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合集下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十二) 1911年 11月12日 奉天国民保安会成立,东三省总 督赵尔巽被举为会长。16、17日吉林、黑龙江国民 保安会相继成立。 1911年 11月12日 镜清、保民等十余舰在镇江起义。 1911年 11月13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内阁总理职。 1911年 11月13日 山东宣布独立。 1911年 11月22日 重庆宣告独立,成立蜀军政府, 以张培爵为都督。 。
29
五、重要事件回顾
(四)武昌起义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 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1911年10月10日, 革命党在武昌发动起义,10月11日和10月12日光复 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 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 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脱离清廷。
14
四、重要事件
(六) 1911年 10月18日 民军进攻汉口刘家庙。阳夏战 争开始。 1911年 10月22日 长沙起义。 1911年 10月22日 西安起义。 1911年 10月23日 九江起义。 1911年 10月29日 太原起义。 1911年 10月30日 昆明起义。
15
四、重要事件
(七) 1911年 10月30日 载丰以宣统帝名义下诏“罪 己”。 1911年 10月31日 南昌起义。11月1日成立江西 军政府,举吴介璋为都督。 1911年 11月1日 清军攻占汉口,民军退守汉阳、 武昌。 1911年 11月1日 皇族内阁辞职。清廷命袁世凯为 内阁总理大臣。 。
(六)大清王朝失去最后机会 滦州兵谏后,利用袁世凯软硬两手策略压制下, 一场席卷全国的政治危机很快有转机。 然而到了这个关键时刻,大清王朝既得利益者 也就是那些满州贵族的王公大臣不愿接受这样的 政治安排,不愿交出政治权利。革命于是再次成 为不得不用的手段。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人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人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里程碑;首先辛亥结束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宣告了封建君主专政不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第三,同时辛亥革命也是一声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变和人们的精神解放;最后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建立了中华民国,践行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迈向现代,实现了政治形式合法化、政治结构理性化、政治行为多元化。

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变革,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完善。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称为“世界风暴的新源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真正意义具有现代化特质的革命。

它建立中华民国,践行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赋予中国社会以新的现代性飞跃,对中国政治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造,中国政治从此开始迈进政治现代化的轨道。

一、辛亥革命的政治遗产:民主、共和与宪政辛亥革命完成了中国从王朝国家到民族、民主国家的历史跨越,建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坚信,民主是西方崛起和强大的“奥秘”,是积贫积弱国家救国救民的“灵丹妙药”。

在其思想纲领“三民主义”中系统诠释了民主的精义,使民主成为自始至终贯穿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

民主思想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规定的建国方案中清晰可见:“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大总统由国民公举。

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规定了主权在民原则,即“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一切权力,主权在民成为“民国之通义”。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的影响摘要:关键词:正文: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对于这场影响了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历史事件,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价?或者说,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该如何看待那场百年前的巨变….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

武昌发生的那些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虽然当时大多数国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共和,但毕竟,我们头上戴了这么一顶帽子,一顶共和的帽子!其实,从现在来看,这场革命的准备并不充分,也就是说,革命党人并没有觉得他们会成功,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辛亥革命之所以走到那一步,既基于一系列突发事件,又有其必然的历史关联,既是清廷的宿命,又是历史的必然。

如果,保路运动没有发生,如果,当时两江总督没有大肆搜捕革命党人,也许,他们就不会反…但这只能是如果。

没有如果,大清王朝伴随着他267岁的岁月走进了历史深处。

中华民国….来了。

辛亥革命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皇权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掀倒皇帝宝座,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

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皇帝,建立全新的体制。

也许,新生的共和国并不令人满意,甚而令创造者都为之失望,但从此以后,共和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

这就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试想一下,在一个有着2000多年封建传统的国家,突然间摇身一变,成为和世界上其他先进国家一样的共和政体,不能不令人兴奋!老大帝国终于睁开了他的双眼,他快要醒来了…辛亥革命也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以共和民主取代皇权帝制,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它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是历史空前的。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的新局面,两千多年的皇权观一夕倾覆,当然是巨大的思想解放!中国人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新思想和新观念,思想空前活跃,民意空前旺盛。

辛亥革命的精神

辛亥革命的精神

辛亥革命距今整整100年了,其物质层面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而在精神层面,它究竟给后人留下了什么?这是我们在今天纪念这场革命时应该加以讨论的。

