图A、B两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铅笔的长度为 4.00cm=0.040__0m。

知识板块二时间的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13~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为s。

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6.如图所示是两种常见的计时工具,甲表的分度值是1__s,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__h;乙表的分度值是1__min,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2__h。

归纳总结:各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如下:知识板块三误差自主阅读教材P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7.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测量时,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可以同消除错误一样消除误差B.读数时,估读位数越多越准确C.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会使误差增大对学: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1光世界巡行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180915340

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1光世界巡行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180915340

安徽专版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1光世界巡行教案新版粤教沪版201809153403.1 光世界巡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在生活中的应用2、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3、.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4、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过程与方法;1.积极参与影子游戏,在游戏中思考阴影的成因;能通过探究归纳得出光的传播规律,进而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理解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

2.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光是什么?光是如何传过来的?【新课教学】(一)、光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光每天都为我们服务。

1、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自己的生活中,列举应用光的例子。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P40的图3-1、2、3、4、六幅图片,认识光的有关应用。

2、指导学生结合图3-5两幅图片,阅读信息浏览。

通过观察阅读,要知道:光是什么?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光每天都为我们服务。

1、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讨论,从自己的生活中,列举应用光的例子。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课文P40的图3-1、2、3、4、六幅图片,认识光的有关应用。

2、指导学生结合图3-5两幅图片,阅读信息浏览。

通过观察阅读,要知道:光是什么?(二)、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源:设问:手电筒、蜡烛、太阳,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结: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是如何传播的?2、光的直线传播(1)、观察光现象A、课本图3—7林间的光柱,B、图3—8夜幕下各种灯光的传播,C、演示激光电筒射向肥皂水看传播路线。

(2)、学生归纳总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气体中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液体中(3)、提问并探究:光能在固体中传播吗?激光射向玻璃砖(或其他固体透明物),发现在玻璃砖中光也能传播,且沿直线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坻区黑狼口中学理化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学科:物理授课教师:刘宝军刘树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田柳一中李凤霞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

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三、教学策略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

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

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

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观察图1中的甲、乙两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问题1: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问题2: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甲乙图1目测后回答。

办法:用一根线作为标准,来比较上述物体的长度。

领悟目测不可靠。

事先选一个标准才可以比较。

新课教学(20分钟)一、长度的单位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

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

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

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例题: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520cm强调: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发现:由于选取的标准不一,难以对不同课桌进行比较,即使对同一张课桌也不能方便地知道长比宽多多少。

体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

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掌握单位换算的书写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观察图2中的刻度尺,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图2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cm。

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3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图3 甲图3 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学生思考,体会。

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尺,并对老师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比较、归纳。

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归纳体会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具体活动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图3 丙图3 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4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图44.记,指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图5中木块长度为2.77cm。

图5三、时间的测量提出问题:你知道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交流总结:(1)时间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

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2)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分组实验:(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图6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

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

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

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图6 学生思考回答:秒、分、时、年等;秒表、电子表、钟等。

仔细观察秒表,获得秒表结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

掌握时间的测量方法。

四、误差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作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学生交流讨论,领悟到误差的存在。

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

体会误差只能减小,但不可能消除。

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知识反馈(5分钟)让学生完成本节随堂练习,检查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提高,深化所学知识。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视频:播放孙悟空“腾云驾雾”有关镜头。

问: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欣赏,思考。

激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一、机械运动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学生思考并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得出机械运动概念。

分钟)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思考讨论:正在走动的钟表的指针是否做机械运动?你能找到不运动的物体吗?学生可以进行辩论,了解物体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离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和方向同时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