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简介及创作背景

合集下载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摘要:
1.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卡夫卡对异化的定义和理解
3.异化在卡夫卡作品中的体现
4.卡夫卡异化观的现实意义
正文:
1.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一位来自奥匈帝国的犹太作家,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小说和短篇小说领域。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欧洲社会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冲击,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受到挑战,这种社会现实为卡夫卡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卡夫卡对异化的定义和理解
卡夫卡是20 世纪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状态的探讨,其中最为核心的主题就是“异化”。

卡夫卡认为,异化是指人在现代社会中丧失了自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和疏离,个体在社会中无法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3.异化在卡夫卡作品中的体现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异化主题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例如,在《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这个形象象征着人与社会的疏离,以及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逐渐丧失的尊严和地位。

另一个例子是
《审判》,主人公约瑟夫·K 在面对一场莫须有的审判时,感受到与社会和法律制度的疏离和无助。

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卡夫卡对异化现象的理解和关注。

4.卡夫卡异化观的现实意义
虽然卡夫卡生活的时代与我们相去甚远,但他的异化观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使人类进入了一个高度现代化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价值和尊严仍然面临着挑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冷漠。

卡夫卡简介及创作背景

卡夫卡简介及创作背景

卡夫卡简介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

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他自己,表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不仅名字与作家本人的名字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与作家本人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卡夫卡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模式来塑造他笔下的主人公的,因而他赋予了他的人物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属性。

凡是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他的小说是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

《变形记》创作背景时代背景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义、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家庭背景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

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

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

《变形记》卡夫卡PPT课件

《变形记》卡夫卡PPT课件
文学背景
受到尼采、弗洛伊德等思想家影响, 作品呈现出荒诞、异化的特点。
文学地位与影响
文学地位
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派文学 的奠基人之一,对后世作 家产生深远影响。
作品特点
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揭 示人类内心的孤独、异化 与困境。
对后世影响
启发了魔幻现实主义、荒 诞派等文学流派的发展, 对当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可添加简短的文字说 明,解释角色之间的 关系和变化。
通过箭头和线条的粗 细表示关系的亲疏和 变化。
03
象征手法与隐喻解 读
昆虫象征意义探讨
昆虫作为异化的象征
01
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象征着人在社会中的异化和被边缘
化的状态。
昆虫的生理特征与社会角色的对应
02
甲虫的生理特征如甲壳、复眼等,与格里高尔在社会中的角色
简洁明快的语言
卡夫卡的语言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象征性意象的运用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性意象,如甲虫、门、窗户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 使得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06
跨文化对比与当代 启示意义
不同文化背景下《变形记》解读差异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
解读
在西方文化中,《变形记》通常 被解读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 批判,揭示了人在现代社会中失 去自我、被异化的悲剧。
伦理观念的缺失对个体的伤害。
03
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性
探讨家庭伦理观念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提出重建家庭伦理
观念的建议。
社会批判意识体现
社会批判意识的概念 阐述社会批判意识的概念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为解 读《变形记》提供理论视角。
《变形记》中的社会批判 分析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人际关系和道德沦丧等 方面的批判,揭示卡夫卡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

卡夫卡 · 《变形记》
• 六、“格里高尔”与“别里科夫”的对比
• 相同点:
• (1)、都是性格孤僻、胆小怕事,逃避责任。
• (2)、生命中都有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套子”的存在(甲虫、沙发;套 鞋、、雨伞、棉大衣)。 • (3)、结局都是“死亡”。
卡夫卡 · 《变形记》
• 七、我们身边的“套中人”
• 逃避责任、墨守陈规、 • 胆小怕事、阿谀奉承等。
卡夫卡 · 《变形记》
主讲人:……
• 奥地利作家,犹太商人家庭,父亲的“暴君”式管教,性格孤僻内向、敏 感不安,以一种边缘化的人生姿态和独特的冷眼看待社会、体味人生。 • 20世纪初,最具个性特征和代表性的一位先锋作家。 • 70多部中、短篇小说,3部未完成的小说,大量的散文、随笔、寓言、书 信、日记等。 • 朋友布洛德整理主编《卡夫卡全集》。 • “卡夫卡式”作品,几乎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的代名词。“时代的先知”、 “现代艺术的探险者”。 • 荒诞、现实、写实的艺术手法(《诉讼》、《绝食表演者》);变形、夸 张的象征模式(《变形记》)等。
• 五、《变形记》之我见 • “躲在套子里的可怜虫”
• 社会的悲剧?人情冷漠造成的悲剧? • 是格里高尔人性自身的悲哀?
• 逃避责任,躲在“套子”里,自得其乐
卡夫卡 · 《变形记》
卡夫卡 · 《变形记》
卡夫卡 · 《变形记》
卡夫卡 · 《变形记》
• 六、“格里高尔”与“别里科夫”的对比 • 不同点:
• (1)、身份:公司的小公务员;希腊语教员。 • (2)、身边环境:家人;学校的同事。 • (3)、旁人的态度:在公司和在家里,变成甲虫后,家人的态度从“惊慌、 同情——逐渐憎恨——冷淡遗弃”;身边的人的态度是“尊敬害怕——如释 重负——恢复原样”。 • (4)、人物本身:为了家里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后来变成甲虫,心理历 程;口头禅“哎呀!千万别惹出什么事端!”性格孤僻、恐惧变革,“守法 良民”。

