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教学设计三篇

高一语文上册《包身工》教学设计三篇

【导语】《包⾝⼯》⼀课篇幅很长,可学的知识点很多,所反映的事实是上世纪三⼗年代的事情,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 [教学⽬标] 1、了解报告⽂学的⼀般特征和结构⽅式,培养阅读报告⽂学作品的能⼒,培养筛选信息的能⼒。

2.引导学⽣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引导学⽣关注社会、关⼼时事、培养学⽣的对于⼈的尊严和⽣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的社会责任感和⼈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重点) 2.本⽂选材上点⾯结合的特点。

(难点) 三、教学过程(三课时) 布置预习:(早⾃习) 疏通字词: 1)⽣字注⾳ 蠕动(rú)拎着(līng)弄堂(lòng)游说(shuì) 赚(zhuàn)抹(mā)嘈(cáo)执拗(niù) 簿⼦(bù)籼⽶(xiān)莴苣(wōjù)揩地板(kāi) 搽粉(chá)蹒跚(pánshān)⽪辊(gǔn)谄媚(chǎn) 骷髅(kūlóu)噩梦(è)怔住(zhèng)锭⼦(dìng) 2)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胡同,⼩巷。

【褴褛】⾐服破烂。

【游说】⽂中指四处活动,⽤谎⾔劝说别⼈。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路缓慢、摇摆的样⼦。

【谄媚】⽤卑贱的态度向⼈讨好。

【不假思索】⽤不着想。

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第⼀课时 1.导⼊语: 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个故事,⼀个真实的故事。

看看这⼈能坏到什么程度,⼼能⿊到什么程度,被欺负的⼈能惨到什么程度。

上节课,同学们和薛⽼师⼀起学习了《奥斯维⾟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集中营那是⼈类历最⿊暗最悲惨的⼀幕,⼈间地狱,*⼯⼚。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

《包身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包身工教学设计相关内容,作者精心整理了4篇《包身工》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二中学谢文初【教学目的】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文导入《谁是较可爱的人》的文章体裁:报告文学。

《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中国较早的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夏衍:原名沈乃熙,号端先,浙江杭县人。

有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1927年加入中国D。

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主编《救亡日报》和重庆《新华日报》副刊。

解放后,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曾写过许多作品,代表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剧本,并把小说《祝福》《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

三、文章的结构把握(段落、记叙、说明、议论。

)1~8:(1~5)起床的情景。

(6~8)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

9~17:(9~11)早餐的情景。

(12~17)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18~25:(18~23)上工的情景。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夏衍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同情,理解劳动者的艰辛。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劳动者境遇。

(2)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夏衍及课文《包身工》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关爱。

(2)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劳动者境遇的问题。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包身工》,谈谈你对劳动者的认识和体会。

2. 选取一部你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包身工》教学设计_1

《包身工》教学设计_1

《包身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B.艺术构思;c.细节描写;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探讨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介绍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

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

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

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

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

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目标:1.感同身受的理解血腥的包身工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1.包身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清晨四点一刻:起床四点半后:吃饭五点钟:上工下午五点(可能)收工一、教学内容及活动: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

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

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设计小题目: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

[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包身工》]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优秀6篇】

[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包身工》]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优秀6篇】

[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包身工》]必修一语文《包身工》教案【优秀6篇】《包身工》教案篇一一、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互相勾结,残酷压榨我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二、培养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能力,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一天活动为线索,选取典型生活图景和典型事例,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三、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

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题材较复杂,表现方法多样,学生阅读有困难。

宜设计启发性强的思考序列题,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中心,按照线索顺序,逐步深入课文理解课文。

二、内容方面,要紧紧扣住中心思想,突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和造成包身工深重苦难的原因。

三、写作方面,要讲清楚中心、线索、选材、组材,然后再讲清楚运用多种手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四、教法方面,要以启发诱导为主,适当点拨总结,引导学生自觉深入课文、独立思考、分析研究问题,可按“自学预习(启发)――质疑问难(解答)――研究讨论(点拨)――综合练习(巩固)”的顺序进行教学。

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简介作者夏衍,我国著名戏剧家、翻译家。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

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作《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

