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3)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原第二章练习题答案.txt

马原第二章练习题答案.txt

1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B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15、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6、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第二章 单选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 感觉到物”,这是(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 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在观察 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B)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AC A.反映具有摹写性 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 D.反映是主观随意的
)
20、教条主义( BD ) 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C.重视感性经验 D.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 的教条
16、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 ( ABD )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B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C终极真理 D理性认识
17、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ABD ) A.决不能生搬硬套理论 B.必须从实际出发 C.必须从主观想象出发 D.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原则
18.唯心主义认识论( BCD )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思考题参考答案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思考题参考答案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思考题参考答案绪论1.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

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

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

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参考答案:(1)关于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马克思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和社会学家。

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

如果从狭义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观点和学术体系,如果从广义发展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还不太讲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它还是由马克思、恩格斯一百多年前创立并在此后得到不断发展的理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过去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或者现在完成进行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内在本质决定他能够永葆时代的价值,为什么当今时代离不开马克思?可能从三个层面来讲,一个是马克思所针对的时代的问题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他提出的解决措施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其二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前瞻性,既属于那个时代也是超越那个时代,它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步骤已经实现,而我们当下已经为他实现更高目标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C、人D、人得意识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诡辩论得观点D、相对主义得观点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2015版马原第二章习题讲解

2015版马原第二章习题讲解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C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4.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8.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地质队员探矿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1.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A感觉 B知觉C表象 D概念1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原第二章习题

马原第二章习题

马原第二章习题第一篇:马原第二章习题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2.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1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1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最后得分:100 分做题时长:39分57秒测验时间: 2018-09-09 09:58:42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A、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C、地理环境D、人口因素【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参见教材P124。

2、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参见教材P128。

3、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4、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5、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正确答案】:D【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参见教材P135。

6、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原第二章练习题答案.txt

马原第二章练习题答案.txt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C ) A.发现真理 B.认识世界 C.改造世界 D.创立新理论 6、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D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 于没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 无济于事”。这说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 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9、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10、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D ) A.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 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 规律
17、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 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 程
1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 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 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 掘成的。”这表明(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 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决定
1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 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 的现实பைடு நூலகம்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

马原第二章题(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0题)1、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C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C.唯心主义承认的观点D.只是辨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D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B.只要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间接知识不来自实践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机械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B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CA.是否被大多数人拥护B.是否被社会普遍承认C.是否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一致D.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DA.反映的观点B.客观存在性的观点C.主体能动性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D.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8、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BA.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B.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C.潜在价值和现实价值D.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9、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指:AA.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地创造C.自由意志为所欲为D.完全摆脱了必然10、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BA.抽象的不变的统一B.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绝对的永恒的统一D.相对的暂时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多项5题)1、实践有两层基本的含义,它们是指:A DA.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B.实践具有观念的形式C.实践具有理论的特性D.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E.实践是一切生命物质的存在形式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一说法:A D EA.是指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B.是唯心主义的C.是庸俗唯物主义的D.是辩证唯物主义的E.是对意识来源的一种正确解释3、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A B C D E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D.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性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它:A B C EA.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具有普遍性C.具有直接现实性D.能检验某一认识是否有用E.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5、以下论断正确反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作用的有:B D EA.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B.幻想是极可贵的品质C.意志决定一切D.顿然醒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症结E.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劳苦坚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三、辨析题:(10题)1、只有直接经验才是重要的,间接经验没什么用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参考答案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被改造之间的关系,在改造和被改造的过程中,客体逐步主体化,从而客体被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也就是主体获得新的认识。

由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参考答案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自制整理版】马原2015版重点课后题答案

【自制整理版】马原2015版重点课后题答案

绪论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实际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具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的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拥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拥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

我们要用全面的视野、发展的眼光看清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于中国现状有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

用辩证分析的态度对待中国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最后,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马克思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认为人能够认识世界,并根据客观的规律来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第一次具有了阶级意识,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体。

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立时代之潮头,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要求,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努力做一名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2015版马原第二章习题讲解

2015版马原第二章习题讲解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B 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3•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 C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 •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4 •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B 人与人的关系C 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 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 改造世界 C 创立科学理论 D 改造客观规律6 .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反映本质的现象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7•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8 •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B法官审理案件 C 农民播种小麦 D 地质队员探矿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11 •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这种反映形式属于(B)A感觉B 知觉C表象 D 概念1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1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C)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14.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有( D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15•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 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 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 实践比理论重要16•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仃.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 4 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1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 (?)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7.“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5年9月)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二章试题及答案(2015年9月)

