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3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公开课教学设计1《包身工》是中学阶段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一篇课文,也是一篇具备较高价值的文学作品。

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中,该篇课文作为必修内容被纳入其中,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能够为学生成长成为合格公民而助力。

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领悟《包身工》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是一项非常重要且也不容易的任务。

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设计了一节《包身工》公开课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包身工》的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领悟《包身工》中所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

3.通过分析《包身工》所涉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对历史和社会文化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思维素质。

二、教学内容1.课前导入首先让学生浏览《包身工》的标题和目录,了解整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并讲解《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

2.阅读分析让学生认真阅读《包身工》全文,注意拓展课文中的生词、习惯用语和成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全文。

学生阅读完全文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文章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③文章所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④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中,《包身工》还有哪些启示和警示作用?3.文本分析通过分析与探讨《包身工》中的表述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例如,通过夸张的叙述手法,让阅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包身工》中所描述的奴役和失落,并意识到作者所追求的目标——人的自由和尊严。

4.文化背景分析针对《包身工》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可以通过投影仪或其他工具,在教室内为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和体验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例如,可以介绍当时的奴隶和奴隶制度、工业革命和边缘化劳动者的困境等。

5.思辨与诠释在激励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对《包身工》的思辨和诠释。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案:《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身工》。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通过描绘主人公小包的身世和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苦难。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提高学生对旧社会黑暗现象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小包的悲惨遭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联系现实,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旧社会的图片,如破旧的房屋、衣衫褴褛的百姓等,引导学生感受旧社会的困苦。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包身工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包的身世和遭遇。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小包遭遇的感受。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4. 重点解析(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小包的悲惨遭遇。

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5. 实践环节(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包身工》板书内容: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小包的身世和遭遇珍惜幸福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 请谈谈你对小包悲惨遭遇的感受。

3. 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认识。

作业答案:1. 课文讲述了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以小包为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苦难。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当今美好生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鲁迅《包身工》2.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包身工》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读:(1)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故事主题。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本。

5. 批判性思维训练:(1)让学生针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2)组织辩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爱。

(2)启发学生思考旧社会的黑暗和当今美好生活的珍惜。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总结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

五、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批判性思维训练中的表现。

3.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小说《包身工》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包身工》(课获奖课件

《包身工》(课获奖课件
通过对包身工的悲惨命运的描写,揭 示了旧社会剥削与压榨劳动人民的罪 恶。
主题思想解读
通过包身工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反映 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表 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和对旧社会的 强烈控诉。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概述
描绘了包身工的群像,展现了他们勤劳、善良、坚韧的品质,以及在压迫下的 无奈与苦楚。
THANKS
感谢观看
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具体的人物描写,如小福子、大黑牛等,展现了他们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 命运,使读者对包身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白描、对比、象征等,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手法分析
通过白描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包身工的生活场景;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包身工 与资本家的生活天壤之别;通过象征手法,使包身工的命运更加具有普遍意义。
《包身工》优质课获奖课 件
CATALOGUE
目 录
• 课程导入 • 课文分析 • 难点解析 • 课堂互动 • 课后作业 • 教师总结
01
CATALOGUE
课程导入
背景介绍
《包身工》背景
介绍《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包 括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和 作者夏衍的生平经历。
包身工制度
阐述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和 影响,以及该制度下的工人所面 临的困境和剥削。
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理解 其深层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
学生需要分析《包身工》中的人物形象,探 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评价作者观点
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思考作者提出 的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写作练习
写读后感
学生写一篇关于《包身工》的读后感 ,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和思考。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掌握作品中的重要概念、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意;(2)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3)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的时代背景;2.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差异,激发学生思考;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阅读《包身工》,了解作品内容,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素材;2. 学生准备:预习《包身工》,了解作品背景,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包身工》的作者、作品背景及现实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作品,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作品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5.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6.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7.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敬意,认识社会现实;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10. 教学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

《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5篇)《包身工》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课前阅读“预习提示”,分析提示要点;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

⑴给课文划分层次。

(培养分析能力)⑵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按课后“研讨与练习”的要求作口述的准备。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⑶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

