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土地资源配置.

合集下载

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第三节 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
一、土地类型
(一)按地貌特征分类 根据地貌、地形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平原等类型。 (二)从农业开发利用的资源角度分类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中国土地分为九大类,它 们分别为:①耕地;②园地;③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④草地、草山 草坡;⑤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⑤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漠、戈壁; ⑦寒漠、石骨裸露山地、永久积雪冰川;⑧沿海滩涂、内陆水域;⑨城中、 工矿、交通用地。
十分严酷,即使在可预见的将来,也难于有效地使用。
(四)土地利用状况分类
土地利用状况分类,主要是依据上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 特点等因素进行土地分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4年将土地分为8个一级类型、 46个二级类型。其中的8个一级类型是: 1.耕 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 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它林木的土地;耕种三年以上的滩地和海 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1.0m,北方宽>2.0m的沟、渠、路、田埂,但不包括 地面坡度>6°的梯田坎。 2.园 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 度>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果树苗圃等用地。
(三)土地分区类型
土地分区类型,应根据区域范围的大小、土地用途管制的需要,并考虑不同 地区的情况而定,同时宜尽可能与土地利用现在分类相衔接。据此,有的人建 议将土地分成9种用途区,即: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 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 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
2.规划开垦的宜农后备土地和沟渠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道路等设施用地 以及农田之间的其它类型的零星用地,宜一并划入农业用地区。

第八章土地类型研究-资料.ppt

第八章土地类型研究-资料.ppt
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行政学、地籍学
Glossary
土地科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营学 土地制度学 土地法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政管理学
土地工程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信息学
Land Science Land Economics Land Management Land Institution Land Law Land Use Planning Land Registry Administration Land Engineering Land Resources Land Information
2、苏联:相、限区、地方
3、加拿大:生态元素(ecoelement)、生态立地 (ecosite)、生态地段(ecosection)、生态区 (ecodistrict)、生态区域(ecoregion)、生态省 (ecoprovince)、生态地带(ecozone)
4、航测与综合调查国际训练中心(ITC):
土地成分(terrain component)、土地单元(terrain unit)、土地系统(land system)、土地区域(land region)
三、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1、相
相是最低级的土地单位,是在同一地貌面 上,具有相同的岩性、土质、地下水和排水条 件,并具有一种小气候、一个土壤变种、一个 植被群丛的自然特征最一致的土地地段。
二、土地分级系统(土地单位系列)
1、澳大利亚、英国、南非协议的土地单位系列: 土地元素(land element) 、土地片(land facet )、 土地系统(land system)、土地区域(land region)、 土地省(land province)、土地地区(land province)、 土地地带(land zone)

土地管理法的法律规定(3篇)

土地管理法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土地资源的管理遵循本法。

第三条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全民所有的土地,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第五条国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

第六条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占补平衡。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制度应当符合科学、规范、统一、公开的原则。

第九条国家建立土地登记制度。

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第十条国家对土地实行分级管理。

土地管理权的具体划分,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管理,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地的义务,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土地调查与登记第十四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应当包括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权属纠纷等内容。

第十五条国家建立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登记包括土地所有权登记和土地使用权登记。

第十六条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土地登记实行属地管理。

土地登记机关应当依法登记,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土地权利人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市政学(第八章)

市政学(第八章)

• (4)城市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 • 1)土地调查:是获得土地信息、建立地籍 土地调查:是获得土地信息、 的基础 • 2)土地登记:是地籍管理的核心 土地登记: • 3)土地统计 • 4)土地评价 • 5)地籍档案管理:是对地籍管理工作中直 地籍档案管理: 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包括 文件、图册、音像资料等,进行搜集、 文件、图册、音像资料等,进行搜集、鉴 整理、保管、统计、 定、整理、保管、统计、编码和提供利用 等多项工作的总称。 等多项工作的总称。地籍档案管理为地籍 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管理各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社 会提供权威的地籍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
• • • • •
(2)土地权属管理的含义 (3)土地权属管理的作用 2、城市土地规划管理 (1)含义 (2)城市土地规划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根据 不同的用地性质进行分区, 不同的用地性质进行分区,合理分配城市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优化城市土地空间布局 • (3)城市土地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 3、城市土地地籍管理 • (1)地籍的含义:地籍是指记载土地位置、界址、 地籍的含义:地籍是指记载土地位置、界址、 质量、 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信息系统 • (2)地籍的分类 • 1)依据地籍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税收地籍、 依据地籍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税收地籍、 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 • 2)依据地籍的特点和任务不同,分为初始地籍和 依据地籍的特点和任务不同, 日常地籍 • 3)依据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可以分为城镇地籍 依据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 和农村地籍 • 4)依据地籍行政管理层次不同,可以分为国家低 依据地籍行政管理层次不同, 级和基层地籍 • (3)城市地籍管理的含义
(3)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原理 1)含义 2)主要内容 3)主要征收方式 Ⅰ、土地出让金 Ⅱ、土地使用税 以城镇土地为课税对象, ①以城镇土地为课税对象,向拥有土地使 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实际上 就是一种绝对地租 • ②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计税依据就是纳税人 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23年)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23年)