■ 反对专制,建立共和,争取人民民主的精神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

专制制度不仅严重阻碍了文明大国的前进步伐,导致整个社会的封闭、停滞,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世界,而且严重地剥夺了民众的自主权利,造成只有封建统治者发号施令而广大人民则“万马齐喑”的局面。

邹容在《革命军》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之所谓二十四朝之史,实一部大奴隶史也。

”而康有为也认为在那样的制度下,“君之专制其国,鱼肉其民,视若虫沙,恣其残暴”(康有为:《大同书》),是只有“臣民”,而没有“人民”的社会。

所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几十年间,中国思想界一直奔涌着一股滚滚的历史潮流,那就是人民觉醒的潮流。

觉悟到专制主义压迫的人们深刻地认识到:“故夫中国群治不进,由人民不顾公益使然也;人民不顾公益,由自居于奴隶盗贼使然也;其居于奴隶盗贼,由霸者私天下为一姓之产而奴隶盗贼吾民使然也。

”(梁启超:《新民说》)他们向维护这种制度的“三纲”发起攻击,宣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统统是伪道德,是“奴隶之木本水源”。

而自由平等博爱,才是“根于心理的天然之道德”。

如果说专制制度是用暴政强制扼杀人的本性,那么“三纲”则是以精神力量来否定人。

辱莫大于心奴,这是觉醒者所不可容忍的。

从谭嗣同“冲决罗网”的呐喊,到陈天华“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的檄文,再到秋瑾“家庭革命”、“女界革命”的倡言,他们把批判的投枪集中对准君主专制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在社会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为辛亥革命制造了舆论,也弘扬了一种在专制制度下从未有过的追求人权的精神。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专制统治者勾结帝国主义列强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尖锐批评“昏昏沉沉而不之醒”的“奴隶根性”的精神状态。

他们宣称: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无尊卑贵贱之分,皆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国家,是国民自己的,是为国民服务的机关,靠国民来监督和保卫。

论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论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 作者简介] 马克锋 (9 1 ) 16 一 ,陕西富平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 学院教授 ,博士 生导师,主要研 究方 向为 中国近代 思想
文化史.

1 ・ 3
国 家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2011 4 .
纪 恳 辛 亥 幕 品 1 0周 年 O
日民国之成立 ,全国人民之公意也;革命之军,特人
场 伟 大 革 命 的 精 神 遗 产 ,无 疑 具 有 重要 的 历 史 和 现 实意 义 。
[ 键 词 】 辛 亥革 命 ;精 神 遗 产 关 [ 图分 类 号 ] D 9 中 6 [ 献标识码 ]A 文 [ 章 编 号 】 10 9 1 ( 0 1 0 0 1 0 文 0 8— 34 2 1 ) 4— 0 3— 5
化领域的建树及其影响,学界一直存在不 同的理解。
当代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指出,中国近代是一个空前
动荡的大变革时代 ,中国近代思想在短短几十年 内, 越过了欧洲思想发生成熟的数百年行程, “ 这样,一
方面就使整个思想带有浮光掠影的特征 , 对好些问题
经常一掠而过,未能得到广泛深入的展开,未能产生 比较成熟 、 完整、系统 、深刻的思想体系,在理论领 域显得肤浅、贫乏和杂乱”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属 。
民公意之代表而已。第一次之总统,即代表全国国民 而行公共之善意者也。 … 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统治中 ”
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一个崭新 的民主共
精神遗产之一 :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以革命冠名的历 史事件。中国古史上尽管有 “ 汤武革命” 的美好传 说,但毕竟是以武力推翻前朝暴政进而改朝换代的一 种手段,仅仅表明仁政战胜了暴政,政治统治又归于 常态,不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辛亥革命是以法国大

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20世纪,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中国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辛亥革命是其中的第一次。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1近代以来,为了拯救祖国,为了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进步的新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令人窒息的黑暗中坚持探索,进行了无数次可歌可泣的斗争。

2辛亥革命充分显示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智慧、有骨气、蕴藏着巨大潜力的民族,当许多人认定这个古老的民族已经濒临灭亡的时候,它却出人意料地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革命风暴,为民族的重新振兴开拓了道路。

中国近代的民族民主革命是由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经过一个多世纪前仆后继的顽强努力,才取得胜利的。

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民族民主革命这个历史任务,但它在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长期历史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无可质疑的。

不管是成功之处,还是失败之处,都是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场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旧有的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而且使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在全国普遍地高涨起来。

