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浴的历史源流

合集下载

瑶族药浴起源

瑶族药浴起源

“瑶族药浴”的历史故事“瑶放药浴”是瑶放人民在长期的游耕、狩猎生活中,发明创造,群体智慧的结晶。

千百年来,它成为瑶民苦斗的盔甲,品德的浪花,智慧的光华。

瑶民用它强身健体、消除疲劳、抵御,抗治疾病。

瑶语称之为“绕身哩”,是瑶民祖先独创,族内独有,相沿成习的传统洗药浴习俗。

追溯“瑶族药浴”的历史渊源,在瑶民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辛酸的历史故事:瑶民祖先,自盘王开天,就居住在长江上游,昆仑山上,后祖先沿着长江往下游迁徙,定居于长江下游南岸。

那里地势平坦,良田好土成片,先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的安乐日子。

那时的遥族统称“盘瑶”,下分两个支系,一叫“珠瑶”,一叫“狗瑶”。

可没想到,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登基后,偏听奸臣胡惟雍奸言:先有瑶,后有朝;洪武登基,瑶民退朝,瑶民不滚,朝坐不稳。

并编造:瑶中珠瑶,与朱家争朝。

于是朱元璋下旨官兵驱赶瑶民南下。

瑶民从此拖儿带女,背井离乡,游离失所,直被赶到广东南海岸。

(传说后来宰相刘伯温为瑶民平反)“珠瑶”在逃难中,改称“板瑶”。

其挂珠头饰,至今仍保留两线串珠,作为对祖宗根源的铭记。

平反后的瑶民,不久返回广东,地方官府不容久住,只好逃进深山老林谋生,过着游耕的生活。

每到一地,最多只住两三年,又要搬迁。

他们被人称为“过山瑶”。

据瑶族老人说,祖先由广东南海岸“飘洋过海”,三天三夜来到广东“苗山苗岭”,只住得三年,就被地方官府驱赶到“浔安路尾”住了五年,后一路经过“洛昌浦”、“朝平县”、“八排县”,每一地只住三年,又得搬迁。

族长意识到,整族这样一路迁徙,难得过生活,于是召集族老们商议,分为两路向北搬迁,并把盘王像、过山榜及山大王石头分给大家,告诉族民,不管流落何地,先祭祖,祭山大王后,再开山种植。

从此,盘瑶分为两路,一上湖南,一沿广西十万大山,北上进入桂北和贵州境内。

进入贵州的支系,因长途跋涉,山高林深,寒气、瘴气侵袭,不少人病倒了。

族老兄弟两,一叫赵进瑞,一叫赵进隆,本是族内瑶医,两人忙用瑶药医治,不见好转。

藏药浴的前世今生

藏药浴的前世今生

藏药浴的前世今生藏药浴为藏医特色外治方法之一,属藏医药养生学缓治外法,藏药浴,是藏族医学贤达及先人在自我保养、和病痛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发明的内病外治,养生保健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的技能及方法。

藏药浴,从理论上说,是青藏高原土著藏族沐浴节(藏语称"嘎玛日吉")的延续和深化,已有的文献表明,藏药浴的起源和发展与藏族民俗、佛教仪轨及对天然矿泉的仿照有关,并最终在《四部医典》中完善和成熟。

如果说沐浴仅仅是一种宽松的健身活动,那么藏药浴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

《四部医典》中说,沐浴“除垢去臭息体热,壮阳增力并延年”。

比如藏药浴中最普通,也最具有代表性的“五味甘露”的发明,就是早期的藏医在饱受寻找矿物泉之苦后,便开始主动仿照矿物泉配制药水。

他们依据药物的性味功效,制取了人工沐浴药剂,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使药浴经验逐渐成熟。

藏药浴是对藏医药浴疗法的简称。

藏药浴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一般而言,藏药浴即指以“五味甘露汤”为主方,随病加减其他药物所开展的人工药水浴,此为狭义的藏药浴;广义的藏药浴还包括药汽浴、矿泉浴和缚浴。

天然温泉浴和藏药浴属于水浴的范畴。

天然温泉浴具有湿润的水源和温热的火候两重性质,按主要成份分为五种温泉(硫磺、寒水石、矾石、五灵脂、石灰石)。

民众可以根据自身疾患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温泉而浴。

在无温泉条件下,药浴可以替代温泉浴。

药浴又称为五味甘露汤浴,据《四部医典》后续部第23 章“五械疗法药浴章”记载, 藏医主张使用天然温泉浴疗法来治疗一些疾病, 如果没有天然温泉则可用五味甘露。

古代藏医认为天然温泉的疗效最好, 据传说医圣玉妥·元丹贡布曾发现了一处具有医疗功效的天然温泉。

但是由于温泉的数量有限, 分布不均, 又受到季节和气候的限制, 大部分病人常常无法找到温泉浴治疗, 以至于延误治疗,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 藏医就尝试用药物来模仿和代替天然温泉, 并且取得成功。

这种替代药物中的代表组方就是“五味甘露”。

药浴的历史源流(二)

药浴的历史源流(二)

引言概述药浴是一种古老而且广泛应用的疗法,它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发展出了多种形式。

本文将继续深入探讨药浴的历史源流,并着重介绍药浴在中世纪欧洲、古代印度、古希腊罗马等文明中的发展情况。

正文内容1.中世纪欧洲的药浴a)草药浴的盛行:在中世纪欧洲,药浴以大量使用草药为主要特点。

人们相信特定的草药可以纾解身体疼痛、祛除疾病等,因此草药浴在当时十分盛行。

b)社会角色的药浴:药浴不仅是一种疗法,还与欧洲社会的阶层和地位息息相关。

贵族和权贵们经常享受药浴,而普通百姓则很少有这样的机会。

2.古印度的药浴传统a)瑜伽的影响:古印度的药浴传统受到瑜伽的深远影响。

瑜伽注重身心平衡,药浴在瑜伽修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帮助身体排毒和清洁。

b)阿育吠陀医学的影响:古印度的药浴传统受到阿育吠陀医学的影响。

阿育吠陀医学认为,皮肤是人体的第二个呼吸系统,通过药浴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治愈力。

