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材料学家杨合教授去世讣告.doc

合集下载

【推荐下载】同志逝世讣告-word范文模板 (2页)

【推荐下载】同志逝世讣告-word范文模板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同志逝世讣告同志逝世讣告【1】xx同志,因病于20xx年2月16日在合肥逝世,享年102岁。

xx同志系安徽六安县人,19xx年1月出生,19xx年10月参加红军,19xx年2月入党。

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组织科长、营政委、兵站站长、书记员、教导员、团政委,河南陈留军分区副政委,广西钦州军分区副政委、政委,桂林军分区政委,中共桂林地委书记等职。

19xx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老行政九级)。

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同志逝世讣告【2】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高步文同志(享受副部级待遇)因病于20xx年12月23日逝世,享年87岁。

高步文同志是山西临县人,19xx年2月参加晋西北临县青年救国会,投身抗日救国的革命事业,194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晋西北、陕甘宁边区、绥德分区等从事革命工作。

他1950年在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工作,19xx年调入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工作,19xx年12月离职休养。

离休后多年担任该院离休支部书记。

同志逝世讣告【3】我院离休干部xx同志(享受副省级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xx年12月31日上午7时24分在四川华西医院逝世,享年99岁。

黄寅干同志生于1916年11月1日,原籍安徽铜陵,1939年1月参加新四军,同年7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入伍后历任新四军战士、班长、教导队学员、排长、连长、参谋等;1951年1月进入解放军高级步校学习、毕业后担任该校教员;1962年6月被授予中校军衔。

1966年4月任西南金属结构厂党委书记;1973年5月到西南工业建筑设计院,先后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革委会主任、院长等领导职务。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皮革化学家尧教育家尧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张扬先生

沉痛悼念我国著名皮革化学家尧教育家尧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张扬先生
张扬教授安息!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张扬教授为人师表、言为士则、行为世 范。45 年持之以恒从事科学研究、呕心沥血 培养人才,是学生之良师,是同事之益友,为 科研者,成果累累,为育人者,桃李满天下,为 国家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行业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张扬教授生性豁达、淡泊名利,甘当人 梯。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张扬 教授的逝世,是四川大学皮革学科的重大损 失,也是我国皮革工业界的重大损失。
பைடு நூலகம்
家培养硕士研究生 12 人。从业期间,曾赴德 国巴斯夫、拜耳、汤普勒、罗姆、德瑞等国际著 名化工公司访问考察,学贯中西。先后在皮革 专业刊物上发表有关鞣制理论、鞣制工艺、胶 原结构与接枝改性、皮革化工材料等科研论 文 44 篇。主要著 / 译作有:苏联高等学校教 科书《皮革工艺学》(译者之一)、《皮革化学及 工艺学》(上册第一、五章)、《纳巴革的制造》、 《国产皮革化工材料的生产与应用》、《皮革化 学品》、《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工篇皮革化学 品)。曾获 1978 年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奖等 奖励,曾任中国化工学会理事、精细化工委员 会副主任、中国皮革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皮 革学会理事、中国皮革协会科技委顾问,还曾 兼 任《精 细 化 工》、《皮 革 化 工》期 刊 编 委 、《皮 革 科 学 与 工 程》主 编 、名 誉 主 编 、张 铨 基 金 会 名誉主任等学术职务,是九三学社社员,四川 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108
皮革科学与工程
第 32 卷
沉痛悼念
我国著名皮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
张扬先生
我国著名皮革化 学家、教育家、中国皮 革工业科技先导、四 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 程学院生物质与皮革 工程系教授张扬先 生,因病医治无效,于 2022 年 9 月 5 日 下 午 14 时 43 分不幸离 世,享年 93 岁。 张扬教授 1929 年 4 月出生于杭州市望 仙桥直街,祖籍浙江省仙居县。其父张铨 (1899-1977) 教授是我国皮革学科和皮革工 业的奠基人、开拓者,被业界尊为皮革学科的 一代宗师,是中国皮革工业的先驱者。1946 年 张 扬 教 授 考 入 华 西 协 合 大 学 化 学 系 ,1948 年选修制革课程,1950 年 6 月毕业于华大化 学 系 并 留 校 任 教 。 从 此 , 他 子 承 父 业 ,自 1950-1995 年一直在大学皮革专业从事教学 和科研工作长达 45 年,与皮革科学与工程结 下不解之缘。1952 年起任四川化工学院、成 都工学院皮革专业助教、讲师,成都科技大学 (后 为 四 川 大 学)皮 革 系 副 教 授 、教 授 ,讲 授 《生皮化学》、《蛋白质化学》、《皮革化工材料》 等课程。1957 年春考取成都工学院皮革专业 研究生,1960 年年底完成研究生论文“铬—植 结合鞣法研究”后毕业(当时国内尚未实行学 位制)。1983 年起被聘为硕士生导师,为研究 生讲授《胶原化学》、《制革化学》等课程,为国

中国材料学家杨合教授去世讣告

中国材料学家杨合教授去世讣告

中国材料学家杨合教授去世讣告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航宇材料技术科学"一级科技创新平台精确塑性成形团队带头人,材料成型及控制系主任杨合先生,于20xx年9月28日早上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54岁。

杨合,男,1962年9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xx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xx年),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0xx年)、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领军人才入选者(20xx年)。

1979年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83年、1986年获学士与硕士学位,随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于1990年博士毕业,1992年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破格晋升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学科评审专家组专家、国家基金委xx规划“高性能精确成形制造”领域负责人;制造领域国际期刊MFR及《塑性工程学报》副主编、JMPT编委,《机械工程学报》及《航空学报》(中英文版)及《中国机械工程》等期刊编委;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部级重点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或委员。

主要从事精确塑性成形研究,提出了主动利用和控制不均匀变形实现难变形材料复杂构件高性能轻量化成形成性一体化的理论创新构想与技术路线,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863项目等重要课题50多项。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400多篇,SCI收录180篇,EI收录300多篇,其中,在塑性成形领域TOP1期刊IJP发表论文4篇,热制造领域顶级期刊JMPT 46篇;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做大会或特邀报告52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3项,软件著作权16项。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团队);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

沉痛悼念杨强教授

沉痛悼念杨强教授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6年第24卷第6期529沉痛俾合杨强教援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喉科及嗓音言语医学界著名专家、《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原主编、顾问杨 强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6年10月11日晚11时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85岁。

