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常见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1. 小说: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学体裁,以叙事为主,通过灵活的想象和多元的艺术形式描绘人物,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多样的情节织成故事。

2. 小说家:小说家是一种专业作家,负责创作以叙事文学体裁为主的小说作品。

3. 风俗小说:风俗小说是一种描写当时或某个特定地区的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揭示社会的弊端和展示当时的社会风俗文化。

4. 戏剧:戏剧是一种讲述故事的艺术,通过舞台演出的方式展示故事的素材,运用卡司牌、服饰、舞台布景等来模拟真实的世界,把话剧中的内容演绎出来。

5. 尝试文学:尝试文学是一种具有实验性质的文学体裁,充分发挥作者想象力,从现实与虚构文学空间中挖掘故事,并以夸张的艺术形式表达语言文化特性,以实现创意丰富叙事。

6. 小说类型:小说类型是根据小说中各个要素而形成的小说分类,常见的小说类型是历史小说、情节小说、爱情小说、推理小说等。

7. 浪漫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是17世纪末和19世纪末诞生的一种文学体裁,追求自由和自然,强调超自然的力量和个人的心灵系统,表达的主要观点是反对制度、崇尚自由和崇尚爱情。

8. 魔幻文学:魔幻文学是一种混合了现实和奇幻的文学体裁,描述的是完全不同于人们认知世界的奇妙世界,可以从中寻找更深层次的人生意义。

9. 现实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是一种把人们生活经历写在小说里的文学形式,它通过描述人们的社会角色及其动机,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关系,展示当下的主要社会现象来表达作者的思考。

10. 幻想小说:幻想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多样的虚构场景表现当前生活,让作者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想象世界,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

它大多以童话、神话和其他奇幻文学形式为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 新文学运动:指1917年至1927年间中国文化领域内出现的一系列思想解放、文学革命和文艺创新的运动。

2. 白话文运动:指新文学运动中,以推崇白话文为主要特征的文学运动。

白话文是指白色文字表达的口语话语,是当时普通百姓普遍使用的语言。

3. 独立自由派:指新文学运动中不属于任何政治派别,反对应用传统文艺观念,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文学流派。

4. 立体派: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流派之一,注重诗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表达,采用现代派艺术手法,倡导诗歌立体化,力求用诗言志。

5. 五四文化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爆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现代文化的追求。

6. 文艺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艺领域的一次重大变革,倡导民主化、市场化和多元化,以扭转文艺长期沉闷和僵化的局面。

7. 江湖文化:是以小人物为主角,展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的文化现象,常常被认为是中国前现代文学的一种形式。

8. 没有主题的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小说领域内的
一种文学倾向,其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强调个体情感、人际关系和社会现实的多方面性。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象征主义 (Symbolism)象征主义是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运动,它强调通过符号和象征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象征主义作品通常含有暗示和隐喻,读者需要通过解读符号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这种文学风格注重感觉和想象力,经常运用诗意的语言和抽象的表达方式。

活页剧 (Theatre of the Absurd)活页剧是现代戏剧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剧作中的情节和对话毫无逻辑性,缺乏情节发展和明确的情节目标。

活页剧的目的是通过夸张、荒诞和荒谬来反映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无意义。

流行文化 (Popular Culture)流行文化是指一种以大众喜好为导向的文化现象,它包括电影、音乐、电视、文学、时尚等领域。

现代文学中的流行文化常常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思潮和趋势,通过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共鸣来传达作者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现代主义的艺术和文化运动的批判性回应。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和常规的艺术形式,强调多样性、相对性和主观性。

后现代主义作品常常在思想、语言和风格上出现混乱和矛盾,通过挑战和颠覆传统观念来探索人类存在和社会现象。

魔幻现实主义 (Magic Realism)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将奇幻和现实融合在一起的文学风格。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常常通过描绘奇特的事件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来探索现实和想象之间的界限。

这种文学流派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同时也融入了对现实社会和人类经验的深刻洞察。

文化霸权 (Cultural Hegemony)文化霸权指的是一种文化力量或群体通过掌握主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其他文化产生影响和控制。

现代文学中的文化霸权常常涉及对权力、阶级和性别等议题的思考和批判。

文化霸权的存在可以对个体和社会造成压迫,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探索和反映这些问题,提供对抗和解决的可能性。

反叙事 (Anti-narrative)反叙事是指在文学作品中故事线索的意识性地扭曲、破坏或拆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1.时务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

