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_T_14684-2011_建设用砂
砂的检测标准及方法
砂的检测标准及方法一、概述砂是建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材料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因此,对砂进行检测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砂的检测标准及方法。
二、检测项目及标准1. 颗粒级配: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砂粒大小的分布情况,是衡量砂质量的重要指标。
建筑砂一般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其颗粒级配应符合《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中的规定。
2. 含泥量:砂中的含泥量是指砂中粒径小于0.08mm的泥质颗粒的含量,对砂的强度、抗冻性、收缩等均有影响。
建筑用砂的含泥量应不大于3%。
3. 泥块含量:泥块是指粒径大于0.25mm、含泥量大于3%的泥质颗粒,建筑用砂的泥块含量应不大于1%。
4. 云母含量:云母是一种具有高韧性的矿物,砂中云母含量的增加会使砂的强度降低。
建筑用砂的云母含量应不大于1%。
5. 轻物质含量:轻物质是指比重大于1g/cm³、小于2g/cm³的物质,主要包括有机物、炭质页岩等。
建筑用砂的轻物质含量应不大于0.5%。
6. 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硫化物和硫酸盐对砂的质量有很大影响,会使砂的强度降低,因此应严格控制其含量。
建筑用砂的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均应不大于0.5%。
7. 坚固性:坚固性是指砂在自然环境和物理化学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建筑用砂的坚固性应符合《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中的规定。
8. 压碎指标:压碎指标是衡量砂在承受压力作用下的破裂程度,是反映砂的硬度和强度的指标。
建筑用砂的压碎指标应符合《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中的规定。
9. 碱集料反应:碱集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与集料中的活性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膨胀、开裂破坏的现象。
因此,应检测砂中是否含有活性成分,以避免碱集料反应的发生。
三、检测方法1. 颗粒级配:采用筛分法进行检测,将砂按粒径分成若干级别,分别称重,计算各级砂的重量占比。
骨料试验检测
JGJ52-2006的第5.2节
22
2.8
第二章 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
砂的检验质量判定
试验结果均符合本标准的相应类别规定时,可判为 该批产品合格。
技术要求6.1-6.5 (颗粒级配、含泥量、石粉含量、 泥块含量、有害物质、坚固性、表观密度、松散堆 积密度、空隙率)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标准要求时, 则应从同一批产品中加倍取样,对不符合标准要求 的项目进行复检。复检后,若试验结果符合标准规 定,可判该批产品合格。若仍然不符合本标准要求 时,否则判为不合格。若有两项及以上试验结果不 符合标准规定时,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6)含泥量的限值:
35
第二章 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
试验三 7.5 石粉含量与MB值
一、仪器设备介绍 1)烘箱:温度控制在(105±5)℃ ; 2)天平要求:称量1000g,感量1g;称量100g,
砂的分类选用
砂
按 Ⅰ类砂
技 术
要 Ⅱ类砂
求 分
类 Ⅲ类砂
配置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Ⅱ区 砂,泵送混凝土宜选用中砂。
I类砂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 C60的混凝土,II类砂宜用 于C30-C60及抗渗、抗冻混 凝土,III类砂宜用小于C30 的混凝土及建筑砂浆。
新标准删 除部分
5
第二章 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
从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 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 取相等的砂8份(天然砂每份11kg以上,人工砂 每份26kg以上),搅拌均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 22kg或52kg,组成一组试样。
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应用接料器从机尾出料 处定时抽取大致等量的砂4份,(天然砂每份 22kg以上,人工砂每份52kg以上)搅拌均匀后 用四分法缩分至22kg或52kg,组成一组试样。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
建设用砂石与混凝土用砂石标准对比分析目前砂石标准实施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1、《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作为砂、石产品标准来实施,《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作为应用性规X来实施。
2、混凝土搅拌站和部分预制构件厂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来进行质量控制,而砂、石供应商则采用《建设用砂》(GB/T14684-2011)、《建设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11)作为交货检验依据。