这就把历史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成为走向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梯。

这不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吗?可是,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对中国的统治,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中国依然是一个贫穷、落后、分裂、混乱的国家。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场革命不又是失败了吗?但一次革命的价值不能单从它的短期效果来衡量。

如果从长远的历史眼光看,它对中华民族解放运动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辛亥革命是我们的前辈一百年前在中国这块国土上进行的一次伟大实践。

那些在黑暗年代里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斗争的先驱者的业绩,是不应该被忘却的。

专家盘点辛亥革命百年精神遗产

专家盘点辛亥革命百年精神遗产

专家盘点辛亥革命百年精神遗产2011年10月07日18:49(辛亥革命百年·访谈)专家盘点辛亥革命百年精神遗产新华网武汉10月7日电(记者周甲禄、皮曙初)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100年后的今天,全国各地以各种方式隆重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

康德说过,最好的纪念是发自内心的自省。

来自辛亥革命历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盘点辛亥革命百年精神遗产,激励人们更加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是对辛亥革命100周年最好的纪念。

既破且立,开启中国进步的闸门“中国历史的特色之一,是专制帝制形成早、延续时间长。

从公元前221年嬴政称制…始皇帝‟开始,至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为止,专制帝制历时2132年,共有492个皇帝登极。

其间改朝换代、起伏跌宕,法有更张而精髓不变,君主集权在涨落间反而愈趋强化。

”武汉大学教授冯天瑜说。

直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的枪声响起,诸省响应,帝制崩坍终成定局。

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建立,《鄂州约法》制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共和制首次在中国成为一个鲜活的事实。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诏书中也不得不承认“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外观大势,内审政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今天的武汉市,鄂军都督府旧址红楼和武昌起义军首先占领的起义门,已成为武昌首义文化区里的两个标志性纪念物。

它们既是两千年专制帝制城堡被冲破的象征,也是共和政体在中国首次诞生的见证。

冯天瑜说,这一破一立,虽然留下了种种未竟之业和令人嗟叹的遗憾,但是其首创性价值却可昭日月。

“这场革命没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政治民主,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但如果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则应该更加深入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教授表示。