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其历史渊源:既是汉魏无文风的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它的社会效果:令读者开眼,风靡一时,并为后世政论报纸纷纷效仿。

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

2.诗界革命(暨南大学05年)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3.小说界革命(安师大03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4.南社(苏州大学06年,中山大学12年,南开大学01年)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该团体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1917年,因对“同光体”的评价发生争论,南社内部开始分裂。

1923年,南社解体。

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

前后延续30余年。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协: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在武汉成立。

主要人物有老舍、郭沫若、茅盾等。

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

文协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抗战时期历时最长的文艺刊物。

文协的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这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2.孤岛文学:就时间而言,是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

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

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3.左联。

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

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

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主要成就: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4.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5.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6.新月诗派以及三美理论: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乡土小说:指20Y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

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

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

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

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爱美剧:汪仲贤在1920.10,演出箫伯纳《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于1920。

11发表了《优游室剧谈》。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1、“八事”主张:1917年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提出“不用典”、“不讲对仗”等八点主张,反对文学的复古主义及拟古主义思潮,倡导新诗的“形式大解放”。

2、人的文学: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

5、新月诗派: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南国社: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入中国。

10、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在诗坛上的。

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

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

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意难清。

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

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1、语丝社:鲁迅曾领导和支持过的文学社团。

成立于1924年11月,办有《语丝》(多载杂文、散文)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主要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以散文为主,形成了一种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又称“语丝文体”2、新格律诗: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了新月社。

闻一多提出了“新格律化”的主张,鼓吹“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它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5创作态度不严肃,创作过于散漫自由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其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3、“太阳社”:1928年初成立于上海,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

发起人有蒋光慈(在革命文学的理论建树上成就突出)。

成员有洪灵菲、孟超、杨树人等。

出版刊物有《太阳》月刊,《创造》月刊。

4、“双簧信”: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以旧文人的口吻,将他们反对旧文学与白话文种种观点言论加以汇集,然后由刘半农写复信,逐一辩驳,因而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5、“湖畔诗社”1922年成立于杭州,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成员有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等。

朱自清称之为“专心致志作情诗的社团”。

1922年4月出版的诗歌合集《湖畔》和后来的一些诗作能够很能代表“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与热情。

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色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首要是爱情诗的创作。

6、“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文学团体。

1930年3月2日于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成立。

主要成员有“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鲁迅及其他革命的“同路人”。

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刊物有《北斗》《十字街头》《拾荒者》《萌芽月刊》《文学月报》等。

有关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有关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有关现代文学的名词解释现代文学是指自19世纪末至今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广泛的题材和风格,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现代文学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现代文学的作品和文化意义。

1.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强调对传统价值观和语言形式的挑战。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复杂的叙事结构、变形的语言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为特征,旨在传达当时个体的疏离感和现代社会的混乱状态。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和超越,主张摒弃任何固定的真理或权威,追求多元和相对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语言的游戏性和幽默感,以及对权力关系、身份认同和历史的质疑。

3. 现代派:现代派是20世纪初的一个文学流派,强调形式和风格的革新,如俄国的俄派诗歌、法国的象征主义和爱尔兰的现代主义。

现代派文学作品追求语言和艺术形式的自由,通过新颖的主题、意象和意识流的叙事手法来表达当时独特的思想和体验。

4. 社会写实主义:社会写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强调描写社会现实、反映社会问题和阶级冲突。

社会写实主义文学着眼于人民、劳动者和社会底层的生活,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他们的艰辛和抗争。

5. 后现代小说:后现代小说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一种小说形式,特点是叙事结构的碎片化、语言的流动性和意义的多义性。

后现代小说试图打破传统的线性故事结构,通过多种叙述视角和实验性的写作技巧来探索人类体验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6. 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文学中的一个流派,将现实和奇幻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的文学世界。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通常以超现实的情节、虚构的角色和象征意义的符号来探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和历史问题。

7. 反乌托邦文学:反乌托邦文学是一种描绘反理想社会或灾难社会的文学流派。

反乌托邦小说通过对社会、政治或科技的恶化展现了对现实社会的警示,以及对权力和集体行动中的剥削和压迫的揭示。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现象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

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方法上则带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点。

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

这种现象一出现,立即受到鲁迅的批评;没有多久,也引起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

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人,他们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概念的图解,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来激发人们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有所克服;从而提高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革命恋爱小说:英雄儿女的革命加恋爱,是普罗文学许多作品的重要内容,一时成为流行主题。