3.古希腊罗马的药浴文化a)温泉的发展:古希腊罗马文明中,温泉浴场是药浴的重要形式。

人们认为温泉的热水有助于消除疲劳、舒缓肌肉酸痛,因此温泉成为人们休闲和治疗疾病的场所。

b)公共浴场的兴盛:在古希腊罗马社会,公共浴场是人们交流、社交和享受药浴的场所。

公共浴场中设有不同温度的浴池,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4.其他文明中的药浴传统a)古中国的药浴:古中国的药浴在中医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人们相信通过草药的浸泡可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

b)古埃及的药浴:古埃及文明中,药浴被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

人们相信药浴可以净化灵魂,并在神庙中进行。

5.药浴的现代应用与总结a)现代医学的应用:药浴在现代医学领域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疾病和健康问题,如皮肤炎症、关节炎等,都可以通过药浴进行辅助治疗。

b)养生旅游的兴盛:药浴近年来在养生旅游领域中备受推崇。

人们通过到温泉、洗浴等场所进行药浴,以回归自然,放松身心。

总结药浴作为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源流。

疗疾养生倍受欢迎的“中医药浴”

疗疾养生倍受欢迎的“中医药浴”

疗疾养生倍受欢迎的“中医药浴”药浴对人体具有独到功效,自古以来一直受医学界重视。

在医药界流传“董奉敷浴治疠”的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与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为杏林文化的开山鼻祖,他曾用外敷和药浴之法治疗一严重的疠疫病人。

一天,婆媳二人用板车拉着一中年男子来到杏林草堂,一见董奉,纳头便拜。

董奉连忙扶起老妇人,问明情由。

原来车上躺着的中年男子是老妇人的独生子,多年来肢体疼痛、麻痹,近来发展到手脚难以屈伸,周身肌肤溃烂不堪,体臭难闻,疼痛难忍。

董奉将3人让入草堂,仔细察诊观脉,见患者腕、肘、膝、踝红肿,舌苔泛白,脉象时急时缓。

董奉诊疗后心中已然有数。

董奉叫患者在内房坐着休息,自己取出杏树皮、杏树根、桑葚、蒲公英等药物和一匹麻布置于锅中同煎,汤药煎熬好后,令患者除去全身衣物,赤身裸体,遂用蘸有药水的麻布将其全身裹得严严实实,此为外敷疗法。

少顷,患者大汗淋漓,说感到好像有一条一尺长的舌头在舔舐他的全身,疼痛难耐,气息如牛。

董奉听后,确诊此为疠疫无疑,感到外敷已起功效,就将事先准备的中药煎剂放入加有温水的浴桶之中,让患者泡浴半个时辰。

随后,董奉拿了20包药,让患者回家每日如此泡浴一次,且嘱咐患者不要吹风。

患者来时不能行走而用车载之,回去时已能自己行走。

患者回家后遵医嘱用中药泡浴,起初疼痛难忍,10多天后身上表皮全部脱落,疼痛全消,20天后,疾病痊愈,且肌肤像新生婴儿一般,白皙如凝脂。

董奉所用外敷和药浴之法治疗疠疫的功效可见一斑。

药浴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

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

战国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

”就是说洗澡水里面放了兰花,洗了之后散发香气。

其弟子宋玉在《神女赋》中亦说:“沐兰泽,含若芳。

”明代文学家余有丁在《帝京午日歌》中描写民间习俗就有“祓祥(fu 古时一种除灾求福的祭祀)却把兰汤浴”的诗句。

冬至煮浴药浴

冬至煮浴药浴

冬至煮浴药浴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老百姓独特的重要节日。

冬至到来之际,人们往往会以饮食方式来庆祝这一节气。

除了饮食方面,冬至煮浴药浴也是传统习俗之一。

本文将介绍冬至煮浴药浴的历史渊源、用药选择和煮浴方法。

一、冬至煮浴药浴的历史渊源煮浴药浴在中国早在古代的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记载。

据《寻巢蒲草记》记载,当时南北朝的文人士大夫在冬至这一天会将各种药材煮成浴汤,用以驱寒养身。

渐渐地,煮浴药浴就成为了冬至习俗之一,并且流传至今。

二、用药选择在选择煮浴药浴所需的药材时,应根据需要和个人体质合理搭配。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煮浴药浴药材供参考:1. 当归: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的作用。

2. 陈皮:理气和胃,健脾祛湿的作用。

3. 红枣:补脾养胃,益气补血的作用。

4. 干姜:温中散寒,祛湿解表的作用。

5. 桂圆肉:养血安神,益气补血的作用。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选择,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来选择药材。

三、煮浴方法1. 准备工作:将所需的药材按需选择并准备好,同时准备好足够的热水。

2. 煮药:将热水倒入浴盆中,水温控制在适宜的范围。

根据药材的种类和数量,将所选药材放入热水中,用文火慢慢煮沸。

在沸水中煮药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以便药材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解。

3. 转入浴盆:将煮好的药浴液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浴盆中。

4. 沐浴时间:在药浴液温度适宜的情况下,按个人喜好舒适地入浴,并且悠闲地沐浴一段时间,让药物渗透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5. 注意事项:在煮浴药浴时,为了保证安全和舒适,应确保浴室的温度适宜、通风良好,并在浴盆上铺上干净、柔软的浴巾以防滑倒。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具体的药材选择和煮浴时间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调整。

总之,冬至煮浴药浴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习俗之一,对于驱寒养身,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然而,对于是否适合进行煮浴药浴,以及具体的药材选择和使用方法,个人体质和需求是关键的因素。

