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曾姓
关于曾姓的研究报告的作文
关于曾姓的研究报告的作文曾姓的研究报告尊敬的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要向大家呈现一份关于曾姓的研究报告。
曾姓是中国姓氏中非常常见的姓氏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较为流行的姓氏之一。
通过对曾姓的研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信息,现在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曾姓的起源。
曾姓来源于豪族,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据考证,曾国的始祖曾子是周文王的儿子,他的后代逐渐建立了曾国。
曾国后来灭亡,曾子的后代开始以曾作为姓氏。
因为曾子的贤德,曾姓逐渐受到尊敬,传承至今。
接下来,我进行了对曾姓的分布调研。
研究发现,曾姓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如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尤其是河南省的曾姓人口最多。
而在台湾地区,曾姓同样也是比较常见的姓氏。
曾姓人口多的地方,往往与曾国历史相关,对曾姓的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曾姓在历史上也有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曾国藩,他是清末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曾国藩主持了洗劫太湖的整顿战斗,以及捣毁义和团等战役,为国家积极贡献。
曾国藩以其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对曾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最后,我还对曾姓的家训进行了调查。
曾姓的家训注重家族的团结和亲情,强调孝道、忠诚、诚信等传统美德。
这些家训不仅指导着曾姓的后代,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曾姓的家训对于培养后代的品质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通过对曾姓的研究,我不仅学到了关于姓氏的知识,也深刻体会到姓氏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性。
姓氏是我们家族的标志,也是我们优秀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相信通过更多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曾姓优秀的文化传统。
谢谢大家!。
曾姓来源分布情况和辈分排行
[键入文字]曾姓来源分布情况和辈分排行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姓氏,在《百家姓》中有记载的也有几百个,今天我们要来说说曾姓。
曾氏家族历史与辈分(上部)目前一般的姓氏大多起源自四千年前的周朝。
许多姓氏虽然同字,但其中来源却有多种。
有些更已无法确实的追查出来处。
可是,曾姓却是姓氏中来源清楚而纯正的少数几个。
曾姓的来源: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 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据有关史料查证,曾姓出自黃帝有熊氏。
代神農氏治理天下。
姓公孫。
五傳至禹。
別為姒姓。
因此曾氏为夏禹的后裔。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
现在为曾姓的华人,都是一脉传自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多年前就是一家。
曾姓出自姒姓,是古帝王大禹的后代。
禹第四代孙夏王少康于公元前2079 年中兴夏朝后,封次子曲烈于鄫。
公元前567 年,鄫国被吕国所灭。
太子巫逃至鲁国,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
便以国名鄫去邑成曾作为姓氏。
曾姓因为在鲁国得姓,早期一直在鲁国发展,既是现在的山东。
西汉时开始迁居湖南,陕西,河北,山东等地。
曾姓南迁始于汉末约公元8 年。
当时,王莽篡汉。
曾当西汉关内侯的曾子第十五世孙曾據祖,不耻为王莽当官。
王莽因而要灭曾氏一族。
據祖便举族自山东武城迁至江西庐陵,即现在的江西的吉安。
现在的曾姓族人大多由此一脉相传而来。
唐代末年,黄巢起义。
公元880 年,身为唐团练使与光州府刺使的曾延世,率家族,随王潮攻打福建,并于886 年定居于晋江泉州城龙头山而成为龙山派的始主。
宋代时,一部分从福建迁往广东。
清代1642 年,福建人曾振赐移居台湾,成为第一个到1。
【最新2018】曾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推荐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曾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曾字,五行属性为金。
曾姓世代相传,如今的人口众多,曾字作为姓氏时,读作Zēng,是一个多音字。
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姓百家姓排名及来源,希望能帮助到您!一、简介曾姓——百家姓排184位(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台湾第18名)——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
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曾姓在中国人口众多,以仁孝礼义而着称于世,曾姓历史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子,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近代抗日英雄曾生等。
二、姓氏源流曾(Zēng)氏——百家姓排184位(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台湾第18名)——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
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
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