(培养概括能力)2、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

重点分析的片断:⑴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

⑵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

⑶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

⑷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

⑸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

3、教学时,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分析“预习提示”弄清学习重点。

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

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

〖教学目的〗1、让学生习惯于根据整个单元的要求和每课学习的重点,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2、大致弄清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包身工》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包身工》的主题及现实意义1.2 教学内容简介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分析《包身工》反映的社会问题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辅助教学1.4 教学步骤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包身工”的了解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包身工”有直观的认识简介作者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分析《包身工》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封建主义残余、劳动者权益受损等第二章:作品人物分析2.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2.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顺从、坚韧、无奈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冲突第三章:作品情节分析3.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的情节安排及意义分析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3.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情节安排及意义探讨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3.3 教学方法采用情节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4 教学步骤梳理作品的情节脉络分析情节安排的意义,如反映社会现实、突出主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作品情节中所体现的主题思想第四章:作品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4.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及现实意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4.3 教学方法采用主题探讨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主题分析作品主题的现实意义,如劳动者权益保护、社会进步等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拓展阅读的兴趣5.2 教学内容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5.4 教学步骤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六章:作品艺术特色分析6.1 教学目标鉴赏作品的语言、叙事手法等艺术特色理解作品艺术特色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6.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等艺术特色探讨艺术特色如何强化作品的主题表达6.3 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细读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艺术特色6.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语言风格,如白话文的运用、生动的描绘等分析作品的叙事手法,如顺叙、插叙等探讨艺术特色如何强化作品的主题表达,如对比、讽刺等第七章:作品的历史背景分析7.1 教学目标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7.2 教学内容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等的影响7.3 教学方法采用历史背景分析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7.4 教学步骤介绍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如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状况等分析历史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如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的影响第八章:作品现实意义探讨8.1 教学目标理解作品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8.2 教学内容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8.3 教学方法采用现实意义探讨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8.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现实意义,如劳动者权益保护、社会进步等分析作品现实意义,如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第九章:课堂小结9.1 教学目标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9.2 教学内容强调作品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9.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9.4 教学步骤强调作品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十章:课后作业布置10.1 教学目标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作品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研究论文10.3 教学方法采用课后作业布置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10.4 教学步骤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研究论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和研究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包括:1. 第一章的“作品背景分析”:了解夏衍及《包身工》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作品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去感受作品的土壤。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包身工》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作品特点;(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作品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批判性地思考社会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劳动者的关爱,培养尊重劳动、关爱他人的价值观;(2)认识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事件;(2)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社会现实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2)对作品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作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作品内容;(2)学生自主探究,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3. 合作探讨:(1)比较分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2)结合生活实际,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实;(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完成质量,关注对作品内容的理解;(2)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

3. 综合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2)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现。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把握;(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2.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调整教学策略;(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包身工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教学目标:1. 了解包身工职业的定义和职责;2. 掌握包身工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技术操作技巧;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装行业愈发繁荣。

包身工作为包装行业中的重要一环,其技术和职责要求越来越高,成为了初中技术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教案是基于对《包身工》这一职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包身工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1. 包身工的定义和职责;2. 包身工的工作流程和技术要求;3. 包身工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

教学方法:1. 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资料,介绍包身工的定义和职责;2. 分析包身工的工作流程,讲解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3. 进行实际包装操作演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 分组合作,完成一项包装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概念引入:观看包身工作的相关视频和图片,学生通过观看了解包身工的定义和职责。

2. 工作流程介绍:对包身工的工作流程进行介绍,包括以下环节:a. 产品测量和设计:测量产品的尺寸和形状,进行包装设计;b. 材料准备: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切割和加工材料;c. 包装操作:将产品放入包装材料中,进行包装操作;d. 质量检验:检查包装的质量和完整性;e. 包装标识:标注产品的相关信息;f. 包装运输:将包装好的产品进行运输。

3. 技术要求解析:对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进行详细解析,包括以下方面:a. 测量和设计:准确测量产品的尺寸和形状,进行合理的包装设计;b. 材料准备: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准确的切割和加工;c. 包装操作:掌握包装操作的规范和技巧,确保包装质量;d. 质量检验:仔细检查包装的质量和完整性,确保产品安全;e. 包装标识:标注产品的相关信息,确保信息准确可靠;f. 包装运输:掌握安全的运输操作,防止包装破损。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包身工》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2. 掌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事件。

3.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社会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简介《包身工》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分析作品的开篇和主要情节。

3.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

4. 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2.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封面、作者照片和重要情节图片。

2. 文献资料: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扩展学生视野。

3. 网络资源:分享与作品相关的视频、音频和网络文章。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包身工》的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作品,理解情节和人物,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作品的主要观点,提出思考问题,拓展学生思维。