药浴历史渊源

药浴历史渊源

药浴历史渊源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

《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中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据民族医药巨著《四部医典》记载,“五味甘露浴”治疗的适应症是“肢体僵直、蜷缩、累疬症疮新旧伤肿胀、驼背、骨肉黄水、白脉病”等——可以讲,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药浴就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历代中医和各民族的推崇。

目前的常见的药浴种类主要分为三类全身浴:对于无禁忌症者可选择全身浴,针对各种亚健康状况,效果显著,刚开始泡浴可能会感觉身体不适,但泡过以后却非常舒适。

坐浴:针对妇科,增强免疫力条例周期不适。

不方便全身泡浴者可以选择坐浴。

足浴:适合所有人群,舒经活络、促进睡眠、缓解精神压力、缓解足部及小腿肌肉关节酸痛,方便易用。

各地区开展的传统特色药浴有四种:中药药浴:药浴洗浴,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驱风散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调整阴阳、协调脏腑、通行气血、濡养全身等养生功效。

瑶浴:主要有、排毒养颜、养心安神、妇科炎症、月子调理、舒筋活络、十二级通脉、减肥降脂、活血化瘀、驱寒去湿等长期使用效果显著。

苗浴:调节血脂、血糖、血压、舒缓疲劳、护肝养肾、养神醒智、骨质增生、缓解疼痛、静脉曲张、排毒散寒、健脾养心、强筋健骨、增强免疫、活血通络。

五味甘露浴:护肝利胆、三高调理、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腰腿疼痛、健脾养胃、排毒养颜滋养卵巢、失眠多梦、腰背酸痛骨质疏松、调理心脑血管。

国医药浴疗法经方治大病,专方治专病。

我院经过在“辽宁中医院,巴林左旗中蒙医院”考察调研后结合中蒙医药药浴理论,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根基结合蒙医经典配方(五味甘露药浴方)为基础,合理配伍实现中蒙医结合达到“专方治专病”的目的。

国医药浴其作用是通过将人体全身或局部浸泡于药液中,在水的热能和药物的药力作用下,打开人体的毛孔、打通经络,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毛孔透皮渗透,被毛细血管吸收进体内,迅速直达病所,起效快。

药浴发展历史

药浴发展历史

药浴发展历史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中国,药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中医疗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药浴的记载。

药浴是将药材煎煮浸泡在热水中,然后让人全身或部分浸泡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药浴不仅可以起到镇痛、消炎、抗病毒等作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人体气血平衡,增强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药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皮肤病等慢性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随着贸易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药浴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

在印度,药浴被称为“阿育吠陀浴”,是印度传统医学的一部分。

阿育吠陀浴使用的药材和疗法与中国药浴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理念仍然是利用药物的渗透作用来调理人体健康。

阿育吠陀浴被认为是一种与健康直接相关的圣洁仪式,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清除身心的杂念,使人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在日本,药浴被称为“温泉”,是日本传统的疗法之一。

日本是一个地震活跃的岛国,地下储藏着丰富的温泉资源。

温泉不仅可以起到舒筋活血、调理身心的作用,还被视为一种旅游和休闲方式。

日本人非常注重泡温泉的时间和方式,认为每一种温泉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可以对应不同的疾病和体质。

在西方国家,药浴被称为“疗法浴”,是一种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理疗学的新兴疗法。

疗法浴将各种药材和矿物质加入到热水中,通过光热、气味、质感等多种刺激方式来调理人体健康。

疗法浴被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病、呼吸道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第二篇示例:药浴,又称药浴疗法,是一种将药物溶解在水中,让人体浸泡其中以达到治疗疾病或保健养生的疗法。

药浴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古代中国就有记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药浴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疗法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至现代,系统地探讨药浴发展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浴疗法在我国逐渐发展成熟。

尤其是在汉唐时期,药浴疗法达到了巅峰。

在唐代,药浴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成为当时的主要疗法之一。

药浴的历史源流

药浴的历史源流

药浴的历史源流悠悠数千载,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依旧熠熠生辉,中医药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熏洗疗法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其流程为先用蒸汽熏蒸,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浴是熏洗疗法的核心环节。

千百年来,众多华夏儿女用实践的结果证明了药浴的意义与价值。

独特的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然其渊源已很难稽考。

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及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探索,可追朔到远古时代。

中医外治法的起源与火有密切的联系,在学会运用火这种神奇的工具的同时,智慧的祖先们发现树叶、紫草点燃熏烤某一固定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不适症状,便产生了熏、洗、鼻嗅等外治法。

[1]《山海经》,这部先秦的重要古籍,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当中也有关于药浴的记载。

《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了黄颧“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腑肿”,就是用黄颧洗浴治疗疥疮。

在医学著作中最早对熏洗疗法记载的是《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用熏洗疗法治疗痫症、痔瘘、烧伤、瘢痕、干瘙、蛇伤等多种病症。

如治疗婴儿癫痫,用雷丸三颗,水煎取汁“以浴之。

浴之道头上始,下尽身,四支(肢)母濡。

三日一浴,三日已”;又如如治疗小腿外伤或烧伤已久而致溃烂成疮,运用的熏洗疗法设计构思都很巧妙新颖,用时首先煮汤药于容器中,汤内置可以滚动的木踏脚,患者置足于药汤中洗浴熏蒸时,足踩木踏脚,可以随意滚、滑动位置,容器也可以随时加温,使药汤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

此当为熏洗疗法药用器械的最早文字记载。

至秦汉时期,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悄然问世,其中《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也记录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创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德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报者温之,逐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此中提到的“浴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药浴。

这是首次将药浴列为了重要而常用的治则治法,为药浴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新 中药药浴技术

最新 中药药浴技术

3.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 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 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 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 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 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 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 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 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 足。