《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

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

二、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印发北京师范大学《高中语文选讲》中魏灏选辑的《夏衍谈〈包身工〉》,或现行通用高一语文《教学参考书》中夏衍的《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指导学生自学。

要求:了解作者写作时间;了解写作意图;了解作者深入纱厂亲自观察体验生活,调查搜集材料的情况,为学习课文、理解报告文学特点打下基础。

三、阅读课文(一)运用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下列字词必须注音解释。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包身工(第一课时)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包身工(第一课时) 教案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课前 考查成语 三分钟 屏息以待 世人瞩目 婆娑起舞 1 夏衍相关文学常识 承接结 和文化常识。 果环节
2 自由朗读课文 做议讲 评 环节 默读课文
检查记忆情况, 默写,交换批改, 强 化 记 忆 评价总结小考结 订正错误 考纲规定 果 的 “正确使 用词语” 部 分 1 巡视检查学生 1、 各 组 上 台 展 验 收 学 生 完成情况,进行 示,课代表协 自 主 学 习 及时评价。 助老师检查完 的 结 果 在书上记录夏衍 中学过的有关叙 及其作品、文化常 事抒情的作品, 识。 3 小组或同桌间检 查。 巡视学生课本, 学生读课文,标注 读准字音 检查预习情况 重点字词读音及自 然段。 1、指导学生细读 1、圈点批注。 训练学生 课文。 2、细读文本 细读能力,
4 分钟
5 分钟
7 分钟
2、大屏幕展示相 关读音及图片。
并体会作 者的情感。 6 分钟
3 理清脉络,把握结 1、概述我们看到 1、 小组讨论并写出 训 练 学 生 做议讲 构 包身工的遭遇有 答案 概括分析, 评 哪些。 2、小组展示。 领会作者 环节 2、点拨:理清层 3、 书上记录相关答 意 图 的 能 次,学会总结概 案。 力。 括。 根据包身工的活 动给文章划分层 次。 3 、评价总结学 生所答。 4 1、总结本课知识。 1、总结夏衍文学 回忆、 巩固本课 课堂 2、 “包身工”相关 常识中的重点内 背诵、 所学, 完成 总结提 作文素材的运用 容。 学习目标 升环节 2、点拨文中字词 读音。 3、展示高考和学 考中“包身工” 课文的作文素材 的运用。 5 文学常识及字词填 1、 巡 视 学 生 做 1、 小 考 本 上 作 检 查 学 生 目标 空题 答。 答。 对本课所 检测 2、 公布答案。 2、 同桌互批。 学的掌握 环节 3、 展 示 优 等 生 3、 订正答案。 情况 考试本。 4、 评 价 学 生 作 答结果。 6 布置 1 本文是以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下节课 2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包身工这个群体的生活的。 自主 3 学优生文章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找出来并分析 学习 作用 任务 4、搜集包身工相关时代背景和历史材料

《包身工》教学设计初稿

《包身工》教学设计初稿

《包身工》教学设计初稿【第一课时】一、导入与预习检查(6min)上周我去其他班听课的时候,听到一个同学把奥斯维辛集中营形容成了“地狱的第十八层”。

其实,这样的人间地狱不只出现在二战时期的布热金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上海,在一间间狭小的工房里,有一群人也像是活在地狱里。

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包身工。

)首先还是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认读:猪猡水门汀拎着弄堂(补充:弄瓦弄璋)游说胆怯嘈杂执拗簿子轧票(补充:轧)木栅(补充:栅)籼米(补充:袁隆平的科研创新精神)露骨莴苣揩桌子搽粉玄色(补充:玄皂的异同)皮辊欺侮锭子扎线绳(补充:扎)怔住薯莨(2)听写:良莠不齐褴褛(补充:字源)舀水蹒跚二、课文体裁简介(2min)《包身工》这篇课文的体裁是?(生齐: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

报告文学有三个基本特征:及时性(补充:“轻骑兵”;以最快的速度将最近发生的重要事件传达给读者)、真实性(写真人真事,有所选择、提炼)、文学性(使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有很大区别,刻画人物、记述事件生动而有感染力;可以吸收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5min)1.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表格)(10min)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包身工)有谁能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请一位学生尝试下定义,学生的定义可能很不全面)我们先来填写一张包身工信息档案卡。