3、在建设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设计、施工、监理基本采用《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一、《建设用砂》与《混凝土用砂石》的对比1、概念和定义不一致1)人工砂①《建筑用砂》人工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粒径小于 4.75mm的岩石颗粒。
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②《混凝土用砂石》人工砂岩石经除土开采、机械破碎、筛分而成的,公称粒径小于5.00mm的岩石颗粒。
混合砂由天然砂与人工砂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砂。
《建筑用砂》将机制砂和混合砂定义为人工砂,即机制砂和混合砂都是人工砂,而《混凝土用砂石》仅将机制砂定义为人工砂。
人工砂与天然砂两者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而混合砂是由天然砂和机制砂组成,混合砂中的天然砂质量和掺加比例对混合砂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混合砂质量与机制砂质量特别是颗粒级配、细粉含量有着明显差异。
2)公称粒径①《建筑用砂》含泥量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泥块含量砂中原粒径大于 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μm的颗粒含量。
石粉含量人工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②《混凝土用砂石》含泥量砂中公称粒径小于80μm颗粒的含量。
泥块含量砂中公称粒径大于 1.25mm,经水洗、手捏后变成小于630μm颗粒的含量。
沙子检验报告
沙子检验报告
检验单位:XXX检测有限公司
检验对象:沙子
一、检验目的
为了保障建设工程施工的质量安全,更好地保护环境,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对该沙子的物理、化学等性质进行检验,以确保其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要求。
二、检验依据
1. GB/T 14684-2011 建筑用砂
2. GB/T 50112-2012 建筑工程检测规范
三、检验项目及方法
1. 外观检验
根据沙子颜色的深浅程度、花晶状体的数量和大小、石粉和泥土的含量、硬度等,判断沙子颗粒的大小、均匀度和质量等。
2. 现场密度与含水率检测
测量沙子表面积、重量等数据,采用计算机处理方法得出其密度系数及含水率等数据。
3. 细度和粗度检验
分别将沙子通过筛子进行分选,根据筛孔直径计算其粒径分布情况及符合该颗粒级别的要求,判断沙子的粗细程度。
4. 化学成分检验
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试沙子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微量元素和离子含量,分析其对环境污染及人体的影响等。
根据以上检测项目及方法,检验结果如下:
1. 外观合格。
2. 现场密度系数为1.8g/cm³,含水率为4.5%,均属于标准范围
之内。
3. 沙子的粒径分布良好,满足建筑工程需要。
4. 化学成分检测结果符合标准要求,沙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不影响人体健康。
五、检验结论
该沙子的各项性能均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达到了预期效果,
可以投入使用。
检验员:XXX
报告审核:XXXX
报告编写: XXXX
检验日期:20XX年XX月XX日。
3.0-机制砂的有关问题
1、什么是机制砂?按《建筑用砂》(GB/T146842011)的规定: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
特细砂:按《建筑用砂》(GB/T14684)规定方法检验所得细度模数为0.71.5的天然河砂。
混合砂:由机制砂与天然砂混合而成的砂。
2、什么是机制砂混凝土?用机制砂作为细骨料配制的混凝土。
目前国外每年生产机制砂不低于50亿吨,大型工程、民建房屋基本上都在使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
3、什么样的机制砂是合格的?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并经出厂检验的机制砂就是合格的。
一般需要检测的项目有:细度模数、颗粒级配、石粉含量、表观密度、空隙率、压碎值、亚甲蓝MB值等。
4、哪些岩石可以用于机制砂石生产?机制砂石(碎石)的制砂原料通常用花岗岩、玄武岩、河卵石、鹅卵石、安山岩、流纹岩、辉绿岩、闪长岩、砂岩、石灰岩等。
其制成的机制砂按岩石种类区分,也存在有强度和用途的差异。
5、与天然河沙相比,机制砂的有何特点呢?1)与天然河沙相比,机制砂具有棱角尖锐分明、针片状多、粗糙的特点,从外观上就可区别两者;2)机制砂的坚固性比河沙稍差;3)机制砂石粉含量大;4)一般天然沙,一种细度模数,可以有多种级配,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可以人为的通过生产工艺来控制,按用户要求来组织生产,这是天然砂所不能做到的;5)机制砂有更好的粘合度,更抗压,使用寿命也更长;6)机制砂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与原料是一致的,没有天然砂那样复杂。
6、为什么山沙和海沙质量比河沙差?一般山沙风化较严重,含泥较多,含有机杂质和轻物质也较多;海沙中常含有贝壳等杂质,另外所含氯盐、硫酸盐、镁盐会引起钢筋的腐蚀,这些物质都影响混凝土性能,故质量较河沙差。
7、目前国内执行的主要机制砂标准有哪些?GB/T14684—2011《建筑用砂》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T241-2011《人工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DB50/5030-2004《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重庆)JT/T819-2011《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用机制砂》DBJ52-55-2008《贵州省高速公路机制砂高强混凝土技术规程》JTG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8、机制砂有哪些技术质量指标?机制砂的主要技术指标有:颗粒级配、细度模数、石粉含量、空隙率、表观密度、堆积密度、亚甲蓝(MB)值、压碎值指标、云母含量、轻物质含量等16项技术指标。