其次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相识论是一种:()A.怀疑论 ( )B.不行知论 ( )C.唯灵论 ( )D.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相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阅历论 ( )C.先验论 ( )D.直观反映论 ( )3.马克思主义相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 )D.相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相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试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须要,则这种须要会比十所高校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相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7.过分强调理性相识的作用,否认感性相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 ( )B.不行知论学派 ( )C.唯理论学派(√)D.阅历论学派 ( )8.过分强调感性相识的作用,否认理性相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学派 ( )B.阅历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 ( )D.唯心主义阵营 ( )9.相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相识论的观点 ( )B.旧唯物主义相识论的观点 ( )C.马克思主义相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相识论的观点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途是:()A.唯物主义相识论的路途(√)B.唯心主义相识论的路途 ( )C.先验论的相识路途 ( )D.唯理论的相识路途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途是:()A.马克思主义的相识路途 ( )B.旧唯物主义的相识路途 ( )C.唯心主义的相识路途(√)D.阅历论的相识路途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13.唯物主义相识论和唯心主义相识论的根本区分在于:()A.是否承认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相识实力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相识的 ( )D.是否承认相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14.感觉是相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行知论的观点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实力 ( )B.人的相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C.人的相识实力是不受限制的 ( )D.实践是相识发展的动力(√)16.在相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全部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 )D.朴实唯物主义的观点 ( )17.实践是相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需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相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肯定能获得正确相识 ( )C.干脆学问来自于实践,间接学问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相识归根究竟来自于实践(√)1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相识主体的涵义的是:()A.相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相识实力的人 ( )B.相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相识实力的人 ( )C.相识的主体是详细的,有血有肉的人 ( )D.相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相识活动的人(√)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相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相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相识的对象(√)B.相识的客体是主体创建出来的对象 ( )C.相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相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20.人的相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相识论的观点 ( )B.机械唯物主义相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相识论的观点 ( )D.客观唯心主义相识论的观点 ( )21.“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相识须要上升到理性相识(√)B.理性相识须要上升到感性相识 ( )C.感性相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相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22.感性相识和理性相识的根本区分在于:()A.感性相识是包含错误的相识,理性相识是正确相识 ( )B.感性相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相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相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相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相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相识产生于科学试验 ( )23.坚持感性相识是理性相识的基础,就是在相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 ( )B.唯物论(√)C.辩证法 ( )D.唯心论 ( )24.一个完整的相识过程须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2.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这一论断揭示了 ( )A.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理性认识先于感性认识3.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再现具体,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表明 ( )A.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B.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价值观C.价值观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D.价值观人皆有之5.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实践出真知6.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至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

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需求,但后来发现其他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

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

这一认识过程表明 ( )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7.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

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页眉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论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总规律真理谬误真理的客观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二、单项选择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B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 B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B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D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D)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 B)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C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18)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D)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19)唯物论和彻底的唯心论的认识论都是(B )A反映论 B可知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先验论(20)假象是(C )A人们认识中发生的错觉 B从正面反映本质的现象C从反面歪曲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2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论认识论的区别是( C )A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认识发展是辩证的过程C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3)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24)人们的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C)A医生给病人做手术 B法官审理案件 C农民播种小麦 D科学家进行化学实验(25)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本原因是(D)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与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26)“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不以革命的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说明(C)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27)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D)A主体心灵的主观创造 B主体心灵对客体的直觉C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9)“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的观点属于(C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30)我们看到苹果的形状和颜色,嗅到它的气味,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滋味,在意识中就形成对苹果的整体感性形象。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

马原(2015版修订版)课后题目录马原(2015版)课后题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5)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5)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6)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二、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7)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7)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8)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9)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9)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9)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11)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符合的哲学原理是( C )。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B.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性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指我们今天通常讲的(B)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3.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D)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社会4.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D)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5.“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C)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6.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8、“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A、是矛盾的B、是两回事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10、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二、多选题1.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 BCD)。

A.从总体上来看,它们属于两个独立的社会形态B.二者在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上有重大区别C.二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D.从总体上看,它们是同属一个类型的社会形态2.共产主义社会经济上的特征主要是(ABCD)A.生产资料的单一社会公有制B.对社会经济的计划管理与调节C.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D.生产力极大提高、物质财富充分涌流3.19世纪欧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ACD)A.英国的欧文B.英国的斯密C.法国的傅里叶D.法国的圣西门4.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CD)A.只能是暴力革命B.要采取和平方式C.从理论上说可以有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两种D.暴力革命是迄今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主要的基本形式5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ABCD)A.镇压一切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反抗与破坏,防止外敌侵略和颠覆B.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C.巩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础的公有制,领导与组织社会主义建设D.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社会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其他思想家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区别在于(ABC )A、前者从客观规律出发,后者从理性出发B、前者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后者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C、前者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后者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D、前者是乐观主义的态度,后者是悲观主义的态度7、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 ACD)A、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8、下列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有( BCD)A、实现了共同理想也就实现了远大理想B、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C、实现远大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D、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是辩证统一的9、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因为(AD )A、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无阶级社会向有阶级社会的过渡C、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阶级斗争D、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10、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AB)A、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B、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C、资本主义是决不会万古长青的D、社会主义是决不会后退的三、简答题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答: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2、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答:第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第三,旧式分工的消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四,自由时间的大延长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第五,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单纯的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第六,共产主义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四、论述题1、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2)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

(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4)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但必须明确,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5)虽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需要很长的甚至是充满曲折的,但是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

它只看到了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和条件,而没有看到共产主义实现的客观必然性及人类对于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不懈地追求。

(6)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实现的长期性。

应全面准确地把握这两者,这既有利于人们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2、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这一观点割裂了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的联系,是错误的。

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的远大理想和最高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统一的。

首先,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

因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要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必须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项工作。

其次,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因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导引;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精神支柱;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为其精神动力。

忽视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紧密联系和相互统一,就会导致共产主义“渺茫论”和“空想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失去前进的动力。

我们应该立足当前,把握未来,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实践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