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第十章捕食的性质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第二十章 收获理论
T2 渔业(yúyè)和捕鲸业
要点
渔业
大洋(dàyáng)生产 力
海洋一直为我们(wǒ men)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现在全球渔获量
约1亿吨,其中一小部分并不直接被人类消费,而是用做 动物饲料。
与陆地系统相比,大洋是生产力很低的生境。大陆架生产力 较高,但全球单位公顷渔获量很低,部分是因为大洋区极低 的生产力,部分是由于渔获物处于食物链高营养级,其生产 效率很低。
第八页,共30页。
配额(pèi é)限制
在一定时期,可通过控制配额(收获对象生物量或个体数 量),限制收获。配额控制允许收获者在每一季节或每年收 走一定数量的猎物。配额限制通常应用于海洋渔业来获得 MSY,但成功例不多。这表明配额限制实际上很冒险,有可 能导致(dǎozhì)过捕,甚至种群灭绝。
第九页,共30页。
Related topics
Population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and density
structure (H1)
dependence (H3)
Natality, mortality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fluctuations,
growth (H2)
相关(xiāngguān) 主题
种群(zhǒnɡ qún)和种群(zhǒnɡ qún)结构(H1)
密度和密
度制约(H3)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增长(H2) 种群动
态——波
动、周期和混沌(H4)
第十三页,共30页。
T2 FISHING AND WHALING
Key Notes
Fisheries
The seas have historically provided a valuable food source to human populations. The current global fish catch is about 100 million tons, although a substantial minority of this is not used for direct human consumption, but as an animal feed source.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大学第十章微生物生态学题库汇总
------------------------------------------------------------精品文档-------------------------------------------------------- 第十章微生物生态学单项选择题1.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地球被科学家划分为4个圈,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选项A)土壤圈选项B)大气圈选项C)水圈选项D)岩石圈答案:A2.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生态圈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选项A)大气圈选项B)生物圈选项C)水圈选项D)岩石圈答案:B3.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识记生物循环的特点是( )。
选项A)运转较缓慢选项B)可循环性选项C)运转迅速)以上均是D选项.答案:C11.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理解( ) 。
生态系统结构不包括下面哪一个方面选项A)外源能选项B)生物关系选项C)营养循环选项D)能量代谢答案:D12.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适中认知度:认知( ) 。
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不包括选项A)生产者选项B)消费者选项C)分解者选项D)固定者答案:D13. 知识点:1(生态系统) 难易度:较难认知度:认知( ) 。
微生物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不包括选项A)微环境选项B)稳定性选项C)协调性选项D)适应性答案:C认知度:理解难易度:较难) 生态系统1(知识点:14.( ) 。
成熟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特点是选项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比例相同选项B)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协调畅通选项C)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在比例上合理选项D)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大致相等答案:B15.知识点:2(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理解。
)土壤中三大类群体微生物以数量排序为(选项A)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真菌>放线菌B选项C选项)放线菌>细菌>真菌选项D)真菌>细菌>放线菌A答案: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理解2(16.知识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普”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每个组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生物类群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和微生物;按环境或栖息地分为陆地生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应用5新技术的应用种群生态学:研究栖息在同一地域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群落生态学:研究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集合体的组合特性,他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既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
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与生存环境不协调。
第二章环境及其类型: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类型: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湿度降水风和气压等,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各种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改变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3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就会影响该物种的生存和分布,那些对生态因子具有较大耐受范围的种类,分布较广,为广适性生物,反之为狭适性生物。
李博《生态学》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
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
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2环境: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3相互关系—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2.环境: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②按范围分: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③按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④按影响分:原生环境、次生环境4.环境因子:生物有机体以外的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②按对环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5.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6.区别: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条件、资源;⑤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8.限制因子: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因子;9.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素称最小因;10.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两定律异同: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1.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12.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13.适应方式: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14.适应: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性和性状的现象;15.