杨强教授1932年出生于云南,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分配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原湖北医学 院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工作,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并较长 时间担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主任。

曾担任中国艺术医学协会理事、中国残疾人康复协 会无喉者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耳鼻咽喉科学会常委、顾问,《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中国中西 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等杂志编委,1993年作为《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的创刊人之一,创办了我国唯一 一本《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并先后担任杂志主编、顾问。

杨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喉科学家及嗓音言语医学专家,他毕生致力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医疗、教 学、科研工作。

作为临床医生,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对患者细心、耐心,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对待那些从事 艺术嗓音工作的患者,他认真仔细查找病因后,指导患者正确发音并亲自示范,深得患者的好评;作为教师,他治学严谨、施教有方,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且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重视学生科研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对待科研,他思维缜密,态度严谨,一丝 不苟,强调一定要实事求是、资料翔实、数据可靠,绝不允许弄虚作假。

他担任科主任期间,为科室发展出谋 划策,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并注重培养年轻医生,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迅速发展壮 大。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创刊以来,他为杂志的发展呕心沥血,每一篇文章的审阅、修改、编辑加工、校 对等均亲历亲为,特别是对待基层及青年医生的稿件,更是字斟句酌,仔细修改,确保杂志质量,使《听力学及 言语疾病杂志》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引文数据库(CSCD)等国内外多家文献数据 库收录并人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及“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同类杂志中名列前茅,为我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玄武耕耘布芬芳_谦诚典范留人间_沉痛悼念李忠正教授

玄武耕耘布芬芳_谦诚典范留人间_沉痛悼念李忠正教授

我国著名的木材化学与制浆造纸学家、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造纸学会蔡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优秀共产党员李忠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9日凌晨5时在南京不幸逝世,享年89岁。

李忠正教授1933年3月19日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

1949年考入北京市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现北京工业学校),194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8月在北京燕京造纸厂工作,先后任技术员、车间主任。

1954-1957年在天津大学化工系学习,1957年11月起在南京林学院林工系读研究生,195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63年作为主要创始沉痛悼念李忠正教授玄武耕耘布芬芳 谦诚典范留人间人创建了南京林业大学制浆造纸学科和专业,先后担任制浆造纸教研室主任、制浆造纸学科组主任、林产化工系(现化学工程学院)系主任,为学科的创建、发展和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9年受国家教委委派赴日本东京大学作访问学者,1987年2月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1985年任中国林产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造纸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任中国科学院纤维素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90年任中国造纸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97年被国际木材科学院(IAWS)选为院士;2005年任江苏省造纸学会理事长,2010年后任江苏省造纸学会名誉理事长。

纵横·suRVEY 92第44卷第1期/第2期 2023年1月李忠正教授长期从事木材化学与制浆造纸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培养研究生48名,其中博士生24名;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译著2部,专著3部,合著4部。

“七五”期间主持研究禾草类纤维原料不同制浆方法的理论和工艺,发现了禾草类纤维制浆的特殊规律并提出一系列的新理论和新观点,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我国禾草类纤维制浆工艺的改进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沉痛悼念老理事长杨焕章教授

沉痛悼念老理事长杨焕章教授
2014年11月8日
惊悉杨焕章教授不幸逝世,我们不胜哀恸。 杨焕章教授曾担任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88-
1996),第三届名誉理事长(1996—2000),第四、五届顾问(2000-2008)。
直到逝世前夕,他仍然关心、指导、参与着全国学报建设事业。他的逝世是全国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深表哀悼。 杨焕章教授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创始人和杰出的组织者、领导 者,为我国学报编辑同仁学术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推动我国高 校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我们将永远怀念他,学习和发扬他 的人格风范和治学精神,努力为我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懈奋斗。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 2014年10月21日
中国人民大学杨焕章教授治丧委员会: 惊悉我国著名哲学家、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杨焕 章 教授不幸逝世,《文史哲》编辑部并山东省高校学报理事会全体同仁谨致沉痛哀 悼, 并向杨先生亲属致以诚挚的慰问。 杨焕章先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建设奉献 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学术界、教育界的重大 损 失,更是我国期刊界的巨大损失。哲人已逝,风范长存,先生的业绩将永垂青史! 杨焕章先生永垂不朽! 《文史哲》编辑部 山东省高校学报理事会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 惊悉杨焕章先生不幸辞世,不胜哀恸!他的 逝世是我国高校学报界和编辑界的巨大损失! 我们对杨焕章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并恳请家属节哀、保重!
杨焕章先生永垂千古!
复旦学报编辑部 2014年10月22日
武京闽教授并转杨焕章教授亲属: 惊闻杨焕章教授因病不幸辞世噩耗,深感震惊和悲痛。作为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原理事长,杨老师为全 国高校社科期刊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期刊的编辑、编辑学 研究、编辑人才的培养奉献了毕生心血。他的辞世是高校社科期 刊界的重大损失,也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我们谨向杨焕 章教授的辞世表示沉痛哀悼,也希望你们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西南大学期刊社 2014年10月22日

中国材料学家杨合教授去世讣告

中国材料学家杨合教授去世讣告

中国材料学家杨合教授去世讣告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航宇材料技术科学"一级科技创新平台精确塑性成形团队带头人,材料成型及控制系主任杨合先生,于xx年9月28日早上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54岁。

杨合,男,1962年9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xx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xx年),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xx年)、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领军人才入选者(xx年)。

1979年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83年、1986年获学士与硕士学位,随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于1990年博士毕业,1992年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破格晋升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学科评审专家组专家、国家基金委十二五规划“高性能精确成形制造”领域负责人;制造领域国际期刊MFR及《塑性工程学报》副主编、JMPT 编委,《机械工程学报》及《航空学报》(中英文版)及《中国机械工程》等期刊编委;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部级重点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或委员。

主要从事精确塑性成形研究,提出了主动利用和控制不均匀变形实现难变形材料复杂构件高性能轻量化成形成性一体化的理论创新构想与技术路线,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863项目等重要课题50多项。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400多篇,SCI收录180篇,EI收录300多篇,其中,在塑性成形领域TOP1期刊IJP发表论文4篇,热制造领域顶级期刊JMPT46篇;在国内外重要会议做大会或特邀报告52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3项,软件著作权16项。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团队);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