沙石检测报告
沙石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SZ2021SS01
检测单位:xxx检测机构
检测日期:2021年3月15日
被检单位:x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检测标准:GB/T 14684-2011《建筑用砂石》
一、检测项目及方法
1.外观质量:对样品外观进行目视观察。
2.粒径分布:采用筛分法对样品进行分级,称重并计算各级颗粒占总质量的百分比。
3.粒形指标:使用显微镜对样品中的粒子进行观察,计算粒形系数。
4.石粉含量:利用酸碱滴定法测量样品中石粉的含量。
二、检测结果
1.所检样品外观质量良好,均匀、无裂纹、无明显污染、无腐蚀现象。
2.所检样品的粒径分布见下表:
级别筛孔尺寸/mm 质量/g 粒径占比/%
5# 4.75 500 50
4# 2.36 250 25
3# 1.18 100 10
2# 0.6 70 7
1# 0.3 50 5
0.5# 0.15 20 2
0.25# 0.074 10 1
总计 1000 100
3.所检样品的粒形系数为1.30,符合GB/T 14684-2011规定的合格要求。
4.所检样品的石粉含量为2.5%,符合GB/T 14684-2011规定的合格要求。
三、结论
根据检测结果,被检样品符合GB/T 14684-2011规定的建筑用砂石质量标准,可放心使用。
检测人员:xxx
审核人员:xxx
报告发行人:xxx
注:本报告有效期三个月。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一种材料,而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其中,砂石作为混凝土中的重要原料之一,其质量和检验方法标准对于混凝土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砂石的质量标准。
根据国家标准《混凝土用砂石》(GB/T 14684-2011)的规定,砂石应符合一定的要求。
砂石的颗粒应均匀,不得有过多的细粉。
同时,砂石中不得含有腐蚀性物质,对混凝土有害的有机物和杂质也应予以限制。
此外,砂石的含水率也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过高或过低的含水率都会对混凝土的性能造成影响。
其次,关于砂石的检验方法标准。
对于砂石的检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砂石》中也有详细的规定。
在进行砂石的检验时,需要对其颗粒分布、含水率、有机物含量等进行检测。
颗粒分布的检验可以采用筛分法,通过不同孔径的筛网对砂石进行筛分,从而得到砂石的颗粒分布情况。
含水率的检验可以采用称重法或干燥法,通过称重或干燥后的重量与原重量的比较,计算出砂石的含水率。
有机物含量的检验可以采用化学分析法,通过化学试剂对砂石中的有机物进行提取和分析,从而得到有机物含量的数据。
总的来说,砂石的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对于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选材和检验,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的安全。
因此,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标准,确保选用符合要求的砂石,并通过科学的检验方法对其进行检验,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的可靠性。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还应该注重砂石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避免砂石受潮、受污染等情况的发生,影响其质量。
同时,也要加强对砂石供应商的管理,确保其生产的砂石符合国家标准,为工程提供优质的原材料。
总的来说,砂石作为混凝土中的重要原料,其质量和检验方法标准对于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的安全至关重要。
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选材和检验,加强对砂石质量的管理,从而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的稳定性。
GBT14684-2011《建设用砂》有关标准内容
GBT14684-2011《建设用砂》有关标准内容国家修订了GB/T14684-2011《建筑用砂》的标准,名称更改为《建设用砂》。
机制砂定义:机制砂是指经除土处理,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
但不包括软质岩石、风化岩石的颗粒。
2、机制砂的规格:机制砂的规格按细度模数(Mx)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种:粗砂的细度模数为:3.7—3.1,平均粒径为0.5mm以上;中砂的细度模数为:3.0—2.3,平均粒径为0.5mm—0.35mm;细沙的细度模数为:2.2—1.6,平均粒径为0.35mm—0.25mm;特细沙的细度模数为:1.5—0.7,平均粒径为0.25mm以下;细度模数越大,表示砂越粗;细度模数越小,表示砂越细。
3、机制砂的等级和用途:(1)等级:机制砂的等级按其技能需求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
(2)用途:Ⅰ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Ⅱ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抗渗或其它要求的混凝土;Ⅲ类砂适用于强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与构筑砂浆;4、机制砂的要求:机制砂的粒径在4.75—0.15mm之间,对小于0.075mm的石粉有一定的比例限制。