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
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后世尊称为大禹。
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
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
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
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
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曾氏家谱
曾氏曾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385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一、姓氏源流曾(Zē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
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
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
曾姓氏研究报告
曾姓氏研究报告1. 引言姓氏是人类社会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个人身份的象征,更承载着文化、历史和血脉传承的意义。
曾姓作为中国传统姓氏之一,在中华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旨在对曾姓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来源和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
2. 曾姓氏的来源曾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其来源有多种说法。
最常见的说法是曾姓的始祖曾国藩于明朝时期破孙燧之乱后,皇帝嘉许其父曾儒皋为威远侯,曾国藩则被封为靖远侯。
曾国藩因功封侯后,他的子孙就以曾国藩的封邑“威远”为姓,故称为曾姓。
此外,还有其他的说法,如曾姓是从叔仲子孙中的藏姓分支而来的、曾姓是从曹姓演变而来的等。
3. 曾姓氏的分布曾姓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和福建等地。
其中,江苏省是曾姓氏的主要分布区域,尤其是江苏南部的苏州、常州、宜兴等地。
这一分布特点与曾国藩的籍贯江苏有一定联系。
4. 曾姓氏的发展历程4.1 明朝时期明朝时期,曾姓的始祖曾国藩以其卓越的才能和贡献而被皇帝封为侯爵,曾国藩的子孙们因此得以进入士绅阶层。
他们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世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曾姓在当时的社会地位逐渐增强。
4.2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曾姓继续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有所建树。
特别是在军事方面,曾国藩的子孙们多有从军之才,立下了赫赫战功。
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的孙子曾纪泽,号称“曾家三绝”,分别在文学、音乐和绘画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成为了清朝文化界的佼佼者。
4.3 当代曾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曾姓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减弱。
然而,曾姓依然是中国姓氏中的重要一员,许多曾氏宗亲会和曾氏文化研究机构仍在积极传承和弘扬曾姓文化。
5. 曾姓氏的家族文化和传统曾姓有着丰富的家族文化和传统,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对祖先的崇拜和尊敬。
曾姓宗亲之间常常定期举办家族聚会和祭祖活动,以加深亲情和传承家族文化。
另外,曾氏文化也强调孝道、礼仪和精神修养,这些价值观在曾姓宗亲中得到了广泛传承。
百家姓对联:曾姓来历及曾姓对联、曾姓宗祠联_姓氏对联
百家姓对联:曾姓来历及曾姓对联、曾姓宗祠联曾(zēng)姓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
相传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
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苍山县)。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时才被莒国所并灭。
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
曾姓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
曾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二位,在中国台湾排名第十六位。
源承夏禹;姓启鄫侯。
——全联典指曾姓的源流。
三省堂武城堂堂堂播誉;庐陵郡天水郡郡郡传名。
——全联典指曾姓的郡望和堂号。
十章传学;三省诚身。
——全联典指的弟子曾子:即曾参,以孝著称。
他在《大学》一书中提出“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曾参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
)的修养方法,“三省传家”即由此闻名。
崇范舜雩逸致;子皙童冠咏歌。
——上联典指后周太子洗马曾崇范。
家中藏有九经、子、史诸书。
南唐刺史贾皓带很多钱到曾家求书,曾笑曰:文典“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实一也,何估值以偿耶。
”“舜雩逸致”,谓其收藏经史之丰。
下联典指曾参之父曾点,字子皙。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与颜回之父颜无繇、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
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志向:“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和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小孩)六七人,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论语》孔子听后大加赞赏。