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 K = NT 表示,考虑到生物开始发育的温度,又可写成: K = N T-C 其中,N为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C是发育起点温度,又称生物学零度,K是总积温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①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②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③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④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历程;④应用积温预报农时;16.阿伦规律Allen’s rule: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较温暖地区内温动物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显趋于缩小的现象,称阿伦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贝格曼规律Bergman’s rule: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的身体比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同类个体更大,这种趋向称贝格曼规律,是减少散热的适应;约旦规律Jordan’s rule:鱼类的脊椎骨数目在低温水域比在温暖水域的多;17.水对植被的分布的影响:我国从东南到西北可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分为3个区:湿润森林区、干旱草原区和荒漠区;18.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外因子来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数量的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19. 土壤的生态学意义:①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②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③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④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⑤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1种群: 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加入相互进行杂交、具有一定结构、一定遗传特性等内容;2种群生物学: 研究种群的结构、形成、发展和运动变化过程规律的科学;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生态学;3种群的主要特征:①数量特征:种群参数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体现;②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③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4种群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可有三种类型:①均匀分布:S2/m = 0原因: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②随机分布:S2/m = 1 原因:资源分布均匀,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③聚集分布:S2/m>1 原因:资源分布不均匀;种子植物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群;5.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因此,称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下降型;种群的年龄分布体现种群存活、繁殖的历史,以及未来潜在的增长趋势,因此,研究种群的历史,便可预测种群的未来;6.内禀增长能力: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的最大增长能力rm ;方程:①公式:dN/dt=rN1-N/K积分式为:Nt=K/1+e的a-rt次方②图形:环境容量K,时间X0-2-20,种群大小Y;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③意义:它是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的两个参数K和r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8;生活史生活周期: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关键组分:体形大小、生长率、繁殖、寿命;9.生态对策:各种生物所特有的生活史种群生态特征:如出生率、寿命、大小和存活率等被视为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生存对策--进化对策;该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生活史对策可以理解为生活史的各种成分或整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响应;繁殖对策、取食对策、避敌对策、扩散对策;10.种内与种间关系:①种内关系: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同一生境中不同种群之间的关系;②动物和植物的种内关系有所不同:植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密度效应、集群等;动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领域性、集群、分散、婚配制度、等级制、利他行为、通讯等;③种间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寄生和共生等;11.①合作:指个体通过相互联合,从而对彼此间有利的行为;合作常常是暂时或过渡性的,但也可能是长久性的;合作行为是动物界常见现象;②利他:是指一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利他行为可以对直系亲属、近亲家族、整个群体有利;③竞争:是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④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食者;⑤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情况;⑤互利共生:不同种两个个体间的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12.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①基础生态位: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②实际生态位:生物群落中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称实际生态位;多维生态位空间:影响有机体的环境变量作为一系列维,多维变量便是n-维空间,称多维生态位空间,或n-维超体积生态位;13.生态位分化:①生态位重叠: 两物种生态位空间的相互重叠部分,称生态位重叠;②高斯假说:高斯认为两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共存只能出现在物种生态位分化的稳定、均匀环境中;③生态位漂移:资源竞争而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变化称生态位漂移;④生态位分离:种间竞争结果使两物种的生态位发生分化,从而使生态位分开;⑤性状替代: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导致物种形态性状的变化,叫性状替代;⑥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这种现象称竞争释放;1.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这种多种群的集合称群落;2.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3.群落的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生长类型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③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种群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④形成群落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⑤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⑥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⑦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⑧群落的边界特征: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⑨差异性: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4.群落的性质:①机体论学派:群落是一个和生物个体、种群相似的自然单位,是有生命的系统;群落的演替具有定向特征相当于生物的生活史或生物的发育,具有机体特征;代表人物: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②个体论学派:5.