其粒级分为:4.75、2.36、1.18、0.60、0.30、0.15。
粒级最好要连续,且每一粒级要有一定的比例,粒型最好呈立方体,对针片状的含量也有一定的限制要求。
5、机制砂的颗粒级配:砂的颗粒级配是指砂子大小颗粒的搭配比例。
如果是同样粗细的砂,其之间的空隙最大;两种粒径的砂搭配起来,其之间的空隙就有所减少;三种粒径的砂搭配,空隙更小。
由此可见,砂子的空隙率取决于砂料各级粒径的搭配程度。
级配好的砂子,不仅可以节省水泥,还可以提高混凝土和砂浆的密实度和强度。
6、机制砂的原料:机制砂的制砂原料一般通常用花岗岩、玄武岩、河卵石、鹅卵石、安山岩、流纹岩、辉绿岩、闪长岩、砂岩、石灰岩等品种。
其制成的机制砂按岩石种类区分,有强度和用途的差异。
GB_T_14684-2011_建设用砂
1.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用砂的术语和定义、分 类与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则、标志、储存和运输等。 •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建筑工程)中混 凝土及其制品和普通砂浆(建筑砂浆)用 砂。(第二处修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本适用于本文件。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1 钙质河卵石粉 0.25 0.5 0.6 0.75 0.75 1 0.25 1 1.25 1.5 1.75 1.75 2 硅质石粉 钙质山砂石粉 0.25 0.5 0.5 0.5 0.5 0.5 0.75
矿物种类及含量(%)
名称
钙质河卵石粉
石英 钾长石 斜长石 4.0 2.3 —
方解石 58.6
白云石 35.1
4.分类与规格
删除内容:
用途: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 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 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 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5.一般要求(增加内容)
5.1用矿山尾矿、工业废渣生产的机制砂有害 物质应符合6.3的规定外,并应符合我国 环保和安全相关标准和规范,不应对人体、 生物、环境及混凝土、砂浆性能产生有害 影响。 5.2砂的放射性应符合GB 6566( 建筑材料放 射性核素限量 )的规定
量损失应符合规定)
6.4.2机制砂除了要满足6.4.1中的规定外,压 碎指标还应满足表8的规定。(人工砂采
用压碎指标法进行试验,压碎指标应小于 规定)
6.技术要求
6.5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第十 处修改) 砂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应符合如下规定: • 表观密度不小于2500 kg/m3;(大于) • 松散堆积密度不小于1400 kg/m3;(大于 1350 kg/m3 ) • 空隙率不大于44%。(小于47%)
国标《建设用砂》与行标《混凝土用砂石》的差别
国标《建设用砂》与行标《混凝土用砂石》的差别《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以下简称《混凝土用砂石》)于2007年6月1日实施,它对保证混凝土用砂、石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与《建设用砂》(GB/T14684-2011)、中的术语、质量要求、试验方法等多个方面没有统一,给实际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现将两个标准规范之间主要差异点,以表格形式列出进行对比。
(一)概念和定义不一致(1)人工砂《建设用砂》将机制砂和混合砂定义为人工砂,即机制砂和混合砂都是人工砂,而《混凝土用砂石》仅将机制砂定义为人工砂(见表1)。
表1 人工砂概念的差别人工砂与天然砂两者在生产工艺、质量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有很大区别,而混合砂是由天然砂和机制砂组成,混合砂中的天然砂质量和掺加比例对混合砂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混合砂质量与机制砂质量特别是颗粒级配、细粉含量有着明显差异。
目前我国的人工砂级配较差,中间少两头多,细度模数较大,颗粒形状粗糙尖锐,多棱角。
粉体材料用量(包括石粉含量)和外加剂用量较大,如果配制不得法,用人工砂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会呈“草帽状”,工作性较差。
解决这一问题采取的措施有:①提高制砂装备水平,改善级配和颗粒状;②与河砂混合掺用有利于改善人工砂的性能,在没有河砂或其他级配的砂进行复配时,可以考虑用粒径大于2.36mm的颗粒代替一部分石子,石粉代替部分矿物掺合料;③尽量采用石粉含量符合标准要求、细度模数2.5~3.3的人工砂。
(2)公称粒径《建设用砂》将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颗粒级配等质量指标用实际尺寸来界定,而《混凝土用砂石》用公称粒径来界定(见表2)。
表2 砂含泥量等指标的差别(3)适用范围《建设用砂》按技术要求将砂分为Ⅰ、Ⅱ、Ⅲ类,而《混凝土用砂石》在质量要求中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将砂分为三种情况(见表3)。
表3 砂质量要求的差别《建设用砂》将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而《混凝土用砂石》将强度等级大于或等于C60的混凝土定义为高强混凝土。
gb-t-14684--建设用砂培训讲学
人工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i、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但不包括软质、风化岩石的颗粒。
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名称
矿物种类及含量(%)
石英 钾长石 斜长石 方解石 白云石 粘土矿物
钙质河卵石粉 4.0 2.3
—
58.6 35.1