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完成卡片上的这些内容。

(生读课文、找答案)(1)年龄:十五六岁(2)性别:女(为什么是女性?)(3)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懒虫(“小福子”不是绰号)(4)来历(身份):贫苦农村少女(强调是被骗签订包身协议的;什么是“包身”:一仆二主——日本老板“东洋婆”,中国工头“拿摩温”(No.1)、上级女工“小荡管”)(5)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强调是日资)(6)工作时间:一天12小时以上(看情况提醒后四问答案范围)(7)居住条件:每间每层十七八人,蜂房、鸽子笼般,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8)饮食条件:两粥一饭;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为什么给吃饭?饭比粥成本更高呀。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具体内容为《包身工》。

课文详细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展现了旧社会底层工人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包身工苦难生活的同情,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课文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旧社会纺织厂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照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包身工的报告文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分析课文4. 例题讲解a. 针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分析其表达技巧和作用。

b.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从叙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文章。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b. 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2. 答案:a. 包身工生活状况:衣、食、住、劳动条件极差,受到工厂主和包身工头的剥削和压迫。

b. 表达技巧:对比、讽刺、抒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了解旧社会其他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横向对比。

b. 邀请历史老师讲解旧社会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包身工》优质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包身工》优质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包身工》优质教案《包身工》教学设计《包身工》是一篇比较长的报告文学,也是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不管是写作技巧,还是文章的思想内容都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地方。

讲解这篇文章,我在充分的阅读文本和深入探究之上,想探索出一条长文短教的路劲,在删繁存简的基础上,我指定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感受包身工悲惨命运2、掌握报告文学的特征3、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典型的细节和典型的场景,让学生慢慢体味作者表现包身工命运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技巧,感受包身工悲惨命运。

2.难点:归纳报告文学特征,领会文章深层次情感。

三、安排课时:1课时四、教学步骤课文讲解一、导入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作者说:“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因为这里是人间地狱。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也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又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板书:《包身工》 夏衍)二、了解本文的学习目标(学生诵读目标)1、感受包身工悲惨命运2、掌握报告文学的特征3、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主题三、解读文本(一)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思考:你认为文中有哪些震撼人心的地方?(细节、场景)学生找:(1)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脏乱差)(2)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

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成年的女孩子丧失掉了羞耻感,可见在压迫和折磨之下精神的麻木,也突出剥削者凶残到何种地步)(3)所谓粥,是用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包身工》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闻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手法,掌握《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的要素、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习并掌握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包身工》所揭示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培养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包身工》的写作手法、新闻报告文学的特点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洞察力。

2.教学难点:运用新闻报告文学的写作技巧来表达现实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理解文本。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学生实际操作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0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包身工》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报告文学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背景介绍:讲解《包身工》的作者夏衍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讲解“包身工”制度的本质、特点和历史发展。

(3)阅读课文,分析《包身工》的篇章结构、表达手法和中心思想。

(4)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包身工》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4.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音频素材及相关背景资料等。

5.评估方法: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及作业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说课稿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说课稿

包身工教学设计包身工说课稿《包身工》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以确凿的事实、准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表现了苦难深重的包身工的不幸遭遇。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包身工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包身工》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包身工》一课篇幅很长,可学的知识点许多,所反映的事实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年代长远,针对平凡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抓住一个比较简单的突破口,所以就抓住“ 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这个知识点和该册书的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1通过包身工日常生活的三个场景了解包身工的悲惨生活2 学习点面结合的方法叙事写人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如何以时间为线索介绍包身工一天的悲惨生活2探究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教学难点:点面结合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年纪大概也就十五六岁,你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最想干什么?(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说想玩的,有说想看电影的,也有说想考大学的等等。

)你们的这些想法我觉得都会实现,即使暂时不能实现,条件成熟时也会实现,因为你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新时代,你们有父母亲人的关爱与呵护。

可是,也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当的女孩子她们的生活境遇和你们竟然有着天壤之别,她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走近她们了解她们。

二、课时目标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报告文学)该文体有什么特点?(P38)这是一篇报告文学的代表作,篇幅较长,可学的知识点许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三、内容概括我们先来了解这篇课文的大致内容:请同学们找出时间标志,概括每个时间段都写了包身工的什么日常生活。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四点半以后:吃早饭五点:上工劳动情况全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三个生活片段向我们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