应用文写作大全12

应用文写作大全12

撰写讣告应当注意的事项
1.讣告的语言应当庄重、严肃,简洁、明确。语言色彩必
须是哀悼、沉痛的。公务报丧讣告不要使用过时的或封建色
彩的词汇 2.应用稍厚一点的纸,用白纸写黑字,以示庄重。如果是 寄发讣告,应用白信封黑体字。 3.讣告的内容或形式,要根据死者的身份决定,重要内容
、知名人士一般要详写,普通人去世则要略写。
由此上溯到1840年,从那时起,为了反抗内外敌人,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 雄们永垂不朽!
这是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镌刻在天安门广场
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北面的碑文。语言高度精练,概括性极强 。
一、碑文的种类
常见的碑文有功德碑、庙碑、墓碑、纪念碑、记事碑 、诗碑、建筑碑、名胜古迹碑、天灾人祸碑、诉讼禁令碑、 文人雅集碑、国际交往碑等。
1.沉痛悼念死者,对死者作概括评价,有的在姓名前冠
以简要的评述性语言。例如:先进工作者,经济学家等。
2.详细介绍其生卒年月及一生的主要经历。
二、评述式悼词的写作
3.追述其一生的功绩及成就。
4.概括其为人品质。
5.向逝者学习的地方。 6.抒发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号召学习逝者的优点。
结尾:结尾表示对死者怀念、悼念及化悲痛为力量的决
案例三
罗曼· 罗兰先生,在20年前你的杰作《约翰· 克里斯朵夫
》初次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你曾经向我们中国作家说过这
样的话:“我不认识欧洲和亚洲,我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民 族——一种是上升,一种是下降。上升的民族是忍耐、热烈 、恒久而勇敢的趋向光明的人们——趋向一切的光明:学问 、美、人类爱、公众进步;而在另一方面的下降的民族是压
二、碑文的基本格式
一般说来,碑文没有固定的格式,特别是名人、诗人作 碑文,更是自由潇洒,笔走江海。比如黄永玉为沈从文题写 的碑文:战士不是战死疆场,就是回到故乡。黄永玉题写的 碑文,用极精炼的语言概述了我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一生的 两次重要经历。

3月18日杨世和教授学术报告

3月18日杨世和教授学术报告

学术报告(6)报告题目:“Building Nanostructures From Below and Putting Them to Use for Energy Conversion”报告人:Professor Shihe Yang, 杨世和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主持人:匡代彬教授时间:3月18日(星期四)上午10:00地点:丰盛堂A106欢迎广大师生参加!杨世和教授于1982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在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杨世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材料、富勒烯、能源储存与转换、光化学等,已取得了巨大成就。

获得过40多项研究基金,先后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各种报告100多次,授予发明专利权7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被引用7000多次,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编委。

