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024年辽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
2024年辽宁高考政治试卷一、单选题两者都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①两者都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但过程是漫长的①前者揭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后者揭示其实现的条件性①前者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方式,后者反映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A【详解】①: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指的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都在依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阐释社会形态的更替问题,①正确。
①:“两个必然”论证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但并未说明其过程是漫长的,①排除。
①:“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都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进行论述,“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两个决不会”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①正确。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阶级斗争和改革,后者并未涉及,①排除。
故本题选A。
2.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该理论的贡献在于()①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成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①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①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①拓展了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答案】C【解析】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不是“新质生产力”理论,①错误。
①①: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基本内涵、特点、关键及其本质说明新质生产力理论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也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①①正确。
结合现实谈谈两个不可避免的结论
结合现实谈谈两个不可避免的结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简称两个必然”) 的著名理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批判性,也是共产主义的重要原理。
可以说,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
“两个必然”原理不仅坚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而且对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两个不可避免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1.生产力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矛盾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生产力与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这一矛盾,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表述为:“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
它“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后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将这一矛盾表述为“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或“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并称之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主要就是在这个基本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生产过剩的瘟疫和周期性的商业危机及其根源在当时资本主义周期性重复出现的商业危机期间,恩格斯进一步指出:“生产过剩和大众的贫困,两者互为因果,这就是大工业所陷入的荒谬的矛盾,这个矛盾必然要求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来使生产力摆脱桎梏。
”自1825 年在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每隔8—10年重演一次。
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危机更加频繁,周期更短,经济危机和财政金融危机交织并发。
各种反危机措施虽可减轻病症,却不能消除病因。
危机的根源是社会化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它注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短暂性。
3.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历史趋势历史惊人地相似。
当年,封建所有制度变成束缚生产的桎梏,如今,资本主义所有制又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人 民 的 生 活 水平 有 了
”
定
命 带来 的 变 化
也 作 了某 些 调 整
在 一定 时
也 就是 为
这 种 情 况 是 否 与马 恩 在 《 宣 言 公 中
“
期 内和 一 定 程 度 上 为 科 技 的 应 用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提供 了 可 能 方 面来 表 现 的
:
。
,
提 出的 业不 然
二
、
J
,
.
闪几
国 家 垄 断 资本 主 义 的发展
。 ,
,
给生产
。
共 断 资 本 主 义丝 毫 没 有 也 不 可能 解 决 资 仁 i : 义的 基 本 矛 盾
。
一
力 发 展 留有 了 一 定 的 余 地 战 后 美 国 的 许 多 企 业 是 国 家 垄断 与 私 人 垄 断 联 合投 资 的 些 私 人 垄 断投 资 不 了 的 或 不 愿 意 投 资 的 有 则
, 。
,
增加 劳 动 强 度 的
,
它社 会 形态 的过 程 程
,
也 有— 个发生
帝 国主义
、
,
同其
一
刹 削 手 段 已很 难 行 通 技 术 来 取 得 高领 利 润
不 得 不 更 多 地 采 用新 同时
发展
、
火亡
战 后 出现 的资
但 垄 断 价格 出
,
二 战后
,
世 界 经济 发 展的 历 史 进
本 主 义 垄 断 业 不 能 代 替 竞争
,
社会 生 产 中最 活 跃 术 作为 生 产 力 势
。 ,
:
最革命 的 因素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必然”的理论,该理论通常还表述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必然”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
"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两个绝不会”。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他的唯物史观做的精辟的概括,经常被人们引用来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前景的依据。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两个决不会"则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者是统一的。
1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关于“两个决不会”它所指示的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所有的这些历史演变,发展都无一例外的蕴藏和体现着这个规律;而关于“两个必然”的论述,它则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同时“两个决不会”论断中还隐藏着另一层的论断,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并且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体现!“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2应然性与实然行的统一“两个决不会”的论断虽然指明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一历史事实的前进趋势,但“趋势”归根结底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意味着“实践”。
可是我们又必须清楚,作为其中一种社会制度更替方式,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自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表明了这一过程实现的曲折性!3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历史的演变结果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发展的道路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波浪起伏式的、螺旋式的!”两个必然”理论它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即社会主义最终会战胜资本主义并取代资本主义!而”两个绝不会”理论则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而且前进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有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失败和偏差!4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首先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历史条件的评述上!这两个理论的出现并非是一时的学术之说,而是有着大量的理论奠基的!其次体现在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上!马克思主义虽然是反对资本主义的理论武器,但也不是一味的否定+摧毁资本主义!这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源泉!全面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马克思主义认为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一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1]两个决不会:一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二是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辩证关系:两个必然的思想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是统一的。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必须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思想同两个决不会思想联系起来。