现代研究表明 , 药浴液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 肤、粘膜的吸收、扩散、辐射等途径进入 体内 , 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 , 增加了病灶局 部有效药物的浓度 , 直接针对病因、病位发 挥治疗作用。同时湿热刺激引起局部的血 管扩张 , 促进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环和淋巴 循环 , 使新陈代谢旺盛 , 局部组织营养和全 身机能得以改善 , 从而使疾病向愈。


车前子30g葛根30g苍术15g藿香15g茯苓30g黄 连15g 煎水20分钟, 洗浴。有利湿清热健脾作用, 适用于婴幼儿腹泻。
小儿腹泻药浴方
小儿荨麻疹药浴方

蛇床子15g白鲜皮15g苦参15g牡丹皮15g大腹 皮15g荆芥10g防风10g蝉蜕10g

煎水洗浴。有活血凉血止痒作用,适用于 小儿荨麻疹及各种皮肤瘙痒症。
小儿荨麻疹药浴方
小儿痱子药浴方

苦参20g黄芩20g白芷20g防风3020g红花20g 用纱布包好,加水煮沸10分钟,再加薄荷15 克再煮3分钟,待凉至温度适宜后给小儿洗 浴。有清热燥湿、芳香化浊、活血止痒的 功用,适用小儿痱子。
小儿痱子药浴方
在中药浴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 方面的问题

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药浴方
风寒型小儿外感发热药浴方

组成: 白芷15g 防风15g 荆芥15g 生姜15克 牛蒡子 10g 辛夷10g 苍耳子10g 川芎10g 有祛风解表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 使用时将药物放入清水至煮沸后10min,滤 出药液加清水配制成所需浓度。每天洗浴1 次。

中药药浴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药浴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药浴科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药浴是一种利用中药材煮沸后加入浴水中进行浸泡或泼洒于人体表面的疗法。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中药药浴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中药药浴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卓越的疗效。

中药药浴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它在不同的医疗体系和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

在中国古代,中医药被广泛运用于日常保健和疾病治疗中,中药药浴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式。

中药药浴的原理是通过药物中的活性成分与人体表面的皮肤细胞接触,通过渗透作用进入体内,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不同的药材具有不同的功效,可以调理身体,消除疲劳,缓解肌肉酸痛,改善皮肤问题等。

常见的中药药浴药材有:桂花、当归、红花、薄荷、艾叶等。

这些药材通过煎煮加入浴水中,释放出它们的药效,使人们在享受舒适的沐浴过程中获得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中药药浴有许多优势和适用范围。

首先,中药药浴是一种比较安全和温和的疗法,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尤其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更为合适。

其次,中药药浴不仅可以调理身体,改善体质,还可以缓解一些常见的疾病和不适,如头痛、肩颈疼痛、风湿关节痛等。

此外,中药药浴还具有舒缓心情,放松身心的作用,对于缓解压力和改善睡眠也有一定的帮助。

当然,在使用中药药浴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药材的选择和浸泡的时间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情况来调整,最好在医生或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其次,中药药浴后需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免引发感冒或其他疾病。

此外,对于一些患有特定疾病或过敏体质的人群,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药浴。

中药药浴作为一种传统疗法,正逐渐在现代医学中找到应用的空间。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中药药浴在未来有望融入到更多的医疗机构和养生中心中,为人们的健康保健提供更多的选择。

总之,中药药浴不仅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疗法,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医药传统的珍贵瑰宝。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瑶浴的由来发展及功效

瑶浴的由来发展及功效

瑶浴的由来发展及功效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王侯将相、达官显贵都视洗药浴为消除疲劳、调养体质的灵丹妙药,更是各朝皇帝每日必行的养生良方。

在药浴中,属瑶浴最负盛名。

一代女皇武则天以洗瑶浴来调湿排毒、暖身养肤,所以在她年过六十的时候,看上去仍旧面若桃花,粉红细嫩,而且全身散发阵阵的香气。

2008年,瑶浴养生文化正式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瑶浴的特色“三破三清” “ 三起三泡”‘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人人都有不畅通的情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三破三清”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破:就是破淤破结破滞。

淤为管道淤塞,结为结块挡道,滞为流体粘稠。

此三者不破,气血是不会流畅的。

哪个器官有此淤结滞未破,那这个器官迟早必病。

三清:就是清肠胃清血管清细胞。

肠胃有宿食,不良菌群就会滞留,应该定期清除,不要等到便秘再清。

血管要保持有良好的弹性,正常的压值,不要等到硬化后再治疗。

细胞内很容易存留代谢的酸性废物,更要经常清理。

泡中国瑶浴就能“三破三清”。

通过“三破三清”使气血运行流畅,使身体内环境干净卫生。

那么,想健康长寿也不是什么难事。

人的自然寿命为120岁。

能够树立“三破三清”的正确养生观念,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活上120岁。

国家“非遗”养生项目瑶族药浴,与著名的芬兰桑拿浴、土耳其蒸汽浴相媲美的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之一在不久前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国际妇女健康论坛”大会上,中国瑶族妇女被国际妇女联合会评为:“世界上身体最健康的女性”,中国瑶族被认定为“世界唯一没有妇科病的民族”,神秘的瑶族、神奇的“瑶浴”引发世界关注!1.瑶族妇女生产后三天可泡浴,身体很快就能康复,3天可以下地,5—7天就能上山砍柴,下田插秧而不损害身体。

2.瑶族老人年过七十还皮肤红润,光滑细致,头发乌黑,精神矍铄,双眼没有污浊反而清澈有神,可以健步如飞。

3.瑶人常年生活在深山中,阴暗潮湿、蚊虫肆虐的地区却没有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病。