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23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30•【字号】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4号•【施行日期】2024.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4号《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已经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1月30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1月30日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23年11月30日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土空间规划第三章耕地保护第四章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第五章建设用地管理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土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和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持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严格执行国家用地控制标准,依法制定地方用地控制标准,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评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宅基地管理和监督等相关工作。

国家土地权力的法律规定(3篇)

国家土地权力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国家土地权力,是指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开发权、收益权等权利的行使。

第三条国家土地权力行使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坚持土地公有制原则,保障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二)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坚持依法行政原则,严格规范土地权力行使;(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土地权属的稳定。

第四条国家设立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土地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法规体系,加强土地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土地管理水平。

第六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土地管理活动。

第二章土地所有权第七条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八条土地所有权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一)国家土地所有权是指国家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二)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九条国家土地所有权属于全民所有,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第十条集体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全体成员行使。

第十一条土地所有权的取得、变更和消灭,应当依法进行登记。

第十二条土地所有者依法享有下列权利:(一)占有、使用土地;(二)收益;(三)处分土地;(四)依法获得补偿。

第十三条土地所有者应当依法履行下列义务:(一)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二)依法缴纳土地税费;(三)不得非法占用、破坏土地;(四)不得侵犯他人土地权益。

第三章土地使用权第十四条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第十五条土地使用权分为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出让。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配置问题。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资源与环境经济的基本理论、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污染治理基本理论,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学会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基础,并能较系统地参加本课程的学习。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学理论基础上的农业经济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基本方法、绿色GDP核算、资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环境税、循环经济、土地资源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环境经济。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目前资源与环境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借此讲授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相关内容,将理论内容与相关时事热点文件相联系,学会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综合分析现实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多媒体的应用、案例教学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2.重、难点提示(1)经济学观点的环境反思;(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资源环境经济系统(3学时)1.教学内容(1)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概念及特征(2)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和结构(3)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功能2.重、难点提示资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章资源产权理论(5学时)1.教学内容(1)一般产权理论(2)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3)资源产权制度的基本模式(4)资源产权的基本分配(5)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的市场配置2.重、难点提示(1)资源产权的基本理论;(2)资源产权制度基本模式;(3)国有资源产权再分配。

世界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世界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第八章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马尔代夫,内阁会议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A.控制土地利用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B.构建资源为基础的经济体系的重要前提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南美洲
1752946 96123 0.29 502981
3000 4200
欧洲
2260984 292985 0.40 182213 14598 0.29 30.9
600
中国
932742 124144 0.10 400001
美国 印度 俄罗斯
915896 297319 1688850
176950 0.65 150100 0.15 126024 0.85
239250 11050
数据来源于FAO2001资料,1997《世界 森林状况》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非洲
3031.2
1,072
35
欧洲(不含英国)
2298.9
740
32
北美洲和中美洲
2239.1
546
24
南美洲
1786.7
396
22
大洋洲
856.4
37
4
注口: 的世 南界 极土 洲地面积(此土地面积指国家的总面积,包括内陆水体面积)不包括土无地定资居源人学 (资料来源:/oneworld/world_populatioLna.nhdtmR)esources
C.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客观要求
土地资源学 Land Resources

土地划拨管理规定(3篇)

土地划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规范土地划拨行为,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的管理。

土地划拨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无偿、有偿或者有偿有偿划拨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行为。

第三条土地划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二)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三)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四)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五)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条土地划拨管理部门负责土地划拨的申请、审批、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土地划拨应当公开、公平、公正,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章土地划拨申请第六条单位和个人申请土地划拨,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三)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四)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六)符合社会公共利益。

第七条申请土地划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土地划拨管理部门提交以下材料:(一)申请书;(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四)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五)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说明;(六)其他相关材料。