卡夫卡的资料简介

卡夫卡的资料简介

卡夫卡的资料简介卡夫卡是著名的小说作家,他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他的作品曾风靡整个欧洲。

卡夫卡成就主要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上,他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卡夫卡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卡夫卡的资料简介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

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的生平简介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

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

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

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弗兰兹·卡夫卡个人简介本文导读: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人物经历1883年7月3日,卡夫卡生于布拉格一商人家庭。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而“卡夫卡”在希伯来语中是“穴鸟”的意思(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都是犹太人的语言)。

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卡尔·费迪南德语大学,先攻读化学、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艺术史,后改学法律。

1902年夏天去利勃赫(易北河畔)度假。

初次与布洛德相遇。

1903-1904年开始创作《一场斗争的描写》第一稿。

1907年开始创作《乡村婚事准备》以及其他早期作品(已遗失)。

1908年,开始任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

3月在《希佩里昂》杂志上首次发表作品。

1909年,在《希佩里昂》杂志上发表《一场斗争的描写》中的两个部分。

开始记日记。

9月与布洛德兄弟同去意大利里瓦和布雷西亚,观看飞行表演。

1910年,在《波希米亚德文报》上以《观察》为题发表一组短篇散文作品。

10月与布洛德兄弟去巴黎。

1911年,夏天与布洛德游历苏黎世、卢加诺、梅腊诺和巴黎。

之后卡夫卡独自在苏黎世附近疗养。

创作《旅游日记》。

1912年,开始创作长篇《下落不明的人》(即《美国》)。

夏天与布洛德去莱比锡和魏玛。

之后,独自留在哈尔茨山中的一个山城疗养。

8月13日与费莉丝相识;8月14日将《观察》手稿寄给罗沃尔特出版社。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卡夫卡对异化的理解
一、卡夫卡的异化理论背景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荒诞、寓言和象征主义著称。

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晚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社会政治动荡、价值观崩溃,使得人们生活在焦虑、恐惧和无助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卡夫卡创作了许多反映异化主题的作品,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二、卡夫卡作品中的异化现象
1.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与社会的关系疏离且对立。

如《变形记》中的格雷戈尔·萨姆莎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丑陋的甲虫,家人和社会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将他视为负担和恶心的事物。

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残酷。

2.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在卡夫卡的作品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呈现出异化现象。

卡夫卡简介

卡夫卡简介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生前出版的小说(未结集) 与祈祷者的对话》 《与祈祷者的对话》 (Gespräch mit dem Beter) 与醉汉的对话》 《与醉汉的对话》(Gespräch mit dem Betrunkenen) 《巨响》 巨响》 桶骑士》 《桶骑士》(Der Kübelreiter)
•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小说的倒数第二章是K 与教士的对话,然后,在最后一章,K在31 岁生日那天被秘密处决。与生一样,远离 上帝,现代人的死也变成了一种”横死”。 古人一般都相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鬼者, 归也。死亡是一种回归,对有永生信仰的人 来说,死亡是一种判决,或者入地狱,或 者进天堂。但是对于祛魅后的现代人来说, 死亡没有意义,死亡是诸种偶然性中的一 种,死亡不再是一种判决,死亡下面是无 尽的虚无,死亡是对人生无意义的最深佐 证. 小说的最后,K仍然想着是否有改判的可 能,秘密处死是不是必然的命运,黑夜里对面 楼里的灯光昏暗,黑衣人的刀插进K的胸膛, 并转动了两下,灯光逐渐模糊.
卡夫卡
生平介绍
•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 年6月3日),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德语小说家。 • 弗兰兹 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
•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 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 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 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 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 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 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 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 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 恒主题。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 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世界著名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生平及作品介绍