—
硅质石粉 60.9 —
—
—
—
39.1
钙质山砂石粉 3.2 0.3 0.4
81
15.1
—
3.术语和定义
• 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和MB值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即 决定人工砂MB值大小的不是其中石粉含量,主要 和石粉的矿物成分有关。
4.分类与规格
删除内容:
用途: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 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 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 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5.一般要求(增加内容)
5.1用矿山尾矿、工业废渣生产的机制砂有害 物质应符合6.3的规定外,并应符合我国 环保和安全相关标准和规范,不应对人体、 生物、环境及混凝土、砂浆性能产生有害 影响。
6.2.1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均改为≤,原来为<)
6.2.2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时,石粉 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增加了MB 值要求)
Ⅰ类
Ⅱ类
Ⅲ类
石粉含量 <3.0
<5.0
<7.0
GB_T_14684-2011_建设用砂分析
1.08
1.2
3.59
5.78
—
3.术语和定义
• 当人工砂MB值≤0.5时,石粉中吸附性的粘土类物质很少, 可以起到减水作用,用在混凝土中效果最好,可以用在 C60及以上混凝土中。 • 0.5≤ MB ≤1.0时,人工砂中会含有少量的粘土类物质,对 混凝土性能影响不明显,还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用 在C30~C55混凝土中。 • 1.0 ≤MB ≤1.4时,石粉中含有较多的粘土类物质,对混凝 土用水量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可以 正常使用,用于C25及以下的混凝土中,还能避免低强度 等级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较少和易性差的问题,使强度 和耐久性达到保证。 • MB>1.4时,石粉在粘土类物质含量很多,用于混凝土中 对其工作性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影响强度和耐久性。
6.技术要求
• 砂的级配类别应符合表2的规定。(原来三 类砂没有级配区的要求) • 对于砂浆用砂,4.75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 应为0。砂的实际颗粒级配除4.75mm和 600μ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级累 计筛余超出值总和应不大于5%。
6.技术要求
6.2砂的含泥量、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第七处修改) 6.2.1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均改为≤,原来为<) 6.2.2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时,石粉 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增加了MB 值要求)
6.技术要求
6.6碱集料反应: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 应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 定的试验龄期膨胀率应小于0.10%。 6.7含水率和饱和面干吸水率 (第二处增加) • 当用户有要求时,应报告其实测值。
7.试验方法
7.1试样 7.1.1取样方法 7.1.1.1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 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 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7.1.1.2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与皮带等宽的 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机头出料处全断面定时随 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4份,组成一组样品。 7.1.1.3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 和深度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 品。
《建设用砂》(GB/T14684-2011)修订解析
建Ar chite筑ctu re Te技ch nolo ̄术 ̄
·591·
《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修订解析
陈家珑t,周 文娟,,牛 威2,张长城 ,李 飞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100044,北京 ;2.陕西省建筑科学研 究院 ,710000,西安 ;3.北京新奥混凝土集 团有限公司 ,100013,北京)
Key words: manufactured sand;national standard;revision;explanation
1 修订 背 景
近年 来 ,建 设用砂 量越 来越 大 ,优 质 的天然砂 资源 几近 枯竭 ;机 制砂 的使 用越 来越 广泛 。同时 随着 :工程技 术 的不断进 步 ,对 砂 的质量 要求 也不断 提高 。《建 筑 用 砂》(GB/T 14684-2001)标 准 中有 些条 款 已不适 应 工 程 的需要 。根 据 国家标 准化管理 委 员会下 达 的《关 于下 达2008年 资源 节约 与综合 利用 、安全 生产 等 国家标 准 制 修 计 划 的 通 知 》(国标 委综 合 [20081168号 ),从 2009 年起 对该标 准 进行 了修订 。201 1#6月16日,国家质 量 监督 检验 检疫 总局 、国家标 准化 管理 委 员会批 准 了新 修 订 的 《建 设 用 砂 》(GB/T 14684- 2011)予 以 公 布 , 2012年2月 1日起实施 。