3.2 时间安排1. 导入:5分钟2. 阅读理解:15分钟3. 分析与讨论:20分钟4. 案例分析:15分钟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作品情节和人物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4.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2.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理解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学习本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旧中国的上海,有一群和你们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她们每天过着非人的生活,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她们被称为“包身工”。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先生的《包身工》,了解一下她们的悲惨遭遇。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

著名剧作家、电影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

《包身工》是他于 1935 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反映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特点。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2、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8 段):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展示了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

第二部分(9-17 段):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描绘了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

第三部分(18-25 段):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了她们恶劣的劳动条件。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包身工》是一部反映旧社会包身工生活状况的小说,通过对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的描绘,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培养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包身工》全文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进行讲解。

3.2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介绍《包身工》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4.2 讲解课文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3 讨论课文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状况,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对劳动者的剥削。

4.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对劳动者的尊重和同情。

第五章: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对旧社会的批判。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知识介绍介绍旧社会的其他劳动者,如长工、短工等,让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6.2 对比分析比较包身工与其他劳动者的生活状况,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

第七章:课堂互动7.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改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2 分享成果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八章:情感教育8.1 感受劳动者艰辛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图片,感受劳动者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7《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7《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7《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包身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文本,了解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真实性。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插叙,思考对包身工作制度的批判性。

3.审美鉴赏与创造:重点赏析,鉴赏以点带面写法的艺术作用。

4.文化传承与理解:知人论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权观。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日本殖民者开设的纱厂中,一大批被骗来的农村少女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因而称作“包身工"。

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收入,因此即使包身工生病时也被老板用拳头、棍子等强迫去上工。

她们住的是充满粪臭、汗臭和湿气的工房,吃的是喂猪的豆腐渣熬成的稀粥,劳动环境极其恶劣,又要受到各种惨无人道的虐待。

1935年,夏衍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同学,到包身工工作车间去看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

为了进一步了解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和她们的生活情况,夏衍又想办法进入包身工们住的工房。

然而在当时,任何外头人是不能进入这个禁区,经介绍,夏衍又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青年团员杏娣。

在杏娣的帮助下,夏衍混进去过两次,但是在这之后,就被带工头雇佣的打手们盯住了。

后来夏衍只能利用她们上班下班的时候观察,他每天半夜三点多就要动身,步行十几里路。

从四月初到六月,足足观察两个多月,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的一些日常生活。

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夏衍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报告文学。

本文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纪实散文。

它有三个特点:1.及时性: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传达给读者。

2.纪实性:不能像小说一样虚构,必须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

3.文学性: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它讲究结构上的奇巧、描写的生动、文字的优美、表达的顺畅、以及可能的感染力等。

(二)任务一:速读全文,体会报告文学纪实性与文学性的表现【提问】夏衍为了表现报告文学的纪实性,采用白描式的描写,真实地向读者展示了包身工的哪些场景?【明确】1.四点一刻的起床场景;2.四点半后的吃早饭场景;3.五点开始的劳动场景。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7《包身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包身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包身工》是高中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本教材在阅读鉴赏部分设置四个单元,内容主题分别是现代诗歌、古代叙事散文、记叙散文和新闻与报告文学。

这篇课文作为一篇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以文学性叙事来展现新闻报道的内容,具有文学性与真实性双重特点。

二、学情分析学期进行过半,进入高一的学生也逐渐适应高中教学节奏。

在学生的初中阶段也曾经涉及到新闻文体的教学,如《新闻两则》,所以对于新闻这类文体具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报告文学还是第一次涉及到。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分理解,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有何独特之处。

三、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和形式,形成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

2. 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并且能够运用在平时的作文中。

3. 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生活,形成深入思考现实问题、关注弱势群体的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 引导学生进行点面结合写作方法的学习和运用;2. 体会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原因,形成对人权和劳动权利的尊重意识。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六、预习要求阅读全文,了解本文大致写了什么一个事件,重点描写了谁?主要对象是怎么样的一个处境?通过对于时代背景的大致掌握,分析“包身工"现象产生的原因?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同学们,经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对新闻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

新闻是展示实时事件的一种体裁,但我们知道新闻以科学严谨性著称,在表现力和形象性方面无法和文学类的文章媲美。

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文体:报告文学,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报告文学的一篇佳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工人这一词,也对当代的工人有大概的了解,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工人是社会的建设者,其工作是受人们尊重的、其权益是受法律保护的。

包身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包身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小班

包身工教案小班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包身工的常见操作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手工艺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 包身工的基本概念和工具介绍- 包身工的常见操作和技巧- 包身工的模拟练习和小项目- 包身工的团队合作活动2. 教学方法:- 以讲解和示范为主,结合体验和实践。