世界著名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生平及作品介绍

艺术特色与文学价值
艺术特色
卡夫卡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如荒诞、象征 、隐喻等,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艺术 感染力。
文学价值
《城堡》是卡夫卡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不 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深刻地反映了现 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扭曲。这部小说 成为了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05
世界著名作家弗朗茨·卡 夫卡生平及作品介绍
01
CATALOGUE
卡夫卡生平简介
家庭背景与成长经历
家庭背景
弗朗茨·卡夫卡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的犹太家庭,其父亲是一名成功的商人。尽 管家境小康,但卡夫卡的内向、害羞和敏感的性格使他与家人关系紧张。
成长经历
卡夫卡从小就热爱文学和艺术,并经常在日记中记录他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内 向的性格和对文学的热爱使他在学校时期就展现出了对写作的兴趣。
创作局限与不足
1 2
晦涩难懂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被认为晦涩难懂,语言简练而 含蓄,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缺乏人物塑造
卡夫卡的作品中人物常常是抽象的、模糊的,缺 乏具体的人物塑造,使得读者难以产生共鸣。
3
主题单一
卡夫卡的作品中主题常常围绕着孤独、恐惧、异 化等展开,缺乏多样性,容易使读者感到单调。
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与启示
求学与工作经历
求学
卡夫卡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习法律,但很快就放弃了法律专业,转而追求文学 创作。
工作经历
毕业后,卡夫卡曾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但他的主要兴趣仍然是在文学创作上。 尽管他曾尝试过几次写作,但都没有获得太大的成功。
社会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
社会背景
卡夫卡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尤其是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爆发,给欧洲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社会背 景对卡夫卡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文本解读第六讲:卡夫卡

文学文本解读第六讲:卡夫卡
品的联系和区别。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文学文本解读第六讲卡 夫卡
目录 CONTENT
• 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分析 • 卡夫卡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 卡夫卡的象征意义与解读 • 卡夫卡的创作技巧与风格 • 卡夫卡的跨文化影响与研究
01
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生平简介
卡夫卡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是20世纪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出生于奥匈帝 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家庭。他生活在1883年至1924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和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
隐喻与象征
卡夫卡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形象和情境来表达抽象 的概念和情感。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
卡夫卡的作品深刻地批判了现代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异化,他通过荒 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02
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分析
《变形记》
总结词
揭示现代社会异化的困境
详细描述
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了一个普通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通过描绘人与社会、人与家 庭、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困境。
心理探索
卡夫卡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探 索,启发了后来的心理分析、意 识流等文学手法。
寓言化写作
卡夫卡的作品常常以寓言形式呈 现,这种写作方式对后来的文学 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卡夫卡与同代作家的关系
与同代作家的交流与互动
卡夫卡在生前与同代作家如托马斯·曼、弗兰 兹·卡夫卡等有过交流和互动,这些交往对卡 夫卡的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布拉格是卡夫卡的创作源泉之一,这 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建筑风格对他的 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经常在夜晚 漫步于布拉格的街头巷尾,寻找灵感 和素材。

卡夫卡《审判》

卡夫卡《审判》
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
卡夫卡在《审判》中通过一个荒诞的故事,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限制。这种对个体 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使得人们开始深入思考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影 响。
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贡献
01
独特的叙事方式
卡夫卡的《审判》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小说线性叙事的
模式。它采用非线性叙事、多重视角和意识流等手法,使得故事呈现
自由意志的困境
故事中主人公的命运被一系列偶然事件所决定,揭示了自由 意志的困境,探讨了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无奈与挣扎。
03
人物塑造与心理描绘
主人公约瑟夫·K的人物性格分析
1 2
积极向上、乐观自信
约瑟夫·K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 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期待。
理性冷静、善于思考
约瑟夫·K具有深刻的思考能力和冷静的分析能 力,能够在面对困境时迅速作出决策。
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个人与家庭的对立
故事中主人公与家庭的对立关系,反映了 个人追求自由与家庭传统束缚之间的矛盾 。
VS
个人与社会权威的对立
主人公与社会权威之间的对立,揭示了个 人在面对社会压力时的无助与困境。
存在主义与自由意志的探讨
存在的荒诞性
卡夫卡通过《审判》展示了人类存在的荒诞性,主人公面临 的困境和无助感是荒诞性的表现。
的反思和关注。
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重新审视
社会对个体的压迫
卡夫卡在《审判》中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限制。他认 为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对个体自由和权利的限制是荒诞的,这 种荒诞性使得个体无法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个体对社会的反抗
卡夫卡在《审判》中展现了主人公约瑟夫·K.在面对社会压迫 时的反抗精神。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来对抗社会的 荒诞和不公,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 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