第八条土地划拨管理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进行审查,并在法定时限内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

第三章土地划拨审批第九条土地划拨审批程序如下:(一)申请单位或者个人提交申请材料;(二)土地划拨管理部门进行审查;(三)召开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四)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五)颁发土地划拨决定书。

第十条土地划拨管理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应当依法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一条土地划拨管理部门应当在法定时限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

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批时限的,应当报上级土地划拨管理部门批准。

第四章土地划拨实施第十二条土地划拨决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一)土地的位置、面积、用途;(二)土地使用权划拨的方式、期限;(三)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承担的义务;(四)其他需要载明的事项。

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法

第八章自然资源保护法

我国水资源保护立法

我国保护水资源的基本法律是 1988年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此外与保护水资源有关的主要立 法还有:《河道管理条例》、 《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 《防汛条例》、《取水许可制度 实施办法》、《水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法规。
、陆地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法律 制度
自然资源保护法与自然保护法的关系




二者既有共同点,又有许多不同 之外,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二者的保护对象具有交叉关系 二者的立法目的各有侧重 二者的保护方法和手段不同
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 有偿利用原则 整体性原则
自然资源保护法的基本法律制 度




主体法律制度 权属法律制度 价格制度 交易制度 宏观调控制度 法律责任制度
森林权属: 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 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全民所有制单 位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 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集体所有 制单位营造的林木,归该单位所有; 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 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 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 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者个人承 包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
我国现行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缺陷



缺乏基本的、综合性的自然资源 保护法律 各部自然资源法的规定相互交叉、 重叠、矛盾和冲突 法制结构系统不当 基本制度不健全
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鉴于自然资源在生态系统中的相 互配合,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各 类自然资源性质的巨大差异,我 国应采取以基本法为龙头,以单 行法为基干,以各种行政法规、 规章为主体,以相邻法律为补充 的效力层次分明的法律体系。

第八章第三节土地分类

第八章第三节土地分类

二、土地分类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 主导因素原则 实用性原则
三、土地分类的步骤与方法 1、步骤

(1)确定分类的对象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
2、方法
(1)顺序法 :就是按照科、属、种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 分类系统。 (2)两列指标法 :两列指标网络法主要用于相的分类。以纵 列(坐标)表示地貌形态,横列表示土壤和植被类型。 (3)路线考察法 : 在研究区内选择几条代表性路线,进行实 地考察 ①首先要在室内选取剖面线的位置 ②剖面线要尽可能地短,但又要尽可能包括当地的全部土地类 型 ③将所确定的剖面用直线或折线正确地标绘在地形图或航片上。 ④确定综合剖面的比例尺,包括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 ⑤定点观测
2、目的 ①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既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保持良 好的自然环境。 ②查清各类土地的数良,评价土地质量; ③阐明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提 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3、要求 对土地资源进行评等工作,应回答以下问题: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有多大,目前达到的水平; 土地的适宜性,即经营什么能得到最好的经济效果; 土地有哪些限制因素影响潜力的发挥; 目前的土地利用是否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不利后果; 改变环境条件或改良经营品种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性。
第三节 土地分类
一、土地分类的概念
土地分类是指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 在土地分类工作中,必须分清土地的个体单位和类型单位。 所谓个体单位是指单独的具体的土地地域,前述土地分级单位都是 土地个体单位,如相,限区和地方以及自然区,都是根据它们各自 的性质划分出来的,各自占有完全确定的具体位置,具有空间的连 续性和区域的完整性。 类型单位是根据那些土地个体单位在发生上的共同性和基本特征的 相似性归纳出来的。因此必须省略去许多个性而保留它们的共性。 也就是说,类型单位是抽象的、概括的、不是具体的。这种类型单 位在实际地面上和地图上都是呈斑点状重复出现的,空间上是不连