浅谈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浅谈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 张 星
从 辛 亥 革命 的 成 功 方 面看 其 现 实 意 义 国家 的一套制度设计 。 在一个短时期 内, 这套制度表 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 时代 的意 面上 似乎也取得一定成效 , 但史实证 明 : 此路不 通 ! 三权分立” 、 议会政治 、 政党政治等西式 民主的制度 义, 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 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 , 因此 “ 在袁世凯这样的武人眼中无非是招之即来 、 挥 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 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 设计 , 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怀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 。以 之即去 的摆设而已。孙 中山不得不重新走上革命道 孙 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志士 , 不惜牺牲 、 奋不 路。 此后 , 还有一些人不断提出并鼓吹西式民主的制 顾身、 视死 如归 、 大义凛然 的革命 精神和爱 国情怀 , 度设想 , 但都无法付诸实际。事实说 明: 在中国引进 走西式 民主的路是走不通的 , 结果 是中华 民族先进分子的代表 , 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 , 西方 的政治制度 、 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贡献 自己的力量。 只能是混乱和分裂 , 不利于 中国人 民的根本 的长远 孙 中山提倡 人 民公仆精神可 以为后来者镜鉴 。 的利 益。 只有立足实际 、 切合中国发展 的中国化的马 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 府大 总统 , 自称人 民公仆 , 提 克思主义才是指引 中国革命 的正确理论 , 只有社会 倡以人 民为本位 。这对于中国 自有阶级社会 以来 的 主义才能救 中国, 才能发展 中国。 这是基于辛亥革命 官场政治 , 是革命性 的突破。 孙 中山的公仆精神 与廉 以来 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 。 洁 自持 ,是孙 中山也是辛亥革命 留给后人的珍 贵政 中国的革命 、 建设 和发展都需 要强有力 的政 党 治和精 神遗产 。 领导。 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 的, 革命 的对象选择是 孙 中山构想 的国家建设 蓝 图仍然 具有现 实意 正确的 , 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 、 不惜牺牲的精 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 , 从 义 。孙中山胸怀建设 中国的伟大理想 , 制定 了《 振兴 神。但是 , 辛亥革命 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 缺乏强 中华》 、 实现 中国现代化的初 步蓝 图。孙中山的理论 这个角度说 , 创造与实践活动 , 与辛亥革命有着密切 的联系 。 他设 有力的政 党领导 , 是失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 严格地 计 的国家现代化建设蓝图 ,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 说 , 中国同盟会还不是 现代意义的政党。 孙 中山虽是 义, 是值得后人共同珍惜 的宝贵遗产。 公认的革命领袖 ,但 因为同盟会 的组织结构和历史 辛亥革命提 出中华 民族概 念和 民族 团结 主张 , 渊源 , 领袖作用难 以得 到有效发挥 , 提 出的政治纲领 为我们处理 现实 的民族关系提供 了参考与借鉴。辛 和革命 目标也不能得到党内所有人 的认 同。国民党 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 毋庸讳言 , 革命 派曾 在组织上和政治上都更趋涣散 ,难 以担 当继续领导 经提出反清主张。 在中国近代 的特定环境下 , 以清朝 革命 、 完成 中国近代革命历史性任务的责任。 事实说 在 中 国这 样 地 域 广 大 、 人 口众 多 、 民族 多样 、 发 展 皇帝亲贵为代表 的封建统治阶级 , 对外屈膝 , 对 内镇 明 : 压, 已经成为 中国进步发展 的障碍 。 不推翻 以清朝皇 不平衡 、 矛盾复杂 、 对外关 系纠葛重重 的大 国, 必须 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 ,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 有组织严 密 、 纲领 明确 , 有坚强 的领导 群体 , 有眼光 立、 国家富强 。从民族革命 的角度来说 , 孙 中山提出 远大 的领袖人 物 , 能够深 入民众 、 体 现民众利益 、 带 的革命主张 , 就是推翻封建王朝 , 反对 的是封建统治 领 广 大 民众 前进 的政 党 ,才 能 真 正 领导 中 国 的发 展 阶级本身 , 而非某个特定 的民族 。 孙中山创建共和之 和进步 , 实现 中国近代以来所要完成 的历史性 任务。 后, 随即提 出汉 、 满、 蒙、 回、 藏“ 五族共 和” 的主张 , 也 中 国共 产 党 领 导 , 走 社 会 主 义 的路 , 是 中 国人 民 的选 就是实现 中华民族大 团结 , 建设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 。 择, 也是我们从辛亥 革命 的经验教训 中得出 的正确 中华 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 ,民族团结和 民族平等 结 论 。 的观念 , 是辛亥革命 留给现代 中国人的宝贵遗产 , 具 坚定地依靠人 民群众 , 是完成 中国近代历史任 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务 的出发点。辛亥革命是 由中国民族资产 阶级及其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 。辛 政治代表领导的革命运动 。因为 内外种种因素的共 亥 革命 是海峡两岸 中国人共 同的历史记 忆 , 海 峡两 同作用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有其不可避免的弱点 , 即 岸 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人 。纪念 他们在历 次重要 政治关 头表现 出 的软弱性 和妥协 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 ,正确 阐 性 。 他们不敢提出彻底 的反帝反封建 口号 , 不能提出 释辛亥革命的历史 , 是“ 和平统一 , 一 国两制” 的题 中 切实 的反帝反封建主张 ,从而也不能动员和依靠 广 应有之义 , 可以增进两岸同属一个 中国的共识 , 拉近 大人 民群众 , 使革命建立在坚实的社会基础之上 , 而 两岸民间的距离 ,增 强台湾岛 内反独促统 的思想意 只能是对列强妥协 , 对军阀实力派妥协 , 最终使革命 识 和力量凝聚 ,在实现祖 国统一大业的进程 中发挥 果实落到 了袁世凯这样 的军 阀武人手 中。 事实说 明: 积极的、 正 面 的 意义 。 民族 资产 阶级难以担当完成 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 的 二、 从 辛 亥 革命 的失 败 看 其 现 实 意 义 历史性任务 , 不能解决 中国面临的种种 问题 。 辛亥革命未能实现革命 目标 ,其间的经验教训 无论是成功经验 , 还是失败教训 ; 也无论是历史 还是缺陷和不足 , 都是今天纪念辛亥革命 时 非常值得总结 ,也为认识 中国国情 、坚定 我们 的选 性意义 , 择、 建 设 中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 、 实 现 中 国的 发 展进 步提 应铭记在 心的, 都 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 的历史启示 。 供了历史依据 。 百年历史证 明 : 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振兴 中华 、 实现 西 方式的政治制度不适合 中国国情 , 注定不能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 的历史使命 ,是 由孙 中山的朋友 孙中山事业 的继承者—— 中国共产党人 , 成功。 辛亥革命 是资产 阶级 陛质的革命 , 目的是 在中 和合作者 、 国建立资产 阶级 的民主共 和制度 ,推进资本主义 的 在其后领导 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中完 制度建设 ,从而建设如同欧美那样 的发达资本 主义 成 的 。 ( 作者单位 : 重 庆 市 璧 山 区 来凤 中 学校 ) 国家。 为此 , 革命 的领导者提出了源 自西方资本 主义