瑶族药浴

瑶族药浴

谢谢观看
发展历史Biblioteka “瑶族药浴 ”是瑶族民间用以抵御风寒、消除疲劳、防治疾病的传统文化知识。它是瑶族祖先独创,族内 独有,传内不传外的保健良方。被专家称之为人类健康的古老传承。“瑶族药浴”它以多种植物药配方,经过烧 煮成药水,用药水放入杉木桶,人坐桶内熏浴浸泡,让药液渗透五脏六腑、全身经络,达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 排汗排毒的功效。瑶民生活,过去十分艰苦,不但缺吃少穿,缺医少药,而且长期居无定所,人们称他为“过山 瑶”。他们游耕于高寒山区,深山老林之中,长年与瘴气、寒气打交道,加上气候多变,毒蛇、毒虫侵袭,防不 胜防。生活环境十分艰难,为适应如此恶劣环境,他们祖先终于发明创造了“药浴”。这神奇的养生文化,经过 数百年历史,几十代人的不断完善,使其成为瑶民苦斗的盔甲。它记录着该民族艰难的历史足迹,闪耀着瑶民群 体智慧的光华。
瑶族用药水洗身,不分男女老幼,全家皆洗,一家人轮流洗,水脏了就换,冷了再加热。规矩是:先客后主, 先小后大,先老后少。现在一些平地居住的瑶民,也逐渐采用了换药水的方式进行药浴。妇女生孩子,满三朝均 洗药水澡,婴儿洗后健康免疫,产妇可以驱风去瘀,补身强体,产后一星期就可以劳动。用艾叶煎液给初生婴儿 沐浴,可免患皮肤病,用葫芦卷须在年终除夕之夜给小儿洗澡,据说可免出麻疹。瑶族人民过端午节,家家户户 都采用鲜药草洗澡,对于防治春季流行病起了很好的防治作用。
瑶族喜欢采集半枫荷、透骨香、钩藤、九节茶等十余味草药来洗浴。半枫荷为金缕梅科植物,以树皮及枝叶 入药。半枫荷甘、淡,微湿,可祛风除湿、活血消肿。主治风湿痹痛、腰肌劳损、半身不遂,跌打损伤。透骨香 为杜鹃花科植物滇白珠Gaultheria yunnanensis(Franch)Rehd的全株,辛、温,可祛风除温,舒筋止痛,治 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疖癣肿毒。钩藤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钩藤Uncaria rhynochophylla(Miq) Jacks。的带钩茎枝,其性甘、凉,功能清热熄风,祛风通络,治小儿惊痫,大人头晕目眩,妇人子痫等。九节 茶为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的枝叶,其性甘、凉,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 止痛之功,主治肺炎、急性阑尾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伤等。全方以半枫荷祛风,活血、止痛为主,配透 骨香、九节茶等活血舒筋、驱风镇痛,佐以钩藤等通络解毒、熄风止痛。全方合用,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 解毒通络,强身健体之功。可治疗风寒湿邪所致的恶寒,身痛、关节不利、手足麻木、半身不遂、腰腿痛以及因 疲劳、跌损引起的皮肤肿胀,肌肉酸疼等症。长期应用,能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应于治疗 风湿性疾病、类风湿性疼痛、急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偏瘫、多发性神经炎、跌打损伤、皮肤瘙痒、妇女产 后诸风、外感身痛等症。

中药浴疗法

中药浴疗法

01
法逐渐受到关注
研究方法:通过实验、临床观察等方式,对
02
中药浴疗法进行研究
研究结果:中药浴疗法具有改善血液循环、
03
缓解疲劳、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研究展望: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中药浴疗法的
04
作用机制和适用范围,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2
中药浴疗法的原 理
药理作用
01
促进血液循环: 通过热水刺激, 加速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
注意事项:使用中药浴疗法 时,要注意水温和时间,避 免烫伤和过度疲劳。
3
中药浴疗法的应 用
适应症
风湿病:如风湿 性关节炎、类风
湿性关节炎等
疲劳恢复:如运 动后疲劳、工作
疲劳等0102Fra bibliotek0304
05
皮肤病:如湿疹、 皮炎、痤疮等
神经痛:如腰痛、 颈椎痛、肩周炎

亚健康调理:如 失眠、焦虑、抑
郁等
禁忌症
中药浴疗法通过皮 肤吸收药物成分
中药浴疗法可提高 皮肤对药物的吸收
效率,增强疗效
药物成分通过皮肤 进入体内,发挥治
疗作用
经络调节
原理:通过中药浴疗法,可 以调节人体经络,使气血通 畅,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作用:中药浴疗法可以调节 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 预防疾病。
效果:中药浴疗法可以缓解 疲劳,改善睡眠,提高生活 质量。
02
缓解肌肉紧 张:热水可 以缓解肌肉 紧张,减轻 疼痛和疲劳
03
调节内分泌: 中药成分通过 皮肤吸收,调 节内分泌,改 善身体机能
04
增强免疫力: 中药浴可以 增强免疫力, 预防疾病发 生
皮肤吸收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 器官,具有吸收功

瑶浴起源

瑶浴起源

药浴疗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它是由传统的浴身保健发展起来的,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

殷商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泡浴”二字,当时宫廷盛行药物沐浴,医防治疾病。

泡浴在古代,也作为一种礼仪,一种社会文明,而共同遵守。

例如上朝、谒见、会客等,都要先焚香洗浴,以表示虔诚和尊敬。

人类在用水来清洗身体的过程中,慢慢发现了不同原料加工的水对人体某些疾病还会有治疗作用,于是就开始了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除机体疾患的经验总结,这其中也有用药物外洗治疗疾病的想法和做法。

也就是说,人类用药物外洗来治疗疾病。

瑶族人泡瑶浴的习惯起源起源于秦朝广西大瑶山,由于深山和湿润的恶略环境使这个金绣瑶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学会了从山中采用特有的一些药材来通过泡浴治病,后来部分瑶族由于历史原因经向西、向北迁移,就形成今天贵州和云南金平的瑶族,而云南金平的瑶族由于长期依托哀牢山生活,使瑶浴世世流传下来,而且积累很多宝贵的经验。