第八章 土地资源生态与功能ppt课件

第八章 土地资源生态与功能ppt课件
第七章 土地资源生态与功能
精品课件
1
目的要求
1 了解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设计的概念, 了解几种土地生态系统设计的模式,理 解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表现
2
掌握常用的土地生产力计算模型和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
精品课件
2
重点与难点
土地生产力计算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计算
精品课件
3
第一节 土地资源生态分类及设计
上不同地带大量生物生产 量实测值与年降雨量、年 均温之间的关系后得出的 粗略计算公式,它反映大 范围作物生物产量的地带 性分布,它采用的指标主 要是年均温和年降雨量, 其计算方法如下:
精品课件
13
1、通过年平均气温计算光温生产潜力 假设在作物生长期中,除光温条件外,不在
受其它条件的限制,也就是说在土壤养分、水 分等都能满足条件下的土地最大生产潜力。一 般地区难以达到,但在灌溉条件下有可能实现。 计算模型为:
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生产潜力。在光、温、 水、肥、气综合作用下的土地生产潜力,是比较 接近实际产量的一种生产潜力。计算模型为:
Ys=K·Yt或Ys=K·Yp
式中:Ys是土地生产潜力(g/m2·年)
K是土壤修正系数
精品课件
18
土壤主要是通过土壤肥力对作物发生作用, 土壤肥力的高低是土壤水、肥、气、热综合用 的结果。因此,土壤修正系数K应尽量反映土 壤肥力的综合状况。
一、土地资源的生态分类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地
貌、气候、土壤、水文、植被、动物等)之
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
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
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移,是一个动态开
放系统,具有本身的结构功能和生态演替过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8章 土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8章 土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

8.4.3国际LUCC研究进展
目前,LUCC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即,LUCC的状况 研究;LUCC的驱动力与驱动机制研究;LUCC的效应与作 用机制研究;LUCC的模型模拟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LUCC的变化状况及其驱动力研究开展较早,成果也比较 丰富;随着研究重点的转移,LUCC的效应研究工作在近 期得到了更多关注和重视;而在模型研究方面,一直有学 者在进行尝试,但少有突破性成果,这除了普适模型构建 和可持续性研究本身的难度外,还受制于前三方面的成效 与进展。
土地资源管理学第8章 土地资源利用 动态监测
8.1 土地资源利用动态监测概述
8.1.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意义 8.1.2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特点 8.1.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作用 8.1.4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
8.1.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意义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目的在于能及时地掌握 土地利用及其时空动态变化状况,有效地利用土地 资源,使其发挥最佳利用效益。目前我国开展的土 地利用动态监测主要是对耕地和建设用地等土地利 用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直接和客观的定期监测,检 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重 点核查每年土地变更调查汇总数据,为国家宏观决 策提供比较可靠、准确的依据,对违法或涉嫌违法 用地的地区及其他特殊情况进行快速的日常监测, 为违法用地查处和突发事件处理提供依据。
8.4.1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 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LUCC最根本和最主要的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对土地利 用与土地覆盖驱动力的认识;调查并考证现时土地利用 与土地覆盖的地理动力学特征;明确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与多样性之间的联系;理解LUCC,生物地球化学与气 候之间的内在联系。 LUCC的一个更为明确的目标是开 发更先进的方法设计和检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在从 事自然与社会科学的集成分析中,LUCC所体现的研究 宗旨是“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全球到区域”。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经济学课件(第八章)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经济学课件(第八章)

24
第四节 土地利用区位选择

三、工业区位理论


主要内容
1. 工业区位应选择在原料和成品二者的总运费最小的地方,而运费大
小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

2. 关于货物重量,货物的绝对重量和相对重量对运费影响不同,后者 比前者尤为重要。对于工业原料分为遍布性原料和限地性原料。

原料指数K=限地性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遍布性原料K=0,纯原料K=1,失重性原料K>1, 限地性原料加用遍布性原料K可能<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概念:在一定区域或长时期内,依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 考虑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在部门行业之间及地区之间合理 分配土地资源和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土地资源,统一 合理安排土地的长期性战略计划。

等级体系:依据土地利用分权决策与分级管理原则,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一般分为5个基本层次,即要求到乡镇级规划。
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 17

第四节 土地利用区位选择

一、土地区位的概念

区位: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

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
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
18
第四节 土地利用区位选择
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 8
第二节 土地利用地域分工

一、地域分工的含义

一般劳动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即各个地区专门生产 某种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土地利用分工与专业化 (division of land use and specialization) 是土地利 用地域分工的必然趋势。 即比较利益原则(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 绝对有利的分工原则 相对有利的分工原则 优势最大与劣势最小的分工原则 特殊地区特殊利用的原则

土地配置管理规定(3篇)

土地配置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资源配置管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障国家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土地资源的配置管理。

第三条土地资源配置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管理,保障国家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二)节约集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公平公正,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四)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四条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全国土地资源配置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资源配置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土地资源配置规划第五条土地资源配置规划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土地资源现状,科学编制。