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根据各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不同,将其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群落成员型;植物群落研究中,常用的群落成员型有以下几类:①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为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②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③伴生种:伴生种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④偶见种或罕见种: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6.种的多样性:①概念:指生物种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②两层涵义:种的数目或丰富度;种的均匀度;③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7.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变化①空间:纬度:随纬度升高物种多样性降低;海拔:随海拔升高物种多样性降低;水体:随深度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②时间: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随着演替的进展,物种多样性增加;在群落演替的后期,物种多样性会降低;8.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群落的分层与资源光、矿质营养、食物、微气候等利用有关;①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光、矿质营养、水分等地上成层现象、地下成层现象、层间植物②动物的分层现象食物、微气候地下、地面、空中;③水生群落的分层主要与光照、温度、食物和溶氧量挺水草本层、飘浮草本层、沉水漂草层、水底层漂浮动物、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底栖动物、底内动物;9.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亦称群落二维结构;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是由于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主要控制因素:气候因素:微气候、径流;土壤因素:营养物质、土壤质地、地形特点;植物因素:他感作用、遮荫作用、繁殖特点;动物因素:喜食情况、种子散布、食物贮藏、践踏、挖洞;10.群落的时间结构:由于不同生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导致群落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更替,从而构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周期性、群落季相、昼夜相、年际间变化;11.影响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因素:生物因素竞争、捕食、干扰、空间异质性群落环境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的特点称为空间异质性12.中国群落的分类:①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和生态环境等作为分类依据,不重叠的等级分类方法;②中国植物分类系统单位:植被型:最主要的高级分类单位;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群系:主要的中级分类单位;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群丛:基本单位;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优势种或共优势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每一等级的上下再设一个辅助单位和补充单位组,亚;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2.特点:①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现代生态学的研究领域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经典生态学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和群落为研究对象;②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③具有自我调节能力;④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3.组成①非生物成分有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等②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4.生态系统结构是指构成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时空分布和物质、能量循环转移的路径;①形态结构空间、时间结构②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5.功能: ①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单向;②物质循环:生物←→环境,双向;③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6.食物链:①定义:生态系统中,由食物关系把多种生物联系起来,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联系起来的连锁关系,称之为食物链;②食物链的类型:据食物链的起点不同,分成两种类型:牧食食物链:又称捕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如绿色植物-草食动物-各级食肉动物;寄生食物链可以看作捕食食物链的一种特殊类型;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从分解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7.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食物网本质上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有机体之间相互捕食关系和广泛的适应性;8.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②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连成一个整体,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③各生物成分间通过食物网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保持着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并推动着生物的进化,成为自然界发展演变的动力;④食物链和食物网还揭示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转移、积累的原理和规律;9.营养级: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上一切生物的总和,都是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通过营养级向上传递;10.生态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数目金字塔;11.生态系统的演替: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改变,生态学把这种改变称之为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演替缘于生态系统的内部的自我调节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系统组成和结构;1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有两种类型:①正反馈: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定;比较少见,破坏作用大,爆发性的;②负反馈: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它一系列的变化,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其作用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状态或稳定;常见;长远看,生态系统的负反馈和自我调节起主要作用;1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一种稳定状态,表现为结构、功能、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②对生态平衡的认识: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当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没有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仍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原来状态;当干扰超过一定限度时,平衡将受到破坏,产生生态危机;③生态平衡破坏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和对外界干扰的忍耐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干预因素的影响超过其生态系统的阈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限值时,自我调节能力将随之降低或消失,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④原因: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海啸、台风、水旱灾害等;人为因素:人类不合理的行为修建大型工程、排放污染物、喷散农药、引入物种等、政策失误等;14初级生产:植物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质的过程称为初级生产或第一性生产;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是由光、CO2 、H2O、营养物质基本资源、氧和温度影响光合效率以及食草动物的捕食减少光合作用生物量六个因素决定的;15.