天下斯文宗一贯;古今贤哲第三家。
——全联典指曾参。
他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古有四大贤人:孔、颜、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学第三家”之说。
关于曾姓的历史
关于曾姓的历史曾姓是中华民族常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源流较为神秘,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传说和史料记载。
以下为曾姓的历史简介及其相关传说和文化:一、曾姓起源据《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曾姓是周朝姬姓后裔,根据传说,周武王姬发被封于曾国,后代就以国名为姓氏,成为曾姓的由来。
二、曾文化1.曾国文化曾国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曾国文化以“孝、友、礼”为核心,曾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一大诸侯国,还被誉为“中国封建文明的发掘地”,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名人,例如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孟尝君、清代学者曾国藩等。
2.曾氏宗祠文化曾氏宗祠是曾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曾家族的历史沿革和传统文化,还承载着曾家族的祖训、族谱、家训、家规等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曾姓名人1.曾国藩曾国藩(1811年-1872年),字鼎臣,号梅溪,晚号老梅,浙江绍兴人。
他是清朝末年的重要官员和军事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2.曾孟宣曾孟宣(1657年-1728年),字子孟,号贞白,福建漳州人,清代著名学者。
3.曾静初曾静初(1905年-1983年),女,江苏苏州人,著名的女性学者、诗人、散文家。
四、曾姓传说1.曾度传说史书上流传着“曾度为卢浮宫一角”、“曾度为白露桥头一夜愁”的传说。
曾度是宋代文学巨匠,他独特的形象、轻松的风格、雅俗共赏的作品风靡一时。
2.曾子航传说“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堂兄曾国藩向其赠送了《荐福车》一文,文章中所提到的曾子航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据说是曹雪芹的祖先。
3.曾参传说曾参,字元戎,他曾是唐代的著名诗人、隐士和思想家,被誉为“唐朝诗人的佛教化身”。
总之,曾姓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姓氏,其历史、文化和名人传说,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于曾姓氏的历史和现状报告
关于曾姓氏的历史和现状报告曾姓是中国十大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曾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中的发展状况各异,本文将分步骤阐述曾姓氏的历史和现状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姓氏。
一、曾姓氏的历史曾姓氏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的曾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望。
据史书记载,曾国始祖为周朝吕望之子曹聚,当时周武王封他为曾侯,从此曾氏便成为了一个姓氏。
在春秋时期,曾国逐渐式微,曾氏也因此分散在各个地方,并且逐渐发展壮大。
唐代时,曾氏已经在南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与诸多著名文人有很深的渊源。
到了明清两代,曾氏在江浙一带更是崭露头角,成为当地的重要家族,甚至有人号称“道听途说何曾于曾”,可见曾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二、曾姓氏的现状1、分布情况曾姓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
据统计,曾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0.5%左右,曾氏总人数估计已超过500万。
此外,曾氏还分布在台湾、东南亚和北美等地。
2、文化影响曾姓氏是一个十分重视家族文化的姓氏,曾氏家谱可以追溯到古代,每一代都有人编纂、整理,成为了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曾氏还有很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和庆典,如曾氏家训节、清明祭祖、中秋宴等。
这些活动不仅是曾氏家族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曾氏家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3、社会地位曾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家族,在历史上曾有过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
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曾氏家族的影响力和统治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是曾氏人在各行各业中都有很高的发展,尤其是在商业领域中表现突出。
三、结语通过对曾姓氏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姓氏。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曾氏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曾氏家族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家族文化和凝聚力,这也是曾氏一直得以保持传统和创新并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曾”姓
寻根问祖——百家姓之“曾”姓曾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三十一位大姓,在粤湘川赣地区最有影响。