第六条土地资源配置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二)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目标;(三)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四)土地资源保护措施;(五)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措施。

第七条土地资源配置规划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符合国家土地资源战略布局;(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四)保障土地权益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土地资源配置规划应当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三章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第九条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招拍挂;(二)协议出让;(三)租赁;(四)作价出资;(五)划拨;(六)其他方式。

第十条土地资源配置方式应当根据土地用途、土地资源状况、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依法选择。

第十一条招拍挂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土地用途明确;(二)土地资源状况清晰;(三)市场供求关系稳定。

第十二条协议出让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土地用途明确;(二)土地资源状况清晰;(三)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第十三条租赁方式配置土地资源,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土地用途明确;(二)土地资源状况清晰;(三)有利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带有蓝色字体的一定为重点,重点没有标全,自己参照书看一下)第一章土地的特性和功能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利用的外部性)。

4.土地的基本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产功能。

5.人地关系的实质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关系。

人—地、人—地—人6.土地问题:人地关系失调所产生的问题,是人地关系失调所出现的经济区域。

直接问题:土地利用问题或土地生产问题间接问题: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土地问题产生原因:人口增多和需求增加、人们对土地特征功能认识不足及利用不合理、不合理的土地分配和功能不良的土地制度。

第二章土地利用内容和基本原则8.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9.土地利用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10.土地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利用程度、结构、效益分析);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11.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

1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经济、生态、社会。

13.土地利用分类:指一国或一地区依据其土地的各种形状和特点,将其全部土地资源划分为若干类型区,使之成为一个分类系统。

是决定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资料依据是否科学以及能否切合实际工作需要的基本环节。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一节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远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逐渐摆脱了听天由命,屈从于自然威力的卑微困窘状况,在人地关系中主动作用增强,反映在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相继经历了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等四个阶段。

一、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在人类社会初期,原始人以采集野果、狩猎或捕捞纯自然的植物和动物为食,此时,土地是以现存的食物供给人类,给人类母乳般的营养。

人类在这一历史时期内,由于人口数量较少,对土地的利用简单,人类仅是生态系统中天然食物链的一个环节,人类对土地的破坏力小于土地自身的再生产力。

因而,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的生存与反展完全依赖与土地的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

二、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随着人类认识土地、改造土地能力的逐渐增强,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来所没有的东西和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便通过自己的劳动,改造土地、利用土地,逐渐出现了工业用地、采矿业用地、娱乐用地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而使人类与土地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通过劳动改造土地,生产出人类需要的物品,,而土地凭自己的特性抑制人的需求膨胀,人类与土地之间也就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同时人对土地的破坏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日趋明显,但由于人力的限制,使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仍属于一种人受制于土地的“靠天吃饭”的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三、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人类与土地之间的尖锐矛盾关系是人类与土地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继续。

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随着近代人口的迅速增长,一方面需要提高农用地的利用强度,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衣食需求;另一方面,伴随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城市、交通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等的建设过程中又要大量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使得人类对土地需求量(特别是对农用土地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与土地供给量之间发生矛盾,即土地供求矛盾日趋尖锐。