2024年纪念辛亥革命传承爱国精神国旗下讲话7篇

2024年纪念辛亥革命传承爱国精神国旗下讲话7篇

2024年纪念辛亥革命国旗下讲话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纪念辛亥革命,传承爱国精神》。

遥望历史,113年前的今天,辛亥革命爆发。

在这场革命运动中,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舍小为大。

“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结束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爱国之情。

我们将带着无数先辈的精神与意志,砥砺前行。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坚定不移跟党走。

回首往昔,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用爱国主义精神凝聚广大人民群众力量,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目标,同时把红色基因融入骨血、落到行动。

从历史的新起点回望过去,改革与发展是我国自始至终的主旋律。

在历史的各个时期,我们党奋斗的脚步从未停歇,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现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

历史选择了党,党选择了人民,党为辛亥革命赋予了新时代的特征,也升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精神。

传承爱国主义精神,要坚持不懈爱党敬业。

所有的繁荣与幸福都是在党的领导下,由一代代中华儿女努力奋斗实现的。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品质,越是艰苦,越有干劲。

正是靠着这无比优异的品质,中华儿女在短短的几十年里,经济飞速发展,国力稳步增强,社会和谐进步。

同学们,爱国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奋斗的行动,我们必须将爱国落在实处,转为实践,才能真正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爱国先爱校,而对学校的爱需要建立在我们的具体行为上。

首先,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从遵守日常行为准则做起,把爱国主义变成具体的行动。

我们每天都在学校度过,而学校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老师为了培养我们成才无私奉献,作为学生,我们没有理由不爱老师,不爱我们的学校。

其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学校的形象和荣誉,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爱我们的同学,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健康的活动,为集体争光,为学校争光!最后,我们要爱护周围的环境,自觉保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并主动捡起身边的垃圾,文明待人,携手奋进,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今年是新海革命一百周年,那段风云岁月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我们却不该忘记。

辛亥革命是一次人们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反抗的革命,是我国人民为了拯救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一次重要的革命,它是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这次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一、辛亥革命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皇权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掀倒皇帝宝座,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

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皇帝,建立全新的体制。

新生的共和国并不令人满意,甚而令创造者都为之失望,但从此以后,共和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

这就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二、辛亥革命带来中国政治体制、对外关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风俗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共和民主色彩和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虽然还企图继续控制、欺凌中国,但中国民众的觉醒程度空前提高,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要求汇成巨大的潮流,迫使当政者不能轻易对外妥协,也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能不顾及中国的民意,中国开始了国家地位缓慢回升的过程。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从而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更宽广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现代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舆论传播更趋普及和活跃,从而为更大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准备了人才和舆论条件。

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做派、交往礼节在变化,这些看似形式的变化,实际解除了人们思想的种种束缚,有利于进步和发展。

三、辛亥革命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以共和民主取代皇权帝制,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它所带来的思想解放是历史空前的。

辛亥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距今整整100年了,其物质层面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而在精神层面,它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产。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中最值得歌颂和弘扬的,是为了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辛亥革命前后波澜壮阔的历史洪流中,有多少爱国英雄竞折腰!他们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崇敬和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有“轻生尚气”的侠士之风,而在近代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之际,那种侠士之风终于升华为一种献身祖国的时代责任感。

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人们向往正义之实现,期待英雄或自己愿意献身成为拯救家国的英雄,决心以生命唤起更多的人们觉悟,其精神千古不堕。

人生自古谁无死,而当年的觉悟者们为了追求真理、为了救国救民,使这种献身精神赋予了辛亥革命的时代特征,它比以往的侠士精神显得更崇高、更伟大,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升华。

当我们在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前进的时候,前辈们为救国救民而“舍身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仍然是中华民族现代化长征中的动力。

爱国思想本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但古代爱国思想中的“国”还不是近代意义的国家,而是封建王朝;“族”也不是近代意义的民族,而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华夷之辨”。