骑桶者(卡夫卡)

骑桶者(卡夫卡)

◆探究二:“我”为什么以骑桶飞 的方式赊煤?
• 思考角度: • 1、骑着桶去比提着桶去好在哪里?
• 2、作者为什么要设置“我”骑桶飞着赊煤 的情节?

• 好在哪里?
• 1.情节需要:①骑着桶去速度快,可见,我 骑着去是为了早点赊到煤,快马加鞭,迫 切想要逃离寒冷。
• ②骑着桶去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 了,我真的已经一无所有,贫困潦倒。引 起同情,获得施舍。①
• 本课重点字词
…………
课堂总结:
• 在这物欲横流、缺少悲悯情怀的人世间, 卑微的人再美好的理想也只是一个无法实 现的毫无现实意义的幻想,“飞翔”只是 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而艺术的虚构留给 读者的是对心灵真实更深的悲悯和更多的 思考。
• “飞翔”只是一个美丽的虚构而已,卡夫 卡的文字是一个真实的谎言!
《骑桶者》 ——卡夫卡
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 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 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变形记》《判决》
《地洞》《饥饿得艺术家》和3部长篇小说 《城堡》《审判》《美国》。可惜生前大多未 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 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 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 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 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 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 他告诉我们:现实是荒诞的,人生 是真实的!
• 2.人物形象:体现出“我”自尊心强、畏惧 交流的性格特征
• 3.丰富作品内涵(讽刺……)
• 作者为什么要设置“我”骑桶飞着赊煤的 情节?

外国文学2重点之卡夫卡

外国文学2重点之卡夫卡

卡夫卡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20世纪欧美现代派文学之父、现代派文学的鼻祖、现代艺术自觉的探险者。

一、生平与创作(一)卡夫卡的生平1883年7月3日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父母均为犹太人。

他的父亲性格暴躁、专横,母亲性情忧郁而温良,卡夫卡与其父不和,性格类似母亲,内向孤僻、优柔寡断。

中学毕业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后从父命改学法律。

1906 年获法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在保险公司做小职员。

个人生活十分平淡,有过两次婚约,终身未娶。

1924 年6月3日因肺病去世。

(二)卡夫卡的创作成就卡夫卡的创作一般被划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创作(1904—1912):这是卡夫卡创作的初始阶段,重要作品是《美国》、《变形记》和《判决》。

《美国》是卡夫卡为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卡夫卡在日记中称之为“对狄更斯的摹仿”,但作品已蕴含着一些明显的现代主义因素。

小说的主人公是十六岁的男孩卡尔·罗斯曼。

他受了成年女仆的诱惑,父母为了惩罚他,把他打发到遥远的美国去。

小说写他在船上和到美国后的见闻与不幸遭遇。

他被一个自称是他“舅舅”的富翁欺骗和虐待,以后流落街头。

在一家下等客栈他碰上了两个流氓,把他带上,作为敲诈勒索的对象四处流浪。

后来一家大旅社的女厨师介绍他当了电梯看护员,不久他又被指责擅离职守而被开除,以后他再次陷入流氓魔掌。

作品通过诚实、善良的主人公在与他格格不入的、敌对的世界中根本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经历,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荒诞的生存状态。

小说中的美国并不是真正的美国,而是卡夫卡为了表现普遍的悲剧主题而安排的一个背景(如对真正美国的误写:自由女神手中握着一把剑,实际上应是火炬等)。

《变形记》是形成卡夫卡独创风格的第一部作品。

它以整体荒诞、细节真实精细的寓言式风格显示了“卡夫卡式”小说的艺术特征,运用了图像式的表现方法。

(下文重点分析)《判决》(短篇小说)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卡夫卡称之为“最心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

