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2)

合集下载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原文与赏析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野鸭。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赏析】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的巧妙组合,极为凝练地勾画出了一幅山野早行图,道出了一个人生苦旅者的心音。

首联点题,直写悲情。

颔联绘景,冷寂凄清:三四句扣住“早”字,五六句点明早春时令。

尾联借梦发感,思乡心切,通过景物托寓对长安的思念。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汇评】[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宋]周弼等《碛砂唐诗》:“非行路之人,不知此景之真也。

论章法,承接自在;论句法,如同吮出,描画不得者,偏能写得。

句句是早行,故妙。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
答:
②“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
答:
参考答案:整理
16.答:①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理辛苦,羁愁旅思”。

(任一点即可)②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引导语:《商山早行》选自《温飞卿诗集笺注》,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duó):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阅读练习及答案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5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商山早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商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①铎(du du ):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练习及答案1、前人评论 鸡声茅店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迹板桥霜 一联为 意象具足,意象具足,始为始为难得 。

请结合全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物,都表现出 早行 之 早 ;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 鸡声茅店月 ,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 人迹板桥霜 ,原以为自己 早行 ,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 更有早行人)2、说说这首诗的 目前之景 和 言外之意 ,体会期中的 羁旅乡情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 枳花明驿墙 一句中的 明 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 明 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 照亮 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 早 。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 客行悲故乡 照应。

5诗中除了 晨起 、 鸡声 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6 凫雁满回塘 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5①还有 月 板桥霜 ,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6、 凫雁满回塘 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商山早行》古诗及赏析

《商山早行》古诗及赏析

《商山早行》古诗及赏析《商山早行》古诗及赏析1诗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明驿墙一作:照驿墙唐代:温庭筠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晨起动征铎”,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

“晨起”,点题“早行”。

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

这一句话极为简练概括。

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热闹非凡。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阅读练习及答案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5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duó):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阅读练习及答案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5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2)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2)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2)10、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11、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那一句/答:思念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2、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照字比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颜色的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白色的枳花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照亮了。

13.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答: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

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14.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4分)答: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

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

描绘出生动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赏析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题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题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题引导语: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这首诗是温庭筠的名作。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阅读训练】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7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分)8“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分)9“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10、赏析“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11、“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那一句/12、“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13.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14.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3.诗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4.该诗的颔联与《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在写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23.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描绘了一幅清冷/明丽/宁静/初春山野/黎明山路的画面。

24.使用白描手法或景物/意象的罗列或名词的罗列,烘托诗人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羁旅之愁。

【详解】2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的意思是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此句描写了早行路途中的景色,槲叶落满山路,给人一种荒凉而宁静的感觉;枳花在驿墙边鲜艳地开放,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呈现出深沉而美丽的意境。

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2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由六种景物构成两幅画面,诗句全是由名词构成,没有其他词语,却构成了独特的、完整的画面,表现游子的辛酸。

在《商山早行》中都是由名词构成的句子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联也是六个名词、六种景物构成两幅画面,“鸡声”从听觉角度写出了出行时间之早,“月”“人迹”“霜”从视觉角度写天色之早;“茅店”“月”“板桥”“霜”是静景,“鸡声”“人迹”是动静,动静结合,写行人早起之早;在如此早的时候起床出行,写出了行人。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作品名称:《商山早行》2、作者:温庭筠3、原文内容4、翻译内容5、赏析要点二、原文内容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三、翻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四、赏析11 羁旅愁思,开篇点题诗歌开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通过“晨起”和“动征铎”两个动作,生动地描绘出行者为了生计早早踏上旅途的情景。

“客行悲故乡”则直接点明了主题——羁旅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悲伤。

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为整首诗奠定了忧愁的基调。

111 意象选取,意境独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被誉为千古名句。

诗人巧妙地选取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清冷孤寂的早行图。

鸡声从茅店中传出,晓月还挂在天边,板桥上覆盖着寒霜,留下了行人的足迹。

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萧瑟、寂静而又充满旅途艰辛的意境,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112 自然之景,烘托心情“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描绘了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色。

槲叶纷纷飘落,铺满山路;枳花洁白如雪,照亮了驿站的墙壁。

这看似平常的景色描写,实则进一步烘托出了游子内心的孤独和凄凉。

落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漂泊的无奈,枳花的明艳与周围环境的清冷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出行者的孤寂。

113 梦境与现实,情感交织“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昨夜的梦境。

在梦中,他回到了杜陵,看到了满塘的凫雁嬉戏。

然而,现实却是自己身处旅途,远离家乡。

这种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羁旅生活的厌倦,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深沉和复杂。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阅读练习及答案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5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3.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整首诗紧扣“早”字,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B.首联交代启程的时间和感受,“悲”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颈联的“明”字,描绘了枳树白花照亮驿墙的景象,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客行之早。

D.眼前故乡“凫雁满回塘”的景象,曾在游子梦中出现无数次。

44.这首诗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都写到了鸡鸣声,其用意有何不同?【答案】43.D 44.本诗中的鸡鸣声突出了时间之早,渲染了凄清、寂静的氛围,传达羁旅的辛苦和内心的悲苦;《登飞来峰》中的鸡鸣声侧面写出了塔之高,点明诗人立足之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情。

【分析】4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赏析。

D.赏析有误。

尾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意思是:回想夜来甜蜜的故乡梦,满眼是凫燕散布在池塘。

此句写的是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诗人对家乡深切的思念,属于想象,而非“眼前故乡‘凫雁满回塘’的景象”。

故选D。

4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思是: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月亮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留下一行行先行客人的足迹。

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生动地描绘早行的情景,鸡鸣声突出了时间之早,渲染了凄清、寂静的氛围,饱含着诗人去国怀乡的悲伤和羁旅行役的苦思。

《登飞来峰》中“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从正面突出了“飞来峰”之高,鸡鸣声又从侧面烘托了塔之高,点明诗人立足之高,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心情。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①铎:系在马车上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

阅读练习及答案1、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请结合全诗对此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

②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鸡声茅店月”,写旅人在茅店中闻鸡鸣而起身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出门赶路;“人迹板桥霜”,原以为自己“早行”,谁知板桥上所积之霜上已有人的足迹——更有早行人)2、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期中的“羁旅乡情”答案: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斛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3、“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4、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5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参考答案:5①还有“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②由名词连缀成句,一字一景,收到了蒙太奇的效果。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春回故乡、野鸭满塘的温暖意境。

通过这个温暖的乡梦反衬了漂泊在外的作者对家乡深切的思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庭筠《商山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2)
10、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表达效果。

答: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

11、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那一句/
答:思念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2、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中的照字,很多版本写作明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些?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答:照字比较好,既暗示了在早晨枳花颜色的白,也富有动感的传达了这种白色的枳花将在晨光中还显得黑暗的驿墙都照亮了。

13.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本诗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

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14.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
试作简要赏析。

(4分)
答: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或运用列锦的手法),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

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

描绘出生动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

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

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
特色。

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

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

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

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

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

槲树的叶片很大,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
显眼,所以用了个照字。

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

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

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

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

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