所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故事曾经作为揭露清朝统治残暴性的斗争工具。

可是,当西方列强以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身上的时候,那种只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以为舍朝廷外无国家的传统爱国思想的局限便突显出来。

在近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中,将爱国情怀与推翻清朝统治的行动一致起来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在酝酿革命的初期,革命派“驱逐鞑虏”的民族主义主张是“合同种异异种,以建一民族的国家”。

但是,在认识到各民族已经历史地形成了大中华民族的格局,而整个中华民族都处在列强环视下的险恶国际环境中的时候,革命派提出了“仇一姓不仇一族”的口号,把国家主义区分为“心理的”与“法理的”,认为“自法理上言国家主义,则爱国家者非意识的活动,而机械的活动也”。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_1200字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_12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_1200 字实现共和宪政。

共和国的执政者只能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

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随即发布文告,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

不久就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鄂州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地区性资产阶级民主立法,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制订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范本。

《临时约法》贯彻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

《临时约法》具有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此得到较为充分的肯定。

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尽管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破坏了《临时约法》,法制观念仍为民众所接受。

用宪法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共和宪政最大的特点。

提出民族平等和中华民族新概念。

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和中华民族概念为此后中国的民族平等提供了思想基础。

从民族革命角度说,反满是要反对满族作为统治阶级的特权。

这种统治特权反映在民族关系上,就是民族不平等。

因此,孙中山曾说,民族主义,是要扫除民族的不平等。

当然,这个民族不平等,也包括后来他所说的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不平等。

取消民族不平等,是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立即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这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张。

五族共和是以取消民族不平等为先决条件的,五族共和就是五族平等。

随着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辛亥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是什么

辛亥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是什么

辛亥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和启示是什么辛亥革命虽然是以失败为结局的,它的成果最终为军阀袁世凯所窃取,致使整场革命开始的快,结束的更快,但辛亥革命中依旧是有很多亮点的,给后来的革命带来了很多启示。

下面将对辛亥革命的启示从以下几方面做如下的描述。

第一、辛亥革命告诉我们,失去了群众力量的革命很难以得到支持,所以革命源自于人民的自发自主性,如果离开了人民的自主性,那么这场革命很难得坚守到最后。

因此,所有的__人民应该统一,一致对外,团结力量大便是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统一战线后,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才能使得国家富强兴盛。

第二、单单依靠资产阶级是没有办法完成彻底反封建的革命的,脱离了国情的革命注定了失败的最终结局。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者们一直宣扬的就是资本主义,但这个主义却只是代表了部分人群的利益,违背了更多人群的利益,所以辛亥革命的变革困难重重。

第三、任何革命离不开精神宣导,辛亥革命也是一样的,在辛亥革命中宣导者少,整个革命精神未能够得到有效、正确、广泛的传达,致使整场革命无疾而终,作为新时代的革命,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信息的横向沟通和传达才是硬道理。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

从主观方面来看,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并且资产阶级具有自身的局限。

从客观上来看,可以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四个方面分析。

纲领:没有反帝,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农民:没有农民的支持,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导致缺少了农民这个主力军。

政党:没有坚强的革命政党,在辛亥革命中政党很松散,缺乏组织和纪律。

军队:没有掌握革命武装,辛亥革命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因此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为革命胜利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鉴湖女侠秋瑾被捕,她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体现了她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的爱国情怀。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辛亥革命的纪念。除了1951年和1971年因为特殊原因没有举行隆重纪念,每逢辛亥革命整十年纪念日,党和国家都要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活动。如此高的规格,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和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可以媲美。这说明,辛亥革命具有其他革命所不具备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甫成立,各种政党组织、群众团体公开成立,纷纷表达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对时局的意见。这也是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解放。因为在封建时代,中国政治一向反对结党,结党就是营私,“党人”往往是政敌攻击对方的有力话柄。结党就是对皇帝的不忠。不能结党是封建时代的特征。否定封建皇帝,自然就要肯定结党的正当性。在时代的碰撞、打磨中,有两个政党逐渐成为大众关
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和中华民族概念为此后中国的民族平等提供了思想基础。从民族革命角度说,反清是推翻以满族作为统治阶级的少数民族对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等民族的统治。满族统治中国,不是以满族中的地主阶级作为统治阶级,而是以整个民族作为统治阶级。因此,反清是要反掉满族作为统治阶级的特权。这种统治特权反映在民族关系上,就是民族不平等。因此,孙中山先生说,民族主义是要扫除民族的不平等。当然,这个“民族不平等”也包括后来他所说的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不平等。由于辛亥革命的成功,1912年以后满族与汉族、其他民族在政治上的不平等被取消了。这是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孙中山先生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张。“五族共和”是以取消民族不平等为先决条件的,要求五族平等。
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随即发布文告,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不久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以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制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贯彻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的具有君权宪法性质的《钦定宪法大纲》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肯定;与《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更具有全国性意义,内容也更加系统完备。前者只是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地区性民主立法。因此,在中国宪政史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也许有人会说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破坏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法治观念已经为民众接受。共和国的执政者只能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