简述卡夫卡创作特色

简述卡夫卡创作特色

简述卡夫卡创作特色摘要:一、卡夫卡的背景与创作风格二、卡夫卡作品的主题与特点三、卡夫卡的文学影响及后世评价正文: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创作特色在20世纪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卡夫卡生于捷克布拉格,他的创作受到德国文学、犹太文化和神秘主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虽然卡夫卡的作品数量有限,仅出版了部分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变形记》、《审判》和《城堡》等,但他的作品却给世界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卡夫卡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小说常常描绘一个充满荒诞和绝望的世界,人物角色陷入无法逃脱的困境,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

卡夫卡通过对个体命运的刻画,展现了人类在面对未知和无力改变命运时的恐惧和无助。

这种恐惧和无助的感受,成为卡夫卡作品的标志性特色。

卡夫卡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他的小说中经常出现诸如城堡、地洞、变形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这些象征符号既是卡夫卡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他对现实世界的深刻解读。

这些象征符号赋予了卡夫卡的作品以深刻的哲学内涵,使其成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学现象。

卡夫卡的文学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在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派文学的开山鼻祖”,他的创作对存在主义、荒诞派等文学流派产生了直接影响。

同时,卡夫卡的作品也被视为人类面临现代性困境的一种思考,对当代文学和哲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卡夫卡以其独特的创作特色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既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性,也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恐惧和无助。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变形记》课件(共34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变形记》课件(共34张PPT)
卡夫卡在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 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父亲对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骂、威吓、讽刺、 狞笑”。
《变形记》与《促织》 比较分析
一、创作背景 二、主题意义 三、写作特色
一、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 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 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 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义、以及一 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2、家庭背景
卡夫卡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 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 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 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 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
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嫌小了些, 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
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
《变形记》的结局
• 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如释重 负。父亲萨姆沙说,“让我们 感谢上帝吧!”母亲竟“带着 忧伤的笑容”。“卧室的门打 开了。萨姆沙穿着制服走出来, 一只手搀着太太,另一只手挽 着女儿。”
欣赏文中精彩段落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 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 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

卡夫卡《变形计》_2023年学习资料

卡夫卡《变形计》_2023年学习资料

表现主义文学特点:-1.凭借主观精神进行内心体验,并将这种体验的结果化为一-种激情-2.舍弃细节描写,追求 物的深层“幻象”构成的内部世界-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种类型的代表或某种抽象本质的体现代-替有个性的人。.情节不连贯,发展线索不明晰-5.均以怪诞的方式表现丑恶和私欲的“疯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无穷痛苦
宗教种族-奥匈帝国由于面积广大,所以种族众多,在这片土地-上住着德国人,奥地利人,匈牙利人,捷克人,俄国人 -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波兰人,在这些不同种族之-间,在末日将近、阴影笼罩的多元文化的奥匈帝国,更是剧了互相之间的矛盾。-在奥匈帝国时期只要宗教为罗马天主教,犹太教和新-教。
小说三部分-—人变虫的荒诞离奇故事-第一分: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父亲发现后 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养成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仍然关心家人的生活是 幸福。可是不久之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家人都对他改变了态度。-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能得打工挣钱,忍受不 格里高尔这个-负担。妹妹终于提出要把他赶走。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最后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爱意死去。2
艺术特色-1.卡夫卡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和孤独-2.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暗示、 张等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表-现现代人的困惑。-3.小说白描式的语言: 用冷漠、简洁、暗含讽刺意味的语-言表现作者焦虑、忧愁的心灵。-4.小说的自传色彩强,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 己,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他赋予了他的人物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属性。凡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
创作特点-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1.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三末禁银初流行于德国、法目 奥地利、北所和俄罗斯的文学-3.-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 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 4.-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5.现主义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 -神危机。

卡夫卡的城堡弗兰茨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小说

卡夫卡的城堡弗兰茨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小说

卡夫卡的城堡弗兰茨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小说卡夫卡的城堡弗兰茨卡夫卡的现实主义小说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是20世纪的一位杰出作家,而他的小说作品《城堡》(The Castle)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卡夫卡的生平背景、《城堡》的主要情节,以及小说中体现的现实主义主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卡夫卡的生平背景弗兰茨·卡夫卡于1883年出生在奥匈帝国的布拉格。

他是一位犹太裔德国作家,用德语创作。

卡夫卡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

他曾在从事保险工作的同时,坚持创作,并在生前出版了一些短篇小说和书信。

然而,卡夫卡的作品直到他去世后才真正被广泛认可和发表。

二、《城堡》的主要情节《城堡》是一部由未完成作品组成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外地人试图进入一座无法直接到达的城堡,并与城堡官员以及村民的互动故事。