Prof. Shihe YANG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HKUST, HONG KONG. Fax: (852) 2358-1594; E-mail: chsyang@ust.hkChangjiang Visiting Professor, BeiHang UniversityEducation: B.Sc., Zhongshan University, 1982; Ph.D, Rice University, 1988 Academic PositionsProfessor, HKUST, 2005-present; Associate Professor, HKUST, 1999-2005 Assistant Professor, HKUST, 1992-1998Research Associate, University of Toronto (with John Polanyi, Nobel Laureate in Chemistry), 1989-1992Post-doc. Fellow,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 (the Cluster Group), 1988-1989 Research Assistant, Rice University (with Richard Smalley, Nobel Laureate in Chemistry), 1983-1988Awards and HonorsNSFC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 2004-2006Wong Kuan Cheng Education Foundation Academic Exchange Award, 1999 Robert A. Welch predoctoral fellowship, 1985-1988; CGP postgraduate fellowship, 1983-1984; Rice UniversityServiceEditorial Board Member: (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 (2)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3) Ope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Journals; Referee fo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ie, Int. Ed., NanoLetters, Chem. Rev., Adv. Mater., etc.Research~40 research grants, ~100 invited lectures, 7 patents, 1 edited book, >300 Int. Journal Articles (>7000 citations),21 conference papers; Interest: Nanomaterials;Fullerenes/metallofullerenes; Enenrgy storage/conversion; Soft molecular interfaces; Structure, dynamics and photochemistry of isolated clusters. Recent Representative PublicationsNanomaterials:1 “Synthesis of Angstrom-Scale Anatase Titania Atomic Wires”, Chenmin Liu, Shihe Yang, ACS Nano3(4),1025-1031 (2009).2 “In-Situ Fabrication of Inorganic Nanowire Arrays Grown from and Aligned on Metal Substrates”. WeixinZhang, Shihe Yang,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42(10), 1617-1627 (2009).3 “Controlled Synthesis and Upconverted Avalanche Luminescence of Cerium(III) and Neodymium(III)Orthovanadate Nanocrystals with High Uniformity of Size and Shape”.Hong Deng, Shihe Yang, Si Xiao,Hong-Mei Gong, Qu-Quan Wang, J. Am.Chem. Soc., 130(6), 2032-2040 (2008).4 “ZnO Nano-tetrapods: Controlled Vapor Phase Synthesis and Novel Application for Humidity Sensing”.Yongfu Qiu, Shihe Yang, Adv. Functional Mater., 17(8), 1345-1352 (2007).5 “Hollow and Sn-filled Nanotubes of Single-Crystalline In(OH)3Grown by a Solution-Liquid-Solid-Solid Route”, Yueping Fang, Xiaogang Wen, Shihe Yang, Angew. Chem., Int. Ed.118(28), 4771-4774 (2006).6 “Dendritic nanostructures of silver: Facile synthesis,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s, and sensing applications”, X. Wen, Y. Xie, M. Mak, K. Cheung, Xiao-Yuan Li, Reinhard Renneberg, Shihe Yang, Langmuir22(10), 4836-4842 (2006).7 “Synthesis of Ultrathin Zinc Nanowires and Nanotubes by Vapor Transport”, Xiaogang Wen, Yueping Fang,Shihe Yang, Angew. Chem., Int. Ed.44(23), 3562-3565 (2005).8 “Controlled Growth of Large-Area, Uniform, Vertically Aligned Arrays ofα-Fe2O3Nanobelts andNanowires”, Xiaogang Wen, Suhua Wang, Yong Ding, Zhong Lin Wang, Shihe Yang, J. Phys. Chem.109(1), 215-220 (2005).9 “Single crystalline scroll-type nanotube arrays of copper hydroxide synthesized at room tempe rature”, Weixin Zhang, Xiaogang Wen, Shihe Yang, Yolande Berta, Zhong Lin Wang, Adv. Mater.15(10), 822-825 (2003).10 “The giant electrorheological effect in nanoparticles colloid”. Weijia Wen, Xianxiang Huang, Shihe Yang,Kunquan Lu, and Ping Sheng, Nature Materials, DOI: 10.1038/nmat993, 2(11), 727-730 (2003).11 “CuS/Au core/sheath nanowires prepared by a simple redox deposition2method”, Xiaogang Wen, Shihe Yang, Nano Lett.2(5), 451-454 (2002).12 “Growth of crystalline Cu2S nanowire arrays on copper surface: Effect of copper surface structure, reagentgas composition,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Suhua Wang, Shihe Yang, Chem. Mater.13(12), 4794-4799(2001).Fullerenes/Metallofullerenes:1 “Observations of chemical reaction s at the atomic scale: dynamics of metal-mediated fullerene coalescenceand nanotube rupture”. Andrey Chuvilin, Andrei N. Khlobystov, Dirk Obergfell, Miroslav Haluska, ShiheYang, Siegmar Roth, Ute Kaiser, 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0902243), 49(1), 193-196(2010).2 “Detecting atomically site-specific mechanical responses from individual metallofullerene moleculesconfined inside carbon nanotubes”. Makoto Ashino, Dirk Obergfell, MiroHaluska, Shihe Yang, Andrei N.Khlobystov, Siegmar Roth, Roland Wiesendanger, Nature Nanotech., 3(6),337-341 (2008).3 “Chemical Conjugation of Fullerene Cto CdSe Nanocrystals via60Dithiocarbamate Ligands”, Dongfang Liu,Wei Wu, Yongfu Qiu, Jun Lu, Shihe Yang, J. Phys. Chem. B111(48), 17713-17719 (2007), DOI:10,1021/jp0712351 (Smalley Issue).4 “Synthesis of a Dy@CDerivative Bearing a Single Phosphorus Substituent”,82X.F. Li, L.Z. Fan, D.F. Liu,H.H.Y. Sung, I.D. Williams, Shihe Yang, Kai Tan, Xin Lu, J. Am. Chem. Soc.129, 10636 (2007).5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photoisomerization of higher fullerenes”, Clemens Burda, A.C.S. Samia1, D.J. Hathcock, Houjin Huang, Shihe Yang, J. Am. Chem. Soc.124, 12400 (2002).6 “Preparation and film formation behavior of su pramolecular complex of Dy@Cwith Calix[8]arene”,82Shangfeng Yang, Shihe Yang, Langmuir18, 8488 (2002).7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water soluble endohedral metallofullerol”,Dayong Sun, Houjin Huang,Shihe Yang, Ziyang Liu, Shuying Liu, Chem. Mater.11, 1003 (1999).8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r@C82 and Pr2@C80”, Junqi Ding, ShiheYang, J. Am. Chem. Soc.118,11254 (1996).9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2@C80”, Junqi Ding, Shihe Yang,Angew. Chem. Int. Ed. Engl. 35,2234 (1996).10 "UPS of Buckminsterfullerene and other large clusters of carbon". S. H. Yang, C.L. Pettiette, J. Conceicao,O. Cheshnovsky, and R. E. Smalley. Chem. Phys. Lett.139, 233 (1987).Energy storage/conversion:1 “A Novel Nanostructu red Spinel ZnCo2O4 Electrode Material: Morphology ConservedTransformation froma Hexagonal Shaped Nanodisk Precursor and Application in Lithium IonBatteries”. Yongcai Qiu,Yang, Limin Jin, Weishan Li, J. Mater. Chem., x(x), xxx-xxx (2010).2 “Double-layered Photoanodes from Size-Varied Anatase TiO2Nanospindles: APromising Candidate forHigh Efficiency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Yongcai Qiu, Wei Chen, ShiheYang, Angew. Chem., Int. Ed.,x(x), xxx-xxx (2010).3 “Hybrid solar ce lls based on blends of poly(3-hexylthiophene) and surfacedye-modified, ultrathin linear-andnanorods”. Jie Luo, Chenmin Liu, Shihe Yang, Yong Cao, Solar branched-TiO2Energy Materials and SolarCells, xx(x), xx-xx (2010).4 “High Efficiency Dye Sensi