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下面我们具体分析这三个场景。

首先看第一个场景四、具体分析第一个场景:起床情形听录音,听之前先布置问题,听完之后再解决问题。

《包身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包身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包身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难点)【教学过程】两课时布置预习:疏通字词第一课时一、作者和文体简介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

著名剧作家,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

可以写人,写事,写问题。

报告:题材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反映生活。

文学:表达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报告文学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二、解题文章报道了“包身工”这个特殊群体:为什么叫她们包身工?她们在什么工厂做工?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的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三、理清文章的思路、线索1、速读课文,标段序,找出文章中描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的段落,并进行评价。

(主线:新闻事实)1-7(四点一刻)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12-14(四点半后)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23-33(五点)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35-47(十七点)放工:榨干最后一滴血汗2、探究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膨大和必将灭亡的趋势。

(副线:背景材料)(1)、这些备受欺凌和压榨的包身工来自哪里?--8-11被带工老板从农村骗来的。

(包身工制度的形成)(2)、为什么东洋(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15-22三个原因:没有自由、安全、工价低廉。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第11课《包身工》课文及教案课文及教案课文:《包身工》第一节课文总结《包身工》是一篇名人传记类作文,讲述的是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

周应培是一个普通人,靠着家中的包身工买卖维持家计。

他在宁波从事包身工的生意,非常辛苦,但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成就。

第二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2. 掌握包身工的概念及其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3.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引发兴趣: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向学生展示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周应培做包身工的辛苦和努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问题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周应培为何选择做包身工,这是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4.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课文中描写的包身工,让学生描述他们的特点和工作方式。

然后学生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展示自己对包身工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包身工在周应培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包身工,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8. 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回顾课上的重点内容。

9.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包身工在现代社会中的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将能够了解鲁迅的父亲周应培的故事,并通过阅读和分析,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包身工教案(优秀7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7篇)

包身工教案(优秀7篇)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

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2.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

三、文章结构:1.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集中写了她们一天的生活,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明确:四点一刻:起床情形?居住低劣四点半钟:早饭情景?饭食粗劣五点钟:劳动情况?条件恶劣2.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给文章划分层次。

《包身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包身工》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包身工
【教学目的要求】
1、把握课文表现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2、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把握课文的线索。

2、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3、学会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授课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包身工”的内涵。

一、课前布置预习题
1.试讲述包身工的故事;
2.试为包身工下定义,指明课文中对包身工的提法,并用课文中的内容具体解释。

二、导入新课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

他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他们也不能拥有他们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 2.: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

(重点)::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难点):
【教学过程】两课时
布置预习::疏通字词: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文体简介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

著名剧作家,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

可以写人,写事,写问题。

报告:题材::::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反映生活。

文学:表达::::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报告文学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二、解题
文章报道了“包身工”这个特殊群体:为什么叫她们包身工?她们在什么工厂做工?
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的双重压榨、失去人身自由的包身工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线索
1、速读课文,标段序,找出文章中描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的段落,并进行评价。

(主线:新闻事实)1-7(四点一刻)::::起床::::恶劣的居住条件::
12-14(四点半后)::早餐::::恶劣的饮食条件::
23-33(五点):::::上工::::恶劣的工作环境:
35-47(十七点)::::放工::::::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2、探究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膨大和必将灭亡的趋势。

(副线:背景材料)
(1)、这些备受欺凌和压榨的包身工来自哪里?
--8-11被带工老板从农村骗来的。

(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2)、为什么东洋(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
--15-22三个原因:没有自由、安全、工价低廉。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3)、由于吸收了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地庞大了,体现在哪一段?
--34通过前后对比和列数据加以说明。

(包身工制度的膨大)
(4)这种“吃人”的制度会一直存在吗?作者怎么看待?
“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3、小结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新闻事实):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背景材料):文中穿插着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及膨大的状况,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和黑暗及其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

四、拓展探究
《包身工》作于1935年,时至今日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结语::
本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是20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是值得我们一生铭记的。

:
六、课后作业::
你身边有没有打工的人?和他们交流一下,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及生活状况。

七、板书设计
包身工::::::::悲惨
封建势力:::帝国主义
必将灭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