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青年知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普遍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知识新人的最初形象。

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

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青年走向革命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时代的节拍,即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兴奋地追求光明的共同心理。

文学现象《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 ”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

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

3, 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 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

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 4,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

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于录》等话剧。

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

辛亥革命后,新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

“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 零 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 “三美”理论(诗歌的三美):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1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1. 啥是现实主义文学呀?就像鲁迅的作品,那可真是把社会的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呀!像《阿 Q 正传》,不就是深刻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众生相嘛!
2. 浪漫主义文学呢,哎呀,那就是充满了幻想和激情呀!郭沫若的诗歌不就是这样嘛,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多带劲呀!
3. 乡土文学知道不?就好比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那充满了质朴和温情的乡村生活,多让人着迷啊!《边城》里的故事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
4. 伤痕文学啊,那可是对过去伤痛的一种揭示呀!像卢新华的《伤痕》,真的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呀,这不就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印记嘛!
5. 寻根文学呀,就是去寻找咱们文化的根呀!韩少功的《爸爸爸》不就是在探索咱们民族的文化底蕴嘛,多有意思呀!
6. 先锋文学呢,那可真是大胆创新呀!余华的一些作品就是呀,那独特的叙事风格,让人眼前一亮啊,就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7. 女性文学呢,就是女作家们从女性视角出发写的呀!像张爱玲的小说,把女性的内心世界刻画得那么细腻,真的好厉害呀!
8. 知青文学,不就是讲述知青们的故事嘛!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不就把那段特殊经历展现得淋漓尽致嘛,多让人感慨呀!
9. 朦胧诗派呀,那诗写得可有意境了,让人捉摸不透又忍不住去想!舒婷的诗不就是这样嘛,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呀!
10. 新写实小说呢,就是特别真实地描写生活呀!池莉的作品不就是嘛,那家长里短的,不就是咱们身边的事儿嘛,多亲切呀!
我觉得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名词都好有意思呀,它们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时代特色,真的是丰富多彩呀!。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史是研究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和变革的学科。

以下是对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对传统形式的反叛。

它注重意象的激发和表达,使用非线性叙事和流派混合的写作技巧,以及对语言和形式的实验。

2.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强调多元性、混杂性和相对主义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统一的真理主张,而是强调个体和语言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3. 先锋派文学: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一种以创新和实验为特点的文学运动,通过与艺术、社会和政治传统的冲突来推动文学形式的变化。

先锋派文学注重揭示现实中的断裂和失衡,并通过突破传统的形式和结构来表达。

4.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呈现社会现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为特点。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通常强调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人民生活的困境,试图通过文学来唤起社会意识和改变社会。

5. 新叙事派:新叙事派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叙事的再创造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新叙事派试图突破传统的叙事约束,以非线性叙事、多重声音和碎片化的结构来呈现复杂的现实。

6. 拟真主义:拟真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试图以高度写实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真实世界的细微和瞬间的变化。

拟真主义文学通常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行为的真实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7. 后殖民文学:后殖民文学是由在殖民地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后殖民文学通常关注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的问题,探讨被殖民地经历的后果和反抗。

8. 边缘文学:边缘文学指的是在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种较小众的文学流派。

边缘文学通常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边缘文化的经历和生活,试图通过文学来展现被边缘化的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抗争。

9.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女性主义文学流派,它探索了女性身份和经验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中 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 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 1917 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一直到当下的文学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多样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现象、流派、作家和作品。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的解释。

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始于 1917 年,是一场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它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道德、旧礼教,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

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文学观念、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全面革新。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1921 年,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其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的疾苦。

代表作家有茅盾、叶圣陶、许地山等。

三、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 1921 年,成员多是留日学生。

该社团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等。

四、新月派新月派得名于 1923 年成立的新月社,1928 年《新月》月刊创刊,形成了新月诗派。

新月派主张新诗的格律化,倡导“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在诗歌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等。

五、乡土文学20 世纪 20 年代,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形成了乡土文学流派。

乡土文学描绘了乡村的风俗、人物和生活,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农村的凋敝。

代表作家有鲁迅、彭家煌、王鲁彦等。

六、左翼文学左翼文学是 20 世纪 30 年代的文学流派,受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强调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反映社会的阶级斗争。