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遵义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2]“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即科学社会主义,以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而成为科学。
“两个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
马克思的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都是围绕这一“必然性”展开的。
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繁荣发展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致使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和疑虑。
这些困惑和疑虑集中到一点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到底还有没有优越性和生命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究竟能不能成立?不能否认,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
但是,这些变化在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并没有消除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因而,这些变化也就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也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
资产阶级接受或者促成这些变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
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用以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在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得到了证实、丰富和发展。
第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命题。
这“两个必然”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具有首要和基础的地位,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要义。
“两个必然”的根本依据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把科学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可靠基础上。
他们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这一基本矛盾的固有性、不可克服性、不可抗拒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更加先进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所代替。
当然,“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历史条件二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二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决不会”,它深刻揭示了社会形态更替的条件性。
因此,要把“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联系起来全面把握。
第二,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无产阶级是“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不可避免和决不会
两个不可避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两个不可避免”,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辩证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被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的,而不是凭人们主观的意志、愿望实现的。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是不会灭亡的;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桎梏的时候,这种生产关系就必然为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而且这种取代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必须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
两者关系:一、联系:第一,“两个不可避免”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两个决不会”进一步为这种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两个绝不会”是对“两个不可避免”的补充、深化和发展,“两个绝不会”既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是“两个不可避免”论断的运用和体现。
第三,我们既要坚信“两个不可避免”,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两个决不会”,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历史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奋斗。
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灭亡,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不可避免”:资产阶级灭亡,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第一个重大原理,就是两个不可避免。
也就是资产阶级灭亡,无产阶级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在第一章的最后一句话。
这样一个重大的原理是怎么推导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的工具,看它的逻辑演绎的脉络。
一、资产阶级是怎样灭亡的?首先看第一层次,第一层次用马克思主义者前面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条分析工具,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怎样推动社会前进的。
它认为的是前半句,资产阶级是怎样灭亡的。
分四个层次,第一资产阶级的产生。
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入手,分析了资产阶级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过程。
在封建社会后期,由于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大航海时代到来了,美洲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的航线开辟了,然后印度、中国的市场开拓了,这样,原来在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低下的第三等级,经济地位上升以后,取得了政治地位,成为统治阶级。
所以《共产党宣言》当中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一)资产阶级获得政治地位以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资产阶级获得政治地位以后,它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辩证的分析了资产阶级它的作用,高度肯定资产阶级曾经取得的巨大的影响力和贡献。
第一,它破坏了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第二,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农业中的运用,轮船的行使、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坑,河川的通航,仿佛又从地下呼喊出来大量的人口,马克思感慨,过去哪个世界在世界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它得出的结论就是资产阶级在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这是对资产阶级的高度的肯定。
第三,它推动了全球化。
马克思还以开阔的世界眼光,分析了资本扩张的全球影响,说它开拓了世界市场,它推动了全球化,它使未开发、半开发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主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或“两个不可避免”)。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社会化的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人类社会物质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社会化的生产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集中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表现形式中运动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
经济危机的出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
因此,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便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创造了物质前提。
因为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现代生产力不断发展,使得社会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新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成为阶级、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日益把大多数居民变为无产者,从而就造成一种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去完成这个变革的力量。