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以鲜重或干重表示;单位:g/m2或J/m2;16次级生产:动物消耗植物的初级生产量,制造自己的有机物质和固定能量的过程,称为次级生产或第二性生产;17.分解作用:分解者将残株、尸体等复杂的有机质逐步降解的过程;①分解的三个过程:碎裂:颗粒体的粉碎,是一迅速的物理过程;主要的改变是动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当然也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作用如风化、结冰、解冻和干湿作用等;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分解,分解为单分子的物质如纤维素降解为葡萄糖或无机物葡萄糖降为CO2和H2O;淋溶:纯物理过程,是指水将资源中的可溶解成分解脱出来,其速率实际上也受上两个过程的影响;②理论意义:维持全球生产和分解的平衡;植物的初级生产和资源的分解是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流中的两个主要过程;资源分解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死亡物质的分解,使营养物质再循环,给生产者提供营养物质;-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稳定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为碎屑食物链以后各生物生产食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改造地球表面惰性物质;实践意义:--粪便处理--污水处理18.能量流动过程①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②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③能量流动的途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④能量流动的过程⑤能量的散失:呼吸作用19.能量流动的特点①能流在生态系统中是变化着的;②能流是单向流动的;能量以光能的状态进入生态系统后,就不能再以光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热的形式不断地逸散于环境中;③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不断递减;20.生态效率: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比值关系;最重要的生态效率有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或利用效率、林德曼效率;21.生物浓缩: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富集.22.生物积累: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23.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中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渐增大的现象;24.水循环①水循环的意义:生物体的70%是由水构成的,生命离不开水;水是很好的溶剂,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影响着各类营养物质在地球上的分布;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②水循环的方式:蒸发、降水;每年地球表面蒸发量等于降水量. ③水循环的途径25.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①污染;②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③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④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使某些人口集中的地区出现了地下水位和水质量的下降,如目前我国许多北方大城市的地下水分布出现“漏斗”;26. ①碳的循环主要是通过CO2进行的图3-4;环境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在有机物质中,然后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进行循环;②碳循环中环境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改变了原有的碳素平衡状态;由于森林被砍伐,减少了对CO2的固定,因此,尽管海洋能够吸收近2/3的额外碳源,仍然避免不了全球大气CO2浓度的升高; CO2的“温室效应”加剧将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和降水分布的改变;27. ①硫在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形态,元素硫、二氧化硫、硫酸盐和气态的硫化物等;②硫的循环过程:岩浆活动、燃料燃烧、海面散发及有机物分解--大气--土壤--植物--动物--土壤--海洋沉积岩或植物③硫循环中的环境问题: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大大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引起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酸雨的产生;。
《环境生态学》试题集
《环境生态学》综合练习一、名词解释1.环境生态学:2.生态规划(广义):3.群落的水平结构:4.土壤肥力:5.r-选择:6.能量流动:7.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8.K-选择:9.须氧污染物:10.生物种群环境容量:11.污染物质环境容量12.生态因子:13.群落的垂直结构:14.物质循环:15.酸雨:16.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规律:17.生物多样性:18.湿地生态系统:19.光饱和点:20.生态型工业:21.间接生态因子:22.生态监测:23.光补偿点:24.群落的交错区:25.功能区划:26.食物链加环延长:27.生物种群:28.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规律:29.人为干扰:30.平行食物链相接:31.限制因子:32.协同进化:33.群落:34.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35.光周期性:36.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37.物质循环再生利用规律:38.生态破坏:39.谢尔福德耐性定律:40.动态平衡规律:41.边缘效应:42.温度三基点:43.耐性限度:44.反馈调节规律:45.生态位:46.自然保护:47.环境资源有效极限规律:48.温室效应:49.优势种:50.生态工程:5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52.正反馈:53.互利共生:54.负反馈:55.食物链:56.沉积循环:57.生态幅:58.食物网:59.初级生产:60.环境污染:61.主导因子定律:62.生态金字塔:63.系统功能综合性:64.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定律:65.群落的演替:66.生态平衡:67.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68.顶级群落:69.生态失调:70.间接生态因子:71.次生演替:72.能量流动:73.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74.指示生物75.平行食物链连接76.食物链加环77.光补偿点78.光饱和点79.光周期性80.温周期现象81.物候82.物候期83.限制因子8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85.耐性限度86.生态幅87.主导因子88.主导因子定律89.协同作用90.不可替代性91.综合作用规律92.DO93.COD94.BOD95.治污生态工程96.二、选择题1.红橙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整理BY 周晓杰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
它包括4 个层次的内容;1)生物在其历史条件下的适应;2)种群的形成与发展规律;3)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的形成与发展规律:4)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为什么说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的主流?20 世纪60 年代后,由于出现全球人[ ]。