- 学生互相观摩和交流,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和创作。

-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 积极引导学生对包身工的印象和了解,提问激发兴趣。

2. 新知输入(15分钟)- 介绍包身工的基本概念和工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摸索认识工具的名称和用途。

- 示范包身工的常见操作和技巧,让学生理解正确的操作方法。

3. 练习与实践(30分钟)- 分发包身工材料和工具,让学生模拟练习包身工的基本操作。

-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手工艺品。

- 学生互相观摩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成果。

4. 团队合作活动(25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包身工的挑战任务。

- 要求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创造力。

- 最后,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互相欣赏和评价。

5. 总结与小结(15分钟)- 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包身工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

- 总结包身工的基本操作和技巧,强调学生在实践中的成长和进步。

- 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手工艺品的热爱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包身工的认知和操作。

2.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3. 收集学生创作的手工艺品,并对其进行评估和欣赏。

五、教学延伸1. 邀请包身工的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和示范,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组织学生赴包身工工作室或博物馆参观,与专业人士互动交流,增加实践经验。

六、教学反思通过包身工教学,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培养了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

《包身工》教案——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包身工”的含义;(2)能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3)能够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如何将自己的观点清晰、有逻辑地表达出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认识奴隶性质的包身工制度;(2)培养同情心,关爱弱势群体;(3)学会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包身工”的含义;2. 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3.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概括文章中描述的包身工的生活状况;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的包身工的悲惨遭遇;3. 深入领会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批判和对劳动者的关爱。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夏衍及作品背景;(2)提问:“包身工”这个词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让学生勾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并与小组成员分享。

3. 合作探讨:(1)小组讨论:分析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态度;(2)小组展示: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2)引导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的包身工的悲惨遭遇;3. 谈谈你对包身工制度的认识,以及如何关爱弱势群体。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篇一:《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程和方法a)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包身工》获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包身工》获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包身工》获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杨建忠一、教学内容分析《包身工》于1936年发表在左联机关刊物《光明》创刊号上。

它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本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交代了包身工起床、吃早饭、上工和下工的情况,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对包身工居住情况、饮食情况和劳动条件所作的面的介绍,又有对“芦柴棒”等典型人物所作的点的描写,有广度又有深度。

生动地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和掠夺,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帝国主义资本家带工老板的无比愤恨,主题思想十分鲜明。

文章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的尊重。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认真阅读课文,体会文章语言形象、鲜明以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

【过程与方法】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当我们坐在教室里,汲取知识的琼浆时;当我们漫步在阳光下,欣赏周围的美景时;当我们围坐在小桌旁,和家人幸福地交流时,我们不会想到,还有一群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同龄人,她们的生活里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欢乐,只有没日没夜的工作和忍受非人的折磨,她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水门汀(tīng)弄堂(lòng)褴褛(lánlǚ)游说(shuì)契据(qì)铁锭(dìng)骷髅(kū ló u)船舷(xián)荤腥(hūn)皮辊(gǔn)执拗(niù)惺忪(xīng)2.词义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包身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板书

包身工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板书

包身工教案板书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3. 学会使用包身工进行简单的包工作业。

二、教学重点1. 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2. 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15分钟)a. 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包身工的定义;b. 解释包身工的作用,即保护和装饰包身。

2. 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25分钟)a. 展示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如剪刀、胶水、针线等;b. 介绍包身工的常见材料,如布料、饰品、钮扣等;c. 解释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3. 包身工的实际应用(30分钟)a. 指导学生选择包身工具和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包;b.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添加个性化元素。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引入环节(5分钟)介绍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初步了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

3. 实物展示(10分钟)准备一些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向学生展示并解释其用途。

4. 学生操作(25分钟)分发包身工具和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和制作。

5. 汇报和分享(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包,分享制作过程和所遇到的困难和收获。

6. 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学生的制作进行评价,总结课程内容和学习收获。

五、教学资源和评价要点1. 教学资源a. 包身工的实物展示;b. 包身工的工具和材料。

2. 评价要点a. 学生对包身工的定义和作用的理解;b. 掌握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c. 包身工的制作过程和成果。

六、拓展延伸1. 继续学习和探究包身工的更多工具和材料;2. 学习不同的包身工技法和风格。

七、教学反思本次教案主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包身工的定义、作用,掌握包身工的常见工具和材料,并进行简单的包身工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增强了对包身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身工》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选编在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的第四单元,前三个单元分别是诗歌、文言文和散文单元,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的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这类文体从内容上强调真实性,要求及时、准确地反映了方方面面的社会信息,为此它往往具有深刻、鲜明的时代意义。