这种生产方式日益迫使人们把大规模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因此它本身就指明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
马原习题2015版第二章习题-(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符合的哲学原理是( C )。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B.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C.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性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指我们今天通常讲的(B)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3.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D)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社会4.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社会状态是:(D)A.原始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共产主义社会5.“各尽所能, 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属于:(C)A. 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 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 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6.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的是(A)A.马克思和恩格斯B.列宁C.斯大林D.毛泽东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A )A、《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8、“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C )A、是矛盾的B、是两回事C、是有着内在联系的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9、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D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10、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D)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二、多选题1.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是( BCD)。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深刻认识“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分析基础上所得出的结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我们坚信“两个必然”的同时,还必须清醒的看到它与“两个绝不会”是辨证的统一体。
“两个必然”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两个绝不会”强调的是“两个必然”实现的条件,描绘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
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原理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虽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要经历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这是由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遵循的一般规律所决定的。
任何消极的、旧的事物,都不可能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在其生命力没有完全用尽之前,都将做垂死挣扎。
资本主义制度也是如此,只有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才会被撑破,才会被一种更高级的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新的社会形态也才会出现。
资本主义作为旧事物,为了维护其生存,也必然要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在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大的框架内,对生产关系进行经常性的局部调整,从而使之仍能部分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当代资本主义内部关系的调整和一定时期的繁荣,正说明了这一点。
而任何新生事物在刚诞生的时候,都是十分弱小的,只有当它真正成熟起来之后,才能战胜旧事物,而成为世界的主宰。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力量还十分弱小,自身也存在着亟待完善的诸多缺陷。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也正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弱小和不成熟。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产生的是自己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即“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后的结论。
1859年1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重要思想。
他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我的理解是:一、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发展完善有一个过程,且受到他们所处历史社会环境的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是在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高涨时期提出的。
是时,《共产党宣言》发表,其中充满了革命的激情煽动。
而“两个决不会”的论断的提出是在1859年1月,当时是欧洲工人运动低落的时期,“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是对前一个论断的补充。
马恩曾7次为《宣言》作序,对其中不成熟的观点加以改进。
《宣言》发表25年后,马克思在德文版序言中深刻地指出,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因此,《宣言》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反映出马克思学说在不同时期确有不同的表述。
这两个论断使我想起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必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必是现实的”。
前者是说规律的不可抗拒,后者则说理想的必然实现。
“两个决不会”说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可抗拒,“两个必然”则说的是理想社会的必然实现。
两者似乎是矛盾的,但又是在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中。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统一关系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即“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即“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
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两个必然”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科学概括,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两个必然”理论强调的社会形态的必然发展历程,是“两个决不会”理论的基础;而“两个决不会”理论,则强调了人的认识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因此它是对“两个必然”的重要补充,是对“两个必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领域的进一步阐述。
因此两者并非是相互对立、前后矛盾的学说,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学说。
一、两个必然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结果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状况以及结合西欧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状况,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更高形态或者更好状态的发展虽然在发展状态中或许有曲折,但总体趋势是朝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不断适应而进步的。
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探讨,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论,即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如果加上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是五种所有制形式,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最终的社会形态。
在欧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随着家庭手工作坊转变为大工厂,及工业的的发展而同时产生的,而在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但进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却极力压榨剥削无产阶级,导致无产阶级生活状况极端底下,也因此,资产阶级也亲手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地灭亡和无产阶级地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地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文化学院历史文化产业管理12.3班刘娜16号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扫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