环境、资源等威胁人类生存问题出现,生态系统研究成为生态学研究主流论述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书上,有)讨论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书上有)第二章:个体1.环境:是指某—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3。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 一种或少数儿种因予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于最小量的那种营养物质5。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 -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外延为耐性定律:对于具体的生物,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 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又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其中包括最适区,适宜区和高低死亡限(见耐受曲线).6。
限制因子定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这些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7。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生态破坏:生态破坏(ecology destroying)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2、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3、环境问题:是指人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产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4、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5、系统生态学(systems ecology):即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概念中的生物,看成是完整的统一体,并对其动态系统应用系统分析(systems analysis)的方法论,采用数量的生态学的一种观点。
6、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研究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7、经典生态学是以动植物种(个体)、种群、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上主要发展了生理生态学、动物行动学、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
8、现代经济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化发展,宏观是主流。
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与全球研究。
宏观表现在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系统的发展,微观领域主要体现在生理生态、分子生态学等。
9、应用生态学(applied ecology):将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所得到的基本规律和关系应用到生态保护、生态管理和生态建设的实践中,使人类社会实践符合自然生态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10、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 ecology):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作用,寻求受损害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11、生态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包括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改变以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实际应用。
一、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常见的物种间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和共生等。
竞争是指不同物种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的现象。
捕食是指捕食者通过捕食其他物种来获取能量和养分的行为。
共生是指两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共同生活的关系。
这些相互作用不仅对物种的适应和分布产生影响,还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改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指生物在环境中变异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的特点和条件。
适应可以分为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两种类型。
生理适应是指生物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机制来应对环境变化,如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增加体毛厚度以保持体温稳定。
行为适应是指生物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适应环境,如鸟类迁徙以寻找适宜的栖息地。
此外,生物还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流动等方式对环境进行改变,从而进一步影响其他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指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影响。
常见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光照、水分和土壤等。
这些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理活动和生态习性。
例如,夏季高温会导致一些动植物无法生存,而某些寒冷环境中的生物则能够通过产生抗冻蛋白来适应寒冷的气候。
此外,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分布、生态位和种群大小等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生态学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首先,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
通过研究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我们能够更好地预测和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
厦门大学普通生态学考研笔记3
§8 捕食作用? 捕食的性质? Lotka-Vo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 捕食者功能反应和数量反应? 草食作用和植物防御? 捕食者和猎物的协同进化捕食的性质? 捕食(predation)可以定义为摄取其它个体的部分或全部作为食物。
捕食者包括:典型的捕食者、草食者、寄生者。
捕食者可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
? 食性的特化与泛化:根据捕食猎物种数的多少,某些捕食者是特化种(specialist),对食物的选择非常强;而另一些是泛化种(generalist),对吃几种类型的猎物。
草食性动物一般比肉食性动物更加特化。
动植物寄生者都是特化种。
Lotka-Vo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 猎物在没有捕食者条件下按指数增长? dN/dt=r1N N- 猎物种群密度,t-时间,r1-猎物的种群增长率。
? 捕食者在没有猎物条件下按指数减少? dP/dt=-r2P P-捕食者的种群密度,t-时间,r2-捕食者的种群增长率。
? 当两者共存于一个有限的空间内,捕食者发现和进攻猎物的效率为ε,可称为压力常数,即平均每一捕食者捕杀猎物的常数;捕食者利用猎物而转变为更多捕食者的常数为θ,即捕食效率常数。
? 猎物的种群增长方程:dN/dt=r1N -εPN ...(1)? 捕食者的种群增长方程:dP/dt=-r2P +θNP ...(2)Lotka-Vo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行为捕食者的功能反应和数量反应? 功能反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每个捕食者可以捕获更多的猎物或可以较快地捕获猎物,这种现象就是捕食者的功能反应。
概念最早由Solomon提出,Holling提出三类功能反应,即I型功能反应、II型功能反应、III功能反应。
? 数量反应:随着猎物密度增加,更多的捕食者将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这种过程称捕食者对于猎物密度增加的数量反应。
食草作用? 食草动物对植物的危害植物受食草动物的“捕食”的危害程度随损害的部位、植物发育的阶段而异。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
A.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B.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C.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性质D.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2. 下列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气候因素3. 环境生态学中的“承载力”是指()。