tized Solar Cells Based On the CompositePhotoanodes of SnO2Nanoparticles/ZnO anotetrapods”. Wei Chen, Yongcai Qiu, Yongchun Zhong, KamSing Wong,Yang, J. Phys. Chem. A, xx(x), xxx-xxx (2010).5 “Facile Hydrothermal Preparation of Hierarchically Assembled, PorousSingle-Crystalline ZnO Nanoplates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Yongcai Qiu, WeiChen, Shihe Yang, J Chem., 20(5), 1001-1006 (2010).6 “A New Photoanode Architecture of Dye Sens itized Solar Cell Based on ZnONanotetrapods with No Needfor Calcination”. Wei Chen, Haifeng Zhang, I. Ming Hsing, Shihe Yang,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11(5), 1057-1060 (2009).7 “Significantly Enhanced Photocurrent Efficiency of a Poly(3-hexylthiophene) Photoelectrochemical Deviceby Doping with Endohedral Metallofullerene”. S. Yang, L. Fan, Shihe Yang, J. Phys. Chem. B 108, 4394 (2004).Soft molecular interfaces:1 “Effects of Fullerenes on Phospholipid Membranes: A Langmuir M onolayer Study”. Zhining Wang, ShiheYang, ChemPhysChem, 10(13), 2284-2289 (2009). DOI:10.1002/cphc.200900328.2 “Studies of Phospholipid Vesicle Deposition/Transformation on a Polymer Surface by Dissipative QuartzCrystal Microbalance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Yecang Tang, Zhining Wang, Junwu Xiao,Yang, Yong Jian Wang, Penger Tong, J. Phys. Chem. B, 113(45), 14925-14933 (2009).surface”.3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DPPC/MO aggregates on SiO2Zhining Wang, Shihe Yang, Langmuir,24(20), 11616-11624 (2008).4 “Observation of Amorphous Calcium Carbonate Precursor on Stearic Acid Monolayer Formed during the”. Yijian Chen, Junwu Xiao, Zhining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of CaCO3Wang, Shihe Yang, Langmuir,25(2), 1054-1059 (2009).5 “Effects of Fullerenes on Phospholipid Membranes: A Langmuir Monolayer Study”. Zhining Wang, ShiheYang, ChemPhysChem, 10(13), 2284-2289 (2009). DOI:10.1002/cphc.200900328.6 “Protein Resistance of (Ethylene Oxid e)n Monolayers at the Air/Water Interface: Effects of Packing Densityand Chain Length”. Guangming Liu, Yijian Chen, Guangzhao Zhang,Shihe Yang, Phys. Chem. Chem.Phys., 9(46), 6073-6082 (2007).7 “Conformational Changes of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Chains atAir/Water Interface: Effects ofTemperature, Compression Rate and Packing Density”. Guangming Liu, Shihe Yang, Guangzhao Zhang, J.Phys. Chem. B, 111(14), 3633-3639 (2007).8 “Insight into the Origin of Thermosensitivity of Poly[2-(dimethylamino)ethyl methacrylate]”. GuangmingLiu, Dan Wu, Chengcheng Ma, Guangzhao Zhang, Hongfei Wang, S hihe Yang, ChemPhysChem, 8(15),2254-2259 (2007).Structure, dynamics and photochemistry of isolated clusters:1 “Photodissociation of gaseous metal ion-nucleobase complexes:Mg+-uracil and Mg+-thymine”. Haichuan Liu, Ju-Long Sun, Yihua Hu, Ke-Li Han, and Shihe Yang, Chem. Phys. Lett., 389(4-6), 342-347 (2004).2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photoinduced reactions in the Mg+-SCNC2H5andMg+-NCSC2H5complexes”.Yihua Hu, Haichuan Liu, and Shihe Yang, J. Chem. Phys., 120(6), 2759-2766 (2004).3 “Resonant two-photon ionization spectroscopy of the van der Waalscomplex C6H5CH3...N2: Structure, binding energy, intermolecular vibrations, andinternal rotation”. Yihua Hu and Shihe Yang, J. Chem. Phys., 119(16), 8321-8326 (2003).4 “Unusual Chemistry of the Complex Mg +(2-fluoropyridine) Activated by the Photoexcitation of Mg +”. Hai-Chuan Liu, Shihe Yang, Xin-Hao Zhang, and Yun-Dong Wu, J. Am. Chem.Soc., 125(40),12351-12357(2003).5 “Photo-induced intra-complex reactions in Mg+-2,2,2-trifluoroethanol”. Wenyue Guo, Haichuan Liu, andShihe Yang, J. Chem. Phys., 116(22), 9690-9696 (2002).6 “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distonic o-, m-, and p-benzyne radical cations from photolysis of Mg+(o-,m-, p-C6H4F2)”. Haichuan Liu, Chang-Sheng Wang, Wenyue Guo, Yundong Wu, and Shihe Yang,Chem. Soc.124(14), 3794-3798 (2002).7 “Photodissociation studies of microsolvated metal cation complexesMg+(NCCH3)n(n=1-4)”. Haichuan Liu,Wenyue Guo, and Shihe Yang, J. Chem. Phys., 115(10), 4612-4619 (2001).8 “Novel ca tionic selenium cluster nitride species [SenN]+ (n=1-11) formed by laser ablation of a Se target inthe presence of N2”. Haichuan Liu, Xin Yang, Zhenyang Lin, M.M.T. Loy, and Shihe Yang, 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 7(3), 652-656 (2001).9 “Photo-induced reactions in the ion-molecule complexes Mg+-XCH3(X = F, Cl)”. Xin Yang, Yihua Hu, andShihe Yang, J. Phys. Chem. A, 104(37), 8496-8504 (2000).10 “Photo-induced reactions in mass-selected complexes Mg+(FCH3)n, n = 1-4”. XinYang, Haichuan Liu, andShihe Yang, J. Chem. Phys., 113(8), 3111-3120 (2000).11 “A selective photo-induced reaction in the ion-molecule complex Mg+-FCH3”. Xin Yang, Yihua Hu, and Shihe Yang, Chem. Phys. Lett., 322(6), 491-495 (2000).12 “Photodissociation spectroscopy of Mg+-C6H5X (X = H, F, Cl, Br)”. XinYang, Kelin Gao, Haichuan Liu,and Shihe Yang, J. Chem. Phys., 112(23), 10236-10246 (2000).13 “Photofragmentation studies of small selenium cluster cations Se n+ (n = 3-8)”. Xin Yang, Yihua Hu, ShiheYang, and M.M.T. Loy, J. Chem. Phys.111(17), 7837-7843 (1999).14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water soluble endohedral metallofullerol”. Dayong Sun, Houjin Huang,Shihe Yang, Ziyang Liu, and Shuying Liu, Chem. Mater.11(4), 1003-1006(1999).15 “Resonance two-photon ionization spectra of van der Waals complexes p, m,o-C6H4F2...NH3 (ND3)”. YihuaHu, Xin Yang, and Shihe Yang, J. Chem. Phys. 111, 134-139 (1999).16 “Reactions of alkaline metal cations with methanol clusters”. Wenyun Lu and Shihe Yang, J. Phys. Chem. A102 (5), 825-840 (1998).17 “Dehydrogenation and physisorption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s (n-butane and isobutane) on Nb+”. Qifei Wu,xWenyun Lu, and Shihe Yang, J. Chem. Phys.109 (20), 8935-8939 (1998).18 “Resonant two-photon ionization and fluorescence excitation studies of o,m-difluorobenzene...Ar. Spectralshifts and intermolecular vibrations”. Wenyun Lu, Yihua Hu, and Shihe Yang, J.Chem. Phys. 108(1), 12-19(1998).19 "Resonant two-photon ionization spectra of the van der Waals complexes: C6H5X...N2 (X = F, Cl, Br)". Yihua Hu, Wenyun Lu, and Shihe Yang, J. Chem. Phys. 105, 5305-5312 (1996).20 "Photoinduced charge transfer dissociation in van der Waals complexes: Nam...(CH3Cl)n". Kun Liu, J. C.Polanyi, and S. H. Yang, J. Chem. Phys.96, 8628 (1992).21 "Photoionization studies of transition metal clusters: ionization potentials for Con and Fen". S. H. Yang andMark B. Knickelbein, J. Chem. Phys.93, 1533 (1990).22 "UPS of 2-30-atom carbon clusters: chains and rings". S. H. Yang, K. J. Taylor, M. J. Craycraft, J.Conceicao, C. L. Pettiette, O. Cheshnovsky, and R. E. Smalley, Chem. Phys. Lett.144, 431 (1988).。