但是,这个社会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每前进一步,都蕴藏着深刻的危机:它发展了生产力,却加重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却引起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它建立了世界市场,把资本的势力扩向全世界,却加深了它与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它创造了现代化的大城市,却又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尖锐,突出地表现为不断扩大和加深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要消灭经济危机,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被剥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规律和资本积累,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机制,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机制。
马克思研究指出,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水平使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社会化,每件产品都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生产过程也逐渐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项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市场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
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并由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根据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
但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积累不可遏止的发展,私有制不断扩大,资本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
第二课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 展的直接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 义社会的多次转变,既不是神灵的 杰作,也不是个别伟大人物的壮举, 而是社会自身矛盾存在和发挥作用 的结果。
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 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在阶级社会,被剥削阶级只有通过反 抗和斗争才能生存
工人罢工
观看视频:工人罢工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
一、三种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
二、三种阶级斗争基本形式之间 的关系
一、三种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
1.经济斗争 (1)含义: 经济斗争是无产阶级为 了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 件而进行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理解和说明
问题的能力。
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 必然趋势,热爱共产主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无产阶级的斗争方式,首要任务。
难点: 无产阶级必将战胜资产阶级的必然性。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二、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反应 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阶级斗争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四、理论斗争的首要任务是( A )
A.向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 义,同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 进行长期的顽强的斗争
B.政治罢工、游行示威、议会斗争、武 装起义和革命战争
(2)表现:经济斗争表现从最初的捣 毁机器到经济罢工,游行示威等。
《共产党宣言》中“两个必然”理论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唯物史观,在详细地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即“两个必然”的著名理论),进而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必然”原理我们正确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真正做到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两个必然;唯物史观;基本矛盾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4-0 -02 一、《共产党宣言》对“两个必然”理论的科学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基本思想是: “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级,即被剥削压迫的阶级( 无产阶级) ,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 资产阶级) 解放出来。
”而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之后最后解放自己的阶级视野进而来论证“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开始,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不仅仅打破了宗法关系和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状态,而且建立了统一民族国家等,但是,资产阶级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又造成了严重两级分化,处于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生活条件急剧恶化,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一方面开拓了世界市场,不断加深了与占领地民众的矛盾;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虽创造了现代化的大都市,但也加剧了城乡对立。
论作为历史必然产生的资产阶级必然灭亡 -
论作为历史必然产生的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内容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本文从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等方面论述资产阶级灭亡的必然性。
关键字:资产阶级历史必然灭亡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中宣布:“随着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
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它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即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取代资产阶级。
对此,邓小平也曾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立传的总趋势。
”○2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作为历史必然而产生并灭亡的资产阶级呢?首先,我们从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来谈论这个问题。
十四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发展起来,在十四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以后,封建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受到巨大的冲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慢慢显现。
落后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十七到十八世纪,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资产阶级的势力不断壮大,英国、法国、美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当时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市场的需求,工场手工业代替了原来的经营方式。
当○1《共产党宣言》第3版,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2引自邓小平南方谈话内容。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时,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爆发,工业革命席卷了全球,更进一步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产业管理
12.3班
刘娜16号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认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扫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发展了巨大的生产力。
但是,这个社会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
资本主义发展每前进一步,都蕴藏着深刻的危机:它发展了生产力,却加重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它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却引起了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它建立了世界市场,把资本的势力扩向全世界,却加深了它与殖民地附属国的矛盾;它创造了现代化的大城市,却又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对立。
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尖锐,突出地表现为不断扩大和加深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要消灭经济危机,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因此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被剥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规律和资本积累,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机制,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的机制。
马克思研究指出,