辛亥革命总结

辛亥革命总结

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

其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期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观念。

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制帝的复辟,如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但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做了思想的准备。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连皇帝都可以被打到,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的呢?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悟,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二.辛亥革命在经济上的影响在经济上,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向了近代化的发展道路。

兴中会成立之初,孙中山就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指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进一步“民生主义”关于土地问题的解决。

之后南京政府成立后,孙中山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工商业发展的规章制度,颁布了若干提倡和保护工商业的法令。

制定了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政策,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刺激了人们发展民族工商业工业的热情,鼓励人民兴办实业,从事农垦;奖励华侨回国投资;要求各省成立实业公司,鼓励民间成立实业团体。

在革命政府的奖励、推动下,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来临。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传承辛亥精,神振兴中华

传承辛亥精,神振兴中华

传承辛亥精神,振兴中华民族1911年的10月10日,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

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

这枪声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光荣与骄傲,也不仅仅是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辛亥精神!何为辛亥精神?辛亥精神就是,为了自由,为了祖国,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

辛亥战士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惜的精神遗产。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主要表现在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传承辛亥精神,就是要发扬辛亥志士们振兴中华、富强祖国的民族自觉精神,继续沿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努力为完成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和祖国统一大业而贡献一份力量。

岁月更迭,沧桑巨变。

昔日破败落后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和继承人。

应该始终牢记先贤的教诲:“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100年后,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将靠新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毛主席曾对年轻的学生们语重心长的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同学们,我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祖国的强盛复兴之责靠我们来担当,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向我们的先辈宣誓:为祖国!为民族!为明天!尽我所力!尽我所能!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因为我们的心永远属于祖国。

最后,让我们在伟大辛亥精神的影响下,用强有力的肩膀扛起整个未来,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世界!。

周天鸿:改革精神是辛亥革命的宝贵遗产

周天鸿:改革精神是辛亥革命的宝贵遗产

辛亥革命 推翻了封建制度 ,但在社会 、文化上
的。不 断进步就要求我 们根据现在 的情况不断 适应世 界的变化 。比如 民革从诞生 之初到后来
转变 为参政党 ,这 本身就是不 断进步的 。这是
诠释 “ 不断进步 ”总的方面 ,更 细的方 面还有
却是 “ 新瓶装 旧酒 ” ,有很 多封建 的因素依 然 存在 ,这是 直到现在我们依 然要努力解决 的。
整个 中华 民族 的文 明史上看 ,意义就非 同一般 了。现在对辛亥 革命 的评论有很 多 ,对其意义 的认 识 也各 有 不 同 。从个 人 角度 出发 ,我 认 为辛 亥 革命 是 中国人 民走 向现代 历 史 的第 一 步—— 结 束 了一 个 旧制度 ,开创 了一 个新 制 度 。尽管这个第 一步 ,包括后 面我们所走过 的 道路 ,或许有点 蹒跚和 曲折 ,但 它还是迈 出了 可贵的一步 。 制度 ,这是海 内外一致认可 的 ,二是在辛亥革 命后 的一段 时间 内,出现 了一个 较为宽松 的环 境 ,这 一 点需 要 引起 我 们重 视 。封建 社会 改 朝换代之 际 ,几 乎无一例外地扼 杀多元文化 , 但辛亥革命不一 样 ,正 因为有 了那 种宽松 的环 境 ,国外 的各种 学说 、主义才 能纷纷进来 ,为 后面社会 主义 、马克思 主义 的引进提供土壤 ; 正是这个 宽松 环境 的存在 ,使 得几千年来处在 封建社会 中的老百姓 、知识分 子等各阶层 的人 接触 到 了现代 文 明。 这一 点对 今天 很有 启发
位 ,他也是这 么想 的。 当然爱 国要有 理性 ,要
有分析 。第二是 “ 革命” ,现在对革 命 的理解 有所不 同 ,比如辛 亥革命是通过暴 力 、激进 的
手段 ,今天 的 “ 改革”在一定 意义上也可 以说