高炉渣在建材领域的应用_杨合

高炉渣在建材领域的应用_杨合

第1期2004年2月矿产保护与利用C ONSERVATI ON AND UTILIZATION OF MINERAL RES OURCES№.1Feb.2004二次资源高炉渣在建材领域的应用杨合,赵苏(沈阳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沈阳,110015)摘要:介绍了高炉渣的产生、分类、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综述了高炉渣在建材各领域的应用原理和应用产品及工艺。

关键词:高炉渣;建材;综合利用中图分类号:TU528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1-0076(2004)01-0047-05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BF Slags in Building MaterialsYA NG He,ZHA O Su(Department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enyang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U ni v ersity, Shenyan g,110015)Abstract:The production,genus,chemical c omposition and mineral sonstitutes of blast furnace slagsare introduced at this paper.And application principle,products and technology of blast furnace slagson building materials are reviewed.Key words:blast furnace slags;building materials;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高炉渣是冶炼生铁时从高炉中排除的副产品。

在冶炼生铁时,加入高炉的原料,除了铁矿石和燃料(焦碳)外,还需要加入相当数量的石灰石和白云石作为助熔剂。

局部加载控制不均匀变形与精确塑性成形研究进展_杨合

局部加载控制不均匀变形与精确塑性成形研究进展_杨合

第15卷第2期2008年4月塑性工程学报JOU RNAL OF PLAST ICIT Y ENGINEERINGVol .15 No .2A pr . 2008局部加载控制不均匀变形与精确塑性成形研究进展*(西北工业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系,西安 710072) 杨 合 孙志超 詹 梅 郭良刚刘郁丽 李宏伟 李 恒 吴跃江摘 要:局部加载控制不均匀变形与精确塑性成形关键理论与技术研究,既是先进塑性成形学科前沿领域中的关键和挑战性课题,又是航空航天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

文章以局部不均匀加载实现通常极难的板面内弯曲成形为切入点,发展了控制不均匀变形以实现精确塑性成形的理论与技术,为我国先进飞机发展面临的大型复杂整体钛框成形制造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

建立了薄壁管数控弯曲失稳起皱、回弹、截面畸变预测和成形极限分析的模型、过程仿真和优化设计的方法;揭示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实现了难度很大的薄壁管小弯曲半径数控弯曲精确成形。

建立了多道次普旋、曲母线和带内筋件强旋等复杂过程三维仿真模型,提出了解决不均匀变形导致的复杂成形缺陷和旋轮轨迹优化设计难题的方法。

解决了大型铝型材先进等温挤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多场耦合作用下温度与速度效应和控制的重大难题。

发展了复杂环件辗扩过程和控制仿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临界摩擦系数确定的解析-数值方法;总结了冷辗扩3种塑性变形行为及多因素耦合对辗扩过程的影响;提出了率相关晶体塑性模型在有限元中实现的稳健算法,实现了冷辗扩宏观变形行为的细观响应描述。

关键词:局部加载;控制不均匀变形;精确塑性成形;计算机仿真;薄壁件;大型复杂件中图分类号:T G3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012(2008)02-0006-09*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2255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5186,50405039,50335060,50175092,59975076);国家863资助项目(2006A A 042135)。

2013年逝世学者

2013年逝世学者

出版物刊名: 中国哲学年鉴
页码: 390-39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逝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共产党党员;《自然辩证法通讯》;学者;政府特殊津贴;科学技术;中国科学院
摘要:胡新和(1955-2013)男,中国共产党党员,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期刊出版管理中心主任、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自然辩证法通讯》主编,《工程研究》副主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理事会理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3年5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8岁。

杨合中国著名材料成形专家

杨合中国著名材料成形专家

杨合中国著名材料成形专家
钟元
【期刊名称】《航空制造技术》
【年(卷),期】2008(000)015
【摘要】@@ 您主要从事精确塑性成形先进理论与技术及其建模、计算机仿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面向重大复杂构件和薄壁轻量化构件精确塑性成形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哪些重要的进展?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钟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著名的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业 [J], 无
2.我国光电信息材料领域的知名中青年专家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常务理事、《功能材料》学术期刊编委《功能材料信息》学术、技术期刊编委会副主任、期刊副主编云南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博士生导师杨宇教授和他领导的云南大学光电信息材料研究所 [J], 无
3.世界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与工程专家我国激光材料与光电信息材料的开拓者国际玻璃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信息》编委会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干福熹 [J], 无
4.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理事、教育部本科教
学评估专家组成员储能与动力电源及其关键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内外铅酸蓄电池领域的著名专家、我国铅酸蓄电池技术领头人博士生导师陈红雨教授 [J], 杨亲民
5.世界著名的材料科学家与工程专家我国激光材料与光电信息材料的开拓者国际玻璃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信息》编委会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干福熹 [J], 杨亲民(整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悼词_0

悼词_0

悼词
悼词各位来宾: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在这里沉痛悼念我们的同事杨金中同志!杨金中同志是吕良中学的一名教师,1968年7月生于宝应湖农场,在农场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并在农场度过了他的学生生涯。

1986年高中毕业后的他,从事了农场小学教育工作。

为了农场教育的需要,1997年9月,他去淮阴师院化学系学习,并于1999年9月回到宝农中学任教高中化学。

20XX年8月,为响应省农垦教育体制改革的号召,于同年9月调入金湖县吕良中学任教高中化学。

不幸于20XX年3月29日晚遭遇车祸,离开了人间,年仅36岁。

杨金中同志在吕良中学工作的几个月,是让人值得记忆的几个月。

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关心学生,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

他的随和、热情,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杨金中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家庭的关心负责,
同样让我们敬佩。

他热爱他的家庭,爱护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孩子,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

他重义气、重友情,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

现在,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

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老师而悲痛,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好杨金中同志未做完的事业。