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水平使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社会化,每件产品都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生产过程也逐渐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项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市场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
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并由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根据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
但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积累不可遏止的发展,私有制不断扩大,资本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
这样,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社会化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由此产生了。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以后,它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全过程,但这个矛盾在整个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中并不是始终处于尖锐激化的状态。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初期,以机器大工业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尚未建立,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达到激化的程度。
后来,机器大工业逐步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这时,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才逐渐展开并开始尖锐化。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表明,迅速增长的生产力,要求承认其社会本性,迫使资本家阶级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容忍的限度内愈来愈把它当作社会生产力来看待。
正是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占有形式和规模,逐步由小到大,由单个的私人资本形式
发展到联合起来的私人资本形式,即股份资本形式,并进而发展为垄断资本的形式。
垄断产生以后,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而是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矛盾。
当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使资本主义一直处于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调节过程之中,由于生产关系的落后,迫使资本主义调动一切力量,千方百计地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生产力的要求。
资本主义之所以延续发展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智囊团、社会精英为资本主义把脉、诊断、看病,那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等使尽浑身解数设计出层出不穷的方案,成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病床边的医生”。
《资本主义的未来》作者莱斯特·瑟罗认为,从历史上看,外部的军事威胁、内部的社会动乱和可以替代的不同意识形态用来作为否定社会既得利益的理由,使资本主义制度陷入危机,富人们看到马克思所预言的革命,来源于内部的对抗,他们明白自己的长久生存取决于消灭产生革命的条件。
于是“德国的贵族保守派俾斯麦在19世纪80年代创立了公共老年退休金和医疗保险制度。
英国公爵之子温斯顿·丘吉尔在1911年建立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失业保险制度。
出身高贵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设计了社会福利国家,从而在美国经济崩溃后重新拯救了资本主义。
如果资本主义制度没有遭到威胁,这些事情就不会发生”。
“解放”和“革命”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趋势
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都证明了马克思关于剥夺者被剥夺的学说是正确的。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不仅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寿命认识的证伪,反而是对它的证实。
必须注意的是,剥夺剥夺者是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一个时期社会主义高歌猛进,一个时期社会主义会遇到暂时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不管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复杂,资本主义制度已越来越容纳不下日益社会化的大生产,它最终必然要被生产力的发展所突破,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客观规律。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
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
“两个必然”的思想既不是出自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
总结
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个必然”的思想以来,世界已跨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不可否认,在这一个多世纪里,当代资本主义确实发生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重大变化。
例如它已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且今天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由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变成经济发展的直接干预者;为了活命,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不少政策调整,像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实行福利政策,利用税收调节再分配等;它们的科学技术获得长足进步,第三产业勃兴;它们还利用经济全球化进行资本扩张和增值;等等。
这些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使其自身的生产力得到发展,使少数国家至今还相当繁荣和发达。
正如一些欧美学者所指出的,当“跑马圈地”式的、“蒸汽机式”资本主义走入瓶颈,强调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通过罗斯福新政挽狂澜于既倒;当战后“老欧洲”百废待兴、劳资矛盾让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矛盾仿佛变得不可调节之际,福利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并迅速风靡世界,欧盟模式更一度被认为是最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当福利国家效率低下的弊端逐渐凸显,低福利、高效率,崇尚竞争和个人奋斗,主张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的美国式市场资本主义重又魅力凸显,并成为福利国家竞相效仿的改革“标本”。
一次又一次的资本主义“自我修复”让许多人自信地以为,资本主义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即便出现什么问题,它也会自行找到应对之策,从山重水复变作柳暗花明。
然而,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不触及所有制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因而其作用终归是有限的。
不管资本主义变出多少花样,其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未如有的人所说的那样,已经“冰释”,而是依然存在,而且由于生产社会化程度愈来愈高,资本集中愈演愈烈,这一矛盾只能更加尖锐化。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振聋发聩的创世警句不知曾经鼓舞和激励过多少无产阶级战士的斗志。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方法,考察和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全面而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指出了资本主义在取代封建主义过程中对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所起的革命作用,科学地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根据这一矛盾的发展和激化,无可辩驳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斩钉截铁地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一结论既不是出自痛恨资本主义的道德义愤,也不是源于向往未来共产主义的善良愿望,而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最终发展方向。
它破除了资本主义“千年王国”和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之类的神话,恰似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轰响在当时一统天下的资本主义世界,成为解放思想、创造新时代
的纲领性宣言,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英国《论坛》周刊在《〈共产党宣言〉得以重温》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要深刻理解当前危机与矛盾的话,现在重温资本主义垮台的最初预言,仍然至关重要。
”在160多年后的今天,该如何去除迷雾,正确看待“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共产党宣言》中的核心论断呢?对此,也许俄罗斯著名学者布兹加林教授的话能给我们更深的启迪:《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社会矛盾至今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在不断加深。
《共产党宣言》将面临新生,实践要求按照马克思的精神解释世界。
可见,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存在,这一论断就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