珍视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珍视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

江西社会科学2011.10响,包括个人迷信、家长制或家长作风,甚至包括干部职务终身制”。

中国的“积习太深,习惯势力大得很”。

因此解决起来不那么容易。

两千年封建主义的残余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是中国走向全面现代化的一大障碍。

我们同样必须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彻底将其清除。

这是个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第三,从提出“民生幸福”到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首次在中国历史上提出了实现“民生幸福”的社会诉求,这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自登上历史舞台后,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而努力奋斗。

虽然他们没有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道路,孙中山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的方案也有着某些空想的成分,但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关于建设人民享有幸福生活的现代化国家的理想,新中国成立后,实现“民生幸福”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如今,经历了从贫穷到解决温饱,基本达到小康的阶段,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当今解决中国民生问题的重点在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建设成果。

要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我们也肩负着艰巨而繁重的任务。

当年,孙中山先生告诫人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必须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学习和弘扬辛亥革命先驱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而继续努力。

(作者简介:曾丽雅,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部研究员。

)【责任编辑:俞晖】珍视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黎康对于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如同辛亥革命这般重大的历史事件,有时其无法通过历史发生的具体细节而传达出精神层面的价值与意义(如对民族命运的影响和对民族性格的再造等),却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大的时空尺度内得到新的审视、考量和彰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任何历史人物,即使像孙中山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局限性,会有缺点甚至会犯错误。

辛亥志士们在革命理念和斗争实践中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失误,这需要进行认真总结。

但是,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来就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

事实上,所有辛亥志士无不是由爱国精神所驱使而投身于革命的。

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诗句,吴玉章写过“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的诗句,这些诗句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革命者的共同心声。

他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求取国家的富强,宁肯放弃舒适的生活、离开温暖的家庭、抛却个人的幸福,而选择一条困苦艰险、荆棘丛生的革命之路,甚至不惜献出青春和生命。

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魂牵梦绕的关注,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执着不屈的追求,使他们汇聚在一起,形成一支向阻碍中国社会前进的独裁政权
宣战的战斗队伍。

辛亥革命时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以“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为重要目标;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国家统一相结合,指出只有国家的“统一独立”才有国家的“兴盛”,只有建立统一的国家才能“达革新之目的”。

孙中山先生强调,“‘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

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这就把近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

一群开始时几乎是赤手空拳的革命者,要推翻一个虽然已经腐朽却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以及帝国主义列强作后盾的清王朝,将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是可以想见的。

辛亥志士们勇敢地直面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

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这个概括,既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经历的真切写照,也是许多辛亥志士的共同品格。

女革命家秋瑾在致友人信中表示了这样的信念:“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

方声洞在参加黄花岗起义前,给父亲写下了这样的诀别书:“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

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对于这些革命先烈,我们由衷地抱着至深的敬意。

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

在辛亥志士的心目中,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数万万同胞为实体的具体存在。

真诚地热爱、关怀人民群众,深切同情劳动群众的苦难,为人民谋取幸福,是他们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孙中山先生曾说:“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革命“就是要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替人民谋幸福。

”他们深深懂得,要替人民谋幸福,必须改变“国贫民瘠”的状况。

当有人批评革命只有破坏、没有建设时,他们回答说:革命正是为了建设,“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只有推翻了腐朽政权之后,才可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解决好人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所以,“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我们只要看一看孙中山先生关于革命后中国如何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宏伟设想,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他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抱着何等殷切的期望。

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常常能以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从而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判断和决策。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成为孙中山先生自觉遵循并时刻不忘的座右铭。

他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

孙中山先生本人,从和平改良到武装反清,从追求资产阶级共和国到“以俄为师”,从依靠某些军阀势力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确立,始终随着时
代变化而不断前进。

同时,辛亥志士们也强烈地意识到中国对于世界文明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早在1904年,孙中山在给美国人民的一封信中就满怀信心地说:“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普遍和平必将随中国的新生接踵而至。

”他们坚信,一旦革命成功,中国一定能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类似这样的言论,在革命派其他人物的口中也屡见不鲜。

100年前,这些思想成为推动人们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

直至今天,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没有失去思想光辉,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