杨金中同志安息!金湖县吕良中学20XX.4.2。

曹彬教授—,已故,硕士研究生导师..doc

曹彬教授—,已故,硕士研究生导师..doc

曹彬教授—,已故,硕⼠研究⽣导师..doc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业⼤学数学系4位概率统计导师、前辈和开拓者曹彬教授(1926-2014,已故),硕⼠研究⽣导师。

1950年毕业于⼭东⼤学数学系。

长期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科研⼯作。

科研⽅向为数理统计的应⽤。

他应⽤数理统计⽅法主持编制了⼩模数圆柱齿轮,中模数圆柱齿轮,⼩模数涡轮涡杆及⼩模数锥齿轮等国家标准。

他⾸先在我国应⽤了统计容许限的概念来确定公差数值并提出了K个齿距累积误差的公差公式以及标准公差计算式与关系式的试验验证⽅法。

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五篇。

他主编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哈⼯⼤出版社)等多部教材。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指导硕⼠研究⽣:关忠等赵达纲教授(1934-2005,已故),硕⼠研究⽣导师。

1957年毕业于由⼀代宗师许宝騄教授创建的北京⼤学数学⼒学系概率统计专门化。

为我国⾸届这⽅⾯的毕业⽣。

长期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与研究⼯作。

科研⽅向为马尔科夫过程。

在《科学通报》等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论⽂。

整理了概率统计⽅向研究⽣必读的实分析、概率论基础、随机过程论等教材。

为哈⼯⼤培养概率统计研究⽣奠定了基础。

主编了《应⽤随机过程》(机械⼯业出版社)等教材,曾任全国⼯科概率统计委员会理事,《⼯科概率统计》杂志编委,⿊龙江省概率统计学会;理事长。

指导硕⼠研究⽣:李国栋、徐少刚、付丽、王勇、曹显兵、吴刚、孙俊清、孙宪芳、严质彬、徐明跃等许承德教授(1939-,已退休),1962年毕业于北京⼤学数学⼒学系概率统计专门化。

1980年参加了江泽培教授在北⼤主持的平稳随机过程讨论班。

长期从事概率统计的教学与科研⼯作。

研究⽅向为平稳随机过程的理论与应⽤。

在《数学学报》、《应⽤数学》等杂志上发表过10多篇论⽂。

与曹彬教授共同编写《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在哈⼯⼤出版社出版,后经他改编⼜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获⾸届⿊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等奖,哈⼯⼤海王奖。

⾸次哈⼯⼤研究⽣课程教学质量评估第⼀名。

中外著名科学家与无锡山禾集团牵手

中外著名科学家与无锡山禾集团牵手

中外著名科学家与无锡山禾集团牵手

【期刊名称】《华人时刊》
【年(卷),期】2004(000)004
【总页数】2页(P43-44)
【作者】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3.1
【相关文献】
1.学习科学家优秀品质培养创造型人才--开设《中外著名科学家成功之路》课程必要性及其启示 [J], 张学松;白春穆
2.改造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无锡山禾集团原料药生产基地改造规划 [J], 李秀玲
3.饮誉中外的著名材料科学家我国杰出的金属学专家、冶金教育家、思想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博士生导师肖纪美 [J], 无
4.饮誉中外的著名材料科学家、我国杰出的金属学专家、冶金教育家、思想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博士生导师——肖纪美 [J], 杨亲民(整理)
5.中外著名科学家谈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十而立的杨合教授

三十而立的杨合教授

三十而立的杨合教授
广伦
【期刊名称】《科技.人才.市场》
【年(卷),期】1995(000)006
【摘要】杨合是1962年出生的陕西蒲城农家子.他17岁便考入南京航空学院,在6年半的时问里连拿了飞机制造工程学士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硕士两个学位.199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金属塑性加工学科工学博士学位后,在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宇航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从师杨彭基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2年出站后留在西工大任教。

【总页数】1页(P23)
【作者】广伦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6.16
【相关文献】
1.“教授治校”与“教授治学”之辨析——兼与杨兴林教授商榷 [J], 李献斌;陈金圣
2.鉴裁精审叙次雅洁——读杨合鸣教授《诗经词典》 [J], 张园;张延成;孙婉
3.深切缅怀我国会计学界泰斗杨纪琬教授,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第三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暨杨纪琬教授创建会计电算化高等教育2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J], 崔邦焱
4.沉痛悼念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吴葆杰教授、杨藻宸教授——沉痛悼念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吴葆杰教授 [J],
5.三十而立,中西合璧回馈古沧厚土——访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立新教授 [J], 刘志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学报》名誉主编阳含熙院士不幸逝世

《生态学报》名誉主编阳含熙院士不幸逝世

《生态学报》名誉主编阳含熙院士不幸逝世佚名【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0(030)017【总页数】2页(P前插1-前插2)【正文语种】中文我国著名林学家、森林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阳含熙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 8月 29日 20时 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 92岁。

阳含熙先生生于 1918年 4月 29日,江西省南昌市人。

曾任中国生态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理事、顾问,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自然资源》主编,《英国环境管理》(英文)编委,《生态学报》主编、名誉主编。

1951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二、三届中央委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和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1978年起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委员,政协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北京生态工程中心主任。

1978年任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1982年任副主席,1979年至 1986年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协调理事会副主席。

阳含熙先生在生态学领域进行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为中国森林生态学和植物数量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为《生态学报》和生态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民主爱国人士,阳含熙先生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协商工作,促进中国国际文化交流,特别是为推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参加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生态学报》携全体办刊人、作者、审者、读者对我们最爱戴的名誉主编的过世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决心传承阳含熙先生的办刊理念和科学创新精神,把《生态学报》越办越好。