原 标准天 然砂 定义 由“由 自然 风化 、水流搬 运 和分
了砂 资源 。 2.3 亚 甲 蓝 (MB)值 的 定 义
将 亚 甲蓝 (MB)值 的定 义 由“用 于判定 机 制砂 中粒 径 小于 75 m的颗 粒 含 量 主要 是 泥土 还 是 与被 加 工 母 岩化 学成 分相 同 的石粉 的指标 ”改 为“用于判 定机 制砂 中粒 径 小于75 pLm颗粒 的吸 附性 能 的指 标 ”。
机制砂的特性
机制砂的特性国家标准GB/T14684-2011《建设用砂》把由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和混合砂都称人工砂,执行人工砂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机制砂的基本特性如下:1.生产特点生产机制砂可以采用当地的材料或者是剩余的生产粗骨料并用专口的机制砂生产化器,可以通过装棒量、棒的级配、进料量、料浆浓度、进料粒径等参数的调整,按工程的需要,控制机制砂的粒形、细度模数和颗粒级配等以,正是这一方面造成了机制砂与天然砂本质的区别。
但由于机制砂粒形和级配受矿源、生产加工设备和工艺的影响,所以全国各地生产出的机制砂会有很大的区别。
2.外观特征因为机制砂外观颜色比天然砂浅,往往天然砂含泥量高也不容易看出,而机制砂中只要有10%左右的石粉看上去就会很多,使得很多人不敢使用以。
3.石粉含量机制砂与天然砂最大的区别之就是机制砂中含有一定量的石粉,这是机制砂的生产特点决定的,是正常的现象以。
石粉与被加工母岩有完全相同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加工前经除±处理并加工成粒径小于的颗粒。
这点与天然砂中泥的颗粒类似,但与泥不同的是,成分不同、粒径分布不同,当然在使用中的作用也不同以。
天然砂中的泥的含量要严格控制,因其对混凝止是有害的。
而机制砂中适量的石粉可以弥补机制砂混凝止和易性欠缺的问题,是有一定益处的。
同时,石粉对完善混凝±特细骨料的级配、提高混凝止密实度和综合性能等也是有益的当细度模数太小时,石粉含量太多,可能会使混凝±用水量增大、收缩增大、强度降低等现象。
也就是说,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受石粉含量的影响,石粉含量高,细度模数小,反之。
4.级配状况从颗粒级配来看,机制砂>2.36mm和<0.15mm的颗粒偏多,特别是0.3mm~1.18mm的颗粒偏少,有时甚至出现某一粒级断档。
很多时候级配只能符合I区或II区的天然砂。
6.颗粒形状由机械破碎的机制砂粒形多呈长方体、三角体或片状,表面粗糙、多棱角,这对有利于提高砂和水泥的粘结性,但却不利于混凝止的和易性,特别是对于低强混凝±,可能增加混凝±的泌水,而适量石粉的存在,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gb-t-14684--建设用砂学习资料
适用范围&文摘
年轻有活力是我们最大的本钱。我们这个自己动手做的小店,就应该与时尚打交道,要有独特的新颖性,这正是我们年轻女孩的优势。本标准规定了建设用砂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存和运输等。
GB/T 14684-2011 建设用砂
基本信息
2、传统文化对大学生饰品消费的影响【英文名称】Sand for construction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2003年,全年商品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0.6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发布日期】1993/9/18
喜欢□ 一般□ 不喜欢□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GB/T 14684-2001
【被代替标准】暂无
木质、石质、骨质、琉璃、藏银……一颗颗、一粒粒、一片片,都浓缩了自然之美,展现着千种风情、万种诱惑,与中国结艺的朴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代表着欧洲贵族风格的饰品成了他们最大的主题。【引用标准】GB 175,GB/T 601,GB/T 602,GB/T 2419,GB/T 6003.1,GB/T 6003.2,GB 6566,GB/T 17671
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准适用于建设工程中混凝土及其制品和普通砂浆用砂。
体现市民生活质量状况的指标---恩格尔系数,上海也从1995年的53.4%下降到了2003年的37.2%,虽然与恩格尔系数多在20%以下的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但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划分,表明上海消费已开始进入富裕状态(联合国粮农组织曾依据恩格尔系数,将恩格尔系数在40%-50%定为小康水平的消费,20%-40%定为富裕状态的消费)。【实施日期】2012/2/1
建筑用砂GB
建筑用砂GB/T14684—2011【1】1术语①天然砂:自然生成,经人工开采和筛分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包括河砂、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岩石颗粒。
②机制砂:经除土处理,有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矿山尾矿或工业废渣颗粒,但不包括软质、风化的颗粒,俗称“人工砂”。
③含泥量:天然砂中粒径小于75μm的颗粒含量。
④泥块含量:砂中原粒径大于1.18mm,经水浸洗,手捏后小于600μm的颗粒含量。
⑤细度模数:衡量砂粗细度的指标。
2、分类按产源分:天然砂和机制砂按细度模数分:粗3.7-3.1,中3.0-2.3,细2.2-1.6。
按技术要求:Ⅰ、Ⅱ、Ⅲ类3、技术要求:①颗粒级配: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砂的级配类别按表2的规定。
