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方案

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宿州学院联合皖北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共同组建的科技创新平台,于2014年10月获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中心以煤矿水害防治相关技术创新及成果推广为主要任务,成员由依托单位高层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骨干组成。中心的建设对于遏制煤矿重大灾害事故,保护矿工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促进我国煤炭产业安全、高效运行,进而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基础

1.基础研发资源:建成安徽省煤矿勘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于2013年8月正式通过省科技厅验收,该中心实验室建于宿州学院东校区,占地面积1800m2,由9口专业实验室及地下模拟巷道组成,仪器设备总价值1700余万元,具备微痕量及同位素元素分析、精准构造探测等多项高水平试验能力;完成由中央财政专项支持的岩土工程实验室建设,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价值300余万元,能够开展煤田勘探工程中样品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测试;于2013年12月获批设立安徽省同类高校中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4年获批成立宿州学院地质工程实验实训中心。

2.人才队伍与组织机构:目前,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现有专业研究人员28人,外聘知名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兼职

人员9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10人,副教授6人,博士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校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已设立中心办公室、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部、矿井防治水技术研究院、物探、化探、钻探工程中心和示范矿井。

3.取得的主要成果:(1)科学研究方面:在矿区深层地下水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煤炭开采防水防砂技术、混合水源识别技术研究和矿区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8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获省级三等以上奖励5项,出版专著6部。其中,“矿区地下水同位素研究及应用成果”被编入《同位素水文学》(2011年),2013年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编辑出版的《煤矿防治水手册》中,“水文化探”(第8章)内容由中心成员撰写。(2)协同创新方面:先后与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等企业合作,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工作,为企业创直接经济效益数十亿元,其中2项合作成果被《全国高校产学研经典案例集》收录;与安徽理工大学、皖北煤电集团、淮北矿业集团签署“‘矿井地质工程’协同创新多边合作协议”,同时与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基地和矿井地质应用研究基地。(3)服务地方及行业方面:受宿州市和灵璧县人民政府委托,开展“灵璧石资源调查与评价”,通过深入挖掘灵璧境内的地质遗迹,为“灵璧磬云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提供支

持;先后为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等企业提供煤矿水害防治技术咨询服务30余次,并为相关企业培训员工200余人次。

(二)建设目标和内容

1.建设目标: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为指导,紧密结合煤炭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战略,通过五年的建设,圆满完成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评估验收,力争在煤矿水害防治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产出一批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高水平研发推广成果,以加快我校地质资源和土木工程学科专业群的应用能力提升,为将宿州学院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供支持。

2.建设内容:

(1)基础条件建设:通过资源重组、设备购置和环境改造,进一步完善工程中心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使得工程中心能够具备在水害防治利用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基础条件,以形成工程中心的持续创新能力,努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实验条件的、与煤矿水害防治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相适应的研发实验平台;

(2)体制机制建设:以研发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为目标,通过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已有的工程中心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将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

(3)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中心人才队伍结构,完善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应用和技术推广的系统人才队伍;营造有

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着力培养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将中心建设成为全国煤矿水害防治领域重要的人才聚集与培训平台;

(4)科学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建设:大力开展矿区深层地下水地球化学基础理论、煤炭开采防水、防砂技术、混合水源识别技术及矿区水资源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工作,力争在一些引领煤矿水害防治发展方向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逐步开展应用推广工作,促进成果的产业化,将中心建设成为以煤矿水害防治技术为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

(三)建设措施

1.争取资金,保障工程中心平台的建设投入

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建设期间,将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省教育厅和学校的支持,利用横向和纵向经费筹措资金,加快工程中心平台的建设。争取按照年均不少于180万(5年共计900万)的经费投入,逐步满足中心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的需要。建设经费的执行进度预算如下:

(1)2016年1月~2016年12月:总投入200万元,其中150万元用于固定资产投入,主要包括现有仪器设备的整合改造以及新增设备的购置,50万元用于才引进和科技研发;

(2)2017年1月~2018年12月:总投入350万元,其中200万元用于仪器设备购置和实验室环境改造,15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

(3)2019年1月~2020年12月:总投入350万元,其中200

万元用于仪器设备购置和实验室环境改造,15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科研开发及成果推广。

2.多措并举,完善工程中心基础研发条件

基于中心主攻的研发方向,首先完成对原有实验室进行升级和整合,不断挖潜竭能,重点打造并形成地球化学分析、地球物理勘探、水文水动力和水同位素分析四个实验室的基础研发能力;同时,根据研发需求,制订分重点、分批次的设备补充购置和实验室环境改造计划,避免低水平建设和重复建设,确保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本着“归属明确、使用共享”的原则,积极开展同各组建单位间的实验室开放与共享,提高科研设备的利用效率,以降低中心的创新成本。

3.以人为本,打造工程中心的人才战略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统筹规划中心研发队伍发展战略,注重中心各类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畅通的人才引进渠道和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要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型人才,重点支持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高水平创新人才采用灵活聘用机制;二是要按研发方向打造人才梯队,遵循配套、适应、精干的原则,组织科研创新梯队,进行有效分工和整体组合;三是积极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建立创新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创新团队的产生和优化。

4.加强管理,逐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坚持“创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完善中心管理机构建设,由中心主任全权负责工程中心日常事务管理及人员引进等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