代表作家有茅盾、丁玲、蒋光慈等。

七、京派文学京派文学活跃于 20 世纪 30 年代,其作家多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京派文学追求一种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调,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 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20年代初期出现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伤热潮,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五四 ”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相碰撞的产物,其内容广泛涉及婚姻恋爱、就业、家庭等问题,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

代表作家有冰心、叶绍钧、庐隐等。

2, 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

3, 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 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

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 4, 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

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于录》等话剧。

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很多,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

辛亥革命后,新新剧很繁荣,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

“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 零 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 “三美”理论(诗歌的三美):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完整word版)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word文档良心出品)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1.《文学革命论》(2007年、2011年、2012年):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文中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文学革命的发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在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逐条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是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等,出版过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等,他们写抒情诗,尤其以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情诗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被朱自清成为当时“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人。

4.美文:又称为小品文,由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进美文这一概念,于1921年发表文章《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人们往往以闲话絮语谈天来形容其文体特点,充满个性的随意议论,夹叙夹议是其最重要的语体特点。

5.春柳社:1906年,留日学生成立于东京的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创始人为曾孝谷李叔同主要成员有欧阳予倩,陆镜若等,1907年搬演西方话剧《茶花女》又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春柳社是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最早掀起了引进话剧的热潮,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正式由春柳社开始的。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当代部分)6.伤痕文学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

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

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人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

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曾在1978—1979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逐渐消退,成为对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概括。

“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

8.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竞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

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考研)1.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 左翼文学运动:在第二个十年(1927-1937)里,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两种文学艺术思潮,一是革命文学运动及其创作,一是人文主义美学思潮及其文学创作,包括民主主义作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创作。

革命文学运动即左翼文学运动,是新兴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本期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发生在1928年初,主要由政治突变所推动。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

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有一次建立“革命文学”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任务。

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

3. 左翼小说:4. 无产阶级文化派:十月革命后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以波格丹诺夫为首的一些领导人所形成的思想派别。

俄国无产阶级文化协会成立于1917年9月,是进行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活动的群众性团体。

1918年春,波格丹诺夫等人控制了协会的领导机构和刊物,开始散布反马克思主义观点,要求文化自治,拒绝苏维埃政府和教育人民委员部的领导;宣扬摒弃文化遗产,主张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建立所谓“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5. “拉普”: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拉普”提倡“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其历史意义在于企图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寻找一个最好的创作方法(虽说要以一种方法代替其他各式各样的有声有色的方法,本身已不足取,但总还有积极的一面),其错误的要害却是混淆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区别,进而以世界观代替创作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重要名词解释文学研究社“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

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於现实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经受新思潮冲击并且怀著美好希望觉醒过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渴望通过文艺来表述自己的政治苦闷和人生理想;文学革命的发展也要求在创作实绩上有新的突破。

新的文学社团於是应运\而生。

文学研究会不但是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而且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

它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孙伏园、朱希祖、瞿世英、蒋百里。

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黄庐隐、朱自清、王鲁彦、夏丏尊、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达170馀人。

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

会址设在北京。

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最主要的是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经过革新由沈雁冰接编后由郑振铎等人相继主编的《小说月报》(自第12卷第 1号起至1931年12月第12卷第12号止,不计号外,共出132期);此外还陆续出刊了《文学旬刊》(《文学旬刊》有北京和上海各自编辑的两种,上海《文学旬刊》自1921年5月作为《时事新报》副刊出刊,到1929年第9卷第5期止,共出380期;第81期改名《文学》,每周一期,第172期又改名《文学周报》,始脱离《时事新报》单独发行。

北京《文学旬刊》自1923年出刊到1925年共出82期)、《诗》月刊(1922至1923年,共 7期)等刊物。

出版了以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为主同时也注重本国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新月社文学社团。

1923年以聚餐会形式形成于北京。

主要成员有胡逋、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等。

1925年由徐志摩编辑《晨报副刊》,增辟《诗镌》、《剧刊》,提倡现代格律诗和国剧运动。

1927年春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现代文化丛书》及文艺书籍。

1928年3月出版《新月》月刊,由徐志摩、梁实秋、罗隆基等先后编辑,前期偏重于发表新诗,讲究格律,形成一种文学流派,被称为“新月派”;1933年6月出至第四卷第七期停刊。

在政治思想上,提倡西方的自由思想和民主政治。

创造社创造社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张资平等人。

发表园地有《创造》周报、《创造季刊》和《创造日》。

艺术上注意吸收西方当时流行的浪漫主义、现代注意表现手法;创造社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强调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批判。