当今曾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58%,总人口大约在772万。
曾的名义曾,是古代蒸熟物的炊具。
甲骨文中的“曾”字形是:下面田字形乃蒸锅用的“箅子”,上面逸出的两笔恰是蒸汽,表示蒸汽的上升和虚渺之景。
金文的曾字,在下边增加了一个“口”形,表示蒸锅下部为盛水用的锅。
小隶和楷书皆由此而来,构型基本一致,只是下部的“口”中增加了一横,表示蒸锅内有水。
后来字形的发展出现甑,使得曾只表示虚之意了,失去了本义。
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称为甑,在夏朝初期业已流行,而盛行于夏、商两代。
发明甑的部落称为曾,带瓦字的甑是后人加上去的,原本没有“瓦”。
曾人以甑为其氏族图腾,并确定了氏族名和族徽,曾人所居制造甑的地方自然是最早的曾地了,后来随着曾人的迁移,出现了许多带曾的地名,有规模和围墙的地方称曾邑,或加阝旁为鄫,最终形成了鄫国,出现了鄫、曾等姓。
曾姓起源曾氏始祖——鄫侯曾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一、出自姒姓第一支源自姒姓。
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
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
夏朝初,已流行用炊器甑,发明甑的氏族称曾人,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到夏朝中期,甑器十分盛行,曾人的地位也被提高,活动于河南方城北的缯邱。
夏朝中叶,夏后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子爵,缯子国在今河南方城北,缯、鄫、曾古时通用,也称鄫子国。
商朝初,鄫国北迁于新郑与新密市之间的潧水。
商朝末,东迁今河南柘城与安徽亳州之间的层邱,也作缯邱,鄫子国是商朝的盟国。
西周初,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北迁到山东苍山西北。
到春秋后期鲁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曾氏。
姓曾的研究报告
姓曾的研究报告
姓曾的研究报告
姓曾的是我国常见的姓氏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姓曾的来源、分布以及其代表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一、姓曾的来源
姓曾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源于古代的封地名称。
据考证,古代楚国的大臣曾子是位具有较高声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受子姑封地,其后人以封地名称为姓氏,称为曾氏。
而另一种说法认为曾氏源自古代封号“曾”,因此后人以封号为姓氏。
二、姓曾的分布
姓曾的分布较为广泛,尤以江苏、福建等地较为集中。
江苏省是姓曾人口最多的地方,其次是福建。
此外,安徽、湖北、浙江等地也有较多的姓曾人口分布。
三、姓曾的代表人物
1. 曾国藩:字度厚,清代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曾任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抚等职务,曾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担任重要角色。
他以治军严谨、平时勤政的形象广受称赞。
2. 曾参:字君实,北宋时期名臣,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经学家,他在政治上力求清正廉洁,被誉为“宋朝之贞翁”。
3. 曾仕强:现代中国著名企业家,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企业家之一,创建了华南实业银行(即现在的华南农民银行),并在经
济改革开放初期做出了重要贡献。
备受赞誉的曾国藩、曾参和曾仕强等曾氏代表人物在各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综上所述,姓曾是我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其来源与古代封号有关。
姓曾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江苏、福建等地,其中曾国藩、曾参、曾仕强等曾氏代表人物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曾氏文档
族谱介绍曾姓氏名称: 曾拼音: zeng[一声]序号: 0384介绍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涌泉西庄村有一支曾氏族人以宋朝曾肇为始祖以曾与达为一世祖其间相差四百年不能续接介绍文件介绍文件曾姓分布曾姓当代分布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 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四川泸洲泸县,据统计,该县曾姓为第6大姓,该县人口230135人,有10975人姓曾什邡县,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县研城镇2 382户,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户,275人;夹江县224姓有曾姓。
江西德安县,曾姓为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和人口较多的9大姓之一;崇义县155姓有曾姓;定南县168姓有曾姓。
河南商丘县328姓、潢川县494姓、西平县302姓、虞城县328姓、息县340姓、太康县467姓、淅川县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滨县207姓、登封县337姓、光山县334姓、长葛县206姓、长垣县214姓、柘城县235姓、鄢陵县231姓、延津县265姓、新县272姓、夏邑县292姓、扶沟县279姓、南阳市613姓、商水县281姓、西华县249姓、濮阳县22 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川沙县523姓、嘉定552姓、宝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红安县239姓有曾姓;汉川县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布曾姓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介绍文件曾姓起源曾姓起源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曾氏
这么多‘’曾“你会写吗?