历经千百年的演变与传承,瑶浴已成为中华药浴中的一个最深具魅力的,并为历代宫廷探求与秘藏的养生之法。

瑶浴天下是云南。

『趣闻中药』中医:药浴可追溯西汉春秋即有桑拿

『趣闻中药』中医:药浴可追溯西汉春秋即有桑拿

『趣闻中药』中医:药浴可追溯西汉春秋即有桑拿中国最早的商业性浴室虽然出现在宋代,但“洗桑拿”、“泡药浴”的历史则久远得多。

据《周礼》等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周朝,我国就有了“药浴”,考古发掘的西汉楚王陵墓中的“宦眷药府”便是这方面的实证。

西汉楚王用的这个“大浴盆”插图描绘的是其中的铜杵、铜臼和铜量。

铜杵长36.5厘米,棒状且一端粗一端细;铜臼高18.2厘米、口径16.3厘米,腹部在两耳,并装饰了三道凸弦纹。

弦纹下面的臼腹上刻着的“宦眷药府”四字,表明它是王府用来捣碎中草药的器具。

一大一小的铜量,大的长17厘米、小的长12.7厘米,形状相同,大的铜量上依稀可见“……升重八两第……”等字,据此推测其铭文表明的是该器的容量,类似今天“升”一类的容器。

由于铜杵、铜臼和铜量与大铜鉴、铜扁壶、浴盆等是一同出土的,且这套卫生间里的组合器物在发掘的西汉王公贵族墓葬中均有发现,这不仅证明当时所谓上层人士的“卫生间”并不比现代人的卫生间逊色,而且也说明泡药澡成为西汉王公贵族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提起洗桑拿,一般人都认为其发源于古罗马。

其实,据史载,类似桑拿浴的情形早在春秋时期就存在了:赵国国王曾下令将千块烧红的大铁块投入水池中,使其产生大量蒸汽,然后与妻妾下水嬉戏。

众所周知,铁块在高温下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后会生成四氧化三铁。

据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游离的四氧化三铁,极易被人吸收,对身体确有保健作用,尤其对贫血、高血压等症有辅助疗效。

这从另一个角度讲,洗桑拿也是药浴。

同时“泡温泉”也称得上是“洗药浴”,而我国泡温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

魏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北京小汤山“温泉”曾有记载:这里拥有淡黄清澈、水质甘秀的地热温泉,水温在40至76摄氏度之间,水中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总矿化度每升大于800毫克,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

故而,每年寒冷季节来临,小汤山便成了京城人士的“热土”。

而对于温泉,人们总认为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在该环境年平均温5℃或10℃以上;但在学术上,它的定义分多种,一般以化学组成、地质、物理性质、温度来加以分类。

药浴发展历史

药浴发展历史

药浴发展历史
药浴是一种透过皮肤吸收药物,达到治疗、保健目的的传统中医疗法。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

以下是药浴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1.古代: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使用草药来泡澡治病。

《黄
帝内经》就有关于草药泡澡的记载,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2.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药浴逐渐成为宫廷贵族的日常保健方
式。

据《太医局方》记载,当时人们使用各种草药来泡澡,以治疗不同的疾病。

3.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药浴进入了民间,并流传至今。

当时,
人们开始将一些珍贵的中药材加入到药浴中,如当归、川芎、白术等,以增强药浴的疗效。

4.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药浴的疗效得到了更深
入的研究和理解。

现代药浴不仅在中医疗法中得到应用,还被运用于康复治疗、健康保健等领域。

总的来说,药浴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随着现代医学和科技的发展,药浴的疗效和应用范围也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

藏医药浴法历史

藏医药浴法历史

藏医药浴法历史藏医药浴法作为一种独特而古老的中医疗法,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仍在藏传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藏医药浴法是藏族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西藏文明时期。

早在几千年前,藏族人民就开始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资源,探索并创造了许多疗法,其中包括了药浴法。

药浴法作为藏族医学的瑰宝,是一种将草药、矿石、动植物等天然材料浸泡于温水中,经过一定时间后让患者浸泡其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疗法。

这种疗法主要是通过人体对温水中草药等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达到调理身体、平衡气血和通畅经络的效果。

据史领导载,藏医药浴法在西藏历史上就有着悠久的传统,居民们以此方法治疗风湿、关节疼痛、皮肤病等常见疾病。

早在元代,蒙古族入侵西藏,带来许多蒙古民族医学精髓,藏族医学融合了蒙古医学中的药物疗法与浴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药浴法体系。

在随后的历史中,藏医药浴法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藏医药浴法独有的特点和传统。

尤其是在藏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药浴法逐渐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养生保健方式。

藏医药浴法凭借着其独特的疗效和理念,逐渐在西藏地区传承和发展,成为当地人民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藏族医学发展的过程中,药浴法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皮肤质地、促进新陈代谢等,被誉为“温和而有效”的疗法。

在西藏地区,很多传统医院或医馆都设有药浴房,供患者浸泡治疗。

有时,藏医药浴法甚至成为社交和文化交流的方式,人们在药浴过程中互相交流、倾诉,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藏医药浴法也逐渐受到了现代医学的重视。

一些学者开始对藏医药浴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的宝贵医学知识。

而现代医学的科技设备和药物也为藏医药浴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藏医药浴法的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肯定。

一些患者在传统治疗无效或者对传统治疗方法有顾虑时,选择了藏医药浴法,并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

药浴文化(中国中医网)

药浴文化(中国中医网)

药浴文化药浴属于传统‎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将水盛于‎器皿内,浸泡身体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温本身‎对皮肤、经络、穴位的刺激和‎药物的透皮吸‎收,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于一般‎的洗浴、温泉浴等,而是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因药物不经胃‎肠破坏,直接作用于皮‎肤,并通过透皮肤‎吸收进入血液‎,故较之内服药‎见疗效快,舒适,无任何毒副作‎用的优点,也不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被医学界‎誉为“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中华药浴,古已有之。