对于砂浆用砂,4.75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应为0,砂的实际颗粒级配处4.75mm和600μ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级累计筛余超出值总和应不大于5%。
表1颗粒级配②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按表3规定③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规定如下表观密度不小于2500kg/m3;松散堆积密度不小于1400kg/m3;孔隙率不大于44%。
4、试验方法:1、取样在堆料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
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8份,组成一组样品。
人工四分法:将所取样品置于平板上,在潮湿状态下拌合均匀,并堆成厚度约20mm的圆饼,然后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把圆饼分成大致相等的四份,取其中对角的两份重新拌匀,再堆成圆饼,重复上述过程,直至把样品缩分到试验所需量为止。
堆积密度可以不经缩分,直接拌匀后即可试验。
3、试验环境和试验筛试验环境:实验室温度应保持在(20±5)℃试验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粘土矿物 —
硅质石粉
钙质山砂石粉
60.9
3.2
—
0.3
—
0.4
—
81
—
15.1
39.1
—
3.术语和定义
• 人工砂中石粉含量和MB值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即 决定人工砂MB值大小的不是其中石粉含量,主要 和石粉的矿物成分有关。 • 硅质石粉比河卵石和钙质石粉对人工砂MB值的影 响更大。 • 人工砂MB值受细粉中SiO2和Al2O3含量的影响, 即人工砂MB值与高岭土类矿物含量有关系。 • 石粉的细度对其MB值没有影响。 • 不同地区人工砂MB值不能完全反映出细粉的含量 和矿物成分,要想限制人工砂中粘土类物质的含 量需要用石粉含量和MB值两个指标共同控制。
7.试验方法
7.1.2取样数量 7.1.3试样处理 7.2试验环境和试验用筛 7.3颗粒级配 • 根据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采用修约 值比较法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7.4含泥量
7.试验方法
7.5石粉含量与MB值 亚甲蓝粉末含水率测定(增加) 亚甲蓝溶液制备:称量亚甲蓝粉末[(100+W)/10]g 0.01g (相当于干粉10g), (将亚甲蓝粉末烘干至恒量,烘干温 度超过105度,亚甲蓝粉末会变质) 7.6泥块含量 7.7云母含量 7.8轻物质含量 7.9有机物含量 7.10硫化物和硫酸盐含量 7.11氯化物含量
6.技术要求
• 砂的级配类别应符合表2的规定。(原来三 类砂没有级配区的要求) • 对于砂浆用砂,4.75mm筛孔的累计筛余量 应为0。砂的实际颗粒级配除4.75mm和 600μm筛档外,可以略有超出,但各级累 计筛余超出值总和应不大于5%。
6.技术要求
6.2砂的含泥量、石粉含量和泥块含量(第七处修改) 6.2.1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均改为≤,原来为<) 6.2.2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合格时,石粉 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4的规定(增加了MB 值要求)
量损失应符合规定)
6.4.2机制砂除了要满足6.4.1中的规定外,压 碎指标还应满足表8的规定。(人工砂采
用压碎指标法进行试验,压碎指标应小于 规定)
6.技术要求
6.5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空隙率(第十 处修改) 砂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应符合如下规定: • 表观密度不小于2500 kg/m3;(大于) • 松散堆积密度不小于1400 kg/m3;(大于 1350 kg/m3 ) • 空隙率不大于44%。(小于47%)
Ⅰ类
石粉含量
• <3.0
Ⅱ类
<5.0
Ⅲ类
<7.0
机制砂MB值>1.4或快速法试验不合格时,石粉 含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5的规定。 (均改为≤, 原来为<)
3.术语和定义
MB值
流动度(mm) 0.5 1.0 1.5 2.0 2.5
197
220 55.5 60.5 0.107 2.86 70.3
185
1.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用砂的术语和定义、分 类与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则、标志、储存和运输等。 • 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建筑工程)中混 凝土及其制品和普通砂浆(建筑砂浆)用 砂。(第二处修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 本适用于本文件。 •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人工砂:经除土处理的机制砂、混合砂的统称。 机制砂:由机械破碎i、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 mm的岩石,但不包括软质、风化岩石的颗粒。 混合砂:由机制砂和天然砂混合制成的砂。
3.术语和定义
3.3含泥量 3.4石粉含量 3.5泥块含量 3.6细度模数 3.7坚固性 3.8轻物质 3.9碱集料反应
1 钙质河卵石粉 0.25 0.5 0.6 0.75 0.75 1 0.25 1 1.25 1.5 1.75 1.75 2 硅质石粉 钙质山砂石粉 0.25 0.5 0.5 0.5 0.5 0.5 0.75
矿物种类及含量(%)
名称
钙质河卵石粉
石英 钾长石 斜长石 4.0 2.3 —
方解石 58.6
白云石 35.1
检)后,各项性能指标都符合本标准的相 应;类别规定时,可判定为该产品合格)
8 检验规则