该派强调作家的主体性、艺术的自觉性以及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是新文学第一个十年较有特色、较有影响的新文学社团。

语丝社:鲁迅曾领导和支持过的文学社团。

成立于1924年1月,办有《语丝》(多载杂文、散文)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

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他们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主要从事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以散文为主,形成了一种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又称“语丝文体”文学改良刍议胡适于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需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开端。

著名学者胡适是积极推动白话诗的先驱者。

他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1916年底,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将其《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稿寄给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发表在第2卷5期上。

接着,陈独秀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翌年,1918年5月,鲁迅又在该刊第4卷5期发表了《狂人日记》。

于是,中国现代文学迈出了艰辛的第一步。

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

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上海的孤步舞》短篇小说,作者穆时英。

1932年11月发表于《现代》第二卷第一期。

小说运用剪辑组合的方式,通过一个个互不相关的画面,描绘了灯红火绿的大都会夜晚的种种社会病象:夜晚僻静的街上发生了一起凶杀案,3个穿黑绸衫的人枪杀了一个提着饭篮的人;火车疾驶而过;接着出现的场景,是一个大富豪刘有德回到家,年轻的妻子先向他要钱,儿子又来向他要钱,用于夜生活的享受;工地上一位建筑工人被木柱压死;一个失恋青年在江边呆立……作者用现代派艺术处理手法,象电影镜头般的跳跃,勾勒出五光十色的上海夜景,表现了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小说在结构上,时间交叉、空间跳跃、扑朔迷离、朦胧恍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女神》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史上杰出的诗人。

历史剧作家。

他是一个主观性、抒情性很强的浪漫主义诗人。

“五四”时期创作的《女神》是其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

连同序诗共57篇。

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阿Q正传》《阿Q正传》,鲁迅小说代表作。

写于1921年12月,文章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

《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赵太爷、阿Q(guì)、吴妈、王胡、小D等。

《边城》的悲剧内涵《边城》使人读后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又感到一种忧伤、悲凉和惆怅,在文章所描绘的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上,笼罩着一种似雨似雾的阴湿与愁苦。

《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概念。

然而看看人物命运的结局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作品中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无不使作品笼上悲剧色彩。

《荷花淀》《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

选自《白洋淀纪事》,与《芦花荡》是姊妹篇,是“白洋淀纪事之一”,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

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

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取小小的白洋淀的一隅,表现农村妇女既温柔多情,又坚贞勇敢的性格和精神。

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小说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水生嫂。

她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传统的美德,又具有抗日根据地妇女进步的特点。

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和关心。

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和众伙伴去看望丈夫,对丈夫可谓一往情深。

论语派现代文学流派。

因《论语》半月刊而得名。

主要代表人物为林语堂。

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

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

《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

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

许多作家在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提出并解决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明确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讲话总结了五四以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

《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首先,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讽刺性。

主要是通过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和不协调,让主人公“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

一是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矛盾。

他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吓唬人的,哪怕是一点点威胁到其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就令他丑态毕露、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尊严。

二是日常“工作”中快与慢的矛盾。

他总让人觉得他有十分要紧的事情;他让人觉得他时间观念非常强;但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声势,欺民扰民,忙于泡会、应酬、宴请,虚伪无聊而又毫无时间观念。

三是对待他人和事情媚上与欺下的矛盾。

小说着重写了华威先生参加的三个工作会议。

三个会议级别不同,主人公的态度明显不同。

第一个会议,他到会场时,别人都在等他,他旁若无人,态度傲慢。

第二个会议,他到会场时,会议已经开始,虽有几分不悦,但态度比第一个会议要谦和些。

第三个会议,他在入场时“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发言时“点点头站了起来”,并且分别向主席和各位参会人员“腰板微微地一弯”,显得卑躬屈膝。

三个会议,三种态度,勾画出华威先生骄妄、虚伪、庸俗的国民党忠实走狗的奴才嘴脸。

在语言风格上饱含讽刺性。

作者运用纯熟通俗的语言,特别是借小说中人之口,采用反复的、矛盾的语言艺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了主人公假抗日、真独裁,犹如“披着羊皮的狼”的可憎面目。

以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和轻快、谐谑的讽刺笔调,去揭示华美外衣下的愚妄和可笑,用笑声来戳破社会的虚伪和丑恶,在笑声中让人警醒,让人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