我国最早的医‎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婴儿‎癫痫的药浴方‎。

《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中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可以讲,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

药浴又分为局‎部药浴和全身‎药浴两种,局部药浴多选‎用足部、小腿为浸泡部‎位,足部乃运行气‎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上下‎经络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阳与足三‎阴经均交接于‎此,足部有内脏及‎全身反射区,有52块骨头,60余条肌肉‎,被誉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而小腿的角质‎层较薄,且血管、神经、肌肉丰富,更利于药物透‎皮吸收。

全身药浴是浸‎泡和熏蒸除头‎颈部外全身其‎他部位,作用面积更大‎,药物利用度更‎高,适合用病变部‎位广泛的全身‎性疾患。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

药浴疗法就是‎利用皮肤这一‎生理特性,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机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体作用两个方‎面。

局部作用是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肌表,以及肌肉、关节,改善皮肤、肌肉、关节的代谢,恢复其功能,直接针对病位‎、病因发挥治疗‎作用;整体治疗是通‎过药物透皮吸‎收进入血液,通过调整全身‎阴阳气血,调整脏腑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 药浴液中的药‎物离子通过皮‎肤、粘膜的吸收、扩散、辐射等途径进‎入体内, 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 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药物的‎浓度, 直接针对病因‎、病位发挥治疗‎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浴的历史源流悠悠数千载,炎黄子孙的智慧结晶依旧熠熠生辉,中医药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熏洗疗法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其流程为先用蒸汽熏蒸,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浴是熏洗疗法的核心环节。

千百年来,众多华夏儿女用实践的结果证明了药浴的意义与价值。

独特的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然其渊源已很难稽考。

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及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探索,可追朔到远古时代。

中医外治法的起源与火有密切的联系,在学会运用火这种神奇的工具的同时,智慧的祖先们发现树叶、紫草点燃熏烤某一固定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不适症状,便产生了熏、洗、鼻嗅等外治法。

[1]《山海经》,这部先秦的重要古籍,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当中也有关于药浴的记载。

《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了黄颧“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腑肿”,就是用黄颧洗浴治疗疥疮。

在医学著作中最早对熏洗疗法记载的是《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用熏洗疗法治疗痫症、痔瘘、烧伤、瘢痕、干瘙、蛇伤等多种病症。

如治疗婴儿癫痫,用雷丸三颗,水煎取汁“以浴之。

浴之道头上始,下尽身,四支(肢)母濡。

三日一浴,三日已”;又如如治疗小腿外伤或烧伤已久而致溃烂成疮,运用的熏洗疗法设计构思都很巧妙新颖,用时首先煮汤药于容器中,汤内置可以滚动的木踏脚,患者置足于药汤中洗浴熏蒸时,足踩木踏脚,可以随意滚、滑动位置,容器也可以随时加温,使药汤始终保持适宜的温度。

此当为熏洗疗法药用器械的最早文字记载。

至秦汉时期,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悄然问世,其中《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也记录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创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德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报者温之,逐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此中提到的“浴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药浴。

这是首次将药浴列为了重要而常用的治则治法,为药浴奠定了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这本自东汉以来被历代医家推崇备至、赞誉有加的经典著作,至今仍是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在《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中讲到:“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这是仲景使用熏法达到助阳解表治疗表证的记载,也是现代汤药熏蒸治病之先导。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许多将士征战未归,而正是战乱,促使中医关注急症,药浴也成为治疗急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葛洪是中国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在他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有关于药浴的记录。

《治卒心腹烦满方第十一》中有“治卒心腹烦满,又胸胁痛欲死方。

以热汤令灼灼尔,渍手足,复易秘方”的记载;在《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中,“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方。

盐二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顿服,得吐愈。

又方,浓煮竹叶汤五六升,令灼已转筋处”的记载也是对药浴的极大肯定。

大唐盛世,药浴的应用更为广泛。

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均载有大量的药浴疗法。

《千金要方》中就记载了药物蒸汽熏、淋洗法、浴洗法、坐浴法、浸洗法、泡洗法等多种药浴疗法。

不仅将药浴疗法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的治疗,而且还将其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如《千金要方》载有“儿生三日,宜用桃根汤浴……令儿终身无疮疥”。

宋金元时期,药浴的应用转为普及了,如《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儒门事亲》《世医得效方》等医籍中,对药浴的记载颇多,其熏洗药物和方剂之多、治症之广、应用此法的医家之众,是前所未有的。

如《太平圣惠方》就载有药浴方剂163首,其中眼科24首,阴疮及阴部湿痒24首,扭伤骨折11首。

《圣济总录》载有药浴方40余首;张从正《儒门事亲》则对药浴从理论上作了论述,认为药浴可归属于“汗法”,凡宜解表或汗者皆宜用之。

金元时代的《外科精义》中,进一步总结推广前人药浴经验,著有《溻渍疮肿法》专论。

《疮疡经验全书》中对药浴的论述十分详细。

如说:“阴中极痒之蚀慝疮,用大蒜捣碎洗之。

”现已证实对妇女滴虫性阴道炎有显著效果。

明代,药浴的应用更加普遍。

我国历史上最大的方书—《普济方》和李时珍编著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均记载了许多药浴的方剂,据初步统计达数百首之多,为后世对药浴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

如“风眼赤烂,明净皮硝一盏,水二碗煎化,露一夜,滤净澄清,朝夕洗目,三日其红即消,虽半世者亦愈也”,“痔疮肿痛,冬瓜煎汤洗之”,“妇人阴痒,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频洗”等。

在敦煌出土的许多医药文献中都载有与药浴的相关方剂。

如《治病药名文书》(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院图书馆)之“治头风方。

菊花、茵芋、防风、细辛、蜀椒、皂荚、桂心、杜衡、莽草,可作沐汤及口之”,为外用沐洗方。

“治头风汗汤方。

麻黄根二两、细辛一两、楮椒根一两、防风二两、茵芋一两。

并细挫,以水三升,煮得一升,去滓,温以洗沐头”,为沐头方等。

[2]清朝,这个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王朝,药浴不仅得到了空前普遍的应用,而且药浴的理论探讨在当时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使得药浴日臻完善。