曾子: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相 传《大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芳: 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 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国潘: 曾国潘: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号 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 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这是曾氏的始祖———曾侯
曾姓,中国姓氏排行第 位 曾姓,中国姓氏排行第38位,最初发 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 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曾姓 在我国人口众多, 在我国人口众多,以仁孝礼义而著称 于世, 于世,曾姓历史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 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 子,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 近代抗日英雄曾生等
为了帮助保护您的隐私,PowerPoint 禁止自动下载此外部图片。若要下载并显示此图片,请单击消息栏中的 “选项”,然后单击 “启用外部内容 ”。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 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 可考, 宋史 艺文志》 艺文志 肇的《曾氏谱图》一卷, 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 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兴宁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字在姓氏里读什么
曾字在姓氏里读什么曾字在姓氏里读什么?《史记·曾子世家》记载:“子姓,曾氏,名参。
”“曾参”就是曾参。
《说文解字》解释曾字:“曾,从曾叔孙声。
”可见,曾姓是由姬姓演化而来的一个姓氏。
《国语·楚语下》:“曾、仲、叔、季为姬、姜、吕之子;季不能国,则由姜姓。
”因此“曾”是以姜姓姬姓演变而来的姓氏。
《诗经·商颂·清庙》云:“文王之孙,武王之子;文公理商,武公理周;文王定鼎,武王定邦;文王定鼎,武王定商。
”这里的“伯”即指的是姬姓(周)人周武王之孙周文王姬昌之子伯禽;伯即姬周王室的长子姬晋;其后裔以封邑为姓,以国为氏也。
1、“曾”是姓氏的一种,即“曾(zhō u)姓”,又称“姬(zhō u)姓”,是中国大陆第五大姓。
曾姓起源于姜姓,是以先祖名字中的“曾”为氏,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子纠、姬寤生共叔段、周而颐。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厚德载物始皇”、《帝王世纪》:“古帝颛顼高辛以玄冥为姓。
”《通志·氏族略》:“姜姓,古姬姓之得姓也……黄帝之孙颛顼,因以为氏。
”;《路史·三皇五帝本纪》:“炎帝神农氏……生而神灵,食谷而化”、《史记·殷本纪》:“帝喾高辛生而神明。
”可见从黄帝开始到炎黄时代止,曾姓在华夏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
至春秋时期曾子曾参的后代成为大思想家,如孔子的儒家思想曾参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到春秋战国时期,曾氏族人开始以祖字命名为姓氏,如河南曾氏、湖南曾氏等。
2、《百家姓》上说:“曾——子姓”;《千字文》说:“曾——子姓,仲孙。
”在古代,曾姓和子姓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汉书·礼乐志》:“母以子贵,故封为太姒;姒者,母族之姓也。
”即指的是母亲在生下孩子后给他取一个姓。
如:曾子、曾孙、曾(一作曾)儿等等都属于曾姓家族,都与母亲有关。
因此,在先秦时期,当皇帝的家族称皇帝为曾家;而当诸侯王的家族则称他们为王族(姬)家;而王宫中的姬妾或妃嫔,都以封国的地名为氏(周)。
曾姓各支始祖,看看你属于哪一支?