阳含熙院士主要论著1.阳含熙.森林生态学.浙江大学讲义,1951.2.阳含熙.桉树造林问题.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报告,1953(1):1-32.3.阳含熙.桉树造林性质与其在我国可能引种地区.中国林业,1953(11):23-26.4.阳含熙.华南桉树生长情况与栽培方法.林业科学,1954(1):1-44.5.阳含熙.杉木的根系.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7.6.阳含熙.赵南的森林植物资源.林业科学,1957(4):465-482.7.阳含熙等.杉木造林.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8:87.8.阳含熙等.杉木生态特性研究一、福建建瓯高阳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8:95.9.阳含熙等.杉木生态特性研究二、广东信宜大坪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59:68.10.阳含熙.关于设立森林保护区的意见.林业科学,1959(2):130-133.11.阳含熙等.杉木林区的气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1960,10.12.阳含熙等.杉木林区土壤与提高其肥力的措施.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报告,1960,16.13.阳含熙等.杉木速生丰产规律与栽培技术研究.林业科学,1962,1(1):10.14.阳含熙.植物与林地植物的指示意义.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62,1(1/2):24-30.15.阳含熙.植物群落学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讲义,1963:85.16.阳含熙.平原散生杨树生态特性调查方法.林业科学,1964(9):1-12.17.阳含熙.桉树.海南植物志,1965(2):496-529.18.阳含熙.植物群落研究的取样问题.自然资源,1978(1):39-91.19.阳含熙.杉木营林的研究.中国林业科技三十年,1978:164-175.20.阳含熙等.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研究 1关联分析和主分量分析.林业科学,1979,15(4):244-85.21.阳含熙等.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研究二信息分析和主坐标分析.自然资源,1979,1:14-20.22.阳含熙等.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研究三相互平均和指示种分析.自然资源,1980,2:1-12.23.阳含熙等.相似系数的探讨.自然资源,1980(1):79-91.24.阳含熙等.植物生态学的数量分类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420.25.Yang Hanxi.Research Programmes in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 Conservation.Science and Society,1983:351-354.26.Yang Hanxi.Numerical Classification of Sheepgrass“Aneurolepidium chinense”Grassland of Hulun Buer,Inner Mongolia,China Proc.Int.Symp,in Integ.Control ofLand Desertification,1984:55-60.27.阳含熙.演替理论的新阶段.新疆林业科技,1984,1(1):1-8.28.Yang Hanxi.TheMangrove in China Proc,MAB、COMAR Regional Seminar,Tokyo,1984:9-14.29.Yang Hanxi.Country Statement-ChinaMountain Development,IC IMOD,1984:19.30.Yang Hanxi.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ese MAB Projects,A Note on Savanna Vegetation in China,Trop.Ecol.,1985,26.99-101.31.阳含熙.英汉生态学词典序言.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2.阳含熙.八十年代的生态灾难——酸雨.群言,1985(4):39-40.33.阳含熙.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分布格局.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5(1):1-14.34.阳含熙.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的数量分类.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5(1):15-32.35.Yang Hanxi.MarkovModel of Succession of theMixed Broadleaf Korean Pine Forest at Changbaishan Biosphere Reserve,ChinaProc.ofⅣInt.Congress of Ecology.Syracuse A,1986.36.阳含熙.植物生态学和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理学通讯,1987(1):83-84.37.阳含熙.森林是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中国林业,1987(5):11.38.Yanng Hanxi.Tree Composition,Age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Strategy of theMixed Broadleaved/Pinus koraiensis Forest in China.The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Inst,Terr.Ecology,U K,1987:12-20.39.阳含熙.长白山阔叶红松林马氏链模型.生态学报,1988,8(3):211-19.40.阳含熙.生态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资源学报,1989,4(4):354-361.41.阳含熙.酸雨和农业.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42.阳含熙.森林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群言,1990,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材料学家杨合教授去世讣告
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导师,国家985工程航宇材料技术科学一级科技创新平台精确塑性成形团队带头人,材料成型及控制系主任杨合先生,于2020年9月28日早上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54岁。

杨合,男,1962年9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2年),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004年)、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领军人才入选者(2020年)。

1979年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83年、1986年获学士与硕士学位,随后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于1990年博士毕业,1992年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后出站破格晋升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学科评审专家组专家、国家基金委十二五规划高性能精确成形制造领域负责人;制造领域国际期刊MFR及《塑性工程学报》副主编、JMPT编委,《机械工程学报》及《航空学报》(中英文版)及《中国机械工程》等期刊编委;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部级重点学术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或委员。

主要从事精确塑性成形研究,提出了主动利用和控制不均匀变形实现难变形材料复杂构件高性能轻量化成形成性一体化的理论创新构想与技术路线,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863项目等重要课题50多项。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400多篇,SCI收录180篇,EI收录300多篇,其中,在塑性成形领域TOP1期刊IJP发表论文4篇,热制造领域顶级期刊JMPT 46篇;在国内外重要会
议做大会或特邀报告52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3项,软件著作权16项。

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团队);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

已培养出博士(后)、硕士80多人,其中,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银优博及陕西省优博论文奖10人次。

杨合先生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貌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和敬仰。

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杨合先生!
杨合先生永垂不朽!
杨合教授科学研究:
主要从事精确塑性成形先进理论与技术及建模仿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局部加载控制不均匀变形与难变形材料高效、省力精确塑性成形,面向重大复杂构件和薄壁轻量化构件精确塑性成形,基于建模仿真的数字化精确塑性成形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主要从事精确塑性成形先进理论与技术及其建模、计算机仿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不均匀塑性变形力学理论与精确塑性成形规律,精确塑性成形过程建模、仿真及优化,薄壁轻量化构件精确成形先进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研究发展了主动控制不均匀变形发挥材料精确成形潜力的理论与技术。

研究建立了大口径薄壁管数控弯曲成形过程失稳起皱能量模型和弯曲回弹模型,揭示了起皱和回弹的机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发展了可实现过程模
拟与缺陷预测的系统,为薄壁轻量化构件精确成形先进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揭示了无模约束自由变形规律及效应,解决了管轴压精确成形技术发展的难题。

提出了复杂塑性成形三维有限元模拟的新算法并发展了相关仿真系统,结合物理模拟,揭示了复杂叶片精锻和组织演化规律;
解决了大型铝合金型材等温挤压技术发展中迫切需要的温度与速度效应问题。

研究揭示了旋轮运动轨迹对多道次普通旋压精确成形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以降低不均匀变形为目标的确定旋轮运动轨迹相对曲率半径的方法。

主持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重点、面上)项目在内的重要课题34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863项目等重要课题45项。

学术论著:
研究成果在材料成形加工、力学领域顶级学报IJP等重要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0多篇,SCI收录100多篇,特邀报告及SCI等他引400多次。

发表论文180多篇,SCI、EI、ISTP以及他引和特邀报告130多篇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