其中,报告文学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70年了,文章所反映的也是上世纪的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现如今,优厚的生活条件使学生很难从文章中去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曾经有位教师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要求学生范读课文,当读至“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别人的鞋子,胡乱踏在别人的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时,学生的声音有些异样,似乎强忍着笑,很明显,现在的学生与文章中所反映的时代的隔膜的确是存在的,另外,由于目前的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有些学生虽涉世不深,但懂得的东西并不少,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也是此次教学的目标之一。

[教学目标]《包身工》是我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土壤上产生的包身工制度所带来的罪恶,文章篇幅较长,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课文虽是老文章,所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和现如今我们的时代有很深的隔膜,但是文章所体现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却是相通的,为此,此次教学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包括:1. 知识和技能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 过程和方法a) 理解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b) 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1. 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触发学生积极地思维。

2. 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设计思想]《包身工》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它切取包身工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从包身工二十四小时的遭际,折射出了包身工整个的悲惨命运。

虽然这篇课文时代性离普通中学生稍微远一点,但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生命力。

唐代魏征曾经说过:“以史为鉴”。

历史永远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另外,《包身工》一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但篇幅较长,容量较大,如果在教学中面面俱到,恐怕时间不够用,针对这些问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1. 让学生将熟悉课文这一程序放到课前预习中完成,争取时间,长文短教。

2. 教师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3. 联系实际,让学生拓展思维,进行探究和交流,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增强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语“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生: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师:在此文的结尾,作者夏衍以强烈的口吻控诉着不人道的制度,预言着黑暗终将过去,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师: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首先是作者夏衍,假设你就是夏衍,给大家做一个自我介绍吧。

(这里适当变换一下认知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强化记忆。

事后,教师可以适当归纳。

)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

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

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师:大家看过文章,觉得《包身工》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包身工》是夏衍的重要作品之一,1936年发表。

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师:说到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谁能说一说它的特征?报告文学是文学类文章体裁之一,是指速写、特写等文学式样的总称。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品种。

三、分析课文(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这一环节,旨在理解、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文章的主题。

)1、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在详细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他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具体地,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吃”——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

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穿”——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着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

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行”(上工)——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2、师:包身工们过着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在她们的辛苦劳作之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带工老板、日本资本家)他们具体是如何从包身工的身上压榨血汗的呢?(这里我可以让学生举出文章中的典型事例,例如“芦柴棒”、“小福子”的故事,又或者引用文中的具体数据来加以论述。

)“芦柴棒”: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纯利润339块。

(其它例子、数据可另举)3、师:像“芦柴棒”这样的女孩的遭遇的确很惨,那么,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个地步的?女孩们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约”,所以“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在文章八至十节中,十分巧妙、自然地插叙了关于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板书:插叙)4、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全貌已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造成包身工悲惨遭遇的根源是什么?(双重压迫,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无耻勾结)对于“包身工”这一种现象,作者内心激荡的是怎样的情感?(朗读结尾三段)控诉、义愤、同情、沉痛等5、结合背景,归纳文章主题。

师:作品实际告诉我们: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存在的根源,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所以,作者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并且预言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一课,进行复习二、师:在上一课中,我们明确了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今天,我们要讨论另一个问题是本文选材上的特点和语言上的特点。

1、师: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呢?(提示: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具体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呢?)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作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的场景,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这里面,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速写式地描出人物的群像。

包身工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比如文中三次提到的“芦柴棒”这个人物。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2、师:除了选材上的特点,文章语言也很有特色,接下来让我们找出文中你认为描写精彩的句子,朗读,然后对这些语句按某一种方式进行归类分析,按修辞手法归类: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

按表达方式归类: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

三、课外延伸师:《包身工》作于1935年,文章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那你是否觉得和我们的时代已有了很深的隔膜,毫无相通之处了呢?(这里我觉得可以放开让学生去自由发挥,畅所欲言。

)课文虽然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注重科学、简洁,根据整个教学程序,我的板书如下:吃穿带工老板包身工(来历)插叙苦难生活(芦柴棒)剥削控诉、义愤住点面结合掠夺日本资本家行[教学后记]夏衍曾说:“《包身工》是报告文学,不是小说,所以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

”实际上,夏衍的报告文学缩短了和小说的距离,并不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已经小说化了,而是说他的报告文学强化了文学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