曾姓各支始祖,看看你属于哪一支?展开全文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三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2%左右。
曾氏鼻祖:曾参:字子兴,勅封献伯加封瑕邱侯,元配:公羊夫人,生子周敬王壬辰二月二十一午时没,于考王癸亥十月二十六未时葬夫坟侧丁山。
生子二。
是为曾氏鼻祖。
杭州曾氏始祖:曾敬、曾二八郎、曾六四郎、曾三十念三郎:曾敬为曾参四十四世孙,唐代旧之裔,居宁化,子二八郎、六四郎、三十念三郎分迁止杭之陈坑白沙、大古村南山下、扶阳、高寨岭等地。
是为杭州曾氏始祖。
江西上饶曾氏始祖:曾甫政:南宋时嘉定间授江西上饶教谕,因立基邑之石门。
是为江西上饶曾氏始祖。
浙江平阳曾氏始祖:曾满凤:明万历由福建漳州定海县五都白叶林迁浙江平阳县蒲门,康熙时定居蒲门后岘。
是为浙江平阳曾氏始祖。
江阴曾氏始祖:曾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
是为江阴曾氏始祖。
泉州曾氏始祖:曾圭:曾参第三十四世孙,隐自吉阳移家泉州。
是为泉州曾氏始祖。
圹田曾氏始祖:曾新一郎:约于明初自广东兴宁龙归洞庭湖迁江西长宁县圹田。
数位江西省赣州府长宁县圹田曾氏始祖。
常熟海虞曾氏始祖:曾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坊。
是为常熟海虞曾氏始祖。
湘潭石莲曾氏始祖:曾纹昭、曾泰瑚:曾子后第五十六世,明初自长沙徙居湘潭瀛湖,正德时第六十世泰瑚徙石潭;泰韶、泰武徙莲托,故合修谱称石莲。
是为湘潭石莲曾氏始祖。
湘潭淦田曾氏始祖:曾纹政、曾如湖、曾京益: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是为湘潭淦田曾氏始祖。
泉州曾氏始祖:曾延庆:光州固始人,唐禧宗时入闽,居泉州。
是为泉州曾氏始祖。
富顺西湖曾氏始祖:曾志诚、曾兰耀、曾集虞:曾志诚在元时由赣入粤,曾兰耀、曾集虞在清乾雍间由广东迁四川富顺。
是为富顺西湖曾氏始祖。
福建等地曾氏始祖:曾据云:宋元间有名裕振者,据云曾参五十三世孙,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镇平县廖陂,后裔分布于兴宁、长乐、镇平、平远及嘉应州。
曾姓的来源
曾姓的来源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曾姓的起源天下只有一个曾,从来没有第二个曾。
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
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
惟独鄫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
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
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
襄公四年(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
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
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
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
次年,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
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百家姓曾姓排名_百家姓曾姓历史来源
百家姓曾姓排名_百家姓曾姓历史来源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
那么曾姓在百家姓当中排名第几呢?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曾姓排名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百家姓曾姓排名曾姓——百家姓排184位(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台湾第18名)——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
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曾姓在中国人口众多,以仁孝礼义而着称于世,曾姓历史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子,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近代抗日英雄曾生等。
曾姓历史来源曾(Zēng)姓源出有二: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
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曾姓历史名人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
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
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宿伯”。
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
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属山东省),孔子弟子,以孝着称,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谭,汉代泉陵人。
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
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
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 姓研究报告
曾姓研究报告
曾姓研究报告
一、人口分布
1. 曾姓在中国人口中的占比较小,属于较少见的姓氏之一。
2. 曾姓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海南等地,其中广东是曾姓的主要分布区域。
二、历史来源
1. 曾姓的源流比较复杂,有几种不同的传说和说法。
2. 《姓氏考略》中提到,曾姓可能源于姜姓或嬴姓。
3. 根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期有一个曾令康离族出现,这可能与曾姓的起源有关。
三、家族分支
1. 曾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分支和门派,如曾纪泽、曾国藩等。
2. 曾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有很多成就和贡献。
四、文化传承
1. 曾氏家族有自己的族谱和家训,传承宗族文化和价值观。
2. 曾氏家族注重家族成员的教育和培养,重视家庭和道德伦理。
五、社会影响
1. 曾姓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人物和文化名人,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
2. 曾姓在中国的各个领域都有代表性人士,如政治家、学者、企业家等。
六、现代发展
1. 曾姓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逐渐增多,但由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小,整体影响较有限。
2. 曾姓在全球的分布也较为有限,主要集中在华人社区。
综上所述,曾姓是中国较少见的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等地。
曾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享有一定声望,有自己的家训和族谱。
曾姓在中国的各个领域都有代表性人士,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
然而,由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小,整体影响相对较小。
曾氏的来历研究报告
曾氏的来历研究报告
曾氏,是中国的一个姓氏,属于华夏民族的姓氏系统中的一员。
据考证,曾氏源自古代的姬姓,是姬姓的一个分支。
根据《百家姓》的记载,曾氏起源于夏朝时期的贞陵(今河南省新郑市),是贞陵的后裔。
贞陵是夏禹的故乡,禹是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位君王,也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他的后裔在贞陵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以曾为姓的族群。