A. 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物种数量B. 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环境压力C. 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的最大资源量D. 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的气候变化范围4.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指()。
A. 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B. 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C. 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D. 物种之间的迁徙路径5. 下列哪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A. 太阳辐射B. 地壳运动C. 人类活动D. 自然灾害6.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是指()。
A. 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B. 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恢复能力C. 生态系统对内部变化的适应能力D. 生态系统对内部变化的恢复能力7. 在环境生态学中,通常用来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是()。
A. 物种多样性B. 生物量C. 能量流动效率D. 水质指标8.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是()。
A. 经济发展B. 环境保护C. 社会公正D. 所有以上选项9.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
A. 生态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B. 生态系统从成熟到衰退的过程C. 生态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过程D. 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组成的变化过程10. 下列哪个不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A. 栖息地破坏B. 气候变化C. 物种过度繁殖D. 外来物种入侵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衡量。
3.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通常不超过________。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十章生物多样性原理和保护
生物多样性原理和保护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生态危机和十大环境危机人口,粮食,资源,环境,能源五大生态危机,其中环境危机又包括十个方面: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
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生态危机,均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有关,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层次(一)概念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它包括数以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所以它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二)层次1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总和。
2物种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物种的多样性,指有生命的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4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可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和间接价值(不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1直接价值又分为:(1)消耗性利用价值:指直接消耗性的(即不经市场交易的)自然产品上的价值(农民上山砍柴、猎取野物、种植蔬菜、饲养家禽等。
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大多利用这部分价值)。
并不反映到国民经济的总收入中。
(2)生产性利用价值:通过商业性收获供市场交换产品的价值。
这类生物资源产品的生产性利用,如木材、许多药物、人类得到了所需的全部粮食、建筑材料、果品等,对国民经济有重大作用。
国家财政总收入中体现出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实质只是这部分价值,其余并未包括进去,这样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从而忽视了其他价值(间接价值)。
环境生态学课后题答案[1]
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怎样划分的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及其研究内容对象定义: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3.环境生态学产生与发展过程。
4.当今世界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植被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有机物的污染5.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特点全球化;综合化;社会化;高科技化;累积化;政治化。
6.名词及术语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生态学,环境危机,地球温暖化,臭氧层空洞,酸雨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或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反馈。
生态破坏: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环境生态学:研究人类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及保护生态对策的科学。
环境危机:由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导致地区性、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环境功能的衰退或破坏,从而严重影响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地球温暖化:臭气层空洞: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如制冷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大气对流层中不易分解,当其进入平流层后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分解产生氯游离基,游离基同臭氧发生化学反应,使臭氧浓度减少,从而造成臭氧层的严重破坏。
酸雨:PH值小于的降水。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
生物的协同进化主要是由于生物个体的进化过程是在其环境的选择压力下进行的,而环境不公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环境生态学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概念是什么?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的分支情况是怎样的?按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方法个体生态学(Individual ecology): 研究重点是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多度和种群动态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 能流、食物网和营养循环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研究景观结构及其过程的科学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研究生命系统和行星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3、环境生态学的概念是什么?环境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概念: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等,寻求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第二章生态系统1、什么叫系统?系统有哪些性质?系统(system)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有哪些性质:(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4)系统结构功能的可控性。