主人公卡伦(K.)在小说中追寻着和城堡的连接,并试图找到他的定位和认同。

小说充满了一连串令人困惑和难以理解的事件,这正是卡夫卡写作风格的特点之一。

三、现实主义主题的体现《城堡》的现实主义主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个人无力与官僚制度的斗争:小说中的主人公卡伦一直努力进入城堡,但始终无法找到成功的机会。

他的个体意志与迷宫般的官僚制度相对立,凸显了现实生活中个人力量对抗官僚压迫的困境。

2. 僵化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小说中的城堡充满了管辖和控制,居民们受限于社会结构,无法摆脱自身困境。

这种现实主义揭示了社会结构对个人自由和梦想的约束。

3. 失去人性与孤独感的展现: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正的沟通,个体处于社会孤立状态,并充满了对自身存在的怀疑。

这种孤独感与现实主义所揭示的现代社会中个体丧失了人性和联系的主题相契合。

四、结语卡夫卡的《城堡》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吸引了广大读者的注意。

通过对卡夫卡生平背景、《城堡》的情节梗概和现实主义主题的阐述,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

卡夫卡的变形记

卡夫卡的变形记

(1)背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

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2](2)情节和主题《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小说分成三部分,用一、二、三标明。

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一半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

父亲发现后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

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

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

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第三部分,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挣钱,忍受不了格里高尔这个负担。

妹妹终于提出把哥哥弄走。

格里高尔又饿又病,陷入绝望,“他怀着深情和爱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死了。

父亲、母亲和妹妹开始过着自己养活自己的新生活。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恋亲人,可是亲人最终抛弃了他,对他的死无动于衷,而且决定去郊游。

卡夫卡

卡夫卡

• 这是卡夫卡第一个成功的短篇小说。 • 这是一篇“父子冲突”的寓言。 • 卡夫卡在表现“父子冲突”时,也着 重表现父子之间的共存与联系,面对 父亲的权威,陷入两难境地:想冲破 束缚,又不得不乞求帮助;既恐惧又 依赖;既憎恨又敬爱。
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是个白手起家 创业成功的富商。他的体格壮硕,说话 充满了自信,动作快速,脾气火暴,他 期盼长子卡夫卡像自己一样刚猛,然而 卡夫卡瘦弱的外表和性格,简直和父亲 有天壤之别,卡夫卡叙述自己在父亲面 前自惭形秽。 卡夫卡心灵苦痛的源头,很大一部分 源自暴君式的父亲。虽然布劳德批评卡 夫卡将童年梦魇过度放大,但任何人只 要读一读卡夫卡在一九一九年写的《给 父亲的信》,就不难理解卡夫卡终其一 生,不论是童年还是求学期间,不论是 职业还是婚姻的选择,父亲巨大的影响 总像噩梦般缠绕著他。
• 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 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 如果没有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会写作。而在夜 里,我总是清楚地意识到我单独监禁的处境。 • 精神只有不再作为支撑时,它才会自由。 •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 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 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 苦。
《变形记》中写的是人变成虫的荒诞离奇故事。 主人公格里高尔· 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一 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长有许多 细腿的大甲虫。从此厄运降临。丢失了工作,遭 家人厌恶。他有人性,有人的思维能力和心理, 恐惧感与灾难感缠绕着他。逐渐地又具有了虫性, 喜欢爬行,吃霉变腐烂食物。格里高尔不能继续 赚钱,家境每况愈下。尽管全家人都勤快工作, 也无法维持生活。大家视格里高尔为累赘,怪物。 格里高尔终于在孤独、寂寞与自惭形秽中悄然死 去。家人如释重负,心情愉悦地来到城外郊游, 谈起了新的梦想和美好的前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夫卡简介
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 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二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

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

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卡夫卡是个自传色彩很强的作家,几乎每一部作品都是在写他自己,表现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作品中的人物不仅名字与作家本人的名字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与作家本人相似的人格属性和心理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卡夫卡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模式来塑造他笔下的主人公的,因而他赋予了他的人物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人格属性。

凡是重要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在他的作品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他的小说是他生存体验的总结和内心世界的外化。

《变形记》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而当时的布拉格正处在激烈的民族冲突与动荡中,“社会主义、犹太主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义、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主义等各种信念都相互冲突”。

家庭背景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

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

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

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