8.3.2技术要求6.1~6.5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标准规 定时,则应从同一批产品中加倍取样,对该项进 行复验。复验后,若试验结果符合标准规定,可 判为该批产品合格;若仍然不符合本标准要求时, 否则判为不合格。若有两项及以上试验结果不符 合标准规定时,则判该批产品不合格。 • 技术要求5.1~5.4条若有一项指标不符合标准规
4.分类与规格
删除内容:
用途: Ⅰ类宜用于强度等级大于C60的混凝 土;Ⅱ类宜用于强度等级C30~C60及抗冻、 抗渗或其他要求的混凝土;Ⅲ类宜用于强 度等级小于C30的混凝土和建筑砂浆。
5.一般要求(增加内容)
5.1用矿山尾矿、工业废渣生产的机制砂有害 物质应符合6.3的规定外,并应符合我国 环保和安全相关标准和规范,不应对人体、 生物、环境及混凝土、砂浆性能产生有害 影响。 5.2砂的放射性应符合GB 6566( 建筑材料放 射性核素限量 )的规定
160 54.5 50.2 0.113 3.21 65.3
175
125 52 48.7 0.127 4.35 55.7
172
— 50 — 0.140 5.62 48.6
165
90 46.8 46.2 0.147 — —
坍落度(mm)
砂浆28d强度(MPa) 混凝土28d强度(MPa) 砂浆的28d干缩值(mm) C60混凝土125次冻融循环后 质量损失(%) C60混凝土125次冻融循环后 相对动弹性模量(%) C60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 (10-12m2/s)
6.技术要求
6.3有害物质(第八处修改) • 砂中如含有云母、轻物质、有机物、硫化 物及硫酸盐、氯化物、贝壳(增加的), 其限量应符合表6的规定。(均改为≤,原 来为<,增加了贝壳限量)
6.技术要求
6.4坚固性(第九处修改) 6.4.1采用硫酸钠溶液法进行试验,砂的质量 损失应符合表7的规定。(天然砂采用硫 酸钠溶液进行试验,砂样经5次循环后质
建设用砂 Sand for construction (GB/T14684-2011)
2012年2月1日执行 朱荷维
前言
本标准主要变化 • 有15处修改内容(第一处修改:标准名称。 建筑用砂(Sand for building) —建设用砂 (Sand for construction )) • 有1处删除内容 • 有2处增加内容
8 检验规则
8.1检验分类 8.1.1出厂检验(第十三处修改) 8.1.1.1天然砂的出厂检验项目:颗粒级配、含泥量、 泥块含量、云母含量、松散堆积密度。(颗粒
级配、细度模数、松散堆积密度、含泥量、泥 块含量、云母含量)
8.1.1.2机制砂的出厂检验项目:颗粒级。(颗粒级配、细度模数、松散堆积 密度、石粉含量(含亚甲蓝试验) 、泥块含量、
7.试验方法
7.12海砂中贝壳含量试验(盐酸清洗法) (新增加的) 7.13坚固性 7.14表观密度(第十一处修改) 增加了水温对砂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整系数 αt——水温对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表 10)。
7.试验方法
7.15堆积密度和空隙率 7.16碱集料反应 7.17放射性:按照GB 6566的规定进行 (增 加的) 7.18含水率(增加的) 7.19饱和面干吸水率 饱和面干吸水率图(第十二处修改)
6.技术要求
6.6碱集料反应:经碱集料反应试验后,试件 应无裂缝、酥裂、胶体外溢等现象,在规 定的试验龄期膨胀率应小于0.10%。 6.7含水率和饱和面干吸水率 (第二处增加) • 当用户有要求时,应报告其实测值。
7.试验方法
7.1试样 7.1.1取样方法 7.1.1.1在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 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 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7.1.1.2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用与皮带等宽的 接料器在皮带运输机机头出料处全断面定时随 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4份,组成一组样品。 7.1.1.3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从不同部位 和深度随机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 品。
4.分类与规格
4.1分类:砂按产源分为天然砂、机制砂两类。(第 五处修改) (按产源分为天然砂、人工砂两类;天然砂:河砂、
湖砂、山砂、淡化海砂;人工砂:机制砂、混合 砂)
4.2规格: • 砂按细度模数分为粗、中、细三种规格,其细度 模数分别为: • 粗:3.7~3.1; • 中:3.0~2.3; • 细:2.2~1.6。 4.3类别:砂按技术要求分为Ⅰ类、Ⅱ类和Ⅲ类。
6.技术要求
6.1颗粒级配(第六处修改) • 砂的颗粒级配应符合表1的规定(分别提出
了天然砂和机制砂的要求,其中差异表现 为150um筛的累计筛余量上,机制砂的累 计筛余量小,说明其中细粉可以较多); • Ⅰ区人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 放宽到100~85,Ⅱ区人工砂中150um筛 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100~80,Ⅲ区人 工砂中150um筛孔的累计筛余可以放宽到 100~75.
坚固性)
8 检验规则
8.1.2型式检验(第十四处修改) • 砂的型式检验项目包括本标准6.1~6.5规定的所 有技术要求,碱集料反应、含水率和饱和面干 吸水率根据需要进行。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 进行型式检验: 1)新产品投产时; 2)原材料产源或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 3)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 4)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5)出厂检验结果与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3.术语和定义(第三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