2、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特点和类型分别有哪些?生态系统:是指生境(habitat)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环境,包括:⑴气候因子;⑵无机物质;⑶有机物质;生物群落,包括:⑴生产者;⑵消费者;⑶还原者。
水生生态环境中捕食信息素的生态学效应
水生生态环境中捕食信息素的生态学效应覃光球;卢豪良;唐振柱;赵鹏;白雪涛;彭亮【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4(034)010【摘要】捕食信息素是捕食者释放的,能够引发猎物反捕食反应的化学信号.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信息素在捕食者和猎物之间信息传递及协同进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生态学效应在国际上受到广泛关注.捕食信息素的来源有多种形式,研究中常使用养殖过捕食者的水溶液作为捕食信息素的来源.捕食信息素的作用效果受到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类、信息素的浓度、观察的指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捕食信息素可以对水生生物的行为、形态和生活史特征等方面造成影响.水生生物通过感知捕食信息素来提前预知潜在的被捕食风险,并作出适应性调整,以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在某些情况下,捕食信息素可以与污染物产生交互作用,从而干扰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对水生环境中捕食信息素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介绍了当前对捕食信息素来源和理化性质等本质问题的认识,总结捕食信息素对水生生物行为、形态和生活史特征的影响,以及捕食信息素对污染物毒性的干扰,并分析了这一研究领域尚存在的困难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加强对捕食信息素的研究,将为解析水生环境中捕食者和猎物的生态关系提供新依据.【总页数】9页(P2481-2489)【作者】覃光球;卢豪良;唐振柱;赵鹏;白雪涛;彭亮【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所,南宁53002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北京102206;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厦门36110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所,南宁530028;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所,南宁53002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北京102206;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毒理所,南宁53002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纳米材料水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 [J], 朱哲2.鱼卡—大柴旦盆地地下水生态环境效应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J], 王战;李向全;王振兴;韩双平;侯新伟3.中国水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J], 涂文婷;储小东;熊祚勇;危洪波4.区域性农田景观对夏玉米田\r捕食性天敌的生态学效应 [J], 张晴晴;卢增斌;李超;李丽莉;欧阳芳;门兴元5.水电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与调控措施 [J], 陈求稳;张建云;莫康乐;陈宇琛;关铁生;王国庆;林育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肉食者和 草食者
捕食者可以划分为(i)消费植物组织的草食者,(ii) 摄食动物组织的肉食者和(iii)既摄食植物组织也摄 食动物组织的杂食者。动物、植物食性的差异需要不 同的生理和行为适应,从而导致肉食者与草食者世系 之间反复的进行分歧。
Generalists and specialists
Predators vary in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prey they will feed on, with some species being specialists, whilst others are more generalist. Generally, parasites tend to be more specialist than true predators and herbivores tend to be more specialist than carnivores.
猎物呢?
Lotka-Volterra pre Lotka_Volterra predator-prey model is a simple mathematical model represent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edators and their prey. It makes three simplifying assumptions: (i) there is only one predator and one prey species involved in the interaction; (ii) prey numbers increase if the number of predators falls below a threshold and decrease if there are more predators; and (iii) predator numbers increase if the number of prey rises above a threshold and decrease if there are fewer prey. This simple model makes an interesting prediction: predator and prey populations will tend to cycle, as is observed in natural predatorprey dynamics.
捕食者对猎物 种群大小的 影响
捕食者和寄生者是否能够调节其猎物种群的大小 呢?这一问题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简单。有两种 主要观点:(i)任一捕食者的作用,只占猎物种 总死亡率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去除捕食者对猎物 种仅有微弱效果;(ii)捕食者只是杀死了对象 种中即将死亡的个体,所以最终对猎物种群大小 没有影响。然而,在一些例子中确有明显证据表 明捕食者对猎物数量有重要影响。
J1 捕食的性质
要
捕食的定义
点
捕食可定义为摄取其他个体(猎物)的全部或部 分为食。这一广泛的定义包括(i)典型的捕食者, 在袭击猎物后迅速杀死而食之;(ii)草食者, 只消费对象个体的一部分;(iii)寄生者,与单 一对象个体(寄生)有密切关系,通常生活在寄 主的组织中。
捕食
一个物种的成员以另一物种成员 为食,被捕食者常常被杀死.
狭义捕食: 动物吃动物
广义捕食则包括动物以植物为食的现象 (植食)以及茅膏菜、捕蝇草、瓶子草、猪 笼草和狸藻等少数植物捕捉昆虫将其消化以 吸取含氮物质的情况。
Carnivores and herbivores
Predators can be categorized as (i) herbivores which consume plant tissue, (ii) carnivores which food in animal tissue and (iii) omnivores which feed on bo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imals and plants as prey types required different physiological and behavioral adaptations, and has lead to repeated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between carnivorous and herbivorous lineages.
泛化种和 特化种
捕食者随其摄取猎物的数量多少而变化,某些捕 食者是特化种,而另一些是泛化种。一般来说, 寄生者比典型捕食者更为特化、而草食者比肉食 者更为特化。
健壮的肉食者
新西兰美利诺羊
The impact of predators on prey
population size
Do predators and parasites regulate the population size of their prey? This is not as simple q question as it may appear. There are two main issues: (I) the effect of any one predator may only be a small component of the total mortality causes affecting a prey species, so removal of the predator will have only a minor effect; (ii) predation may kill animals which were going to die anyway, so there will be no impact on the final prey population size. However, in a number of cases there is clear evidence that predators have a considerable impact on prey numb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