赵学敏广泛搜集了民间走方医的治疗经验,辑成《串雅内编》与《串雅外编》,其中有不少关于药浴的内容。

《串雅外编》卷二专列熏法门、蒸法门与洗法门,所载诸方具方简、效验的特点,颇切临床应用。

如:“手汗,黄芪一两,葛根一两,荆芥三钱,水煎汤一盆,热熏而温洗,三次即无汗”,“小儿咳嗽,生姜四两,煎浓汤沐浴即愈”。

鲍相的《验方新编》也有许多有关药浴的验方。

程鹏程的《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我国第一部外治专著,该书大致总汇了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外治经验和方法,其中有关药浴的内容颇多,如:“迎风流泪并眼目昏花,霜后桑叶煎水频洗,神效”,“脚汗,白矾、干葛煎汤洗”,“治痢仙方,茜草一握煎水,洗两足底即愈”等。

清代外治疗法的极力倡导者吴尚生对药浴十分重视,他在所著的《理瀹骈文》中对药浴的理论基础、作用机理、辨证施治、药物选择、使用方法、主治功效、适应病症、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阐述。

认为不仅“熏蒸渫洗之能汗,凡病之宜发表者,皆可以此法”,而且煎抹(即药浴)之法,自“仲景一百十三方、金匮方、与诸家所传之方,及危氏五世家传得效方,无不可照而用,亦无不可撮一两味而用,”其基本作用是“枢也,在中兼表里者也,可以转运阴阳之气也”,“可以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可以升降变化,分清浊而理阴阳。

营卫气通,五脏肠胃既和,而九窍皆顺,并达于腠理,行于四肢也”,此法“最妙,内外治贯通在此……可必期其效”。

故而药浴可广泛用于全身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病证,并载有熏洗疗法的方剂数百首。

吴氏对药浴的精辟见解和宝贵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医名显赫的清末名医张锡纯,作为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用鲜蒲公英(名蒲公英汤)煎汤两大碗,温服一碗,余一碗乘热熏洗治疗一切虚火实热眼疾之症,并对其列为眼科第一方,足见其对药浴的重视。

此方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得到如此重视的药浴,自然也免不了进入皇室的日常生活之中,扮演着他特有的角色,新发现的清朝最后一任太医院掌印御医任锡庚的《任锡庚御医手稿》中有皇帝药浴泡脚的宫廷秘方,光绪皇帝药浴泡脚宫廷秘方中共有包括红花、牛膝草等11味中药,而慈禧洗药方是蔓荆子三钱,荆芥二钱,漠葵二钱,冬桑叶二钱,秦皮一钱。

煎汤,趁热洗。

美国的女画家卡尔,她于1904年8月进入清朝宫廷为慈禧太后画像,与慈禧朝夕相处9个月,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于《慈禧写照记》一书中。

书中对慈禧的外貌是这样描述的:“我看眼前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极美丽极和善的妇人,猜度其年龄,至多不过40岁(其实慈禧已年近七旬)……慈禧太后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慈禧能在古稀之年依然风韵不减,肌肤如少女般白嫩的原因,在于爱美的她研究了很多美容方子,其中大部分都是中药配方,她偏爱中国传统的中药,曾说:“中国药都是用草根树皮做成的,我能从书上明明白白地查出什么病吃什么药,也知道御医开的方子对不对。

”在慈禧所研究的众多的美容秘术中,慈禧尤其偏爱玉容散。

据《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记载,当慈禧太后逐渐步入中年时,脸部肌肤变得粗糙发黄,还出现了大片黑斑。

于是,慈禧急召御医李德昌和王永隆为她诊治。

两位御医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终于为慈禧拟出一个绝世妙方——玉容散。

就是靠这个妙方,慈禧的肌肤才恢复白润光洁。

玉容散的配方为:白牵牛、白蔹、白细辛、白丁香、白莲蕊、白茯苓、白僵蚕、白芨、白芷、白术、绿豆、甘松各50克,荆芥、独活、羌活、檀香各25克,珍珠克。

具体制作及使用方法为:将以上材料全部打磨成细粉,每次取大约20克玉容散细粉加适量蛋白(大概四分之一个蛋白)调成稀膏。

用温水清洁面部后,敷一层薄薄的玉容膏在脸上,干后用温水洗去。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更高追求,中医外治法研究热潮的到来,药浴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药浴已成为了治疗某些疾病的常用方法或预防疾病的保健方法,一些中医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有识之士,已经着手或即将着手从理论和科研的高度对熏洗疗法进行探讨、研究。

随着百姓对健康的更高追求,有关药浴疗法的专著也已经出版,如任剑锋编著的《药浴》(科学出版社),戴强发主编的《常见病经典药浴疗法·中医经典外治疗法丛书》(人民军医出版社),徐俊霞主编的《中华药浴全书:学做药浴不生病》(金盾出版社),周春祥主编的《药浴养生-绿色养生自然疗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在药浴药剂的改革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将临时制备的中药煎剂改成颗粒剂、煮散剂或溶液剂,用时加开水冲即可熏洗。

有些剂型改革还获得卫生部新药批准文号,批量生产,如复方荆芥熏洗剂,即是将原来的中药饮片煎剂改革成颗粒,不仅在药厂批量生产,而且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分册)收载。

总之,随着药浴疗法的应用的研究工作广泛深入开展,药浴疗法将会为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

[1]高希言,张淑君. 从火与石探讨中医外治的起源[J]. 中医外治杂志,1997,05:2-3.[2]苏培基,梅全喜. 熏洗疗法的历史沿革[J]. 时珍国医国药,2001,04:349-3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