第八章 土地资源配置

第八章 土地资源配置

即随着农地收益增加,其总效用在增加,但效用的增加速 度趋于减缓(边际效用递减)。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一、土地资源的农业内部配置
农地收益包括: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生态收益等。
对于具有多宜性的地块,用地类型的改变取决于对几种可 能的农地利用类型边际收益的比较。
农 用 地 类 型 的 边 际 收 益
用地类型之间边际效用的比较。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一、土地资源的农业内部配置
农地收益的效用(U):一定类型的农地收益(第i类收益
用bi表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程度。 农地收益效用函数:U=u(bi),其具有与一般效用函数类似
的性质:
U’=u’(bi)>0 U”=u”(bi)<0
贴现率越高,越鼓励人们较早地消耗自然资源直至匮乏。合理的土地资 源开发模式是建立在持续利用资源之上的。从长期来看,土地资源的非 农开发必须与补充农地资源的速率相平衡。一旦贴现率高于土地资源补 充的最快速率,很可能导致农地资源匮乏。过高的贴现率所指定的政策,
往往有违代际的效率目标的实现。
第三节 土地资源期间配置
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
市场利率与收益率包含私人部门的投资风险保险因素,这在公共 部门社会决策中可以忽略。
第四节 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对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土地
资源生产力布局,通过选择最佳的区位增加土地资
源开发利用的整体综合效益。
土地资源空间配置实际上是将不同的土地用途在区
域内寻找最佳区位的过程。
三、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般分析框架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三、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般分析框架
新古典经济学几点公认的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一、土地资源的农业内部配置
农地收益的效用(U):一定类型的农地收益(第i类收益
用bi表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程度。 农地收益效用函数:U=u(bi),其具有与一般效用函数类似 的性质: U’=u’(bi)>0 U”=u”(bi)<0
即随着农地收益增加,其总效用在增加,但效用的增加速
世世代代对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二、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
不同地区间配置(inter-regional allocation):指因土地资源分
布和配置的广域性和全球性,通过不同地区在利用土地上 的选择,旨在消除地域和国别之间人类开发利用资源和就 业与收入方面的差异。 以上为传统观点。上述三重配置所形成的三维配置结构是
三、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般分析框架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三、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般分析框架
新古典经济学几点公认的假设:
人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理性人; 人具有稳定的偏好;
人们行为的结果总会实现均衡。
引申出推论: 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不存在交易费用;
产权等制度和市场等组织形式的存在是外部给定的(外 生的)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二、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
不同时期间配置实质上是对某块土地进行某种用途开发在
时间选择上的决策; 不同地区间配置实质上是指对某种土地利用行为寻找合适 的区位来实现落地,或者具体的企业寻找合适的地块建造 厂房的决策。 因此,土地资源的配置不是直接的土地配置,而是土地承 载的反馈,是被承载体在部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
土地用途的转换包括:农地内部结构调整、农地转为
非农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一、土地资源的农业内部配置
亦称土地流转,是土地资本商品化经营的选择。
从本质上讲,农地利用的变化基本上源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同 时期,人们对农地产出(或服务)的种类或数量的需求发生 改变而导致的农地内部流转、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土地的属 性发生变化、或者社会群体目标发生变化,迫使人们不得不 改变农地的利用方式。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变化,都源于农地所有者或使用者对用 地类型之间边际效用的比较。
度趋于减缓(边际效用递减)。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保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及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和前提,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故称 为资源配置的“三维框架结构”。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二、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
由于土地具有不可移动性,与其他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
配置相比具有本质区别。 土地资源配置实质上是其承载功能在不同用途间的配置, 或可看做是将不同的土地利用在一定范围内、位置既定的 土地上的分配。 产业部门间的配置实质上是不同产业部门扩大或缩小以确 定合适的收益规模的过程;
忽略了交易费用的存在,而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的重点。
交易费用(概念补充)
•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最早由美国
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提出。交易成本是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
花费的交易对象成本之外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 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 交易成本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 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
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
• 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
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指生产资源开发利用在各产业
和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分配与安排。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归根结底是土地用途的转换。
态。新古典经济学将状态2和状态1进行比较,任何偏离状态1的 状态都是无效率的。这就是“帕累托思路”评价效率的逻辑。 • 如果想取得帕累托改善,针对相应的差异,由政府进行调整,因 为政府此时被假定为掌握了所有信息,同时是万能的,且可以无 成本地对状态进行调整,使现实的状态2向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三、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一般分析框架
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效率”和“帕累托改善”是新古典经济学
研究效率问题的分析框架核心。
在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中,存在两个状态(如状态1和状态2), 状态1为理想的“帕累托效率最优”状态,其用来作为效率的评
判标准。状态2为效率研究的对象,大多数情况下为实际表现状
第八章 土地资源配置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 第二节 土地资源产业部门间配置 • 第三节 土地资源期间配置 • 第四节 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一、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
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人类社会将相对稀缺的
资源在不同用途间进行权衡并最终确定用途的行为。 土地资源配置:亦称土地资源分配、布局和对土地资源的 选择(land resource distribution, allocation and choice)。 是指人类社会将相对稀缺的土地资源在不同用途间进行权
衡并最终确定用途的行为。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指其开发利用能满足自然生态和社 会经济多种需要,以期实现资源系统的最大功能和综合效 益,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与内涵
二、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
土地资源配置的内涵包括不同产业部门、不同时期和不同
地区间的配置。 产业部门间配置(inter-industrial allocation):是表示土地资 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布与利用状况,旨在优化产业结 构和生产结构,保证各项产业和生产部门对土地资源的利 用与发展。 不同时期间的配置(inter-temporal allocation):是指土地资 源在不同时段或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配置,以保证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