汉代以后,曾氏逐渐分布到中国的各个地区。
在历史上,曾氏的后裔曾经有过许多杰出的人物。
例如,北宋时期的曾巩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化名人,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明朝时期,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被尊称为“曾文正”,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许多曾氏的后裔在不同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
总的来说,曾氏这个姓氏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其后裔分布广泛,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个姓氏在中国社会中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曾怎么读姓氏
曾怎么读姓氏
“曾”作为姓氏时,念zeng。
“曾”是个多音字,有zeng和ceng 两种读音,读zeng的时候,一般表示中间有隔代的亲缘关系,例词的话有曾孙、曾祖,古义同“增”;当读ceng的时候,表示经历过,例词有曾经、未曾,一般作为副词使用。
除了“曾”这个字在作姓氏时会改变常用的读音外,多音字姓氏还有念作xie的解姓、念作chong的重姓、念作ou的区姓、念作qiu 的仇姓,念作bi的秘姓。
所以大家在读其他人的名字时,要多多注意他们的姓氏,以免念错姓氏而闹了笑话。
关于姓氏的知识还有哪些?
姓氏的产生源于原始社会,在当时,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人们往往抱团生存,姓氏是母系社会下人们维系血缘的标志。
中国最早的一些姓氏,大部分都是“女”字旁,例如:姜、姚、姬等,表示着这些是由不同的老祖母所带领的氏族。
而在现代社会里,“百家姓”占据了全国户籍人口总量的近百分之八十五。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最多的姓氏就是王姓,其次再是李、张、刘。
“一”是笔画最少的一个字,同时也是笔画最少的一个姓氏,是由乙姓衍化而来的。
而笔画最多的一个姓氏是“爨”,足足有三十画,读音为第四声的cuan。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有意思的姓氏,有些
形式冷门偏僻,而有些形式则少见好听。
比如说,最初十二生肖是可以作为姓氏存在的,不过现在相对少见了,因为很多人都改了姓氏。
百家姓之曾姓
百家姓之曾姓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
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中国曾姓人口2021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
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
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曾姓历史发展主要来源来源一:太子巫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
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来源二:少数民族曾姓。
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迁徙分布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姓之曾姓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曾姓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曾姓为传统汉族姓氏,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苍山县)西北一带。
夏王少康封地给小儿子曲烈作为子爵王国,称为鄫子国。
后鄫国被灭,鄫国太子巫出奔邻近的鲁国,用原国名“鄫”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中国曾姓人口2014年有770多万,排在第31位。
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
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约有30万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中国历史曾出现许多曾姓名人,如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子、北宋文学家曾巩、晚清重臣曾国藩等。
曾姓历史发展
主要来源
来源一:
太子巫
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
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
发明甑的曾
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
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
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
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
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来源二:
少数民族曾姓。
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一带。
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
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
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
秦汉时,由于战乱等原因,曾姓从原本
活动的山东、河南一带,迁移进入了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
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举族南迁至庐陵县吉阳(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是为吉阳房,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曾氏祖地。
曾据有二子:阐与玚(瑒)。
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
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
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陆丰,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
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中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大姓之一。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
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
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
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
曾姓人口统计中国曾姓人口约七百七十余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
的0.52%左右。
曾氏是一个古老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态势。
曾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中国汉族曾姓人口的66%。
其次分布于福建、湖北、重庆、广西、台湾、贵州。
在湘赣粤闽大部、台湾、广西东北,曾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2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3%以上。
中国形成了江南多曾姓、江北少曾姓的分布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